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梦词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梦词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梦词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梦词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梦词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唐宋梦词是梦文学这棵树上的一株奇葩,它 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梦的题材,艺术表达方式上都有所拓展。 本文主体部分由5 章组成: 第1 章阐述了研究动机和目的,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梦意象的研究工作 进行了综述。 第2 章简介了梦词产生的基础并对梦词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 第3 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梦词的主流和梦词的拓展角度分析了唐宋梦 词的内容情爱之梦和政治人生之梦,在其间,插入了对梦词艺术表现手法 的分析。 第4 章从美学的角度来赏析梦词,着重从意境美、人性美和悲剧美三方面 阐述。 第5 章重点介绍了唐宋梦词的代表词人:李煜、晏几道、苏轼、辛弃疾。 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词人,是因为他们在梦词的发展历程上有着开拓性的价值和 意义。 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将文人的心灵和情感投射出来,唐宋梦词更 是将梦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为中国梦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贡献。通过本 文的探析,我们可以窥探出唐宋词人精神状态的发展演变,进而希望对梦文学 的研究更推进一层,取得更大的超越。 关键词:唐宋梦词情爱之梦政治人生之梦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d r e a ml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a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d r e a mc ii sar a r ea n db e a u t i f u lf l o w e rt h a tg r o wo nt h et r c co fd r e a ml i t e r a t u r ea n di t d e v e l o pi ns p e c i a la s p e c t ss u c ha st h et h e m eo fd r e a m ,t h ea r te x p r e s s i o nm a n n e re t c 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h a sf i v ec h a p t e r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ie x p a t i a t et h em u t a t i o na n do b j e c t i o no fs t u d y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is u m u pt h es t u d yw o r ko fc h i n a a n c i e n td r e a mi m a g o c h a p t e r2s u m m a r i z et h ep r o c r e a n tb a s eo fd r e a mc ia n dd e f i n ei t t h et h i r dp o t i o ni s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ia n a l y z et h ec o n t e n to f t a n ga n d s o n gd r e a mc i f r o mt h em a i n s t r e a ma n dt h ee x t e n d a b l ea s p e c t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a r te x p r e s s i o nm a n n e ro fd r e a mc ii si n c l u d e d t h ef o u r t hp o r t i o ne n j o ya n da n a l y z et h ed r e a mc i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a s p e c t w h i c hi se l u c i d a t e di n c l u d i n gt h eb e a u t y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t h eh u m a n n a t u r ea n dt h et r a g e d y t h er e p r e s e n tc im a l l si n c l u d i n gl iy ua n dy a nj i d a oa n ds us h ia n dx i no i j ia l e s u m m a r i z e di nt h ef i f t hp o r t i o n t h er e a s o nw h yic h o o s et h ef o u rc im a n si st h a t t h e yc r e a t eag r e a tv a l u ei nt h e t a n ga n ds o n gd r e a mc i d e v e l o p i n gr o a d a sal 【i n do fs p e c i a lp s y c h o s i s d r e a mr e f l e c ts p i r i ta n ds e n s i b i l i t yo fl i t e r a t o r s t a n ga n ds o n gd r e a mc i h a n d