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盛世光环下的文坛异葩——于都三宋先生诗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于都三宋先生是清代乾嘉之际的江西于都县宋氏三兄弟。他们分别为伯兄 宋昌图,仲兄宋华国,幼弟宋光国。三子身处流派纷呈的文坛大背景中,浸润 于赣文化传统的涵育,在广泛的交游中创作出不凡的文学成就。 本文在时代、地域、交游的背景下通过对三宋先生诗文理论、诗文情怀、 诗文特色的剖析,探讨与总结了三宋先生的文学成就。三子的著作不论是古文 还是诗歌,都显现出个性的光彩,在桐城文派和易堂九子之三魏的光环笼罩下, 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自创一格,在当时的江右文坛颇为醒目。 关键词:三宋先生;桐城文派;三魏;古文;诗歌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n g so fy u d uc o u n t yr e f e rt ot h r e eb r o t h e r sw h oa r et h ee l d e s tb r o t h e r s o n gc h a n g t u ,t h es e c o n db r o t h e rs o n gh u a g u oa n dt h ey o u n g e s tb r o t h e rs o n g g u a n g g u o t h e ye m e r g e di nt h e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c r e a t e d o u t s t a n d i n ga r t i c l e si nt h ea n c i e n tp r o s ea n dp o e t sc i r c l ef u l lw i t h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 m e a n w h i l et h e ya b s o r b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r a d i t i o no fg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a c c e p t e d i n f l u e n c e sf r o mf r i e n d s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r e g i o n ,t i m ea n dp e r s o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e m p h a t i c a l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t h e o r i e s 、c o n t e n t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 t h es o n g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p o e t sw h i c hw i l lu n c o v e rt h e i ri n f l u e n t i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e y a c c e p t e di n f l u e n c e sf r o mt o n g c h e n gg r o u pa n dt h ew e i s ,l e a r n i n ga n dm a k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f r o mt h e m t h e i rw o r k ss h o wg r e a t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 w e l l k n o w ni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c i r c l e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z h a n gx i a o y i n g (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d u a nx i a o h u a k e yw o r d s :t h es o n g so fy u d u ;t o n g c h e n gg r o u p ;t h ew e i s ;a n c i e n tp r o s e ;p o e t s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氖l 蟛 签字日期:w t ) 鑫年fl 月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弧1 粥 签字日期舢。易年) 1 月i 多日 导师签名( 手写习者豳乏膏 签字日期:稚自旷日 引言 引言 于都三宋先生是清代乾嘉之际江西于都县宋氏三兄弟。 伯子宋昌图( 1 7 2 9 1 7 9 5 ) ,字道原,号畏轩,江西于都赖村人。屡困场屋, 毕一生之精力潜心钻研理学。著有畏轩先生文集二卷和学童启蒙用书训 蒙要编。 仲子宋华国( 1 7 3 5 一1 8 0 3 ) ,字雨宜,号立崖,晚年更号退庵,江西于都赖 村人。幼时从其伯兄道原学,信奉程朱之学,善诗文,古文法桐城。著有立 崖先生文集八卷。留 季子宋光国( 1 7 3 8 1 7 6 6 ) ,字尚宾,自号二崖,江西于都赖村人。少时从 伯兄道原学程朱之学,诗古文自写胸臆。著有二崖先生文集二卷。 乾嘉之际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时期,这一时期距离明朝灭亡已有百余年,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很明显,清王朝的满族统治 在经历康熙定鼎和雍正之治后更加稳固,满族统治天下早成定局,反清复明已 成为历史的话题。