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一 i 口罩 h 习 i i if ll l l ljififi i l ljill y 18 8 11 4in 1 | 5 n u u l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绪论1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1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述略与本文主旨1 三、理论定位和研究方法4 四、史料运用的说明5 第一章春秋时期疾病综论6 一、春秋时期的疾病以及疏义6 二、春秋时期的疾病防治1 8 第二章疾病与春秋社会2 8 一、疾病对政治的影响2 8 二、抚恤疾病与稳定社会3 4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疾病观念与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3 7 一、鬼神信仰与疾病观念3 7 二、阴阳、六气观与疾病思想4 1 参考文献4 7 后记5 3 q j 一 a 参 摘要 春秋时期疾病研究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向文斌 指导教师徐难于教授 摘要 疾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疾病既与个体发生关系,也影响着社会。但长期以来, 医学史研究中就疾病而疾病,历史学研究中忽略疾病的社会、思想价值。自上个世纪九十年 代以来,特别是台湾历史学者在疾病史研究中开始了社会史、文化史的转向,突出了疾病的 社会意义和思想文化意义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实践。 本文在系统梳理春秋时期发生的疾病以及防治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注意将疾病的发生和 应对与社会紧密联系,将疾病纳入到春秋时期社会史、思想史研究之中,以一种新的视角来 解读春秋时期的社会和思想,揭示疾病与春秋时期社会发展、思想变动的关系,以期对春秋 时期疾病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对本文的主 旨、理论定位和研究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资料问题进行说明。 第一章为“春秋时期的疾病综论”,在对春秋时期的疾病进行疏义、综述的同时,从个人 养生、国家与疾病防治、巫医执技三个方面对春秋时期的疾病防治进行讨论。 第二章为“疾病与春秋社会”。首先论述疾病与春秋时期的政治,主要包括疾病对迁都、 战争和会盟的影响以及称疾假病与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其次探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 国家对疾病的抚恤与社会稳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为“春秋时期的疾病观念与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疾病观念受到春秋时期鬼神信 仰和阴阳、六气观的影响,也与“礼乐”、“德”等观念有联系,突出疾病观念所反映的春秋 时期思想文化“传统天命、鬼神观的延续,人文、理性的突破和重视”这一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春秋时期疾病春秋社会疾病观念鬼神观念 两南大学硕+ 学侥论文 r e s e a r c ho nd i s e a s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a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a bs t r a c t d i s e a s e sa f f e c t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o fh u m a nl i f e t h e ya r en o to n l y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i n d i v i d u a l s ,b u t a l s oh a v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 so ns o c i e t y h o w e v e r , f o ra l o n gt i m e ,m e d i c a lr e s e a r c hf o c u s e so nd i s e a s e s a l o n ew h i l eh i s t o r ys t u d yi g n o r e ss o c i a l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so fd i s e a s e s s i n c et h e19 9 0 s , e s p e c i a l l ys i n c eh i s t o r i c a ls c h o l a r si nt a i w a nb e g a nt om a k er e s e a r c h e so nd i s e a s e s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 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h a v e b e e na t t a c h e dt os o c i a la n d 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so fd i s e a s e sa n da c t i v er e s e a r c h e sh a v eb e e nd o n e b a s e do nt h es y s t e m a t i c o v e r v i e wo ft h ed i s e a s e sa n dp r e v e n t i o no ft h e m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r e l a t e sd i s e a s e sa n dt h e i rp r e v e n t i o nt os o c i e t y , a n dm a k e sr e s e a r c ho nt h e ma m o n gs o c i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s t u d y i ta i m st or e v e a l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d i s e a s e s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 i ni d e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st os h i e l ds o m el i s h t s0 ni n - d e p t hs t u d yo nt h eh i s t o r yo f d i s e a s e s ,s o c i e t