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音偏离.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音偏离.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音偏离.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音偏离.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音偏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音偏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语音偏离,作为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俯拾即是的语言现象,却一直 未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对语音偏离研究的逐步 深入,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语音偏离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恰当运用,往往能 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交际效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语用学的观点,同时借鉴修辞学 及认知语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语音偏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 分为五部分来展开论述:一、从谐音、摹声、韵律、叠音四个方面对语音 偏离的实现类型进行拓展分析;二、运用索绪尔“符号学”观点结合汉语 自身特点具体分析了产生语音偏离理论基础的个性特点;三、结合大量的 鲜活语料归纳语音偏离的语用功能;四、系统探讨语境与语音偏离的关 系;五、简要地阐述了语音偏离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关系。通过本论文的 研究,目的是使语音偏离的研究初具系统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创造语 音偏离,提高我们的说话艺术。 本文认为,语音偏离不全是语音病态,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 象。正是由于语音偏离的存在才使语言表达更具丰富性和灵活性,才能使 语言更好地承担起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使命。对待语音偏离,我们不应 一味地否定它、排斥它,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它、充分地应用它。 关键词:零度;偏离;语用功能;认知语境;规范 a b s t r a c t 1 r t 坨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 a sal i n g u i s t i cp h o m a n o n , i sc o m n l o ni nt h e r e a l i s t i cl i f ea n dc a l lb ef o m l de v e r y w h e r e b u ti th a s h tb e e nc o n c e r n e db y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c o m m u n i t y w i m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t h ed e e p e rs t u d y o f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 i ti sn o t i c e dt h a t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i so fu n e x p e c t e d f a v o r a b l ee f f e c t sw h e np r o p e r l yu s e di nc e r t a i nc o n t e x t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f i n d i n g si nt h i sf i e l da sw e l la st h en e w e s tr e s e a r c h0 1 1 r h e t o r i ca n dc o g n i t i v ep r a g m a t i c s ,t h i st h e s i sp e r f o r m sad e t a i l e d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f r o mt h ev i e wo f d y n a m i cp r a g m a t i c s t l l i s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p a r t s :f i r s t , f r o m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o fh o m o p h o n y ,v o i c ei m i t a t i o n ,p r o s o d y a n dv o i c eg e m i n a t i o n , w ec a l t yo u ta ne x p a n d i n ga n a l y s i so nt h et y p e so f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s e c o n d , c o n c e m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h i n e s e w em a k e 嘲o f t h ev i e w p o i n t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b ys a u s s u r et oc o n c r e t e l y 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b a s i ct h e o r i e so f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1 1 1 i r d c o m b i n i n gag r e a td e a lo fe x a m p l e