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罗从彦生于洛学被禁止传播的时代,直到晚年环境才比较宽松,所以他没有 张扬他的“性”“理 “气”思想,而是基本上承袭了二程和杨时的学说,他注重 理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修养论方面,“静中体验未发”和“至诚”感应等思想 很有特色,在伦理思想方面,他“仁体义用 及“立身思想比杨时更明确。在 社会和国家治理领域,他有很多卓越的见解,他继承了儒家民为邦本思想,提出 了“王”“霸”结合、爱国爱民思想等,在人才观上积极务实,主张识人要以“德 器为先 ,要有长久培养人才的观念,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坚持“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 的用人观念。在国家管理体制方面,他注重法制、分工、等级和 激励机制的公平。 关键词:罗从彦;理学:伦理;治世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a b s t r a c t l u oc o n g y a nh a sb e e nl i v i n gi nt h et i m ew h e ns c h o o lo fl u ow a s f o r b i d e n ,w h e nh ew a so l d ,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b e c a m er e l a x e d s oh ed i d n t p r o m o t en a t u r e ,l i ,q i ,a n dc a r r y i e do nh i st e a c h e r s t h e o r y , h ep a y e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u s a g e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 r e f e t e dt o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et h o u g h t o ne x p e r i e n c e dn o n g e r m i n a t i o np e a c e f u l l y ,s i n c e r i t ya n ds e n s ei sp a r t i c u l a r h i s t h o u g h to fe t h i c ss u r p a s s e dy a n gs h i ,i t sr e f l e c t e di n “r e nt iy iy o n g a n d ”l i s h e n , w h e nc o m e st ot h eg o v e mo fs o c i e t ya n dc o u n t r y ,h ep u tf o r w a r dp l a n t yo f e x c e l l e n ti d e a , h es u c c e e d e dt h et h o u g h ta b o u tp e o p l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r u l eb y m o r a la n dr u l eb yf o r c ea r eb o t hi m p o r t a n t ,l o v et h ec o u n t r ya n dp e o p l e h i sv i e w o f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i sn e w ,h e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p r e c o n d i t i o no f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i s v i r t u e ,n u r t u r i n gp e o p l en e e dal o n gt i m e ,“i fy o us u s p e c t a m a n ,d o n t e m p l o yh i m ; i fy o ue m p l o yam a n ,d o n t s u s p e c th i m “e v e r y b o d yh a sh i ss t r e n g t h sa n d w e a k n e s s h o wt om a n a g et h ec o u n t r y ,l u oc o n g y a nt h o u g h tt h a tl e g a ls y s t e m 、 d i v i s i o no fw o r k 、h i e r a r c h y 、e x c i t a t i o np l a y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k e y w o r d s :l u oc o n g y a n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 e t h i c s ; g o v e r no f s o c i e t y i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 年月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f ( i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一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万螽罨 协年( 7 郧日 导言 垦吉 寸目 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可谓是光辉灿烂,其发展的顶峰则是朱子学, 但朱子学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学者们普遍注意到,其发展长河 中有很多积淀者和传承者,从周敦颐、邵雍的发端,到程颢、程颐的发展,再到 二程的四大弟子游、杨、谢、吕,就由杨时的弟子罗从彦传到李延平,朱熹就师 从延平,使这一时期的理学汇集成庞大的思想体系。