ya n d i d e o l o g y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m a i n l ym a d eu po f t w o p a r t s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 t h i ss t u d yi sa d sf o l l o w s ; p a r to n ei sm a i n l ya l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r e s e a r c hq u e s t i o n s ,d a t a , m e t h o d o l o g y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 , a r ea l s op r e s e n t e di nt h i sp a r t p a r tt w oi n c l u d e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i st i t l e da s “a no v e r v i e wo ft h ed i s e a s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i tm a k e s a l lo v e r v i e wo ft h ed i s e a s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a n dm a k e sd i s c u s s i o no nd i s e a s e s p r e v e n t i o nf r o ms u c ht h r e ea s p e c t sa sp e r s o n a lh e a l t h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o u n t r i e sa n dd i s e a s e s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s h a m a ns k i l l s c h a p t e rt w oi st i t l e da s “d i s e a s e sa n ds o c i e t y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h i sc h a p t e r f i r s t l yd i s c u s s e sd i s e a s e sa n dp o l i t i c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s u c ha sd i s e a s e s i n f l u e n c e so n c a p i t a lc h a n g e s ,w a r sa n dh e g e m o n y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f a k ed i s e a s e sa n d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s t h e n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d i s e a s ep e n s i o n sa n d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i nt h e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g o v e r n o r s a r ep r e s e n t e d 心 套 n 酶 、 膳 a b s t r a c t l - i 量舅量笪皇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t i t l e da s d i s e a s ec o n c e p t s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 d i s e a s ec o n c e p t sa r e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s u p e r n a t u r a lb e l i e f s ,t h et h e o r yo fy m ga n dy a n g , a n dt h ec o n c e p to fs i xv i t a ls u b s t a n c e sf o rh u m a nl i f e t h e ya r ea l s or e l a t e dt oe t i q u e a e ,m u s i ca n d v i r t u e i ta i m st os h o wt h ei d e at h a ti d e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sa r ej u s t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d e s t i n y , s u p e r n a t u r a lb e l i e f sa n d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a n de m p h a s i so f h u m a n i t i e sa n d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d i s e a s e s ,s o c i e t y , d i s e a s ec o n c e p t s , s u p e r n a t u r a lb e l i e f s i i i 令 “i 毒 绪论 曼量璺曼曼曼量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 i 葛皇曼璺曼量曼皇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量皇曼曼皇曼量量皇曼曼寡量曼曼皇曼曼曼量皇曼曼鼍皇曼置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疾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疾病既与个体发生关系,也影响着社会。但 长期以来,医学史研究中就疾病而疾病,历史学研究中忽略疾病的社会、思想价 值。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台湾历史学者在疾病史研究中开始了社会 史、文化史的转向,突出了疾病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文化意义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实践。但到目前为止,春秋时期的疾病史研究中,尚未对疾病资料进行整体、细 致的整理和分析,也未充分对疾病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 探索。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系统梳理春秋时期发生的疾病以及防治基本概况的基 础上,注意将疾病的发生和应对与社会紧密联系,特别注重疾病认识中体现的春 秋时期社会思想发展或变动,从而以整体地、联系地眼光来综合分析并探讨春秋 时期的疾病及其与社会、思想的关系。