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望二古 日期:v d 年参月彩目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兰乒u日期:砂睥妇日 摘要 摘要 手工业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对郑韩故城的勘探、发掘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大量的手工业遗存,笔者对这些遗存进行了系统、全 面的梳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研究。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郑韩故 城手工业遗存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加以回顾;第二部分分析了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基本确定了各手工业作坊的年代、性质等,并对当时主要门类的手工业生产工艺 流程进行了复原研究;第三部分则是在前文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 行了探讨,如手工业作坊的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手工业的产业结构及特点、 手工业生产的相关机构和官吏以及手工业生产与当时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革 的关系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就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学研究提 出了一些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考古学研究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s t u d i e si n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f i e l d i th a sg o tal o to f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h r o u g ht h e s ey e a r so f e x p l o r i n ga n du n e a r t h i n g a sal o to f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s i t e sh a v eb e e nf o u n d ,i nt h i sa r t i c l e1w o u l dm a k ea 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o nt h e m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em yi s s u e sa b o u ts o m er e l a t e dp r o b l e m s t h i sa r t i c l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p a r t lr e v i e w st h ed i s c o v e r i n ga n ds t u d i e s o f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s i t e si nt h eo l dc a p i t a lo fz h e n ga n dh a ns t a t e s i n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a n a l y s i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 ,c o n c l u d et h ep e r i o d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m a k e r e b u i l d i n gs t u d i e so nt h em a i nk i n d so fp r o d u c i n gi nt h e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 p a r t 3i s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 e rp a r t st o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e d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h o wt h eh a n d i c r a f t i n d u s t r ys i t e sl o c a t e da f f e c t st h ec i t y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a n df e a t u r e so f t h e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 ,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sa n dm a n d a r i n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m a n u f a c t u r ea n dt h es o c