l ed r e a mg r e a t l ya n dd oag r e a tv a l u ef o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m a t u r eo fd r e a ml i t e r a t u r e b yt h ea n a l y s eo ft h i sp a p e r , w ec 柚p r y i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v e m e n to fc il i t e r a t o r s p s y c h o s i si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 , w i s h i n ga d v a n c et h es t u d yo fd r e a m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i sag r e a te x c e e d i n g k e y w o r d s :t a n ga n ds o n gd r e a mc i :l o v ed r e a m ,;p o l i t i c sa n dl i f ed r e a m 摘要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直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焉、悔签字日期:1 ,秒年,2 月矽日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盍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文作= = 姓解= 缮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岛申心导师签名:7 倦 签字日期:、亏年妒矽曰 签字f 1 期:易甸年 f 牝押 f2 ,月日 第1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1 1 研究动机和目的 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什么时代,什么题材的作品,都弥漫有 梦的景象、梦的意识、梦的境界、梦的氛围。它融杂了众多的文类,如古诗词、 曲、传奇、杂剧、小说、弹词、散文、骈文、文论,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 着骄人的成就。 笔者在研读唐宋词时,发觉有梦的作品尤其多,粗略地统计了一下,1 0 4 4 首唐五代词( 易静词7 2 0 首不在统计行列) 中有梦的作品占1 9 1 首;而梦在全 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共出现3 9 9 3 次( 一酋词出现多个梦字只算一次,标 题注明“记梦”的词作统计在内,存目词及残句不统计,含梦的地名和人名除 外) ,以有代表性的词人为例,简单统计如下表: 词人梦作词作总数比例约数 温庭筠 1 37 11 9 韦庄 1 85 43 2 冯延巳 3 21 1 03 3 李煜1 5 4 5 3 5 晏几道6 32 5 42 5 李清照 1 14 72 4 陆游 3 7 1 4 32 6 苏轼5 33 4 62 5 王安石72 92 4 欧阳修412 4 01 7 张元干 4 0 1 8 62 2 陈亮1 27 51 6 第1 章引言 下表是据全唐诗统计,统计方法如上表: 诗人 梦作 作品总数比例约数 李白 6 81 0 0 76 、8 王维73 8 31 、8 孟浩然 1 12 6 74 、1 王昌龄 1 41 8 37 、7 高适 7 2 3 82 、9 张继 14 72 、1 宋词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可见,“梦”在宋词中成为高频字是一种 颇有意味的“突变”。于是,笔者对于宋代梦词产生了兴趣。“梦”这种意象和 宋词这种文体有何关系? 宋代的社会文化状况是否影响了宋人对“梦”的选择? “梦”所表现的功能如何? “梦”折射了文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历程? 这些,都是笔者所欲探讨的主旨所在。 1 2 古典诗词中梦意象研究综述 古典诗词中的梦意象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2 0 世纪以前对诗词中梦的评论 主要散见于各种诗话、词话、笔记和杂记中;2 0 世纪是中国学术大发展时期, 古典诗词中梦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单篇论文中对某一个作家梦 意象的研究正逐渐增多。总的特点是由点拉开,向面拓展。不少学者已经从单 个作家单篇研究延伸开去,倾力于梦意象在某种体裁或某个时代的整体观照上。 下面拟对上述两个阶段的研究做一细致的梳理。 1 2 1 诗词中的梦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叙述 方式。有许多评论家论梦诗词,往往以诗词般的语言去论,或者以梦为喻去论 文学,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 2 第1 章引言 诗经是最早与梦发生联系的文学作品。小雅斯干小雅无羊是以 梦来占卜生育男女、岁年吉凶的诗歌。一般的研究都倾力于对占梦制度的考证 上,然而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斯干考室,无羊考牧,何等正大 事,而忽然各幻出占梦,本支百世,人物富庶,俱于梦中得之,恍恍惚惚,怪 怪奇奇,作诗要得此段虚景。”沈氏之论指出了创作要实景和虚景结合方能创作 出佳作。自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 似朝云无觅处”即是一首实景虚景结合极好的意境朦胧的梦词。杨慎谓:“因情 生文,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 唐人金昌绪的春怨是一首历来受到诗论家好评的五绝:“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清代方南堂辍锻录说:“唐人最 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 儿岑嘉州则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 生( 方干) 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l = l 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 登归路,来到桐庐已及明。