这是三宋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其诗文内容多为忠孝节义 之念,浮生之慨与济世之情,反映了江西文化传统以及下层士人的情怀。 乾嘉文坛也异常繁荣。流派众多,文人各抒己见,在雅正风尚的大潮中, 尊情重性的倾向也日益明显,桐城文派和“性灵 说为代表的文人各领风骚。 诗歌方面,宋华国之诗“诗似王孟 固,宋光国之诗“不离孺子情 , 诗风疏淡 自然、高远超妙。古文方面,宋昌图文“恬以静 ,宋光国文能“自写胸臆 ,宋华国文远祧史汉,近承唐宋,三子均受到历史的和当时的文坛的影响,只 是程度不同而己。 对大传统而言,小传统是以一定的地域疆界为单位来体认的,大到一道一 省,小到一府一县甚至镇。可以说小传统就是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体认的具 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 李灵年、杨忠土编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 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且合肥:安徽教 翁方纲立崖先生文集序宋华国立崖先生 汗缙书宋二崖集后宋光国二二崖先生文集 张寅三朱先生涛文集序 汪绪书宋二崖集后宋光国二崖先生文集 页页页 0 8 7 7 6 6 o o o; 第第第 o 0 o 0 0 o o o o 2 2 2 社社社 版版版, 出詈三出集育育育义 引言 有自足性的文学历史及其所包含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征。小传统的这种自足性 是在更大范围的比较中呈现并确立其内涵的,它是在更广阔的文学史视野中进 行比较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小范围内比较的基准。唐宋以前,文学传统意味 着诗骚以来的名作序列;而明清以来,大传统似乎已经远离,文士写作 首先意识到的是乡贤。方志文苑传里的名作家都在陶冶着一方风气,以致当历 史和时尚之问的语境差异使大传统和小传统在审美趣味和创作观念上出现差 异、趋同不一致时,小传统往往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在思想领域都是如此。 三宋先生所处的于都县就受到这样的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晚明清初,宁都易 堂九子以真气闻名海内,其领袖人物宁都三魏更是以出游和古文辞而闻名,并 对赣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三宋先生受到三魏怎样的影响? 这个影响 到底有多深远? 我们从其诗文中可窥见一斑。 三宋先生交游范围广。他们与众多文人过从甚密,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丰富 了自身的诗文创作,并呈现出独特之处。他们也显然活跃在当时的文坛内,受 到各种文派或诗派观念、风格的影响,虽身处穷乡,但并不寂寞,并未远离文坛。 三宋先生诗文创作受到历史、地理等纵向或横向的影响,并交游甚广,本 文将从其创作环境、其诗文理论主张、诗文情怀、诗文特色等四大方面展开论 述。 函参照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0 7 页 2 第l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第1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1 1 三宋先生诗文版本 有关三宋先生的诗文著述资料可通过贩书偶记以及清人别集总目 等进行查阅。贩书偶记续编中提到道光十七年刻本的立崖先生文集四卷。 清人别集总目里记载最详实:有乾隆刻本的宋立崖先生集八卷,太原 图书馆存;道光十七年刻本的立崖先生文集八卷,赣图存;道光十七年刻 本的于都三宋文集口卷,存十四卷,缺宋华国所撰立崖集,赣图存;清 刻本的畏轩先生文集二卷,赣图存。本文所依据的版本为赣图所存道光十 七年刻本的三宋先生诗文集五册和道光十六年刻本的立崖先生文集四 册八卷。三宋先生诗文集包括畏轩先生文集上下卷,立崖先生文集 七卷、诗集一卷,二崖先生文集一卷、诗集一卷,且合集中已包括立崖先 生文集的三册六卷。这就是本文研究所依托的文本情况。而关于三宋先生友 人的诗文著述一般在续修四库全书有存录。如罗有高的尊闻居士集就 有存。另外李祖陶所撰国朝文录以自己的标准收录了清代众多文人的古文, 其中就包括三宋先生友人的古文,但一般只录两卷,且只是其人全集的一部分。 其他友人的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里未收的,还可参考豫章丛书。 3 第l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1 2 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1 2 1 文坛环境桐城文派与其他流派 散文创作上,桐城派散文一统天下,不仅提出了系统的散文理论,如“义 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切合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格局,其领军人物方苞、 姚鼐、刘大樾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桐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在清代文坛 形成蔚蔚大观。 不过在桐城派统治文坛的大背景下,仍不乏打破牢笼者。阳湖派代表人物 恽敬和张惠言专志以治古文,虽为桐城派一支,但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而是 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同时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 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表现抒张人情,显现了个性的努力。 