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内容摘要 王韬( 1 8 2 8 年一1 8 9 7 年) ,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易名瀚,字懒今,甫里( 今 苏州角直镇) 人。1 8 6 2 年遁去香港后改名为王韬,字仲驶,一字紫诠,号天南 遁叟、瞍园老民。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是中国近代资产 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新闻工作者,曾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批 判现实,提倡西学,倡导改革,为中国现代化贡献了毕生精力。 王韬一生的著作颇多,版本也是各异,本文以王韬著作为主要切入点,深 入分析了一些关于王韬的学术问题:一、生平史实问题( 如生卒年月、籍贯、 是否有后嗣、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等等) ;二、三部文言小说创作历程、创作思想 及其主要内涵等;三、论述驶园文录外编中王韬的进步思想( 如人才思想、 社会改革思想、民本主义思想等等) 。本文选取王韬的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 分析,力求通过文献这一角度来对王韬作一些学术探讨,为研究王韬提供一些 学术参考。 关键词:王韬; 生平;著作;分析 王韬生甲与著作研究 a b s t r a c t w a n gt a ow a sb o r ni n1 8 2 8i nf u l i ( n o wl u z h io fs u z h o u ) ,d i e di n1 8 9 7 h i s o r i g i n a ln a m ei sl ib i n ,r e n a m e da sh a n ,s t y l e dh i m s e l fl a nj i n i n1 8 6 2 ,h ew e n t t oh o n g k o n g ,a n dh ec h a n g e dh i sn a m ea sw a n gt a o ,s t y l e dh i m s e l fz h o n gt a oa n d z iq u a n h i sa l t e r n a t i v en a m ei st i a nn a nd u ns o u 、t a oy u a n l a om i n h ew a sa n i c o n i ca n dh i g h l yi n f l u e n t i a li d e o l o g i s t 、p o l i t i c i a n 、e d u c a t i o n i s t ,a n da l s op r e s s m a n w h op i o n e e r e dm a n ye f f e c t i v ew o r k st oc r i t i c i z er e a l i s m ,p r o m o t et h ew e s t e r n l e a r n s ,i n i t i a t i n gr e f o r m ,c o n t r i b u t i n gw h o l e l i f e e n e r g y f o r t h ec h i n e s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h i sw o r k sh a v es e v e r a lv i s i o n s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a k e sw a n gt a o sw o r ka s m a i n l y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w e n td e e pi n t oa n a l y z es o m ea c a d e m i cp r o b l e m f i r s t l y , w a n gt a o sp e r s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 s u c hl i k eh i sb i r t h d a y ,d a t eo f d e a t h ,n a t i v ep l a c e ,p o s t e r i t y ,d i dh ew r o t e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t ot a i p i n gh e a v e n l y k i n g d o m sl e a d e r ) s e c o n d l y ,t h r e ec l a s s i c a ln o v e l s p r o d u c t i o np r o c e s s 、w r i t i n ge t h i c a n dt h e i rm a i nt h e m e t h i r d l y , w a n gt a o sa d v a n c e dt h o u g h tf r o mt a oy u a nw e n l uw a ib i a n ,s u c ha st h e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t h o u g h t s 、s o c i e t yr e f o r mt h o u g h t 、p e o p l e p r i o r i t yt h o u g h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i e st os t u d yw a n gt a ot om a k es o m