(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摘要 本文在文献综述中对应对的兴起及原因、当前应对研究的情况作 了系统介绍。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设计情境问卷,分别考察了克服应 激的难度、应对后效和个体与应激事件责任的评估以及年级、性别、 气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作用。实验表明,个体的性别、年级、气质对 应对方式都有影响。在性别上,男性更倾向于采用主动的应对方式, 女性更倾向于采用被动的应对方式。在年级上,高一学生更倾向于主 动的应对方式,大一与初一的学生更倾向相对被动的应对方式。在气 质上,胆汁质的人应对方式最为主动激进,多血质次之,抑郁质更多 采用被动防御的应对方式。此外,个体克服情境的难度评估,对应激 事件的责任评估,暗示语的差异都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难度 越小、责任越大、暗示语中对主动应对的效果越好,个体在应对中越 倾向于采用主动性应对方式;反之,个体则倾向于采用被动的应对方 式。最后,本文还探讨了个体特质诸因素是如何与l a z a r u s 的应对模 型中三个评估相互作用,以影响个体应对方式这一过程。 关键词:在校星应对考影影响因素特癀皈自过程最高 特质醪 情境因素 lv7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u l to ft h eb o o m i n go ft h ec o p i n g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t h e c o p i n g r e s e a r c hi nt h e p r e s e n t a r ei n t r o d u c e di nt h e p a p e r i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 , i t i ss h o w nt h a tt h e d i f f i c u l t y a n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ft h e s t r e s s ,t h er e s u l to f c o p i n g t h es a m es t r e s s b e f o r e ,g r a d e s ,s e x ,t e m p e r ,c a n i n f l u e n c et h e c o p i n gm e t h o d ;m a l e a c tm o r ep o s i t i v e c o p i n gm e t h o dt h a n f e m a l e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c o m p a r et os t u d e n t so fo n eg r a d ei nt h em i d d l e s c h o o la n dt h ef l a s h m e n ,s t u d e n t so fo n eg r a d ei nh i g hs c h o o la c tm o r e p o s i t i v 蛾t h eb i l i o u s c o p i n g m e t h o di sm o s t p o s i t i v e ,t h e n t u r nt ot h e s a n g u i n e o u s ,t h ep h l e g m a n dt h eb l u e s i n a d d i t i o n a l ,t h e d i f f i c u l ti o f o v e r c o m i n gt h es t r e s s ,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 m a nt ot h es t r e s s ,t h eh i n ts e n t e n c e s i c a ni n f l u e n c et h ec o p i n gm e t h o d t h e 蛳丽丽谤o ft h es t r e s s i s ,t h em o r e p o s i t i v ec o p i n gm e t h o di s ,t h e m o r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t h em o r ep o s i t i v e c o p i n g m e t h o di s ,t h eb e t t e rh i n te f f e c tt op o s i t i v ec o p i n gm e t h o d ,t h em o r e p o s i t i v e c o p i n gm e t h o di s ,o rt h e r e s u l ti sr e s e r v e i nt h ef i n a l ,i ti se x p l o r e dt h e p r o c e s s i nw h i c ht h et r a i t si n f l u e n c et h ec o p i n gm e t h o db yt h et h r e e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 l a z a r u s p r o c e s s m o d e l k e y w o r d :s t u d e n t sa ts c h o o l c o p i n g m e t h o d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 t r a i t - - o r i e n t e d p r o c e s s e d - - o r i e n t e d t r a i tf a c t o r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f a c t o r s 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应对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应对的研究始于美国的六十年代。其提出者主要来自于当时的临床心理治疗与咨询 领域。典型代表人物有l a z a r u s 与f o l k m a n 等人。应对研究的缘起是心理学各流派理论 与方法综合的结果。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学说,具有代表性的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 分析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多种学说。