诗坛流派纷呈,主要有沈德潜倡导的以温柔敦厚为准则的“格调 说,翁 方纲倡导的重学问、重义理的“肌理说,还有袁枚主张的强调抒写真情,追 求灵机生趣的“性灵 说。以“性灵”说为中心,还有赵翼、蒋士铨主“性情 说。此外,郑燮、黄景仁等诗人吟唱盛世悲歌,被视为性灵派外围。 综合诗坛和散文流派可以见出,乾嘉诗坛流派众多,各抒己见,散文创作 上虽有桐城派形成蔚蔚大观,也不乏开拓创新者,这一切均表现了个性、才情 在文坛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三宋先生所处的大的文坛环境。 1 2 2 地域环境地域文学与乡邦文化 江西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环境造就了江西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气质,使 他们显得特别正统,因而也更忠实于传统的儒学原则。这种传统在清代江西依 旧根深蒂固,显示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表现在文论上,“根柢六经仁义 之旨”,尤主忠孝;表现在诗论上,一以温柔敦厚为主,“讽混乎大雅之音 。 显然,清乾嘉之际江西诗文理论反刍唐宋乃至秦汉的文学成就,浸淫古风,似 乎并无新意。但从文学理论发展本身来看,整个清代文坛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 中,形形色色的诗文流派已被前人占尽风光,题材、体裁、风格、技巧,各种 诗文理论已被阐释得透彻精微。革新既无余地,则复古口号又出。“他们开始学 回宋华国张鹤舫诗序i i 立崖先生文集 4 第1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末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习汉魏盛唐文学,试图从复古中找到出路,因此形成了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 文学复古运动。不同的是,以前的复古只是旗帜,而不是目的;明清复古则是 真诚地憧憬汉、唐文学的辉煌,并一代又一代执著地要再现汉、唐文学。 虽 有类如性灵派之流与复古派对立,追求文学的新奇适意,但在江西尤其是赣南 这一地域内,由于理学根基的牢固及文化传统的渗透,复古派依旧显示了其强 大的力量。 “国初最盛易堂九子,宁都一邑居其七焉,而三魏兄弟尤著其声。”晚明清 初,易堂九子以真气闻名海内,其领袖人物宁都三魏更是以出游和古文辞而闻 名。三宋尚儒者之风,所以对三魏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这一点很是信服。如 宋昌图在赠从兄粹天序中,与粹天讨论文道之关系。他认为文为后,道为 先,所谓道即指躬行。他引用三魏的话,“宁都魏氏亦日:为文之道,必先治行 谊,敦性情发而为文,必笃实而可传。为文的前提是要治行谊,要实践, 使文章承载切实的社会内容,这样才能流传久远。另外宋光国在斜刻易堂李 咸斋林确斋曾止山先生遗稿引中,赞扬易堂三先生文章“切日用,笃行谊”, 有功于世教人心,而这正是包括三魏在内的易堂九子文章的共同之处。在经世 之风盛行的大背景下,三宋先生更是受到先贤的直接影响,不仅立身行己以躬 行实践、经世致用为目标,而且还在文论中突出这一宗旨,其文章也确实在一 定程度上达到了经世致用的追求。 而从乡邦文化上看,赣南理学影响了江西众多文人。赣南由于地理位置和 历史机缘,受理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创建宋明理学。 随后杨时传承理学,江西婺源人朱熹集理学大成,象山居士陆九渊开启心学, 讲学于江西贵溪,客家人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端,赣南地区王阳明把理学推向 新阶段,临川人罗汝芳和吉安人何心隐发泰州学派之变等。由此可见,赣南地 区理学异常繁荣,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宋先生信守程朱理学,且 与友人讲道论学,笃信并践行了程朱之学的心性、观念。 1 2 3 交游影响文坛大家与江西名流 宋华国交游较广,上及文坛大家。他在上翁覃溪学使书中说到,翁学 郭延礼主编中国文学精神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0 页 徐湘潭( - - 宋先生诗文集序 5 第l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使与他“时与唱和,日夕不厌”,并与之讨论当时的江西文风,以拯时弊为当务 之急,他们的交往是有实际内容的。宋华国在答姚姬传先生书中与姚鼐谈 古文之学,得到了姚鼐“继先哲而振乡邦”的赞誉。此外,他还曾拜谒文坛名 家蒋心馀。书忠雅堂集后中提及,“华国年弱冠,尝以诗文谒先生,谬蒙许 可。后至南昌,适先生居家,为予题驴背行吟图宋华国与文坛大家 的交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文理论主张和艺术特色。 赣南及附近地区文坛上还活跃着诸如邓元昌、袁守定、黄世成、雷铉等以 道学为旨归的理学家和文学家。这些都是三宋所敬重的前辈。 邓元昌( 1 7 0 8 一1 7 6 5 ) ,字慕濂,号自轩,赣县人,诸生。“弱冠负志气, 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咸逊避以为能。 他致力于程朱之学, 常闭门端坐以求放心。他精通于天文、地理、律吕、术数,却专心研究小学、 近思录。他是当时赣南地区著名的理学家,为学力求躬行实践。他是三宋共 同的老师,引导他们逐步了解并信守程朱之学。 袁守定( 1 7 0 6 - 1 7 8 1 ) ,字叔论,号易斋,丰城人,雍正八年进士,官至礼 部主事。“天姿高迈雍正庚戌进士,任会同知县。 宋华国父亲曾受业于袁 守定,“先君游学豫章,尝受业于先生。( 立崖先生文集上袁叔论先生书) 宋华国和宋光国也对袁守定之学“私心向往 ,宋华国还为曾为其作传。 