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中文摘要 宫廷收藏在中国收藏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书画为其主要藏品。中国古代宫廷 收藏史辉煌时期应属清代:其藏品门类之广,数量之多,著录之详,都无可比拟。而清代 收藏又以乾隆朝为最,成为全盛时期。此后随着国力每况愈下,清宫廷收藏日渐萎缩。 本文以乾隆朝初期宫廷书画收藏特点为研究对象,从石渠宝笈初编着手,欲解决 以下问题:其一,该书编纂在何背景中进行,有何目的;其二,该书如何编纂? 为何以此 种面目呈现,其体例选择沿革,评价标准何人所定,执行者为谁。并通过数据统计、具体 作品分析该时期宫廷书画收藏的特点。其三,通过该书透视清代宫廷书画收藏的影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史料入手,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探寻整理清富书画收藏、编纂石渠 宝笈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背后的政治用意。 第二部分将从著录内容着手,采用分类、统计、归纳、比较的方法,分析该书体例选 取的特殊性以及对于不同作品的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品评书画究竟以何为标准。 第三部分将着重分析编纂该书对于当时宫廷内外的书画创作及相关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石渠宝笈清代乾隆朝宫廷书画收藏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a b s t r a c t o ft h ec h i n e s ea r ta p p r e c i a t ea n dc o l l e c t i o nh i s t o r y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i sa s p e c i a lp e r i o d i nd e s p i t eo ft h e c r e a t o u r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sm i n o r i t y - - - m a n c h u , t h e ys t i l la r ei n t e r e s t e di n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i nt h ee n t i r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e m p e r o rq i a n l o n ge p o c hi sp a r t i c u l a ro n e q u a n t i t yi st h em o s t ,s c a l e i sm a x i m a l t h es c a l ec o l l e c t i n gp u t t i n gd o w ni nw r i t i n gg o i n gh a n di nh a n dw i t h i m p e r i a l c o u r ti sa l s om a x i m a l ,s e c r e th a l lp e a r lf o r e s t :( m i d i a n z h u l i n ) 。p r e c i o u sb o xf o rb o o k so fs h iq u 。( s h i q u b a o j i ) t h r e ew e a v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l a t t e r ,c o n t a i n s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i m p e r i a lc o u r tp a i n t i n g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c o m p e t i t i v ep r o d u c t ,b e c o m ei m p e r i a l c o u r tc o l l e c t st h eb em o s td e t a i l e d p r e c i o u sw r i t e r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m a i nb o d yo fab o o ki sw o v e n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p r e c i o u sb o x f o rb o o k s o f s h io u ( s h i q u b a o j ijs e t t i n ga b o u t 。i sw a n t st or e s o l v et h r e ep r o b l e m s :t h e p e r s o nc o m p i l e sp u r p o s ew h y ? t h ef o l l o w i n gp r o b i e m :o n e ,o w e sab o o kt h ep u r p o s e c o m p i l i n gh ew h a tb a c k g r o u n dt ob ei np r o g r e s s ,h a v ei n ;h o wa r ei t st w o ,t h a t b o o kc o m p i l e d ? w h yo nt h i sa c c o u n ts p e c i e sa p p e a r a n c ea p p e a r s ,w h a te v o l u t i o n w h o s es t y l ec h o i c eh a s ,v a l u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w h a tw h of i x e s ,e x e c u t i v ew h o a n d , b yt h ef a c tt h a tt h ed a t ac o u n