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宋恕儒学思想初探.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宋恕儒学思想初探.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宋恕儒学思想初探.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宋恕儒学思想初探.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宋恕儒学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 i 生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本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多1 玖冬签字日期:一1 年,月,。日 摘要 宋恕学术思想的两大支柱是儒学与佛学,他以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仁恕”, 主张“抑强扶弱”:于佛学,宋恕反对宗教性的普爱,主张“立界”。“爱”是理 解宋恕儒学思想的关键。 宋恕广泛接触下层民众,洞悉民间的苦难。君主专制是直接的原因,但其 思想根源,宋恕认为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即“阳儒阴法”之学,这是汉代 以来形成的思想传统,有清一代具体为程朱理学。不唯如此,学术脱离现实, 是民j 一团菁的又 重要原因。 由此,宋恕展丌j 对汉学、来学的批判他是沿着以上两个方面展玎的, f l j 思与权的共谋,学术的功用。宋恕直返儒学源头一一先秦儒学,他认为先秦 儒学精神是“仁民爱物”。据此他于汉后诸儒中“独友六七人”,吸取王充的批 判精神t 以“牧民”为中心,对陆、王、黄、颇等人推崇备至,从而形成“黄 体颜心”的儒学思想。在重返六经的过程中,宋恕解读经典的方法可称之为“同 情的了解”,与现代诠释学的力法有相通之处。宋恕儒学的思想基调仍是传统的 “中体西用”。 较之康有为、章太炎,宋恕埘儒学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其儒学思想散发着 浓郁的人道t 义气启。这是与他对儒学的坚定信念和关注民间的视角足一致的。 a b s t r a c t s o n g s h u sa c a d e m i ct h o u h 豇i ss u p p o r t e d b yt h et w om a i np i l l a r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a n db u d d h i s t p h 订o s o p h y i nh i s v i e w ,t h en e c e s s a r y e s s e n c eo fc o n m c i a n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i i e s i nb e n e v o l e n c ea n dt o l e r a n c e ,w h i c hi sf b rt l e 、 ,e a kp e o p l ea n d a g a i n s tt h ep o w e r f u l b u tf o rb u d d h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h ek e e p sa w a yi t sd o c t r i n eo f u n i v e r s el o v e i n 5 t e a d ,h et h i n k st h a tt h e r em u s tb eae x c l u s i v eb o u n d a r yt h e r e f o r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h i sl o v ei nb u d d h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b e c o m e sk e yt o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h i s t h o u g h ta b o u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s o n g s l l uc o m e si n t o i m n l e n s ec o n t a c tw i t hl o u e s lt h e j rr u f k r j n g 、e r 、w e l l i e h o l d sn n n l yi h a l1 1 1 ei 1 1 1 m e d i a t er e a s o nc a u s i n gt h es u f 【e r i n gj sa b s o l u i em o n a r c h x a n dt 1 1 a tt 1 1 ee s s e n t i a lr e a s o ni st h eb a s eo ft h e or i e ss t a y i n gb e h i n da b s 0 1 u t em o n a r c h y t h a l 1 s s u p c r n c i a i l ja d o p 廿o n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a c c o u n t i l l gf o r t h es u f k “n gt h e h a r d n e s so ft 1 1 es o w e s t s oa c c o r d i n g l yh ec r i t i c i z e st h eh a na n ds o n gs c h 0 0 1o fc l a s s i c a lp h 订o s o p h 、ti n t e r m so f t l l ef 0 1 l o 、l n ga s p e c t st h ec o e x i s t e n c eo ft h o u 曲ta n dp o w e ra sw e l la st h e f u n c t i o no fa c a d e m yi nm i sr e s e a r c h ,h es t u d i e si h eo “g i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c c o n f u c i a n i s mb c f o r eq md 、r n a s 哆h eh o l d ss t r o n g l 、t h a t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 c 0 1 1 f u c i a n i s mb e f o r eq i nd ) n a s t yl i e s j nk i n d h e a r t e d n e s st op e o p l ea n dl o v et o o b j e c t sh e n c e1 1 es p e a k sh i g l l l yo fo n l yaf e ws c h o l a r ss i n c eh a nd y n a s t yi na d d i t i o n , h ea c c 。