黄世成( 1 7 0 5 - 1 7 7 6 ) ,字培山,号平庵,乾隆元年进士,授礼部主客司主 事,“不修躁进,穷治诸经,剖抉未发之覆,为先达李绂、方苞所许。 “学业 有所本也,为桐城方望溪先生弟子,文章行谊一本师教。性恬,退以求道绩学 为志。 固宋华国曾受业于黄世成,“华国少受业于先生之门,先生以为可教,进 而与之语,终身不能忘。( c # - 崖先生文集黄培山先生文集序) 宋华国师从 黄世成,使其文论明显呈现出桐城文派的特点,但他的文章有自身特色,并非 味沿袭桐城文法。 雷鲅( 1 6 9 6 1 7 5 9 ) ,字贯一,号翠庭,福建宁化人。其为诸生时,即究 心性理。曾任翰林院编修、浙江提督学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清史稿中 评价雷铉“兢和易诚笃,论学宗程朱。督学政,以小学及陆陇其年谱 o 罗有高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邓先生墓表,邓元昌邓自轩先生遗集 仁城县志人物仕绩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李本仁修,陈观西等纂赣州府志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本影印 固汪廷珍黄平庵先生墓表信丰县志 6 第l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教士。与方苞友,为文简约冲夷得体要。 三宋兄弟中主要是宋昌图与雷鲮交 往较多,两人因为“笃信程朱”、“宗紫阳之学 而结识,因谈学论道而展开 交往。 这些文坛前辈都注重培养后进,奖掖人才,传道论文,影响了赣南一带文 风。 此外三宋先生的友人有罗有高、鲁仕骥、盛谟、谢启昆、彭绍升、宋昌悦 等。他们以诗文相唱和、以古文相期许,均讲求宋元诸儒之学,学唐宋以来古 文之法,不约而同而又自觉地担负起文学复古的重任。 罗有高( 1 7 3 3 1 7 7 9 ) ,字台山,号天目,瑞金人,举人。“少即颖敏,沉 潜经训,句栉字梳,且融贯其经义喜为古文词 ,后来“慕古豪侠奇伟之 行,习技勇,治兵家言。 后因结交善友,转而潜心研究理学。因屡试不第, 溺于禅学,意欲兼通儒释。他是当时赣南地区有名的古文家,彭绍升评其古文 在江右“独树一帜。他与三宋兄弟交往频繁,是他们讲道论学和人生旅途的密 友、挚友。 鲁仕骥( 1 7 3 2 1 7 9 4 ) ,字絮非,号乐庐,又号山木居士,人称山木先生, 晚年更名为九皋,江西新城( 黎川县) 人。他曾受业于同里儒学长者陈道,后 又师从当时较为著名的古文家朱仕绣学习为文之法。新城县志人物志( 同 治九年刊本) 记载:“乐庐少受业于陈凝斋道,为宋儒之学。后谒朱梅崖,受古 文法桐城。姚姬传鼐志其墓日: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 和易而有礼,亦知其必为君子。 鲁仕骥为醇儒,为文冲夷和易,在三宋兄弟 中与宋华国交往最切,他们是文学上的挚友。 鲁仕骥的老师武宁盛谟( 生卒年不详) ,与其两位兄弟更是孜孜不倦以求古 文。盛谟字于野,号字云。武宁县志艺文传评价了武宁三盛为学与为文 的地位,“武宁僻处深山,名不闻上郡。自先生兄弟奋兴,士风为之大振。时俗 丧事尚僧巫,先生倡复古礼,皆知摈异端,崇正道。至于诗古文辞,行云流水, 不事劓刻,为后人摹拟所难及。”宋华国因罗有高得见盛谟于南昌,与之深谈洽 月。盛谟也与宋光国有书信往来,对其期望至深。 谢启昆( 1 7 3 7 1 8 0 2 ) ,字良璧,号蕴山,别号苏潭,江西南康县城东人。 o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1 9 7 8 年版,第1 0 8 9 页 。宋华国孝廉罗台山传立崖先生文集 王昶罗君台山墓志罗有高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4 1 5 页 7 第l 章相知师友数名流三宋先生诗文创作背景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成进士。曾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国史馆编修,之后历官江苏镇江知府、扬州、安徽宁国府知府、江南河道总督、 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广西巡抚。他政绩显著,是一位尽职 尽责的良吏,也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宋华国与之为束发之交,二人共同 讨论治世之道,大有胸怀天下的胸襟。 彭绍升( 1 7 4 卜1 7 9 6 ) ,字允初,号尺木,又号二林居士、知归子,法名际 清,江苏苏州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1 7 5 6 ) 中举,未及弱冠即进士及第,之 后沉潜理学。但是他并没有丢弃儒学,希望做一位儒而释的学者。他是一位儒 释兼修的思想家,清史列传中记载“父启丰,官至兵部尚书。( 允初) 始读先儒书,喜陆王之学,工古文辞,宗法震川,熟于国朝掌故。其 论学之文,纪律森然,谈禅制作,亦择言尔雅。 他与三宋先生的交往以论 道为主。 宋昌悦( 1 7 2 7 1 7 8 8 ) ,字粹天,号畅谷,江西于都人,举人。他与三宋先 生是同高祖的族兄弟。乾隆二十四年( 1 7 5 9 ) 中己卯科举人,此后屡试春官不 第,直至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1 7 7 2 ) 才得一教官之职,于乾隆四十年乙未( 1 7 7 5 ) 出任泰和县训导。喜古文词,尤其推崇魏禧的古文,与宋光国尤交好。 很多友人为文坛大家或江西名家的门生弟子,三宋先生与其过从甚密。他 们论文或尚奇或主和平温厚,但都以六经为根柢,主张博涉经史,浸淫秦汉唐 宋之遗风。这一方面与江西的儒学传统有关,另一方面桐城文派已形成蔚蔚大 观,自然会影响波及于此地。 三宋先生处于一个集复古与创新于一体的时代,其时诗文理念和主张形形 色色,以桐城文派为中心。而具体到赣南这一个有着深厚理学根基和浓厚儒家 传统的特殊区域,文坛大环境与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则各有千秋。与此同时, 三宋先生交游广泛,受到了文坛大家和江西地区各大小名家或多或少、或深或 浅的影响,三者联合成就了三宋先生的文坛贡献。 