或触影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 举。”国 在这里,方南堂指出三首言梦之作互不雷同,各有新意。主张写作贵在创 新。与此同样观点的有,况周颐惠风词话说:“陈梦弼和石湖鹧鸪天云: 指剥春葱去采频,衣丝秋藕不沾尘。眼波明处偏宜笑。眉黛愁来也解颦。巫 峡路,忆行云。几番曾梦曲江春。相逢细把银缸照,犹恐今宵梦似真。歇拍用 晏叔原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句。恐梦成真,翻新入妙,不特 不嫌沿袭,几于青胜于蓝。”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说:“诗恶蹈袭古人之意, 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盖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李华吊古战场文 日: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娟娟心目,梦寐见之。陈 陶则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罩人。盖愈工于前也。” 。方南堂,辍锻录,转自清诗诵续编下册,郭绍虞,富寿荪,上海古箱i ;版社,1 9 8 3 年1 2 月版 况周颐,患风词话卷_ 二,转自蕙风例话人问例话,郭绍虞、罗根泽,人民文学j n 版社,1 9 6 0 年4 门版 第1 章引言 以梦喻文学风格也是古代文论的特色之一如王国维在 人阃词话中对 梦窗词艺术风格所作的整体评价:。映梦窗,凌乱碧。”其意与张炎所说“梦 窗如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是完全一致的。 顾翰,清代诗人,字蒹塘,嘉庆举人。他的补诗品是仿司空图诗品 所作,其中“感慨”和“明秀”皆以梦喻: 感慨 “岁月消磨,流光逝波。浮生若梦,惆怅山河。朝露易唏,晨星几 多。俯仰畴昔,频换奈何。绝塞干戈,深宫绮罗。夕阳衰草,铜狄摩挲。” 明秀 “木叶已稀,秋水未冻。半床明月,良夜无梦。”国 顾翰把“浮生若梦”放置感慨中,皆因历代文人多以此抒写人生感慨。而 用“良夜无梦”来形容“明秀”,则别有一种风味。 马荣祖,字力本,号石莲,清代人。其文颂学诗品而品文,其论 峻洁时,如此论: “梦游峨眉,嚼太古雪。齿牙冷冷,浑是玉屑。体如雕琼,空明映彻。神 骨高寒,森森欲折。然惊寤,云惊天闲。心迹双清,独抱明月。” 马氏以梦游峨眉山拟之,“齿牙冷冷”“体如雕琼”“神骨高寒”从触觉感受 上突出了“峻洁”之意,加以梦醒后的惊寤,独抱冷月的心迹,更强化了这一 特点。 再如魏谦升( 清人,字雨人,著有三味斋稿) 二十四赋品中以梦论 “宏富”: “丽词雅义,错采镂金,闻阖迷梦,经籍醉心。选言有路,宝若球琳。” 阊阖,天门也。天门九重,气象宏富之极。望之,如迷梦一般。以此论“宏 富”确为精当。 以上论梦文学或以梦论文学的一些散章片论是古代文论的很有特色的组成 部分。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起,对古典诗词中梦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顾翰补诗品。( 诗品集解续诗品注,郭绍虞,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l o 月版,第8 5 页 。同l :,第8 6 贞 马荣祖文颂,( 诗品集解续诗品洼郭绍虞,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l o 月版 。魏谦升二j ! i 赋品) 。( 诗品集解续诗品洼,韩绍虞,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韶年l o 月舨 4 第1 章引言 1 2 2 二十世纪古典诗词中梦意象的研究 综观2 0 世纪古典诗词中梦意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年代之前基本上没有 相关的专著,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 1 9 4 9 1 9 8 0 ) 存目统计, 只有零星几篇对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悼妻梦词江城子的鉴赏之作。不能称得 上严格意义的学术论文。8 0 年代以后,梦意象才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据 笔者粗略统计,出现专著一本: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 先秦两汉部分) ; 博士论文两篇: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2 0 0 4 年) ;邹强 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山东大学,2 0 0 6 年) ;硕士论文四篇: 宋秋敏晚唐五代醉梦词探析( 苏州大学,2 0 0 4 年) ;胡红娅蹈梦区、烛心 境李白李贺梦幻诗解析( 首都师范大学,2 0 0 1 年) ;张洋中国现代小说 中“梦”的美学研究( 辽宁大学,2 0 0 6 年) ;赵福勇北宋梦词研究( 国立成 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 存目,未查到全文) 。单篇论文6 0 余篇,这些论著和 论文无论是从文本的解读还是结合西方艺术理论进行心理分析,都进入了一个 新的领域。 一、作家作品的研究 梦意象研究的真正起步是从对单个作家的创作关注开始的。最初,只是走 着零零星星单篇欣赏的路子,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对苏轼的那首悼念亡妻的梦词 的分析。2 0 世纪9 0 年代始,重点作家的咏梦作品成为研究的热点,绝大研究成 果集中在这里,总体倾向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及探析这些梦 作如何呼应了作家的整体创作特色。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李煜、晏几道、陆 游、辛弃疾等写梦大家是重中之重。 李煜( 7 篇) :有代表性的论作是刘新文的李后主梦词解析( 唐山师范学 院学报2 0 0 5 、1 1 ) 从“知人论世”出发,加以弗洛伊德理论剖析,并将李煜涉 及梦境的词分为情欲恋情的春梦、怀乡恋亲、难忘故国的遗恨梦,世事无常、 o 中固古典上学研究论文索川( 1 9 4 9 _ 一1 9 8 0 ) 。