p t si h ec r i t i c a ls p no fw a n g c h o n g ( af a m o u ss c h o l a ri nc h i n e s e h i s i o r y ) r n d o i n gs o ,h e 丘n a i l yf o r n l san c us c h 。0 1o fc l a s s i c a lp h l 【o s o p h y - s u p e r r i c i a l l ) l a k j n g h u a l l gs c h o o ib u td e e p l y1 v a ns c h 0 0 1 i nh i sc l o s er e r e a d i n go ft h es i xc h i n e s ec l a s s e s , h ei n t e r p r e t e dt h e mi nas o c a l l e d s y m p a t h e t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p p r o a c h 、h i c hs h a r e s m u c hi nc o m m o nw i t ht h em o d e mi n t e 叩r e t i n ga p p r o a c h c o m p a r i n gw l t hk a n g1 y b u w e i ,a n dz h a n gt a i y a n ,s o n g s h uh o l d sa c o n s t a n t p o s i t i v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c o n m c i a n i s mh i st h o u g h ta b o u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m a i n l y f e a t u r e db yh i ss t r o n ga d v o c a t i o no fh u m a n i s m ,w h i c h1 sd e c i d e db yh i su s eo fl o v e a st h er e s e a r h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a n dh i sc l o s ea n e n t i o no nt h ef o l k l o r e 西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宋恕( 1 8 6 2 1 9 1 0 ) 是中国近代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没有康粱在中国 近代思想史上的显赫位置,宋恕的思想却独具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人道主义气 息,俞樾称他有“绝后空前之识”,李鸿章惊异为“海内奇士”,孙宝碹赞为“旷 世大儒”,蔡元培肯定他有“哲学家的资格”,许寿裳断定他为“一伟大革命学 者”。宋恕可谓那一时代的思想文化精英,他不仅影响也反映着时代的知识、 思想与信仰。因此,笔者认为考察宋恕的思想对反映他那一时代的思想真实极 富意义。宋恕思想博杂不纯,经史子集、古令中外,无不涉及,然考其大端不 外儒、佛:但从根柢处看,宋恕仍是儒家知识分子,且以续孔孟道统自任,l 因此儒学当为他思想的核心。欲了解宋恕的思想当从核心处入手,这就是笔者 选题的思路。当前学术界涉足宋恕的研究者为数廖廖,而从思想的角度研究宋 恕者尤为少见,就笔者所见仅有三篇相关论文,这三篇文章分别为姜广辉:宋 恕思想述评,载学人第十二辑;张锡勤:宋恕思想简论,载孔子研究, 1 9 9 5 年第l 期;宋平章、王林:宋恕思想述论,载史学月刊2 0 0 0 年第3 期。且多从维新思想立论,。对宋恕儒学思想进行专门述论者,笔者尚未得见, 这无疑为我的写作带来较大困难,缘此笔者将题目命之为“初探”,毫无虚谦之 意。 、宋恕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宋恕生长在有儒学氛围的家庭环境之中,自幼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其父宋 宾家“治农家兼儒家言,为邑诸生,独好程正叔氏,朱仲晦氏及近人陆家书氏, 罗罗山氏之学”,无疑他的父亲是儒家知识分子。宋恕天资聪颖童稚时已然闻 名乡里。后从孙锵鸣父子及俞樾问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儒学经 典尤为重视。八岁入塾即诵“易、诗、书、孝经、论语、孟子及 小戴记之大学、中庸篇,左丘明春秋传半部”n3 从r f 我们 可以得出结论,宋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甲午战败从实践上宣告了器物层面 近代化的失败,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局。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促使爱国志士 重新反思学习西方的道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普遍意识到学习西方应由器物层 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于是,“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主张,一 时蔚为时代主流。 