o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卷七十二第5 9 2 4 页 8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2 1 理学主张及道德追求 2 1 1 理学主张 1 信守程朱 清初,理学依旧声势浩大,理学内部之争也依然存在,但都不再空谈心性。 康熙初年,遗民学者承经世致用之余波,学术规模也并不狭隘。其后因程朱理 学成为官方思想,学者多宗朱排王,学术囿于程朱范围,虽不如遗民学者学识 广阔,学术精研,但也谈实用。乾嘉时期,考据学形成气候,但理学并未就此 退位。“当时专攻考据的学者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今江、浙、皖三省,稍及山东、 河北,他省殊少。内陆及西南各省基本未被其风,仍属理学的一统天下。 唧由 此可见,清初至乾嘉间,理学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且总体上向征实方向转化。 赣南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机缘,受理学的影响非常之深。北宋时期周敦 颐曾任南安军司理。在任期间,在南安开创理学,即后人所说的宋明理学之发 端。这期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直至明中叶,王阳明心学迅速崛起,赣 南理学出现繁荣局面。赣南地区一直深受理学影响,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 和陆王心学都曾在这里风发意气。清代统治者虽然视程朱理学为正统,但具体 到发展滞后的江西,乃至赣南地区,如何选择理学流派,支持谁反对谁,更大 程度上则取决于个体或小群体的影响。如罗有高为学所宗就显博杂,尊闻居士 集罗台山述中说到,“( 罗台山) 遍读先生( x g 自轩) 儒书,尤喜明道、象 山、阳明、念庵诸先生之论学也。 鲁絮非学术宗阳明之学,他在与汪爱庐书 中自言,“每读阳明子书,则胸中浩浩乎若与曩者异,岂其性之所好耶? ”汪缙 学之所宗也显博杂,他在与彭允初中道,“缙于壬午岁前专谈阳明之学,但 于诘朱子处心有未安,后来见得朱子继往开来苦心,有阳明子所未识者,故于 王学稍有抑扬,非敢如清犹瞀儒以之乎者也,分别门户,专以排击本分事为能 也。 西马积高清代学术怂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i l :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0 页 9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三宋先生在理学主张上则基本是宗程朱的,这与其家学渊源有关。三子之 父宋启仪因邓元昌守程朱之学而私心向往,在与之交往后,“命诸子师事焉”。 宋昌图可谓是程朱的笃信者。他曾自序其文日“同握性理一编,久之忽悟, 谓圣贤可学,而至于是奉敬之一字为圣学纲领而专致力焉,视听言动皆以非礼 自防。他以主敬为要务,闭门静坐以求放心,并对敬之一字以及静坐功夫进行 阐发,“敬是个主帅。无事时,主帅不存,一遇强寇,四面冲杀起来,如何抵放 的过”,“静坐只令此心虚静,不着一物而已。”不仅在日录中对程朱理学关于心 性、义利、知行等观念有所阐释,还在教约中专门对立志、居敬、穷理、躬行、 克己、勉学等观念进行阐发和证明。他引用王阳明、陆清献、张杨园的言语都 是为了佐证程朱之教的合理性。这是其日录、教约中的内容。而在他与朋友、 长者的书信中,也多是谈沦程朱理学。他与雷鲮讨论体用之说,劝罗有高弃陆 学转向程朱之教,劝彭绍升读朱子全书而弃象山文集,与后生论富贵之说,送 族弟韵泉北上时提出辨义利、求放。t , - - 语他的一生,他的学识始终围绕程 朱理学进行。他求一己之身心之正,修身养性,对修身之道用尽了功夫,但正 像仲子宋华国所说,“徒自淑其身而无益,所以他的学问和修行其实有很大的 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邓元昌先生对季子宋光国寄予了很深的期望。宋华国在副贡生季弟尚宾 行述中说到“先生期望至深,赠诗云:晚岁见斯人,贪夫得荆璞。季自是益 讲求先儒修身尽伦之要,一意躬行,其于文词直寓焉而已。 光国学程朱,求身 心学问之正,不愿为名利所驱遣。他曾劝友人罗有高在京师要善自为谋,对于 名利争逐之事,不如求身心静谧,因为“吾辈进身之始要自有道,即至事势, 内迫俗,尚外谣,要当正志坚守,以命自信”宋光国对程朱理学的坚持使 他随时求身心之正,可见自命不苟。 2 陆王影响 宋华国虽也学程朱,但似乎对程朱并不坚信甚至有时对其产生怀疑。在书 通政雷公赠先兄序后中他写到,“华国少闻先兄之教,不敢谬语精微。惟于取 舍之节,斤斤不敢失坠。”“不敢谬语精微,实际是对程朱之教一些理念不苟同, 不完全深信。他还在王文成公祠记中为王阳明正言,认为王学体用一原, 且与程朱并不相悖。宋华国所坚持的修身之道,实际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 即“体用一原”,修身要与躬行实践相结合。所以后来在书陆象山传后这篇 。罗有高于都宋健亭先生墓志铭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3 9 1 页 l o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文章中更鲜明地提出了对陆王之学的赞扬和对朱子之学的微词,“后世分别门 户,尊朱子而妄议陆子,其亦未尝窥陆子实事,而徒为是哓哓多见,其不知量 也”,“朱子之教,主道问学;陆子之教,主尊德性。然朱子浩博,不如陆子简 切,尤易于遵守也。 不仅为陆子之学正言,还明确提出了陆学胜于朱子之学的 地方,为遵守陆王之学的人助张一帜。而这与宋昌图对象山之教“专务简易” 的批评恰恰相反。 2 1 2 道德追求 1 忠孝为先 赣南地区保留着严格的理学道统和儒家正统观念。宋代兴起的程朱和陆王 理学流派,都是以人性论作为向理论和实践方面伸展的核心。在实践方面,是 从人性中找出封建伦理道德的理论依据,然后提出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而封 建伦理最根本的道德就是亘古不变的忠孝观念。