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和谐与深刻皆为美——汪曾祺与林斤澜小说合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汪曾祺和林斤澜都是以边缘视角和平民视角从事文学创作的新 时期作家。他们的小说将作家的视角从紧贴时代的宏大叙事转移到普 通市民的世俗情怀。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以短篇小说来写人,写人的生 活,人的生存。都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来叙说人情和人性。但他 们在艺术追求上却大相径庭,汪曾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用充满了 古典美的语言来叙说温馨记忆中故乡的人和事,着重表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追求的是一种万物皆融洽的和谐之美。而 林斤澜则饱经世事,品位了人生百态,在鲁迅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小说 来礼赞生命的价值,探讨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幽微,思考人的生存的 困境,追求的是一种深刻之美。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小说的内容,思想入手,论 述和比较了汪曾祺和林斤澜两者小说的差异,一个追求人与自然,社 会以及自身内在的和谐之美,一个却用深刻而略带冷潮的笔调叙说人 间的血雨腥风。第二部分是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的角度出 发,分别论述了两者小说创作美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进行了深入的 比较。第三章,主要从人生经历,文化继承,人生态度三个方面试图 解释两者小说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同时表明作者对这两种美的态度: 尽管和谐美让人赏心悦目,但真实地表现生活,反映现实,细腻地揭 示人性的复杂与幽微,深切地关注生命的存在才是最为重要的。 关键词和谐,深刻,汪曾祺,林斤澜 a bs t r a c t w a n gz e n g q ia n dl i nj i n l a n a r em a r g i n a l i z e d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 c i v i l i a n se n g a g e di nl i t e r a r y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n e we r aw r i t e r s t h e ya r e t h ea u t h o r so ft h en o v e l sw h ok e 印p a c ew i t ht h et i m e s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g r a n dn a r r a t i v et r a n s f e r r e dt o t h eg e n e r a l p u b l i c s s e c u l a rs e n t i m e n t s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o r d i n a r yl i f eo f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t a l k i n g t h ef a t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o c c u p a t i o n s t h e i rc o m m o ng r o u n di st ow r i t e p e o p l e sl i v e s ,p e o p l e ss u r v i v a l ,a n di nah u m a n i t a r i a ns p i r i tt o t a l k s o m e t h i n ga b o u th u m a na n dh u m a n eb ys h o r ts t o r y h o w e v e r ,t h e yh a v e w i d e l yd i v e r g e n ta r t i s t i cp u r s u i t ,w a n gz e n g q i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 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 ,w i t ht h ef u l lo fc l a s s i c a ll a n g u a g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 h o m e t o w np e o p l ea n de v e n t si nh i sw a r mm e m o r i e s f o c u s i n go n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b e t w e e nt h em a na n dt h en a t u r e h ep u r s u i t st h eh a r m o n i o u s o ft h en o v e l a n dl i nj i n l a nh a se x p e r e n c e dt h ew o r l d - s t r i c k e ny e a r s , t a s t e dt h eq u a l i t yo fl i v i n g h ei st r y i n gt op r a i s e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d i s c u s s 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s o c i e t y ,d e s c r i b et h en a t u r et r a i t so fh u m a n ,a n de v e n h a st h et h o u g h to ft h ep l i g h to fs u r v i v a l h ep u r s u i t st h ep r o f o u n di nh i s n o v e l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c o n t e n t s f r o mt h en o v e lc o n t e n t sa n dt h o u g h t ,d i s c u s s e da n dc o m p a r e dw a n g