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六书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宋代郑樵是第一个对许慎的说文持“是者从之,非者违之”态 度的批判继承者,他重新审视许慎的学说,敢于怀疑说文,自立新说。 郑樵把六书定为字学的根本,真正开始了对六书进行较深入、全面的研 究,使文字学结束了以说文为宗编纂字书或为单字作注的局限,开 始了系统的理论上的探求。六书略是将六书理论与汉字实际结合起来 研究的文字学著作,它的每一书都有系统的条例和例字,从而形成较为 系统的六书分类理论,这是文字学史上对六书理论的第一次系统研究。 但汉语文字学史上对于郑樵、对于六书略曾一度忽视或给与不 正确的评价,对郑樵的六书理论、释字体例都缺乏深入而专门的研究。 系统地整理、全面地反映六书略的全貌,进而公正地评价郑樵及其 六书学理论,是本文努力的目标。 本文对六书略的释字体例进行研究,对六书略中涉及到解 释字义的2 2 1 2 个字头从体例特点上做了分类;梳理归纳出散见于六书 略中的六书理论,涉及到郑樵在六书价值、六书次第关系、象形、指 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兼书等九个方面的观点。文章充分肯定 了六书略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成就,又客观地指出了它在材料、论 断、体例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郑樵,六书略,六书,六书理论,体例 a b s t r a c t i ns o n gd y n a s t yz h e n gq i a oi s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w h os u s p e c t e dx us h e n s t h e o r y h ee x a m i n e dx us h e n sw o r k ss h u o w e n ( 说文) ( i ti saf i r s ta n c i e n t d i c t i o n a r yw h i c hw a su s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f o r m s ,e x p l a i n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m e a n i n g s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 ,a n dh eb u i l th i so w n t h e o r y z h e n gq i a or e g a r d e dt h el i u s h u ( 六书) ( s i xc a t e g o r i e so fc h a r a c t e r s b u i l d i n g ) a st h eb a s i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y h eb e g a n t os t u d yl i u s h u ( 六书) t h o r o u g h l ya n dc o m p l e t e l y h eb e g a nt os e a r c h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t h e o r y s y s t e m i c a l l ya n de n d e dt h ef a c t t h a tt h ec h a r a c t e rt h e o r yw a sr u l e db y s h u o w e n ( 说文) t oc o m p i l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ro n l yt h en o t e sf o re x p l a i n i n gt h e s i n g l ec h a r a c t e r l i u s h u l 蹋e ( 六书略) i st h ew o r k s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y b a s e do nl i u s h u ( 六书) t h e o r y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p r a c t i c a lu s i n g i ne a c h c a t e g o r yt h e r ea r es y s t e m i cr u l e sa n de x a m p l e s s ot h et h e o r yo f l i u s h u ( 六书) c a t e g o r yc a m ei n t ob e i n g t h i si sm ef i 吼s y s t e m i cr e s e a r c ho n t h el i u s h u ( 六 书) t h e o r y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yh i s t o r y b u ti nt h ea c a d e m i a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y 。