而赣南地区由于理学根基牢固, 理学流传广泛,对忠孝观念的宣扬更是不遗余力。很多江西文人身体力行,并 且在诗文中一致传达了这样的观点。 盛谟在复胡棵书中说,“又念古之作者,非其人不传,往时所为,间有 无足关系者率弃去。及遇忠节隐逸,则屏气息志,踟蹰引彀艰于一用,唯恐不 尽 ;铅山蒋士铨在给袁守定说云诗钞题辞时写到:虬 乙我识君初,泛 艇波涛淘。同舟色沮丧,君貌能和冲。窃以验道力,所恃忠孝躬。鲁仕骥也评 其诗钞日:“倦倦忠主之心,恤恤勤民之意,蔼蔼乎其足以动人焉。”;戴衢亨评 浮梁汪洼获经堂初稿日:“至夫阐扬忠孝,崇奖节烈,擅乐府之场,入诗史 之奥,盖容川之心术性情,即古人之心术性情”;蒋士铨评汪洼明史乐府序 说其“取忠孝节烈之事反复敷陈,激昂慷慨 ;张琼英在白水堂诗集中 卷十七写道,“诗岂为馀事,天然抒一真。试汇古今制,多传忠孝人。 三宋先生自幼跟随邓元昌学习程朱之学,饱受理学熏染,虽然对程朱的信 仰程度不同,但在理学的基本观念上则无出入。对于“忠孝 观念,宋华国阐 释得最为深刻。他认为忠孝一源,对忠孝观念有自己的看法。在与彭允初书 中,他说道,“君臣父子,人之大伦,无所逃于天地间。”他在诗论中还融合了 自己的忠孝观念,在谢蕴山中丞诗序中认为,“夫诗备兴、观、群、怨,而 事父、事君尤其亟焉者。君父为人之大伦,大伦既敦,则其余可以徐及。”他将 第2 章尚雅求真r 与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君父即忠孝作为伦理道德之首,并身体力行。宋华国具有士大夫的责任感,他 曾在给罗有高的书信中说,士大夫有维持名教之责,所以他的文中也有很多表 现忠孝节烈的篇章,并且对于维持名教的官员推崇信服。如在与林平园先生 书中说,“( 林平园) 又喜九邑中醇儒硕彦、忠臣孝子,以及闺门节烈贞淑之 行” 他们有自己的孝亲理想。宋昌图在平时的日录、教约中常常提到这一点, 认为“人子之视父母,一体而已。薄父母,便是薄自家;爱自己,便是爱自家。 “父母之气顺,而后吾之气顺。”关于如何事亲,他有自己具体明确的看法,认 为“事亲之道有三,一日顺亲而不敢逆,一日爱亲而不敢伤,一日敬亲而不敢 慢,具此诸可以言孝。”他们力尽人子之道。“居家事父母甚谨,家贫,授徒以 养。严寒拥败絮,得馆谷,悉以制裘,衣两老人。乾隆二十九年,米腾贵,自 外贻书归日:骨肉至亲,当此大歉,待哺嗷嗷。吾家虽贫,必思所以分给之, 家中人令日粥食可也”,季子宋光国在这里真正做到并发扬了“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 的儒家传统美德。雩都县志文苑传还记载了仲子宋华国的孝亲行为, “事父母尽诚敬,授徒资菽水。父没,选授石城教谕,迎养老母,题其署日: 禄养堂。侍母病,累月不解带。母卒官舍,时值山水骤至,枢将漂流。华国哭 祷于神,柩卒无损。”详细记叙了他侍亲的行为和诚敬之心。 他们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常劝友人尽孝道。友人罗有高至京城,归期未 知,宋昌图劝其早归侍奉双亲,“惟是伯父母年届桑榆,而足下春秋方富,深山 闭户,正在此时,失今不归,后将何及? ( 畏轩先生文集与罗台山书) 由 此可见忠孝观念是多么深入人心。 2 躬行实践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主张“躬行 、“践行”,但具体方式不同。程朱主张 实践从“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做起,但易流于读书和空谈。而阳明心学 针对程朱的弊病,特别提出知行合一。但其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指认识和实 践的统一,而是按所谓“良知”行事,虽然提高了人们道德实践上的自觉,但 也误导了一些人只注重个人心性,无视读书穷理和研究客观实际,因此也有弊 端。然而在清初经世致用之风影响下,理学也逐渐向实学方向转化,躬行实践 变成了一种切实的实际行动,是其时士大夫共同的理想,就连地处荒僻的三宋 兄弟也浸濡实学之泽,通过广泛的交游,使这一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 宋华国副贡生季弟尚宾行述立崖先生文集 1 2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友人谢启昆之父谢去浮先生为笃行君子,习朴学,“道气粹然,语皆醇实。 谢启昆承袭家风,“以砥砺躬行为实务”。谢启昆仕途多年,政绩卓然。出任 镇江知府期间,平息了兵民争斗之事,并解决书院瘭饩之事,使得士风益盛; 调守扬州期间,不畏上官,解决灾民旱情。 友人鲁仕骥曾作中田保甲图说、 备荒管见、广仁庄条规、与友人论保甲书等“与斯世斯民隐相关切 的文章。鲁仕骥为族人贫者设义田,因己身之绵薄而致书族中官员,得以设成 义田。为确保义田真正为族人所用,他还主张选择有道德操守之人守义田,并 做出条例规范,使义田真正发挥其作用。当青黄不接或遇到旱情,他为民众祝 文祈祷,表现出对斯世斯民的深切关注。 三宋兄弟也努力践行这一点。宋昌图主张躬行实践。辛未春,曾营义仓一 事以存储生息。在与鲁絮非书中他曾提到此事,“昌图才识短浅,自量于世 毫无裨益。惟义仓一举,耿耿在心,思欲竭其愚忱,以广行于万一。每遇知己 及富户之有力者,必谆谆以此告之,一时竟鲜有应者。辛未春,曾为先曾祖位 下营一义仓,计无所出,不得以议以祭祀散胙之费,存储生息,颇有饶。不意 一二无知之人,从而阻挠之,事遂中止。比及去夏以来,敝乡米价腾贵,远近 嗷嗷,不能存活甚众,今夏犹然。至是敝族之通晓事体者,颇不以鄙言为谬。 旬日内欢欣鼓舞,输谷至七百余石,为百余年罕见盛事,而他族之闻风相效者 亦接踵而至。 宋昌图倡导设义仓,事有波折,但终获众人认同。 宋华国亦讲明程朱之学,“以敦伦常、济民物、辨义利为要。 在济民生方 面,“族戚困乏及不能葬娶者,量力助之 ,并常劝人置义田。但华国的躬行实 践范围更广阔。除了主张济民生,在培士风方面,他还主张设义学。对于远方 求学者,“饮食信宿于署”,关怀备至。对于读书的目的,他主张“明体达用, 徒自淑其身而无济于世,不足贵也。他教人辨义利,“邑人士喜告讦,反复晓 谕寝其事乃已。有强梗者必征创之,有为县令所抑者,力为辨释,俾免于罪多 人。六年中士习文风翕然丕变”固 在此要说明的是,宋昌图行义仓事实为不易,能够践行程朱理学“躬行 的理论,他应该是很自豪的,但他对躬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自我 安慰。