简而言之,将疾病纳入到春秋时期社会史、 思想史研究之中,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春秋时期的社会和思想,揭示疾病与春 秋时期社会发展、思想变动的关系,以期对春秋时期疾病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 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述略与本文主旨 疾病,因与人、社会息息相关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历史上的疾病,因与历史、 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备受历史学、医学史研究的重视。 1 春秋时期的疾病研究概况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学界特别是医史学界对春秋时期的疾病研究成果比较多。 在这些成果中,虽然大多并非直接论述春秋时期的疾病,但在相关章节中都有所 涉及。这些成果集中在疾病资料的整理、工具书的编撰、专著以及相关论文之中。 其一,疾病资料的整理上,医学史专家陈邦贤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到 五十年代中期相继完成三本大型资料汇编性著作二十六史医史资料汇编,十 三经医史资料汇编、诸子集成医史资料汇编,每编皆有专篇叙述各种疾病,并 有注释;之后有余云岫先生所著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其中包含了1 9 3 8 年 至1 9 4 3 年期间所撰写的释名病释、方言病疏、尔雅病疏、说文解字病疏、 广雅病疏、十三经病疏) ,特别是其中的十三经病疏,将有关春秋时期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疾病加以辑录、汇编、考释,对于梳理和了解春秋时期的疾病概貌颇为方便。 其二,在工具书的编纂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专设“疾病 章节, 依照疾病类别论述了我国古代的各种疾病;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编的医学史文献论文资料索引( 共两辑,以年代为限,1 9 0 3 1 9 7 8 年为第一辑, 1 9 7 9 - - 1 9 8 6 为第二辑) 收录了有关1 9 0 3 - - 1 9 8 6 年的疾病研究著作和论文篇名,为 检索上个世纪以来的疾病以及医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三,在研究专著上,陈邦贤先生在1 9 1 9 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医学史, 此后三度增改,成为现代中国医学史和疾病史的奠基之作。此后,1 9 8 0 年代大陆 和台湾出版了两部疾病史的专著,即范行准撰著约9 0 万字的中国疾病史新义 和陈胜昆的中国疾病史。此外,廖育群等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以及氏著的岐黄医道、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 是目前有关春秋时期疾病研 究的最新成果,可资参考的内容颇多。 其四,在相关论文中,直接论述春秋时期疾病的不多,但在论述先秦时期疾 病史的相关论文中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刘继刚的论先秦时期的疾疫对先 秦时期疾病的基本概况、发生特点、防治方法以及防疫思想进行了讨论;卢子杰 我国先秦时期中医外科的主要成就对先秦时期的中医外科的病症、病因以及 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龚胜生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对利用历史文 献探讨了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危害及其地理分布,认为疟疾是先秦两 汉时期最主要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流行盘庚迁殷的直接原因,也是当时长江流域 落后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该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是疟疾的主 要流行区,疟疾主要在军队中有大的流行;郑洪新诗病拾零五则研究了诗 经中周人的困苦病、忧思病、伤痛病、疾疠病等五种疾病;英国中国科技史研 究专家李约瑟先生中国古代的疾病记载对春秋时期的疾病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氏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有相关研究成果;此外,虽有其他一些论文对春秋 时期的疾病有所研究,但多只是涉及某一病例或某一种疾病,此处不列。 另外,医巫分途是春秋时期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东人达“巫医结合 的进步与反动我国早期医学史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春秋时期“巫 医分家 是早期医学发展的必然,并指出其标志是医和的“六气致病说”。此后, 李建民在死生之域:周秦漠胍孥之源流( 台北:中央研究院屋史螽言研究所, 2 0 0 0 年;大陆印本名为发现古胍: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 对此也有论述, 认为巫、医通过不同的实际技术进行着医学治疗的实践。 2 春秋时期的疾病与社会相关研究成果 春秋时期的疾病与社会的研究因限于材料较少成果尚还不多,但是伴随着疾 2 绪论 病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特别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迭出。 其中,既有对理论的探讨,如:杜正胜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 医疗和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 新史学,台北:1 9 9 2 年第4 期) ;医疗、 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 载新史学台:i t ;- 1 9 9 7 年第4 期) ,林富 士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 四川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同时,亦不 乏有相关问题的具体研究,如: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 从社会、政治等外缘因素对医者在医疗活动以及自身的期望方面用专节考察了春 秋时期医者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他在论病以及国:周秦汉唐方技与国政关系 的一个分析( 台湾大学,2 0 0 3 年) 博士论文中探讨了方技、主要是医药知识与社 会、政治活动间复杂而微妙的双向互动;李建民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一书中利用专章对汉代的称疾假病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就行了全方位的解 读。