每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有自己的一套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各派之间相互攻击,互不相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人们曾较多的致力于探索影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外部客观 因素,而相对忽视了适应过程中内在心理因素的研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强 调人的主观心理对适应的过程及后效的影响。人作为一个有机体,他总是与外在环境产 生相互作用,通过认知与行为对外在应激产生影响。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是不适当的对 应激的认知与行为导致的。心理疾病的治疗并不仅仅是对其行为或认知进行干预,而是 要对两者进行联合干预,是对患者面对应激的认知与行为进行干预,也即是对患者所处 的应激的不良应对方式进行于预。 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 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 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随之而来,应对的研究迎来了它的春天。据 梁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所述:白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以来, 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h o b f o l l ( 1 9 9 8 ) 采用“应激”与“应对”作为关键词, 对1 9 8 4 到1 9 9 8 年问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 9 0 0 0 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 文章。国内从8 0 年代开始,应激的问题在我国引起重视。先是介绍国外同行的理论观 4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点和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他采用“应 激”和“应对”作为关键词,检索了1 9 8 5 2 0 0 1 年问:心理学报、心理科学,1 9 8 7 年( 创刊) 一2 0 0 1 年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1 9 9 3 年( 创刊) 2 0 0 1 年间的中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共检出2 5 4 篇文章。从文章的发表年份看,自1 9 9 7 年以来,应对 的研究数量有逐年增多之势,2 0 0 0 年与2 0 0 1 年在上面4 种期刊发表,应对研究文章均 超过1 0 篇。 7 ,吞。 从应对研究的发展与兴起原因来看,应对酌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矫正个体在某种应 激条件下的不良的应对方式,以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为宗旨的。围绕这一目的,应对研究 的内容一般在以下几个领域展开: 2 应激与应对的定义 2 1应激的定义 应对是应激下的应对。研究应对,就必然要研究应激。 首先把应激这个术语引入了社会学领域的是w a i t e r c a n n o n ,哈佛著名的生理学 家。此时应激含义主要是与生理研究联系在一起。 应激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第一种是应激的刺激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把应激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 应的外部环境,试图寻求刺激和紧张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数量关系。第二种是应 激的反应理论模型,该模型把个体的紧张反应( 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 称为应激, 而把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因素叫应激源。在应激源与应激之间,以心理生理系统为中介。 第三种是应激的c p t 理论模型,该模型探讨的是认知与现象学、行为的相互作用理论模 型,更多的涉及到应激的心理与行为过程。 目前一般都认为应激是外界刺激在内在心理的中介作用下产生的种紧张反应。 2 2 什么导致应激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模型。适应综合征模型认为应激来源于各种环 境的压力;慢性疾病;贮存能量用尽等。素质与压力互动模型认为应激来源于生理天赋 与环境应激源之间的不匹配。心理动力学模型认为是威胁与内心冲突的信号导致应激。 学习理论模型认为是一些条件刺激或强化刺激的出现导致应激。社会应激论认为是社会 冲突或压迫;社会变化或生活条件;缺乏使用的资源导致应激。当前对这个问题最有权 威的解释来自于l a z a r u s 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模型和h o b b u s 的应激的资源守衡模型。 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 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首先,同一个环境事件对某一个人来讲 可能具有应激性,而对其他人来讲可能不具有应激性。这表明,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 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是否具有应激性关键看个人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估,而认知评 估随个人需要发生变化。 h o b b u s 的应激的资源守衡模型认为,人们拥有一些资源,这些资源是有价值的, 是人们希望得到保护和保存的,这其中包括客观资源( 如一个家或事业) 、条件资源( 如 老资格、权力、婚姻) 、个人性格( 如自我功效和自尊) 以及能源( 如时间或金钱和知 识) 。这些资源的失去或感觉到失去了这些资源,或者进行投资却没有收获时,就会出 现心理应激。 