i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i nt h a tt i m e t h ef i n a lp a r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nw h i c hs u m m a r i z e st h ea r t i c l ea n de x p r e s sm yv i e w s o n t h e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s t u d yi n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s i t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a n c i e n tc a p i t a lo fz h e n ga n dh a n s t a t e s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s i t e s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s t u d i e s i i 目录 目录 1 绪论1 1 1 相关概念界定1 1 1 1 郑韩故城1 1 1 2 手工业遗存2 1 2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2 1 2 1 选题意义2 1 。2 2 研究方法2 1 3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3 1 3 1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现一3 1 3 2 研究现状7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8 2 1 冶铸作坊遗址8 2 1 1 郑国铸铜作坊遗址8 2 1 2 韩国冶铸作坊遗址1 4 2 1 3 冶铸工艺流程分析2 2 2 1 4 冶铸相关技术因素研究3 0 2 1 5 冶铸作坊的年代与性质31 2 2 制陶作坊遗址3 2 2 2 1 制陶遗址的发现与分布3 2 2 2 2 制陶遗址内的制陶设施3 3 2 2 3 制陶工具3 9 2 2 4 制陶工艺流程分析4 1 2 2 5 制陶相关问题讨论4 4 2 2 6 制陶遗址的年代与性质4 5 2 3 其他手工业遗存4 6 2 3 1 制骨遗址4 7 2 3 2 纺织手工业作坊遗存4 9 2 3 3 制玉遗址5 0 i i l 3 郑韩故城手工业生产相关问题探讨5 1 3 1 关于手工业作坊的分布与郑韩故城的规划布局5 1 3 2 关于郑韩故城手工业的产业结构及特点5 3 3 2 1 城内手工业生产的门类比较齐全5 3 3 2 2 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主5 4 3 3 关于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相关的机构和官吏5 4 3 4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5 6 结语5 8 参考文献5 9 附图5 9 后记6 4 i v 】绪论 1 绪论 据史记记载,郑桓公友初封于京畿械林( 在今陕西凤翔) ,后徙拾( 或 在今陕西华县西北) 。郑武公时( 约前7 6 9 年) 迁都于今新郑。从郑武公迁都新 郑,郑在新郑更替武公、庄公、厉公、昭公、子奎、子婴、文公、缪公、灵公、 襄公、悼公、成公、蓬公、简公、定公、献公、声公、哀公、共公、幽公、编公、 康公等二十二位国君,至康公二十一年( 即前3 7 5 年) 韩哀侯灭郑,历三百九十 四年。公元前3 7 5 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从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 迁至新郑, 在此更替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嫠王、桓惠王、韩王等三候五王, 至韩王安九年( 公元前2 3 0 年) ,秦灭韩,历一百四十五年。郑、韩在新郑建都 共达五百三十余年之久。郑、韩均是当时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并长期占据中原腹 地,不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经济都在当时列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东周列国城的考古学研究中居于突出位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 1 9 6 4 年至今,在长达4 0 余年的时间内,对郑韩故城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 勘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郑韩故城的发掘多是配合基建进行的, 要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就必须将这些零星的发掘资料进行整合、梳理。 学术界在研究的时候多是将目光集中于郑韩故城城址的形制、布局以及结构上。 