据当代学者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君主立宪可称之为“钦定立宪政体”,立 宪精神取法日本,其特点是立宪仅是现代性符号,权力中心名实上都位于皇帝。 ”3 尽管权力中心却位于皇帝,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的核心仍是强调臣民政治关 系的调整。这有限的进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遭到来自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对,君 主专制在社会意识中根深蒂固,欲成君主立宪的理想,必须铲除君主专制的思 想根源,这f 是戊戌时期维新志士的普遍思路与心态。与康有为在学术上有不 可调和的分歧,宋恕强烈反对康有为以遍伪群经的方式奠定维新理论的基础, 但对康有为变法的举动及其将产生的效果持肯定态度,“长素非立言之人,乃立 功之人。自中同战后,能转移天下人心腿俗者,赖有长素焉。”使天下人心风 俗趋归何方? 当然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及其背后之精神,可见宋恕对君主立宪是 认同的。其实,早在甲午战争以前,宋恕君主立宪的思想就已萌芽,与陈虬、 汤震、胡启、何礼垣一样宋恕在阶级属性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持大致 相同的政治立场,基本精神是君民共主。盯3 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的发展表明,近代知识分子在君民权力资源分配问题 上不断深入。他们的共同点是抑制君权,倡导民权,因此,反对君王专制成为 西北大学帧i 学位论奠 中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思想主流。同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康有为 先是遍伪群经,清算自董仲舒以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观,解放时人 思想;既而援西入儒,倡人权、自由、平等的西方观念。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特 点是对西方思想进行儒学解释,他的理论是纯然为政治服务的。戊戌时期,康 有为的儒学不过是变法的工具而已,因而宋恕“长素非立言之人,乃立功之人” 的论断,笔者认为是恰当的。在政治主张上,宋与康没有太大的分歧,呈现出 基本立场的一致性。但宋与康的政治主张的理论支持则大相径庭,这将在宋恕 儒学思想特点部分提及。 以上我们考察了宋恕生活的政治背景及其政治主张,这对我们了解其儒学 思想有重要的意义。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影响宋恕儒学思想取向的又一重要原 因。 ( 二) 、个人经历 长期以来,二弟宋存法因嫉妒宋恕的才学而怀恨在心。1 8 8 6 年其父亲宋宾 家卒,家难爆发,宋恕“平素谨恭自守,存法力能扛鼎,早以横肆著”。家庭权 威的丧失,宋存法得咀恣意横行“幽谱主f 一室,绝往来,断问讯,慑之以威, 迫之以势,稍有不如意者,即拳棒交加,任意殴打,谱主如涸辙枯鱼,生意几 绝”。8 :其间宋恕处境之凄惨见于津谈宗教类,“余昔年曾遭九死一生之境, 日夜向西泣涕,求救于观世音大士”h 1 无需借助心理学家的理论,我们可以想 见这段悲惨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极大,宋恕倡导儒家的“仁恕”及佛家的“慈悲” 与此不无关系。 1 8 8 7 年宋恕终于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随岳父“浪迹吴越间”,其问宋恕 广泛接触社会下层民众,开始了他接触社会的历程。“又所至即从仕者,访 求民所患苦、士所竞争、风俗奢俭”。大量的亲自调查,使宋恕深刻体会到 官吏鱼肉人民。以致民生危艰的社会现实。在当时知识界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六 字课斋卑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针对严峻的社会危机,宋恕提出了系列解决之道,这集中体现在六字课 斋卑议中,不仅直面现实,同时汲取西方的社会政治经验;更进一步,宋恕 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观照现实弊端的成因。必须指出,他的视角是传统的,这 是由他的知识背景决定的。通过与三代相比,宋恕发现当时的社会制度并不以 西北大学硕上_ 学位论文 “民”而是以“官、君”为本,与古代的“仁民爱物”精神背道而驰,宋恕认 为孔孟承接三代政治社会制度精神,在政治方面,表现为“爱民”,因之当时的 社会制度与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相违。原因何在? 儒家知识分子在历史上 扮演的角色是“王者之师”,宋恕认为老博士叔孙通曲学媚世,“以法作儒”,丌 “阳儒阴法”之先河。董仲舒、韩愈虽非曲学,然步叔氏之后尘,及至程朱,“阳 儒阴法”之学集于大成。这种风气绵延数代,传至有清,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 度有直接的影响。有鉴于此,宋恕认为欲扭转“民轻君贵”的社会风气,必须 f = ! 本清源,上返六经,重新光大被湮没的儒家原始精神。为此,宋恕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儒学思想。以上是宋恕儒学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 三) 、学术背景 欲深刻理解宋恕儒学思想,还必须从学术的内在理路清理其学术渊源。宋 恕师从孙锵鸣父子及俞樾,他们都是清代古文经学的代表,宋恕的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篇显示了他的学术立场,视孔子为“述占之人”这是古文经学家的 观点,因此,宋恕主张“返三代之治”。此外,宋恕还深受永嘉学风的影响,在 外舅孙止庵学行略述中,他称“先生伤废史之祸烈,慨然独寻黄、万、邵、 章、全之坠绪以永嘉往哲之旨为归”,可见孙锵呜受永嘉经世之风的直接影响。 作为“受业子婿”,。1 “3 宋恕也不例外,他把黄宗羲引为知己,当与“重史经世” 的学术理论有极大关系。其实,宋恕的经世思想是清初经世学风在近代的复兴, 顾炎武首倡“舍经学无理学”,开经世致用之先河i 黄宗羲承永嘉重史之风,刚 归经世之途。