2 3 应激源、应激源评估、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应激源、应激源评估、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可以用s e l y e ,h a n s 的模型图1 表 不: t h es t r e s s0 fl i f e n e w y o r k m c g r a w h i l l 6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应激源的评估是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也是引起应激反应的中介。 3 应对定义的发展 应对定义的发展是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糊模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最开始对这个词下定义的是美国科学家汉。他认为:应对是寻求对现实的保护的任 何努力。这个定义非常模糊,忽略了应对的非现实主义倾向策略,毫无疑问,它对应对 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无法对应对的研究产生指导作用。 斯通与尼尔认为:应对只包括对付应激要求的有意识的努力。这个概念把应对中的 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排除在外了,只强调了应对的意识性。 f o l k m a n 与l a z a r u s 等认为:应对是为了平衡自身精神而做出的所有认知与行为的 努力。另外,应对通常希望得到两种结果中的一种:改变环境与自我关系,或者缓解情 感上的痛苦与紧张。该定义比起前面定义来,对应对的范围规定得更全面,应对指所有 的认知与行为努力,这种努力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对应对的目的也阐 述得更清晰:改变环境与自我的关系,或者是情感上的痛苦与紧张。当前这个定义受到 大家一致的认同。它为应对的研究的规范化,进一步深化、细化打下了基础。此外,应 对的研究和情感与意志关系也可能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4 应对的特质论与过程论之争 一直以来,应对的研究就一直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特质论取向,一种是过程论取 向。特质论把应对看成个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稳定的适应方式,它是 人格特征在应激反应中的映射。其主要观点:应对是人格性质在应激性情境中的体现, 个体在应激性情境中对应对方式的选择与采用是与特定的人格因素密切相联系在一起 的。特质论强调,应对中体现出来的稳定的人格特征,是由用来处理各种各样生活境遇 的自我结构所操纵的,而自我结构的核心是需要,因而,需要是连接应对方式与适应的 主要媒介。个体必须以适应的方式控制自己的需要以达到良好的适应。 7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过程论认为,应对是指当个体意识到紧张情绪对自己具有威胁时,所做出的调整内 部或外部要求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它们认为应对是一个动态的多变的认知行为过 程。这个过程与应激源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程论看来,持特质论观点的人主要 缺陷在于他们低估了应对复杂性与多变性。抛开了具体的应激情境,把应对固化成一些 僵死的防御模式。因而,按照特质论对应对的理解,则无法了解到个体实际的应对机理。 更不能准确预测个体在应对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倾向。过程论不满意把应对理解为评估 应对方式后效认知评估的单一模式,认为在实际的应对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的 关系,不断地被改变,这会导致个体必须继续评估和重新评估应激源的性质,并对后继 的应对努力加以调整,直到达到一个相对适应的模式。 实际上,无论是特质论还是过程论,应对研究都是在寻求一种理解并设法改善个体 适应应激的心理机制,实质上,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人类复杂行为中的一种。行为是受人 格支配的,而行为也是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特质论较好的解释了应对方式选择的动因, 过程论则在预见评估调整和精制应对方式上有所建树。特质和过程往往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易分清谁是谁非。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对机制的不同侧面。两者完全可 以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体。 5 应对方式的评定 作为应对学的研究,必须对个体的应对方式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定。这样,能够帮 助我们判别所采用的应对方式的有效值。从而,为矫正不良应对方式提供指导。应对方 ,v 式是指在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所采用的具体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应对主体的多样性,应 对情境的复杂多变性、必然会导致应对方式的复杂多样。这为我们评定应对方式增加了 很大的难度。 5 1应对方式的评定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 心理、生理和表情三者联合测量、行为测量和自我报告测量。第一种途径主要是通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过各种仪器和主观观察来考察一个人的应激心理、生理反应程度并以此来对应对方式做 出评定。总的来看,心理生理变化反映了应对是否发生以及强度,而不能区分不同性质、 类型的应对。由于个体差异太大,生理测量在应对研究中只能支持或削弱应对是否发生 这个结论,或用来反映应对是否达到了心理平衡。表情与情感紧密联系,因此它可以反 映个体对其应对结果的评价,但表情测量远未能达到成熟水平,对成人来说,目前仅能 测出单一性质的表情,所以运用这一方面指标有待于情绪研究的进展。第二种途径是通 过个体应对的外在行为测量来评定一个人的应对方式。要对应对的行为进行测量,首先 要选择与应对有关,并且易于可信地编码的行为。至今在应对研究中把被试的行为作为 指标加以纪录的不多,并且把选取的行为往往特定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所以这两种方法 目前都不成熟,效果指标也不全面,一般人很少使用。 