z e n g q ia n dl i nji n l a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i rn o v e l s o n ep u r s u i t s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b e a u t y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 ,s o c i e t ya n dt h e i ro w n i n t e r n a lw o r l d a n o t h e rw i t hp r o f o u n da n ds l i g h t l yc o l dd a m pn a r r m i v e s t y l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s o r r o wa n dt h ep a i ni nt h el i f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s t u d i e s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t h a tt h ec o n t e n td e t e r m i n e st h ef o r m ,t h e f o r ms e r v i c e st h ec o n t e n t ,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p e r f o r m a n c eo ff o r m si nt h e i r n o v e l s ,a n dc o n d u c t e di n - d e p t h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m a i n l y t r i e dt o e x p l a i n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 c a u s e so ff o r m a t i o nf r o mt h e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l i f ea t t i t u d e ,a n df u r t h e rs h o wt h a tt h e a t t i t u d eo ft h ea u t h o r a l t h o u g ht h eh a r m o n i o u sb e a u t yo ft h en o v e lc a n c a t c hp e o p l e se y e sa n dm a k ep e o p l ef e e lh a p p y , r e f l e c t i n gt h ed a y - t o - d a y l i f et u r e l y , r e v e a l i n gt h eh u m a n sc o m p l e x i t yd e l i c a t e l y ,p a y i n gm o r e i i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k e y 的r d s l i nj i n l a n p l i g h to fh u m a ns u r v i v a l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h i n g h a r m o n i o u sb e a u t y ,p r o f o u n db e a u t y , w a n gz e n g q i , i u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 聊签名社嗍塑年互月生 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引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短篇小说不仅以其篇幅短小为标志,更重要的是, 这种篇幅的短小带来了短篇小说在生活容量和艺术表现方式上的独特性。也就是 说,作家在构思、创作短篇小说时总会根据这种体裁样式的某些内在规定性去思 考、表达。这就使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在文学的殿堂上占有不可替代的 位置。在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短篇小说 始终体现出一种活跃的姿态,不仅在思想主题上体现出很强的现实敏感性,而且 在艺术变革中也往往引领新潮流。从鲁迅的小说,n - - 十年代的“乡土写实派,、 “浪漫抒情派 ,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 ,四十年代的“荷花淀派 ,五十年代 的“山药蛋派”、“干预生活小说 ,直至新时期的“伤痕文学”等很多独具特色 的小说派别都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并以短篇小说取得的成就标志其流派的特 色。由此一点也可见出,短篇小说以其短小灵活的形式为加世纪中国文学在与时 代特征的结合上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过程中,新文 学以来的短篇小说也在不断的创新求变中构成了一道五彩斑斓的文学风景线。在 这道绚丽多姿的风景线中,汪曾祺和林斤澜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无疑是值得 我们予以足够重视的一抹亮丽的彩虹。 汪曾祺与林斤澜是当代文坛上的短篇小说大家,人称“文坛双壁。 两人很 早就认识并开始相交,半个世纪过去了,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彼此相知都很深。 平日里两人关系极好,像兄弟一样出没于文坛之中,形影不离,可以说是“道 同相与谋的深交吧。道同是说他俩志向相同,都是文体家,八十年代后, 小说在文体上和风格上,一反五十年年代以来的流行色,二人可谓功不可没 。 两人都是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时代,汪曾祺早在二十 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有小说集邂逅集问世,林斤澜也发表了多篇引入侧目 的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姐妹一瓢水等。然而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两人的创作时断 时续,有时甚至完全断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年逾花甲的汪曾祺才重新提笔 并一发不可收拾。受戒大淖记事异秉陈小手等几乎篇篇都是精 品,受戒和大淖记事还被看作是新时期小说的滥觞,在新时期小说发展 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地位。