ea c a d e m i c r e f e r e n c e sa n dm a k es o m ea c a d e m i cs t u d i e st h r o u g hw a n gt a o s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k e y w o r d s :w a n gt a o ;l i f e ; w o r k s ; a n a l y z e i i 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刖吾 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激流涌进中,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是时 代浪峰上的弄潮儿。他们以笔做枪,勇敢进击,向1 日世界宣战,以辉煌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构筑了一座座丰碑。在这片碑林之中,有一座不是最高最大 但却处在前排显眼位置的碑石,上面镂刻着:王韬( 1 8 2 8 年一1 8 9 7 年) ,中国 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新闻工作者,曾在风雨如晦的 时代里批判现实,提倡西学,倡导改革,为中国现代化贡献了毕生精力。 王韬是江苏长洲人( 今江苏苏州) ,初名利宾,字兰卿。后易名瀚,字懒今。 遁去香港后,更名韬,字仲议,一字紫诠,自号驶园老民、天南遁叟等。1 8 岁 考中秀才,此后绝意仕进。1 8 4 9 年入上海英国人办的墨海书院,做编校工作, 前后达1 3 年之久,初步接触了西方文化。1 8 6 2 年因上书太平天国起义军,被 清政府通缉,只身逃往香港。1 8 6 7 年一1 8 7 0 年随英国人理雅各( j a m e sl e g g e ) 至英国,协助翻译儒家经典,得以漫游英、法等国,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个走向 世界的文学家。1 8 7 0 年返回香港以后,王韬曾组织中华印务总局。1 8 7 4 年创办 循环日报,鼓吹变法图强。1 8 8 4 年回到上海,出任格致书院掌院。晚年以 著书自娱,1 8 9 7 年病逝。 王韬一生著书有几十余种,著有“春秋左氏传集释六十卷、春秋朔闰 考三卷、春秋日食辨正一卷、阜清经解札记二十四卷、瀛蠕杂志六 卷、台事窃愤录三卷、普法战纪十四卷、四溟补乘三十六卷、法兰 西志八卷、俄罗斯志八卷、美利曝志八卷、西事凡十六卷、饔牖 余谈十二卷、火器说略三卷、乘桴漫记一卷、扶桑游记三卷、海 陬冶游录七卷、花国剧谈二卷、老饕赘语十六卷、遁窟谰言十二卷、 淞隐漫录十六卷、驶园文录八卷、驶园文录外编十二卷、蘅华馆诗 录八卷、驶园尺牍十二卷、驶园尺牍续钞四卷等等。由此可见,王 韬的作品涉猎广泛,内容丰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其著作的收集整理工 作仍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鉴于王韬在中国近代的重要历史地位,我觉得有必 要对于王韬的所有著作做一次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整理工作,这对于我们研究王 韬的生平事迹、进步思想,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系列民主、改革问题的研 王韬设园老民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第8 页 i i i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究工作是很有益处的。有了对于王韬著作的全面研究整理,我们才可以深入到 其思想的深处,体会其思想的实质,从而汲取有利的因素,来为我们当前的研 究学习作出一些参考。 从时间上来看,自2 0 世纪3 0 年代起,就陆续有学者对王韬进行研究,主 要以考证为主,代表人物有谢兴尧、罗尔纲、徐光摩等,主要围绕的问题是考 证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以及考证王韬的其他事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 期日本学者对王韬也颇感兴趣,也有几篇研究文章,这与王韬1 8 7 8 年的访日经 历有关。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学界对于王韬著作研究集中在扶桑游记、 普法战纪、王韬的诗以及其后聊斋志异之中。这时期的专著有姚海奇的 王韬的政治思想。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对于王韬的研究就比较广泛,深入 到各个方面,很多学者从其著作中研究王韬的社会改革思想,王韬的民本主义, 王韬的商业思想、教育思想、教案观、外交思想、人才思想、史学理论、社会 伦理思想、科学思想、海防思想、军事思想、全球化思想、经济思想、翻译事 业、文学作品研究等等。而且,在这一期间,出现了几部专著:忻平的王韬 评传张海林的王韬评传,以及美国人柯文( p a u lc o h e n ) 的在传统与 现代性之间一一王韬与晚清改革。从中可以看出,这时开始对于王韬的研究 更宏观,更细致入微。 本论文以王韬著作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一些关于王韬的学术问题: 一、生平史实问题( 如生卒年月、籍贯、是否有后嗣、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等等) ; 二、三部文言小说的创作及其主要内涵等;三、论述驶园文录外编中所体 现的王韬进步思想( 如人才思想、社会改革思想、民本主义思想等等) 。