所以,对罗从彦思想的正确 解读,对于了解整个宋明时期的哲学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以前学者们对罗从彦关注并不是很多,大多数都认为他在思想上没 有什么创新,不过他在学术传承中,由于是朱熹的太师傅,所以还比较有名气, 这看起来好像是有名无实。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认真读过他的文集,就会发现 他是个很有创意的思想家,在所有的传承者中,他不仅有算得上领悟能力好,而 且其实践精神也很出色。 然而,当今也有很多学者对罗从彦的思想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关于对罗 从彦的思想研究,相关的专著有何乃川先生的闽学困知录中的章节,论述了 罗从彦与道统论,他宣扬道统、排斥异端,该书还介绍了罗从彦的哲理诗。刘京 菊先生在道南学派思想研究中“独得杨门之传的罗从彦 ,介绍了其生平活 动,治乱在朝廷的政治思想,那就是以正治国,存心至公;清心知人,贤才为用; 君明臣忠;民为邦本;效法三代,王道教化。还介绍了他肩道统薪传的哲学思想, 就是倡明儒道,以辩佛老;静坐体验未发;注重儒家人伦观念。徐远和在洛学 源流中“洛学的闽学化 一章有关于罗从彦的一节,讲到罗从彦的生平、著作, 认为“从理学的思想来看,他并没有完全继承洛学,而是偏重于伦理道德学说方 面”。其思想以主敬为宗,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扶植封建纲常,并且明确表明 罗从彦“在理论上并无多大建树,但是,他肩承先启后之任,在二程洛学与 朱熹闽学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回还有一些有关罗从彦研究的 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徐远和:洛学源流 ,济南:齐鲁书社,1 9 8 7 年9 月版,第2 8 8 页。 同上书,第9 - 8 9 页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第一类是综合性的论述,例如:谷方先生的罗从彦与闽学,论述了罗从 彦在闽学发展中的地位,其政治观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其道德观强调上位者要进 行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修养观方面强调“主静为宗 。比较全面的论述了 罗从彦的思想及其特点,但内容比较简略,全面而不深刻。 第二类是论述他的伦理思想,例如:杨国荣先生有一篇罗从彦伦理思想发 微,突出论述了他的仁体义用说,即从体用关系的层面,肯定了仁道原则与普遍 规范之间的统一性。并论述了罗从彦对道德与法的关系的考察,即强调立法不可 不严,行法不可不恕。同时,还探讨了罗从彦的理之必然与世之常行的相关性,赋 予理本身以“易简的品格。张立文的论罗从彦的内圣外王之道一文,重点 论述了罗从彦重视内圣外王的统一,要静中体验未发,承传王道之治,由尊尧而 外王。这篇文章对从彦的内圣外王之道论述得很深刻。郭富小先生的略论罗从 彦及其理学思想则简单介绍了罗从彦的生平和他的“仁 学思想,但对理学思 想的论述过于简略。 第三类是从学术传承的角度论述罗从彦的思想特色,例如:朱雪芳先生的道 南一脉从杨时到李侗从学术传承的角度,论述罗从彦能活学活用,通过 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实现圣贤之学。向世陵先生的程学传承与道南学派提到 罗从彦重视“中庸”,认为罗从彦虽没有对心性之学做深入的思考,但以实际的 明性、体仁的实践来发明作为后来理学基本点的“心性二字”。何乃川先生的朱 熹与南剑三先生则论述了罗从彦与朱熹的师承关系,朱熹对罗从彦的评价和“道 统论”对朱熹的影响。在衷尔钜从洛学到闽学一综论杨时、罗从彦、李侗哲学 思想及其历史作用中,他综合论述了三者的历史作用,其中论述到罗从彦严毅 清苦,学术纯正,提到他“默坐澄心 的思想作用很大。 第四类是论述他的政治思想,例如:常建华先生在从 看罗从彦的 政治思想一文中,从遵尧录这篇文章入手,进行了史论结合的研究。他研 究了该书的写作动机,编纂方法和编排形式以及遵尧录的主旨,其主旨是论 述“祖宗故事”,也可以说是论述“祖宗法度”、“祖宗家法 ,目的是为了法祖, 认为罗从彦强调君臣之道,重视皇帝与宰相的修养以及二者的关系,试图建立儒 家正统思想的稳定的意识形态。杨星先生罗从彦之政治思想观一文认为在政 治思想方面罗从彦继承二程与杨时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北宋末期 2 导言 的腐朽统治,他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格正君心,强调君主要修己爱民:绝弃小人, 强调君主要坚内防守:防微杜渐,强调君主要时刻警惕紧急情况的发生:重视人才, 强调君主要善于使用人才,罗从彦反对社会变革,表现出其政治思想中保守、落 后的一面。但是这些研究基本没有涉及他的人才和管理思想,而罗从彦在这些方 面的思想值得研究。 以上这些研究基本上涉及了罗从彦先生思想的每个层面,为今天的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资料。为了对他的理学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做到略人之 所详,详人之所略,把罗从彦回归到他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环境,突出他的“理”、 “气、“性 的思想,对于当前研究的盲点如人才观和管理体制等,本文进行 了补充性的研究,同时,为保证罗从彦理学思想的完整性,本文对于其他诸如伦 理思想和他的治世思想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3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罗从彦的生平和学术地位 罗从彦( 公元1 0 7 2 1 1 3 5 年) ,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北宋神宗熙宁五 年( 公元1 0 7 2 年) 八月出生于剑浦( 今福建南平) 罗源里。