t s , c o n c r e t ew o r ka n a l y s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 t h i si m p e r i a lc o u r tp a i n t i n g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c o l l e c t s i t st h r e e ,t h ee f f e c t t h a ti m p e r i a lc o u r tp a i n t i n g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c o l l e c t sb yo w i n gb o o kp e r s p e c t i v e 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s h i q u b a o j i q i n gd y n a s t y q i a n l o n g i m p e r i a lc o u r t p a i n t i n ga n dc a l i i g r a p h yc o l l e c t si m p e r i a l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图表1 图表2 图表3 图表4 图表5 图表6 图表7 图表8 图表9 图表1 0 图表1 1 图表1 2 图表1 3 图表1 4 图表1 5 图表1 6 图表1 7 图表培 图表1 9 图表2 0 图表2 l 图表2 2 图表目录 户部库存银数量统计1 0 石渠宝笈作品存放地统计:1 6 石渠宝笈) 卷1 - 2 乾清宫储国朝四位帝王书画作品统计1 8 石渠宝笈卷二十重华宫储乾隆帝书画作品统计1 8 石渠宝笈 初编国朝四位帝王书画作品总数统计1 9 康熙圣祖仁皇帝御笔仿米芾千字文一卷 品评大臣身份统计2 l 乾隆御笔诗经全图书画合壁三十册 品评大臣身份统计2 l 乾清宫所藏书画数量统计2 4 养心殿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5 重华宫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5 御书房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6 学诗堂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6 画禅室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7 长春书屋、随安室,攸芋斋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7 翠云馆、漱芳斋,静宜轩、三友斋所藏书画作品数量统计2 7 列朝人书法作品统计2 7 列朝人绘画作品统计2 8 刻丝书法数量统计2 8 刻丝绘画数量统计2 8 绣线绘画数量统计2 9 书画合璧数量统计2 9 石渠宝笈 初编上等列朝书画收藏数量统计2 9 v 从石渠宝笈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曼 吉 1 r日 中国书画创作历史久远,与之相关的书画收藏亦蔚为大观。书画收藏所重者不仅仅是 藏,更多在于对藏品的鉴、赏和评,由此中国书画史上种种与收藏有关的著录数量颇丰, 体例不一。古人书画收藏可分为宫廷收藏和私人收藏两大类。 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 集奇艺“此后,由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降于魏晋,代不乏贤,泊乎南北, 哲匠闻出”,2 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 时焚烧。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3 然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 代帝王的随葬品,“( 梁) 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 焚之”。4 隋唐之际,无论书法、绘画,能人辈出,唐自太宗朝开始积累的内府书画收藏因 安史之乱,“耗散颇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则在徽宗朝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 见证其辉煌,然“靖康之变”让宫廷收藏多桀命运再次重现。元代宫廷收藏于文宗朝昙花 一现,明代宫廷收藏未得到应有重视,后期还曾将内府收藏作为薪金发给官吏,即所谓的 “折俸”。至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无论数量规模远胜 前代。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 公元1 7 3 6 - - 1 7 9 5 ) ,宫廷书画收藏数量并无确切数字统计,但 其留下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各三编的著录,清代宫廷收藏数量之多可窥一斑。与清 宫收藏相媲美的就是其著录,本文以石渠宝笈初编着手,探究乾隆朝前期宫廷书画收 藏与著录关系,原因有三: 其一,就国古代宫廷书画收藏史而言,清代有其独特性。作为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从历经年代之久,为独一无二。清代掌握政权者虽非汉族,但入关 之初的几位帝王对待汉族传统的书画艺术兴趣极为浓厚,“游蒯 关,典蕈锄发多仍鳄 吼 恧于华夏文艺尤存情宏奖,欲以| l 毙系士大夫2 心最定清字为国书然清初诸帝莫不i 为灰手乙”5 清代宫廷书画收藏数量之多,宫廷收藏著录之详尽,宫廷书画创作之频繁,不 可不谓艺林盛事,毫不输于前代王朝。