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根据依恋理论的连续适应性假设,依恋关系是指个体与依恋对象之间亲密、 永久的情感联结,此联结所提供的情感支持、亲密感和安全感会持续影响个体在 人生各阶段的发展与适应。而生涯发展是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之 一。基于此,本研究目的在于调查中国大学生的依恋关系、生涯发展,以及探讨 依恋关系对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进而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咨询( 辅导) 提供新 的视角。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的编制, 第二部分为依恋关系和生涯发展的量化研究。 以s u p e r 的生涯发展阶段论为理论基础,并且结合文献,本研究自编了大学 生生涯发展量表。此量表包括了生涯探索、生涯定向。其中,生涯探索包括:职 业探索、人际询问、系统性探索、自我探索;生涯定向包括:生涯定向程度、情 感舒适度,生涯未定向因素( 6 个维度) 。 采用修订版父母一一同伴依恋量表( m p a ) 和自编的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对 3 4 9 名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进行施测。考查大学生的依恋质量、生涯发展状况以 及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典型相关。结果表明:( 1 ) 我国大学生的依恋关系质量 较好。亲子依恋高于同伴依恋,母亲依恋高于父亲依恋。女生的依恋关系高于男 生的依恋关系。大学阶段,依恋关系相对稳定。( 2 ) 我国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状 况处于中等水平。总体而言,高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好于低年级学生,特别 是生涯探索方面。大学生主要通过人际询问和自我探索进行生涯探索。男生的生 涯定向程度和情感舒适度高于女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生涯发展没有明显差异。( 3 ) 生涯探索与生涯定向存在正向的典型相关。进行较多生涯探索活动的大学生,较 少出现“缺乏了解”、“决策焦虑”、“职业觉察不足 等生涯未定向问题,从而较 容易建立明确且满意的生涯目标。( 4 ) 依恋关系( 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 与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都存在正向的典型相关,支持依恋关系的连续适应性假 设。虽然依恋关系与大学生生涯发展相关性不高,但仍反映出了良好的依恋关系 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发展。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 务上,亲子依恋( 父亲依恋、母亲依恋) 和同伴依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字:依恋关系生涯发展生涯探索生涯定向 华东繇黎大学2 8 藩硬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c o n t 协u 埘o fa 血p t a l i 蝴h y p o t 量l e s i s o fa 谯a c h n l tm e o a t t a c h m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r e f b r st 0t h ei n t i l i l a t ea 1 1 d 印d u i i n gc m o t i o nb o n db e t 、e e n i l l d i v i d u a l 锄da 蚴c 触蠹g u r e s 弧i sb 锄dc a n 烈州i d e 锄1 0 t i o n a ls u p p o r t ,s 跚s eo f i 蕊麟糙y 雒ds e 珏s e 辞s e c 嘶珏w 糕捷c 鼹矗蚤珏e 魏印a 磁盘迸v 瓣娃采s 砸a p 谂b i l 至啦蠲d d e v e l o p m e i l t0 fe v e r ys t a g e so fl i f e a n dc 鲫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i so n e o fi m p o r 娃m t 衄s k s f b r u e g es t u d e n t s b a s e do nm e s e 铆。嘶n g s ,t h ep u r p o s e0 fn l i ss t l l d yw a st o 遗v e s g a 绝蛳蛰e s e 疆e g es 舞d 鼬捺雒a c 陋磁l 埝m e 蠢p a 鼢撼粕dp e e 惑a 纛dc 鑫芏e 既 d e v e l o p m e i l t a sw e l la st 0e x a m 泌en l ef 西a t i o n s b i pb e t w e e na 凇c h m e i l tf e l a 畦o n 枷p s a i l d c o l l e g es t i l d e n t s c 粕嘲。d e v e l o p m e n t 计l i c hc a i lo f 】断an e wv i e w t oc a r e e r c o u n s e 强g 参d rc 。王l e g es t l l d t s 骶虹ss 抛d y 撼c l u d e d 批op a 燃( b ei sc o 删蔓1 i n g c a 孢黻d e v e l o p m 鞠乏s 蠢ef o f 珏e g es 纯d e 砖t s 褫da n o t 董l 嚣i sq 毯a n 蠡韬矗v es 键d yo f a t t a c h l 印tr e l a i i o n s h i p s 锄dc 枨默d e v e l o p m c 舭 8 a s e d 吐l es 印苗c a 萤e 蹦如v e l 。