而林斤澜创作的小说矮凳桥风情系列,十年十癔 系列也逐渐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 孙郁:林斤渊片议,沈阳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 9 9 8 年,第2 期。 l 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两位都是以边缘视角和平民视角从事文学创作的新时期作家。他们的小说将 作家的视角从紧贴时代的宏大叙事转移到普通市民的世俗情怀,描写普通小市民 的平凡生活,叙写传统职业者的命运,淡化了旧有话语的宣喻性和教化性,取而 代之的是一种体恤民心的温情和认同,在新时期的小说发展中独树一帜。两人小 说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短篇小说来写人,写人的生活,人的生存。都是以种人 道主义的情怀来叙说人情和人性。但他们在艺术追求上却大相径庭,汪曾祺深受 儒家文化的熏染,紧随其老师沈从文,用充满了古典美的语言来叙说温馨记忆中 故乡的人和事,着重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追求的是一种万物皆融洽的和谐之美。而林斤澜则饱经世事,品位了人生百态, 在鲁迅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小说的叙写礼赞人性和生命的价值,探讨社会的复杂, 人性的幽微,乃至人的生存的荒谬和困惑,追求的是一种深刻之美。“汪曾祺在 传统笔记小说道上走,回归到了古雅的园地里;林斤澜则返入心灵的迷宫,在笔 记体,诗体的杂糅间,创造了一个绚丽的时空。汪曾琪在无章法中显出章法,林 斤澜则在有章法中打乱章法;气韵不同,境界不同,但二者均解放了短篇小说的 文体,将新,奇,特引入作品中,这对那时的文学界,是不小的冲击。 他们晚 年还经常互磋写作技艺,经常讨论短篇小说创作的事宜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 些问题。 一 无论是和谐还是深刻都是一种美,但为何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美能为世人所 认知并广为接受,而林斤澜小说中深刻的思想却不易被读者所解读呢? 同为新时 期的小说家,两人的追求为何会如此的迥异? 而形成两人小说追求迥异的深层原 因又是什么呢? 两位文学泰斗,两种不一样风格的小说会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何 种影响,会对今后的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 今天,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解读两位名家的作品,并加以分析, 深入作品也深入作家的生活,试图靠近大师们的心灵和思想,应该会有不少的收 获吧。 o 孙郁:林斤澜片议,沈阳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 9 9 8 年,第2 期。 2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1 1 追求和谐的“名士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士大夫世家。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还是一 个眼科大夫,开过药店。他曾教汪曾祺读古书,习书法,给了小孙子以传统文化 的濡染。但真正影响汪曾祺气质的是他的父亲汪菊生。1 9 9 0 年,七十岁的 汪曾祺这样描述他的父亲: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 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养蟋蟀,养金铃子。 他养过花0 0 0000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斗拢,接缝处 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 养了金铃子 这位熟读经史子集的儒士后代,可谓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花鸟虫鱼无所 不爱,表现出明清以来典型的士大夫修养和情趣。汪曾琪也深受影响,少时熟读 儒家经典,经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爱画画书法,爱听戏唱戏,爱摆弄各种各样的 小把戏,其祖父与父亲身上的士大夫气质在汪曾祺身上也得到了完全的延续。儒 家倡导中庸,和谐,认为万事万物皆能在矛盾中求得化解,和谐共处,而这也是 汪曾祺在其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最典型的“名士风范 。他的小说追求的就是和谐 之美,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圆 1 1 1 人与自然的和谐 。 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美首先表现在人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他的小说注重 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外在生命和内在精神气质之间 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万物的融洽相处。小说中 描写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似乎有着灵性,它构筑人物恬静温馨的生长环境, 同时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在他的名作受戒中,明子的家乡就是 一个与人物的身心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在这里,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僬猪 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 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 一样的顺理成章。而明海出家的“孛荠庵 也是一个 好出处。这里“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 o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5 1 2 5 3 页。 西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漓江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僧俗的界限荡然无存:和尚可以买田娶妻, 不做功课,可以挑水喂猪,放债收租,甚至可以相好私奔,赌钱杀生在 这里,做和尚只不过是另一种营生而已。