仲子宋华国指出宋昌图躬行理论的要害,但宋昌图却认为躬行二字,要 沈恩华等修卢鼎峋等纂南康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沈恩华等修卢鼎峋等纂南康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参见沈思华等修卢鼎峋等纂南康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参考清宋惟驹等纂,黄溶等修雩都县忠文苑传,清道光十年刊本影印 1 3 第2 章尚雅求真r 与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看的活,并且引邓元昌的话,“邓先生尝言无事时,惟居敬便是躬行。此语本程 子”昌图笃信程朱理学,但也由此陷入了理论的怪圈,就连无法躬行实践 也要找出圣人之言以明原因,所以季子宋光国在祭邓自轩先生文中说伯兄 “消磨于教读,衰耗忧郁于疾病。 在程朱理学的理论中只求自身之道德修养, 逃匿于现实,实在是理学弟子的悲哀。 1 4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2 2 三宋先生的文学理论主张 2 。2 1 文学的社会功能经世致用 清初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尤重文学的实践意义。顾炎武主张“文须有益 于天下”( 日知录卷十九) ,黄宗羲也认为经史之学的目的在于“应务 。学 术上崇实的作风无疑对文章功用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求文章具备“经世致用 、 “经世济民 之功能。到了康雍时期,当权者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标准来 维护自己的统治,随着政治稳定而出现的文学繁荣,在文学批评上自然呈现出 讨论文学本体的倾向。而乾嘉之际,社会和盛,考据学成风,通经服古的热潮 达到高峰,出现了将文学与学问( 考据) 融合的审美趋向。 综上所述,清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对文学经世致用功能的强调是逐渐弱化 的。虽然康雍至乾嘉间,文学发展一承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创作承载切实的 社会内容,但对于文学外部功能的讨论基本隐匿,“经世”精神渐渐隐退。无论 是桐城派或是阳湖文派散文,抑或排斥桐城派的汉学家的文章,虽然也关注民 生疾苦,但对时弊和重大社会问题缄口不言。然而在三宋先生及其友人的文集 中,依旧在强调这一传统,“经世致用”、“济世有用 这一词汇频频出现。动荡 的时代已经过去,文学“经世致用 功能的社会根基不复存在,那么为何赣南 地区文人依然对清初这一文学观念情有独钟? 这就涉及到地域文学文化的影 响。 明末清初,赣南这一区域出现了以真气闻名海内的易堂九子,其中三魏尤 有声名。三魏兄弟魏祥、魏禧、魏礼与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李腾蛟、曾 灿、彭任等共九位学人隐居于宁都翠微峰,在山上讲易,论学、论文,以文 会友,结交天下文士和豪杰之士。他们以“易 名其掌,世称“易堂九子”。他 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游幕经历、卓越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影响后世尤 其是赣南地区的文人。 魏禧在答蔡生书中就说到,“言不关于世道,识不越于庸众,则虽有奇 文,可以无作。 彭躬庵也说,“文章至今日难言矣。天下不易有能文章之人, 间亦能之,则又与其人绝不相似,或未必底于实用。叫易堂九子生活于一个动 荡的年代,他们的文章充满了现实的批判精神,这是每一个生活于乱世的文人 。彭士望复张一衡书彭躬庵文钞 1 5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都应具有的士人责任和救世情怀的体现。易堂诸子对现实的批判不是空洞的口 号和叫嚣,而是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批判和意见。他们认 为,当务之急是“救国家之败亡 ,因而提倡经世之文应该是颂扬“志士的积 极奋发之文;而如何经世,怎样才能提出切实的救世良言,易堂诸子提出了著 名的“积理练识”说。这一观点最早出自魏禧之文,他在宗子发文集序中 说到,“养气之功,在于集义;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 关于理的具体内容, 他指出了两点,一是识见,二是天下事理。识要高于平庸之辈,事理要关乎天 下国家之故,文章才有意义。而在答施愚山侍读书中,他又将“识与“理” 分开,系统提出了“积理练识”说,“愚尝以为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 在于积理而练识。”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创作理想? 他指出了具体的途径,“博 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 ,只有通过读书和实践,进行广 泛的实践活动,才能学习并提高自身的识见。 “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自然导致了士人以名节相标榜的风气,故明末清 初文人大多强调人品修养,反映在文论中便是十分注重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如 魏禧,指出作者应有的品性,“文章之本,必先正性情,治行谊,使吾之身不背 于忠孝信义,则发之言者,必笃实而可传。” 忠和信义都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他认为作者必须具备这样的性情,创作出的文章才切实可传,这与他经世致用 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观点体现出动乱社会里文学特有的特质。 而三宋先生所处的时代昌平和盛,与明末清初的时代特质有根本的不同。 