然乾嘉之时政治专制加强,汉学火兴,汉学以考证为主,造成 现实人生隔绝之弊,诚如晚近学界所批评的逐渐流于文献主义( t e 玑u a l i s m ) , 而迷失了早期的方向感。l 1 1 1 晚清公羊学派兴起,公羊属今文学派,其特征为“功利”“,经世学风重 现,中经龚自珍、康有为,今文学与古文学成分庭之势。加之近代民族危机深 重,经世致用思潮蔚为主流。宋恕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中,对汉学与宋学展 开批判。这是宋恕儒学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 二、宋恕的儒学思想 ( 一) 、对汉学和宋学的批判及其儒学态度 孔孟以后,儒学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 朴学四个阶段。四阶段中真f 能称得上经学的只是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清代 朴学。魏晋玄学无论从学术还是政治的角度考察都是经学的反叛,而清代朴学 从内在理路来观察,实际上是汉代古文经学在清代的继续与发展。因此,整个 主流的经学史就可略粗地分为汉学与宋学两个部分。当然也有不同的主张。- ” 宋恕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宋恕之于经学有独到的见解,这集中反映在其学术著作六字课斋卑议 中,他与道:“经学以能由古训独窥孔思者为上,墨守汉说,鸿沟界宋者次之; 符汉宋兼采,便小足观”。他认为以忠于文本原意的方法解读儒学经典,从而发 现孔子“仁民爱物”的儒学精神是晟高明的方法:如果不能,抱残守缺,墨守 汉学,与宋学泾渭断之,是为等下的方法;最不可取的便是有宋学杂糅其中的 调和论。取法宋学在宋恕看来不值一提,这鲜明地体现出宋恕的学术倾向,他 首先把汉学、宋学都作为一种方法,一种解读孔子的方法,二者之中宋恕埘汉 学的评价高于宋学,不过宋恕的“宋学”仪指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 他强调“独窥”,即学者的主体性、独特性,不团袭前人,宋恕自叙他“说经一 无依傍,白章稚己然”。”1 但这种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否定先辈学者的成就, 打断应有的继承关系,任何一种理解与诠释必然要带着一定的“成解”才能进 行,宋恕也不例外,他师从经学大师孙锵鸣、孙诒让父子及俞樾,在学术流派 上归宗占文经学,被日为“东瓯怪人”。宋恕在学术流派上又不拘泥于汉学,对 自己所属的学术阵营又有所突破与超越。下而我们将具体地谈论宋恕对汉、宋 学的批判及其学术路向。 汉宋兼采便不足观的原因,宋恕认为“非宋说皆不通,其通者不行,其盛 行于世者皆不通。今之谓汉、宋兼采者,皆善采盛行之宋说,非能采及不行之 宋说。”这早,宋恕把宋学区分为“行”与“不行”两类,今人叹惋的是行者不 能通者不行。所谓“行而不通”的宋学指程朱理学,“通而不行”的宋学指陆 于“心学”及邵雍、张载、程灏的学说。“古来儒书大魔是伊川、紫阳,然未r 叮 因此二大魔而斥濂、关及大程,其他宋儒尤不可妄行概骂”。至于宋恕服店陆王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问题,从宋恕集中也很容易发现,如自叙读王文成公全集,深喜其“反 心不安,虽言出孔子未敢以为是”“;在津谈中把苏格拉底称之为西方 的陆九渊、王阳明,对陆王的评价之高从中可见一斑。“7 1 宋恕对宋学的批评,集中体现在对程朱理学的清算上,而对程朱理学的清 算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卑议( 初稿) 、宋学章与卑议( 印本) 洛 闽章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宋学章中,宋恕认定原始儒学的真实 精神是“经世致用”,沿着这一思路,他对程朱理学展开批判。首先,宋恕认为: 微管之叹:发于仲尼,利民而己,诲于子思,不薄事功,此其明证”。 孔子曾一方面批判管仲奢侈和僭越礼法,“或日:管仲俭乎? 日:管氏有三 9 _ ,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h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 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 “ 另一方面又对管仲帮助齐桓公“一匡天下”而于文化的贡献推崇备至,甚至是 满怀感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n 宋恕从中发现了儒学不仅是以道德为 中心,也同样重视事功。从这个角度出发,宋恕指出宋学空疏的流弊,“程朱好 为高论。夫精于虚,则疏于实,故治心之语,诚极渊微,而经世之谈,率多窒 碍”。结果程朱理学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苦思封建,不披筹海之篇:结想井田, 不讲劝农之术;正统、道统,劳无谓之争,近杂、近禅,驰不急之辨。” 1 鲫宋 恕批判程朱理学大谈心性,而忽略经世学问,即所谓“治心之语,诚极渊微, 而经世之谈,率多窒碍”。宋恕并不反对心性之学,其实,宋代学问的一大特点 就是重视心性程朱如此,陆王更是;后者绊承中庸) - “尊德性而道问学”的 路径,追求的是“洞见本心”,发明自性。既然如此,末恕这种评价不免失 之主观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宋恕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并非仅停留在务虚层面,更进+ 步他揭示理学的实 质。在与冈鹿门书中他写道:“阳儒阴法之学始于叔孙通,极于程朱。其学 阳尊孔盂、阴祖鞅斯,务在锢民聪明,拂民天性,驰民入强妊之域、奴仆之区, 严防其界,使民救死不暇,以是迎合世主”。“原来“阳儒阴法”,为专制主义 政治服务_ 是理学的本质, 程朱理学的实质是“阳儒阴法”,具体表m 为_ ,_ j ? 池在卑议( 印本) 、 渐闽中7 t ;道:“洛闽讲学,阳儒阴法,谈经则j 攻敞修史则火谬麟笔,诬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贞诗为邪淫,丑诋夏序,恶礼运之圣伦,敢摈游传;自谓接盂,实 则孟之贼! 背此殃民不容之说,奉彼虏使其民之教:道统、帝统日事 忿争;上智、上仁,悉遭横贬。贪禄位而毁高隐畏刑戮而毁孤直,惮读书而 毁通人短用武而毁良将。