值得注意的是,跳出书画圈,放眼整个清代在文化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卷一,第5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6 3 年5 月版 2 同上 3 同上 同上 5 马宗霍书林藻鉴 ,1 9 5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版 1 从1 ;5 榘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方面的种种活动,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著录多成于清代。这个从建立之初就因 “华夷之辨筒颇受非议的王朝究竟是何原因促使其如此重视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整理? 究 竟是出于政治统治之“文治”目的,还是帝王个人偏好之雅兴使然? 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 入探讨。 其二,从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史看来,乾隆朝具有里程碑性。就书画收藏数量而言,乾 隆朝为最,此后再无超越。也就是在乾隆朝,开始对宫廷书画收藏进行大规模整理,与之 相匹配,开始编纂秘殿珠林 石渠宝笈两部宫廷书画收藏著录。同时乾隆朝又是分 水岭,此后清朝的国力逐步下降,固步自封。内忧外患,政权不保,何况宫廷书画收藏? 导致乾隆朝书画收藏成为转折点,书画收藏继承前朝并大力发展,形成高峰,而这个高峰 又成为此后宫廷收藏衰落的起点,再无回天之力。 其三,就书画著录体例看来,石渠宝笈具有特殊性。虽然在编写石渠宝笈的 凡例中写道“仿秘殿珠林体例”,但就记述作品类型而言,秘殿珠林记载的是宫廷收藏 的释道两类,石渠宝笈则包含宫廷所有书画收藏,范围更广。此两部书体例特点在于 将书画藏品以藏地分。并首记国朝帝王墨迹,次将列朝书画分为上等、次等两类。对于所 评出来的上等作品详细记录其尺寸、题跋、收藏印章等等,正如四库全书评价:“ 贮藏黢国依次提纲以书精、画册、书画合耪、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辅书。 画合轴分条确日其笺素r 寸印记姓名,赋咏跋识,- q $ 番镄题御玺者皆一一驴载 身悉必成”1 从这些评价中可看出,此体例区别于此前各书画著录无论私人还是宫 廷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藏地为分类和品评的前提,体例独特。此特殊分类前提的选择究 竟出于何种考虑昵? 为此,大规模整理藏品的用心、宫廷书画收藏与社会背景的关系、体例选择的特殊, 此三点将成为本文写作关注所在。 文献综述 历来对于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关注点有三: 其一,对原属清宫旧藏的书画作品研究。首先是偏重鉴定方面。例如王世襄的平复 帖、杨仁恺国宝沉浮录、徐邦达先生的专著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 ( 1 9 8 7 年) 、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 1 9 9 7 年) 、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 2 0 0 6 年) 。此三人均为国内书画鉴定专家,清宫书画收藏相当部分都曾亲自鉴定,故其著作长 于鉴定考证方面。其次,以个案研究为线索。( 美) 洪再新皇家名分的确认与再确认。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之石渠宝笈四十四卷,1 5 0 3 页。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 2 从石渠宝笈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1 该篇论文以清宫1 日藏钱选的观鹅图为线索,通过该画自乾隆朝开始直至清末帝溥仪 销啦礴过程为酶鳃“通过考察画卷上诸多收藏印鉴和题跋来认识清客绘画收藏的兴衰转 折及其两史意义,在近2 0 0 年的皇家收藏变中。特魂是在清皇室2 0 整纪辑经历的变故中 这一画卷或为不可多得的历史冕证,其奇特的收藏始末深瓤地向避人揭示7 中国和世赛 政治、经济及文化吏中的一段糖彩画面。”1 其二,对清代宫廷收藏盛况的整理。梁江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鉴藏史纲明清部分, 梁先生文章中将美术的概念扩大,不仅限于传统书画作品,包括青铜、陶瓷、金银器等等 工艺品也包含其中,对于清代公私收藏资料整理极为细致,对于收藏的社会环境、门类扩 展、公私著录以及收藏中不可避免的造假都有涉及。尤其是他在文中提出“所谓美术鉴 藏,乃是由赏、鉴、藏以及流通四大要素整合一体的,”在他看来,“鉴是前提,藏为手 段,流通乃属中介环节。赏,才是根本目的,也是藏品之所以产生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 基础。”此四大要素构成了鉴这一完整的社会活动,这对本文有极大启发,从艺术社会学 角度看待清宫书画收藏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美术史当中。 其三,从宏观上视清代宫廷收藏为清代专制统治在文化方面的体现。 美 康无为帝 王品位:乾隆朝的宏伟气象与异国奇珍3 、何芳的清宫收藏研究。前者为美国斯坦 福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历史学研究角度,在宏观上概括乾隆朝整个品味即追求“宏伟 气象”,特点之一就是追求数量的庞大,例如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多次南巡,而宫廷收 藏则作为例证之一,虽未曾详细展开,但是他注意到这些看似无关联的活动背后一方面显 示了皇室政治统治的极权,另一方面则展示了皇室在文化方面的审美趣味则趋向保守,追 求正统,重视秩序。后者为北京故宫的工作人员,在借鉴多方资料的同时,整理了清宫 收藏的概况,分析清宫收藏的目的与用途,主要从文化学角度视清宫收藏的文化特征为“封 建集权制社会的文化神秘主义和专制主义”。 对石渠宝笈的关注则主要因为近年来古书画拍卖市场的火爆,一旦某作品曾被该 书记录其价格即飙升,从而导致假画充斥市场,真假难辨。针对此问题,北京故宫博物院 的杨丹霞女士在 ,2 0 0 4 年l o 、1 1 、1 2 期 3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综上所述,对清代宫廷收藏研究集中于两点:其一,无论是历史学还是文化学角度, 从宏观上视清宫收藏为封建专制统治在文化上的表现。