手工业生产是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手工业生产遗存的研究也是 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进行全面、 系统地梳理,从而能够复原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而对当时的生产技术 和生产力水平、手工业作坊的分布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手工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与 特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机构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 1 1 郑韩故城 1 1 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所说的“郑韩故城”,是指位于“溱洧之交”也就是今新郑市区一代, 郑、韩两国相继为都之城。其绝对年代始于郑武公迁都于此,至韩哀侯灭郑将韩 1 绪论 都迁于此直到公元前2 3 0 年秦灭韩止,大约相当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地域上 只包括当时郑城和韩城以内以及紧邻城市的近郊。 1 1 2 手工业遗存 本文所说的“手工业遗存”是指古代手工业生产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反映当 时手工业生产各方面状况的实物资料,其中主要包括生产场地、生产设施、生产 工具等。这里所说的“手工业”包括目前已发现相关遗存的所有门类的手工业, 目前郑韩故城已发现相关遗存的手工业门类主要包括制陶、冶铸、制骨、纺织、 制玉等。其中制陶和冶铸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发现的实物遗存也最 丰富,而且这两个门类的手工业生产水平最能反映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因此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把制陶和冶铸手工业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有些手工业生产 门类由于发现的实物材料所限,不, 日u 匕e , 1 4 k e l 好地进行深入研究,如制玉遗址只有调查 材料,而没有进行正式发掘。 1 2 1 选题意义 1 2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手工业生产是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手工业生产遗存的研究 也是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郑、韩两国的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歹0 国中占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郑国的青铜铸造和韩国的冶铁在当时都是处于领先地位 的。因此,通过对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能够复原当 时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而对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手工业作坊的 分布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手工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与特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机构 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进一步为了解和认识郑韩故城的城市规划和布局、 城市的经济生活以及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制度的变革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 2 2 研究方法 本文将在最大限度地运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 1 绪论 文献记载,利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分析研究成果,并考 察现代或近现代手工业生产工艺、方法,对郑韩故城的手工业生产遗存进行梳理、 研究。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学和类型学。地层学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 一,特别是对于田野考古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遇到 不同遗迹之间的关系时,主要是参考发掘资料,通过地层学的方法来确定其相对 年代的早晚和相互关系。类型学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对 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这 两种方法是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此外,还要结 合文献记载,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能够互相验证、互相补充对方的不足。对古代 手工业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交叉、边缘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运用现代科技的 方法和研究成果。