sf r o mf l e x i b l el a n g u a g e ,w ec o n c l u d et h e 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o f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f o u r t h , w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x p l o r e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n t e x ta n d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f i i j t h , w eb r i e f l ys t a t e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a n dc h i n e s e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b ya n a l y s i so f t h et h e s i sm a k e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al i t t l es y s t e m a t i c ,m a k et h ep e o p l e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a n dc r e a t em o r e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 a n di m p r o v eo u rs p e e c ha r t a sam a t t e ro f f a c t ,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i sn o ta l lp h o n e t i ci l l n e s s ,b u ti ti sa c o m m o nl i n g u i s t i cp h e n o m e n o n , w h i c hc a nm a k el a n g u a g em o r ec o l o r f u la n d n e x i b l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n df e e l i n g s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w es h o u l dc o n s t a n t l yc a t t yo u ti n - d e p t hs t u d i e so np h o n e t i cd e v i a t i o n a n dm a k ef u l lu s eo f i ti n s t e a do f e x c l u d i n gi tb l i n d l y k e yw o r d s :z e r o ;d e v i a t i o n ;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 ;c o g n i t i v e c o n t e x t ;n o r m 论语音偏离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们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 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g w g o e t h e ) 绪言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不仅可以把 复杂丰富的语义内容表现为物质形态,而且它自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 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交际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各种 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在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声音是语言符号 的形式,意义是它的内容,依靠声音这个媒介,意义得以储存和传递。如 果只注意了意义而忽视了声音,那么意义的传达就会受到损害;相反,如 果在锤炼意义的同时也兼顾声音,那么就会使话语锦上添花。所以有人认 为,有时意义在声音上的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系上见出更微妙,讲究声音 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因而,从古至今,人们非常重视声音的表情达意 功能。 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注意到声音本身在传情达意方面丰富的表现力, 认为从声音上可以感受到语言之外的许多微妙的东西,或者说话人的“言 外之意”。如礼记乐记认为从声音中可以体味到发声人的喜、怒、 哀、乐、敬、爱等内心感触。“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 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咩以缓;其喜心 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 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 所以感之者。”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 成文谓之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 心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声音与人心密切联系,声音的发 生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产物,而声音的差异正反映出人们不同的内心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声音同国家的治乱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尚书舜 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 序,盛德之所同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阐述声音重要性的经典 言论。