本文选 取了王韬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来进行分析,力求通过文献这一角度来对王 韬作一些学术探讨,为研究王韬提供一些学术参考。本文对于王韬的生卒年问 题、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等问题均提出了最新的看法。 限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论文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批 评指正。 该书英文版十1 9 7 4 年在美国版,江苏人民版社1 9 9 4 年翻译成中文出版。 i v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型:勉 日 期:2 翌星= 盔:2 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塑! 么 日期:趟= 盔:堑 工韬生甲与著作研究 一、关于王韬生平史实的考订整理 王韬一生命运多舛,1 8 2 8 年出生在甫里村一位塾师的家中。1 8 岁时考取秀 才,因此在当地颇具才名。可是后来的乡试屡次未中,遂绝意科举,在乡间教 书授课。1 8 4 9 年由于父亲的突然离世,为生活所迫,只得去上海谋生,并应英 国传教士麦都思( w a l t e rh e n r ym e d h u r s t ) 的邀请,进入了墨海书院担任中文编 辑。1 8 6 2 年因为上书太平天国之祸,只身逃亡香港避难,成为英国传教士理雅 各( j a m e sl e g g e ) 的助手,帮助翻译中国经典。期间还游历了英国、法国以及 日本等国家。1 8 8 4 年,王韬在李鸿章的默许下得以回到上海定居,著述自娱。 1 8 9 7 年在上海病逝。 由此观之,王韬一生的经历可谓颇丰,因此学术界对于他的一些生平史实 也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本人经过细致的整理与发掘,将最引人关注的几 个史实考订阐述如下: ( 一) 关于王韬的生卒年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王韬生年问题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基本没有什么异 议。因为王韬在自己的自传著作驶园老民自传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 生年:“老民以道光八年十月四r 生,初名利宾。 道光八年,即为公元1 8 2 8 年;十月初四,换算成公历的话,就是1 1 月1 0 日。也就是说,王韬的出生日 期是1 8 2 8 年1 1 月1 0 日。不过,还有更确切的证据可以表明,王韬出生在道光 戊子年十月初四日戌时。根据曾国藩之幕僚赵烈文的日记记载,在辛酉年七月 十三日( 1 8 6 1 年8 月) ,王韬曾将自己出生、字号、家庭情况等个人资料提供 给赵烈文,“王瀚,原名利宾,字子九,一字仲衡,号兰卿,又号嫩今,行四, 道光戊子年十月初四同戌时生,新阳县人,附生。曾祖鹏狮,祖科进,父昌桂, 母朱氏,慈侍下姊一、弟利贞故、妻杨氏、林氏,女二 。圆赵烈文同记中的这 段记载,对于王韬的籍贯以及早期的姓名、字号记录的非常详细,由于此时王 韬还没有因为上书太平天国之事而逃往香港,所以他没有必要刻意隐瞒或者更 改自己的一些主要出身情况,因此赵烈文在其同记中的记录还是相当可靠的。 笔者认为,古人重视生辰八字,如把赵氏所记和王韬自传结合起来,那么王韬 二:韬驶同老民自传,江苏人民版社1 9 9 9 年,第1 页 赵烈文能静居u 记( 续修叫库全书第5 6 0 册) ,i :海古籍版社1 9 9 5 年,第6 1 1 页 1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的生日应该是比较完备了。综上叙述,我们可以判断,王韬出生于公元1 8 2 8 年 11 月1 0 日晚上七、八点钟。 而关于王韬的卒年月日,历来争议很大。其中,陈其元最早在庸闲斋笔 记中提出了王韬在1 8 6 2 年上书太平天国后,随即躲入墨海书院以死:“贼平 后,畹遁入咪喇坚墨海书院以死,不婴显戮,三吴人有遗恨焉! 不过,这种 说法显然是违背常理的。试问,假如王韬1 8 6 2 年就死了,那么后来流亡香港、 游历英法、访问日本等历史事件怎么解释呢? 他的一系列著作,以及循环日 报、申报上的一系列文章又是谁写的呢? 所以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在这之后,又有1 8 8 6 年说、1 8 9 0 年说、1 8 9 5 年说、1 8 9 6 年说、1 8 9 7 年说等等, 但是这些说法大多数被后来的学者否定了,只有1 8 9 7 年之说是较能为学术界所 认同的。首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静山先生在其所撰写的王韬事迹考 证中指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七十岁。夏四月,卒于城西草堂。”固他认 为王韬是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夏四月 的。然而,赵意诚先生在其所作的王 韬考证中则认为:“- - ) l 九七年七十岁,仲夏文录文编及王氏校刊吴县 冯桂芬校郐庐抗议刊于沪上。仲夏以后逝世。 他认为王韬卒于1 8 9 7 年 秋,赵意诚先生的观点在一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者胡适、徐光摩、恒慕 义以及香港学者罗香林、台湾学者吕实强都认为王韬卒于1 8 9 7 年秋,王韬评 传的作者忻平也同意此说,甚至连王韬家乡江苏角直的王韬纪念馆中的生平 介绍,也采用了1 8 9 7 年秋天逝世说。可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近年来,随着王韬研究热的兴起以及文本资料的不断丰富,学界越来越倾 向于吴静山先生的说法一即王韬逝世于光绪二十三年夏四月( 公历1 8 9 7 年5 月) 。