其二,对清宫收藏的个案研究对象 以书画作品居多,对著录尚无过多涉及。对著录则多以工具书看待,对其本身并无过多关 注。因此本文拟从著录即石渠宝笈初编1 入手,探寻该书编纂缘起、过程、以及影响 三方面,从而分析清代乾隆朝前期宫廷收藏的趣味、偏好、品评标准及其影响。 本文将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从史料入手,采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探寻整理清宫书画收藏、编纂石渠 宝笈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背后的政治用意。 第二部分将从著录内容着手,采用分类、统计、归纳、比较的方法,分析该书体例选 取的特殊性以及对于不同作品的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品评书画究竟以何为标准。 第三部分将着重分析编纂该书对于当时宫廷内外的书画著录、书画交易、书画创作及 相关活动的影响。 本文中所指 石渠宝笈除特地注明者外,均指石渠宝笈初编,所用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1 年版。因其无句读,断句、标点均为笔者所加。 4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第一章石渠宝笈的编纂缘由 公元1 7 4 4 年,即乾隆九年,岁在甲子,二月初十日,极为平常的一天,据清实录高 宗纯皇帝卷记载看来,乾隆皇帝与往常一样先去皇太后处问安,回宫后开始处理日常政 务。但在中国书画收藏史上这一天却不平凡,因为就在此日,乾隆朝对宫廷书画收藏的大 规模整理拉开了大幕。这一切始自一道上谕: 三赣衡笔藏之金暖者馄湟舆重。实为超越前吉,联每一捧观陬增永慕。轿当敬 为= 侍袭贻我最人,又内密瞬鳢历代书画积至乃有馀移籍籀既繁不无真碾,顷释道二 典,己编为秘殿珠禚一集,此外并宦详加铂白,遴其佳者荟萃我编。联少年时间涉猪书 绘登极后每缘兄暇结习来忘弄翰抒毫动或卷帙,龟一并分类诠次甬蕊多月,至臣。 i 先后经迸书画,既传入内密者往往奄可观览。选择耩比,亦足标艺林之雅,且我殉圣始 留墨宝历久途荻,即前贤段纸零缣甬是有酝稽考。联於清凑2 余偶一批阅,悦心研虑 左图右吏,古人岂其远哉钦诧。t 从中可以概括出关于此书乾隆皇帝的设想: 其一,乾隆皇帝预想编入该书所入选作品的种类,可分为四类:首先是“三朝御笔”, 即清军入关后的世祖章皇帝福临( 年号顺治) 、圣祖仁皇帝玄烨( 年号康熙) 、世宗宪皇帝 胤稹( 年号雍正) 所遗留的墨迹。次则是皇宫内府所收藏的历代书画,编入秘殿珠林 者除外。三则是乾隆自己从少年时开始所创作的的书画作品。最后则是臣工所“经进书画”。 其二,入选作品根据,或者说是选取此四类作品用意何在? 按照字面看来,乾隆对于 “三朝御笔”最为看重,“煨煌典重,实为超越前古。朕每一捧观,陬增永慕,”既然如此 看重,自当妥善保管,以贻后人。皇宫内府所积攒的历代书画作品数量众多,且真假混淆, 除已经编成秘殿珠林释道两类宗教题材绘画外,其余作品也应该详加品评,将其中优 秀者汇编成书。而对于乾隆本人的书画作品,数量应该不少,“动成卷帙”,因其创作最早 开始于少年时期,直至登基后闲暇创作,时间跨度比较长,对此乾隆较为谦虚,仅“用蔷 岁月”。而臣工所进书画,既然敢进呈内府,必非俗品,于其中选择排比自然也是艺林雅 事。 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到底是何用心昵? 上谕的最后几句“朕於清蒜之余,偶一批阅, 悦心研虑,左图右史,古人岂其远哉? ”可见,其真正用意说穿了就是为了皇上本人欣赏, 石渠宝笈 卷首,第l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5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而皇帝这种对书画的欣赏又不同于一般人,所以才有最后两句“左图右史,古人岂其远 哉? ”既然远比古人,那就让我们我们回溯屋史以辨其祥。 皇室组织人力编纂书画巨制早已有之,最典型的就是北宋徽宗在位时所下令编制的 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画谱在序言中首先回顾了画之源流: “涸出国洛出书丽鬼龙之画始著见于时:螽世乃有虫鸟z z , 而鬼龙z 大体犹 未鉴也,逮至有窦彰施五色而作绘宗彝以是锄象因之硇渐分。至蜀宫教国子4 1 并强调了画的功能“是则画之作也,善足以观时,恶足以戒其后,岂徒为施五色之章, 以取玩于世哉。”2 但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其中对于编书原因的描述: 今天子( 指宋徽宗) 寤寤无事承黍圣z 基绪重熙涞洽玉关洗圻边燧不烟故 得玩心图书焘凡晃善以戒恶冕恶以思贤,以致多识虫鱼莩本之名s 夫传记之所不能 书,形容之所不能及者。因得以甬琵焉,a 谱录2 外,不无其人其气格凡陋有不足为 今b 道者因以翳2 ,盖将鸯激于来者云耳,乃集中秘所藏者晋魏以来名画玩二百三 十一人;- - 2 2 千三百九- - 2 2 籀, 析为十门,随其世次而品第之,宣帮夷子岁夏至曰宣和。 黢御翻,3 字里行间描绘出一派河清海晏的政治环境,可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昵? 北宋宣和二年即公元1 1 2 0 年,就在该年的二月份( 指农历) ,为联金攻辽,趁机收复 燕云,北宋派马植赴金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 的中京大定府( 今内蒙古宁城境) ,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 今北京) 和西京大同府( 今 山西大同) 。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 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这个经由一年多谈判才最终形成的盟约,其签署对北宋而言可谓 是自掘坟墓。1 1 2 2 年,宋朝撕毁了宋辽之间相互信守1 2 0 年的澶渊之盟,由宦官童贯领 兵1 5 万伐辽,却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萧干在雄州杀败;后又败于燕京。最后溃不成军 不得不和辽罢战。而后北宋只得出钱请金军代劳收复幽云十六州,答应付给金3 0 万匹绢、 2 0 万两银,并纳燕京租税1 0 0 万贯。