许多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工具、技术等都被保留下来,因此通过 对现代或近现代手工业生产工艺、方法的考察,能够使我们对古代手工业生产有 一个直观的认识,对古代手工业的研究工作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因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将灵活运用上述方法,以求能够对郑韩故城手工业 遗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1 3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 1 3 1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现 1 9 6 1 年郑韩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9 6 4 年河 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 在新郑设立工作站,开 始了长期不断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郑韩故城大规模的勘探与发掘开始于1 9 6 4 年。简述如下。 1 9 6 4 年下半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根据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指示,在 郑韩故城进行文物钻探工作。为便于开展工作,将郑韩故城划分成3 2 个区 1 。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 j 文物资 料丛刊,第3 期 3 1 绪论 通过2 年时间的普遍钻探( 1 9 6 4 年下半年一1 9 6 6 年下半年) ,在这次大规模的钻 探调查工作中发现了多处手工业遗址,大吴楼铸铜遗址、豫新制药厂制陶遗址、 人民路制骨遗址等都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 1 9 6 5 年、1 9 8 9 年曾两次对位于东城中部的人民路制骨遗址进行一定规模的 发掘。遗址面积7 千余平方米,通过这两次发掘出土各种骨器成品2 0 余种,包 括锥、匕、抿、簪、珠、环、管、针等;骨半成品有棍、饼、板料、针料等。遗 址南部边缘地带的文化层中,发现大量有锯痕的废骨料、骨料、骨器、骨器半成 品和一些细砂砺石、残铜刀等制骨工具。出土量最大的是制骨过程中留下的废骨 料和半成品加工骨,约3 0 0 余袋。在半成品上,可以粗略看出从原料加工到制成 成品的锯、磨、刻的一整套制造工艺过程。 城内最大的冶铁遗址当属仓城铸铁遗址,遗址位于东城内西南部( 仓城村 南) ,面积约1 6 万平方米。早在1 9 5 8 年以前该遗址就被发现,在1 9 6 0 年的试掘 中出土了大量的陶范和铁器。此后的发掘中又发现残炉一座、烘范窑一座,以及 各种铁器和陶范等遗物 孙。 1 9 6 4 年在大吴楼村北发现一处铸铜遗址,并进行了试掘,然后在1 9 8 3 年和 1 9 9 2 年又分别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熔铜炉残块、耐火砖、耐火 炉衬、各种陶范及铜炼渣等。知其是一处沿用时间较长,铸造各种青铜礼器、兵 器、生产工具和钱币的作坊遗址。不仅有铸铜生产,战国时期还有一定规模的铸 铁生产 3 1 。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韩故城制骨遗址的发掘 j 华夏考古,1 9 9 0 年2 期:第4 3 5 5 页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 j 文物资料丛刊,第3 期 蔡全法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第 1 2 1 页 蔡全法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 第2 0 8 页 2 刘东亚河南新郑仓城发现战国铸铁器泥范 j 考古,1 9 6 2 年第3 期:第1 6 5 页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 j 文物资料丛刊,第3 期:第6 2 6 3 页 蔡全法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第 1 2 0 页 3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郏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 j 文物资料丛刊,第3 期:第6 0 6 1 页 郝本性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 j 考古学年鉴1 9 8 3 年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 郑韩新郑县大吴楼东周铸铜遗址 j 考古学年鉴1 9 9 2 年文物出版社1 9 9 3 年 4 1 绪论 1 9 7 1 年1 1 月在东城内东南部白庙范村北发现一口径0 6 、深约0 3 6 米的不 甚规则型的土坑,坑内出土了铜戈、铜矛和铜剑1 8 0 多件和部分残块,其中带铭 文的1 7 0 余件【1 。为研究韩国兵器铸造涉及的机构、官吏提供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1 9 7 2 年3 月,省文物工作队在配合修建豫新制药厂时,在大吴楼制陶遗址 发掘,发掘面积为1 4 8 5 平方米。发现了一座制陶作坊房基,还有与制陶作坊有 关的砖砌的泥料池、陶容器和制陶工具刮板、陶拍、陶桶等,在陶器上还发现有 “左城”二字【2 1 。 1 9 9 3 年5 月,为配合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在城关乡小高庄村西东周 遗址发掘出一钱范坑,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蔺”、“离石”大圆足布面、背陶范 18 4 件,无文大圆足布残石范1 件以及一些圆钱陶范残块 引。