第三种途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访谈法,描述归纳总结个体应对行为,另一个就 是编制自陈量表。从目前有关文献来看,应对方式的评定主要是用自陈量表来进行。 仅就国内而言,有张雨新、方新的“应对策略调查表”( 1 9 9 0 ) 姜乾金等自编的“特质 性应对方式问卷”( 1 9 9 3 ) 韦有华、汤盛钦依据c h a r l e ssc a r v e r 等( 1 9 8 9 ) 编制的应 对量表修订的中文版( 1 9 9 6 ) ,有肖计划和许秀峰根据外国作者的工作改编的应对方式 问卷( 1 9 9 6 ) 。此外,还有张卫东等编制的老年人特殊生活事件应对问卷( 1 9 9 8 ) ,黄希 庭、余华、郑涌等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5 2 应对方式的分类 为了对应对进行评估,研究应对的决定因素以及应对的运用,必须要有一个描述分 类系统。因此,在自陈问卷中如何把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分类,是研究者 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人们对应对方式的数量和分类尚无一致的意见:有文献报道,应 对方式可分为2 2 8 种2 不等。 2 f o l k m a n sc o p i n ga cr o s st h el i f e s p a n :t h e o r e t i c a li s s u e s ,i nc u m m i n g se me ta l ( e d ) 1 i f e s p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l o n d o n :l a w r e n c ee r l b a u ma s s o c i a t e s ,1 9 9 1 3 - 2 0 9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l a z a r u s 和f o l k m a n ( 1 9 8 4 ) 把应对方式分为:工具性应对与缓和型应对。工具性应 对是指改变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如直接指向威胁来源的对问题的解决,( 以问题为中心 的应对方式) 。缓和型应对是为减少情感上的痛苦与紧张,对某一件事的意义给以改变, 如情绪的调节。此后他们在所编的应对量表中( w0c ) 中进一步把应对方式分为八种 类型:面对解决问题、自我控制、逃避、寻求社会支持、重新评估、计划解决、承担责 任、淡化。b o m 、f r a i m i n g 、s i n g 把应对分为针对问题与针对情绪两大类。b i lj n c e 和 m o u r s e 把应对的方法分为积极与逃避、倾向问题与倾向情绪。e l i s b a 把应对的过程分 为:应对来源、应对努力、应对策略、应对风格。这种划分更精确、更有操作性。 m a s a i n y 认为应对可以根据其斗争或预防的本质来看待。应对策略与应对努力是可 以互换的概念,是减少或消除应激的直接计划及行动。斗争的应对产生于应激源引起的 反应时,它企图减轻或打败存在的应激源,而预防应对则是通过对要求感知的认知结构 或通过对应激后果的不断抵抗来防止应激源的出现的努力。应对的斗争策略与预防策略 解释如下:预防策略是通过调整生活、逃避应激源来实现的。如a 调整要求水平b 改 变引起应激的行为方式c 扩展应对资源( 心理、身体、社会优势) 。斗争策略包括:l 、 监视应激源与症状2 、集中资源3 、攻击应激源。4 、容忍应激源( 认知重组、 否认感觉集中) 5 、降低唤起( 放松、倾诉、宣泄、服药) 。另外,我国学者张雨新、 方新对应对策略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应对策略与 身心健康因素的稳定而明确的关系。 问卷与量表的编制与应对方式的分类,其目的都是为了研究更科学方便、更规范、 更有指导意义。因此,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要保证以下几点:分类的科学性( 符合实 际情况、可还源性、逻辑性、可比较性、全面性) 与实用性。 目前在我国的应对研究当中,应对方式的主要评定手段还是采用国外编制的量表。 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系列问题出现。首先,大多数量表不是针对单一应激情境 或问题设计的。因此,大多数评定量表是特质取向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大多数评定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量表所测结果主要反映一个人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而较少能指 明一个人在某一具体情境中实际采用了哪些应对方式。而这后一种情况,对于各种应对 方式的价值判断和评估极为重要。除了缺乏具体和针对性外,作为针对特定应激的应对 方法的评定工具,国内编制的一些量表也缺乏适当的应对行为采样,以致漏掉了一些基 本的应对方法。其次,国内自编的评定量表大多含有对量表项目的因素分析的内容。 t h o i t s 认为,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对应对方式加以分类是不适当的。他提出三个理 由。第一,各种应对方式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可以联合使用,有些相互排斥,这样一来, 即使采用复杂的统计技术,也难以清楚地加以分类。第二,从理论上看应当属于同一类 型的诸种应对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被联合使用,从而使得其间并无较高的相关,以 致不能被划为同一类型。第三,同种应对方式可以同时适用于几种不同的目的,对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用。因此,因素分析的结果只能作为分类的参考依据,还应当结合 理论思考进行分析。 为了克服以上评定方法的不足,以及针对应对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当前研究的一种 新趋势就是采用设计具体情境问卷,用开放式的、非结构式的评定方法,让被试描述其 在具体情境中的应对行为,并对具体情境的应对方式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克服量表评定 带来的一系列不足。 6 应对方式的评估 为了矫正人们在应激下的不良应对方式,培养其健康应对方式。就必需解决一个问 题,即到底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才是健康而良好的应对方式? 这个问题正是应对研究中的 一大难题。 然而,在很多研究文章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都简单化了。