p n l e l l t 饿猡a n dp e 艇n e n tl i 黜r e ,t l l i s s 诬d yc 硼哦l 醯c a 羚e fd e v e l 印m e n ls e a l e 蠡淫e 融l e s e 嚣e g cs t l l d 朗豁i 稳e l 鞫曲l g c 踟e x p l o m t i o n 粕dc a r e e rd e c i s i o n h lt l l i ss c a l e ,c a r e e re x p l o 础o nc o m p r i s e d w o r k e x p l o 枷0 n ,i l l 雠p 嘶舳a l 嘲q u i r e s ,s y s t e l x p l o r a 廿0 na n ds e l f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 i i 嚣de 鑫毅e fd e c i s 主。纛法c k d 恁d e g 豹e eo fe a 蛩e e fd e c i s i 泣,e 脚蛀。臻搽c o 襄镬b 建i i 退f 礁e 氛) 芏s o fc a o 臂i n d e 癌s i o i lw h i ( mc o n t a i n ! :;嫡xd i m e n s 主o n s f o rq u a n t i t 撕v es t l l d y 3 4 6s 绷叩l e sf - r o mf r e s t 0s e n i o rs t i l d e n t sc o 印l e t e d 斑e 粥v i s i 醴囊撺鼹溆yo fp 躐魅乏趣d 氏缎a 淞e 醯蹒硝p 躲dc 戤疆 d e v e l o p m e n ts c a l e 强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瞅l ( a ) 饿el e v e lo fa 饨a c l l i i l e i l t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i 珏 c h i n e s ec o u e g es t u i d t sw a sm o d e r a 伦,彻d 撇h m e n tt 0p 绷t sw a sb e t b 蹦m a nt 0 p e 缁,嫩a d d i t i o n ,藏抛搬e ra 毽a c l 删腮tw a sp r 疵曲l c ( b ) c 醯l e 辩h e g es 趣d 瓣捺h a d m o d e 耀把c a f e 翳d e v e l o p m e 峨黼d 氇e y 礅啦l l y 蹦c 蹦燃哑l o r 蕊溅懿m i n t e 叩e r s o n a le n q u 骶sa i l d 叫f - e x p l o r a l i o n u p p e r c l a s s m e ne i l g a g 酣n l o l - ee x p l o r a t i o n a c 吐v i 娃e s b e s i d e s b o y s c 翘缎d 喊s i o n 锄d 蹦的虹o n a lc o 删b r td e g r e ew e m b e t t e r 搋毽薛黏) e 斌默唧l 嗽垃鼹w 舔s i 鲥磊e 飘渺e o 鼬l a 耗巷姒凌c a r 搿。碲l 铖藤强 t h ec 粕o i l i c a lc 删r e l a t i o np a 傲肭w a sc h a r a u c t e r i z e db ys 钒) n g e s t1 0 a d i n gb e t w e e i l c 砥燃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af e wf a c t o r so fc 淝e ri n d e c i s i o n ,s u c ha sl a c ko fk n o w l 酣g e , d e c i s i 瀚栅e 哆鞠dc 嬲b 碰“c s 疆) c 翘。嫩c a le 鞠峨a 垃锄被a l y s i s 诬d i c a 锄斑越 a 韵熊热e n tt 0p a f e n t sa n dp e e f sa s s o c 至a t 醯p o s i 畦v 醴yw i mc o l l e g es 船d e n 帮c a r 毵f d e v e l o p m e i l t ,s u c ha sc 矾册e x p l o r a t i o n ,d e 簪o fc 揪rd e c i s i o na 1 1 d 蹦l o t i o n a l 华东酃范大学2 8 屠颈士学位论文 c o 删晒也衄d 廿l e 瑞s u l t sv 撕d a t e dc o n 血u 时o fa d a p t a d 加h y p o m e s i s ”o fa t t a c l l l 】慨l t 也掣融e o 赵e g e 鼬d e 曩瓠缒鑫c 妇缸鬣t 幻p 戳热秘鞠d 弘e 憨p l 鑫y 醯as i 寥弧e 雒l e i nm e i r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骠眩稚s :礁鑫c 妇l 黼芝磁蕊豫s 啦;罐i e 琵d e v 穰印糍鞠专;觥e 冲l o 豫磊潍; c a n e rd e c i s i o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弓l 耀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巴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巴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 律者签名:l 恕:3 :坠 旨期:芝墨:点:三l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商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捌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阕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力小柱 导师签 日期:! 量:墨主j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动机和目的 1 绪论 1 1 1 依恋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依恋”是指个体间亲密、永久的情感联结( 赴n s w o m ,1 9 8 9 ) ,此联结所提 供的情感支持与亲密感将会影响个体的适应与发展。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子女 认同最早、接触最深的对象。