傅正符中国梦立学史( 先秦哺汉部分) ,光明l 中山人学资科室编,广西人民l f ;版社,1 9 8 4 年第1 版 报i f ;版社,1 9 9 3 年版 5 第1 章引言 命运难测的虚无梦三类另外,作者亦论述了李煜词的审美价值。何富鉴从 纳兰性德与李煜的写梦词看“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劢(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 0 0 3 年1 1f 1 ) 着重探讨了纳兰性德与李煜写梦词的创作心理与他们二人写梦词在情 感、内容和风格上的相似性。具体而言,从春梦“梦迷春雨中”和“狂游 似梦”、残梦“路遥归梦难成”与“聒碎乡心梦不成”、怨梦“多少恨,昨 夜梦魂中”与“多少雄心,几番恶梦”、虚无之梦“转烛飘蓬一梦归”和“千 古英雄梦醒”四个方面作了比较。 章莉的李煜写梦词浅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 0 0 6 、2 ) 从梦的 生成、梦的营造、梦的品质三方面分析了李煜写梦词。周承芳1 ,陈永庆2 简论 李煜梦词的艺术特色( 山东电大学报2 0 0 2 、2 ) 把李煜写梦词分为回溯式、反 逆式、交叉式三种艺术形式来展示其独特的美学风貌。日易谷转烛飘蓬一梦 归论李煜词中梦的母题意蕴( 内蒙古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6 期) 选题 角度新颖,从李煜词中的梦的母题意象表现,分为三种不同质的梦境。以上各篇 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李煜写梦词的特色,但是严格来谈,有些论文流于空泛,理 论创新不多,有雷同现象。 晏几道:关于晏几道的单篇梦词研究论文三篇,梦词比较论文三篇。撇开 这些论文,笔者认为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 0 0 2 、 7 月第一版) 中对晏几道梦词的分析最为精彩:在晏几道这一专章中,作者认为 小山词情感的抒发模式是在梦境中表达,分别从梦境的闪回、梦中的热恋、 梦态的抒情、梦因的透析四个方面论述,把晏几道戛戛独造的艺术匠心凸现出 来。 文珍小山词梦意象浅说( 琼州大学学报2 0 0 2 年6 月) 把晏几道梦意象 表层的抒情类型分为高唐之梦、相思之梦、失意之梦,并论述了晏几道梦意象 具体的情感内涵和梦意象选择的主观原因。刘传武伤事怀人哀语痴情论 小山词) 的梦抚州师专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该文深刻地分析了小山记“梦” 词的内容、风格和审美特质。首先从内容上分为思念、回忆和自慰三种类型, 并联系小山身世,剖析了隐藏在词作之中的伤感情绪,接着从前人的种种评价 6 第1 章引言 入手,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揭示出小山与众不同的风格、艺术特点;最后 对小山梦词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评价,认为它们对构成小山独特风格起重要 的作用。 在比较性的论文中,吕菲的两篇论文晏几道与纳兰性德“梦”词之比较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4 、2 ) 和长箫一支同心曲梦里清辉各自明比 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梦词之异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着重从二人梦词在 内容成因、意境构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辛弃疾:梦词比较论文一篇,单篇梦词研究5 篇( 含同名作者3 篇) 。杜松 柏是对辛弃疾梦词关注较多的一位学者,他的三篇论文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 ( 绥化师专学报1 9 9 9 、1 ) 梦境与稼轩的感情世界(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社会科学版1 9 9 9 、3 ) 简论稼轩梦词的艺术特征(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1 9 9 9 、1 0 ) 是对辛弃疾梦词的总述。其中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是一个 总纲,后两文是分述,三文合起来指出辛的梦词在思想内容上有五个方面:抗 金报国的愿望和对故国家乡的怀念;抒发悲愤;寄寓治国理想;肯定男女真情; 避世自适。艺术上的五个方面:梦境的形象性;时空的跳跃性;现实的对比性; 梦像的寄寓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耿蕊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洛阳师范学院 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指出希望与失望的互动交织是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 征,对希望梦和失望梦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徐宏沛绮窗晓梦稼轩化蝶 以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来解析辛弃疾的三首记梦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以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为基本方法,结合客观历史背景和主体实际境 遇,来解析辛弃疾的三首颇具代表性的记梦词:【南乡子】舟行记梦、【兰陵王】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柳梢青】辛酉生同i i 两同。 李海帆1 吴帆2 的幻的浪漫梦的真实论苏辛的梦幻词( 乐山师范学 院学报2 0 0 5 、3 ) 。该文结构清晰,气势宏大,首先简述宋人梦幻词的分期。提 出苏、辛梦幻词的贡献在于苏、辛借鉴前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庄、骚、李白 以束的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梦幻词的诸多范式:天问式、游仙式、骚体式、 7 第1 章引言 俳谐式、遥相思念式、诡谲象喻式等,苏、辛梦幻词之异在于苏词清幽而旷达, 辛词激越而悲壮沉郁。指出苏辛开拓了宋人梦幻词的表现领域,使宋人梦幻词 的体式更加完美。 