sh i s t o r y , l i u s h u lf l e ( 六 书略) w a si g n o r e da n dv a l u e di m p r o p e r l y z h e n gq i a o sl i u s h u ( 六书) t h e o r ya n dt h e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sf o re x p l a i n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sw e r es e l d o m r e s e a r c h e dt h o r o u g h l ya n dt e c h n i c a l l y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e x p l a i nt h ew o r k s l i u s h u lt i e ( 六书略) r o u n d l y ,a n dr e e v a l u a t ez h e n gq i a oa n dl u sl i u s h u ( 六 书) t h e o r y t h i sp a p e re x a m i n e st h e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 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 i tc l a s s i f i e s 2 2 1 2p r e f i x e sw h i c he x p l a 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m e a n i n gi nl i u s h u l # e ( 六书略) i ta r r a n g e sa n dc o n c l u d e st h el i u s h u ( 六书) t h e o r yi nl i u s h u l t l e ( 六书略) w h i c hc o m e sd o w nt oz h e n gq i a o sv i e w sa t n i n ea s p e c t sl i k et h ev a l u eo fl i u s h u ( 六书)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i nl i u s h u ( 六书) ,p i c t o g r a p h ,i n d i c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t h ea s s o c i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 t h em o r p h e m e p h o n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 t h em u t u a l l y e x p l a n a t o r y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 t h eb o r r o w sa n dt h es y l l e p s i s t h ep a p e rc o n f i r m si t sv a l u e i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yh i s t o r ya n dp o i n t so u ti t sl a c k so n m a t e r i a l s ,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sa n dt h e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s k e y w o r d s :z h e n gq i a o ,l i u s h u l u e ( 六书略) ,l i u s h u ( 六书) t h e o r y , t h e 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s 内蒙古师范人擘顾l :学位论文 导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有着极崇高的地位,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 经典著作。许慎在文字学上的见解和结论成为后代学者研究汉字的依据,其权威性在 很多“小学宗许慎”的学者心中不可动摇。宋代郑樵是第一个对许学持“是者从之, 非者违之”态度的批判继承者,他重新审视许慎的学说,敢于怀疑说文,自立新 说。郑樵在六书略中明确地回答过为什么要重新研究六书问题,即不满足于许慎 的六书学说。在他看来,许慎虽有关于六书的说解,然“犹不达于六书之义”,问题 在于“许氏惟得象形、谐声二书以成书,牵于会意,夏为假借所扰,故所得者亦不能 守焉”。具体到文字的六书分析,即说文没能将所收文字条分到六书之各书中, “惟得象形、谐声二书以成书”,所以有必要对六书加以重新研究。这一观念后来成为 学者们的普遍看法。 但郑樵的六书略因其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多所批评、背离,故清朝以来学 界不乏微词,说文诂林甚至摒弃不录。汉语文字学史研究也一度忽视郑樵六书学 研究或给予不正确的评价。 我们现在该如何看待这些“微词”呢? 一方面是六书略确实存在缺点,另一 方面则是一些学者墨守、维护说文的文字学经典地位。这些学者把说文解字 视为终极真理,视为天经地义,他们根本接受不了对许慎、对说文解字的一点点 批评,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他们眼中“大逆不道”的郑樵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经典、 赋予经典以常青的生命力。在通志乐略一中郑樵用一段话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他说:“臣仅论此,非好攻古人,正欲凭此开学者见识之门户。”将近千年之后,郑樵 那动情又无奈的解释,是否能让我们在批评郑樵、指责六书略时多一分冷静、多 一分客观呢? 己故著名文字学家唐兰始终给予郑樵及其六书略以极高评价,他说:“郑樵 第一个撇开说文系统,专用六书来研究一切文字,这是文字学上一个大进步。州” 又说:“郑樵六书略用许慎的理论,作许氏的诤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确有 许多创获,在文字学史上是值得推许的。”“3 此后,学界开始认同肯定。现在,全面 否定六书略的观点虽已不存在,但全面、系统研究六书略的著述还未产生。 