宋伐辽国不仅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在宋金共同征辽 的过程中曝光了宋朝军队的指挥无方、腐败无能较辽国尤甚。宋朝天朝大国的神秘面纱荡 然无存,让金国看清了北宋军队的外强中干的本质,遂有此后的“靖康之变”。 尽管当时无人知晓最终的结局,但对北宋而言外患的威胁始终都未解除。那么对内 呢? 同样是这一年的十月份,方腊揭竿而起,此次起义延续直到第二年( 公元1 1 2 1 年) 1 宣和画谱序,引自画史丛书第2 册,第3 页,于安澜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5 年 2 同上 3 同上 6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四月方被平息,但自此北宋王朝一蹶不振,这次起义与宋徽宗所爱之“花石纲”不无关系, 北宋宣和年间,徽宗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动等到东南各地, 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 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 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就是清溪人,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 而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际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内忧外患之中还有品评书画的雅好,此非爱好书画的宋徽宗莫属。这位堪称“专业画 家,业余皇帝”的赵佶可谓历来帝王教育的反面例证:沉湎艺术,荒废朝政,重用奸佞之 徒,最终导致靖康之变。中国传统注重帝王以德行治天下,也秉承孔子的一贯主张“志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所以再看到帝王上谕以及书画题词中总是强调“万机宸 暇之余”挥毫舒翰就不难理解了。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既然内忧外患中,宣和画谱 还能渲染出河清海晏的局面,那么,石渠宝笈的编纂又在何背景中进行呢? 第一节承平的时代背景 在乾隆的上谕中并未有直接资料涉及写书的时代背景,对于石渠宝笈的编纂背景, 我们先看时人评价: 乾隆九年奉毂撰。书评画品肇自六朝张彦远始汇其毪依据强文粗陈名目而已 不能琛冕真迹也,密、宋以来记载日夥或精於黉鉴而限於冕p y , 或长於蓖罗而短 於识戳迄未镶蕞牧众美定著一编,为艺林鸿宝,我国家承平景运一百馀年,内霸所收 既多人间碾未瞎,我皇上凡馀游艺。妙契天i ,又睿鉴瞬幅物无匿状,是以品评甲乙 既搏且糟特会德臣录为疑帙以贮藏殁阁,依次提纲以书册、画秘,书画合册、书卷 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分条确h 其笺素尺寸印记姓名赋咏跋识 s 奉有御题御玺者,皆一一驴载纾悉必详。箍三朝宸翰皇上御笔,茏珍途球璧光套l l t 群。馋冕未明勤政之馀乙夜观书之暇松罢栋穗穆穆凝神所为颈养天和怡情悦 性者不过游心翰墨寄黉丹青,与羲代帝王务侈纷华靡丽之观者迥不侔也,t 这是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该书的评价,其中所写“我国家承平景运一百馀年”可以 说是整个背景的概括。回溯历史: 石渠宝笈初编始于乾隆九年,即1 7 4 4 年,此时距 清军入关( 公元1 6 4 4 年) 恰1 0 0 年,整整一个世纪。距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清”( 公 1 论语述而篇,诸子集成第一卷,1 3 7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6 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之石渠宝笈四十四卷) ,1 5 0 3 页,中华书局,1 9 9 7 7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元1 6 3 6 年) 则1 0 8 年。百余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转瞬之间,但对于当时的亲历者而言则 是漫长的,所谓“承平”的过程却是艰难的。 清代从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在关外历经两代帝王经营,最终得与大明王朝相 抗衡争夺统一全国的政权。1 6 4 4 年可谓多事之秋:据记载,“俐) 元事三:厚,掰菪 ( 指李自或) 犯明燕京失陷明崇祯帝自焚殉国,吴三桂乞丽讨贼多尔衮遂于是年五 月入定京婚,修缮宫城适帝于奉天月帝至京蟀。定都j t 京灭明而有天下遂以成 久一统之彪”,1 虽号称“灭明而有天下”,但此时全国却是四分五裂:“八月张献忠陷 成都”,“十一月献忠既有全蜀,遂惯号大西国王,伪称大顺元年”,2 张献忠的政 权于成都刚刚建立。南明小王朝的弘光政权则早于五月初三日建立,“明福王由崧即皇帝 位于南京,以史可法督师江北”。3 李自成兵败则自河北至山西,陕西。此后为了平定政 权,武力征伐不断,“乃命英亲王阿济格为清远将军,率师西讨李自成,豫亲王多铎为定 国大将军率师下江南“此两路军队直至顺治二年才各自平定江南与陕西,而南明政权则 延续直至顺治十八年( 公元1 6 6 1 年) ,一直打到缅甸,俘获永历帝,并于次年四月被吴 三桂杀,南明政权才真正覆灭。 顺治帝后继承大统者为康熙皇帝玄烨,这个奠定“康乾盛世”基业的千古帝王登基时 不过八岁( 康熙于顺治十一年即1 6 5 4 年出生,顺治十八年1 6 6 1 年即位) ,“尘防,亲届、 遏必隆、苏克萨哈四大臣皆辽左人受逮诏辅政,时帝冲龄践位内外政权杰在四大臣 之于e ,鳌掌弦专螽穸”,此后1 4 岁亲政却受鳌拜牵制,遂韬光养晦,于康熙八年( 公元1 6 7 0 年) 设计擒鳌拜监禁终身,此后开始其真正的统治时代:康熙十二年( 1 6 7 3 年) 下令撤 藩,十二月吴三桂叛乱,耿精忠、尚之信举兵响应,开始了长达8 年的削藩之战( 1 6 7 3 1 6 8 1 ) 。随后平台湾、对沙俄经过雅克萨保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亲征葛尔丹、平 厄鲁特蒙古、平西藏。