这种营生既摆脱了世俗职业的艰辛羁绊, 又具有世俗生活的欢愉自由,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环境下,小英子和 明子的少年情怀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小说结尾处更妙:“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点地方结了蒲棒,通 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的蚊子,水蜘蛛,野棱角开着四 瓣的小白花,惊起了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噜鲁飞远了,自然景物与 小说营造的意境是如此的和谐,借美丽的自然万物抒写了小英子与明子之间纯美 的少年情怀,让人尤其回味无穷。 大淖记事开头对大淖的地形的介绍,以及对四季风景的描绘也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的多, 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条水稻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 沙洲上长满了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 萎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了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 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 下雪,这里总优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的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 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圆就是在这样洁净美好的环境下才出现 了巧云和十一子这样的人们,他们有着像自然万物一样健康和谐自由的人性,他 们的生活,他们的是非标准,他们的伦理道德都是如此的与世人不同。汪曾祺借 助于这样美丽的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想:人是可以依靠自身走向幸福 的,真正获得自由和谐发展的个体是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的。在他的笔下,自 然界是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大灾大难的美好世界,人们在其中过着平静恬淡的生 活。人物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着 的具有和谐人性的人们。两者之间很少有冲突和矛盾,即使偶有一些小灾小难, 也能被人们以坚韧和宽容克服,从而使环境和人物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 因为汪曾祺从小就在祖父与父亲的影响下,饱读古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熏陶,除了儒家思想之外,道家思想也对汪曾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影 响。小说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就可以理解为道家的“出世的和谐 。 “出世在道家思想里就是强调超然自适,清静无为,主张人应该抛却尘世的纷 纷扰扰,不追名逐利,厌淡世间荣华富贵,返璞归真,将自身的心灵与精神寄托 于自然山水万物,在美好和谐的山水草木间获得解脱,从而使身心得到愉悦。即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界的自觉的回归: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 。汪曾祺受戒,汪曾祺小说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9 页。 圆汪曾祺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经典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0 6 1 0 7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和靳彝浦在各自经历了一段生活的高峰王瘦吾的绳厂赚了钱,陶虎臣做大了 他的炮仗生意,靳彝浦也开画展出了名之后,却跌入了生活的低谷王瘦 吾的厂子受排挤倒闭了,陶虎臣的炮仗店因时局的变动而关门了,靳彝浦救助朋 友卖掉了祖传之宝。世事的变化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并油然而生出世之心, 于是在腊月三十的大雪天里,三人上了空荡荡的酒楼,想在一醉中忘却人间的烦 恼,想要逃脱人世的纷扰而寄情于自然万物。尽管遭遇了人生的挫折与失败,三 人却并不痛哭或狂笑,而是借酒浇愁,酒中取乐,像店外飘扬的雪花一样地落地 无声,所有的悲伤和痛哭都在酒中,在飞雪飘洒中渐渐逝去,落魄的心灵也在这 样一种宁静,谐和的自然美中得到了抚慰;徙中的谈壁渔屡次考试不中,便 无意仕途,晚年只是闭门著书,不闻世事;鉴赏家里的季匍民极度厌恶世俗 的虚伪和无聊的应酬,每天关门作画,画墨荷,画莲蓬,在艺术中寻找欢乐和宁 静;故乡中的王淡人每天于看病之余,面河垂钓,生活如一庭春雨,满架秋 风般的闲适淡泊;打鱼人中的打鱼人每天张帆出船,面对浩渺的水面,心情 如湖水般不起波澜;故人往事中的收字纸的老人虽粗茶淡饭,却怡然自得, 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老人年近百岁无疾而终。 1 1 2 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不仅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人与其生活的社 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也是平和宁静,充满了和谐。汪曾祺的小说多描写的是普通 小市民的平凡的生活故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写的是小市民,我所熟悉的 小市民 ,他的小说是对中国特别是旧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命运的真实的 写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注重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而 人与社会的和谐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以及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 范之间的一致,其目的在于通过世俗活动成就儒家思想中的伟大的“用,这也 可以称为“入世的和谐 。