大部分的做法是通过一 次性测量一类在某方面处于不良状态的人的应对方式,然后得出结论,这些所测的人的 应对方式是不良的应对方式,是导致这些人不良状态的原因。另一种作法也差不多,即 是通过一次性测量被试的身心健康与应对方式,然后找出所测的不健康状态的人的应对 11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方式,把这些应对方式评估为不良的应对方式。例如:梁军林等在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 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成负相关,积极 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冯永辉等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 研究中发现,中学生的焦虑与白责、退避成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成负相关。黄高 贵等发现,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同注重于问题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同注重于情 绪的应对方式成显著的正相关。对这些结论的得出理应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即证 明:这些应对方式是处理导致人们身心不良状态的应激源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所 造成的所有结果就是这种当前的不良状态;造成这种不良状态的所有原因就是这些应对 方式。然而,这三个结论的证明,一般文章是没有证明的。 现在的应对研究认为:没有一种应对方式是绝对好或是不好。每一种应对方式都有 其意义。评估一种应对方式应与当时的应激和自己的应对资源结合起来考虑。一般认为, 当个体有足够能力能克服应激时,可以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反之则用以情绪为主 的应对方式比较合适。此外,评估应对方式还有一个要重视的问题是,对应对产生的结 果要全面评估,既关注积极的结果,又关注消极的后果,注重结果变量的选择。正如 w e b e r 所认为,后果变量的选取是应激和应对评估的核心问题。 7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探索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是应对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可以为应对方式的解释、 调节、控制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样有特质与情境两种取向。特质取向者认为个体的特 质决定人的应对方式。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人的某种特质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如: m c c r a e 和c o s t a l 曾就神经过敏、外倾人格、开放经验与应对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证实, 面对应激情境,神经过敏者较多地表现出敌意反应、逃避现实的想法、自责、服镇静剂、 隐退、幻想、优柔寡断;外倾人格者更多表现出理性行动、积极思考、替代反应和抑制; 而开放经验者在处理紧张情境时更多采用幽默等的应对方式。p a r k e r 运用自我结构中控 12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制概念研究人格与应对的联系。结果发现,在某些情境下,内控者倾向于较多地运用直 接的应对,较少运用压抑,而外控者则表现出与此相反的趋势。李文道研究人格特点对 中学生的影响认为:人格五因素中的谨慎性、开放性、宜人性对应对的主动型具有正向 的预测作用,外向性、开放性对回避型应对有直接的影响,又通过影响压力强度对回避 型应对起间接作用。此外很多文章也就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主义等对应对的关系作 过研究。 与情境有关的研究的典型代表主要是l a z a r u s 与f o l k m a n 等人。他们对人在应对过 程中的应激源评估、个人克服应激的资源与能力的评估、以前应对方式的结果的评估进 行过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应对方式都有影响,并且得出一个应对方式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r sl a z a r u s 认为有三种评估为事物提供意义并影响应对方式。 它们是:初级评估、二级评估和再评估。初级评估对应激源的性质给出最初的估计。它 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的结果中,所能得到或失去的利益,通常评估“我遇到 了什么麻烦,我是不是要有所反应”。二级评估判断应对资源与情境要求间相配的程度 即是自已对克服应激事件的资源与能力的评估。关注的是“我要怎样反应”。应对后效 的评估是建立在前两级评估发生后的处理所引起的反馈的基础上的。它将导致初级评估 的改变,相应的会影响对可用于处理该情境的应对技巧的知觉。 8问题的提出 8 1影响应对方式因素的研究困境原因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应对方式,虽然很多人都对此进行过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但正如本领域的研究开创者和领导者r sl a z a r u s ( 1 9 9 9 ) 所言,本领域的研究在质量 上与数量上是不相配的;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本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危机之中3 。造成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受特质论与过程论约束,大多数人的研究只局限于探索特质性因素或过程论 中情境性因素。尽管当前有人提出要两者兼顾,但目前的实证研究中,同时考察特质与 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还是很少。 第二,探讨过程论中情境因素的研究与成果太少,而对情境因素的研究是正确预测、 调整人们应对方式的前提之一,对情境因素的研究代表未来的研究方向。4 第三,一直以来,对个体特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人只研究个体性格方面的因素。作 者认为,应对的个体特质即为应对的个体问的差异性,不仅包括性格,还应包括个体的 能力、经验、气质差异。