吴静山先生强调,他的观点是根据蔡尔康铸铁庵读书应事随笔稿本 而来。蔡尔康自号缕馨仙史、铸铁庵主,曾任申报馆编辑,是清末的著名 报人,其与王韬的女婿钱征共事多年,而且他本人与王韬的关系也十分不错。 王韬自1 8 8 4 年从香港回到上海后,常为申报写稿,与蔡尔康的联系肯定很 多,而且他们又同住上海,相信蔡尔康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但遗憾的是,蔡 陈j 元庸f + 4 斋笔记,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9 7 页 圆吴静山一卜韬事迹考证,上海研究资料卜海通社1 9 3 6 年,第6 7 1 页( 转引自忻甲j :韬评传, 华东师范人学版 i :1 9 9 0 年,第2 3 8 页) 赵意诚干蹈考证,学风1 9 3 6 年第6 卷第l 期,第8 页,( 转引自忻平土韬评传,华东师范 人学“;版社1 9 9 0 年,第2 3 8 页) 2 千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尔康没有确切指出王韬卒于农历四月的哪一天。 李景光先生在关于王韬二三事一文中根据邱炜菱菽园赘谈一书, 其中有多篇文章谈到了王韬,在卷七王紫诠有二中得到了新证。邱文叙述 了王韬身世并赞扬他名满天下,重要的是文末小注中提到:“后阅沪报,知君 于丁酉四月二十三日卒于沪寓( 即1 8 9 7 年5 月2 4 日) 。”邱炜蓑字菽园,是 近代著名华侨文人之一,曾于1 8 9 8 年创办天南新报。他记载的王韬逝世的 年月日非常具体,与吴静山先生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其所根据的是当时 上海报纸的记载,应当说还是有非常高的可信度的。 在美国学者柯文( p a u lc o h e n ) 所著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 晚清改革一书的序曲中,柯文就明确提到王韬于1 8 9 7 年5 月溘然长逝。在其 后的章节中,作者写到在1 8 9 7 年,格致书院监督傅兰雅( j o h nf r y e r ) 在纪念 王韬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由于王韬先生的病逝,有奖征文竞赛不如从前那 么富有生气了。 柯文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北华捷报( 1 8 9 7 年7 月1 6 日) ,第1 2 8 页;又见毕乃德( b i g g e s t a f f ) 文,第1 4 3 页”。 格致书院曾经 举办过有奖征文竞赛,这项主张虽然是傅兰雅提出的,但是具体操办竞赛的确 是格致书院董事王韬。王韬还参与了评选参赛文章,编辑获奖文章以及为每卷 作序等工作,他的贡献得到了格致书院理事会热情的感谢。王韬逝世后,竞赛 的盛况可能不如从前了,因此傅兰雅会撰文纪念王韬。傅兰雅的文章发表于1 8 9 7 年7 月1 6 日,而他本人1 8 9 6 年就离开中国了,按照当时的通讯条件,傅兰雅 得到王韬的死讯应该间隔了一些时日,所以此文似乎是在王韬逝世一段时间后 才写作的,这为王韬逝世于1 8 9 7 年5 月提供了佐证,从而也否定了1 8 9 7 年秋 逝世之说。 邬国义先生在仔细查阅1 8 9 7 年的申报后发现,在其刊载的广告和报道 中,就有关于王韬逝世前后的消息。申报四月二十五日( 5 月2 6 日) 广告 中,有署名“新安江干独钓客孙瑞镜湖甫拜撰”的挽联联志: 王紫铨太守别号天南逐( 遁) 叟,生平足迹曾绕地球一周,著述不下 回转引自李景光关于千韬二二三事, 辽宁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1 期 昏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j 现代性之间上韬j 晚清改革,江苏人民 j 版社1 9 9 4 年,第 1 6 5 贞 柯义著,雷颐、罗检秋译存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千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版社1 9 9 4 年,第 1 6 5 页 3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百余种,名重中西。久为格致书院山长,培植人材,卓有成就。小隐淞滨, 置逐窟于怀仁里,琴书四壁,梅鹤一家。另辟别墅于西门红栏杆桥,颜曰 畏人小筑。与昔渊明诗云:“亦在尘埃中,人远地自褊”,襟怀洒落,古 今同一致也。校文之暇,偕幼铨令孙散步沪北,评花载酒,以娱晚年,白 发青衫,风流照耀。余时得梧( 杯) 堤杖履,长聆清谈。讵料黄杨厄闰, 夺我诗人,鲁殿灵光,一朝凋谢,特缀挽联,以志哀思。 公长诀矣,南极星沈,东山木萎,千百卷六艺群言,名山著述,直剩 邺侯架满,陆氏厨盈,家学守遗经,砚捧范乔,他日栖( 杯) 卷绳祖德。 我谁师乎,谈经逐( 遁) 窟,问字被园,十余年论文载酒,丽泽交孚, 讵期梦醒庄周,琴孤牙旷,海滨警噩耗,赋残王粲,伤心鲁殿泯灵光。 挽联的作者是孙瑞,字镜湖,是当时上海的一位名医。邬国义先生认为其与王 韬十分熟悉,很可能就是王韬的主治医师,这个挽联虽然没有注明王韬逝世的 具体时间,但是其至少表明王韬在四月二十五日( 5 月2 6 日) 前就已经去世了。 可喜的是,在申报五月二十九日( 6 月2 8 日) 又有一段报道为我们提供了 确切的时间: 名士举襄 王君紫铨以吴下闻人侨居沪渎,筑畏人小筑于城西隅,闭户著书,怡 然自乐,盖年已届古稀矣。上月忽撄小极( 疾) ,遽赴玉楼。咋为五七出 殡之期,本邑地方官成来吊奠,惟刘康侯观察因抱清恙,未及驾临。及午 后二下钟时,排导举襄,一切旗锣、伞扇、衔牌、容亭、香亭、饭亭、要 ( 腰) 牌、功布,僧道清音,簇簇生新,应有尽有。