即通过人的道德素质与高尚的品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他人及其社会负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并在这种关爱和帮助中 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这些生活于市井街巷中的店主,画师,医生,教员,匠人,学徒,工友, 虽社会地位低微,却几乎都于平凡中具有一种古仁人君子的风度:他们格守着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怀着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善良正直,热情诚挚,多情重义, 舍己助人。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浦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 做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公益之事也从不袖手旁观。王瘦吾和陶虎臣在靳彝浦 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其凑足路费,让这位有才华的画师外出求生;靳彝浦在王瘦 。汪曾祺: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汪曾祺全集( 第3 卷) ,第2 9 0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吾和陶虎臣生意破产,莅临绝境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变卖了祖传的三块田黄石章。 徙中高北溟为了恩师的遗稿得以刻印,节衣缩食,甚至不惜牺牲爱女的前途, 还要周济恩师不争气的儿子。还有茶干中的连老板的公平和气:受戒中 尘世佛门之间的亲密融洽:七里茶坊中掏粪人的勤恳互助;羊舍一夕中的 四个小工的和睦尽职;安乐居里的酒友之间的和和乐乐这里几乎没有 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尖锐的角逐争斗,父母兄弟姐妹间恭孝友爱,邻里乡亲间互助 和睦,朋友间相濡以沫,同事间宽和谦敬,人们终年生活于一种和谐安乐之中, 即使偶尔生出的怨恨,也带着几分无奈与和缓。 这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世界,构成这和谐世界的主要因素是人自身的修养。他 们和作者一样以儒家的“仁”作为自己的最高道德原则,遵循着忠信孝悌的道德 要求,强调一己的责任与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所谓“仁者爱人”,所谓“诚而 信”,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人的行为情感与对社会的道德规范相 吻合,形成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如珠子灯中,孙小姐丧夫守寡,因两家“都 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嫁之女”,花一样的年华,在无边的寂寥中慢慢枯萎。是的, 慢慢的,十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的。“这样躺了十年”,听“一个大蜻蜒振动着透 明的翅膀”和“滴滴答答”的珠子落地的声音却没有悲风怒号,没有狂风呼啸。 这里,人对于既定伦理规范的认同,那么悲哀,又依然被叙述得那么平淡,平静。 还有小说岁寒三友,将这一点表现的相当透彻。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写放焰 火的场景,写阴城正中立起的四丈多高的焰火架子,写各种卖小吃的,写到处都 是玻璃灯,到处都是热气和茴香八角气味,写“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 往往,亲亲热热”固。写人们看焰火的情景:“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 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 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继而各种各样的焰火,最后写退场情 景: 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的呼唤: “二丫头,回家咧! ” “四儿,你在哪儿哪? ” “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 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欢乐的场面,热烈的气氛,一幅欢快,清新的风俗画。虽然没有具体写人, 说者都感受到了人消融在人群中的焰火制造者陶虎臣。感受到他的笑容,感 受到他的欢乐,感受到他在众人的欢乐中获得的欣慰,也就感受到了他那善良的 人格。汪曾祺关于岁寒三友中“放焰火”的一段话正可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说 。汪曾棋:岁寒三友,汪曾祺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6 8 页。 。汪曾祺:岁寒三友,汪曾棋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6 8 6 9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明。他说:“这里写的是风俗,没有一笔写人物,但是,我自己知道笔笔都着意 写入,写的是焰火的制造者陶虎臣。我是有意在表现人们看焰火时的欢乐热闹气 氛中表现生活一度处于上升时期的陶虎臣的愉快心情,表现用自己的劳作为人们 提供欢乐,并于别人的欢乐中感到欣慰的一个善良人的品格的。这一点,在小说 里明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是我故意不写,我把陶虎臣隐去了,让他消融在欢 乐的人群之中。”放焰火的风俗和人们对这一风俗的喜爱都属于社会的要求范 围,此处的焰火制造者陶虎臣的行为情感于客观环境要求的一致,完全体现了人 与社会的和谐。可谓社会规范即人的行为准则,人的行为准则也完全自觉地服从 于社会道德规范。陶虎臣消融在欢乐的人群中正表现了二者的合一。 按儒家的观点来说,人的行为准则完全服从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全为 社会服务就是所谓的“入世”,而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所谓的“入世的和谐”。