对后者因素的忽视是造成该领域进展不大的原因之一。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对应对方式的测量与评定由于受特质论的影响,大多数研究 会采用国内外编制的量表,如前如述,这不可避免会给应对该领域的研究带来许多不良 影响。 8 2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当前很多媒介报导,我国在校学生的心身健康不容乐观。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应对 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应对方式,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摆在每一个心理学者面 前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必然先要研究影响在校生的应对方式的因素。这是本文 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以这一出发点为中心,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设置情境问卷 采用特质论与过程论相结合的研究取向,分三个实验,分别对具体情境因素,特质因素 3 w e b erh s o m e t i m e sm or ec o m p l e x ,s o m e t i m e sm o r es i m p l el o u r n a lo f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7 ,2 ,1 7 1 - 1 7 2 4 粱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方法,心理学报2 003(6)643 650 14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中在校生的年级、性别、气质对在校生的应对方式的影响作用进行考察。 1 实验一 1 1实验目的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 本实验通过情境设计,参照l a z a r u s r 的过程论的应对模型,考察具体情境因素中 克服应激情境的难度、应激事件与个体间的责任、暗示语效果对在校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同时验证该模型在该情境中的正确性。 1 2被试 在江西师大四个年级中每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被试。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 2 4 份, 其中男生1 6 6 人,女生1 5 8 人。 1 3实验材料 自编情境问卷一、二( 详见附录情境问卷一、二) 。情境主要是假设被试在公共汽 车上发现小偷在偷东西这一情境,通过操纵具体情境因素的变化,看被试的应对方式有 何不同。问卷选项是把情境问题采用开放性回答对两个班进行测试,答案收集之后编类 分级。从收集到的答案来看,我们可以把该情境的应对方式大致可分为主动到被动两类 应对方式共5 点等级量表,分别为:1 对小偷采取惩罚性措施。2 采用主动行为制止小 偷的偷盗行为,但不对其惩罚。3 向周围人求救。4 被动逃避不让小偷得逞。5 不作反 应。1 到5 项的分值分别为5 到1 分。得分高表示应对方式倾向于主动应对,反之,则 倾向于采用被动应对方式。 1 4实验设计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每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的主试提示的暗示语不一样,一组被试听到的暗示语是对小 偷采取主动性应对遭到不好的后果,另一组被试听到暗示语为对小偷的主动应对得到了 良好的结果。每个班两组分别做附录一、附录二问卷。暗示语详见( 附录暗示语一、暗 示语二) 。分别进行距离远近情境下2 ( 难度) 2 ( 暗示效果) 的二因素分析与距离远近情 境下应对方式得分的t 检验。 1 5 结果分析 表一离小偷近的被试的应对方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注:难度0 表示小偷相对被试个子弱小,难度1 表示小偷相对被试个子高大 暗示效果0 表示暗示主动应对效果差,暗示效果1 表示暗示主动应对的效果好 n 表示被试人数 表二离小偷远的被试的应对方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t o t a l 1 t o t a l o l t o t a l 0 1 t o t a l 2 6 4 2 5 0 9 3 1 8 4 7 8 2 1 2 6 8 1 9 6 9 3 2 1 1 2 4 2 3 9 0 4 1 2 2 6 3 1 2 3 0 4 1 0 9 8 8 1 2 0 6 3 1 1 5 1 6 1 1 9 2 6 1 2 3 9 4 2 2 3 7 71 2 1 9 9 3 2 4 注:难度0 表示小偷相对被试个子弱小,难度1 表示小偷相对被试个子高大 暗示效果0 表示暗示主动应对效果差,暗示效果1 表示暗示主动应对的效果好 n 表示被试人数 表三离小偷近情境下的应对方式2 ( 难度) 2 ( 暗示效果) 的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平方和 d f均方fp 难度( 体形) 暗示效果 难度 暗示 3 4 3 9 4 3 7 3 5 1 1 3 4 3 9 4 3 7 3 5 2 7 3 2 3 2 9 6 7 o o o 0 0 8 6 1 3 5 111 3 5 1 1 0 7 30 3 0 1 表四离小偷远情境下的应对方式2 ( 难度) x 2 ( 暗示效果) 的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平方和 d f 均方 fp _一。 难度( 体形) 2 2 5 4 31 2 2 5 4 31 5 9 7 50 0 0 暗示效果 5 4 9 2 5 4 9 23 8 9 2 难度 暗示效果 2 3 6 e 一0 21 2 3 6 e 一0 20 0 1 7 17 0 0 4 9 0 8 9 7 两 眩 订 螂 m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从上述表一、表二中可以看出:在难度相等情况下,采用暗示语暗示主动应对方式 ,一u 效果好的被试,被试得分都高于采用暗示语暗示应对方式效果差的被艘得分。暗示效果 一样的情况下,碰到高大小偷的被试得分都眵擎箍到弱小小偷的被试的得分。从表三、 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到,难度对应对方式的主效应十分显著( p o 0 1 ) ,但暗示效果只在 距离被试较远情况下对应对方式的主效应才显著( p 0 0 5 ) 。