善均,而出于其党则极称之,出于非其党则深刺之: 恶均,而出于其党则曲讳之,出于非其党则痛斥之,嫉妒阿私,但务尊已,强 词拒辨,薄躬厚责,忠恕之风,于斯荡然! ”。口“思想倾向上,宋恕认为程朱理 学违背儒学的宗旨,压抑人性,破坏儒家“大同”的社会理想,自诩上承孟子 的精神传统,实则“孟子贼”,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背道而驰;政治主张 上,程朱理学为君主专制张目,鼓吹“臣罪当诛”、“虏使其民”之说,而违背 “闻诛一夫”、“殃民不容”的儒学真谛,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上升为“天理”, 抛弃了对君主的限制;政治活动中,他们党同伐异,贪名重禄。宋恕认为“洛 闽之学”是“扶强抑弱”,与法家的旨趣相投,儒学宗旨则是“抑强扶弱”,因 而程朱理学是“阳儒阴法”,完全违背了孔子“忠恕”的精神。带着强烈的感情, 宋恕甚至不愿承认程朱之学为“理学”“世称洛闽之学为理学,此名之大不正 也。百氏之学皆有条理,何独儒家! 儒家之学皆有条理,何独洛闽! ” 2 2 1 程朱并不是“阳儒阴法”之学的始作俑者,探微索隐,宋恕认为叔孙通曲 学媚世,首开破坏儒学精神之先河,董仲舒鼓吹文化专制主义,其学亦非纯儒; 韩愈排斥“山林高隐”,这就是程朱理学“阳儒阴法”思想的源头。必须辨明的 是宋恕并不认为叔、董、韩之学是理学的源头,而认为是儒生为君不为民、思 想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开端。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有其合理的部分,但过激之处也 很明显。程朱理学涉及的层而不只社会,更有人生、宇宙。“天理”、“人欲”的 区分对人的安身立命并非毫无价值。诚然,客观上程朱理学有压抑人性的消极 影响:但主观上,程朱的意图是否“尊君抑民”实在值得怀疑;否则,朱熹穷 毕生精力集注四书该作如何解释! 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董 仲舒思想的全部,韩愈也当作如是评价。 以上宋恕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两个方面审视程朱理学,他得出的结论 是程朱学说有悖原始儒学的精神。 宋恕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有其时代背景:宋学章和洛闽章分别写于1 8 9 2 年和1 8 9 7 年,当时的中国面i 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双重危机,中因人的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任务是如何实现近代化,以消除各种危机。近代化是个历史过程,向西方 学习经历了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与阶段。宋恕的时代正是制度层面 近代化的开始,这一主题具体表现为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当然需要实践,需要郑观应、张謇这样的“实业家”,而不是大谈心 性之学的人。资本主义政治的核心是民主与平等,这些近代观念正是封建政治 所不具备的,所以反封建,倡民主、平等学说就成了时代的主题。而宋恕猛烈 地抨击程朱理学为封建专制主义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至于其所发议论是否公 允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和他作为一名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属性也是相吻 合的。 从1 8 9 2 年到1 8 9 7 年,宋恕列程朱理学批评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 些观点集中在他的卑议( 印本) 宋学章和卑议( 印本) 洛闽章中, 这种转移是有其现实根源的。1 8 9 5 年中国战败,日本后来居上的严酷现实,深 深地震动了知识分子的心灵。向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成了时代主 题:而君主立宪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模式,支持制度的精神资源是 民主、平等。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君主专制,要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 改变维系专制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这就是经学,宋明时发展为理学;有清一 代,理学仍是作为意识形态而高踞庙堂。因此摆脱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 就必须彻底清算封建政治的基石程朱理学。这就是宋恕批判程朱理学,聚 焦专制主义的现实根源。而此前宋恕批判的予以着重指向理学空疏的面。 转移的另一种表现是淡化了对理学空疏的批评,这与宋恕指陈汉学学者的 学术缺陷不无关系。宋恕承认汉学在学术史上有重大的价值,“实事求是,考据 精详有功古籍,良非浅鲜”。但他发现后辈汉学学者因治学动机与方法而妨 碍学术和社会的发展。“风气既成,华士趋名,于是渐多但治小学,而不治经史, 但阅序目而不阅原书之辈。此辈胸中,恒乏理解,乃始以谈理为厉禁,讲学为 大诟。”宋恕发现汉学学者普遍缺少理论素养,但为掩饰自己的缺陷,不惜歪曲 真理,压制谈理、讲学之人。宋恕这一时期的学术兴趣也同时转向心性之学,1 8 9 6 年与冈鹿门书中谈及“寄怀困史,专研心性之理,兼以文章自娱! ”。将宋 恕的言论置于以上背景之中,这些变化、转向就不难理解了。 儒学的真义是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一门“人学”。比加经学发展至东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已经陷入烦琐考据和教条之中,人为知识所异化。宋明理学的兴起就是矫此 弊端,因而历史地看待理学的兴起,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合理性。理学在社会政 治思想上,把“三纲”上升为“天理”,正如贺麟先生所说“三纲说将人对人的 关系,转变为人对理、对位分、对常德( 五常) 的片面的绝对关系。” 2 ”从思 想自由与人性解放的角度来说,程朱理学把“三纲”上升为“天理”的论断无 疑是压抑人性的。