其 根柢就在于人对自身的最高的觉悟。这种最高的觉悟不仅使人敬服天地的伟大, 而且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自足,故格外强调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生命的 最高原则在于在社会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就如前所提到的“陶虎臣放焰 火”,他辛苦劳作制造焰火就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需要,而 他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人们的欢乐中也得到了实现。尽管辛苦,尽管花费重金,他 也获得了快乐,他消融在了快乐的人群里,与之和谐的融为了一体。 在他的小说中,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大多也是平静和谐的,生活于其中 的人们也大多具有着平凡人的朴实,坚韧,宽容,善良的人格,描写的多是“正 常的社会里活着的正常的入。”人与社会是和谐相处的,极少有矛盾和冲突。即 使写到令人惊恐感叹的文革时,汪曾祺的笔调也是平淡而乐观的。在他的笔下, 文革并没有那么可怕,文革中人们所受的苦难也被其淡化了。寂寞和温暖中, 主人公沈沅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然而在最初受到打击的惊恐和震惊之后,沈沅 并没有大哭大闹,也没有采取激烈的反抗,而是默默地承受着孤独和寂寞,承受 人际的冷漠和排斥,并最后以赵所长给予的温暖抚慰了沈沅因苦难而受伤的心 灵。读来让人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和信心,尽管文革是恐怖的,但这种苦难和痛苦 很快就会过去,寂寞的心灵最终能被温暖的人情所抚慰。 1 1 3 生命自身的和谐 出世的和谐与入世的和谐具有相反的人生价值取向。出世的和谐是个体生命 在与自然的协调中向内心的宁静状态的回归,是人生的还纯返朴,它所体现的是 超功利,超道德,超社会的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超脱的人格,是一种静态的人 生。而入世的和谐是个体生命在与社会的协调中充分地释放出自身的能量,并由 。汪曾琪晚翠文谈,浙江文艺i b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0 7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此显示自身的生命价值,是一种动态的人生,所成就的是人生的积极的“用”。 汪曾祺的小说通过各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向我们揭示出了这两种人生的妙处,然而 他并没有止于这两种和谐人生的追求,而是在此基础上,直探世俗中的人生的和 谐之最高处,即人的生命自身的和谐,使人生和谐的最高境界得到了艺术的展示。 所谓生命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生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不为外在环 境所牵制,甚至能够作用于外在环境,使之顺应人的性格发展的需要。也即所谓 的艺术地生存。这种最高意义上的生存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他 的小说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人物,这些人物活动于各行各业,范围极广。其中 有开药店的,开饭店的,开米店的,摆小摊的,制鞭炮的,剃头的,接生的,烤 鸡鸭的,车匠,锡匠,挑夫,果贩,更夫,地保,屠户这些各种各样的 人物,他们不关心政治,只是默默地按民间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在卑贱中活的刚 强,清贫中活得自在。人生多苦难,真实的世态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最经 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 岁寒三友中的穷画师靳彝浦虽然过着半饥半饱的 生活,却“活得有滋有味。他种竹,养花,放风筝,斗蟋蟀,赏石章。他在画 室里挂了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 。可谓活得清淡潇洒;鸡鸭名家中坑蛋名 家余老五在辛勤工作之余,总是提了那把其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在街 上逛来逛去。他好喝酒,好聊天。一顿四两,一聊半天。一可谓活得闲散自在;徙 中的地方名士谈襞瓮在晚年闭门著书前,每天到烟馆抽烟,到酒馆喝酒。闲逛街 头,傍花随柳。吃蟹看书。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全谈得来。可谓活得无挂无碍; 大淖记事中,大淖的女人们全无规矩。姑娘可以自己找人,可以未婚生子, 媳妇们可以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甚至敢在叔公面前脱了衣服。“这里的女人和 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可谓活得随心所欲。受戒中,这一 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孛荠庵虽为佛门圣地,却全无所谓清规戒律。和尚们可以娶 妻生子,可以唱情歌,找情妇。他们经常打牌,玩铜蜻蜓套鸡。口诵“南无阿弥 托佛 ,却照样杀猪宰羊吃喝,可谓活得放达超脱。此中的人既不需要对他人和 社会履行责任义务,也不需要逃避社会,而是向生活敞开自己的生命,自由自在 地活着。如果说有什么要遵循的话,也只是遵循自己的心性,即依心性而动。预 示,人摆脱了内在外在的一切束缚,所有的矛盾,分别,对立全在这种自由的心 性中统一了,内心深处的生命的活力得到完全的释放,生命便处于一种自由自在 之中。此时,人随生活于世俗之中,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了艺术的生 存境界。 艺术地生存的关键在于解除心与物的对立,使精神得到彻底的自由解放, 由此,人才能去掉心灵上的遮蔽,超越有限达于无限。这一点,在故人往事戴 。杨绛:干校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7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车匠中得到突出的体现。小说先介绍了什么是车匠,又描写了戴车匠的车床, 工作程序,写他常年累月默默地在车床上做烧饼槌子,布掸子把,棋子盒,滑车 等圆形物件,而且做得极为精细。这些都属于“技”的范围,是在介绍戴车匠工 作的辛苦和技术的高超。然而作品中的主旨却不在这里,而在于透过技,去描写 一种寓于其中又超乎其上的东西,就是艺术。戴车匠追求的不是技术的精湛和 由此而来的物质利益,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他的单调而辛苦的生活整个都笼罩 在一种艺术氛围之中。