因此他们虽然受到乡贤的影响,也极力提倡经世致用,但“世用 的内容与易 堂尤其是三魏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 宋华国在与姚鼐书信中说:“古人至中年,致身要略,建白当时,为济世有 用之学,区区文词其末也,固有所不暇为。惟不得志于时者,藉以抒其感慨, 发其议论,亦差胜于无所表现。 他在这里表述了对济世有用之学的向往和对以 文为业的无奈。经世致用之学为本,文词为木务,但自己身处下层,如何建白 当时? 这里并没有刻意为夸大之词以取悦文坛大家的嫌疑。于都县志载:“宋 华国师赣县邓自轩,讲明程朱之学,以敦伦常、济民物、辨义利为要”;“每 劝人置义田、立义学,谓济民生、培士风莫急于此。”他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为 国参考万陆“易堂九子”散文流派论江两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6 期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清代文论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i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页 西魏禧答蔡生书i :f i 勰、顾易生主编清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1 8 页 1 6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济世有用之学”的理想。 宋华国论文以济世有用为宗旨,认为文章应传达相关的社会内容,尤其应 “维持名教”。他自幼随长兄宋昌图学程朱之道,立身行己以程朱为宗。但与昌 图不同,他对道的理解有更深远的见识,认为“读书须明体达用,徒自淑其身 而无济于世,不足贵也。先忧后乐,岂以穷达异耶? 主张为学须明体达用, 有济于世,俨然具有传统儒者怀天下、济民生的胸襟。 宋光囤对文学功能的见解与仲兄宋华国相同。他在斜刻易堂李咸斋林确 斋曾止山先生遗稿引中评价易堂三先生文章,“其发之为文也,切日用,笃行 谊,不肯缘饰靡丽,求工章句者之言。虽标格树义,风趣各殊,其有功于世教 人心,则九先生无异旨焉。”宋光国对易堂诸子的文章很是推崇,原因是其“切 日用,笃行谊”,“有功世教人心”。可以看出,他对易堂诸子文章的欣赏已经将 其治乱安世的思想内容和强烈批判精神隐去,而是专注于对升平时代人伦风化、 阐道翼教的积极作用。这无关乎他们审美层次的问题,因为世事乱离对文学创 作的促进作用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没有这个原则,文学观念也就失去了依傍, 或者销声匿迹,或者降低其自身的外部功能。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规律性 的命题。 而文章用以“维持名教”、语关天下国家的观点在赣南地区乃至整个文坛都 是广为通行的。宗程朱之道、与宋昌图有交往的雷钱在上方望溪先生书中 关于文章内容有这样的阐述:“伏惟先生之文,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 作。 另一篇与方苞的书信也说到,“自东迁以降,人道斯灭,君父之大义不明, 夫妇之伦尤渎天理民彝之不容泯灭也。他关于文章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的 主张与其师方苞是一脉相承的。 时人关于诗歌的观念中也包含了类似的内容。如获经堂初稿序中评 价汪洼的诗歌表现内容,大多为阐扬忠孝节烈,“至夫阐扬忠孝,崇奖节烈,擅 乐府之场,入诗史之奥,盖容川之心术性情即古人之心术性情”翁方纲为 徒弟谢启昆所著树经堂诗初集、续集作序日:“其观风化俗行政莅民,一寓 之于诗予尝谓此事本性求情,作忠教孝,此乃真诗髓也”他们都要求 文章要阐道翼教,表扬忠孝节烈,关乎人伦风化,尽到士大夫应有的职责。 易堂诸子所处时代要求的“忠孝信义”,强调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和民族气节 黄涪修宋惟驹纂于都县志道光六年刊本 1 7 第2 章尚雅求真占骚坛论三宋先生的诗文理论 的坚持,而升平时代的“忠孝节烈”,则包含两方面内容:对忠臣烈士的缅怀和 褒扬以及对人伦名教的宣扬,文章歌功颂德,一片雍容中和的格调,与之前沉 挚朴茂,悲壮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2 2 2 文学的审美倾向 1 雅正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证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题库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 2025技术服务合作合同书
- 2025年广东省水果蔬菜订购合同
- 2025越南钛矿优良交易合同
- 内分泌科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指南
- 人物职业访谈规划
- 2025房屋个人装修合同
- 农产品实训报告
- 设备管理转正总结
- 作业管理经验分享
- 2025年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核算员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初三】【秋季上】期中家长会:初三已至同心共赴【课件】
- 运动素质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原创《金属材料各种组织金相图片》教学资料课件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课件
- CNAS和CMA实验室通用质量记录表格
- 芳香疗法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 1.1 流体的基本性质
- 高级工电工题库:501-600
- 煤矿皮带顺槽锚索支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