强调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无条件服从,这就为君主专 制的合法性与永恒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宋恕强烈抨击程朱理学,正是以其提倡 片面的忠道、孝道与妇道而立论的。 不唯理学,汉学也在他批判之列。在论述宋氏对汉学的批评之前,让我们 先考察一下清代“汉学”的流变,同样沿着内在理路与外部因缘两个方面展,r 。 汉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梁启超曾言:“清学之出发点,在对宋明理学的 一大反动”。 2 钉理学发展至晚明,空谈心性之风兴盛,尤其是“王学”末流, 所谓“狂禅”一派,仅摭拾“心学”的形式,而殊无工夫,以至“满街皆是圣 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价值混乱,道德堕落。而当时的科举考试,重视 贴括之学,学者只需因袭脱离现实的空谈,即可获取功名,其危害是举国不学, 无所用心,诚如梁启超所言“晚明理学之弊,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之景教”。 为矫理学之弊,清学兴起,顾炎武首倡“舍经学无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和实事 求是的学风。乾嘉以降。考据之学极于全盛。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言,考据学失 去原有的方向感。 宋恕对汉学的批判也是围绕着它脱离社会与治学方法的缺【i f j 两个方面展开 的,他在卑议汉学章中对时人的“通经知古”观进行检讨,“乾嘉以来, 汉学盛行,当时诸儒,信为卓绝,转相剽袭,遂成茅苇。稍辨篆籀,便诩通经; 案有金石,即称知古:细刻大兴,丛书易购拾唾欺愚,十殆八九! , 这里宋恕 指出乾嘉考据学“通经知古”观的错误,“通经知古”的终极目的是经世致用, 而不是为考据而考据,“夫精博之儒,源源不绝,考证之业,岂有穷期! ”应该 指出,乾嘉考据学派所开创的训诂考据方法不仅是解读经典的优良工具,就其 治学精神而言也是与现代科学的一致的。宋恕反对的并不是方法本身,他本人 就师从占文经学大师,而且在小学方面颇有造诣:1 “。他所反刈的是忘其初衷以 致专注考掘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学术现状。受这种学风的影响,l 大夫普遍偏离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宋恕对这种现象大加针砭,“士不逢时,无 所寓意,以古适身,斯则宜矣。京朝大臣,州县重任,耽溺竹素,呼号盈耳, 方审古音,倒悬在目,乃论不拜,亦独何心,能不动念? 以此为雅,未之前 闻! ”3 ,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阳虎大弓,何关戌务:岐下石鼓,讵系民瘼! 订汉学师承之说,不如编皇朝经世之文,校三礼字句之异同,不 如究六部则例之得失。”口8 1 宋恕倡导知识分子关心“戌务、民瘼”,学以致 用,这才是他思想的立足点和批评的出发点。 卑议( 初稿) 汉学章写于1 8 9 2 年,卑议( 印本) 汉学章成于1 8 9 7 年,其间宋恕对汉学批评的角度发生了变化。1 8 9 2 年他侧重学术与社会的联系, 后者立足于学术本身。宋恕首先肯定了清学的历史合理陛,“洛闽乱世,不在谈 理,而在谈理之远大乎公:不在讲学,而在讲学之远大乎实。近时通人,救以 汉学,实事求是,考据精详,寸积铢累,艰苦绝卓,有功古籍,良非浅鲜”。 2 9 这与梁启超“清学之兴,在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的论断不谋而合。 宋恕还强调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对解读古籍的重大贡献。随着清学的发 展,它忽视义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宋恕首先指出“诸通人讥切洛闽,恶其 谈理之不公,非恶其谈理:恶其讲学之不实,非恶其讲学也”。这里他明确提出 反对理学“不公之谈理,不实之讲学”部分,而不是谈理、讲学本身,但晚清 的学术却走向“以谈理为厉禁,讲学为大诟”的歧路,“及风气既成,华士趋名, 于是渐多但治小学而不治经史,但阅序目而不通原书之辈。此辈胸中,恒乏理 解,乃始以谈理为厉禁,讲学为大诟,然犹籍日:空谈不如实践,口讲不如躬 行。这里宋恕认为这不仅是方法上的偏失,更主要的是学者文过饰非的虚伪人 格的写照。“汉学”术流与“王学”术流一样不学无术,他们在学术上既无学也 无识,既无知也无行,“轻薄少年、纨绔子弟,或稍识篆刻,或家富旧椠,莫不 依草附木,自号汉学:则且以实践为迂,以躬行为腐,以信厚为可笑,以浮 盗为无伤,败群坏俗,声望反隆”。”政治上“其闻政事,发议论,则又莫不 影响疏舛,苛刻躁妄”。因此,宋恕指出他们在本质上与“洛闽之学”一般无二, 同有法家精神,殊无儒家“忠恕”之胍。 ( 二) 、解读儒学经典的方法 以上宋恕从脱离社会与疏于经史研治两个方面指陈汉学弊端,这里我们联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一下宋恕对理学的批判,不难发现他对汉学与理学矫正的出发点就是强调学 术的经世致用,致用的前提是解读经典,解读经典的目的是致用,因此解读经 典就成为经世致用的关键所在。接下来的问题是宋恕如何解读经典,把握儒家 精神。 宋恕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篇中充分阐述他诠释经典的态度与方法, 这就是“述而不作”。所谓“述”就是“如实叙述,如实反映”,朱熹释“述” 为“仍旧而己”。 3 1 “作”,朱熹释为“创始”,“夫子之述古,与众盖异,而谓 之作则陋矣”。宋恕以为孔于是“述而不作”的典范,这与他古文经学的师 承是一致的。古文经学派视孔子为_ i :7 j 史学家,认为孔予删诗、书,定礼乐, 赞周易,修春秋,对保存、整理、阐述、传授中陶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而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先驰。 “述而不作”在实践层面上,要求认识主体“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口2 这种方法即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同情的了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审查报告中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此之苦心,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判其是非得失,而 无隔阂肤廓之论”。蜘在宋恕那里,“设身处地,实事求是”或谓之“用情的了 解”不仅是他阐述古代经典的方法与态度,同时也是他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 视角。宋恕极恨程朱理学,他以为程朱阐发思想、评议社会根本不能设身处地, 实事求是,患了“混、隔”二症。o “3 所谓“混”即以偏概全,“隔”是指与设 身处地相悖。宋恕以为“欲求不混,先求不隔,欲求不隔,要实事求是,不以 想当然论人而已”,“不以想当然论人”就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要客观公l e , 不容许当下的私虑营为,主观意见掺杂其中。欲达这一境界,在社会生活领域, 宋恕以为必先“识字、游历”,启民心智,广民视野,从而自主议论,不为程朱 所愚。 在思想学术领域,“设身处地,实事求是”或谓“述而不作”则以“信而 好古”为前提。宋恕对中国二干多年的学术状况提出批评,“博闻者相竞以述古, 述古之风炽,而古之真愈晦,何者? ”他认为原因有二:其,“彼其见解性情, 本不与古相泱洽,而徒借述占蚪文其1 ;信、不实,虽述岂得述乎? ”所 谓述就是“要站在这一家的立场把他的思想用同情的态度重想一遍”,把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握其真实意义,然后不增不减地如实描述出来。o ”冯友兰先生这里所说的“站 在这一家的立场”,如果是自愿的归属。则与宋恕的论断合一。其二,“矫弊者, 有糟粕陈编之意”,这类学者因良莠不分,泥沙俱下,也不能“述”出古人的精 神意蕴。真正的“述”首先要好古,好古必先信古,“凡耻言述而矜言作 者,其不好之病由不信也”。口7 “信古”是宋恕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他一生的 归宿。这里的“古”既指孔孟,更指三皇五帝;信古表现出宋恕对儒学的坚定 信念。但信古的同时他也提倡怀疑与批判的精神。“井田、封建之规,古可因, 今不可复;肉刑、民兵之法,古可行,今不可师,百王经济之书,瑕瑜互 见,其当好者,以好为好,其不当好者,即未妨以不好为好。”宋恕怀疑的是 因时而变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而不是儒家精神,也就是蜕变的是“用” 而非“体”。宋恕把没有怀疑精神的学者称为“拘儒”,拘儒的特点就“概信古 而疑今”,他们“不足以与夫述之林”,敢于疑古的学者才能“不好其一二 端之粗迹,乃正其神与古通。” 至此,宋恕对古代典籍的态度已昭然若揭,这就是“述而不作”或称之为 “同情的了解”。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方法加上主体的理想追求与和价值选择,是 主体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从内容看,“同情的了解”的方法有价值选择,这 是出发点;其次,有客观的科学认识,这是必须的环节:最后还有价值的评价, 这是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表现于外,“同情的了解”的方法,是在科学研究 的基础上,还要求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带有“温情与敬意”。口叩现代著名学者 贺麟对这种方法曾作如下评价:“只要本于客观的研究、同情的了解,对于思想 文化等自能作公正的批评。”1 ” ( 三) 、为民、重个体自由的儒学取向 宋恕对汉学、宋学皆有微辞,程度不同地提出批评。当时学界的情形是“学 者窃宋、元、明诸子余绪,猎精而舍精,袭非而遗是往往溺一先生之传, 守其境不变”。”0 1 宋恕一生始终以学术界与思想界叛逆者的姿态出现,被时人 目为“东瓯怪人”;自叙“草万占书欲 :天子而不可得则愤极独入、与兰若, 与压谈又常触怒,则如愤不敬! e ”。“他青少年时代读经便“一无依傍”: 读王文成公全集深喜其“反心小安,虽出孔子未敢以为是”。可见宋恕身上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着强烈的怀疑与叛逆精神,他的学术观点,思想见解一如其性格“不同于俗”。 “2 1 但从宋恕的知识背景、学术传承、社会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宋恕是一个纯 粹的儒家知识分子,他还立志续接孔盂思想传统,吸纳诸予学说。在为其师兼 岳父孙锵鸣八十寿辰所写的诗序中强烈地透露出这种情绪,“礼闻望气者曾言: 东瓯山水盖甲天下,天殆将降达人以续六经,以平诸教,果有之,将必 出于先生之门,其将不远! ”。 4 叫 宋恕儒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重构的过程他的儒学思想内在地包含着儒家 精神的阐发和儒学路向的选择。宋恕对儒家原始精神的阐发既有内在根据,又 有外部冈缘。所谓内在根据是指宋恕对儒家典籍的领会,i 而外部因缘是指时代 赋予了宋恕以独特的视角,这包括明清儒学的传统与变法维新刺激f 对西方价 值观念的接受。 宋恕的父亲宋宾家“治农家兼儒家言”,这一点我在背景部分已经涉及, 宋恕自幼受儒学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在众多的古人与古籍中最推崇的是孔子及 其著述,宋氏在津谈尊孔类中视孔子为“古来奇士之最”,孔子的志趣、 识议、举动之奇,见其所诵之论语、五经、史记世家中,h 4 1 宋恕以 论语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所理解的儒家精神是孔子的原始精神,就方法 而言大致是不错的。 由于主观条件的不同,客观事物在不同人的视野里会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图 景。宋恕对儒学精神的体会之所以不同于朱熹,就是由于二人审视孔孟的角度 不同。朱熹视孔子为伦理学家,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三纲”的合法性; 宋恕则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社会下层民众持同情的态度,表达了他深深的人 文关怀和救世情结。