苏轼:( 2 5 篇) 对苏轼梦词的研究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 1 ) 概论( 6 篇) :宁薇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论苏轼词中的“梦”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0 、1 ) ,该文指出苏轼的梦词既有“真 梦”也有“喻梦”;其“梦”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复杂多样的情感类型、多种 多样的表现手法等特点,表现出作家在革新词体、开拓词境、改变词风、提高 词品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也反映出作家的情感与生活、对人生的思索与态度。 张庆军的苏轼词作与梦( 鲁行经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从三个方面揭 示了苏轼与梦结缘的原因,即人们对词的认同程度和宋朝最高统治者对词的态 度;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着独创一派、自成一家的动机;前辈文人用梦的影响 以及梦境与文学描写的某些天然关系。 ( 2 ) 对“人生如梦”为主的各种思想论述( 8 篇) :以郑园的东坡词中的 时间与梦(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1 1 月) 最有代表,该文指 出“如梦”意识在东坡词中有两种涵义:一,古今如梦。由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上发 生过的事件,感到似有还无。二,劳生如梦,以跳出人间的一种开阔眼光看自己和周 遭人等的所为,感到恍惚虚无,一切现实的意义都变得微不足道。古今如梦是劳生 如梦长度上的延伸。作者求证于苏轼一生行为,以及就其至晚年还不忘谨守忠爱 之份阐述了东坡的人生如梦从没有试图取消人生的真实意义。侯兴维的苏轼 诗词中“人生如梦”观微探(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6 、7 ) 细致揭示“人生如 梦”观的全部内涵:生命流程如梦之短促;吉凶祸福如梦之无常:荣华富贵如 梦之虚幻;事过境迁如梦之朦胧。徐峰苏轼黄州时期作品中的“人生如梦” 探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4 年6 月) 从苏轼人生中黄州这一特 殊阶段的文本分析,指出一部分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生如梦”思想是苏轼摆脱 政治理想破灭的惶惑、实现旷达的武器,助其达到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境界。 8 第1 章引言 ( 3 ) 比较研究( 7 篇) :其中三篇是关于江城子( 记梦) 和弥尔顿梦 亡妻的比较,侧重于同样题材背后文化背景的差异。陈爱红的梅须逊雪三 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苏轼、贺铸祭妻词对读对苏轼的江城子( 记梦) 和贺铸的鹧鸪天( 半死桐) 进行了比较,指出苏词以抒情见长,情思浓郁; 贺词以述理取胜,出语简淡;苏词以泼墨如水、大开大合的方式直写浓情;贺 词以惜墨如金,沉郁顿挫的方式曲写失妻之痛并借以抒发人生感慨。3 胡玉萍 抒情的梦与叙事的梦苏轼、汤显祖对“梦”的运用之比较( 广西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9 、5 )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生理心理、宗 教影响、人生体验、多情个性类型四个方面论述苏轼和汤显祖对梦的认同感探 求他们运用梦的共同原因。然后进一步比较苏轼的诗词、汤显祖的戏剧中“梦” 所呈现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及作用,从而揭示梦在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中相同 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学审美意蕴。 ( 4 ) 对单篇梦词的鉴赏评析( 4 篇) :三篇是对关于江城子( 记梦) 的, 一篇是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肖妮妮的再论苏轼梦词( 江城子十年生 死两茫茫) ( 新余高专学报1 9 9 8 、3 ) 把该词的内容分为梦中回乡、梦中相见、 梦后感想。同时结合苏轼所处的时间、地点、政治经济和家庭的状况。从弗洛 伊德关于梦的解析、梦的改装、梦的材料来源等基本理论来说明苏轼为什么会 做这样的梦,这个梦是如何运作的等问题。 陆游( 9 篇) :多倾向于对陆游爱国梦诗的研究。其中,唐启翠的陆游诗 歌“梦”意象研究(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期) 是对陆 游梦诗的一个全面总述,作者从“梦”意象是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 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对陆游的梦诗进行了精细的 全面的统计和关照,同时对具体文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勾勒出诗人人生旅途上 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 度。 其他:另外有一些论作也启示我们把梦诗词的研究视线从大家身上偏离出 去,如陶尔夫的梦窗词与梦幻的窗口( 文学遗产1 9 9 7 、1 ) 该文从“梦幻之 9 第1 章引言 窗”走向开启词人心灵的通道,在总结了梦窗词的梦幻系列之后,指出词 人创造梦幻境界是获得情感与心理上的某种补偿,反映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与 艺术追求。同时作者还从传统继承、个人遭际、个性以及词学主张以及当时时 代影响方面论述了吴文英独爱此种意象的原因,中间插以与晏几道梦词的比较。 王诃鲁的黄庭坚的梦幻符号系列( 中国文化研究1 9 9 6 年秋之卷总第1 3 期1 亦从黄庭坚的梦幻符号这一独特的视角入手,认为黄庭坚记梦诗中的梦幻符号 系列之所以能曲尽梦理。是因为它们具体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想“因”结合; 二、“静”“闹”相依;三、主体与客体界限模糊朦胧。 