台湾学者作为疾病社会史研究的重地,研究方法将有更多可值得借鉴之处, 许多内容颇具启发。 此外,大陆学者中,杨念群再造“病人 :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 1 8 3 2 1 9 8 5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 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1 年第3 期) 。曹 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 1 5 8 0 - - 1 6 4 4 年) ,李玉尚、曹树基1 8 1 9 世纪云南的鼠疫流行与社会变迁以及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和云南人口死亡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 出版社,2 0 0 1 年,又见清史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曹树基、李玉尚:鼠疫: 和平与战争一中国的环境与变迁( 1 2 3 0 - - - 1 9 6 0 ) ( 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6 年版) 。 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与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以及氏 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这些杰出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春秋时期的疾病与社会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 础。 3 春秋时期的疾病观念与思想文化研究成果概述 关于春秋时期的疾病观念的研究,学界目前仍以台湾学者的研究为主,学术成 果也较为丰富。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 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册,1 9 9 5 年) 从三个阶段对生命观念 ( 包括疾病观念) 的转变进行了系统探讨,之后其硕士生金仕起在古代解释生 命危机的知识基础( 台湾大学,1 9 9 3 年) 对生命观念的这是基础进行了探讨。金 仕起晋平公病案新考:“论病以及国 传统的一则个案分析( 台:1 1 :- 新史学, 2 0 0 3 年第1 期) 一文中相关疾病观念特别是“病以及国家,原诊以知政”观念进 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行了深入探讨。李建民在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 台北:中央研究院 屋史裙言研究所,2 0 0 0 ;大陆印本名为发现古胍: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 探讨了数术身体观的形成以及知识基础, 并对春秋时期的疾病观念有独到分析。另外,陈细艺中医病因新论:兼论中西 病因之比较( 台北:大同中医杂志社,1 9 8 0 ) 中对病因的相关分析也颇有价值。 大陆学者在此研究领域中,相关成果较少,但明确讨论春秋时期的疾病观念 的则仅有姚春鹏鬼神、气与中医学:鬼神观衰落、气论观兴起与中医理论的形 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第6 期) 、胡维佳阴阳、五行、 气观念的形成及其意义:先秦科学思想体系试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 9 3 年第1 期) 。 关于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研究,学界专论不少,尤以陈来先生的古代思想 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 0 0 9 年) 以及黄开国、唐赤蓉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的思想文 化(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4 年) 为代表。此外,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第一卷)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 先秦卷) 以及徐师难于的天命 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 四川大学学报,2 0 0 9 年第5 期) ,都从不同 角度对春秋时期的思想就行了非常有益的探讨,成为本文论述疾病与春秋时期思 想的重要参考。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1 疾病资 料的梳理;2 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成熟。但是,以上研究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 对春秋时期的疾病有所研究,但缺乏系统、综合梳理;2 疾病研究中对史料的解 读、取舍不到位,甚至误读、误用相关材料;3 学界尚未对春秋时期疾病的社会史 价值、思想史价值进行充分挖掘,相关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三、理论定位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当前兴起的疾病 社会史研究的相关理论,将春秋时期的疾病视为春秋时期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春秋时期的疾病及 防治进行梳理,并对疾病的社会史意义和思想文化史意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中 的基本逻辑方法是系统研究法、综合分析法。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鉴于当前医学领域部分专家研究疾病史时大量参照现 代医学中的疾病定义、症候来定性分析古代疾病的现象,本文在研究春秋时期疾 病时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坚持历史主义的分析原则和方法,恢复古人视野中的 4 绪论 疾病。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传统医学的体系尚未建构完成,许多疾病概念和后 世甚至和战国时期的都不一样,从而避免以今论古和以今裁古的阐释。 四、史料运用的说明 1 春秋时期的相关历史材料以传世文献为主,在有限的传世文献中,能真切 反映春秋时期社会的史料主要是左传、国语和逸周书中的有关篇章, 故本文论述中以左传、国语、逸周书中有关篇章的材料为主体。