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论宇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宇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宇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宇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宇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较之于国内的中唐文学研究和宇文所安早期的唐代文学研究,宇文所安的中 唐文论具有方法论上的创新意义: 首先,宇文所安根据中唐文学诗歌复杂多样、诗文并盛的情况,主张打破文 体的分野,将研究视域扩展到诗、文以及相关文化话语上,把研究重点定位于探 讨各种文体、各种倾向的内在关系。基于此,字文所安对盛中分期进行了重新划 界,并从创作主体、写作方式、作品特色、文学理论等各方面对中唐文学的诸种 文体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揭示中唐文学特色,总结其内在的脉络关系。 其次,宇文所安创造性地发挥了“中唐枢纽论”的观点,将中唐文学放在文 学史的变动过程中予以考察,通过盛中对比,把中唐文学个人化诠释的写作方式、 部分对抗整体的作品特色凸显出来。 宇文所安将中唐文学新变的原因归结为中唐文人主体性的觉醒,具有视角与 内容上的创见性,但他对中唐文人精神的分析却是泰勒“自我论”位移的结果; 宇文所安用苦吟来解释象外美学,对深入把握中唐诗歌风格与美学理论之间的关 联多有助益,但将象外美学做技巧论的解读却是西方诗学话语对中国审美经验的 背离。 关键词:宇文所安,中唐文学,文学史,方法。 i l a b s t r a c t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d o m e s t i c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a n ds t e p h e no w e n s e a r l ys t u d i e s ,t h e r ei sa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s t e p h e n sm e t h o d o l o g y : f i r s t l y , 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c o m p l e x i t ya n dd i v e r s i t yo ft h em i d - t a n g p o e t r i e sa n dp r o s e s ,s t e p h e na d v o c a t e st og e tt h r o u g ha l ls t y l e s ,t oe x t e n dr e s e a r c h v i e w st op o e t r i e s ,p r o s e sa n do t h e ri n v o l v e dc u l t u r a ld i s c o u r s e s ,a n dt of o c u so n i n t e r n a lr e l a t i o n so fv a r i o u sf o r m sa n dt e n d e n c i e s b a s e do nt h o s ea b o v e ,s t e p h e n r e d e m a r c a t e st h eb o a n d a r yb e t w e e nt h eh i g h t a n ga n dm i d - t a n g , a n di n s p e c t sa l l 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r yf o r m sf r o mv i s u a la n g l e so ft h em a i nb o d y , w r i t i n gm o d e , w r i t i n gf e a t u r e ,a n d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e st or e v e a lt h e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m i d - t a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ec l u e so f i n n e rr e l a t i o n s s e c o n d l y , s t e p h e no w e ne x e r t s “m i d - t a n gc e n t e r e di d e a s c r e a t i v e l y , i n s p e c t i n g 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c h a n g i n gc o u r s eo f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b yc o n t r a s t i n g w h i c ht ot h eh i g h -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 h a v i n gm a r k e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n d p a r ta g a i n s tw h o l ea s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m i d -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s t e p h e na t t r i b u t e st h en e wc h a n g eo f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t ot h ea w a k e n i n g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w h i c hd e s e r v e sa t t e n t i o n sf o rh i s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 c o n t e n t ,b u th i ss t u d i e si nt h es p i r i to ft h em i d t a n ga r ea c t u a l l yt a y l o r s s d f a st h e r e s u l to fd i s p l a c e m e n t 。