二、整体研究 在微观审视的基础上,唐宋梦词的研究也在朝宏观考察迈进,研究的力度 更大、范围更广、视野更开阔,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态势。 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 先秦两汉部分,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3 年版) 是 唯一的一本以梦文学为研究对象独特的系统的研究专著,也是一本以同一题材 ( 写梦的) 、具有同样创作特色( 梦幻的) 、运用同样创作手法( 梦幻主义的) 的梦文学为研究对象写成的文学史。该书对中国古代梦文学的总体特征进行了 细致的阐释。此书最有独创性的地方在于提出了梦幻主义的创作手法,并把之 区别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具 体篇章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离骚红楼梦历来被称为浪漫 主义的,作者反道而行,从梦幻的内容、梦幻的方法、梦幻的形式、梦幻的意 境四个方面论证其为梦幻主义的,言之有理,自成系统。在体例上,该书计划 为三编,一编总论,论述有关梦的各种理论问题;二编史论,以时间为序对历 代梦文学的发展作尽可能全面的论述;三编结论,对当代梦文学兴起及美学特 色作适当的概述。十分遗憾的是,傅老先生刚刚著完先秦两汉部分,其余三册 尚未完成,便因身体原因追随着他的梦逝去了。如此浩渺、有价值的史著无以 继续,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巨大损失! 杨景龙的宋代咏梦词综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3 年1 月) ,该文高屋建瓴,总结出了离别相思、身世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是宋代咏梦 1 0 第1 章引言 词的主要内容:而时空的心理化、境界的虚幻化和手法的多样化,是宋代咏梦 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文中从潜意识的角度分析秦观的好事近( 梦中作) “死本能”的观点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甘松的晚唐五代词梦意象的文本解读(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0 0 3 、6 ) 对晚唐五代词梦意象的生成背景、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进行了考察论证,并且 着重提及了晚唐五代代表词人李煜的梦幻世界,从而打开了窥探晚唐五代词的 艺术特征和词人内心世界的新的窗口。 以上二文分别对宋代和晚唐五代咏梦词作了综述,而李善奎的古代言梦 诗的抒情模式( 济宁师专学报,2 0 0 0 年2 月) 则从表现模式上对梦诗做了分析, 即相思梦模式;理想梦模式和南柯梦模式。喻剑南的论宋人的梦幻词( 中 华词学第三辑) 将宋词中的梦分为英雄志士梦,飞天游仙梦,思亲怀乡梦, 魂断青楼梦,奇谲诡异梦,浮升虚无梦六类。此二文皆从梦词的表现形式上进 行了分析。 龙慧萍、郑长天的宋词中的“梦”与宋代文人心态( 中国韵文学刊2 0 0 1 年2 月) 把梦词与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相联系,指出宋代文人对社会 现实极度失望,全体文人担负沉重的人生缺憾感和人生空漠感。“梦”是文人心 态的集中体现。祝颖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涵解悟( 辽宁教育学 院学报,2 0 0 3 、3 ) 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梦意象,以其历史性的整体效应,规定着 文学史上对“来者”的解悟、阐释与创新。指出梦意象是揭示人内心世界,浓 缩外界信息的独到艺术手段。 梦意象与美学在学理上的亲和性使得从美学角度对梦意象进行研究成为可 能。邹强的梦意象与美学研究( 社会科学家,2 0 0 5 、9 ) ,赵涛的梦与审美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8 、2 ) 皆把梦与审美联系起来。前文从纵向的角 度分析梦意象已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它记忆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 流变,成为审美风尚及审美心理的承载物:后文从横向对梦与审美做了比较, 认为二者都是意象交流,都既是个体的又是普遍的,都具有虚幻性和模糊性, 真实性和情感性,都有结构复杂的表意系统,都有启蒙和补偿功能。作者又提 第1 章引言 出了二者的不同:梦是个体心理活动,审美是社会活动;梦具有易逝性,艺术 美具有永恒性;审美可以成为把握现实的有效办法,梦则不同;梦是自足的, 审美是开放性活动。 王立宏的梦之神秘虚飘与文学之创造浅释弗洛伊德的梦与文学别 开蹊径,引进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阐述了弗氏关于梦与文学创造的关系,即 梦能给作家、艺术家以启示和创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梦是人愿望的满 足,而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把自己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贯注到充满幻想 的艺术作品中去。 宋秋敏的学士论文晚唐五代醉梦词探析( 苏州大学,2 0 0 4 ) ,把梦与醉 连起来,分析了晚唐五代醉梦词的成因:即“末世心态”,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偏狭的审美情趣;醉梦词的思想内容:即艳情、享乐生活、人生之叹和隐逸情 趣;醉梦词的艺术特色:即“绮怨”的艺术特色和朦胧幽约之美。 时至今日,古典梦诗词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这一领域的 研究成果并非无懈可击,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虽然数量众多,真正高质量高 水平的论述并不多,尤其是那种高屋建瓴的论作比例较底,在引进文化背景和 西方文论时,出现了大而无当的情况。在这一研究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应该在 一些研究思路的启示下继续延伸下去: 横向研究:将梦诗词的创作与社会文化背景、时代思潮、审美风尚、个人 遭遇、作家的个性特点以及整体创作结合起来进行双向审视和多角度考察。 