六* 略埘究 从笔者搜集到的相关的汉语言文字学专著和论文的内容看,尽管许多都涉及到郑 樵的六书略,但从中折射出的原书信息仅是六书略的一小部分,并没有系统 地整理、全面地反映六书略的全貌,对郑樵的六书理论也尚未展开深入而全面的 研究。这对于郑樵的六书略来说极不公平,而且在中国文字学史上也不能不说是 一件憾事。 对历史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这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公正评价郑樵及其六书学 研究,是我们当代学人的学术责任。笔者深入研读六书略,并将其回归于六书学 的发展史中,努力给六书略及郑樵在中国文字学史上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一、郑樵与六书略 ( 一) 郑樵简介 郑樵,字渔仲,学者称夹涤先生。兴化军莆阳( 今福建莆阳县) 人,家世仕宦。 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 1 1 0 3 年) ,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1 1 6 2 年) ,是南北宋之交 的学者。据史籍记载,郑樵虽然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然自其父亡后家道衰微。自幼 资质敏慧、博闻强记、勤奋好学的他便谢绝人事,于央涤山中结草屋三问,丌始了读 书和著述的清苦生涯。宋室南迁,曾致书南宋官员以自荐,但未为所用。央涤遗稿 卷二中记载了郑樵晚年的回忆;“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r ,其心苦矣, 其志远矣,欲通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合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 恨。忽忽三十年,不与人问流通事,所以古人之书,稍经耳目,百家之学,租识门庭。” 宋人所谓“惟有莆阳郑夹涤,读尽天下八分书”,当非溢美之词。他晚年专心整理通 志,书成进呈,授枢密院编修,后遭劾,年五十九卒。郑樵一生著述宏富,今存除 通志外,尚有央涤遗稿、尔雅注等。 两宋之际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成果已经有了空前丰富的积淀,再加上宋代福建的 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郑樵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郑樵治学和著书 的客观基础,铺挚了他所向往的学术宏图之路。郑樵能独异于同时代同地区的芸会众 生,给后人留下骄人的学术硕果,当然还有他自身的主观因素,即甘于寂寞的治学态 度、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纵横会通的思想基础、不蹈前修的创新意识。 内蒙古师范人学硕i 擘位论文 宋代,是一个学术自觉、学术变革的时代。敢于疑古,提倡恩辨,成为当时学术 界的一种时尚。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变革时期,相当多的学者摆脱旧的束 缚,抛弃陈见,自创新说。郑樵就是一位疑古惑经的勇士,他在通志总序丌篇 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主张:“儿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之言”,“不蹈前 修”,“事事出己胸意,不因袭旧说、人云亦云。”这点在通志六书略中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郑樵敢于质疑经典、抛弃说文的体例而以六书归字。郑樵的学术批 评,在沉闷的中世纪的学术界,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但郑樵不是骂倒古人,轻浮 地否定自口人的一切成果。他在批判古人学术的同时,又很重视努力吸收他们的成果, 作为自己学术创新的营养。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主客观条件对郑樵学术质量产生推动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 局限性。例如,纵然宋代的福建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蕴藏,但毕竟是以民白j 藏书为主, 在种类和版本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六书略中,从郑樵对“面”字的解释看,他 既然同意说文“颜耵也。从百,象人面”的观点,就不应有“从百”的认识。还 有很多类似的改动,我们现在分析很可能是郑樵所据的说文版本有误。再如,即 使郑樵是如何地殚精竭虑,但毕竟一个人的心智有限,他又三十年居央涤山,谢绝人 事,闭门聚书,从事著作,必然会有些主观、偏执的见解不能作为著述的材料依据。 ( 二) 六书略简介 通志的二十略倾注了郑樵一生精力,是通志全书的精华,二十略之一 六书略更是中国文字学史上难得的珍贵篇章。全书共五篇,约5 5 万字。 前四篇为核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六书图”,这是全文的总纲。郑樵将他 所分的六书之细目以图表形式分层胪列,使人一目了然。另一部分是“六书序”,即 他对六书的概括论述,和六书各书及隶属于其下的各字。论述体现着郑樵深刻独到的 见解,言约旨远。“据书次字”将收集到的2 4 2 3 5 个字( 内有重出字) 依六书分类排 次诠释。第五篇可称杂论,从不同方面来阐述他的文字学观点。 郑樵“驱天下文字尽归六书”,将2 4 2 3 5 个汉字按其分类理论归入六书各类中,“象 形”收字6 0 8 个,其中正生4 2 2 个,侧生9 9 个,兼生8 7 个;“指事”收字1 0 7 个, 其中j 下生归本7 8 个,兼生2 9 个;“会意”收字7 4 0 个,其中j 下生归本6 9 8 个,继生 4 2 个:“谐声”收字2 1 8 1 0 个,没有悉数列出,主要列举了2 7 6 个母文,并注出每文 之下所收字数,计j 下生归本2 1 3 4 1 个字,另有变生六类共4 6 9 个字:“转注”收字3 7 2 3 六书略研究 个,并生四类计3 7 2 个字:“假借”收字5 9 8 个,正不生,托生5 5 8 个,反生3 0 个。 