父母与子女之间所产生的亲子互动关系对个人的心 理健康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 9 5 8 年,英国精神病学家b o w l b y 在对早年丧母儿童以及青少年罪犯的心理 分析研究中,首次提出依恋理论。从此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人类情感联结的兴趣。 b o w l b y 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建立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婴孩的生存,而且这 种依恋关系让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堡垒 ,使其能毫无顾虑地探索外在环境。 s r o u f e 和w 狐璐( 1 9 7 7 ) 提出依恋的连续适应性假设,该观点认为,婴儿期发展出 来的依恋关系也会影响到个体接下来各阶段的发展,并发挥其调适功能。 随后,在以青少年为样本的依恋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证实依恋关系对于青少 年的发展与适应有重大的影响力( 舢l i s o n & s a b a t e l l i ,1 9 8 8 ;b 础i f o r d & l y d d o n , 1 9 9 3 ;h p e z ,1 9 9 5 ) 。他们认为,良好、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能预测青少年个体 化的良好发展。k o b 出和s c e e 巧( 1 9 8 8 ) 认为,可以将依恋理论作为理解个体情绪 体验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取向,如果个体有一个情感上可获得的、一致的依恋 对象,他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并能够有效的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如果个体没 有一个情感上可获得的依恋对象,他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并缺少应对生活压力 事件的能力。 s t e i n b e 穆( 1 9 8 5 ) 指出个体的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少年此时不 论生理、认知或是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们开始积极地追求 自我认同、独立自主以及同伴的认同。0 b r e i l l ( 1 9 9 6 ) 等学者认为,青少年时期亲 子关系正在转变,同伴关系也显著性增加。对青少年而言,同伴关系也是支持的 重要来源,并能给予青少年归属感、被重视、及安全感( b r o 、瓶,e i c b e r & p e n i e , 1 9 8 6 ) 。 因此,父母、同伴依恋关系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 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生涯发展是大学阶段的重要课题 h e r r 和c 姗陬1 9 8 4 ) 认为,大学生正处于其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会面临 许多与未来发展有关的重大决择,例如就业、考研、婚姻等方面,这些都需要理 清方向,才能进行规划与准备。s u p e “1 9 9 0 ) 也认为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 约 1 8 2 1 岁) 为生涯发展的转换期,此时的生涯发展任务便在于从事何种职业或是生 涯选择,并为进入就业市场而接受专业训练,最终实现其选择。换言之,正处于 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必须面对如何选择或从事与未来职业有关的活动,以便投 入特定的教育或职业领域中的任务。也可以将此观点理解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 务主要为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发展,即通过探索,发现自己及认定工作,包括一 连串透过工作或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结合对个人需要、兴趣、价值观、 工作角色及能力的澄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 如果对于未来的生涯选择还没有具体的确定和承认,以及做出相应的准备, 这种状态即生涯未决定。这种未决定不但是一种生涯发展上的迟滞,甚至还可能 会导致自我认定危机。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生涯未决定的学生经常出现焦虑 ( h a l l m 趾,f u q u 如b l u 砜1 9 8 5 ) 、缺乏学习动机( e l t o n & r o s e ,1 9 7 0 ) 、学生角色 投入不足、学业成绩偏低( p e n d e r g i 邪s ,1 9 8 7 ) 、离校( h a ,1 9 8 4 ) 等现象或困扰。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咨询的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当大学生对 于未来的生涯目标感到茫然或举棋不定的时候,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在 人际关系、时间分配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扰,显得无所适从。 可见,探讨大学生生涯发展问题,不仅能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 且将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1 2 研究问题和假设 1 2 1 研究问题 大多研究结果显示,依恋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重要影响。