声音与个人修养,与国家的治乱,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中国古代学者也非常重视语音美,意识到它在成就完美篇章上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熹在朱子语类( 卷三十三) 中说:“韩退之、苏 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姚鼐在论文辑要中 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音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诗文要从声 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此外,古人推崇声音的话语还有很 多,可谓不胜枚举。 现代学者对语音美同样重视。美学家朱光潜说:“领悟文字的声音节 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 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肉。 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 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 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象听厨子刮锅烟似的。我自己在作文时,如果 碰上兴会,筋肉方面也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如 果意兴不佳,思路枯涩,这种内在的筋肉节奏就不存在,尽管费力写,写 出来的文章总是吱咯吱咯的,象没有调好的弦子。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 于文章是第一要事。”h i 语言大师老舍也曾说过:“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 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之美。” 2 1 “我写文 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 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 可见,语言在交际中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听觉,所以利用人们的听觉 感知来有效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是十分必要的。语音偏离就是在这种情 形中产生的。语音偏离作为修辞学的重要术语在我国是王希杰在修辞学 2 通论中正式提出的,但历史上对修辞学中的语音偏离现象的研究却是早 已有之。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有这样一段论述:“夫设文之体有常, 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 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吕叔湘先生在语 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表了类似的言论,“以语言而论,大多数都是 多面手,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语库( r e p e r t o i r e ) ,在不同场 合,跟不同的人在一起,说不同的话;不但是用的字i l l i j i , 有所不同,句法 也会有出入,甚至语音也会起变化,可以说是随宜取用、不拘一 格”。虽然他们还没有直接提出并运用“语音偏离”这一术语,但从本 质上来说,却是从语音偏离的角度来探讨创造语音美的规律,提出了关于 汉语语音修辞的卓越见解。 探讨语音偏离首先要简单回顾一下偏离的研究。人的认知包括记忆、组 织、比较、类推等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使人们在语言交流中能够正确地使用 常规的语言单位,还可以对它进行创造性的利用。由于这种利用方式与已掌 握的语言单位的常规形式有定差别,通常被称作“偏离”( d e v i a t i o n ) 。偏 离是1 9 6 6 年列日学派最早提出的,“零度”是它的相对形式。新修辞学派 运用“零度”、“偏离”等概念,目的就是对修辞学作形式化分析,从而使 修辞学更具有科学性。目前,我国对“偏离”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这主要表现在数量可观的学术论著上。纵观偏离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 ( 一)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构建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他 还在汉语修辞学界较早使用了“零度”概念,并指出消极修辞“只是零度对 于零度以下的努力。”【4 】陈先生还提倡“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 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5 】因此,为了适应题旨 情境而超常越格才好,这实际就是“偏离”的研究。陈望道的修辞思想中已 经存在着一个“零度偏离”的操作模式。 ( 二) 我国学术界对偏离理论的研究,卓有成效的首推王希杰。王希 杰在修辞学通论中首次将“零度”与“偏离”作为语言学、修辞学的 最基本范畴,并从理论上界定了零度和偏离。“零度是适应理想化的 方法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偏离就是面对现实的策略和手段。”1 6 j 并且 根据偏离产生效果的好坏,把它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他还阐释 了理论零度和操作零度、理论偏离和操作偏离、大偏离和小偏离等等概 念;在阐述了零度与偏离的基本概念后,王希杰还把偏离理论与他的“四 个世界”的理论相结合,分别论述了“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 化世界”、“心理世界”的偏离问题。在王希杰看来,零度、偏离概念的 引入,可以使修辞学研究走上科学化道路,只有“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 来,相互参照,才有可能更清楚地分析和解释修辞现象。只有从这对基本 概念出发,现代修辞学才可能走上科学化的道路。”1 7 j 王先生对“零度一 偏离”的阐释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偏离理论在王希杰的研究中已经初具 规模。 ( 三) 偏离理论的出现也引起了我国语言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 不少研究评价的理论文章和专著,也有研究者运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 一些修辞现象。如兼论:陈炯的对修辞学理论与体系的新探索读王 希杰先生( 修辞学通论) 、李永勃的 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述评、 高万云的真正科学的汉语修辞学评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等;单 文专论:王慧的修辞学的重要概念:零度与偏离、关英伟的王希杰 先生的偏离理论、聂焱的“两大分野”与“零度和偏离”等;专 著:李晗蕾的零度偏离论等。这些学术论著在充分肯定了偏离理论在 修辞学说中的地位以及对于语言学研究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理论体系,对偏离理论有所发展和创新,拓展了偏离理论的运用范围。 总之,偏离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发展和不断拓展深化的阶段。零度 与偏离是当代语言学、修辞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引入对 语言学、修辞学的科学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纵观偏离的研究,我们不难 发现,偏离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完善,其作为语言学、修辞学 的基本的核心概念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尽管近年来偏离理论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学者们仅仅注意从整体上对偏离现象进行研究,而对于具体的偏离现象的研 究屈指可数,以“语音偏离”为例,现实生活中这种具体的偏离运用可谓司 空见惯、俯拾即是,因为它更能直接生动地刺激人们的听觉感官、引起人们 的注意,提高我们的说话艺术、提高交际效果,从而更有效地为大众服务。 然而,学者们对“语音偏离”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具体的“语音偏 离”现象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学者们的应有重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语言学的观点,同时借鉴修辞 学、认知语用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语音偏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 结构层次的安排上,除了绪言和结语之外,本文分为五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语音偏离概说。本部分主要探讨了语音偏离的界定、范 围,对传统语音偏离的实现类型进行了系统归纳。在此基础上,从谐音、 摹声、韵律、叠音四个方面对语音偏离的实现类型进行拓展分析; 第二部分:运用索绪尔“符号学”观点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具体分析 了语音偏离产生的理论基础,体现语音偏离产生理论基础的个性特点; 第三部分:结合大量的鲜活语料归纳语音偏离的语用功能。在借鉴时 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语音偏离的主要语用功能归类并展开详细论述; 第四部分:系统探讨了语境与语音偏离的关系,并结合认知语境观、 关联理论等对语音偏离现象进行动态的认知分析。 第五部分:简要地阐述了语音偏离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关系。 英国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同样,没有先贤及学界同仁的先期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 迸一步探讨。相对于语音偏离研究来说,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其它学 科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就是我们深入进行语音偏离研究所站立的“巨人 肩膀”,这对于我们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语音偏离概论 语言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相对稳定,是人们进行正常交际的基础;语音偏离词语则属于词汇的外围 部分,相当活跃。语音偏离词语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一样,是为人们的交 际服务的,是汉语词汇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生命和源泉。王希杰在 修 辞学通论中对语音偏离有明确界定,认为语音偏离是语言偏离的一种形 式,是交际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偏离现象。“在语音方面,读错别字, 发音失误,都是对语音规范即零度形式的一种偏离。”1 8 晤来,有的学者认 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物质外壳是声音,并且特定的声音代 表特定的意义,具体使用时在节奏和韵律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是语言 的语音规则。符合语音规则的,即发音正确、造句时声音配合和谐、符合 节奏和韵律的要求等等,就是语音零度;相反,对语音规则的违反就是语 音偏离。此外,王苹在语境中的语言偏离、徐梅在语音偏离与修辞 效果中对语音偏离现象都做了一些研究。 ( 一) 语音偏离界说 在语言运用中,打破常规,利用语境,使语音各要素发生一定偏离, 如我们把一个字、词的声音故意读错,或者改变声、韵配合的常规形式等 等,从而造成非常规的语用形式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内容的表达,影响言 语交际的成败,这就是语音偏离。简要地说,语音偏离就是利用一些发音 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词语组合互相替代,表达一些常规词语所无法言传的 含义。需要指出的是,语音偏离中的“语音”既包括“语言的声音”,也 包括“自然界的声音”。