从表五可以看到,距离近 情境下被试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距离蹲情境下的得分。 、4 1 6讨论 1 6 1三种评估的操作变量说明 本文可以这样推论:( 1 ) 被试对小偷的距离的评估可以认为是被试对该情境事件所 负的责任的评估。当我们自己认为有责任对某情境作出反应而没有时,我们倾向于认为 将受到社会道德谴责,会使自己名誉或自尊需要受损,当评估自己对某情境事件没有责 任时,不采取行为也不会出现名誉或自尊受损。因此对事件的责任评估直接影响自己对 该情境要不要做出反应,故对情境事件的责任的评估也是l a z a r u s 所说的初级评估。( 2 ) 被试对小偷的体形大小评估意味着被试评估应对技巧与情境要求间匹配的程度即 l a z a r u s 所说的二级评估。( 3 ) 应对后效的评估可以来自个体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别人 的经验。后一点说明,对应对后效的评估干预可以通过主试对被试的暗示语不同来进行。 1 6 2结果讨论 从实验一的结果来看,小偷与被试的距离、小偷的相对体形评估都对被试的应对方 式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对该情境的初级评估与二级评估对被试的应对方式影响有显著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性。暗示语与小偷的距离之间有交互作用。在与被试距离远时,有显著作用。当被试与 小偷的距离近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由于暗示语不能代替被试对应对后效的总 的评估,它仅仅代表被试应对方式后效评估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应对后效的 评估也对应对方式很大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l a z a r u s 的应对过程三种评估 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暗示效果和被试与小偷的距离有交互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一般情况下,当情境事件 与我们关系重大时,也即是应激事件与我们责任比较大时,我们对该事件应对方式的选 择余地更少,反之,则应对方式的选择较大,而后一种情况下,暗示产生的作用就地更 大。 2实验二 对在校生的特质的考察,如此所述,不仅要考察在校生的个性,还要考察在校生的 能力,社会经验等。当前许多研究表明,在校生的年级与性别不同,其性格、能力、社 会经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在校生的年级与性别进行研究是考察在校生的能 力、性格、社会经验等的良好指标。 2 1 实验目的 考察年级与性别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2 2被试 , 分别抽取南昌第十中初一、高一,江西师范大学大一各两个班共0 4 8 人,男生1 8 8 。、,h 人,女生o 人。收回有效问卷3 3 2 份,男生1 7 0 人,女生1 6 2 人。 2 3实验材料 自编情境问卷三:方法与前问卷同。见问卷附录情境问卷三。 2 4 实验设计 坚堕堕翌奎兰堡圭笙苎 抽取不同年级,不同性别被试做该情境问卷,通过作3 ( 年级) 2 ( 性别) 的二因 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所设置的情境中应对方式是否有差别。 2 5结果分析 表六年级、性别两因素平均数与标准差 年级性别m e a ns t d d e v i a t i o nn 注:年级1 、2 、3 分别表示为高一、大一、初一年级。性别1 、0 分别表示男性、女性 表七2 ( 年级) 2 ( 性别) 的方差分析 从表六可以看出:高一学生在应对方式得分上显著高于初一和大一学生在应对方式 得分。初一学生与大一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别。从表七可以看出,年级与性别的主效 应在应对方式上都十分显著( p o 0 5 ) ,但年级与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 2 0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6讨论 从年龄上看,初一学生平均1 2 1 岁,高一学生平均1 5 3 岁,大一学生平均1 8 7 岁。 初一学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无论是他们所获得的能力还是心理发展 水平,都还达不到足以完全产生青春期那种强烈的独立性意识。这一阶段的人仍带有遵 从权威的特点,碰到小偷偷东西时,比起高一学生,他们相对不太会采用可能引起不安 的应对方式,而认可回避矛盾的应对方式。高一学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 育与心理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血气方刚,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此时他们 由遵从权威阶段逐渐过渡到反抗权威,追求独立阶段。当碰到小偷偷东西的情境时,他 们倾向于采用主动、激进的应对方式,对小偷进行惩罚性措施。大一的学生可能由于随 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受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增多,处理事情逐渐更灵活保守一些。 从男女性别的差异来看,作者认为这种差别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生理上 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不如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与控制性欲望 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女性在体形上力量上也比男人弱。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女性 的影响也是造成在该情境上应对方式得分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认为 是温柔的,内敛的。当她们碰到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情况时,与男性相比,更容易采用 被动防御的应对方式。产生自责的,指向自我的矛盾态度。而男性与之情况相反,当同 样碰到小偷的情境下,采取被动逃避行为往往被认为是没有男人气的表现。 