s t e p h e nu s e dk u - y i nt oe x p l a i nt h et r a n s m i m e t i ca e s t h e t i c ,i t w a s h e l p f u lt og r a s pt h e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m i d - t a n gp o e t r ys t y l ea n da e s t h e t i ct h e o r y , b u th i sw e s t e r np o e t i c sd i s c o u r s e sw e n ta w a yf r o mc h i n a s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w h e n t r e a t i n gt h et r a n s m i m e t i ca e s t h e t i ca sm e r e l ys k i l l s k e yw o r d s :s t e p h e no w e n , 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 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m e t h o d s i i i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姿盘鲎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趑王者、琼 签字日期:工。d 多年月 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江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姿盘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赵王氰奇、 签字日期:2 0 0 万年6 月f 日 导师签名2 签字日期:护歹孑年月 日 致谢 首先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张节末教授。将此朽木雕琢成形,吾师费心血多矣! 老师悉心的教导使我得以一窥中国美学领域的美妙与深奥;严格的学术训练使我 在论文写作中受益匪浅。两年的相处中,老师对学术的敏锐观察和清醒分析是我 由衷敬佩的,老师对学问的严谨更为我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深深感谢老师在学习 和生活上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感谢美学所徐岱、沈语冰、潘一禾、刘翔诸位老师。正是在诸位老师的熏陶 和教育下,我才逐渐领略了美学诸领域的丰姿,亦慢慢懂得了思想的乐趣和艺术 的奥妙。 感谢宇文所安教授和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在论文准备过程中,有幸聆听字 文教授在复旦、华东师大和浙大的演讲,并当面向他请教问题。这些交谈使我加 深了对他文章的理解。在复旦听讲座时,也有幸与陈老师相见,陈老师是宇文所 安中唐著作的译者,他对论文提出的建议,对我的写作也很有启发。 感谢同门的鼎力相助和朋友们的关心照顾。徐承师兄,小亮师姐及时为我解 惑答疑;与本专业的四位同学一起度过了两年读书和论辩的丰富生活,室友伟勤、 玉瑶则给予了我家庭般的温暖。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弟弟和小董,他们将伴随我的一生。谨以我生命中的 这朵雏菊献给他们!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1 引言 国内的中唐文学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空白和方法论上的惯性:比如在中唐 的时限界定上,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而导致意见不一,但是自从胡适的白 话文学史把唐代文学一分为二以来,以“安史之乱”作为盛、中文学发展的 分水岭成了大多数学者所默许的一种观点,将文学和政治背景绑在一起,以朝 代更迭来为文学史划界已成了不言而喻的研究惯例。与此相关,对“盛中之变” 的原因、呈现以及重心分析上,多强调社会矛盾或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对文学 发展的影响,对中唐文学较之于盛唐文学所表现的创新特性的总结上侧重于作 品审美特点的描述,落实于客体层面的研究,而作为文学主体的“人”却被忽 视或放到了较为次要的层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再者,较之于盛唐诗歌 的一枝独秀,中唐文学表现出诗文并盛的趋势,文学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古文运动与韩愈的“文以明道川说,“新乐府对讽喻传统的复兴,“不平则鸣” 3 的诗学命题,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对“意境”4 论的阐释与发挥;并且大量其 它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唐的转折地位还不仅表现于文学上,文学思想的的 转型5 “学”的转型6 ,文人心态的变化7 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8 变迁均包含于其内, 作为同一时期在同一文学惯例和语境下的诸种文体、创作与理论、文学与文化 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仍需有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更全面的审视。 宇文所安9 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一一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为在文学史 与朝代史分离的前提下注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中唐文学进行全面审视作出了 努力。他认为同初唐诗、盛唐诗相比,写一部中唐诗史是不恰当的,中 韩愈:争臣论,原文是“修其辞以明其道”,“文以明道”是一种简略的说法。 