这些应该还是属于 中行铸造遗址范围内发现的钱范。 1 9 9 5 年为配合新郑郑韩路的修建工程i 在其西段东部南侧发现一处似与纺 织手工业有关的遗存。该作坊址东距韩宫城墙约1 0 0 米,坐南朝北,面临东西向 通往宫城的战国道路。作坊东西长1 7 3 米,南北宽8 7 米,房基上现存石柱础 1 4 个,周围有夯筑的墙基,宽0 6 米左右。房基上四处散落着1 2 个陶纺轮,南 部偏西侧有一堆半成品纺轮和_ 个磨制纺轮用的石头。从房基内大量的陶容器、 纺轮和排水管道中沉淀有较厚的白色石灰状物判断,很可能是一处与缫丝或纺织 有关的手工业作坊遗存【4 】。 1 9 9 6 乍f3 月7 月为配合新郑市热电厂的建设对该厂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 掘,发现有制陶遗址和春秋墓葬群【5 1 。制陶遗址主要分布在厂区东北部和西北部, 窑以西北部最为集中,作坊在遗址东部,为夯土建筑【6 】。春秋时期是窑址烧造的 鼎盛时期,共清理西周晚期窑5 座、春秋窑1 2 座、战国窑2 座、汉代窑1 座。 1 】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j 文物,1 9 7 2 年第1 0 期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迹发掘简报 j 华夏考古,1 9 9 1 年第3 期 蔡全法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第 1 2 1 页 3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新发现的战国钱范 j 华夏考古,1 9 9 4 年第4 期 【4 】蔡全法,马俊才新郑市郑韩路东周遗址【j 考古学年鉴1 9 9 6 年:第1 8 4 页 蔡全法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第 1 2 1 1 2 2 页 5 蔡全法,马俊才新郑市热电厂两周遗址和春秋墓葬 j 考古学年鉴1 9 9 7 年,文物出版社:第1 7 0 1 7 1 页 6 蔡全法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 第2 0 8 页 1 绪论 1 9 9 6 。年在发掘新郑市城市信用社新址的时候,发现一处郑国祭祀遗址,在 该遗址西部边缘的一个灰坑中,曾清出少量鼎、簋等礼器铸范,所铸器形同于该 遗址所出土的青铜器【1 。 1 9 9 6 年9 月至1 9 9 8 年1 0 月,在郑韩故城东城中部郑国祭祀遗址东南部的 一些春秋坑井中,发现了大量的春秋青铜冶铸遗物,并发现有烘范窑1 座【2 】。由 于韩人的破坏,并且本次发掘只揭露了铸铜遗址的一角,所以该铸铜作坊的具体 布局还不能完全搞清,但还是获得了丰富的遗物。 2 0 0 2 年8 月至1 1 月,为了配合新郑市区能人大道的基本建设,河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出一座战国时期罕见的大型制陶作坊遗址。发现的主要遗迹 有保存情况较好的窑址群;大小作坊建筑约6 座,结构清晰;1 5 条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的陶排水管道,多座陶洗池、捶泥池、囤泥池、大型盛水器等;一条东 西向大型道路,大路两侧有宽大的路沟具有排水功能,5 座灶及其他各种丰富遗 迹【3 1 。 2 0 0 2 年1 1 月 2 0 0 3 年5 月,为配合农田平整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新郑市郑韩故城城西的冯庄村东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位于一个半岛状 长条形台地上,发掘面积近6 0 0 0 平方米,共清理灰坑3 7 0 座、水井6 3 眼、作坊 6 个,陶窑2 2 个。在这些以及中发现有大量的陶器残次品和支具堆积,近半 的遗迹中几乎填满了这些陶器,有的坑井中堆积的陶器一坑就达几百件【4 。 2 0 0 2 年为配合新郑监狱的建设发掘时,在郑韩故城西南城墙外侧发现有铸 币遗址,当时发掘5 0 0 平方米,发现了大批大型空首布芯首范与较丰富的可复原 的大型平肩空首布面范、背范、大范块、熔铜炉残块等遗物。该遗址当为郑国铸 币作坊遗址【5 。 另外在位于郑韩故城西城北部阁老坟村西梳妆台上还发现有铸铜遗址,梳妆 台本是郑的宫城内一个大型夯土台基,后来韩在此进行铸铜生产,该铸铜作坊依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4 7 页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4 7 6 5 2 页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发现战国时期大型制陶作坊遗址 j 中原文物,2 0 0 3 年第 1 期 4 马俊才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作坊遗址 g 2 0 0 3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第 7 5 页 5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版:第7 0 7 1 页 1 绪论 然位于韩的宫城区内。曾发掘4 0 0 平方,发现有二节炉、三节炉壁块,出土了丰 富的各式花纹陶范。这处作坊可能主要铸造韩国宫室使用的青铜礼乐器【1 。 在今张龙庄村东岗地上,当地群众称之为“玉石岗”,经地面调查,地势东 高西低,面积约l 万平方米,地表散存有零星的碎玉石料片瞳1 。 1 3 2 研究现状 关于郑韩故城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城市的平面布局以及在列国城中的地位等 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然这些研究也往往涉及手工业遗存,但多是一笔带过不作 为重点。