3实验三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之一,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在程度、速度、 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特征上的综合体现。它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 气质类型的人在对待或处理同一事件时,其态度、方法与效果可能是迥然不同的。然而, 对气质与应对方式是否有影响目前还没有人探讨。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1 实验目的 考察气质与具体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的关系。 3 2被试 为了平衡年级与性别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分别按年级、性别比例抽取江西师大在校 大学生6 0 0 人。每年级1 5 0 人,男女各半。 3 3 实验材料 3 3 1自编情境问卷= 1 问题情境主要是假设被试在公共汽车上发现小偷在偷自己的东西,看被试有何不问 的应对方式。选项先是从一个班测试的开放式回答收集之后编类分级。从收集到的答案 来看,同样可以把该情境的应对方式大致可分为主动到被动两类5 点等级量表,分别为: 1 对小偷采取惩罚性措施。2 采用主动行为制止小偷的偷盗行为,但不对其惩罚。3 向 周围人求救。4 被动逃避不让小偷得逞。5 不作反应。l 到5 项的分值分别为5 到1 分。 得分高表示应对方式倾向于主动应对,反之,则倾向于采用被动应对方式。问卷见附录 = 0 3 3 2 气质量表 采用我国心理学家陈会昌先生编著的心理气质量表。该量表在当前我国广为流行, 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它由6 0 个题目组成。分四个分量表,分别为多血质、胆汁质、 粘液质、抑郁质。详见附录。 3 4 实验设计 先通过对被试进行气质问卷的测量,筛选出典型的气质类型者,再对其进行情境的 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他们的应对方式有何差别。 先从气质量表的测量中选取出典型的气质类型被试共1 3 8 人。其中多血质类型4 1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人,胆汁质类型3 4 人,粘液质类型3 2 人,抑郁质类型3 1 人。抽选方法:按照典型气 质划分规则,在四个分量表中选取出分量表总分大于2 0 分或一个分量表分比其它三个 分量表分都大4 分以上者。则定该被试为具有该分量表气质类型的人。( 本文不研究混 合气质类型的人) 。通过对抽取的样本进行情境问卷测验,结果如下: 表八气质类型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表九:气质类型的一元方差分析 表十:气质类型的多重比较 注:+ 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 o l ,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 0 5 3 5结果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从表八可以看出,在四种气质类型中,应对方式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胆汁 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通过表九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气质因素的主效应显著。 进一步通过表十的多重比较发现,胆汁质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粘液质、抑郁质的被试的 得分,显著性水平都达到0 0 1 ,但与多血质被试得分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多血质的 被试在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抑郁质。与粘液质被试的应对方式得分差别没有达到 显著水平。粘液质被试得分与抑郁质被试没有显著差别。该实验说明,在该情境下,胆 汁质者的应对方式最为主动,其次依次为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应对方式最为被动。 3 6 讨论 气质心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气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隐显以及敏感性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胆汁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强度大、不平衡。这种神经活动的特性更多受 遗传素质的影响。他们一般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嫉恶如仇,但情绪易冲动。这可能是 他们在碰上小偷偷东西时,会比一般人采取更主动、更激烈、更指向应激源的反应方式 原因。 多血质的人神经活动方式也具有强度大特点,但与胆汁质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平衡 性好,灵活性高,他们通常具有活泼好动,灵活机智,反应迅速,性格爽朗果敢等特点。 所以当他们遇上小偷偷自己东西时,虽然也会倾向于采用主动性的应对方式,但比起胆 汁质被试来说,倾向于采用更灵活温和的方式。比起胆汁质者,他们选第三项( 制止小 偷的行为就算了) 更多些。 粘液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也比较强,但灵活性比较差。通常具有稳重安静,反应 缓慢,因循守旧等特点。故当他们遇到小偷偷东西时,一般倾向于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 不想把事件扩大化。抑郁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强度较弱,通常具有行动迟缓,性格孤僻, 体验深刻,敏感多疑,心情消沉,自卑谦让,安份守已等特点。他们在碰到小偷偷窃时, 一般倾向于在不损失自己利益情况下,采用被动防御的应对方式的较多一些。 24 江西师范大学硕土论文 4 总的讨论 在本文的三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应对方式既受个体特质的影响,又受具体情境因 素的影响。个体特质与情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在实验一中,我们考察了个体与克服应激源的难度、应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