2 白居易:新乐府序。 韩愈:送孟东野序。 4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5 参见:【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6 参见:查屏球:唐学与唐诗歌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 7 参见:【日】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刘维治、张剑、蒋寅译,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 0 0 7 年。 8 参见:【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收于刘俊文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 中华书局,1 9 9 2 年。 9 斯蒂芬欧文( s t e p h e no w e n ) 中文名字文所安,1 9 4 6 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 9 7 2 年在耶 鲁人学东弧语苦和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1 9 8 2 年转至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任中国文学教授。1 9 8 4 年起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 ( 1 9 9 7 年起获任哈佛人学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j a m g sb r y a n t c o n a n t 特级教授) 至今。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引言 唐没有一个专门写诗的群体,散文,传奇等文体也在此时兴盛起来,而中唐文 学本身又处在承上启下的转折地位,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必须得到重视。 面对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宇文所安指出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是“研究门径”1 ,在中唐文学发展特殊性的要求之下,方法论的创新对重新发 见中唐文学特质举足轻重。他把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一一中唐文学文化论 集的任务定位为:“说明中唐作为一个新时代所具有的意义,所以不仅通过比 较尤其是与初盛唐比较来凸显新的因素,而且更联系后世尤其是宋代以说明它 的开创作用。”2 作为其文学研究的新尝试,“不仅要摆脱历史框架的限制,而且 要摆脱不同文体分野的限制;一方面在横切面上注重各种倾向、各种文体之间 的联系,一方面在纵断面上表现出不同时代文学发展的不同特色和生成关系。竹 3 打通文体,进行整体的审视;摆脱历史分野,进行文学史的观照;并在比较语 境中进行中西交融的比照,基于此,他对中唐文学做出了别具一格的新发现。 本文旨在对字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揭示、描述和评价: 第一章论述宇文所安打破文体分野的研究方法。首先描述中唐文学状况, 分析宇文所安进行整体审视的原因;出于综合各文体进行研究的方法论考虑, 宇文所安对盛中分期、中唐文学的各方面特点及其内在关系做出了不同以往的 发现,第三节、第四节集中对此做分析评价。 第二章论述宇文所安打破历史分野的研究方法。字文所安综合“中唐枢纽 论”的观点,对中唐文学的历史地位做了重新定位,一方面中唐是盛唐的对立 面,另一方面,中唐为晚唐及宋提供了典范,中唐是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盛中之变表现为从公共写作到个人化诠释、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在史的变动 过程中,中唐文学的特点得以更清晰的呈现。本章的任务即在对上述内容进行 总结、分析。 第三章揭示宇文所安在比较语境下对中唐文学的发明和误读,他对中唐文 人精神的揭示、对象外美学的解读实际上陷入了西方话语的制约,忽略了中国 传统的本来面目。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北京: 三联书店,2 0 0 6 年,第2 页( 下引本书同此,相关f f j 版信息从略) 。 2 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 授文学遗产1 9 9 8 年第一期。 3 同上。 2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2 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2 1 中唐的诗与文 中唐诗歌远比盛唐诗歌复杂,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不争事实。其复杂性突 出表现在诗歌风格和体裁上,中唐诗歌呈现出异彩竟放的局面,明代胡应麟言: 东野之古,浪仙之律,长吉乐府,玉川歌行,其才具工力,故皆过人。如危峰绝壑, 深涧流泉,并不成趣,不相沿袭。1 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言: 大历十才子笔意略同,元和以降,各人各具一种笔意,昌黎则具有清妙雄伟磊柯三种 笔意。2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贾岛一文中描述到: 这边年老的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的咒骂世道人心,夹在咒 骂声中的,是卢仝、刘又的插科打诨,和韩愈的洪亮的嗓音,向佛老挑衅。那边元稹、 张籍、王建等,在白居易的改良社会的大纛下,用律动的乐府调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 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同时远远地,在古老的禅房或一个小县的廨署里,贾岛、姚合领 着一群青年做诗,为各人自己的出路,也为着癣好,做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诗。” 诗人们表现出风格多样、体裁专擅的个性,并且每个诗人也不拘于单一风格的 运用,打造出多样性特点的中唐诗坛。 