语言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区别之处,就在于语 言的声音本身负载一定的常规语义内容,传达一定的常规信息;自然界的 声音本身不具备这种功能,即自然界的声音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这并 不排斥人们摹拟它,临时赋予它一种听觉符号,表达一定的信息内容,从 而在一定的交际中实现表情达意的功能。语音偏离指的就是对“语言的声 音”和“自然界的声音”的偏离。【9 1 语音偏离可以分为“语音正偏离”和 “语音负偏离”“语音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能大大提高语言 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审美功能,从而更有效地为人们的传情达 意服务;“语音负偏离”是一种语音病态,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 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是我们所极力排斥的。 “如果语言中的一切是零度形式,那么言语中的一切就都是偏离形 式。在这个意义上,修辞学所研究的是从语言到言语的过程中所出现 6 的种种偏离的原因、条件、方式、类型和途径。”1 1 0 这正是本文探讨研究 的基点。 ( 二) 语音偏离的实现类型 语音负偏离属于语音错误,应该予以纠正:语音正偏离属于积极修 辞,有突出的表达效果,所以,讨论语音正偏离的实现类型更具有现实意 义( 以下论文中未加特别注明的语音偏离均指语音正偏离) 。 1 、语音偏离实现类型的传统分析 ( 1 ) 语音误读 众所周知,为了整个社会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消除因自然经 济和交通不发达造成的语言隔阂,以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第1 9 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这里,“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因 此,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l l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咬 舌子或方音等影响造成语言表达中的某些词语的读音与普通话的标准读音 不一致,就会形成语音偏离。这种形式的语音偏离,是不少文学作品中刻 画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例如: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到:“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 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 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 该你阉么爱三了” 曹雪芹红楼梦 湘云发音不准确,把“二”错念成“爱”,林黛玉明知其错,偏偏要 故意模仿她的发音,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把“么二三”说成 “么爱三”,以此更加凸显了湘云的错误发音,把湘云的说话特点有声有 色地描绘了出来,这也是机灵尖刻的林黛玉有意挑湘云短处戏谑她。这一 情节从侧面细腻地刻画出两人在情态、个性上的不同,对于塑造两人的形 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作家利用这样的语音偏离话语,凸显人物特 点,取得了“字正音纯”难以达到的效果。 7 ( 2 ) 有意错读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或表现某种特别关系, 往往明知一个字、词的正确读音,却故意读错,从而获得独特的言语表达 效果。如,父子亲热的时候,孩子不说“b t h b a ”,却常常说“b i b a ”;在 亲密的同学之间,你经常会说“吹毛求p l ”、“风度p i c t p i d ”、“心不在 m 6 ”、“白洋d l n g ”来代替“吹毛求疵”、“风度翩翩”、“心不在 焉”、“白洋淀”等,这种有意错读的语音偏离营造了一种轻松风趣的氛 围,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提高了交际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些正 式场合里,肯定不会出现“吹毛求p 1 ”、“风度p i 6 p i d ”、“心不在m a ”、“白洋d i n g ”等这类语音偏离说法,这也说明了利用“有意错读” 实现语音偏离、达到超常规的效果,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尤其高。脱离具体 恰切的语境,这种语音偏离就是一种负偏离,是我们所要极力排斥的。 ( 3 ) 超常停顿 言语表达根据生理需要和语言表达的要求,语流中不能随意停顿,而 是需要有恰当的停顿。但有时由于情感复杂和思想内容的要求,正常情况 不该停顿时却必须停顿,或一般情形该停顿时却不能停顿,就会出现停顿 过多或停顿过少的情形,从而形成语音偏离。例如: a ,“那倒也是一个妥当的办法”四爷微微地点一点头 “妥当! ”阔亭说 “那倒,确是,一个妥当的,办法”老娃说,“我们,现在,就将 他,拖到府上来府上,就赶快,收拾出,一间屋子来还,准备着, 锁” 鲁迅长明灯) ) b ,妻子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接上她的话头,把嘴凑到耳边“火焙鱼, 没有卖! ” “有买,那就好,那就好” “没有卖! ” “没得卖? 诓讲太平街有,我买过的,你们去看看,就在那个太平 街呵” 8 “那是老皇历! ” 韩少功( - k - 女女 这种语音偏离多表现人物非理性、非逻辑的潜意识流动或复杂心态下 的特殊反应。a 例中老娃所说的话,不符合常规的语流停顿,而是超常地 过多停顿,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挤。通过阅读鲁迅的长明灯,我 们知道,文中主人公老娃是一个典型的顽固守旧派,面对有人要灭长明灯 的“严重事件”,他的内心极度恐慌,却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通过这种慢条斯理的语音偏离形式,目的是掩盖老娃真实的内心感受。b 例,妻子和耳聋婆婆的对话,故意把语调拉长来回答,用这种语音偏离一 方面突显文中婆婆的耳聋、年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妻子对婆婆的不耐 烦以及无可奈何的态度。人物形象通过这种过多的停顿而刻画得淋漓尽 致。