也有学者注意到郑韩故城某方面的手工业生产,曾进行过专门研究, 譬如,蔡全法、马俊才先生都曾对钱范进行过相关研究,蔡全法、李京华先生对 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另外蔡全法先生 还对郑韩故城出土陶瓷器工艺技术、陶文都专门进行过分析。另外在一些学者关 于综合研究手工业生产的论著中也涉及到郑韩故城的手工业遗存,如谭德睿先生 中国青铜时代陶范制造技术研究【3 1 ,陈振铎先生的先秦手工业史 4 3 等都 涉及到了对郑韩故城的手工业遗存的研究。另外一些报告的出版也为郑韩故城手 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的深入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譬如,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报告中收录的丰富的冶铸遗存为研究、复原当时的冶铸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考古 材料。另外侯马铸铜遗址【5 】中收录的春秋时期晋国铸铜遗址铸造遗迹、遗物, 以及登封王城岗与阳城 6 】中收录的韩国铸铁遗址遗迹、遗物,都为郑韩故城 冶铸手工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正是基于以上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研 究成果,为我们今天综合、深入研究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成为可能。 1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版:第6 4 页 2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g 月版:第7 0 页 3 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制造技术研究 j 考古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4 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1 月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 m 文物出版社,1 9 9 3 年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 r 文物出版社,1 9 9 2 年 7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郑韩故城迄今发现的手工业生产遗存,主要有铜铁冶铸作坊、制陶作坊、制 骨作坊、纺织作坊以及制玉作坊等。在这里我们分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 比较系统地了解郑韩故城手工业生产状况及其性质,并尽可能详细地复原当时手 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 2 1 冶铸作坊遗址 2 1 1 郑国铸铜作坊遗址 ( 一) 铸铜遗址的发现与分布 目前发现的铸铜遗址主要有大吴楼铸铜遗址,中行铸铜遗址和城市信用社铸 铜遗址三处。大吴楼铸铜遗址位于今大吴楼村北,也就是郑韩故城东城东部,面 积约1 0 多万平方米 1 ;中行铸铜遗址和城市信用社铸铜遗址分别位于今中华路 与新华路交叉口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也就是在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附近。 1 9 9 2 年在大吴楼铸铜遗址南部发掘3 5 0 平方米,清理春秋灰坑2 2 个、战国 灰坑5 3 个、井8 眼。 2 在春秋地层堆积中夹有大量铜炼渣、木炭屑和熔铜炉、 鼓风管的残块,以及蠼、铲、镰、锛、凿等生产工具范。由于揭露面积较小,还 不能搞清该铸铜作坊的布局状况。 1 9 9 6 年在发掘新郑市城市信用社新址的时候,发现一处郑国祭祀遗址,在 该遗址西部边缘的一个灰坑中,曾清出少量鼎、簋等礼器铸范,所铸器形同于该 遗址所出土的青铜器。 3 由于发掘面积所限,没有发现其他与铸造有关的遗迹, 但却给我们一些启示:祭祀遗址的青铜器是否为就地铸造以后即用于祭埋? 1 9 9 6 年9 月至1 9 9 8 年1 0 月,在郑韩故城东城中部郑国祭祀遗址东南部的 1 蔡全法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g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 版:第2 0 8 页 2 郑韩新郑县大吴楼东周铸铜遗址 j 考古学年鉴1 9 9 3 年文物出版社:第1 8 5 1 8 6 页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4 7 页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一些春秋坑井中,发现了大量的春秋青铜冶铸遗物,并发现有烘范窑1 座【1 。由 于韩人的破坏,并且本次发掘只揭露了铸铜遗址的一角,所以该铸铜作坊的具体 布局还不能完全搞清,但还是获得了丰富的遗物。铸铜遗址的发现也为在发掘城 市信用社祭祀遗址时候的推断提供了依据,祭祀遗址中所出土的青铜器可能就是 在该铸铜作坊中铸造,但是从发现的遗物来看该作坊的产品种类远远超出了祭祀 遗址中所出土的青铜礼器。 从三处遗址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三处铸铜遗址均位于东城中东部,基本处于 东西向的一条直线上,也就是位于当时从外城东门通向宫城的东西向大路的南侧 ( 附图一) 。