字文所安认为:“写一部中唐诗史是不可能或不恰当的”4 ,因为中唐并不 仅仅是一个诗的时代,散文、传奇得到了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新发展,在佛教的 影响下变文崛起,俗讲流行,词也开始逐步兴盛起来。尤其是散文,古文复兴, 占领了中唐文学的半壁江山,并且风格多样,在艺术标准上臻于完备,赵孟坚 在凌愚谷诗集序云: 文章至唐而体备,其情态婉委,肌理丰泽,腴而密,婉而丽,斯亦世代至此而盛乎! 故自贞元、元和而上,李、杜、韩、柳以至乎长庆元白,皆唐文之懿也。5 1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卷五。 2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沈阳:辽宁教育j i j 版社,1 9 9 8 年,卷十八。 3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三联书店,1 9 9 9 年,第4 0 页。 张宏生:妒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 授。 5 彝斋文编卷三,引自华文轩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 上编唐宋之部) ,北京:中华 书局,1 9 “年。 3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而传奇小说开始流行并超越以往的固定叙事模式,在内容上突破了以神仙鬼怪 为主人公的搜奇志怪小说,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成了主要的关注点,注重人本身, 在表现上,除了记述事件发生外,还注意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李娃传、 霍小玉传、( ( 莺莺传等成为旷古奇有的传世佳作。 不仅诗歌多样,散文繁荣,传奇兴盛、新文体勃兴,而且在发生根源、风 格表现等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诗歌和散文之间,对于中唐诗歌, 历来有着“以文为诗”的批评,尤其以韩愈和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为典型,陈师 道后山诗话云: 退之以文为诗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功,要非本色。 韩以文为诗故不工尔。1 韩愈的谢自然诗、赠侯喜、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等被作为以文为诗 的典型予以批判,被批评为叙事体。在韩愈和孟郊的诗歌中,宇文所安专 辟一章韩愈:叙事体的发展对韩愈的叙事体诗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总 结,在内容上,以讲述说教性的故事或个人生活经历为主,在表现手段上,突 破了盛唐的抒情典范,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诗 风著称的白居易自然也是以文为诗的典范,诗源辩体卷二十四、卷二十八中 总结了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以文为诗”等特点,并做出相关评价。 陈寅恪认为他不仅以文为诗,还以小说为诗: 长于繁琐之词,描写某一时代人物妆饰,正是小说能手2 再者,宇文所安还通过对文本流传的考察指出,在许多情况下,诗歌、散 文等各种文体处于同一的文本载体和流通空间中,特别以莺莺传为例,文 本中包含诗歌、书信等多种文体形式,而且故事中也描写到了莺莺与张生之间 爱情纠葛的接受史,文本中内在的有大量听众对其进行评价的闲言碎语,各种 文体之间、文体与文本的流传之间,以及关于文本的背景资料之间形成了一个 关系复杂的“话语系统”网络,仅以某种单一文体为主导的审视是不够的。 宇文所安认为,不同文体和文本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就其本身性质而言 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所讨论的文本本身就是文化史的 1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选自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3 0 3 、3 0 5 页。 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 0 0 1 年,第9 6 页。 4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一部分”1 ,新历史主义的相关讨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字文所安从中唐 诗打破文体的统辖中推出,较之于初、盛唐的诗歌专擅,中唐各种文体之间更 多地享有着共通话语,如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社会文化因素,中唐的诗与文 以及文化更紧密的交织在一起。 2 2 宇文所安的研究对象和组建方法 鉴于中唐文体多样性和共通性的特点,宇文所安把研究视域扩展到各种文 学形式、文学理论及相关的文化话语上,其研究对象包括中唐文人精神转变、 山水诗变化,日常生活美学和传奇之中的爱情观等多个方面,所着力分析的文 本横跨诗歌、散文、传奇、作家传记、诗歌理论等多个领域。中国“中世纪” 的终结一一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一书由七篇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以文本中所 反映的问题为主题,囊括了中唐文学变迁的诸多方面:第一篇讨论中唐文学对 身份的再现问题,第二篇讨论中唐文本对自然景观的再现,寻找其内在的价值 观转变,第三篇论文将关注点从自然领域转向了社会领域,讨论中唐文人对人 伦事件的解释与表现,其中对琐细的个人生活情趣的关注和诠释方式构成了第 四篇论文的内容,第五篇探讨中唐流行的诗歌观念对作诗的看法,涉及到对中 唐文学理论的研究,最后两篇是对传奇小说的文本分析,宇文所安结合中唐诗 文关注微末细节的题材特点以及注重私性价值取向的特点,依据传奇小说发生、 描述与流通的地点文化特征,从文本中综合诸要素,创造出“浪漫文化”这一 概念,用以表达传奇小说的价值观,并作为背景切入到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当中。 