二、六书略的释字体例 郑樵对许慎学说虽有继承,但创新是其主流,他不仅脱离许书的编排体例,按 六书统隶汉字,而且在具体单字的释字体例上,一方面有对许慎说文或显或隐的 引述,或先引,或中间插引,另一方面也有阐发,或化为自己的意思,或直接叙述自 己的见解,加“臣按”予以说解。六书略全书涉及到解释字义的字头有2 2 1 2 个, 现就六书略较说文解字而言的释字体例特点作简要分析。 ( 一) 引述说文说解,但有所改动 六书略的释字体例特点之一,就是以“说文”二字为标志,引述说文的 该字说解,但有所改动。如“丹”字,郑樵说:“说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月井。 其中之点象月形。”“其中之点”句。在说文中没有,说文只是简单地画了 一个点。这样的例子在六书略中很多。从这些改造的细微之处,我 f l e a 乎看到了 一位认真研读古书、细细推敲的学者。 再如许慎说文说“井”字:“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瓮之象也。古者伯益 初作井。”段玉裁说文注也有详细的注释,他在“八家一井”下注日:“谷梁传日: 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风俗通日: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为市交易,故称 市井。皆谓八家共一井也。孟子日:方罩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罔。此古井罔之 制。因象井韩而命之也。”在“象构韩形”下注日:“谓共也。韩,井上木阑也。其形 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郑樵与段玉裁不同之处是,他将说文中的解释化为 自己的说解:“即井字。说文:八家一井。象井斡之形。其中点者,瓮之象也。”比 较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化解晚文释义时,郑樵并非毫无所本,而是根据自己 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增加或删减。如释“井”字就将字形的说解做了增加,使其更为明 , 自了然。“伯益”,相传为尧的大臣。郑樵将“古者伯益初作井”的文化信息抹去了, 不知是否出于对久远信息难以确定的考虑。 还有一些,比如“贝”字,郑樵晚:“说文:海介盎也。居睦名兢在水名董雄 象形。古者货其而寅巍,周而有泉,至秦痿只行钱。“这是六书略中完全按照说 文该字说解而直接引述的例子之一,其余绝大部分或多或少在行文、解释上都有所 4 内蒙古师 c 【人学顺f 学位论义 区别、改造。 这种直接引述说文说解字义的释字方式,在六书略中占相当大的一部 分,总共出现了8 9 3 次。在具体地分析中表明:郑樵虽引述说文说解,但也不是 盲目地照搬,而是为了在他的时代更清楚、更明了地理解字义。 当然,郑樵的些改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如“面”字,说文认为“从百”, 而郑樵却改为“从百”。再如“凡”字,说文认为“从人,白象人面形”,而郑樵 却改为“从白”。从六书略中“面、见”二字的解释看,郑樵既然也持二字“象 人面形”的观点,就不应有“从百”、“从白”的认识。类似的改动,我们现在分析很 可能是郑樵所据的说文版本有误。 ( 二) 引述说文,加“臣按”或“按”予以说解 六书略在释字时,还注意到对说文的字义引述加“臣按”或“按”予以 说解。如“甘”字,郑樵解释为:“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臣 按此象甘物含而不去之状。”甲骨文“甘”写作“甘、h ”。廿,口字;王筠释例: “一,则所含之物也。”郑樵的“含而不去之状”写得极其生动,让人回味良久,可 谓是传神之笔。 再如“我”字,郑樵说:“我,说文:施身自谓也。或况我,顷顿也。从戈, 从争。手,或说古垂字,一日古毅字。臣按,许氏如此之说,不知我之于六书为 何义乎。我也,戍、戚也,戊也,皆从戈。有毅伐之意。说文不知会同取义, 而其说枝离。况我既从毅,古文成又从刀,此为杀之义何疑。又借为吾我之我, 许氏惑于借义。”甲骨文“我写作“缱、堆、钱”,金文写作拣辙、务弋”。李孝 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我象兵器之形,以其捌以戈,故与戈同,非戈也。器 身作,左象其内,右象三蚝锋形。”看来“我”字“自谓”之意,的确应该来自假 借。郑樵一个“何疑”,足可见其敢于纠正前贤之非的胆量和勇气:至今读来,仍是 铿锵有力。 这种类型的说解在六书略中共有4 7 处。有7 处以“按”为标志,其余均为 “臣按”。有的是给许慎简略或艰涩之言作阐发,有的是对他认为许慎解释有误之处 作纠j 下。 ( 三) 将说文的说解化为自己的意思 郑樵在释义时还注重将说文的说解化为自己的意思,或使之通俗易懂,或 六 5 略研究 加入新内容。如“走”字,说文解释为:“趋也。从天、止。天止者,屈也。”郑 樵的解释则更通俗:“从天从止。止,足也。夭,象人之仰首张足而奔之形。”好一个 “仰首张足而奔”,和许慎的“趋也”相比,真是大有看头,让人马上就联想到一个 甩丌两臂、昂首奔跑的形象。 再如“立”字,说文解释为:“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后人不借助翻译,单 从一个“从大立一之上”,是很难理解“立”字本义的。而郑樵则直接解释为:“象人 立地之上。从大,人也;一,地也。”一幅栩栩如生的图像便跃然纸上,使人豁然开朗。 这样的释字,想必宋代人读起来都会很轻松。所以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用“新 瓶装旧酒”来下结论,而应该看到在学术的继承发展中,历代学者不仅承受先贤的庇 荫,更有他们自己的孜孜思索、不断创新。古老的学术在历代学者的手中承继、发展。 ( 四) 不依说文,而直接用自己的认识解释字义 郑樵勇于摒弃说文说解而直接用自己的认识解释字义,这点可称作是六 书略中的闪光点。如“元”字,郑樵将其按“象形”收入“人物之形”部分,解释 日:“人头也。