他笃志好学,以传授 “圣人之道”为己任,著述颇丰,是理学发展的重要过渡人物。 第一节生平及著述 罗从彦的出生和成长过程非同一般,再加上其独特的历史处境,使他在人 格和思想上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罗从彦的父亲神继公好学而享有盛名,母亲尤氏通文字善诗画,据说在壬子 年正月十五,其母“梦文星坠怀,化一秀士手捧白璧,喜而寐生。”他家教良 好,学有渊源,十岁就会作诗,文采斐然,十三岁就师事城东藏春峡审律先生吴 仪( 字国华) ,学习经学。长大以后,“严毅清苦,笃志求道”,而后听说龟山先 生学到了河南程先生的学问,非常仰慕,根据宋元学案豫章学案的判断, 应该是于“崇宁初( 公元1 1 0 2 年) 见龟山于将乐。 此时罗从彦已经2 9 岁了。从 彦初见杨时的三天,就惊汗浃背,说:“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 杨时也仔细 观察了这位弟子,发现从彦很令他满意,就高兴的说:“惟从彦可与言道。 于 是在杨时的三千弟子中,从彦脱颖而出。杨时曾讲到周易之乾卦九四爻 “或跃在渊,无咎,称赞程颐解说得好,从彦便卖田备粮去洛阳向程颐请教,程 颐一一的告诉他,从彦很感激程颐先生对他的教导,但是他发现程颐先生所说跟 龟山先生讲的是一样的,于是三年后再回到福建,于政和元年( 公元1 1 1 1 年) 七 至十月,从彦又到杨时门下学习,第二年四月,杨时任浙江萧山知县,罗从彦又 罗郁尧:罗从彦生平及其家族述略,朱熹与闽学渊源一“延平四贤”学术谈论会论文集,1 9 8 9 年。 ( 宋) 罗从彦:罗豫章文集,该书收入王云武主编: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l 页。 (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 ,陈金生、梁连体点校,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版,第2 册第1 2 7 7 页。 ( 元) 脱脱:宋史) 卷4 2 8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3 6 册第1 2 7 4 3 页。 同上。 4 第一章罗从彦的生平和学术地位 从沙县去萧山求教。政和六年( 公元1 1 1 6 年) ,李延平先生受学于从彦,第二年, 政和七年( 公元1 1 1 7 年) 杨时迁居毗陵,从彦又去请教,当时他已经4 6 岁了。而 在此时,洛学一直处于被禁止的地位,11 2 3 年7 月,徽宗皇帝还专门下诏禁元祜 学术,1 1 2 6 年,他历时三年的圣宋遵尧录完成,这意味着他1 1 2 3 年已经开 始作这本书了,1 1 2 4 年他为朱松作韦斋记,所以这些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地 位的著作谈及洛学基本理论“理 、“性”、“气 的文字比较少,大多都是直接运 用其理论来为他的政治、伦理、修养论服务。 当时杨时的女婿陈渊与罗从彦关系友好,陈渊曾经请教从彦,第二天回家对 人说:“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也。回后来罗从彦“筑 室于罗浮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闻谒时将乐溪上,吟咏而归,充然自得。一 宋建炎二年,罗从彦5 6 岁,辞谢了太守的聘请,毅然赴汀州连城冠厍山讲学, 弘扬伊洛渊源之学,所以他的不好张扬,一心著书立说的品性,得到了后人的赞 扬,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 罗公者,盖一人而已。”囝 他倾其一生,建立“圣人之道”,但却根本行不通,到晚年的时候,他自己 也感慨道:“颠倒一生浑是梦,寻思百计不如闲。”固早年的激情燃烧殆尽,晚年 就“筑室罗浮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 靖康之变时,他做了一首诗,后两 句是:“也知邻关非吾事,且把行藏付酒杯。囝在国家危难之时,他能做什么呢? 他也曾经有自己的政治愿望和报国理想,可是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此时, 他只能借酒消愁,把国事置之脑后,他会忘记国事,甚至有时候他也忘记了自己 身边的事物,他说“会得妫慵归去路,索然忘鸟更忘花 。如此的潦倒失意、 性格冷漠、与民众隔绝,其性格保守一面显露无疑,再加之以社会制度的封闭与 集权、儒家思想本身所固有的传统,使得他也有很多保守的思想。 绍兴二年壬子( 公元1 1 3 2 年) ,罗从彦6 l 岁,以特奏中进士,授广东惠州博 ( 元) 脱脱:宋史卷4 2 8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3 6 册第1 2 7 4 4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文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页 ( 宋) 罗从彦: 罗豫章先生集卷末,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l1 2 5 册 第3 1 8 9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文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1 3 页。 同上书,第l 页。 同上书,第1 1 2 页。 同上书,第1 1 5 页 5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罗县主簿,罗从彦勉强受命,赴任三年就回到汀州。于绍兴五年( 公元l1 3 5 年) 卒于武平,比他的老师杨时还早逝世3 年,享年只有6 4 岁,学者称他为豫章先生, 淳佑年间被谥为“文质,后人称他是“延平四贤”(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 熹) 之一。 根据罗郁尧先生在罗从彦生平及其家族述略中所说,他的著述有很多, 如:遵尧录、议论要语、豫章集、春秋指归、中庸说、春秋毛诗语 解、语孟师说、台衡录、二程龟山语录。但是由于条件有限,罗从彦又 没有后嗣,所以其中有很多已经散亡灭没于乡里,幸好有一部分被保存下来。