文中左 传用杨伯峻中华书局1 9 9 0 年注本,国语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注本。 2 鉴于春秋战国历史的连续性,战国时期的材料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春秋时期 的一些历史面貌,故将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献如周礼、管子等作为相关问题 论述时的辅助材料使用。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春秋时期疾病综论 疾病,是生命体故有的自然现象,既是指人体生理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 也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恒久性的生物经验之一;疾病,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 和生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和人类社会以及文明的发展、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疾病历史的研究也是历史学、医学史、社会史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并取 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自人类产生以后,随着人自身的发展,威胁人类自身生存 和种族发展的疾病,也被人类不断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防治。有关学者依 据现有考古成果并结合现代疾病划分方法认为,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在常见疾病 主要有肠胃疾病、口腔疾病、骨科病、小儿病和妇女病等,并开始了开始对疾病 有关的病象病因进行识别。夏商时期,特别是商代的疾病,根据现有甲骨文材料 的研究,殷商时期的疾病有5 5 种左右,并根据病理症状和病发部位对病象病因进 行认识、划分,同时从巫医交合、向鬼神祭祀祈祷,药物治病、针砭及外科手术, 生活环境洁净、个人卫生保健等三个方面对疾病进行防治。 但由于文献材料的不 足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限制,下逮西周,疾病的研究,仅仅只是中国文明早期社会 历史概貌的“冰山一角 ,无法窥知其全貌。但在对疾病的认知与防治中,一方面 展示了时社会生活的文明发展状态,同时为后世疾病认知与防治水平的提高、丰 富,以及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由于文献记载的相对丰富,后世学者可以从中了解春秋时人对疾 病认知与防治情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以至近年来的疾病社会史研究热潮,有关春 秋时期疾病史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多为琐碎,且对材料的认识、释读因人而 异,良窳互见、结论舛出,让人无所适从。因此,要探讨春秋时期疾病的社会史、 思想文化史意义,必须对春秋时期的疾病进行细致的梳理,更正舛误,才能使本 研究建立在客观的历史基础之上。 一、春秋时期的疾病以及疏义 1 心疾 三年,春,楚子重伐昊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 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日:“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 国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4 4 3 5 0 页。 。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3 - 2 6 页。 曲左传襄公三年。 6 第一章春秋时期疾病综论 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明淫心疾。” 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日:“王其以心疾死乎! 夫乐,天子之 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 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撷,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 亿则乐。窕则不成,撷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撷矣,王心弗堪,其 能久乎! 圆 心疾是左传中记载较多而常见,但也是中较具争议的一种疾病。杜预注 子重之“心疾日:虬比恚故成心疾。”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的专家李约瑟认为,子 重因战败而极度郁闷,故得心脏病而致死,并进一步指出子重之心疾“可能是由 于焦躁而导致的冠心病 。近人杨伯峻在其春秋左传注中指出:“古所谓心 疾并非今日之心脏病而是今日之精神病。 在西方近代医学尚未传入之前的传统 中国,自古以至清代中叶古人都误以为心之作用为脑之作用。孟子所言“心之 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便是指此意。因此,上述诸说相较,仍以 杨伯峻先生所论之“精神病为是。国人怨怒子重伐吴劳师,得不偿失,子重饱 受指责、忧恚焦躁,以致精神失常、郁郁而终。 医和所论之“明淫心疾 ,杜预注为:“思虑颇多,心( 辛) 劳成疾。”孔颖 达疏“明是昼也,昼以营务,营务当用心思,虑繁多则心劳敝也晦、明当用 之有限,无节无限必为灾。 杨伯峻先生承释子重心疾而认为“亦谓思虑过度而得 脑病 。此处的心疾,是指于事过度操劳而使人“心智 ( 脑力) 受损之疾。 泠州鸠所论之“心疾 历代注家无释,但此处的心仍似以杨伯峻之释为达诂。 景王好乐无度,历来公论。击钟生音而成乐,钟器大小过度而使音乐杂乱,使人 精神焦躁、心智受损。因此,此处之心疾,应指于物过度贪求而使人心智受损之 疾。 因此,春秋时期因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过度在意、过度追求而产生心智焦虑、 情志受伤的“心疾”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性疾病,并非现代意义之心脏病。 2 心荡 心疾之名,当是殷商时期因病发部位或病灶所在而辨识、命名疾患习俗的继 函左传昭公元年。 o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o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8 0 6 页。 西李约瑟:中国古代的疾病记载,见潘吉星译: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 演讲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0 0 5 页。 o 左传庄公四年。 孟子告子上。 o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2 0 3 页。 