另外在城南新郑监狱发现有铸造大型平肩空首布的遗迹、遗物【2 1 。 ( 二) 冶铸设施 由于三处遗址都没有经过全面发掘,所以发现的有关冶铸的设施主要是熔铜 炉和鼓风管的残片,以及烘范窑、废料坑、水井等。 1 烘范窑 只在中行祭祀遗址的东南发现一座,即y 3 。该窑应该是在整个铸造遗址的 北部边缘处,遗址中心处应该还在南部。y 3 为不规则长方形( 图2 1 ) ,开口于 的层( 春秋中期) 下,是一处中型烘范窑窑址,使用年代为春秋中期。由窑室、 活动面、风灰洞等部分组成。该窑的西部打破一春秋早期灰坑,又普遍打破层 ( 春秋早期) 和生土层。窑室为一南北向不规则长条状竖穴,其南部较宽,北端 斜窄,东壁弯曲不直,呈漫弧状转弯,南北长约2 1 0 米。西壁较短,与南壁相 接处也无明显转折,呈圆弧形转弯,壁长约2 1 2 米。南壁略呈漫弧形,至东南 拐角处,略向南凸出;形成1 0 厘米深的凹窝,其东侧与东壁相连接。四周坑壁 较规整,都上下垂直。坑底平整,有略硬的活动面,尚未形成真正的践踏层,说 明该窑使用的时间并不很长。烘范窑由于受到同期地层的破坏,仅存0 2 4 米深。 内填土呈褐灰色,较硬,夹杂有大量烧土块。窑的底部残留有5 个风灰洞,分 成两组,第一组在中部略偏南处,有3 个风灰洞呈鼎立分布;第二组在南壁中间 偏西处,由两火膛洞组成,其上部已基本连接。这些风灰洞结构简单,均为小型 土坑状。第一组3 洞,最东为3 号洞。椭圆形,由口部向下斜收成凹圜底,周壁 有火熏痕迹,坑内填土多为灰土,夹杂有部分烧土块。坑长径0 5 0 米,短径0 4 0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4 7 6 5 2 页 2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版:第7 0 7 1 页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米,深0 2 5 米。2 号洞在1 号洞西南,相距o 6 6 米,与3 号洞基本南北平行, 相距o 5 0 米。该洞为西北东南向椭圆形,口大底小,周壁规整微外弧,底部斜 收,稍平,有用火痕迹。坑内填黑灰土和烧土块,还夹杂有2 块板瓦残块。洞长 径0 5 8 米,短径o 3 8 米,深0 4 8 米。3 号洞在1 号洞东南部,间距0 6 0 米, 距东壁最近处0 2 2 米,口为鞋底形,东北西南向,周壁规整,向下微弧内收, 长径o 5 5 米,短径0 2 4 米,深0 4 2 米。坑内填土褐灰色,夹杂大量烧土。4 号洞在2 号洞西南,与5 号洞相连,紧贴南壁,为椭圆形,长径0 4 0 米,短径 0 2 6 米,深0 4 0 米。坑内填深灰土和烧土块等。周壁除在口部与5 号洞通透外, 其余都完好,弧壁凹圜底。5 号洞位于2 号洞正南,略呈椭圆形,长0 5 4 米, 宽0 】3 米,深0 4 5 米。坑内填土褐灰色,质略硬,夹杂有烧土颗粒。从y 3 的 4 、5 号洞距离较近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是作膛门洞使用,由于这些洞使用时 间较短,尚未形成烧土层,不好确定各洞的原设计功能,所以只能笼统地称为风 灰洞。本窑南北最长处3 7 0 米,最宽处2 3 6 米,深0 2 2 米【lj 。 图2 1 中行遗址发现的烘范窑y 3 2 熔铜炉 目前所发现的所有熔铜炉遗物均是残块,没有发现炉基遗存。发现的熔铜炉 残块数量较多,尤其以祭祀遗址发现的最多,种类也最齐全。熔铜炉主要由熔炉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5 2 页 1 0 酝,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炉体和鼓风管两部分组成。现选取典型标本举例说明如下。 ( 1 ) 熔炉炉体 虽然发现的都是炉体残块,由于炉内上下过火温度高低不同,炉壁内面的颜 色和熔流状态不同,我们根据这些变化,将炉体由上( 口) 而下( 底) 分为七部 分 1 】( 附图三:1 ) 。 炉口上部,该部分受热温度最低,基本上不产生熔流现象,炉壁内面被 火焰烧着的部分略呈灰色,未被烧着的部位呈砖红色,炉壁内层没有熔流现象, 制作痕迹一般都比较清晰。 炉口下部,炉内壁呈青灰或青白色,表面有较多的熔滴分布,个别有局部 烧成龟裂的现象。 炉腹上部,炉壁内面呈青灰或背白色。小裂缝普遍,熔滴大而多,局部呈 团状,大多己形成轻微熔结带。 炉腹下部,该处受热温度很高,仅次于炉缸部分。呈青灰色,或青黑色。 炉壁内面凸凹不平,表面密布大团状熔流痕,局部形成铁红色玻化层,多数已看 不出泥条盘筑的痕迹。烧结层厚度在1 5 0 一2 厘米之间。 炉缸上部,这个部位是炉体中熔化最严重的区域,其下端已接触到铜液, 掣+ * 故内部烧结面严重变形,均有成片熔化现象,烧结层也最厚,大部玻化,多含气 泡或气孔。基本上已熔成报废程度,如炉渣块状。 炉缸底部,这是盛己熔化铜液的地方,温度也最高,其下部为炉基。为了 避免铜液渗漏或参入杂物,炉缸底部内壁上加糊了一层夹砂细泥料作为炉衬层, 泥料中不含草茎。炉衬层表面光滑,厚1 5 0 厘米左右。其内层表面弧形或近平, 都或多或少粘有铜渣,颜色均呈灰色。 炉砖,在原址出土的炉基没有发现,只在一些水井填土中,发现了几块颜 色略黄,质地坚硬的平砖形烧土块,这些烧土块均已烧透,底面粗糙不平,草茎 痕多见,似铺在地上,上面也较平,有明显的抹平痕迹,局部有烧结面。个别表 面残留有不规则的夯窝,结合质地的特征,这些炉砖的制法是先经夯筑,然后经 烘烤而成,用途可能是炉基或炉基附近的烧土铺地砖。 ( 2 ) 鼓风管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5 2 6 5 8 页 1 1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发现的残片很少,均为夹石英砂的红陶,用泥量较大,采用泥条盘筑法制 成,形制似牛角状。器壁较薄,愈至角端处愈厚。器表大部用手抹近平,局部饰 以斜向的宽篮纹角端弯曲呈钝角。 ( 三) 与铸造工艺流程相关的遗物 1 炉料 金属器皿废旧不用时,多回收利用。利用的过程是将这些废旧物品重新熔化 提纯后,再制造成新的产品。