这位死后被尊奉为“圣祖仁皇帝”的康熙帝玄烨,可说是入关 后清王朝的真正开拓者,所以清史稿评论“圣趋仁l 威智勇天钐。卓覆尢啦,童移 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8 守残实同舞劬焉。”啦黾。毡京囊硅胬证君继 续在青海陕西四川用兵,平青海,“置西宁办事大臣以统辖之,青海悉平”,7 定西藏, 1 印鸾章:清鉴上册,2 1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版 2 印鸾章:清鉴上册,4 8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同上,2 6 页 4 同注1 印鸾章:清鉴上册,1 6 9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6 赵尔巽:清史稿圣祖本纪三,3 0 5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7 印鸾章:清鉴上册,3 2 0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l o 月版 8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留大臣正副二人,领川陕兵二千分驻前后藏镇抚之,是为中国大臣驻藏之始,自是西藏 遂完全为中国领土”1 ,对西南苗疆采取“改土归流”政策,与俄罗斯立石定界。至此, 经历了顺治到雍正三代帝王军事行动,大清帝国的版图基本稳定,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暂告 一段,与此同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逐步加强。 早期在关外,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实施政策还带有军事民主的色彩,到太宗皇太极 啦强赋:聂埝五辍嗽、,“太租肇基东士,国俗淳壹事筠职专置八旗总管大臣、佐管大臣 董统军旅置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整治政确任胃者止亲贵数臣官称职立,人称宦 置兴也勃焉,太宗易精为治。设三馆置八承政论功料勤翕额郅治,”) 关话, 清承明制,官职设置开始制度化,“世龃 光因织学笳红力茸詹矿、彩以迄庶j 孔叛尝方 物,罄部铋建,名并七秘铃台督抚。社其纷更著为令甲,绿营提镇以下。悉易差遣为 宫禊营镄裁领卫年宿位重意任隆密,都统旗长军民合治,职视专圻驻姥分翰外 畿规抚京翩,西北边睡,守以重臣,绥靖蒙、番,方轨都护颧皆因俗而治得其宣e 。” 3 尽管入关后清官职设置步入正轨,但因入关之初的两位皇帝均幼年继承大统,担任辅 政之职的满洲贵族就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世祖顺治皇帝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的专权、圣 祖康熙皇帝则陷于辅政大臣鳌拜的跋扈,虽都于亲政后夺回政权,但曾经的威胁使后继者 都引以为戒,维护皇权成为当政者首要任务,为了集权顺治帝仿明制设内阁,康熙皇帝设 南书房,并利用“奏折”制度,使心腹大臣奏本能直达皇帝面前,而不为众人所知。这种 集权的趋势到了雍正朝尤甚,为了巩固皇权,雍正皇帝将奏折制发展为“秘折制”,允许 官员直接上奏皂帝而内容不致外泄。随后军机处建立,皇权可谓是登峰造极。 霉襁、强罨视兔西絮萼谯丽设置“雍芷年闽雨兵西j t 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单 缳直者多虑漏泄事枫。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紧密者入壹缮s ,螽名军 机处,越近宫廷便于宣召。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予i f 艺矣。”包军机避成立之雨 惫霭镪谚姆藏l 萆卑孳疆在j 皇惫手啐。“雍芷以来本章l 趋内阁机务及甬兵皆军机大匿承 旨,天子无b 不s 大臣相冕无论宦寺不缛参即承鲁诸大臣,亦祗供传述缮撰,蔼不能 稍袱趔箕饲毖。”6 此时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而已。实现了雍正皇 1 ,印鸾章:清鉴上册,3 2 1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2 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九,职官一,3 2 6 3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3 出处同上 4 ( 清) 赵翼著,着曝杂记 卷一,第1 页,中华书局,1 9 9 7 年1 2 月版 5 【清】赵翼著,篙曝杂记卷一,第3 页,中华书局,1 9 9 7 年1 2 月版 9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帝“唯以一人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前顺治、康熙年间都曾经出现的大臣独断专权局 面则得到遏制。 皇权巩固,政治环境逐步稳定,国家的经济开始发展,加之康熙五十一年下旨“滋生 人丁,永不加赋”以及此后的“摊丁入亩”政策,清王朝逐步出现盛世之景。对此我们可 以对照所遗留户部银库每年积存银两数目。( 见图表i ) 此份数据来自清代法式善所著陶 庐杂绿,其中详细记载了自康熙六年至乾隆三十九年的户部所存实在银,就乾隆朝前十 年看来,总体库存银两数据较为平稳,维持在三千万两上下,这比之从前可谓天壤之别。 图表l 户部库存银数量统计 单位:两 年份 康熙六年 康熙六十年 雍正元年 雍正十三年 乾隆元年 乾隆二年 乾隆三年 乾隆四年 乾隆五年 乾隆六年 乾隆七年 乾隆八年 乾隆九年 乾隆十年 库存银数量 2 ,4 8 8 ,4 9 2 3 2 ,6 2 2 ,4 2 1 2 3 ,7 1 1 ,9 2 0 3 4 ,5 3 0 ,4 8 5 3 3 ,9 5 9 ,6 2 4 3 4 ,3 8 5 ,1 3 8 3 4 ,8 5 8 ,4 7 8 3 2 ,5 8 2 ,9 7 6 3 0 ,4 8 5 ,8 7 6 3 l ,4 6 3 ,5 3 9 3 2 ,7 4 6 ,7 5 2 2 9 ,1 2 1 ,1 0 4 3 1 ,9 0 2 ,5 1 8 3 3 ,1 7 0 ,6 5 5 尤其到乾隆朝,经过康熙、雍正祖、父两代的积累,乾隆初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各 方面的稳定发展似乎都昭示着“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太平盛世景象,但是真的就 高枕无忧了吗? 