作品中有这样一段具体的描写:“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 就料,旋刀轻轻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章,如韭菜叶,如番瓜瓢, 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这是一种纯技术的操作,还是由技术而产生的艺术性的效应? 恐怕谁都看得出 来。由于戴车匠把技术的操作当作一种艺术来看待,技术对心的制约便解除了, 精神进入了一种艺术境界之中,获得了大自由,大超脱,这就是艺术精神在现实 人生中的落实,或日艺术的人生。 其实,在汪曾祺的小说里,不论是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还是 强调生命自身的和谐生存,其落脚点都在于写人,写人性。在他看来,自然万物 充满了美,社会各事各物也充满了美,那么生活于其中的人也应该具有美的品性, 美的心灵和美的思想,为了求得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汪曾祺强调人性的美与和 谐,并认为这是人所理当具有的品性:自然,健康,乐观,坚韧,宽容。主张在 面对自然中不可避免的灾难,社会动乱带来的苦难时,人应该自发地调节心态, 改变自己的性格与思想,使之适应生存的环境,并与之融洽和谐相处。如大淖 记事中巧云与十一子的遭遇。巧云被刘号长奸污,十一子被刘号长派人打伤后,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应该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采取某种激烈的反抗形式,然 而,在汪曾祺笔下,巧云没有流泪,更没有想到自杀,而是选择勇敢地继续生活。 难道她没有怨言,没有愤怒,没有痛哭吗? 有,而且是大悲大痛,但是一个弱女 子在这样的社会恶霸的欺凌下,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又能怎么样,她能采取什么样 的反抗形式呢? 她哭天抢地又有什么用? 只能选择坚韧地鼓起勇气活下去了,也 许活着就是一种最好的反抗方式。异秉本是一个相当可悲的故事。陈相公的 可怜遭遇,在一般作者的笔下或许被渲染成人生的悲剧,至少会带有一点悲剧的 调子。汪曾祺却一反常态,只是带着微笑对落后的国民心态和陈相公愚昧的心理 进行了温馨的调侃。没有悲伤,只有淡淡的无奈。还有晚饭花中的王玉英许 配给了浪荡风流的钱老五,这理应也是一个让人痛苦万分的婚姻悲剧,然而在小 说中,王玉英的态度却非常乐观,当她知道钱与一寡妇相好后,也没有怎么难过, 却相信结婚后他会改好的。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物都没有大悲大喜,没有难耐 。汪曾祺:戴车匠,汪曾祺全集小说卷北京师范大学1 9 9 8 年版,第2 0 6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的愤怒和激烈的反抗,面对生活的苦难与命运的多舛时,人们选择的是坚强地生 活,不能改变环境和命运,则改变自身的性格与思想,使之适应环境和生活,得 以继续平淡地生活下去。汪曾祺对自己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处理是:在困苦时不落 泪,在命运遭劫时不哀号,在欢乐时不狂欢,在得意时不忘形。他们在自己所处 的生活方位上,顺乎自然地活着,他们依着自己的坚韧和宽容不仅能够克服生活 中的各种苦难,而且还能在不完全的现世中寻找一点点乐,一点点美,一点点和 谐。( 余老五、靳彝浦、王五等) ,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苦中作乐,他们的生命 在和谐中自生自灭。 和谐一直是汪曾祺创作过程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我们依 然可以看到许多与他所追求的和谐观相异的因素。尽管汪曾祺一再强调“千万不 要冷嘲”,但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当文章的内容涉及到苦难和“文革? 的时 候,汪曾祺并不是一贯地以平淡的笔调进行叙说,他有时候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愤 怒和悲哀,这时他的笔调就无法轻松起来,而显示出亢愤的一面。唐门三杰 竭尽挖苦之能事,将“为了利已大家狠毒地损人”的当代野人们极度丑化了。在 钓鱼巷中反讽道:“八亿人口,不斗行吗? 。在八月骄阳) 中作者就直接说 “一带上红袖箍,就变人性。汪曾祺在仇恨轻蔑自豪特别赞赏中外故 事中侮辱敌人的方法,所以在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三列马的末尾,他对小说 的主人公耿四喜作了如此描述:“火葬场把蒙着他的白布单盖横了,露出他的两 只像某种兽物的蹄子的脚,颜色发黄。留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这真是最为放纵 的发泄,是披头散发的诅咒,他连向来引为骄傲的绅士风度也不自觉地放弃了, 在七里茶坊中,作者更是借老刘的口说出“俺们那阵子,有什么好吃的,都 给八路军留着! 早知这样,哼! ”这句今天读来都让人惊讶的话语。 另外在有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这位追求和谐之美,主张中庸的名士在 面对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难测时流露出来的无奈。特别是他的小小说,钓人的 孩子中胖小孩用系着钱的细绳就能钓住一个又一个路人的心,将人性贪婪的一 面表露无遗;捡金子中的怪人,平时高谈阔论,标榜自己学识的渊博和人格 的高尚,可在国难期间却专门从事了“捡金子的行当,且为了苟全性命,充当 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人走狗,这也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虚伪,狡诈的品性;还 有卖蚯蚓的人中那个七十四岁还一天来回跑三十里地卖蚯蚓的老头的行为到 底是属于“低级价值 还是具有高级价值呢? 他是“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还是一 个值得人佩服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呢? “我们全都傻眼了 汪曾祺 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兴许j 下代表着他对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的困惑和无奈 吧o , 国汪曾祺: 两栖杂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5 页。 