现 存的著作都被收集于罗豫章文集,1 9 4 4 年由王云武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他 们是遵尧录、遵尧录别录、议论要语、春秋指归序、韦斋记、诲子 侄文、与陈默堂书以及他的诗集。 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遵尧录所占的篇幅最长,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他为写成此篇,花了三年的时间,采集祖宗的故事( 太祖、太宗、仁宗、真宗) , 外加宰相李沆等和先儒的言行附于后,记述事迹的同时,他发表了很多评论,反 映了他的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一共分七卷,外加遵尧录别录一卷,一 共四万余言。议论要语是他对朝廷政治、伦理、人性等方面的评说,只有一 卷,一共三千余言,可谓是字字珠玑。春秋指归序是对春秋的评说,体现了 他对孔子传续的道统的继承,l :韦斋记是为朱乔年的书房做的记,教授他的为 学为人之方,诲子侄文描述了他的家教思想,家教的理想是达到“入孝出弟, 文行忠信,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柜门之内,肃肃如也, 闺门之外,雍雍如也。 ,他的诗有观书有感、自警、示书生、颜乐斋、 邀月堂、送南剑王守归二首、勉李愿中五首、自述等共2 2 首。 第二节学术地位 罗从彦上承二程、杨时,下启李侗、朱熹,是道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位重要思 想家,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说,“罗从彦是道南学派的杠鼎人物 。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1 0 页 张立文:论罗从彦的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研究) ,2 0 0 6 年第5 期。 6 第章罗从彦的生平和学术地位 在学术上,他师承龟山,还亲自求教过程颐,他听说程颐对“易学 很精通, 亲自去洛阳求教了一段时间。再加上他本人天资聪慧,为学笃实,真不愧于伊洛 之学的得力传薪者,如同张伯行在罗豫章文集原序中所说“由孔孟而下, 斯道之传,开于周子,盛于二程,而大会于朱子,朱子继周程之统者也。顾其渊 源一派,实自龟山,而豫章而延平,的然相承,如河源之发于昆仑,由积石,历 龙门而东注以放于海也。斯道之传,盖非偶然,中间若无潜思力行,任重诣极, 如罗豫章先生者,又安足以肩先生启后之任乎。 伊洛之学得以南传,最终在朱 熹处集大成,并不是偶然的,其间经历了几代人的积累和传递,而罗从彦的特殊 情况决定了他的特殊地位,他亲自聆听杨时的教诲,杨时不仅教他诸如易、 春秋等基本课程,而且教他为学之方和为学之用。当时杨时曾经对罗从彦说: 今之学者,只为不知为学之方,又不知学成要何用。此事体大,许 是会着力来,方知不易,夫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焉 须是闻圣贤所得之道,若只要博古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悫不为非义之事 而已,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然以为闻道则不可,且如东汉之衰,处士 选人,与夫名节之士有闻当世者多矣,观其作处,责之以古圣贤之道, 则略无毫发相似,何也? 以彼于道初无所闻故也今时学者,平居则日 吾当为古人所为,才有事到手,便措置不得,盖其所学,以博通古今为 文章,或志于忠信愿悫不为非义而已,而不知须是闻道故应如此由是 现之,学而不闻道,犹不学舻。 杨时认为当时的学者不懂得为学之方,也不知为学有何用,因此对弟子罗从彦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一定要“闻道”,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要实践“道 。 他四次前往杨时的住处求教,按照杨时所传授的方法,最终如他自己所说:“伛 侍二十余年,尽得不传之秘。固 罗从彦是道统的实质继承人,“道统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道统是指 儒家传道的传统。韩愈指出,道统传授经历了许多阶段:尧以是传之舜,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页。 ( 宋) 杨时:杨龟山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3 5 3 6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l 页 7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传之孟轲,孟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罗从彦在他的文集中说道:“自汉以来 至于唐,而释老之徒,又以其学扇天下,当是时也,辟之者,韩愈一人而已。 愈之贤,不及孟子,然愈犹能辟之,异代同功,至今赖以为功也, 回他认 为虽然韩愈之贤比不上孟子,但他能站出来批判非儒,维护儒家正统,至今功不 可没,算得上道统的又一个传人。其后,张载明确其志向就是“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创建了其本论。然后是二程,也 以孔孟之学为正统,创建了理本论。杨时既继承了理本论,还试图将张载的气本 论纳入理本论体系,“通天下一气耳。天地,其体也;气,体之充也。人受天地 之中以生,均一气耳。 罗从彦则遵从了其老师杨时教导,以圣学为正宗,在朱 熹看来:“如萧子庄、李西山、陈默堂皆说禅。龟山没,西山尝有佛经疏追荐之。 唯罗先生却是着实仔细去理会。”杨时的其他传人都受到禅学的影响,只有罗从 彦没有受此影响,而是着实仔细的学习圣学。 从其思想上看,不愧是道统论的继承者。首先是以儒家的“仁 学为本,收 纳道、法的思想的合理因素。他赋诗道:“不闻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 其实孔子已经说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居住在仁德的地方是 最好的,选择住处不选在仁德的地方,就算不上明智的人,罗从彦就认为自己住 在“仁宅 ,那一定是深得“仁 德之意了。