自清军入关( 1 6 4 4 ) 直至此时的乾隆九年( 1 7 4 4 ) ,这一百年间一直为统治者寝食不 安的就是文化的认同,满洲人的异族身份似乎成为民众造反的最佳借口,反清复明的口号 持续了几个朝代,而“驱除鞑虏”的愿望一直延续至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如何使自己的统 治名正言顺成为安定一统首要解决的问题。文治武功是历来王朝统治的手段,武功对此时 1 0 从石槊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的八旗铁骑不在话下,疆域的拓展与稳定证明t :k 旗军队的强悍。对于这个关外兴起的马 背上的民族而言,尤其是承平天子乾隆皇帝而言,如何利用文治则成为头等大事,因为政 治稳定的环境里,文治或者说文化比武力具有更强的征服力。 第二节文化用意 既然采用文治,对于新建的大清政权,为人诟病之处在哪里呢? 早在顺治帝入关当年, “是玛( 即1 5 4 4 年农弱十二月) 辛b ,在男子包称祟祯太子。至京灞,内监扬玉为易暇 送至明两后父蜀奎家时公i 亦在奎所相跫掩面泣,奎奏明赣廷奉旨命内院傅故明贵 妃袁氏及东宫内益宦署等辨税皆不识目以宫中1 8 事亦不能对,因1 = 法司覆勘云姓刘 氏假餮为太子扬玉等十五人皆弃市, 甄洽五年,“天津妇人张氏自称故明天密皇后同党壬耗张天傈私翻玉印令旗谋为 不孰被祸伏诛,”t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于云南造反,十二月,在京城“时有杨起隆者诈称朱 三太子,纠党谋起兵复明,”后经告发,“生擒其党朱尚贤等数百人石磔于市,惟起隆遁去。” 3 几次生事者借口虽不尽相同,或称前太子,或称故皇后,自封为前明王朝的正宗传人, 都集中于对身份的认证,而这恰恰是清王朝建立者无法回避的事实自己是满洲出身。 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已深入人心,此种情况清政府统治者心知肚明,以至于雍正 朝,因曾静案由皇帝亲自编写了千古奇文大义觉迷录。在文中及相关的上谕中雍正力 图说明两点: 其一,批驳华夷之辨。 “不知本教之为满湘茏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饲损于 圣德乎t 诗言“戎狄是膺。韵舒是惩”者以其傻王猾夏不知君臣之大义故声其 罪面惩艾之非以其为戎狄而外之也,若以戎狄而袁鼬孔子两游不当至楚直昭王之聘, 而秦穆之霸西戎孔子瓤定z 时不应以其誓确于蜀书之后矣, 印鸾章:清鉴上册,5 1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2 同上,1 0 7 页 3 同上,2 0 3 页 4 雍正七年,曾静案发曾静湖南人,遣徒弟张熙至西安对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投书,劝其仿祖先岳 飞抗金,领兵抗清详见( 美) 史景迁皇帝与秀才) ,5 8 _ _ 6 l 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版 1 l 从石渠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盖扶来华夷之说乃在晋宋六朝偏安z 霹彼眈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是以就入诋南 为岛夷,角人指北为索凑在当b 之人不务修德行仁两徒事口舌相讥e 为至卑至陋 之忽。 且以天遗z 气数言之,晚代自嘉靖以螽君臣失德盗贼四起生民涂炭疆囝摩宁 其时z 天地可不谓之闭塞乎2 本朝定磊以来扫除群寇寰宇义安政教兴修文明日 盛,万民乐业中争 恬熙黄童自叟一生不冕兵戈今8 2 天魄清宁乃姓沽恩趣越 明代者三足z 童亦皆铜晓丽尚谓之昏暗乎? “ 其二,满清政权的合法性。 “扶来异姓先后继绕前赣2 宗姓臣驳后代者甚多,况明继元而确天下明太祖 印元z 予民也,以纲谍伦纪言2 岂能逃篡窃z 罪2 至我朝2 予明,獭邻国耳,且明之天 t 丧于流贼z 手是时边患霹e g , 倭寇骚动,流贼z 有名目者不萄胜数,丽各挂邑无赖 z 徒趁枫劫杀其不法z 将奔兵t 等又僭征鼬z 名,肆行撬害杀戮趣民请功,以充 获贼z 4 数。中国民人死亡过半部如四| | | 之人竟致瘫有孑遗之叹,其偶毒存者氐驶体 不全耳彝残缺,眈天下人, a f 4 c c a o 康熙匿五十年阀,犹有县睹当时情形之父老,垂涕泣而道之者。切莫不庆幸我赣统一 万方翻平群寇出薄海内争 之人于汤火2 中而登之衽离之上。是我朝之系造于中国者 大矣至矣! 至于萼待明代z 典礼吏不眭书,其藩王之后实系明2 子孙瓤格外加恩封以侯 爵。l l :亦裁代未有之矿典。”t 曾静案发时已距清军入关整8 5 年( 1 6 4 4 1 7 2 9 ) ,但对于满族的身份以及由此引发的 对政权的怀疑依然存在,可说是统治者的心腹大患,对于此种威胁,雍正帝亲自上阵,一 方面严惩故去的文人吕留良,另一方面则将亲自编写大义觉迷录,于全国范围内刊行。 相对于父亲雍正的义正辞严,口诛笔伐,乾隆则继承了祖父康熙的御宇之术宽严适度, “宽容以安汉人之心,”“严厉以戢汉人之气”。3 尤为聪明之处利用文化作为安抚民心的工 具。 清军入关之初,就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 丑未年会试。“承科举,尊孔重儒,并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开博学鸿词科,“以登用汉人, 1 大义觉迷录第2 3 页,雍正上谕,中国城市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版 2 大义觉迷录第7 页,中国城市出版社,1 9 9 9 年2 月版 3 印鸾章:清鉴上册,3 0 8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l o 月版 4 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3 1 4 7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1 2 从石渠宝笈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使汉人得遵行其各种旧风俗,而不加干涉”,1 除科举外,为显示对前明的宽宏大量,对明 崇祯帝厚葬,( 顺治元年五月) “乒j 纺等宇毫舅碍为刃孝发j 易三曰后铌紧花_ 彩= 右考手 具帝礼以葬,”“辛丑,徵故明大学士冯铨至京,a 酉葬故明庄恐帝后躅氏,妃袁氏熹 余后纭历,矽寡= 盔j ! 