青少年时期, 依恋关系与发展性需求特别有关( b m c k ,g a y ,& m a t l l 锄y ,1 9 9 3 ;m c e ,f i t g e r a l d , w h a l e y ,& g i b b s ,1 9 9 5 ) 。在过去几十年,已有一些学者尝试建立依恋与青少年 发展适应的联结。很多研究都认为,青少年的某些重要发展任务是在良好、安全 的依恋关系或家庭关系下完成( g f o t e v a i l t ,& c o o p e r ,1 9 8 6 ;l a p s l y ,硒c e , f i t 删d ,1 9 9 0 ) 。不过,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 目的是探讨国内大学生的依恋关系和生涯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检验依恋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的连续适应性假设,验证依恋关系是否对大学生生涯发展发挥调适作用。具体研 究问题如下: ( 1 ) 我国大学生的依恋关系的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依恋是一生的 发展现象( b a r t h o l o m e w ,1 9 9 3 ;c o l i n ,1 9 9 6 ;r i c e ,1 9 9 0 ) ,但目前已有的依恋 研究仍然大部分是关注于婴幼儿时期,对于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研究虽然比不上婴 幼儿期,但也算得上是较富有成效。然而对于青少年晚期的依恋研究又主要是讨 论依恋的类型。因此本文将讨论不同年级、性别大学生的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 同伴依恋关系。 ( 2 ) 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水平。根据s u p e r 的生涯发展阶段论,大学生的生涯 发展任务,主要是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发展。因此本研究将以此观点作为大学生 生涯发展的框架,自编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并研究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比 较不同年级、性别、年龄、专业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差异。 ( 3 ) 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关系。通过研究依恋关系( 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 伴依恋) 与生涯发展( 生涯探索、生涯定向发展) 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依恋关系 在大学生生涯发展上的所扮演的角色。 1 2 2 研究假设 结合研究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假设: ( 1 ) 依恋关系的差异 不同依恋关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依恋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 2 ) 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差异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 ( 3 ) 依恋关系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之间的相关 依恋关系与生涯探索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 依恋关系与生涯定向发展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1 3 概念的界定 1 3 1 依恋关系 虽然关于依恋研究不少,但是不同理论取向的研究者对于依恋有不同的理解 和看法。依恋最早被描述为婴儿与依恋对象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也有人认为 依恋是个体的一种心理表征或认知结构,调节个体的认识、情绪和行为。 本研究中,依恋关系是指个体从依恋对象那里获得的种情感支持,以及因 此而产生的亲密感、安全感。因依恋对象了解与尊重个体的需求与期待,以及依 恋对象能了解其状态,并给予关心的反应而产生正向的,有关“信任 的情感认 知经验。反之,因为依恋对象没有给予反应或给出不一致反应而所产生生气的、 无助的情感与认知经验。 其次,在一些实证研究中把依恋分为几种固定的类型,按不同的依恋风格进 行研究,也有研究者将依恋理解为单一维度,更侧重其品质( 质量) ,特别是在青 少年发展课题上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依恋关系的后一种理解,以依恋品质( 质量) 来衡量依恋关系,并以父母一同伴依恋量表( p a ) 的得分作为评价大学生的依恋 关系质量的指标。 1 3 2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 根据s u p e r 的生涯发展理论,一定程度上可通过相应发展阶段的生涯发展任 务来衡量个体生涯发展水平。而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主要为生涯探索、生涯定 向,即个体通过探索,发现自己以及认定工作,其中包括一连串透过工作或工作 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并结合对个人需要、兴趣、价值观、工作角色及能力 的澄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生涯 发展主要是围绕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两大发展任务的相关概念。 ( 1 ) 生涯探索 生涯探索是指大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探索行为,以获得有关自我的个性特征、 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澄清和了解,以及对职业、工作、机构等相关的资料和信 息的收集。 ( 2 ) 生涯定向状态 生涯定向状态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涯或职业发展方向、目标所抱持 的态度与认知,包括生涯定向或生涯未定向。 4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 3 ) 生涯定向 生涯定向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涯或职业发展方向、目标已经有所选 择或决定状态。生涯定向中包括生涯目标确定的程度和对确定的生涯目标所持有 的情感反应。 ( 4 ) 生涯未定向 生涯未定向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涯或职业发展方向、目标还没有明 确做出选择或决定的状态。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涯未定向属于生涯发展不足。生涯未决定在大学生中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有个体异差。本文将根据自编的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 对大学生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进行测量。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2 文献综述 本章将主要以依恋理论和生涯发展相关理论作为基础,探讨相关的文献、研 究结果。全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为依恋理论和相关研究;第二节为生涯发展的理 论以及相关研究;第三节为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 2 1 依恋理论 2 1 1 不同流派的依恋理论 2 1 1 1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婴儿依恋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因为口腔活动的关系。此时 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正好处于口腔期。个体通过吸、吮、咬、嚼等口腔的活 动,来获得快感。任何刺激,无论是物体或人,只要能满足需求,都会成为婴儿 依恋的对象。在此阶段若能让婴儿获得充分的满足,则婴儿与照顾者之间就会产 生安全的依恋关系。 客体关系学派则认为,婴儿从出生即有能力主动与外在客体( 通常是母亲) 建 立关系。婴儿与母亲的互动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婴儿会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内化 到自己的内在精神层面,形成一种内化表征意义,然后此内化表征意义会再向外 投射于人际互动中,形成个体对人际互动的知觉。最后这种知觉再次被内化到个 体内部,形成统一的人格( 龚美娟,1 9 9 4 ) 。如果个体能与客体间形成良好关系, 则往后人际关系的发展及适应都较为正向,也较有弹性。反之,若客体关系有缺 陷,则个体的精神层面易受到负面影响。 2 1 1 2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强调是喂食导致了依恋关系的产生。早期的学习论者认为经由喂 食,婴儿会有接近母亲的欲望。n e o h u m a i l 认为婴儿由依赖母亲而发展出母子 关系的联结,因而产生依恋,喂食是造成母子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有些研究 结果显示,喂食本身并不是决定依恋最重要的或唯一的原因,重要的是喂食中的 情境中,母亲拥着婴儿,摇着、拍着,轻抚着婴儿,这种身体上的接触与情境使 婴儿感到舒适及愉悦,此种舒适及愉悦的感觉才是依恋关系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母亲在满足婴儿生理需要的同时,降低了婴儿的内驱力,与 母亲的声音、微笑相联系,母亲的行为成为了二级强化行为,这使母亲成了婴儿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依恋的对象。 2 1 1 3 认知发展论 认知发展取向对于依恋关系的解释,源自p i a g e t 。他认为,婴儿与母亲形成 情感联结的能力,随认知发展的程度而定。在依恋发生之前,婴儿需先能区分母 亲与陌生人,同时必须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有物体恒存的概念后,婴儿才会对 母亲产生稳定的关系,进而与母亲形成依恋关系。 k o h l b e 唱认为,依恋关系是视对方为自己,是一种分享、沟通、合作的关系。 k o h l b e r g 和s c h 世打认为要建立特殊的依恋需考虑个人智力发展情形,建立依恋 关系至少有三种认知能是必须的:1 、婴儿必须能分辨自己与他人。2 、婴儿必须 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3 、当依恋对象不在时,婴儿能产生依恋对象的心像,并 表示抗议旧1 。 2 1 2 现代依恋理论 关于依恋的理论,除了以上提到3 种观点外,还有以b o w l b y 和灿n s w o t h 等人为代表的、综合了多种理论取向而发展起来的、影响最大的依恋理论,也有 人称其它为现代依恋理论。 2 1 2 1b o w i b y 早期的依恋研究 b o w l b y ( 1 9 5 8 ) 提出了依恋理论。他认为“依恋 不同于“依赖 ,“依赖 更 倾向于母亲婴儿的生理上的满足,而“依恋 却是儿童具有一种心理功能。并且 将“依恋定义为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在此情感关系中,婴儿能 够获得安全与舒服的感觉。同时,他吸取了f r e u d 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价值的内容 ( 如:亲密关系、早期经验的重要性等) ,借鉴了习性学、进化论以及信息加工论 的观点,进而提出了现代依恋理论( w a t e r se e ta l2 0 0 2 ;w a t e r se 2 0 0 3 ) 。 b o w l b y 从习性学和进化论的观点阐述儿童依恋的起源和功能。他认为,人 类与生俱来就要与特定的个体形成持久的联结,并以此获得生物保护和进化优 势。