上述诗与文的复杂关系是字文所安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的事实根据,除此之 外,宇文所安还为其中唐文学研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 ( 中国“中 世纪”的终结一一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的开篇( ( 特性与独占一文中,宇文所 安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历史分期最好是被当作一块块模板来看待。这些模板块不是由孤立 的东西拼凑起来的,而是由相反或相对概念与立场组成的套系在模板当中,由另类概念 与立场组成的亚套系就构成所谓的“问题”( i s s u e ) ,而每一次解决问题的努力都似乎n 时 包含了相反或相对的概念与立场。但是,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其他问题相关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1 页。 5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联,有时是平行的,有时则在新的对立中化解成为某个单一的概念这些相反相对的 概念与立场,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生机活力。它们最终会被忘却或得到解决,以新的常规话 语或形象出现,这也许是界定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方式之一。1 他提出此观点意在说明中唐文学中同时出现的截然相反行为如关于诗歌创 作上的“内在的冲动”和“刻意匠心”这些对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特 征的关系问题,不过结合宇文所安初唐诗、盛唐诗的文学史建构实践以 及中唐文论的结构安排,我们可以把此总结为他的一种文学发展理念,主要包 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文学史和文化史并不是单一、封闭的领域,其问包含着种种因素, 具有组成上的复杂性,“文学史是对以往文学文化( 1i t e r a r yc u l t u r e ) 的叙述” 2 ,文学史的书写必须考虑某一阶段文学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各样的文体、 文学作品的客体审美特色分析、文学创作的主体美感挖掘、文学创作规则的总 结以及文学理论的研究,并且也要对文学作品的载体一一文本的流传与流通形 式做出通盘的考虑。 第二,文学史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系,多种因素存在于同一 时代、同一语境范围中,它们之间相互排拒,但同时又因有着共通的话语享有 权使对立化解,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新的问题可能会和另一个话语形式形 成新的对立关系,由此形成文学史划界的标准。 第三,正因为文学的发展是多方面共同运动的结果,所以,对某一阶段的 文学描述,不能进行笼统地总结概括,而应该深入分析其中的每一个相关因素, 对其作出具体细节和宏观整体相结合的理解,如他在 、 三 联版序言中所提出的初、盛唐文学史构筑方法:“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 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 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的写作以及 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 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力3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2 1 页。 2 美】宇文所安:文学史写作的新方向:从编辑 总叙:云“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 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问。” 2 【清】叶燮:百家唐诗序,见己畦文集卷八,选自叶启倬辑郎园先生全书,长沙古书刊印社汇 印本,1 9 3 5 年。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浞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杯晋、魏, 上札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1 贞元、元和年间是诗和文都发生巨变的时代,宇文所安的划界大体上是综 合二者的结果,“四唐”说侧重于诗歌的分期,“三变”说侧重于文的分期,两 者最后也都可汇于指称约公元7 8 5 年到8 2 4 年间的文学,宇文所安的研究对象 包括了中唐时期勃兴的各种文体,而且中唐的文人往往身兼诗人和散文家二职, 所以,他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 宇文所安对中唐上下限的定位与贞元、元和的实际鑫期略有偏差,原因在 于,他将文学史和文化史结合自来考虑,对文学派别的形成和复古的勃兴也做 了考察。首先,他对韩愈的历史地位做了重新界定,以韩门的形成壮大做为中 唐的开始。字文所安认为,因为韩愈所呈现出来的变革的强劲原动力,“他的文 学和文化史造就了所有后来的叙述。力2 与在国内学界心目中时有起落的地位不 同,宇文所安始终认为韩愈不论在文学理念、文学创作还是个人人格上,都具 有开创一代新风、并突出代表中唐理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中唐诗歌流派纷 呈的局面下,除元白诗派外,韩愈在各派别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他同当时 的重要文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注重提拔、扶持年轻的诗人,在他身边,聚 拢了李翱、卢全、刘师命等众多性格各异的诗人,形成占中唐半壁江山的韩门。 公元7 9 1 年到7 9 2 年间,正是中唐主要诗人进京赶考的年份,韩愈、孟郊、李 观等汇聚一堂,关于中唐的故事从此开始。其次,字文所安一直强调复古对中 国文学变化的作用,而他认为真正的复古在7 9 0 年后开始。