从二,从儿。二,古文上字,象人头。儿,象其身。”这正是“元”的 本义。比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的解说更符合古代文献的实际,如,左 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 首领) 也。”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 通“亡”, 避) 丧其元。”也与“元”的古文字字形相一致,甲文作丐,金文作看。“始”当为元 的引申义,郑樵的解释是合理的,同时他运用古文字资料论证字义的方法也给后学以 极大的启示。 再如“帝”字,说文解释为:“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今人郭沫若在先秦 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引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帝是花帝的象形文,象有花萼、有子 房、有残余的雌雄蕊,故尔可以断言帝字就是蒂子的初文”。“1 让后人为之惊奇的是 郑樵早于郭沫若近一千年就认为“帝,象华( 花) 蒂之形”,可见六书略给我们 留下了多少想象力的震撼。 ( 五) 在杂论中考释字义 六书略第五,即杂论部分,包括“起一成文图”、“古今殊文图”、“一代殊 文图”、“诸国殊文图”、“殊文总论”、“谐声变体论”、“论谐声之惑”、“论象形之惑”、 “论一二之所生”、“论子母”、“论子母所自”、“论省文”、“论篆隶”、“论创意”、“论 变更”、“论迁革”、“论便从”、“论华梵上”、“论华梵中”、“谐声制字六图”等,涉及 内蒙古师范人学侦i 学位论史 字形、字体、字音、梵文等多方面内容的论说。在这一部分旱,郑樵从不同方面来阐 释他的文字学观点,并考释字义。如在论迁革中说:“雅本乌鸦之鸦,借为雅颂 之雅,复有鸦矣。故雅遂为雅颂之雅,后人不知雅本为鸦。”这一论述和许慎的观点 基本一致,说文说:“雅,楚鸟也。”但从论及n - - 字及二义渊源关系的角度来看, 郑樵说的更清楚一些。再如在论谐声之惑中说:“富也者,福也。若富之从吾而 有福之义,则辐也、幅也、副也亦可日福乎? 凡此类是皆不识谐声。”此处,郑 樵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点明了形声字声符、义符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对字义的下确认识。 但我们仔细推敲郑樵的杂论部分,他的有些结论今天看来是不对的。还是在论 迁革中说:“泉本货钱之钱,故于篆象古刀文。借为泉水之泉。今人见泉知泉水之 泉而己,安知泉本为钱。”这种说解与说文完全相异,说文认为“泉”之“水 原”义为其本义,而郑樵则相反,认为这是“借义”,其本义应为“钱”。清代徐灏段 注笺:“尿象泉穴,下象水流出形。”从出士文物及字义产生的先后逻辑顺序看,“泉” 字本义应该是“水原”,即水的源头,“泉”字整体象水流出成为川流的样子,而“泉” 的“钱”义,应为后来的假借义。 三、郑樵的六书理论 六书略中最能体现郑樵文字学研究成果的是其对六书理论的研究。六书的系 统分类研究首创于郑樵。郑樵于六书有自己新的独到的见解,其六书分类体系完备, 结合汉字实际,在许慎的传统说法之外,另立新说,条分缕析,创发体例。他是第一 个以六书条分所收汉字的文字学家。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候,周礼地官保氏列举了周代教育贵族子弟 的“六艺”,即。一日五礼,- - e l 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看来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分析总结汉字的构造,也初步地总结出一个“六书”的名 称,但是保存下来的先秦文献罩并没有反映六书的具体内容。到了汉代,六书理论丌 始成熟。郑众在周礼保氏注中指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 借、谐声也。”班固著汉书艺文志提及六书,则以为是“象形、象事、象意、 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和班固也都只是有六书名称,没有具体的解释。许慎在说 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是唯最早的解释。许慎的解释有开创之功,对后来的 7 六书略_ i 】f 究 影响是巨大的,也因此可以说文字学理论中影响至大的六书学是以许慎的研究为形成 标志的。六书问题自汉代学者提出以来,影响至大,成为分析文字的最基本的条例。到 了中古以后,宋代学者的研究发现,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发展以及新的古文字材料 的发现,传统的分析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于是收集各种材料, 大胆地对六书问题进行重新研究,试图在传统六书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新的理论体 系,探讨出一套他们认为合理的汉字构造条例。这一重大转折以郑樵的通志六书 略为标志,六书略对传统的六书学说做出了新的理论阐述及分类研究,对汉字 进行重新! i 3 类。 六书略是将六书理论与汉字实际结合起来研究的文字学著作,虽然从理论到 归字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作为全面以六书统属汉字的著作,其丌创之功是必须承认 的。按其分类理论,郑樵“驱天下文字尽归六书”,将所有2 4 2 3 5 个汉字归入六书各 类中,是那一时期汉字结构理论研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较大。 本文梳理归纳出散见于六书略中的郑樵的六书理论。 ( 一) 郑樵高度评价六书的价值 在六书略序的丌头部分,郑樵就指出“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 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赭六经,六经之作,惟借文言,文言之本,在 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 经之有六书,犹弈之有二棋,博之有五木。”