其次是他对三代之治的崇尚也说明 了这一点。孔子说“巍巍乎,尧舜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搿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 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 有文章。”孔子对尧舜的尊崇之情溢于言表。孟子也说:“规矩,方圆之至也;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规矩、人伦、君臣之道,归根结底都是效仿尧舜,可见尧舜在儒家中的正统和 核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罗从彦在其思想中也体现了尊崇尧舜的意思,他的政治 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书店2 0 0 2 年版,第4 1 9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8 9 页。 ( 宋) 杨时:孟子解,杨龟山文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2 4 页。 (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5 7 4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儿2 页。 ( 宋) 朱熹:四书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0 6 页。 同上书,第1 2 8 页。 同上书,第3 2 2 页 第一章罗从彦的生平和学术地位 理想遵尧录就直接用“尧 命名,在春秋指归序中也以崇尚三代之法为 + b 土日。 他还通过批判非儒思想的行为来维护道统,首先是反对把佛家的思想应用于 政治。从彦曾评价太宗的话说:“( 太宗) 然语宰相日:卿等愿朕之视妻子, 如脱屣耳,所恨未能离世绝俗,追踪羡门则是过高者之言也。夫王化之本,关 雎之训是也,有关雎之德,必有麟石止之应,此周之所以致太平者也,若羡门等语, 超然有尘外意,恐后世好高者,闻而说之,则必失必有自矣,非人伦之美也。 宋太宗作为国之君,要求他把妻子儿女当作脱屣,确实是离世绝俗,这不符合 儒家的人伦观念,所以从彦认为这样是不对的,王道教化才是是根本,宫中之人 要有关雎之德,麟石止之应,才符合“人伦之美。他对佛学的看法是“佛氏之学, 端有悟人处,其言近理,其道宏博,世儒所不能窥,太宗之言( 凡为君治人,却 是修行之地,行以好事,天下获利,此所谓利他者是也。) 是已,然绝乎人伦, 外乎世务,非尧舜孔子之道也。” 佛学有他自己的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有让 人受益之处,其说法接近真理,其理论博大精深,一般的儒者是不能发现它的真 正含义的,太宗也肯定了它的长处,但是佛家的学说超乎人伦和世务,并不是尧 舜孔子之道。 其次是对于道家思想,罗从彦也进行了一些辩驳,道家在政治礼节上欠妥当, 有个叫苏澄隐的道士得到太祖的召见,澄隐进谏了一些帝王养生的方法,很受太 祖的喜爱,于是赐给了他一套衣服,五百两白银,一匹绢。澄隐接受了。从彦就 认为澄隐接受一套衣服比较得体,两外两样也接受就是不懂得“辞受取舍 ,“受 赐必有以称之可也 为什么他觉得澄隐不配接受这么多的恩赐,最根本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罗从 彦对道教的一些养生方法是不予认同的。他认为习练吐纳化形之术这种神仙治练 法是“野人事,不是君子应该器重的,太祖贵为人君,当然也不该专注这类事 挂 i 同。 但是,他对佛道的批判并非一味排斥,也有赞同和吸收之处,比如在对老子 祸福相依的说法就表示赞同,并且把这个道理引入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说:“指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2 3 页。 同上书,第2 5 - 2 6 页 同上书,第1 4 页 9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国家而言,故晋武平吴,何曾知其将乱,隋文平陈,房乔知其不久,祸福倚伏者, 其在兹乎? 其实这也是在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即使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也 应该怀有一颗忧患之心。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还引用庄子的典故“此道悟来应 自足,欲随鹏鸟话图南。当自己的心血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就觉得只要自 己感到满意就可以了,何须在意别人是否认同呢,这正和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由 凡入圣,直到通往逍遥境界的思想相一致,所以他说想随着鹏鸟南飞。 总之,他对佛道家两家予以批判和吸收,都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自 汉以来至于唐,而释老之徒,又以其学扇天下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从 汉代以来,佛道的影响比较大,从彦认为它们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对他们表示明 确的反对,进而阐明自身的儒家立场。 罗从彦在伊洛之学的南移过程中,在人格和思想方面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明 显的,特别是对其弟子李延平,及再传弟子朱熹。罗从彦4 5 岁时,李延平来向 他学习,大约是在同年,朱熹的父亲韦斋也曾及师礼见过罗从彦,罗从彦5 3 岁 时为他作过“韦斋记”。在教书育人这一方面,罗从彦也不亚于自己的老师杨时, 他对学生言传身教,直接影响了延平和韦斋。 