复古是为了创新之 需,呼唤失落的价值观,改革规则性的创作方式,虽然在唐代文学史上,复古 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早期元结等人的理论并未真正的完成,文学创作仍在盛 唐的范围内进行,并最终将之导入空洞的规则之中,在韩愈和孟郊的诗歌 中的前言部分,宇文所安对从公元7 6 0 年到7 9 0 年诗风进行了总结,除杜 甫外大多数诗人,如韦应物的滁洲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 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仍在以盛唐绝句的诗法为盛唐唱一曲 优美的挽歌。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则落入了程式化的窠臼,把盛唐风格限制在空 洞无味的范围内,使中唐文人对文字产生了危机意识,昭示着变革的到来,韩 1 【宋】欧阳修、宋祁编:新唐书文艺传序,湖南:岳麓出版社,1 9 9 7 年。 2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7 页。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愈和孟郊的文学创作真正将复古的理论和行动结合起来,开启了文学的新时代, 总之“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 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1 2 4 中唐文学特性及其内在关系 通过对中唐文人精神、山水诗的变化、中唐文人对社会人伦的解释、日常 生活入诗、九世纪的诗歌观念以及传奇小说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的分析,宇文 所安总结出,中唐文学呈现出“对立”的特点,中唐文人表现为好奇与守成的 不同态度,在自然景观的再现方面存在着试图把握整体与沉溺于当下局部的矛 盾,传统的价值观遭到怀疑与嘲弄,中唐文人用严肃的原则随意地解释微不足 道的事物,在诗歌写作上,有着刻意与自觉的不同取向,传奇中所反映的浪漫 爱情同儒家的伦理道德相抗衡。正如上文转述字文所安的文学史理念中所说明 的,中唐的内部存在着大量相互对立的“亚套系”,这些由“亚套系”组成的问 题及问题的化解与解决显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对立概念的共存与相互的抵牾 与协调过程构成了文学史发展的模式与动力。 而在中唐文学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却是相互联结的,诸种问题、诸类文 体、文学和文学理论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共性和相通性:中唐文人对传统价值观 既迷恋又怀疑,其原因在于自身主体性的觉醒,导致他们在人格塑造上,追求 独一无二的特性,表现在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易于辩识的风格”2 , 对个人风格的认同依赖于对他人风格的坚决排斥,在群体层面上也是如此,这 就是中唐文人之间、流派之间文学表现截然不同的原因。文本是他们用以表现 特异风格的载体,在写作方式上,他们不再依循共有的规则和价值观进行写作, 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切入,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还是对社会人伦事件的表现 上,他们都追求个人化的诠释,并往往缺乏文本章句和已有权威的支持,导致 许多对立表达的出现,使得中唐文坛呈现出风格与价值观交替的局面。中唐文 人关注琐细事物,在题材选取上,日常生活成了其发现的新领域,来源于个人 化诠释的需要,共有价值观的崩溃使他们转向微不足道的事物和事物的细枝末 节,突破了盛唐统一的抒情范式,通过近似于叙事体的方式对对象的组成部分 1 【美】宇文所安:盛唐诗,贾晋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0 4 年,第3 页。 2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3 页。 l o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破文体分野与中唐文学内在关系总结 进行逐一描摹,使作品呈现出细节化的特色。其用严肃的原则对这些微不足道 的事物进行夸大的描述,造成了价值的“溢余”,而由于多出来的价值是来自作 者自身的机智赋予,作品就成了个人的拥有物,成了可以被自己随意调度的私 人空间。中唐文人写诗的方式,诗歌特色同他们的诗歌观念是密切相联的,细 节化的表达,可被策划的经验,诗歌成了由精美的诗联所构筑的艺术品,“诗的 基本材料是对句,被视为意外收获;对句是由深思熟虑的匠心精雕细刻而成, 镶嵌入诗。”1 中唐诗人有了职业诗人的意识,把作诗作为专门事务来对待,殚 精竭虑的创作过程即被称为“苦吟”;诗歌也不再被视为志的自然表达,而是被 作为被构筑出来的东西,再现精心打造的艺术情景,即富有诗意的象外之美。 个人化的诠释、可调度的私人空间,同时也是浪漫传奇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传 奇中的主人公处于与社会相抗衡的由激情爱情所构筑的私人空间内,通过不同 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诠释。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5 页。 1 l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打破历史分野与中唐文学特性的凸显 3 打破历史分野与中唐文学特性的凸显 3 1 盛中之变与中唐文学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唐文学处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唐枢纽论” 和“唐宋转型论”的相关论说对其做了总结。上引叶燮把中唐诗歌视为古今百 代之中,并且叶也同样认可唐文“三变说”的主要观点,认为: 吾尝上下百代,至唐贞元、元和之间,窃以为古今文运诗运,至此为一大关键也。1 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一中云: 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2 沈曾植与此相近,只是把开元换成了刘宋之元嘉,他们都认为中唐是诗歌发展 的中枢,以此为界,上推下联,构成了一部完整的诗歌发展史。 中唐诗文的转变是相对于盛唐文学而言的,直接影响到宋代文学,严羽在 批评宋代诗风时曾指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3 他所列举的几个特点正是中唐诗人所体现出的审美风格和作诗 方法,与盛唐讲风骨、气韵,强调物象、情感的平衡和自然兴会、一唱三叹之 诗歌本色截然不同。 