曲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2 版,第9 2 6 页。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仲论文 承,除指精神性疾病外,也有确指人体内部心脏部位之疾病的。 ( 庄公)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斋,入告 夫人邓曼日i “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 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 遂行,卒于楠木之下。 “心荡究为何病,杜预、孔颖达、杨伯峻等均无释,盖认为与上述心疾同。 甲骨文中有: 贞5 er o 感,亡来 姬 自口。一月,二( 甲骨文合集1 2 ) 贞王凹虑,亡来 姬 自方。一月,三( 合集1 8 3 8 4 + 山东6 3 2 + 蔡缀 3 5 0 ) 裘锡圭先生释“留虑 为“心荡”并以武王心荡而卒证之,认为心荡乃是指“心 脏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 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宋镇豪从其说并认为心荡“盖心气不足、心悸或 心区憋闷之症”。考之材料,楚武王如若是精神病,则其后断不可能领军出征不久 即因心疾猝发而死于行军途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引起死亡的心脏部位的疾 病多为心脏病,因此宋镇豪之说甚是,李约瑟认为的冠心病注于此更合适。左 传昭公二十二年又载:“王( 景王) 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镝氏。左传善 记预言,且多所灵验,泠州鸠曾论周景王将以心疾而亡,便是其中明例。但周景 王之暴卒,前无征兆,仍似以突发性的心脏病为是,但心疾之具体病象、病征记 录确实,不宜多做推论。 3 外伤金疡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 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 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缓日:“自始合,荀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 病矣! ”张侯日:“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 辔,右援袍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晋侯围曹魏肇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2 版,第1 6 3 页。 窜此处甲骨文d f 自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3 2 6 页;山东 指刘敬亭所著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甲骨墨拓集,济南:齐鲁书社,1 9 9 8 年;蔡缀指蔡哲茂所著甲骨缀 合集,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 9 9 9 年。 o 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释四篇,海上论丛( 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左传成公二年。 8 第一章春秋时期疾病综论 之。魏筚束胸见使者,曰:r 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j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 之。 郄克为弓矢所伤而自言“病 ;张侯亦因手臂中箭流血而染红车轮,“岂敢言 病 并没有否定这种情况下身体的“病;晋侯使人视魏肇于胸部受伤后的情况, 以其病否决定其生死,而魏肇“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意在示其未病。以上三人 受到的伤害与周礼天官疡医中所记之“金疡”同,孙诒让注:“云金疡。 刀创也者,淮南子说山训高注云:金,刀剑之属也。此金疡即谓金 刃之伤也。 圆缘何郄克、张侯、魏肇所受金刃之伤与“病 扯上关系? 释名释 疾病云:“创,戕也,戕毁体使伤也。”即金刃之伤戕毁人的身体,损害人体的 正常机能。为何会如此,五十二病方中的“伤痉方 有言:“痉者,伤,风入 伤,身信( 伸) 而不能诎( 屈) ,“诸伤,风入伤,伤瘫痛 。 因体表之外伤,能 使邪风入侵而成痉、瘫之病。从上述材料综而论之,春秋时期,因受到兵刃、弓 矢等外在伤害后都会出现疼痛、出血、创口等病症,从而使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受损,因此外伤亦为当时人所认同的疾病。 如此,则左传中以下材料中所记“伤目”、“面伤”、“断肱 、“中肩”、“伤 股 、“断肘 亦可归为此类: 冬,十二月己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公伤股。回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 鞅用剑以帅卒,栾氏退。摄车从之,遇栾乐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 及闳中,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杀之。o 卫庄公祷,曰:“曾孙蒯聩以谆赵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 祖襄公、昭考灵公,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死不敢请。竹 4 折肱 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将伐 公,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 三家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与? 若先伐君,是使睦也。”西 此处虽为借喻折肱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但也却指出当时存在的“折肱 回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o 孙治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3 3 4 页。 o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9 年,第3 6 、3 8 页。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o 左传宣公十五年。 o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o 左传昭公二十年。 西国语晋语九 国左传定公十三年。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之病症。“三折肱知为良医 言必历病痛多者方能深知良医治疗之法。周礼天 官疡医中所记有“折疡,l e l 注:“折疡,疏跌者。 