郑樵独 具慧眼,他认识到六书在文字学中的关键与核心作用,从六书与小学、经学的关系角 度,进步明确揭示了六书的意义,可谓“发许君了然于胸而未发之论”。尽管现 在“许慎的六书不是造字法”已成定论,但郑樵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进行的 长期颦韧不拔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后人探求汉字初创的思考,这应当看作是郑 樵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贡献。 ( 二) 郑樵关于六书次第、关系的系统论述 六书略序:“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假借,文、 字俱也。象形、指事一也,象形别出为指事;谐声、转注一也,谐声别出为转注;二 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 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 认真揣摩这一段话,不难推断出:郑樵认为“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是在有意 内蒙古帅范人学颂i + 学位论文 识的把假借从六书中单独出来。这一个似乎不起眼的看法,实则是很了不起的。说明 郑樵已经将假借视为与其他五书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另一类,表明他已经玎始对假借这 种特殊的造字法进行思考。这个思考直接影响了后来对于汉字创制大势的认识。 在文字学研究史上,郑樵之i ;i 还没有学者明确强调六书的排列顺序。许慎在说 文解字叙中曾提及六书的先后关系,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 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多也。”但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太含 糊了,根本就没有明确六书的先后关系。到了郑樵,则把六书的次第予以逻辑化,他 将六书按产生顺序以及表意的特点区分为三个阶段:象形一指事、会意、谐声、转注 一假借。从文字的历史演变看,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郑樵能够重视排列六书的 衍生顺序,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六书是一个渐变的不断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丰富 文字之用的历史过程”“3 。 虽然郑樵明确强调六书的排列顺序,在文字学研究史上有开创之功,但我们仍然 要明确一点,从文字起源的图画或结绳说可论证出:六书之朔是二元的。以象形或以 指事为汉字之源头都是片面的观点,象形指事都为汉字产生及发展的第一阶段。 ( 三) 郑樵的“六书也者,象形为本”的象形说 郑樵在其六书略六书序中说:“象形、指事,文也。象形、指事,一 也,象形别出为指事。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在六书略象形第一中又说: “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 “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如此简练精当地概括象 形的重要性和象形与“他书”的结构关系,说明郑樵对汉字内部构造规律有着深刻的 了解,即象形为六书之本,为文字产生及演变的基础。 郑樵按所象之物,将象形分为十种: 9 六书略研究 象形正生 8 字,如r 。 3 0 字,如水。 1 4 字,如阳。 4 5 字,如才。 1 2 3 字,如身。 7 5 字,如虎。 2 3 字,如巴。 2 字,如鬼。 8 7 字,如戈。 1 5 字,如衣。 郑樵在六书略六书序中说:“十形犹子姓也”。即“十形”是象形最直接、 最直观的分类。这十类均为事物的具体形象,是根据人们在同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 而作的划分。后代有学者曾批评“十形”过于繁琐,但我们认为,郑樵的这一分类是 有意义的,它使人们对六书之本的象形所象之物有了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把握。 对于那些相对抽象的事物,郑樵又分了六类: r 一象貌4 4 字,如爻。 i h 一象数1 4 字,如一。 i 象形侧尘卜_ 一象位1 l 字,如上。 l - 一象气1 5 字,如氯。 i 卜吻声1 3 字,如牟。 i l 象属2 字,如巳。 郑樵在六书略六书序中阐述到:“推象形之类,则有象貌,象数,象位, 象气,象声,象属,是六象也,与象形并生,丽统以象形。六象犹嫡庶也。”可 见,郑樵认为这六类为象形之附属,这个观点是有其可取性的。但“象数”、“象位” 两类所收的一部分字,传统上文字学家多划归指事。如象位所收的“上、下”二字, 许慎明确指出是指事字。段玉裁说得更清楚:“象形者,实有其物,r 月是也。指事 1 0 内蒙古9 巾范人学顿i 学位论文 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上下是也。”除此之外,其他几类的划分与收字都是有一定 道理的, 此外,象形之类还有“形兼意、形兼声”两种 r 一形兼意5 0 字,如盥。 象形兼生l 一形兼声3 7 字,如凿。 郑樵在六书略六书序中说:“又有象形而兼谐声者,则日形兼声,有象 。形而兼会意者,则日形兼意。兼声、兼意犹姻娅也。姻娅”,这个比方实在是 太巧妙了,道出了“兼书”一词的本质含义,让后人很容易理解。 ( 四) 郑樵对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的区分 郑樵在六书略指事第二中说:“指事类乎象形,指事,事也,象形、形也。 