他对李延平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可以说李延平自从拜罗从彦为师,一直都 在模仿罗从彦,罗从彦不愿意做官,李延平也是这样;罗从彦筑室罗浮山,谢绝 世故,李延平二十四岁从学于罗从彦后,也“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 绝世故四十年”罗从彦一生淡泊,“严毅清苦于世之嗜好泊如也 ,李延 平也淡泊,“箪瓢屡空,怡然自适。 李延平很佩服从彦“不求人知,安贫乐 道”的精神;“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 。李延平年轻的时候“极豪 迈。一饮必数十杯,醉则好驰马,一骤三二十里不回” 从学于罗从彦之后,李 延平真的是判若两人。 从杨时到李延平,都重视道德修养中的“体验未发”,罗从彦的“体验未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i 0 0 页 同上书,第1 1 4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8 9 页 ( 宋) 李侗:李延平文集,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1 页。 ( 清)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连体点校:宋元学案)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2 7 0 页。 ( 宋) 李侗:李延平文集,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l 页。 ( 元) 脱脱等:宋史( 卷4 1 5 ) ,中华书局,第1 2 7 4 6 页。 ( 宋) 李侗:李延平文集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3 8 页。 l o 第一章罗从彦的生平和学术地位 发 的思想对李延平和朱熹是有影响的,后来李延平把中庸的“未发”提 升到本体的位置,他对朱熹说:“某晚景别无他求,惟求道之心甚切,某 昔时从罗先生学问,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先生极好静坐, 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 发时做何气象。此意不惟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元晦更于此一句 内求之 延平把“未发的思想传授给朱熹,认为这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 是修养的关键,还教朱熹“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久 之,则自觉天下之理目亥摄洞贯,以此融释,各有条序。” 朱熹早先也接受 了延平的静坐之说,后来则不以为然,朱熹说:“静坐理会道理自不妨,只是 讨要静坐则不可。一 朱熹最终没有同意李延平的静坐之说,而认为应该用“敬 去修改李延平的“静。 罗从彦的尊圣排异思想对李延平和朱熹也有明显的影响。自从周程开始, 接续孔孟的圣学,罗从彦作为二程的再传弟子,当然也是以维护圣道为己任, 教授的弟子也是当然要尊儒家为正统,对其他各派学说予以批判。罗从彦在勉 励李延平的诗中,第一首就是“圣道由来自坦夷,休迷佛学惑他歧,死灰搞 木浑无用,缘置心官不肯思。一回从此以后,李延平便很自觉的把握儒道之间 的界限,罗从彦一向认为佛氏的条理不是人伦之美,李延平更明了了二者的区 别,他说禅学只讲求“绝念 ,没有关于事物的条理。李延平在与朋友相处 时,如果发现以释氏之语“相淘”者,则骂他这是欺骗,全没有儒家的味道。 朱熹也是在二十四岁前,“无所不学 ,“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 求之亦切矣 。 在李延平启发下,朱熹“且将圣人书来读,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 渐有昧,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够漏百出。 李延平曾经为了捍卫师说, 不仅非议佛学,而且把不同师说的都予以否定。朱熹说“正蒙、知言之 类,学者更须被他泊没,李先生极不要人传写文字及看此等。旧尝看正蒙李 ( 宋) 李侗:李延平文集,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7 - 1 8 页。 同上书,第2 0 页。 同上书,第3 8 页。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1 2 页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3 0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6 2 4 页。 ( 宋) 朱熹:朱子全书卷5 5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版,第1 8 7 2 页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先生甚不许,然李于是短于辩论邪正。盖皆不可无也,无之即是少博学详说工夫 也。 朱熹从李延平“少博学详说工夫”、“短于辩论邪正”的缺点吸 收教训,对“异论”并不完全采取非礼勿视的态度,不仅不被泪没,而且兼收并 蓄,加以修正纳入自己的系统。 在政治思想方面,尽管李延平在这一方面对朱熹没有突出的教育,但罗从彦 对朱熹有影响,罗从彦在政治方面的许多思想后来都无形中影响了朱熹。罗从彦 重视国家的法度,朱熹则更进了一步,提出了法制方面的改革,他认为虽然虽然 是圣人所立的制度,也会有弊端,他说“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 罗 从彦认为“德威不可偏 、仁义要兼施,朱熹则认为德礼和行政要统一,“有德 礼,则刑政在其中,”两者“相为表里,如影随形,则又不可得分别也 。 从 彦论及王霸关系,主张实行王道,朱熹则具体指出“专用刑政,只是霸者事。 也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者事业。从彦在重视人才以及识人、用人方面有独到 的见解,朱熹在这一方面论述得更为完善,而且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用人及培养人 的制度。 ( 宋) 朱熹:朱子全书卷5 4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版,第1 8 6 6 页。 ( 宋)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6 8 0 页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 0 读两陈谏议遗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2 8 5 页。 ( 宋)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3 6 册第5 5 0 页。 1 2 第二章罗从彦的“理”。性”思想 第二章罗从彦的“理刀“性刀思想 虽然由于洛学被禁的原因,罗从彦在文本中较少提及“理、“气”、“性、 “诚”等本体论范畴,但是,当他涉及此类范畴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些独到的见 解。表明他不仅承袭了洛学以及其师杨时的观点,而且做出了自己的理论发挥。 第一节天理说 “理”是理学的基本范畴,罗从彦虽然师从于杨时,禀承洛学,认为天地的 本源是“理”,他在中庸说中说:“天地之先也是理 ,在议论要语中说: “有理而后有物 。可见,他坚持认为“理 是先于天地等一切事物的存在而存 在的。但是他对“理的解释,却有自己的见解。 任何真理都应该具有简明性,使人便于掌握。注重实践的人,尤其强调真理 简易性和可操作性。对此,罗从彦表现出与其师的不同。他说: 易简之理天理也,而世知之者鲜矣! 行其所无事,不亦易乎! 君子 笃恭而天下平,不亦简乎! 易日: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 下之理得矣此之谓也。 罗从彦针对宋太宗引用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一语来论证“人君致理之本,莫先简易”的观点。意思是想让君主清 静无为,“行其所无事。如果君主无为,那么“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也就简单了。 “简易”的确是易的一个重要特征。将“易 的道理与“天理 结合起来, 并且概括为“易简之理 ,虽然不是罗从彦的独创,但是“行其所无事 ,包含了 罗从彦对君主之政的见解。罗从彦认为,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少。人们往往会把 “理 范畴复杂化,结果使“理 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追求“易简 ,就是追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2 4 - 2 5 页 1 3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求“理 的现实可行性。其中似乎也包含了罗从彦对洛学“理”范畴内容含混、 繁复与虚化趋势的警惕。 罗从彦还特别特别强调“理”的自然性,具有无神论的色彩。他说: 昔尧舜重黎,绝地通天,罔有降格,恐人神杂糅故也使天书之降, 果真有之,盖已非尧舜之治矣。以理考之,穹然默运于无形之中,而四 时兴焉,百物生焉,此天之理也。天岂谆谆然有物以命乎? 远求前古, 未之或闻,下验庶民,无所取信 极具怀疑精神的罗从彦,对“绝地天通一事提出怀疑。他不相信在尧舜 时代,有上天降书之事发生。那么,用“理”来理解上天,它无形、无意志、 无目的地作用于宇宙万物,人们只能通过四季的变化,百物的生长体会到天理 的存在。上天是不可能对万物有“谆谆然 的命令的。这无论从前人文献记载, 还是普通人的经验,都无法得到验证。这段话似乎可以看出罗从彦对理学“天 命 观的质疑。 罗从彦继承其师杨时的观点,对中庸一书特别重视。他说:“中者,天 下之大本,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 将“中庸 一词释为:“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将“中和”一 词释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罗从彦此语只是将 中庸中的两句作了重新组合,并没有什么新意。罗从彦的旨趣在于政治思想 和治国方略,因此他不仅把“中庸”当作天下的大本和定理,而且在治理国家和 个人修养的过程中,将“中 视为根本原则。他说: 夫治己治人,其究一也尧日:“咨而舜,天之历数在而躬,允执其 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所谓中者,果何物也耶? 竹 故尧舜之世,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3 8 页。 同上书,第4 5 页。 同上书,第2 6 页 1 4 第二章罗从彦的。理”“性”思想 只要能遵循“中 的原则,天下自然会达到大治。然而,罗从彦却将“中” 原则解释为“垂拱无为 。“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 一语虽然不是罗从彦的创造, 但是将其与“允执其中”结合在一起,明显表现出罗从彦在用道家观点解释儒家 思想。这与上文提到的“行其所无事解释“易简之理的观点一致。 第二节“气刀“性刀说 罗从彦在“气质之性”方面,综合了杨时和张载的学说,以理本气化论阐述 人之生,“气 是客观存在的,人性在于后天的习染,要躬行尽性。 在罗从彦的文本中,很少有对物质性存在的“气”范畴的讨论。当他提及“气 范畴时,大多是讨论人的本质和禀赋。据龟山文集记载,罗从彦曾经学习张 载关于“气“的学说: “ 仲素问:“横渠云气质之性如何? ”曰:“人所资禀,故有不同者, 若论其本,则无不善。盖一阴一阳之善,阴阳无不善,而人则受之以生 故也然而善者其常也,亦有时而恶也犹人之生也,气得其和,则为 安乐人;及其有疾也,以气不和,则反常矣。其常者,性也此孟子之 所以言性善也。”。 在这段记载中,罗从彦虽然问的是“气质之性而不是“气本体 的问题, 但是却证明罗从彦曾经向杨时请教张载“气之学说。这使得罗从彦与其师一样, 既接受洛学的传统,同时又吸收关学的观点,为日后朱子学兼收并蓄各家观点开 了先河。 罗从彦没有从客观本体的角度讨论“气 范畴,而着重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 角度论及“气”。