再如: f 城的街道永远熙攘拥挤,迫不及待争分夺秒地流动着流行时尚,元论 是流行时装流行发式流行家具流行首饰流行歌曲还是流行霹雳太空舞流行 妻子加情人,在此都应有尽有,无一遗漏 张抗抗流行病 按常规语流,“流行时装,流行发式,流行家具”后面都应该有 适当的语音停顿,但作者为了表现或迎合上文所交代的“街道永远熙攘拥 挤,迫不及待争分夺秒地流动着流行时尚”,故而一气呵成,给人造成一 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反映出“流行时尚”的内容,渲染了气氛。这些无 标点文字就像那一股股奔腾不息的“流行”潮流,永远向前。这种语音偏 离使得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语义内涵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真正达到 了“言随意遣,意与言会”的艺术境界。如果把它按正常语流停顿来表 达,就很难收到这样“切情切景”的修辞效果。 前人对语音偏离实现类型的归纳应当肯定,但我们发现,很多学者都 认可“孔夫子搬家净输( 书) ”、“比舞( 武) 招亲”等等语音偏离 说法,而在前人研究的语音偏离实现类型中却难以恰切地找到其归属。由 此可见,现实生活中语音偏离的应用范围远远超过学者们对语音偏离的研 究范围。同时,新时期人们对语音偏离的大量实践,也要求我们在理论上 9 做出归纳和总结。反思前人的归类方法,深入研究语音偏离,就显得尤为 重要。 2 、语音偏离实现类型的拓展分析1 2 】 ( 1 ) 谐音偏离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并且音义的匹配具有约定俗成性。苟子 说:“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 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苟子正名) 语言音义 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相对稳定的,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同音异形、一音多 义、一音一义、异音同义等等构成了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谐音偏 离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音义之间灵活多样的结合方式。 同音异形的语音偏离 这种语音偏离是根据音义结合中同音异形的情形,通过谐音构成这种 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传递出一定的思想内容,这种语音偏离无论是在日 常的言语交际中还是在文学文本中都比比皆是。 a ,小葱拌豆腐一清( 青) 二白 王八肚子插鸡毛一归( 龟) 心似箭 电线杆子上插鸡毛好大的胆( 掸) 子 扯胡子过河- 谦虚( 牵须) 过度( 过渡) 怀儿婆过独木桥锭( 挺) 而( 儿) 走险 孑】、治平、王士均歇后语四千条 b 、鲁侍萍( 大哭) 这真是一群强盗! ( 走到周萍面前) 你是萍, 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曹禺雷雨 c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 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 老舍茶馆 a 这一组歇后语都是同音异形的语音偏离。我国歇后语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先人很早就开始使用语音偏离这种高超的表达技巧。歇后语中的语音 l o 偏离,话面简单质朴,话里藏着深刻的思想,因而,这种语音偏离的高妙 之处不在文词,而在文词后所蕴藏的思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偏离。 在b 中,侍萍看见周萍( 她与周朴园的儿子) 打了鲁大海( 她与鲁贵的儿 子) ,非常气愤,也非常激动,脱口就说“你是萍”,但马上又意识到, 在当时的情形下,是绝对不允许她去认儿子的,便急中生智,用同音异形 的“凭”字来掩饰,变成“凭什么”打她的儿子。作家巧妙运用同音异形 的语音偏离精细地刻画出一位母亲瞬间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 深刻的印象及广阔的回味空间。c 中“改良”一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 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物,而在当时落后的小 市民头脑中,对这个新兴的政治名词还难以有确切的认识,他们只能随着 时代潮流,用实用的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时髦词语。“越改越凉”,利 用“良”与“凉”同音异形造成语音偏离,刻画出了市井小民的身份、教 养,通过李三的回答反映出老百姓对“改良”的极端失望和满腔不满。 同音异形的语音偏离,利用不同语素间声音相同的特点,形成了别具 特色的表达方式。如果没有“声音相同”这一特别重要的因素的话,这种 语音偏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近音异形的语音偏离 这一类语音偏离的创造,主要是对语音进行仿拟,并通过这种相近、 相似的语音偏离寄寓深刻的思想内涵。 a ,娘子:自从他得着这点美差,看自来水,夜里他不定叫醒我多少 遍一会儿,娘子,鸡还没打呜儿哪? 大妈:他可真鸡集呀! 老舍龙须沟 b 、从桌上拿起一本书,咳了两声又耸了耸肩,面对着墙郑重地念了起 来:“ab o y ,ap e a c h ”,他又咳了两声,跟着低声地沉吟:“一个博 爱,一个屁吃! ” 老舍赵子日 a 中的大妈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形象,在解放初期她对一些时 兴的新名词还比较陌生,所以把“积极”说成了“鸡集”。作家通过这种 近音异形的语音偏离强化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与 真实性。b 中这段话是写赵子日学英语,把“b o y ”( 男孩) 读为“博 爱”,把“p e a c h ”( 桃子) 读为“屁吃”,滑稽可笑,这种语音偏离,不 仅有声有色地描写了赵子日的情态,刻画了他不务正业、学习不求甚解的 性格,也描写了其心不在焉的心理状态。 以歇后语四千条为语料,笔者对其中的语音偏离类型、比例做了 一个大致统计,发现谐音类的语音偏离约占全部歇后语的1 7 3 。其中, 同音异形的语音偏离约占全部歇后语的1 1 3 ,近音异形的语音偏离约占 全部歇后语的6 8 。由此可见,歇后语是谐音偏离的一支生力军,它为文 字花苑增色添彩。它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语音 偏离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谐音双关的语音偏离 谐音双关的语音偏离是利用词语音同、音近构成的语音偏离,字面上 是甲词,实则表达的却是与甲词音同或音近的乙词意义,并且其真正意义 是依靠具体语境或具体内容来实现的。