衣冠执绋者,多至数 十人,迤逦出西门,由法租界绕至英界六马路,施子英太守诸君在仁济善 堂前公祭,旋向北至大马路,过泥城桥,就新闸路平江公所暂厝。 这段文字具体记载了有关王韬逝世的原因、出殡的排场,以及当时上海公祭的 情况等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王韬在上海的地位和声誉。文中指出的“昨为五 七出殡之期 ,即五月二十八日( 6 月2 7 日) 为其“五七 ,以此来推算,王 韬逝世的准确日期为四月二十三日( 5 月2 4 日) 。这便与邱炜蓑菽园赘谈 一书中提到的“沪报”记载一致,因此王韬卒于1 8 9 7 年5 月2 4 日这一说法是 邬国义上韬卒年月u 考实,近代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1 9 1 页 邬国义工韬卒年月u 考实,近代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1 9 2 页 4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可信的。 此外,又有学者通过新闻报上的记载,为王韬逝世的确切日期又增加 了佐证。新闻报也是近代上海著名的中文报刊,与申报、沪报等 齐名,在当时颇具声誉,但是沪报已经不存于世而无法查证,所以新闻 报的记载更显珍贵。新闻报在1 8 9 7 年四月二十四日( 5 月2 5 日) 以“天 南星逝 为标题,直接报道了王韬逝世的消息: 天南逐( 遁) 叟王紫诠广文韬著作等身,才名籍甚。前时曾为申报 馆主持笔政,颇能一秉大公。近因年迈,退居西门内红阑杆桥,建屋一楹, 颜其名曰畏人小筑,闭门谢客,颐养余年。不料近抱沉疴,一病不起,竞 于昨日骑箕仙去,从此诗坛酒国中顿少一风流老辈,言之能无沮然。回 此后,在新闻报四月二十六日( 5 月2 7 日) 和四月二十九日( 5 月3 0 日) 又刊载了京都同德堂药局主人孙瑞的挽联,即与上文提到的申报四月二十 五日刊出的挽联为同一作者。五月十九日( 6 月1 8 日) 刊载了有关于王韬的挽 联以及举行公祭的报道,也与申报上关于王韬出殡在五月二十八日的报道 相互对应了起来。如此多的材料,尤其是申报与新闻报的报道资料表 明,王韬确实卒于1 8 9 7 年5 月2 4 日,而非其他说法。至此,王韬的生卒年月 日问题总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 二) 关于王韬的后嗣问题 学术界对于王韬的后嗣问题上,曾有过争论,不过王韬自己在世的时候, 多次谈及家世:“自始祖必宪至今二百四十余年,七叶相承,五代单传,仅得 男子十有五人。老民以下有从侄三人,相继天没。于是自明以来,巍然硕果, 仅存老民一人而已。天之所废,谁能兴之,天不独厄老民,而或将并以毒王氏 也,恐王氏一线之延,至老民而斩矣,噫嘻! 不大可痛欤? 尤可异者,曾王父 娶于沙氏,大父娶于李氏,父娶于宋氏,其家并无后。老民弟娶于夏氏,髫龀 俱亡。老民先娶于杨氏,危乎不绝如缕,继娶于林氏,亦己不祀。祖姑嫁于汪, 伯姑嫁于曹,宗祧并绝。老民族党无存,密亲盖寡,侧身天地,形影相吊,岂 天之生是使独欤? 老民每一念及,未尝不拔剑斫地,呵壁问天也。圆王韬的三 邬国义上韬卒年月u 再考口e ,华东帅范火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6 卷第5 期,2 0 0 4 年9 月,第1 1 3 页 工韬驶园老民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页 5 于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个哥哥都在刚刚出生十日间便因为痘疾早逝,他的弟弟王利贞也因为吸烟成瘾 在二十七岁就早早谢世。王韬的姐姐王瑛年长他三岁,嫁于吴淞江边吴村周氏, 也无男儿。王家的这种无男丁的局面使王韬感受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压力,因此他对于后嗣问题有着特殊的情结。王韬先娶杨氏,可是不到四年, 杨氏就因为积劳成疾在上海病逝了。后来继娶的林氏,依然没有为他带来所谓 的子嗣。不过王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王婉嫁于吴兴茂才钱征,不过后来早逝。 二女儿王娴生来就不会讲话,是残障人士。 王韬逝世后,在孙瑞的挽联中曾提到:“校文之暇,偕幼铨令孙散步沪北, 评花载酒,以娱晚年,白发青衫,风流照耀。 邱炜差的文学评论著作五百 石洞天挥尘中同样提到了此事:“( 王韬) 去岁丁酉四月卒于沪寓,年七十 一,先捐广文,后保太守,无子,遗一孙尚幼。 固这两处字句道出了王韬有一 孙的情况,可是王韬并无子,哪来的孙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王韬的外孙,即其 大女儿王婉与钱征的儿子。不过萧永宏先生根据所看到的材料,认为这个“孙 并非王韬的外孙,而是其从友人那里过继来的孙子,因为王韬1 8 8 6 年5 月3 1 日曾参加钱征二儿子的订婚宴,又曾于1 8 9 3 年左右致书盛宣怀,为钱征长子钱 大受在上海招商局谋职。所以,按照常理推断王韬不可能有一个如此年幼的外 孙。忻平先生也曾提到过,王韬晚年过继一殷姓男孩,名叫殷子望,过继给王 韬后并未改姓王,仍为其原来姓名。这个殷子望应该就是陪王韬散步沪北的男 孩吧。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王韬本人是没有子嗣的。 ( 三) 关于王韬的籍贯问题 王韬的籍贯究竟在何处,学术界历来就有元和、长洲、昆山、新阳之说。 王韬在其自传驶园老民自传中仅仅提到自己为甫里( 今苏州角直镇) 村人,此外并没有更详细的说明了。在王韬年谱一书中,作者张志春指出 王韬的籍贯是苏州市吴县用直镇:“甫罩地处昆山、吴县交界处,半属昆山, 半属吴县。长洲乃吴县分出之县,新阳乃昆山分出之县,故又有长洲、新阳之 o 申报丁凹叫月二十五同( 即1 8 9 7 年5 月2 6 日) ( 转引自邬圜义王韬卒年月同考实,近代史 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1 9 1 页) 。