他说: 二气五行交运,虽刚柔杂糅,善恶不齐,然圣人之生,必得其气之 ( 宋) 罗从彦:罗豫章集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3 5 页。 1 5 罗从彦理学思想研究 纯粹而不偏者,此理之常也。 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和五行之气的汇集,人的生命得以产生,也因此使人由 于气的刚柔相杂而不齐,形成了善恶的区别。只有圣人因为所禀之气“纯粹而不 偏,因此至善。这是洛学传统观点,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在现实政治生活 中,罗从彦对“气 的见解,却表现出一定的胆识。在讨论是否应该把皇帝的生 日立为节日时,罗从彦说:“夫节者,阴阳气至之候,不可为也。”这是“气” 论的必然结论。气是客观的,阴阳的运行也是客观的,“节”虽然是人对自然之 气运行的把握,却也是对自然运行过程呈现出来的规律的认识。当然,将帝王的 生日定为节日的“节”,与2 4 节气的“节”,意义是不同的。前者的确可以人为 制定,后者却必须以客观规律基础。罗从彦将二者混同,其意在于反对将帝王生 日定为节日,这在当时是需要一定的胆识和勇气的。 罗从彦从气的角度讨论人性问题,观点与其师以及二程都有所不同。他认为, 中人之性可善可恶,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他说: 中性之人,由于所习。见其善则习于为善;见其恶,则习于为恶。o 这就说明,普通人的人性是可善可恶的,向善还是向恶,全在他后天所遇的 一无。这实际上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观点的发挥,跟二程的观点有所不 同。二程认为:“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固人性本 然是善,但是由于气禀不同,“气清则才善,其浊则才恶,禀得至清之气者为圣 人,禀得至浊之气者为愚人。” 罗从彦提出的“中人之性 ,并明确提出“中 性之人”向善与向恶,全在于后天的习染,给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罗从彦特别重视实践,提出“躬行以尽性 的观点。他说: 夫中庸之书,世之学者,尽心以知性,躬行以尽性者也。而其 ( 宋) 罗从彦: ,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4 9 页。 同上书,第5 2 页。 ( 宋) 罗从彦:议论要语,罗豫章集,商务印书馆1 9 4 4 年版,第1 0 4 页 ( 宋)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9 2 页。 同上书,第2 9 1 - 2 9 2 页 1 6 第二章罗从彦的“理”“性”思想 始则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终则日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 渊源其渊,浩浩其天,此言何谓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大学之道, 在知其所止而已,苟知所止,则知学之先后,苟不知所止,则于学无自 而进,。 在中庸里,他提出“知性”和“尽性”,世人就应该“知性”、“尽性 , 那么“性”指什么呢? 他只提出了中庸的开头和结尾,应该是指“喜怒哀乐未发 的“肫肫其仁,渊源其渊,浩浩其天 ,延平先生认为“惟圣人尽性能然。 , 这样“仁”的境界只有“尽性 的圣人才能达到。所以“尽性就是“于喜怒哀 乐未发处,存养至此气象。” “尽心知性,语出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一知性为知天而尽性孟 子日:“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理学学者们将这些话概括为“践 形尽性 ,与罗从彦的“躬行以尽性”意思一样。罗从彦将中庸理解为学者 “尽心以知性、“躬行以尽性”的教科书。 第三节“诚刀“静刀思想 在罗从彦的基本思想里,他认为人要追寻“理 ,体验“未发”,就要用“诚”、 “静 的方法,具体如下: 我们在讨论杨时的思想时,提及他在静坐中以直观的方式,以身体道的修养 方法,罗从彦也接受了这种方法。杨时对罗从彦说: 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 于幽间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o 超越表层的现象,在静默中全身心体会道体。杨时将这种受明道先生“两忘 ( 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兴科技产业创新孵化器平台建设
- 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 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连锁经营模式构建方案
- 艺术设计视觉设计题库
- 智慧城市应用方案
- 轨道交通地下施工安全方案
- 智能配送中心布局优化方案
- 智慧农场建设与运营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方案
-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计算机综合实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酒店服务智能客房与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船务公司船舶管理制度
- 南京城墙介绍
- 2025年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新版真题卷(附详细解析)
- 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
- YY 0271.2-2024牙科学水基水门汀第2部分:树脂改性水门汀
- T/CECS 10248-2022绿色建材评价集成式卫浴
- 语音厅签署协议合同
- 2025年母婴安全管理培训试题
- 低空经济无人机综合性服务商业计划书
- 贝壳租房合同协议
- 育婴员技能等级认定四级技能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