国汪曾祺: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三列马,汪曾祺小说精选,四川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0 6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其实历尽人间风雨的汪曾祺不是看不到生活的苦难,传统的文化和儒家文化 的熏染,促使他不断地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在他看来,生活中的苦难和痛 苦写出来,难免会破坏美的意境,因此,他将人间的苦难和混沌沉碇,淡化,以 一种平淡的笔调叙说故事,着意的大多是美的事物,追求的仍是一种和谐的美。 1 2 追求深刻的“精灵” 在当代文坛上,与汪曾祺一样总是关注小人物,小市民,小手工业者的命运, 对弱势群体体贴入微的短篇小说名家还有一位,他就是林斤澜。他们两人的小说 精髓是相通的,叙说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的生活故事,着力写出了中国大地 上无数小人物身上的美和善。关注他们的生存,关注他们的命运。然而,二者在 其艺术追求上却是迥然不同的。汪曾祺的小说清淡飘逸,而林斤澜的小说却混沌 隐晦。前者如清风拂面,后者却雾气满天。一个多温馨和谐之音,一位却常怀惨 淡痛楚之魂;一个是表现美,崇扬善,追求和谐之美的菩萨,一个却是揭露丑, 注重真,追求深刻之美的智者。于是汪曾祺的小说以其美丽闲淡,清凉明净为广 大读者所喜欢和接受,影响甚为深广,而林斤澜却因其小说的扑朔迷离,晦涩难 懂而被人称之为“怪味小说”,而其本人也被称为“怪味豆”。 确实,在当代作家中,再没有一个比林斤澜更让评论界既困惑又着迷的了。 早在六十年代初,他的小说就以独特的成熟的风格,引起过人们褒贬不一的争论, 如台湾姑娘等。后来他又写了多篇小说,主要有:“文革”系列、矮凳桥风 情系列、十年十癔系列、f - j 系列小说,一篇一篇的有味儿,一篇一篇的 让人捉摸不透。思想的深邃和独到,艺术形式探索的多样和奇特,让他的小说像 迷宫一样的令人难以把握。可是细读之后,却可以在这迷宫的文字背面,感受到 他那颗饱经沧桑,关注民生的焦虑之心。在他的小说中,有对人性的复杂的刻画, 有对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冷潮和批判,还有对人的价值,以及人的生存困境所作 出的形而上的思考,他着意将汪曾祺小说中沉淀掉的混沌再现于人间,执意展示 出生活中的真实与丑陋,追求的是一种深刻之美。 1 2 1 生命的韧性与价值 与汪曾祺一样,林斤澜小说也着意叙写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籍此来表现 小人物在苦难生活中的坚强和执着,展示人的生命的韧性,展示生命的价值。然 而不同的是,“汪曾祺是将其小说看作是一种“回忆”,叙写的是四十年前的一个 梦。林斤澜的小说却是介入生活的,留住了生活的杂色,留下了生活的原态。读 林斤澜的小说,隐隐地感到轰鸣,人问的酸甜苦辣,人物的悲欢离合尽入笔端”。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和谐与深刻皆为美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保证生命的延续不息,而且还要向世人努力证实自 己存在的价值,这一主题在他的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系列小说中表现的 犹为淋漓尽致。而且林斤澜还把小说中人物的这一特点具体到了一个词语:皮实。 什么是“皮实 呢? 他解释得很清楚:就是生命的韧性。 “石头缝里钻出点绿来,那里有土吗? 只能说落下点灰尘。有水吗? 下雨湿 一湿,风吹吹就干。谁也不敢相信,谁也不知觉,这样的不幸,怎么会钻出一片 两片绿叶来,又钻出紫色的又朴素又新鲜的花朵。人惊叫到:皮实,单单活着不 算数,还活出花朵来叫世界看看,这是皮实的极致。 圆 “皮实”的小人物在林斤澜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中的 人物可以说个个“皮实”,个个在变幻莫测的历史时代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变着 法儿活出了自己的个性,活出了自己的风采。这系列小说是作者对家乡改革开放 的诸人事的一次成功的虚拟,这次虚拟的原动力来自家乡的巨变以及这种巨变所 引发的种种争议。但其重点不再是高唱改革开放家乡巨变的颂歌,而是着重写出 了故乡的老百姓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潮流中生存,并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在矮 凳桥的众多风物中,主宰着全局的是一条桥,一条溪,一条十字街。这些风物组 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历史感的生活场景。就在这一生活场景里,看透世事的叙 述者津津有味地叙述着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传奇般的人生。在这千奇百怪的人生 中,人物都有着超常的行为。“鱼非鱼小酒家的店主“溪鳗 能做“又脆又有 劲头,有鱼香又看不见鱼形的鱼丸鱼饼;“第一个做钮扣的人 袁相舟手脚灵 活,在不同的境况下都能以自己的手艺变着法儿换饭吃;“造反派车钻冒着生 命危险去做一桩”破四旧之举敲掉石桥上的字,“反对派”笑杉冒社会之 大不韪对社会现实大加诋毁;“第一个起楼的供销员 憨憨有着一段匪夷所思的 跑供销的经历;“张谎儿 章范和章小范以形式各异的谎言来获得一种精神自救; 手艺人家老周和小周的一生总也和蚱蜢舟摆脱不了关系:而女镇长李地则常年端 着一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 护士对临床用药的理解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经济法概论复习资料及试题答案
- 执业护士备考期间自我激励方法试题及答案
- 考试心得分享与执业药师试题及答案
- 2025中招考试英语专项训练-补全对话含答案
- 行政法学重要人物与贡献试题及答案
- 聚焦中国文化的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律法规的热点问题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品安全性评估试题及答案
- 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 安全意识教育试题及答案
- SZDBZ 171-2016 物业服务人员管理规范
-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件
- 屋面保温工程施工方案
- 课题申报书:大学中学融通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个人陈述自荐信标准范文
- 《东北风情课件》课件
-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能力展示
- 《初中数学家长会》课件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西科技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