膏矿毛并勿制乞2 并下令纂修明史,“顺治二年六月即命内三院大学 士冯铨洪承畴李建太范文程等纂修明史”,3 其后时有断续,若从康熙十七年正式开始直至 乾隆四年刊行,历六十年方告修成。4 明史的纂修笼络了大批文人,即便是抗清斗士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虽不与清廷合作,却派出得力助手参与编纂,例如黄宗羲的弟子万 斯同,其子以及顾炎武的外甥都参与其中。 从明史的编纂可看出,文化典籍的编纂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安抚文人之心,使反对 者从文化上开始认同新王朝,视其为正统的延续,这种文治的功能则是武力所无法实现的。 从康熙朝开始,大力整理编纂文化典籍,“兹舍群巨翁筹群j 劈勿易撕亭0 劳移亭砑带i 移 三礼仪疏性理精义朱予全书通鉴辑施图书集战。以及古文涌鉴佩文韵宿都数十 秭甚至彰画带且,5 有关书画的典籍整理也成为王朝文治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安抚民心的文治方面,宽严之术依然并存,故此我们看到康熙、 乾隆两朝,无论是开科举,设博学鸿词科,大规模整理、编纂大型书籍,还是严酷的文字 狱,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文治一部分的书画自然也被大清王朝的缔造及继承者所青 睐。u 满亳 f l 入关,典章翩麦多仍髓| b 而子华夏文艺。觉存情宏奖。欲以 毙系士大夫z , z 3 、 旦定游乒为厚7 劈然糟勿孝孝菇石z 考灰手:”抚民心为其一,重要目的则为安政治,在 帝王看来,“训日:书法为六艺之一,而游艺为圣学之成功,以其为心体所寓也。”7 既然 书画都是心之所现,那么在石渠宝笈的编纂中如何体现正统的延续就是唯一的原则及 目的。 1 印鸾章:清鉴上册,3 0 8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2 赵尔巽:清史稿本纪四,世祖本纪一,8 6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3 印鸾章:清鉴 上册,1 0 9 页,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4 详见清鉴3 7 1 页 5 印鸾章:清鉴 上册,3 0 8 3 0 9 页,j e 京中国书店,1 9 8 5 年1 0 月版 马宗霍:书林藻鉴) ,1 9 4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版 7 康熙皇帝教子格言 ,2 5 6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年9 月版 1 3 从石榘宝笈 初编看乾隆朝前期的宫廷书画收藏 第二章石渠宝笈编纂体例及相关问题 一体例的选择 第一节石渠宝笈的编纂体例 石渠宝笈的体例与秘殿珠林一致,石渠宝笈在凡例中写道: “- , - 9 仿秘黢珠棒体俩,颈兆书卷帙更繁叙录不无小异面大段规模勋总| 玛一致 茁。”7 “以贮藏黢阁依次提纲以书霹、画册、书画会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 画轴书画台轴分条魏g 其笺素尺寸,印记姓名赋咏跋b q , s 奉番御题御玺者,皆一 一胪载纡悉必详, 首先以藏地来分。“以贮藏殿阁,依次提纲”,这一点在乾隆朝之前则从未出现过。著 录体例的选择与其撰书目的息息相关,书画著录或为明确书画源流,详查书画史料,将其 编辑,以备考证之用,如康熙朝编纂之佩文斋书画谱,“以彰画之i 玩犹方今工于础考 之碰历,鲥至够,t 之国珑万危之签雳t 悉备考。”或以书画两大类相分,随后以门类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音乐制作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 中石化中原油田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真题
- 2025年智能制造的能源效率优化方案
- 2025年海洋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高效转化研究
- 2025年海洋能发电技术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研究报告
- 2025广西仙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次招聘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4月北京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市协管员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广东韶关市南雄市司法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 如何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
- 薯片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部编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解法一:找单位“1”解析同步练习
-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现场监理安全检查记录
- 效益工资发放审批表
- 土壤的环境背景值与容量
- 民俗学概论授课ppt
- GB/T 26399-201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 电动葫芦检查安装检查验收使用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