陈寅恪在考察中国历史时曾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 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 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4 日本的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将唐代称为中世,将宋称 为“近世”,他们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入手,总结出中国文化从唐到宋有着 明显的变化,而中唐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宋代的许多文化特征都可以 在中唐找到踪迹。他们的观点被称为“唐宋转型论”,与中国文人对中唐文学 的转折地位的论述一起,确立了中唐在文学、文化等多方面的转折地位和其对 后世尤其是宋的文学文化的影响作用。 字文所安对中唐文学地位的界定大体如此,他借用了西方的“中世纪”来 作为中唐文学研究的切入点,欧洲史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是文化发生大变动 1 己畦文集,卷八。 2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卷一。 3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 9 6 1 年版,第2 6 页。 4 陈寅恪:金明馆义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 0 0 1 年,第3 3 2 页。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打破历史分野与中唐文学特性的凸显 时刻,宇文所安做此类比意在说明中唐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转折地位。 在三联版前言中,他开宗明义地讲到:“欧洲从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和中国从唐到宋的转型,其转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别。”1 他 认为中唐以前是“通过重复权威来建立文化”2 ,类似于西方中世纪时期教会权 威所控制的文化特征,而到中唐,则是“一个通过发问建立权威的文化”,“中 唐的主要文人就宇宙万物、社会、文化等提出问题的频繁度和激切的程度,可 以说是前所未见的。同时,他们总是游离和游戏于常规的反应和答案。”3 并且 中唐文人宣称复古,认为其所提倡的价值观是正统的儒家理念与号称要恢复正 统的基督教教义的欧洲宗教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欧洲的文化转型相似, 中唐以终结“中世纪”固定权威的姿态实现其文化转折的枢纽地位,上结束延 续至盛唐的文学文化特色,下开启了宋文化的先河:“中唐文学是中国文学中一 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 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 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4 依托于中唐文学的特殊地位,宇文所安建议把中唐文学放在文学史的变动 中进行考察,分析其与盛唐、宋之间的生成关系,以期凸显中唐文学特色,“中 唐以盛唐为基准和思想背景来理解自己的知性文化。”5 作为对立面的盛唐是中 唐的参照物,从盛唐到中唐,文学变化呈现出从公共写作到个人化诠释、从整 体到部分的过程,与盛唐的比照使得中唐对私性价值的眷恋、对细节的沉迷等 特点凸显出来。 3 2 从公共写作到个人化的诠释 宇文所安认为类似于西方的“中世纪”,九世纪以前是“讲求权威尤其是文 本权威的时代”,“写作基本上是一种公共性的表述”6 ,文学作品中对自然和社 会的解释一般都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扩充和改造,儒、释、道各家学说 为其提供了现成可用的资源,共有的价值观和既定的规则是初盛唐的文学写作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 三联版前言) ,第l 页。 2 同t - ,第2 页。 3 同上。 4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6 页。 5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 - - 联版前言) ,第2 页。 6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4 7 - 4 8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破历史分野与中唐文学特性的凸显 的依据,而中唐,传统的价值观遭到了置疑和嘲弄,文人采取个人化的诠释, 从个人的智慧和兴趣出发,对自然、社会发表极具个性色彩的议论。 个人化的诠释首先表现为不受主流价值观的制约,在缺少任何文本章句、 经典权威的支撑下,不经理性思索和经验积累,随意地对自然、社会进行突发 奇想的解释。以韩愈为例,他用以解释天道、人伦的文章并不是单纯的儒家价 值观的载体,而往往是立足于个人的智慧,在对严肃情景做解释时,对儒家传 统进行嘲笑和戏谑,提出个人化的诠释来反讽和解构传统:在鳄鱼文中, 他摆出一副道德家的严肃面孔,一本正经地把入伦世界的儒家道德准则运用在 自然界之上,形成了反讽的戏剧性效果。在孟郊连失三子的痛苦时刻,韩愈寄 去了自己的诗歌,提出了“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一1 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 夸张比喻来说明有子的坏处与无子的好处,并把孟郊连失三子归结为上天的恩 赐,极彻底地颠覆了儒家的孝道传统。柳宗元的天说转述了韩愈的天道观, 较之于孟郊对人为万物之灵的怀疑,韩愈提出了最为离经叛道的新说法: 物坏,虫由生之;元气阴阳之坏,人由生之。2 并且把天表述为自私自利的、冷漠无情的人格化的天,认为人之所以会生老病 死是因为其做为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的败类扰乱天道无为状态而受到的惩罚, 表现出激进的道家自然主义观点,对把天视为道德秩序的儒家主流价值观进行 了解构。