邱炜蒸五百石洞天挥尘卷六( 转引自萧永宏王韬生卒同期补证,新闻人学2 0 0 6 年第1 期总 第8 7 期,第4 3 页) 6 于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说。 学者忻平认为,王韬应该是江苏新阳人,他查阅了光绪昆新两县合志疆 域图和乾隆吴郡甫里志部颁元和、昆山、新阳三县疆域图后指出,王 韬的出生地甫里( 用直) 在清代分别属元和、昆山、新阳三县,长洲乃其邻县。 甫里镇西属元和县、东隶昆山县,唯东头尺里、渡头等村属新阳县。王韬的家 乡甫里村正位于此,当属新阳县。而且王韬在其诗文中多署“新阳王瀚”。在 上当事禀中,也自称“新阳生员王瀚”( 见吴煦档案选编:“王瀚上 吴煦禀 ) 。其蘅华馆日记封面上也自署“南武王瀚”( 南武乃新阳之别 称) 。李鸿章在书函中也称他为“新阳秀才 (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 稿卷一,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上曾相 第5 3 页) 。 此外,根据曾国藩之幕僚赵烈文的日记记载,在1 8 6 1 年8 月,王韬曾将自 己出生、字号、家庭情况等个人资料提供给赵烈文,“王瀚,原名利宾新阳 县人,附生 。赵烈文日记中的这段记载,对于王韬的籍贯以及早期的姓名、 字号记录的非常详细,由于此时王韬还没有因为上书太平天国之事而逃往香港, 所以他没有必要刻意隐瞒或者更改自己的一些主要出身情况,因此赵烈文在其 日记中的记录还是相当可靠的。不仅如此,王韬早期的手迹读书随记中也 自写“新阳王瀚漫笔”。因此,我认为,王韬的籍贯应该是新阳,而非其他说法。 至于为何会出现对于王韬籍贯问题的纷争,我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以供参 考: 第一,由于古今行政区划的不同,容易造成地名、籍贯等的混淆,特别是 清代对于甫里的行政划分与现在相去甚远,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叫法不同。 第二,王韬本人为了逃避清政府的通缉,流亡海外多年,其对于名字、籍 贯等重要信息必然要加以掩饰,后来学者出于研究需要而看到的资料中,王韬 的一些重要信息也必然是随着自身安全需要而变动的,所以就造成了学者对于 王韬籍贯产生争论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依据1 8 6 2 年( 王 韬流亡香港) 之前的第一手资料为准。 第三,就王韬自身来讲,虽然他的籍贯是新阳,而且他中秀才也是在新阳, m 张志奋编著_ f i 韬年谱,河北教育版社1 9 9 4 年,第3 页 圆忻甲一f 韬评传,华东师范人学 n 版4 r 1 9 9 0 年,第2 页 赵烈文能静居h 记( 续修p q 库全书第5 6 0 册) ,一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第6 1 1 页 7 工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但是就文化氛围、文人情怀来讲,他更愿意说自己是“甫里人”,甚至是“长洲 人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王韬在一些早期推荐自己、寻求晋升的重要书信 中就说自己是“新阳人 ,如写给赵烈丈的信就是这样。因为古代晋升讲究科第, 登科的时间和种类是很重要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当时的王韬为了所谓前程, 是不敢乱写自己的籍贯的,相对来说这也是较为真实的信息。而在他晚年著就 的一些作品中,就多是记作甫里或长洲。长洲此地历来人文荟萃、名士辈出, 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王韬毕竟也是一位读书人,所以更愿意将自己也置身于 这一氛围之中,这从锼园老民自传中的叙述就可见一斑:“老民姓王氏,素 居苏州城外长洲之甫里村,即唐陆天随( 陆龟蒙) 所隐处也 。 由此可见,关于王韬籍贯的争议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此要加以甄别, 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 四) 关于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的问题 王韬一生之命运,可以说与其是否上书太平天国密切相关。“黄畹上书太平 天国 的作者到底是谁? “黄畹”是否就是王韬?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问题。王韬在其著作驶园尺牍、驶园老民自传中虽然极力否认与此事有 关联,但是,就目前可以看到的大部分证据材料表明,王韬确实就是上书太平 天国的“黄畹 。 关于王韬是否上书太平天国的问题,陈其元最早在其著作庸闲斋笔记 一书中提到了此事。他声称曾于薛焕幕中亲眼见到“苏州诸生王畹 上太平天 国书,并说“王畹 已死于墨海书馆,“不婴显戮”。随后的太平天国诗文 钞、太平天国野史、清代七百名人传等书均沿用陈其元的说法,并认为 “王畹 即为王韬。尤其是罗敦最在太平天国战记提出“长发状元王韬 一说,更是风行一时。 1 9 3 5 年,北京大学教授谢兴尧在其论文集太平天国史事论丛中,辨明 了王韬并未去应试过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更谈不上“长发状元”,此号只是“友 人问的戏谑雅称”,后来以讹传讹,遂成为疑案。同年,谢兴尧将刚刚影印公布 的故宫档案苏福省儒士黄畹上奉天义刘肇钧禀与庸闲斋笔记中的“王 畹上忠王攻取上海策进行比较,写出了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考一文,确定 - j i 韬瞍同老民自传,江苏人民 版社1 9 9 9 年,第1 页 圆陈其兀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9 7 页 8 王韬生甲与著作研究 了“黄畹 、“王畹”与王韬实为一人。