这些废旧物因需入炉熔化,我们称之为炉料。商周 时期的青铜器皿废旧或铸坏后,理论上也是需要重新入炉熔化的。但以前发现的 诸多铸铜遗址中,却极少发现这种遗物,其中的原因还值得探讨。幸运的是,在 郑国祭祀遗址旁的铸铜遗址的多数遗迹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炉料遗物,填补了 此项空白。 由于铜质被融化后使用,炉料能留下来的只有铸造时作为填充物使用的范 芯,这些范芯被铜皮包裹,器物铸造完毕后不能取出,再次回收利用时就与铜质 一起入炉熔化。这些范芯经炉中的高温,均由原来的红色范土,烧变成青灰色的 高硬度陶质,有些还被烧变了形或者已经玻化,一些芯上还残留有未化尽的铜。 炉料的种类有方形鼎耳芯、兽耳芯、各样足芯、镄芯、锛芯、环芯、圆壶芯等, 个别空首布的芯首范也烧成了青灰色,可能也是作为炉料使用了。 2 陶模与陶范 陶模多为细密的面料泥制成,质地坚硬紧密,气孔很少。陶范采用面料和背 料相结合的制法,及在范( p l - 范) 的内层用细泥作面料翻印铸型,用较粗的含有少 量草茎类植物的粘泥作为背料,在翻印外范的过程中敷到面料背面,主要起加固、 散热通气之用。出土的陶模和陶范分析其所铸造的器形,主要有各种礼器、乐器、 钱币、工具等。在城市信用社和中国银行两处遗址中出土的以各种礼乐器范居多, 也有部分钱币范和工具范,在大吴楼铸铜遗址则主要是钱币范和工具范。 在铸铜遗址内发现的陶范主要有礼乐器范( 可看出器形的有方壶、圆壶、鼎、 鬲、簋、簋、编钟等) 、钱币范( 基本都是大型空首布) 、工具范( 主要是蠼) 、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6 5 8 页 1 2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附件范( 包括圆环、扁圆环、兽面、蹄状足以及多种花纹、各种榫卯、浇口等) 等。陶范依据其所铸造的器物以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多 件范组合而成的范包,也即复合范,多用于礼乐器的铸造;另一种是由一套两件 范拼合而成,也即双合范,多用于钱币、工具的铸造。下面就这两种范各举一例。 复合范如标本t 6 3 2 :2 ,为一兽蹄形鼎足范,较完整,呈红褐色。整体形 状为不规则形,范面为一鼎足的一半,是足根部兽首的扉棱向左的一半,范面略 发黑,未经浇注。兽首大眼、弯角、浓眉、三角形耳、卷须。扉棱为其鼻部,呈 立折棱形。棱腔高6 1 0 厘米,深o 9 0 厘米。足下部外敞,根部垂直。鼎足最高 1 8 5 0 厘米,足径6 5 0 厘米。足腔上部有一弧面,似鼎腹的部分范面,但范面不 光滑,有裂缝,颜色稍黑。两侧分型面平行,位于足范腔的两侧,各开一近长条 形的榫坑。左榫坑长8 4 0 厘米,宽0 9 0 厘米,深o 4 0 厘米;右榫坑长5 8 0 厘米, 宽o 9 0 厘米,深0 3 5 厘米。分型面上可看出明显的浅黄色涂料层,结构紧密。 底部分型面平行,光滑。范背面凸凹不平。有凸起的三个钮座,上边两个钮座星 尖锥状,下部钮座呈宽鸭嘴状。背部表面草茎痕多现,是典型的背料泥,其厚度 根据鼎腹腔面上的裂痕测量i 厚2 2 0 厘米左右,面料厚1 5 0 厘米左右,在分型 面处面料略厚一些。下部握手底宽6 厘米,厚2 4 0 厘米,高1 6 0 - - 2 4 0 厘米; 左上握手底径3 5 0 厘米左右,最高2 5 0 厘米;右上握手底径3 8 0 厘米左右,最 高2 1 0 厘米。范残高2 1 3 0 厘米,残宽1 3 5 0 厘米,厚2 3 0 4 厘米 1 1 ( 图2 2 : 1 1 。 图2 2中行遗址发现的陶范 1 鼎腿复合范2 空首布双合范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r 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7 0 6 页 1 3 隰谨固 曩字裂登 一 l | i +臣壁懈 签溆一 孽,。一 2 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的内涵 双合范如标本t 6 2 2 j 4 4 9 9 ,为空首布外背范。范体泥质灰陶,近梯状体,正 面较大底面略小,四侧面向内倾斜。近底部o 8 0 厘米左右处刻有宽1 1 0 厘米左 右、深o 6 0 厘米的沟槽,槽壁有多处明显的刮削痕迹,槽底一些区域捆绳痕迹 明显。范体面长1 6 7 0 厘米、宽8 1 0 9 5 0 厘米,背长1 6 1 0 厘米、宽6 6 0 - - 一8 6 0 厘米,厚4 厘米左右。范面平整,有一层灰色涂料层。上部刻有两侧内斜的呈楔 状的浇口杯和浇道,总长6 5 0 厘米。浇口杯即空首布的芯头部位,上口宽4 厘 米,下口宽3 厘米,口深近1 厘米,高约3 7 0 厘米左右,浇口两侧有沾铜现象, 一些沾铜可看出明显的两层结构,多为橘红色范面,有两个以上的凹坑。这些现 象均说明此范曾多次使用。浇道腔长约2 8 0 厘米,向下进人布体约0 2 0 厘米。 范腔部位铸痕清晰,是一特大型平肩弧档空首布的形状,上刻有三条竖直平行线。 两侧的两道纵贯布身,中间的一道粗深并向上进人銎形腔0 5 0 厘米。范面左上 角有0 6 0 厘米宽的“y ”合范记号。浇口长3 3 厘米,布首长3 2 0 厚米左右,身 高9 7 0 厘米,足宽约7 2 0 厘米左右( 图2 2 :2 ) 。 3 范外加固泥和一把抓泥条 这些都是常见的铸铜遗物,范外加固泥是糊在扣合好的范体外的一层草拌 泥,起加固作用,一把抓泥条可能是支垫范体或铸大型器物时填充使用,均为泥 质红陶,略呈两头稍尖的棒状。 2 1 2 韩国冶铸作坊遗址 ( 一) 冶铸遗址的发现与分布 目前发现的属于韩国的冶铸作坊遗址有大吴楼铸铜遗址、中行冶铸遗址、仓 城铸铁遗址、梳妆台铸铜遗址等【2 ( 附图二) 。 大吴楼铸铜遗址是韩国在郑国铸铜遗址上的基础发展而来,经数十年来的多 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熔铜炉残块、耐火砖、各种陶范及铜炼渣等。知其是一处 铸造各种青铜礼器、兵器、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