我们知道,汉语同音词、近音词很 多,利用这一点可以构成谐音双关语音偏离,现“此”而隐“彼”,可以 收到一箭双雕、妙趣横生的效果。 a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日:因 荷( 何) 而得藕( 偶) ,程对道:有杏( 幸) 不须梅( 媒) 李贤大喜, 乃将女儿配之 对联典故 b 、做足1 0 0 益佰制药广告 c 胃,你好吗? 斯达舒药品广告 例a ,这个对联典故讲的是明代文学家程敏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 京城。宰相李贤见他聪明,想招他为婿,但又不知他有无真才实学。于 是,宰相李贤请程敏来家做客吃饭时,有意指着桌上果品出联考他:因荷 ( 何) 而得藕( 偶) ? 程敏猜到宰相李贤之用意,对出下联:有杏( 幸) 1 2 不须梅( 媒) ! 二人分别用谐音双关的语音偏离表达了各自的心意,寓意 巧妙而准确。李贤从程敏对出下联一事,认定程敏才思敏捷,于是最终将 女儿许配给他。谐音双关语音偏离言表义里、引人深思、灵活生动而趣味 盎然;例b ,在“1 0 0 ”与“益佰”上做文章,在突出“益佰”品牌的同 时,更向消费者重点申明了“益佰”的宗旨,那就是要不断地努力,做足 做好,要达到1 0 0 分,令广大消费者满意,这样就比较轻松地拉近了生产 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谐音双关的语音偏离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 睐。例c ,利用“胃”与“喂”的同音,并借助“喂,你好吗? ”的亲切感 来吸引人们的视线,再加上生动可感的画面,使人们能认真、有趣地观赏 广告,引起观众的重视。又用“胃,你好吗? ”表达对“胃”的关怀,突 出产品的胃效功能。上述几个例子体现了谐音双关语音偏离独特的艺术表 达效果。 语言符号的“同形异音”、“一形多音”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正常 现象。形,依赖于人们的视觉感知;音,依赖于人们的听觉感知。同一形 体,通过稍微改变常规语音匹配形式,就会获得了不同的语义内容,这正 说明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表义功能的丰富性,这是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进而为谐音偏离创造了必要条件。 ( 2 ) 摹声偏离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声音本没有意义,不能充当言语交际的媒介。随 着语言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对客观世界的声音进行模仿,从而 形成新的词汇,这种现象就叫做摹声偏离。摹声偏离不是客观世界声音的 单纯再现,而是根据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进行一番改造 的结果。摹声偏离是客观世界里所固有的声音节奏与一种语言所特有的语 义符号相结合的产物。 直接摹声语音偏离 直接摹声语音偏离是指直接模拟人或事物的声音表达一定的语义内 容,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修辞特色的语音偏离手段。 a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 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 落落落嘘! ”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 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捧 b 、陈奂生心里暖烘烘,脸上红彤彤,头上象蒸熟了馒头的蒸笼一样腾 腾冒气,戴那二块五角的帽子,从来也不曾有这样熟 他还有什么话说? 他老婆还有什么话说? 得! 得! 得! 陈奂生走马上任 陈奂生上任去干啥? 他去做采购员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a 例,草莺的叫声本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只是草莺发出的一种自然 声响,作家通过对草莺“落落落落嘘”叫声的直接摹拟,赋予草莺的叫声 以语言符号的色彩,这样不仅惟妙惟肖她渲染了当时边地深山夜景的气 氛,并且以优美动听而又略带几分凄凉的鸟声烘托了此刻翠翠的心境,翠 翠在听了母亲故事之后,那无从挪开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在草莺的“落 落落落嘘”中显得更加沉重。b 例,直接模拟马“得! 得! 得! ”的蹄跑 声,使读者自然联想到陈奂生的走马上任,突出他的迫切喜悦之情,形象 又真切。 间接摹声语音偏离 间接摹声语音偏离不是指直接模拟自然界的声响,而是通过某种人为 想象的声响和间接模拟的声响所形成的语音偏离手段。 a 、这一刹那间,杨子荣脑子和心脏轰的一阵,像爆炸一样 曲波林海雪原 b 、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 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 春声春声和春深 例a ,“轰的一阵”是间接摹声偏离,我们知道脑子和心脏是不 可能发出“轰”的声响的,这是人的一种主观想象的结果,一种特殊的心 理感觉,体现听者一种意外反应;例b 中的“苏苏苏”也是间接摹声偏 离,这是“我”想象弟弟干活时发出的声响,这里只用“苏苏苏”指代他 1 4 的各种活动,与具体活动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这种间接摹声语音偏离的 运用,是为了凸显弟弟的艰辛以及“我”对弟弟的关切之情。 ( 3 ) 韵律偏离 韵律作为语音形式的一种是传达意义的重要手段,无论在口语还是书 面语中,韵律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曾说过,“音以律文,其可 忽哉”。这句至理名言指出了语音之于文章的重要性,道出了声音和韵律 之间关系的一条客观规律:文章的展开,其韵律是由声音来控制、调节和 体现的。语音偏离实现的另一类型主要表现在为了节奏韵律的和谐、完美 而不合常规的用法,从而形成别样的韵律偏离。 为韵律的需要而省略添加 韵律作为声律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求人们注意用韵的和谐、完美, 人们为了追求这种效果,有时就不得不为了韵律上的某种需要而在言语的 韵律表达上作一些适当的省略或添加,形成超常规的言语表达方式,这是 韵律偏离的一种形式。 