指事类乎会意,指事,文也,会意、字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形可象者日象,形 非形不可象者,指其事曰指事,此指事之义也。”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郑樵对象形、指事、会意三者的区分。首先, 郑樵从指事构形的角度认为三者有不同之处,当指事“意思指向事时,区别于同 为独体之文的象形字;形体指向独体之文时,区别于办可指事的会意字。”“1 其 次,郑樵认为三者不是完全不同的,“指事类乎象形指事类乎会意”,三者是有相 似点的。再次,郑樵认为三者是有联系的,六书略六书序中有一段论述:“指事之 别,有兼谐声者,则日事兼声:有兼象形者,则日事兼形:有兼会意者,则曰事兼意。” 此外,在通志六书略指事第二中,郑樵关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 b j 的区别也有清楚、明了的结论:“指事类乎象形,指事,事也;象形,形也。指事 类乎会意,指事,文也;会意,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形可象者日象:形非形不 可象者,指其事日指事。”在通志六书略会意第三上中,郑樵又说“象形、 指事,文也;会意,字也,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一子一母为谐 声。谐声者,一体主义,一体主声,二母合为会意。会意者,二体俱主义,合而成字 也。”郑樵从“形与事、文与字、独体与合体的角度较为清楚地区别了象形与指事、 指事与会意、象形与会意。从主声与否的角度区别了会意与谐声。”1 对四体作如此 清楚的区别,在郑樵之前是没有的。这一研究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对六书的认识以及会意与形声的分别,“与郑氏并无二致,有关论 述并不出郑氏之右”。嘲 ( 五) 郑樵“合而成字”的会意说 郑樵的“合而成字”说是对许慎说文“比类合谊,以见指撼”说的创造性发 展,其通志六书略会意第三上日:“象形、指事,文也,会意,字也,文合 而成字。”又有“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二母合为会意。会意者,二体俱 主义,合而成字也。其别有二:有同母之合,有异母之合,其主义则一也。” 郑樵认为会意是将已有的“文”( 独体字) 组合而成另一个“字”( 合体字) ,并 且进一步指出会意字形体结构部件的组合存在区别:“有同母之合,有异母之合”,但 “主义则一也”。郑樵会意字的主体是“二体会意”,共收6 9 8 字,即合二个母文而成 的字。此外,还有“三体会意”,即合三个母文而成的字,共收4 2 字,并以为“非常 道也,故别之”。 从理论上看,郑樵以“合而成字”为会意,对会意字的定义是比较准确的。不仅 将会意从独体与合体区分的角度,而且将会意与象形、指事、谐声三者作了区别。如 “步”字,尽管说文将其归为会意,但郑樵却解释为“象二趾相交也”,不仅释 义高明,而且象形的归类也更为准确。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的“步象 前进时左右足一前一后形”与郑樵的解释可谓千古同调。 但这一部分的收字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寒”既收入指事之“事兼意”类,又 收入会意之“三体会意”中。再如“矗”、“孬”等本为由三个母文合成的字,应收入 “三体会意”中,可郑樵却依旧把它们作为“同母之合”放在“二体会意”中。看来, 郑樵对自己定的标准在把握上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了很多混乱。 ( 六) 郑樵的谐声说 郑樵的“谐声”说,源头是说文中的“形声”说。“形声者”,许慎认为是“以 事为名,耿譬相成,江、河是也”。郑樵继承了许慎的形声字观点。在通志六 书略会意第三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一子一母为 谐声。谐声者,一体主义,体主声。”表面看来,只是称谓由“形声”到“谐声” 的改变,但却更有动态感,更能准确而形象的表达出:形符由“母”来充当,“母” 是表示类属意义的,一个“谐”字将形符与声符的功能区别分明。 郑樵通志六书略指出:“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 内蒙古师批人学硕i + 学位论立 义,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谐声者,合声成字,不可胜举。”郑 樵的这一论述是符合汉字发展实际的。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相当多的汉字最初并 非谐声字,但后来都以“合声成字”的方式孳乳演化为谐声字。如,表“黄昏”义的 “暮”字,本为“莫”,是个会意字,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添加形符“同”演化为谐 声字。 郑樵谐声字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形与声分子母晚,按此说郑樵将谐声分为二 类七种: 谐声 生归本一子一母为谐声,计2 1 3 4 1 字,如岭。 生 母同声3 7 字,如斟。 主声2 1 字,如纂。 声不主义4 字,如魏。 母互为声4 字,如靡。 体谐声3 0 字,如奉。 兼意3 7 3 字,如琥。 郑樵还提出了谐声字演变中的“子母相生说”。郑樵在通志七音略七音序 中指出:“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则失制字之旨。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儒 知以说文解字,而不知文有子母。生字为母,从母为子,子母不分,所以失制字之旨。” 可见,郑樵的“子”、“母”说是为了弥补前人“文”、“字”说的不足,是要明“制字 之旨”的。顺着这个思路,郑樵对说文部首的设立进行了重新思考。他在六书 略论子母部分阐明:“许氏作说文,定五百四十类为字之母,然母能生而子不 能生,今说文误以子为母者二百十类。据其理论,郑樵对说文的五百四十 个部首进行删并,“此臣所以去其二百十而取其三百三十也。”