即便是对道家对传统,韩愈也没表现出从一而终的膜拜态度,他的戏 弄还扩展到了庄子,在落齿诗中: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此典故出于庄子的山木篇,庄子的弟子对不材之木能得以延生而不鸣之雁却 被杀死的矛盾产生疑惑,庄子的解释是事物自有其本性而各得其所,韩愈取其 缺陷之处反致某种效用的取意与庄子相同,但是用来毫无道理的强辩无齿的好 处却与庄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自本自性的哲学取向相差万里,他故意对庄子 的原意进行了曲解,产生了个人的哲学与写作风格。孟郊和李贺的诗歌写作则 把世界表现成为“妖魔化的、充满威胁、不可理喻的秩序”,3 对于韩愈反转传 1 韩愈:孟东野失子。 2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4 4 2 页。 3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4 9 页。 1 4 浙江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打破历史分野与中唐文学特性的凸显 统的个人化诠释,孟郊也发挥其作为中唐文人特有的怀疑精神,他的杏殇 以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比喻和联想把失子的痛苦做了超出儒家比兴美学的固定联 想和中和价值取向的处理,以一套又一套完全不符合常规的诠释完成了个人化 的疯狂写作。 以自居易为代表的对微小事物的关注是个人化诠释的写作方式的另一种表 现,在根本不需要解释的地方,他做出一番机智的议论,比如对于餐桌上经常 出现的竹笋,他这样描写: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煮。 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1 自居易运用庄严的典故、华丽的语句对微不足道的事物进行了夸张的描述。宇 文所安指出在这首诗中,存在着三组严肃与琐细的对立:其一,是竹一一笋的 对立,传统上,竹子是高雅、坚贞的象征,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子往往 用来作为君子的比喻,而笋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白居易用传统咏竹的严 肃题材转而描写微不足道的笋。其二,是剥笋的诗意描写和自然单纯的笋的对 立,“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的宫廷诗式的典雅华丽用在了极为廉价的笋的 剥落过程中,形成了反讽的戏剧性效果。其三是调用儒家之祖孔子“三月不知 肉味”的典故对笋的美味进行了赞美。这种对立构成了日常生活美学的“溢余” ( s u r p l u s ) 特征,诗人“将注意力挥洒到微末的事物,赋予他们过度的价值和 意义。”2 宇文所安认为诗人这样做是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多出来的价值源于 诗人本身的“机智”( w i t t y ) 的赋予。同韩愈,孟郊提出离经叛道解说以标识 个人风格的动机相同,白居易通过个人对食笋的过度夸张宣布其为我所有,写 作就成了诗人的“我的写作”。 以个人化的诠释为特征的写作方式导致在同一文本中不同价值观的抵牾, 突出表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宇文所安认为,传奇中的主人公同时秉承两 种不同的价值观:儒家的道德训诫和浪漫文化所要求的激情付出,此两者左右 了文本的叙事,而主人公张生和莺莺各自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运用两种不同的 1 白居易:食笋。 2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6 9 页。 1 5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打破历史分野与中唐文学特性的凸显 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以便引起他人的同情和谅解。儒家道德训诫的解读 代表了以往对莺莺传主题确立的观点,浪漫文化则出自宇文所安的首创, 用以表现在传奇小说中存在的、通过小说文本流传的中唐文人对于“风月场” 世界中男女感情的观察与想象,其主要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支持男女之间自由 选择的爱情观,在地位上是与公共世界相对立存在的“私入空问”( p r i v a t e s p a c e ) ,代表私性价值的利益。在( ( 莺莺传的开头,张生发表了视女人为“尤 物”的道德演说,认定不可因好色而自毁前程,引导出关于道德成长故事的解 读可能。而当张生遇到莺莺时,浪漫法则所要求的激情爱情观占了上风,张生 立即堕入浪漫爱情的幻想之中,与霍小玉传中的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不同, 张生和莺莺是门当户对的姻亲,有缔结婚姻的可能与便利条件,但是张生却选 择了浪漫文化所体现的激情爱情观,拒绝了红娘的求婚建议。小说的另一主人 公莺莺一开始以“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浪漫文化通行“术语”1 配合 了张生的幻想,随后又义正辞严地将赴约而来的张生进行了一番儒家道德训诫。 戏剧化的是,在道德规则开始起作用之际,莺莺又一反常态地主动投怀送抱, 使浪漫叙事成为可能。随后的故事也是男人始乱终弃的模式化表述,只不过在 中唐氛围中,作为故事内的叙述者,二者开始向故事的内在听众述说,莺莺赢 得了浪漫文化支持者的同情,而张生则因莺莺下嫁他人而获得了从浪漫文化中 脱离的机会,享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最终获得了谅解。 3 3 部分对抗整体 追求个人化写作的中唐文人因为其背后的共有世界观的瓦解,开始倾向于 对世界做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并逐一描写结果,表现在作品中是以罗列细节 见长,他们“倾向于寻求和构筑奇,精致的、不能再缩减的个体局部,基于 机智或神秘之上的类比。”2 尤其是在对自然景观的再现上,山水诗和田园诗都 表现出细节化的特征,宇文所安举韩愈的南山诗和李贺的昌谷诗来说 明,两者在再现自然上虽然存在着有序和无序的差别,但两个诗歌文本都注重 对世界的细节做深描。 1 在霍小玉传中,通过霍母之口,读者得知霍小禾经常念“开帘风动竹。疑是玉人来。”一句诗,成 了恋人之间交流情感和约会的暗号,所以张生一看到莺莺的诗歌,便“微喻其旨”,立刻明白了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