谢兴尧的理由有六点,即:“黄畹即王韬、 “文章相同”、“事实相合”、“文旬相同 、“策计相同”、“畹得罪后之自悔”等 等,详细论证了王韬确实给太平天国上过书。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 纲发表了上太平天国书的黄畹考一文,论证了“黄畹 上书的观点、自述 身世和文笔j x l 格等,也认为“黄畹”即为王韬。 但是,也有否定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静山在上海研究资料中说, “王韬未必敢冒天下的大险去上书太平天国的,否定了王韬暗通太平天国。 学者吴元申和杨其民分别发表王韬非王畹考、王韬上书太平军考辨两篇 文章,对谢兴尧、罗尔纲等人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王韬上书一说难以成立。 然而,吴、杨二人的文章一出,立即就有王开玺和李景光发表文章与之商榷, 又否定了吴、杨二人的观点,重申谢兴尧和罗尔纲的“王韬上书说 。 本人通过对王韬著作的梳理,总结了以下几点理由来佐证王韬确实上书太 平天国: 一、王韬在驶园尺牍、驶园老民自传中自称与上书无关,但是我们 知道,驶园尺牍刊行于1 8 7 6 年,而驶园老民自传更属王韬晚年之作, 其必然为了“避祸消灾”,对于这一“人生污点 做一番掩饰,“庚辛之际,江 浙陷贼,焚戮之惨,所不忍言忽闻官军缉获贼书,指为韬作。当事不察, 竞论通贼,忌毁者众,百喙莫明 圆。王韬的这番辩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如果 有人( 王韬认为是地方官僚) 想要陷害王韬,为什么不用其他更直接的手段呢? 为什么“黄畹”的上书恰好在太平军的军营中被发现呢? 信中的内容显示,一 旦太平军采取“黄畹的计策,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的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当 事者 真的会把这样一封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再收回的信件“交给 太平军, 去陷害一个无官无势的王韬吗? 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二、有证据表明,王韬曾经游历过太平军控制下的“天京 ( 江苏南京) 等 地,并且与太平军重要人物洪仁开有交情。首先,蘅华馆日记的手稿中有这 样一段记载:“十一年二月朔同,作金陵之游,英国牧师艾君迪谨( 即艾约瑟, j o s e p he d k i n s ) 招余作金陵之游,不获辞。金陵久为贼窟,丙午秋试一至,今 张海林千韬评传,南京人学版社1 9 9 8 年,第9 4 页 圆王韬设同老民白传,江苏人民 ;版社1 9 9 9 年,第9 页 9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屈指十六年矣。 这直接表明了王韬曾于1 8 6 1 年到过南京。在蘅华馆诗录 中又有一首从舟中望金陵诸山这样写到:六代兴亡王气尽,中原战伐霸才 稀。显然,这首诗作于南京长江的船只上面,不然何来“金陵”,何来“六代兴 亡 之感叹呢? 1 8 5 4 年5 月,洪仁歼来到上海,希望与南京的太平军接触。在其滞留上海 期间,与英国教会来往密切,几乎每日与麦都思( w a l t e rh e n r ym e d h u r s t ) 见面, 而王韬此时正是麦都思的助手,所以二人必然结识,王韬在1 8 5 4 年l o 月的一 则日记中证实了这一点:“晚往洪客斋,期读圣经一章。圆这些证据都表明, 王韬与太平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毫无瓜葛。后来洪 仁开成为太平天国的“干王,位高权重,总理朝政。笔者认为,正是洪仁开的 “成功 刺激了王韬,当他看到昔日的朋友如今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 如果他也投靠太平军,那么获得权势和影响的机会要比站在清政府一边大得多。 所以,这也应当是王韬上书太平天国的一个诱因。 三、王韬在饔牖余谈里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描写了关于太平天国战争 的一些事情。如饔牖余谈卷六记南贼事写到道光庚戌太平军在广西思 旺遭到清军围剿,冯云山“奋然谓其下日:此起义之初,首临大敌也。是非身 经大小数百战,何能致奠安而享福祉哉? 成事者自邀天佑。尔众请观我一战破 之! 遂偕西贼驰入官军营,斫垒陷阵,凶锋颇锐。贼众在后成奋呼继进,声撼 山岳。于是官军尽靡,营遂溃” 。卷七记英贼事写陈玉成、李秀成二人审 时度势,联合破敌:“时官军方虑贼必对面迎拒,严之为备,而未知有援军之蹑 其后也。陈贼乘官军稍懈,突出纵击,一鼓破之;遂自枞阳长驱顺下,陷无为 州,距汤头镇陈贼率众攻陷庐州,所向亡命,官军颇不敢撄其锋。”这些 文字,虽然用的是贬斥太平军的语气,但是字里行间却写出了起义者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的气概。他写冯云山、陈玉成、洪仁开等人慷慨赴死,更可谓是英勇 悲壮,读之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王韬对太平军不抱好感,为何以如此大的篇幅 来颂扬“贼”之气势呢? 可见他对于太平军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其“上书”的 行为也就有了一些依据。 