孙诒让注日:“豌跌谓手 足宛屈及魇仆,因而折损支体,故谓之折疡。 圆以此而论,折疡多为今日之骨折。 折肱并非臂膀与身体断为异处,实乃肱骨骨折。卫庄公所祷之“夷请无骨 ( 韦昭 注无骨为“无折骨 ) 一定意义上也属于此类“折疡 。 5 蛊疾 晋胥克有益疾,郄缺为政。秋,废胥克,使赵朔佐下军。 宋镇豪考定甲骨卜辞中“有疾不蛊”、“疾其隹蛊 所记载的即为“蛊疾,并 认为是今医学上所讲的肠道寄生虫病。固其说虽引说文“蛊,腹中虫也 为依 据,但并不是春秋时人所理解“蛊疾 。欲解其意,必须结合昭公元年所论之“蛊 疾。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日:“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 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 时,能无及此乎? ” 对此,春秋时人医和在与赵孟的对话中亦有解释: 赵孟曰:“何谓蛊? ”( 医和) 对日:“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 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蛊疾,杜预注:“惑以丧志。”孔颖达正义:“蛊者,心智惑乱之疾。若今昏狂 失性,其疾名之为蛊,公惑于女色,失其常性,如彼惑蛊之疾也。蛊是惑疾,公 心既惑,是蛊疾。而云如蛊者,蛊是失志之疾名,志之所失,不独为女。宣 八年传胥克有益疾者,直是病而失性,不由近女为之,此公淫而失志,未全 为蛊,故云如蛊。”此注认为,胥克与晋平公疾病症候表象“失志失性、 心智惑乱 是相同的,但并不为一病,平公乃是近女色过度而引起,胥克乃是因 病而起。但胥克究为何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蛊,食物也谓腹内中蛊 食之毒和言如蛊者,蛊以鬼物、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饮食也,而能祸 害人,故日如蛊。人受女毒一如中蛊毒然。 此说颇为有理,近人杨伯峻在此基 础上引申而论“胥克之蛊疾 为:“古之所谓蛊疾者即食物中毒,或以为鬼物所迷, 回李约瑟解为“只有三次折断其臂的人才能做一名好医生”,亦通。见氏著中国古代的疾病记载,潘吉星 译: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0 0 6 页。 圆孙治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3 3 4 页。 左传宣公八年。 回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1 3 1 4 页。 左传昭公元年。 o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o 段玉裁:说文解字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2 版,第6 7 9 页。 1 0 第一章春秋时期疾病综论 其现象为神经错乱。 其说可从。近代陈邦贤以“花柳病 解平公之“如蛊”疾。 以上述材料轮之,平公只是沉溺于女色,房事过多而成“心智惑乱之疾”、精神恍 惚,是否花柳病,证据不足,此处强名之日“室疾 以区别“蛊疾”。 综而论之,春秋时期所认为的蛊疾乃是因鬼物所惑或饮食而成,其病象症候 为“昏狂失性 、神经错乱,实则可能为今日之食物中毒,此为胥克之蛊疾。同时, 室疾乃是过度沉溺于女色,房事过多而成,其病象为劳心损体、心智惑乱、精神 恍惚,与“蛊疾”病象特征相似,所言“如蛊”便是指此意,实则并不为一病。 6 废疾 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日:“诗日:岂不夙夜? 谓 行多露。叉日: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 请立起也。与田 苏游,而曰好仁诗日: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 不亦可乎? ”庚戌,使宣子朝,遂老。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圆 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太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二妃嬖,留 有宠,属诸司徒招与公子过。哀公有废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过杀悼太子 偃师而立公子留。夏,四月,辛亥,哀公缢。干征师赴于楚,且告有立君。公子 胜诉之于楚。楚人执而杀之。公子留奔郑。书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罪 在招也;“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罪不在行人也。 “废疾 虽谓之疾,却非旦夕之病,而为久病不愈或残废在身。按:废同瘢, 说文:“瘢,固病也。 或云久治不愈之病,或云残废之病。礼记礼运也云: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唐有“三疾之称,“谓残疾、废疾、笃疾”。 唐律疏议斗讼:“及因 j 日患令至笃疾。”疏议日:“假有旧瞎一目为残疾,更瞎一目成笃疾,或先折一脚 为废疾,更折一脚为笃疾。” 左传中另有一条“伪废疾 : 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臣愿受盟 而疾兴。若以君灵不死,请待间而盟。”许之。二子因民之欲叛也,请朝众而盟。 固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2 版,第6 9 7 页。 o 左传襄公七年。 左传昭公八年。 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2 版,第9 5 1 页。 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 0 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第7 5 3 页 曲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 l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3 8 7 页。 o 左传昭公十四年。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此废疾不为“疾”。俞樾评云:“废当读为发。伪发疾者,言伪为疾发也。下 文云臣愿受盟而疾兴。兴即发也若废疾则是痼病矣,岂能即愈乃日请待间而 盟乎? ”此说甚是。 7 疟疾 夏,许悼公疟。五月戊辰,饮太子止之药卒。回 水潦方降,疾疟方起。 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简公生五年,奉而立之。 疟疾,中国古代习见之疾病。经学者考证,甲骨文中“疣 即“癔 之初文, 商代即有疟疾。说文:“疟,寒热休作病。”段注:“谓寒与热一休一作相代也。 释名释疾病云:“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 玉篇:“疟,或寒或热 病。黄帝内经虐论将疟疾分为寒疟( 先寒后热,病以时作) 、温疟( 先热后 寒,病以时作) 、瘅疟几类( 但热而不寒,手足热而欲呕) ,并对疟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