a ,洋洋人海腾欢浪, 焰焰星旗耀八方 “中国人民站起”洪钟响, 地动天惊慨以慷 映名永难忘 b 、将助学金用于高消费这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 争议 网络用例 c 、教师课堂遇尴尬,幽他一默好处多 网络用例 我们知道,曹操在短歌行中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在a 例 里,显然为了符合韵律和语义表达的需要,而将“慨当以慷”省略为“慨 以慷”,“慨以慷”即是“慨当以慷”的韵律偏离形式:b 例,“慷慨” 本是一个固定词语,意指“不吝惜”,主要强调的是“自己”对“别人” 的不吝啬;“慷他人之慨”拿助学金进行高消费引发争议,是针对国家对 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或国家贷款而引发的争议。一些大学生对这笔来之 不易的钱却“慷他人之慨”,用于非学习类消费,即借用“别人的钱财” 对“自己”不吝啬,值得忧思;c 例,“幽他一默”这样的韵律偏离,表达 更有趣,也易于引起接受者的关注。同时,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类韵律偏 离词语中的一部分将走向规范化。 为韵律的需要而调整节拍 节拍,就是由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音律单位。调配节拍,是造成节 奏韵律美的一种有效方法。汉语在其发展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节拍,然而 为了追求语言的音律美往往要改变节拍。这里的改变节拍,一方面是指改 变节拍本身的格式;另一方面是指改变常规的言语表达方式。这都属于韵 律偏离。 汉语四字格成语具有特殊的音律优势( 语音审美属性) ,这是说话人 愿意选择它来表现美,引起美感的依据。翻开成语辞典,我们发现, 汉语中的成语9 0 0 以上是四字格成语,并且这些成语通常读成:2 1 1 2 式的 节拍,这种节拍配置是天然形成的对称,念出的音节有自然对称的感觉, 形成的音韵和节奏容易串成起伏的音波和旋律,既顺口又悦耳。例如: 氧兵| | 泌敢按部“就啦心耗 | 怒故奏糯f 蓄锐 喧英| | 夸i一糗| 一粹阗羁o | 丧艇l 飘“六色 缝云b 转一举 | 两褥飒 u f 争至众板i | 京蔼 有些四字格成语,从结构和意义上,必须做“1 1 1 3 ”或“3 1 ”式地切 分,但是人们在习惯表达时却不读做“1 1 3 ”或“3 1 ”式,依然读做2 1 1 2 式,这就形成了韵律偏离。 a 、在结构和意义上必须划分为1 3 式的。例如: 永 i 不思蜀 胸k 羔墨蓼f f 若襄星惨f j 不忍诺 心 羌二豫炙 | 不对遵循n 若,濞专| | 逮英襄 奋“不顿复力f f 不狄心略| f 不拾遗人| | 定啦夭 b 、在结构和意义是必须划分为3 1 1 1 式的。例如: 鸟合之众丧家之- 1 1 犬一面之交一念- i c l l 差 败军之,将众矢之的弦外之音渔人之利 1 6 专赢乏“遣圾百乏 | 盟喂按2f | 力敖盆之“兑 而在实际的发音中,我们都把它们读为2 2 式。 这样的节拍配置方式具有音乐美,而且更多的迎合了人们内心或潜意 识对某些节拍模式的追求或向往。因而,有时为了适应这种节拍,产生语 言表达的节奏美,就要改变言语表达的常规说法,产生韵律偏离。再如,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 0 分”,我们知道其常规说法应当是“新闻3 0 分 钟”,之所以说“新闻3 0 分”,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适应“2 , 1 2 i ”的节 拍模式;而对于“健美5 分钟”,却不说成“健美5 分”,主要是因为在 汉语的言语表达节拍模式中,一般不存在2 i l 的节拍模式,但存在 2 ,l ,2 的节拍模式。这些都应归入具体言语交际中的韵律偏离。 ( 4 ) 叠音偏离 利用叠音词来生动地摹态传情,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典 诗歌运用语音加强表达的独特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道: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 依尽杨柳之貌,杲果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雾之状,喈喈 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舌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 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这里,刘勰对叠音词的运用及其功能做了精彩分 析。当代叠音也不例外,除了继承传统风格以外,另外还多了一种叠音偏 离形式,即不再局限于重叠两次,而是重叠三次或三次以上,从而形成叠 音偏离,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悦耳的美感,是人们用以渲染气氛、增强气 势的常用手段。 雷声万应之下,全场一响之中,但听: 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 “威丽斯名城名士,多承厚谊,欣幸无极! 这正是1 3 世纪的回音,诸 君当不曾忘却玛可保禄罢! ” 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中国男儿万岁! 中国男儿万岁! 乒乒乒! 威丽斯万岁! 中国万岁! 共和万岁! 盛成文集记实文学卷 1 7 这些叠音词从音节上加以强化,增强了语音的功能,响亮悦耳,将声 音的气势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便于言语接受者通过听觉有效地感知,产生 了极为生动的语音修辞效果。 我们主要从谐音、摹声、韵律、叠音四个方面对传统的语音偏离实现 类型进行了拓展分析,显然,这种拓展分析仍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的语音 偏离现象。但我们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语音偏离对于语言表达 的重要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把语音偏离作为传情达意的物质 手段,也是人们领略、感受艺术语言的物质凭借。 二语音偏离的理论基础 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音偏离现象,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 种“必然”是由语言的特性所决定的,即语言自身的特点为语音偏离提供 了根本依据:同时语音偏离又是由语言所服务的对象促成的,即交际双方 的复杂的心理要求不断体现自我创造性所需求的;语音偏离现象也是人类 社会发展在语言中折射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 一) 语言基础 首先,从符号学观点来看,索绪尔认为:“符号”是所指和能指相联 结而产生的整体。同时,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