张海林干韬评传,南京大学h 版社1 9 9 8 年,第8 4 页 十韬衙华馆【j 记( 续修p q 库伞书第5 7 6 册) ,一i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咸t 四年几月初八l j ” 于韬绕牖余谈,岳麓 5 社1 9 8 8 年,第1 7 3 页 工韬瓷牖余谈,岳麓书社1 9 8 8 年,第1 9 6 页? 1 0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二、王韬的文言小说 王韬创作文言小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随意撰就的遁窟谰言和“藉 以抒平日之牢骚郁结 而作的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他的创作思想,“穷 愁著书 是主导,而“游戏作文”意识也夹杂其中。这三部文言小说被称为“后 聊斋志异 ,虽然王韬的文言小说在语言文字方面还及不上聊斋志异,但是 其思想内涵以及现实意义却高于聊斋志异,所以不失为清代文言小说的殿军 之作。 ( 一) 王韬文言小说的创作历程 王韬创作文言小说分为两个阶段:一,1 8 8 0 年以前,他先在苏、沪等地生 活,后遁居香港,断断续续地“随意撰就 遁窟谰言;二,1 8 8 4 年至1 8 8 9 年,他回沪居住,集中而快速地创作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藉以抒平 日之牢骚郁结 。 1 、第一阶段:创作遁窟谰言 王韬第一部文言小说集遁窟谰言,又名遁叟奇谈,初结集于光绪元 年( 1 8 7 5 年) ,共十二卷,一部分为少年时所作,另外一部分是1 8 6 2 年逃往香 港后创作的作品。他在驶园著述总目中曾说:“少时即有鸡窗琐话一书, 聊以遣兴嗣后,日有所增,成遁窟谰言十二卷。 还说:“同治纪元之 岁,余以避兵至粤,寄迹香海夙寡交游,闭门日多,风晨雨夕,一编自怡 于是窃效干宝之搜神,戏学髯苏之说鬼,灯烛更阑,濡毫暝写,久之遂如束笋。 因并箧中所存髫年之作,厘为十二卷,名日遁窟谰言。” 王韬“髫年 创作文言小说,因幼时就接触并熟悉许多小说类的故事。其 母朱氏“夏夜纳凉,率为述古人节烈事”,他“听至艰苦处,辄哭失声,因是八 九岁即通说部” 。其父王昌桂对他悉心教育,他后来回忆说:“少承庭训,自 九岁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维说无不该贯,一生学业悉基于此。 这 对他文言小说写得典雅质朴、用典恰当打下了基础。 遁窟谰言一书是一部记叙粤地风情故事、太平天国烧杀抢掠题材以及 j i 韬著锼同文新编,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3 7 5 页 十韬遁窟谰苦,河北人民版十l :1 9 9 1 年,“自序二” 干韬瞍圃艾录外编, j 海书店 版社2 0 0 2 年,第2 7 3 页 固工韬设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i f i 版 2 0 0 2 年,第2 7 3 页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涉及作者坎坷生平和外国风物的小说,应当是王韬遁居香港后的一部分作品, 占全书三分之一的份量,具有一定的现实倾向。而书中大部分写人鬼相恋、人 情世态的小说,其中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笔法粗率的作品,可能是他少年时 所作,内容多荒诞不经。 王韬少年作小说,主要出于好奇、“遣兴 ,如他所云“少时即有鸡窗琐 话一书,聊以遣兴 。而遁迹香港后创作小说,却是为了遣怀泄愤。他因化名 黄畹上书太平军而受到清廷通缉,初到香港,孤独寂寞,闭门日多,无以遣怀, 因此写作小说,多孤愤之作,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程度的谴责。但此时他仍有积 极用世之心。他认为,“遁 的意思,不是心存逃世,志在山林,匿迹终身于荒 陬穷窟,而遁世实际与用世殊途同归;写作志怪小说,“亦缘旨寓劝惩,意关风 化,以善恶为褒贬,以贞淫为黜陟,俾愚顽易于观感,妇稚得以奋兴”,遁窟 谰言“斯编所寄,亦犹是耳”。黄怀珍在此书的序言中也写道:“托于齐谐、 虞初者流,寄其慷慨激昂之致 ,即表明王韬此时虽对大清王朝不满,但对 个人和国家的前途似乎并没有失望。 但是,王韬在创作遁窟谰言的过程中其实并不投入,而是偶然为之, 随意撰就。从此书写作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就可以表明。在写作此书的同时, 他著述很多,据其女婿钱征在遁窟谰言的跋中介绍,“先生平时之著述,大 都皙经义者十之四,讲词章者十之二,旷览古今、发为伟论者十之三,余则耳 闻目见,信笔直书而已 。遁窟谰言即属于“余”下十之一中的一部著作, 乃“信笔直书”所为,并没有占用作者多少心血。作者自己也说:“此书于花晨 月夕时,随意撰就,脱稿后并不加以修饰。 当钱征1 8 7 4 年带该书去上海申 报馆刊印出版的时候,他打算让钱征帮助修改,“意若欲征为之点窜者”。 王韬随意撰写遁窟谰言,因为其精力不在于此,而主要在于谋生糊口和翻译 经典、办报撰文、匡时救世上面。他希望能报效国家,被清廷所用,去干一番 宏伟大业,为此,他奔走呼告、殚精竭虑。而写小说,只是闲暇娱乐所为。洪 士伟在遁窟谰言的前序中指出:“遁窟谰言一书,盖涉于齐谐虞初 者流,文人游戏之所为作也。,“所谓遁窟谰言者,则滑稽玩世之作也。 1 2 二跋跋。 序征征序白钱钱前年年年年 l l l l 9 9 9 9均均均均 社社社社版版版版民民民民人人人人北北北北河河河河三一三一三一三n谰谰谰谰窟窟窟窟遁遁遁遁 韬韬韬韬 千手工千 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 王韬没有料到遁窟谰言会获得成功,他曾自谦它“见诮于雅流,丛疵 于正士,以之覆瓿糊窗”。在上海图书馆馆藏王韬的全部手稿中没有遁窟谰 言,可见作者原不怎么看重该书,但它却给他带来了盛誉。该书出版后,翻刻 者四起。例如江西书贾所刻闲谈消夏录竞将该书全部抄袭进去,一字不改。 这种书商赢利的举动,足见该书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