在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学术动因,f 面我们将谈及明清儒 学的转向对宋恕的影响,从而支持我们理解宋恕视野中的儒家价值观念。 余英时先生在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 的现代发展一文中,针对近代儒学解体是由于“西方文化挑战”这一观点做 出回应时,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即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n “他认为明代 以来,儒学的基调就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为儒学施教对象的转移、富民论和 新的公私观念的出现。结合宋恕来看,我认为毫无疑问,儒学旌教对象从朝廷 转向社会和新的公私观念衍生出的个人自主的新观念,对宋恕产生了极大的影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响。 明代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程颐提出的“天下治乱系 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的理想破灭,“得君行道”的路子被切断,儒家知识子 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民间,辟“上士贞其身,移风易俗”的之蹊径。因此, 余英时先生以为,明清的君主专制是逼使儒学逐步转移注意力于民间社会的一 个根本原因;”“与此相对应,就出现一个官方与民间的权力分野的矛盾,这就 是“公”与“私”的划分。王阳明提出“良知即天理”,把“天理”个人化、“私 化”:李贽更为激进,高呼“无私则无心”,及至黄宗羲、顾炎武反对“天予之 私,天下之公”和倡导“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余英时先生着意从政治权利的 角度理解公和私,这无疑是合乎明清思想家思想真实的,也是极有新意的理解 方式。 纵观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发现明清思想家所做的工作是努力抵制君主专 制,扩大社会、个人权利。这一思想基调的转换,对清末思想界影响很大,余 英时先生列举清末三种有历史意义的新兴思想观念,它们分别是抑君权而兴民 权、兴学会和个人自主。”7 1 并且以为这三种观念都是明清以来儒学反君主专制 的继续与发展。宋恕儒学价值观念的形成明显受到了明清儒学传统的影响,这 不仅因为思想史上的传承关系,宋恕个人对王阳明、黄宗羲推崇备至,便是明 证。 宋恕审视儒学的独特视角的形成,还与历史赋予他们那代人的使命有关。 甲午战败,中国文化精英开始意识到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应该成为中国学 习的对象,作为一名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宋恕提倡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主 张设议院,实现君民共主。这些主张虽取意于西方,宋恕并不以为“民主”精 神为西方独有,中国传统中自古有之。所谓“汉后神州无政教,海西良法轨虞 唐”,“便是宋恕这种思想的流露。 民族危机逼使宋恕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作为名坚定的儒家知识分子,宋 恕是不愿承认儒家文化价值丧失现代合法性这一令人沮丧的“表象”,他坚信儒 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宋恕将社会、民族危机的原因归结于儒家原始精神的丧失。 这。过程始于叔孙通,极于程朱,这一点我们上一节已有详川沦述,此处不再 赘述。为了论证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宋恕理所当然地着眼j 民卡自由观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新阐释儒学精神。这是宋恕儒学路向形成的外部因缘,也是宋恕对西方文化 冲击做出的回应,由此,我们把宋恕定位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应该是恰当的, 宋恕对儒学做近代诠释的方法是否如某些学者所谓的“附会”, 4 ”应该深入研 究。 以上我们交待了宋恕重构儒学的学术与时代背景,这一背景的铺陈对理解 宋恕儒学取向有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展开对其儒学路向的论述。 宋恕所理解的儒学原始精神是在儒学与诸子学说比较的语境中凸显出来 的。宋恕博览群书,出入经史子集以及西学,不专宗一先生之说。 宋恕对儒、道、法、兵、侠诸派的宗旨进行比较,他认为“盖法家忠一姓, 儒家忠万姓:兵家为君御侮,儒家为民除暴。道与侠,其轻君之旨与儒同也。 惟道家知其不可而独善其身,儒知不可而以身争之。侠欲以势力侵民贼之权, 儒欲以义理破独夫之智”。啪 法、兵二家宗旨是为君,儒、道、侠的宗旨相同 都为轻君,但道、侠的方式不如儒家理性道家采取的是消极逃避,侠家依侍 武力,儒家采取从理论上揭露君主专制的本质。可见宋恕对儒家从立学宗旨到 实现宗旨的方式都备加推崇。在诸子中,宋恕对为君主专制服务、主张严刑峻 法的法家极为痛恨,他以商鞅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把商鞅之法与欧洲法律相比 较,得出的结论是商鞅“盖惟恐刑之不重”、“盖惟恐民之不患”。简言之,宋恕 以为法家的宗旨不外重刑、愚民,朱熹把“三纲”升格为“天理”,主张片面的、 绝对的君臣关系,这在客观上无疑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宋恕视程朱 理学为“愚民、重刑”的法家之学。 基于此,宋恕视程朱理学为“洛闽之学”,称叔、董、韩、程为“汉后神 州大魔”。宋恕对儒家精神的认定与重构主要是建立在对法家和儒学内部“阳儒 阴法”之学的批判基础上的。至于对“阳儒阴法”的批判,我们在前已有论述, 不再赘述。结合宋恕对兵、侠、道与儒家的对比,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宋恕视野 中的儒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利民”和重视个体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