纵向研究:将作家梦词的创作纳入古代梦文化的流程中,从文化的根部去 给作家以适当的定位。 比较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剖面切开,从梯面分层,揭示作家作品 相互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某些现象和规律。 创新研究:敢于提出富于创新的见解,敢于突破传统研究和传统观念的藩 篱。 第1 章引言 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现代化的各种先进手段,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研究 更高更深地推进一层。笔者相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会呈现深入、多元化的 趋势。 1 3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2 1 梦词概念的界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文论证的对象从广义上而言是以梦做为题材在词中 多角度、多维性表现的作品,但由于梦在唐宋诗词中是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出现, 其表现的情感亦纷繁复杂,因此,笔者拟对本文所论述的唐宋梦词做一分类界 定,以便清晰本文的论证范围。 2 1 1 确有梦境者 ( 一) 记梦之作。 此类词是将梦境生动地记述下来,然而,由于梦的无序性、易逝性,词人 往往难以毫无遗漏地记下全部梦境,只能忆起某种场景、片段,而且多杂以梦 后的种种感受。如温庭筠的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 头上风。”又如周邦彦的木兰花令:“孤灯够翁昏如雾,枕上依稀闻笑语。恶 嫌春梦不分明,忘了与伊相见处”。 ( 二) 梦中之作 梦中之作往往带有神秘性、虚幻性。多数作者梦醒后也只能记起残章断句, 如袁枚随园诗话卷三所言:“梦中得句,醒时尚记,及晓,往往忘之” 国所以作者往往梦醒后将其补全。另外有种梦中之作,可能是词人有难言之隐, 托“梦中作”以寓意。如秦观好事近( 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 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 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据惠洪( 宋) 冷斋夜话:“少游既谪归,尝于梦中 o ( 清) 袁牧著,雷芳注译,湖北辞书出版社,2 0 0 7 年皓月 1 4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作好事近,有云果至藤州,方醉起,以玉盂汲泉,笑逝而化。”国从词 的内容看,为记梦之作有些依据。词中境界,朦胧奇幻,若梦中景观。上片写 梦中春游:雨花山色,小溪黄鹂,声色俱佳花动而一山春色皆动,溪深而千 百黄鹂争鸣,境象空蒙幽丽,若神界仙境。下片写飞云走雾,龙蛇幻化,在碧 空翻卷起雄劲的画图。 2 。1 2 非真有梦者 ( 一) 梦喻之作 此类词作非真有梦境,而是以梦为喻,状物写景,抒写内心情感意绪。因 此,欣赏此类作品着重要看梦之外的世界。如牛希济临江仙:“一自楚王惊 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结合牛希 济的身份( 亡蜀旧臣) 可看出,词人表面写梦断后的伤感,实写亡国的悲哀。 由于这些梦喻之作常常抒发人类情感中的共性,所以经过世代文化沉淀, 这些梦喻已有了原型意味。如“庄子梦蝶”“高唐梦”“云雨梦”“华胥梦”“黄 梁梦”“南柯梦”。 ( 二) 梦幻之作 梦与幻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有梦就有幻,以梦幻的思维方式结构出的 有梦幻意境的词作也在本文的研究范畴之内,这类词作虽不言梦,但是用了虚 幻性、怪诞性、变化性、超越性等梦的表现手法写了幻觉、幻想、梦想。梦幻 词与确有梦境的词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写梦醒后的情绪体验和思维活动, 词境总被清醒的意识所笼罩:后者则是梦中说梦,截取梦中情景片段,呈示当 前的梦中景象,象一个梦游者在喁喁自语其自由联想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 一个在声音、色彩、物侯上都迥异于人间而又仿佛可感的世界,是诞幻性中的 逼真,是真f 的摹幻,词作的语言是表现而非再现的。 o 转白求侧餐赏词典( :) ,f :海辞书版t ,2 0 0 3 年版,徐培均箍赏,第5 7 1 页 1 5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如辛弃疾的千年调( 左手把青霓)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 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钧 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 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这是一首无梦的梦幻词,作者用日梦的方式,融化 离骚的梦幻风格,继承上下求索的浪漫精神,反映了作者报国无路的苦闷、 彷徨和怀念故国的爱国思想。 2 2 梦文学的渊源及梦词流程 2 2 1 梦与文学同在 诗经是最早与梦发生联系的文学作品。小雅斯干小雅无羊 两篇占梦诗即是以梦来占1 - 生育男女和岁年吉凶的。 一部庄子,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有1 0 篇言及了梦。“庄生哓梦 迷蝴蝶”,“庄生化蝶”的典故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屡屡可见。在庄子这里,借助 梦境和虚幻的力量,人的精神已经冲破时空的局限、物我的分别,进入了心灵 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至此,庄子所开拓出的深奥玄秘、不可捉摸的神 秘境界为后代关于梦的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思维。 “一白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第一次,梦以梦境的形式走入了文 学作品中高唐赋。