再根据通志六书略哙 意第三上所说的“文合而成字”,即郑樵的“制字之旨”,合成新字的主要方式有二: 一是“一子一母为谐声,谐声者,一体主义,一体主声”;二是“二母合为会意,会 意者,二体俱主义,合而成字也”。郑樵“总三百三十母为形之主,八百七十子为声 之主,合千二百文而成无穷之字。”但我们现在看来,谐声字的产生较为复杂,有一 六书略研究 些字的“声符早于其所从的谐声字产生,从文字的演化历史看,这些声符应该是母而 不是子“”1 ,这是郑樵没有看到的。郑樵此说实际是以后来文字分析古代文字使用情 况的结果。 ( 七) 郑樵的转注说 郑樵通志六书略转第四日:“谐声、转注,一也,役它为谐声,役己为 转注。转注也者,j 下其大而转其小,正其币而转其偏者也。” 六书略序中一句“谐声别出为转注”,可以看出郑樵认为谐声与转注的关 系相当密切。同时他还看到转注的类首字与下属字的意思存在偏差,存在“大”与“小”、 “j 下”与“偏”的区别,这一点很有道理。但郑樵认为的“谐声、转注,一也”,我 们看来却是把转注混于谐声,徒增烦扰。郑樵不知转注、谐声实为两类差异较大的汉 字条例,转注为用字之法,谐声为造字之法。 “转注”,在文字学史上有句老话,叫做“歧说纷纭,均不得其要旨”,郑樵的“转 注”说也是比较复杂的。郑樵将转注具体分为四类: 如老、耆、考、孝、耋。 如凰、凰。 如含、吟。 如熬、傲。 可以看出,郑樵转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过于庞杂,失于宽泛。仔细分析郑樵 所举的转注例字,会发现这其中多数是形声字,还有传统所谓的象形字( 如禾) ,指 事字( 如本、朱) ,会意字( 如果、明) 等。本文不准备深入探讨郑樵的转注问题, 只想说明“建类主义转注”和“建类主声转注”是文字学上对转注实质的一个注释, 即汉字之间的同义关系和同源关系:而“互体别声转注”和“互体别义转注”实际上 讲的是构成汉字的部件组合关系。那么,“这四种情况能否单用一个转注来涵盖? 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o ( 八) 郑樵的假借说 郑樵的假借论内容非常充实,而且论述精辟,很多创见给后世的学者以较大的启 发。 毛氍缚参 加 筋 蛆 注注注注 转转转转 义声声义 主主别别类类体体 建建互互 一一一一 生并 一 注 转 内蒙古师池人学坝i :学位论文 1 郑樵明确了假借的作用 通志六书略假借第六指出:“先儒所以颠沛沦没于经籍之中,如泛一苇 于溟渤,靡所底止,皆为假借之魅也。呜呼! 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掌,假借明则 六书如指诸掌。”可见,郑樵对假借在读书中的作用有很清楚的认识。郑樵的这一论 述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如清儒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有“不识假 借不可与读古书”之说,与郑樵的说法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清术吴颖芳宋郑樵渔仲 六书略讨论中日:“六经之不明,系于六书,六书之不明,凭于假借,言假借之至 重至难解也。郑樵则实能明乎假借矣。郑樵非生而能知训诂音义也,攻习先儒言 辞,始能知之,观其申说,每字音义,悉本前人,不由自造,则所谓颠倒沦没于经籍 之中,郑樵与先儒共之,而未尝脱身于其外。“嘲同时,郑樵还认识到j 下确认识假借 是准确把握六书的关键。他在通志六书略假借第六中说:“六书之难明者, 为假借之难明也。六书无传,惟藉说文。然许氏惟得象形、谐声二书以成书,牵 于会意,复为假借所扰,故所得者办不能守焉。”这就把假借问题提高到了六书研究 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将假借与其他五书作区别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假借 在六书中不同于其他五书的独特性”“”。 2 郑樵的假借分类研究 许慎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从这一解释及所举例字看, 许慎认为假借就是用某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 造字时准备让它表示的意义) 之外的某 种意义。而裘锡圭认为:“至于这种现象究竟是由词义引申引起的,还是由借字表音 引起的,当时人并不想去分辩。也有可能他们根本不承认在本无其字的假借罩, 有跟词义引申无关的借字表音现象。从说文喜欢把借字表音现象硬说成词义引申 的情况来看,后一种推测大概是正确的。但是,跟词义引申无关的本无其字借字 表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从普通文字学的角度,还是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事实束 看,都必须承认这一点。词义引申是一种语言现象,借字表音则是用文字记录语言的 一种方法,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必须将这两种情况区分丌来。否认借字表音现象 的存在是错误的:把由词义引申引起的和由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用现象混为一谈, 都称为假借,也是不妥当的。”“” 通志。六书略第四假借第六给假借所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无义之义也。 假借者,本非已有,因他所授,故于己为无义。” 六书略_ | i j f 究 郑樵对假借的研究,可谓是分类细密、条理清楚。从郑樵的“假借”定义出发, 我们可得出:假借分为“托生”、“反生”两大类。而从“六书图”又可以得出:假借 的“托生”类又分为“有义之假借”与“无义之假借”两类,并且每一类下又有几个 小类。 郑樵将假借分为两类十三种: 假借 生 r _ 一同音借义3 5 字,如初。 义之假借e 兰薹磊差i ;薹耋塞。 义之假借 同音不借义4 5 字,如汝 协音不借义1 3 3 字,如荷。 辞之借4 0 字,如之。 音之借5 字,如宫。 诗之借3 字,如凰。 同之借1 0 字,如甲。 二辰之借1 2 字,如子。 言之借9 字。如覃。 生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