从此,“巫山梦”成就了无数后代文人士子的“白日 梦”,这种曲折隐晦表达性爱的方式形成了失意文人孤独生命中魂绕梦牵的“巫 山神女情结”。 后代关于梦的作品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以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艺术 手法予以展现。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 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到唐传奇沈既济枕中记中的“黄粱梦”,至 蒲松龄笔下众多美女与狐仙的幻化,又有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离魂幽女, 梦文学愈创愈奇,一直到红楼梦以梦之入情节堪造其极 1 6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值镊一提的是,自梦和文学融合一起时,其本质和作用从根本上发生了改 变,梦成为文人自觉意识的一种传达,其作用也集中体现在慰藉孤寂的心灵, 抒写壮志未酬的情怀。 2 2 2 词是梦文学这棵珍树上绽放的一株奇葩 当词这种艺术形式踏入文学殿堂后,梦也悄然随之潜入。唐五代文人词中 大量出现梦的意象。“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温庭筠酒泉子) ;“一夜 风撼竹,梦魂相断绪。”( 韦庄 谒金门) ;“梦魂万里云水,觉来还不睡。”( 冯 延巳应天长) 。最有艺术内蕴的是李煜的亡国梦。“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 浮生。”( 乌夜啼) “往事都成空,还如一梦中。”( 菩萨蛮) 翻开全宋词,以梦名篇的文学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晏几道鹧鸪天中 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借梦抒发了人类渴望自由的集体无意 识;秦观好事近梦中作在梦中隐晦地表达了词人一生的浮沉不定;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堪称以梦写悼亡诗的经典,梦与现实的强 烈比照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李清照渔家傲记梦把梦与游仙结合起来, 是屈原离骚上下求索浪漫精神的继承;姜夔在踏沙行一词中,融入了 倩女离魂的传奇手法,感伤又凄美;陆游一句“关河梦断何处”的质问把梦词 从相思离别提升到家国之恨的层面 可以说,从一开始词就为文人提供了一张做梦的温床。词的题材集中于伤 春悲秋、离愁别绪、男欢女爱、风花雪月。清查礼在钟鼓书堂词话中说:“情 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梦作为人类精 神世界里最隐秘的地方,其超越性、满足性、宽慰性、虚幻性无疑为词提供了 一片言情的空间。 2 2 3 梦词的审美与流变 盎礼,制敛书牮侧话 a 唐圭璋,例话从编( 二) c ,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第1 4 8 l 页 1 7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从审美与流变两个视角对梦词进行宏观的观照,可以看出梦词在发展过程 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发轫期晚唐五代文人梦词 这个时期梦词的主要特征,是把梦作为一种情感意象,寄托恋相思或感叹 人生如梦,梦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 2 、定型与发展期北宋梦词 这个时期的梦词,开创了梦态的抒情手法,能把身世之感融入词中,即使 是抒发风尘恋情的梦词亦能自创新意。 代表人物:晏几道、柳永、秦观、苏轼 3 、鼎盛与创变期南宋梦词 南宋多黍离之苦,随着豪放词的影响越来越大,梦词也跳出了吟风弄月的 穴巢,创作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题材。 代表人物:姜夔、吴文英、陆游、辛弃疾 2 3 唐宋词人何以如此爱梦 “梦”在唐宋词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全宋词中出现“梦”的次数高达 4 2 7 5 次。( 据电子版的全宋词统计,人名、地名、词牌名除外,残章断句中 有梦的统计在内) 一种题材的大量出现必定是由诸多复杂交错的内外因素促成 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唐宋词人如此爱梦昵? 2 3 1 梦具有超越指向性 自由是全人类的集体渴望,从人类的祖先开始,对自由的向往便凝聚成了 一种集体无意识世世代代渗透在人的心中。梦的世界恰好构成了一个“自由的 王国”,它成为词人理想世界里的一种象征性替代物,隐喻着在现实世界中找不 到的美好,昭示着词人试图超越有限的生存去寻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性特征。梦 第2 章梦词产生的基础及概念界定 的这种超越性包括时间上的超越、空问上的超越、心理上的超越。如苏轼的江 城子超越阴阳两界,死生界限,这在现实世界中是断不可能的。 2 3 2 梦的诗性功能 梦使词人对现实世界有了一种有距离的透视,所谓距离产生美,在词人心 中产生的失落落实在创作上便成为一种美的距离。产生朦胧生动的美感,体现 出一种东方式的古典美学趣味。含蓄美学一直是中国诗学的传统,镜中花,水 中月,最能体现词境之美。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锄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 之象,是谓惚恍。”可见,恍惚之美是有它的哲学思想根源的。梦恰好体现了这 种恍惚迷离之美,引用戴叔伦的话是“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 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梦在词中的介入往往造成词境的定格,让空灵的境界萦绕在空中,令人怀 想深远。如温庭筠的“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菩萨蛮) ,笔法细腻,意 境凄迷。姜夔因梦作踏莎行云:“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想 象梦中伊人的魂魄独自归去,那幽冷的景色映出一份凄恻的意境。 2 3 3 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