以婴儿为例,b o w l b y 认为婴儿天生有一些自发的本能行为,如哭泣及发出 声音等,在婴儿处于焦虑和危险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这样行为寻求与抚养者的 亲近和接触,从而得到安慰和保护。 从系统控制角度出发,b o w l b y 以控制系统的模式来表示依恋的概念,强调 控制系统是一种目标调整的行为系统,具有动机性及目的性。面临害怕或压力的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情境下,此系统就会被激发,个体即会表现出依恋行为,回到照顾者的身边。因 此控制系统可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而个体与依恋对象的互动品质,会逐 渐形成个体对环境的内在运作模式。也就是说,婴儿所形成的内在运作模式的特 质,主要取决于其依恋对象的特质。如果依恋对象是可靠、稳定及有反应的特质, 婴儿便能由与依恋对象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中获得安全感。 2 1 2 2 依恋与依恋行为 b o w l b y ( 1 9 6 9 ) 通过区分依恋与依恋行为,进一步加深对依恋概念的理解。 b o w l b y 认为: ( 1 ) 依恋是个体强烈寻求依恋对象亲近或接触的倾向,尤其是在某些情境中表 现得特别明显,如:当个体害怕、疲累或生病时,并且依恋的倾向不随情 境或时间而改变。 ( 2 ) 依恋行为是个体常用来与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的各种行为方式。依恋行 为会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如:一个学步的小孩进入陌生情境时的依恋行 为,表现为紧抱着母亲;而刚离家上大学的新生,其表现的依恋行为可能 是打电话回家。 ( 3 ) 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但其依恋的本质是不同的。 例如:当婴儿进入陌生的环境紧抱母亲的行为,与大学生离家求学时打电 话回家寻求父母安慰的行为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寻求安全感( 硒c e ,1 9 9 0 ) 。 1 9 9 6 年,融n e y 和n o u e r 在b o w l b y 对依恋行为看法上进行了补充,他们认 为个体的依恋行为会根据“依恋对象的可得性 和“呈现的物理与社会环境中的 威胁程度”,使个体维持探索行为与亲近行为间的平衡。当环境中的威胁性大, 婴儿依恋行为越容易出现。相反的,当依恋对象能够让婴儿视为安全的基地,且 环境中没有明显的威胁时,婴儿就会倾向于进行更多的探索行为。 2 1 2 3 内部运作模式 2 1 2 3 1 内部运作模式概念和结构 内部运作模式( m 锄a 1 、砌凼n gm o d e l ) 是依恋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 一。个体在婴儿时根据照顾者( 通常指母亲) 的反应所建立的一些规则和节奏,逐 渐形成婴儿对依恋对象、自我和环境的心理表征或内在运作模式( b o w l b y ,1 9 8 2 ; a i m r o r t h ,1 9 8 9 ) 。 - 8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 1 ) 对依恋对象的判断:对方是否会对自己寻求支持及保护的呼唤有所回应。 ( 2 ) 对自我判断:这样的自己是否能获得对方有所注意的反应。 2 1 2 3 2 内部运作模式的作用 通过早期与主要抚养人的交往经历,个体逐渐形成了关于自我、他人以及人 际关系的内部运作模式。这些内部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它们不但使个 体能够预料未来的人际关系情境,而且还指导个体制定相应的计划去应对那些情 境凹 。内部运作模式作为一个解释性的过滤器会影响和引导个体的注意、解释和 记忆等心理过程。内部运作式主要以同化的方式指引人们去注意和吸引那些和己 有表征相一致的信息,而屏蔽掉那些与其不一致的信息( a 1 1 i s w 0 r t h ,1 9 8 9 ) 。 2 1 2 3 3 依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内部运作模式在依恋关系中是相当稳定的( b o w l b y ,1 9 7 3 ; c a s s i d y ,2 0 0 0 ;f r a l e y s h a v e r ,2 0 0 0 ) 。a i n s w o r t h ( 1 9 7 8 ) 等人研究了以母亲为 安全基地的婴儿,结果发现,不仅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有稳定的依恋内在运作 模式,而且此内部运作模式一旦形成,即具有自主性、倾向稳定而连续的特质, 大部分会脱离意识,进入潜意识内。个体通过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评估当前的情境, 决定如何行为,进而引导个体从事有规划、有方向的行为( a i n w o r t h ,1 9 8 9 ; c o l li n s r e a d ,1 9 9 4 ) 。通常此运作模式只会有小幅度的修正,但当生活有重大 改变时,模式也会有显著的改变( 郑居安,1 9 9 5 ) 。由此暗示了个体儿童期依恋和 成年期依恋之间的连续性。h a z a n 和s h a v e r ( 1 9 8 7 ) 发现,安全依恋的成人将自己 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描述得更加温暖和谐,而不安全依恋的成人则将自己幼年时 与父母关系描述得更冷淡、拒绝或干扰强制。此外,k 1 0 h n e n t 等人的纵向研究 表明,女性关于依恋相关特征的报告在2 7 岁、4 3 岁和5 2 岁三次测量之间显示 出一定的连续性( k 1 0 h n e n b e r a ,1 9 9 8 ) 。 2 1 2 4 依恋的连续适应性假设 s r o u f e 等人将b o w l b y 的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依恋组织观 ( o 曙a i l i z 撕0 n a l lp e r s p e c t i v e ) 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的“连续适应性”( c o n 血u i 哆o f a d 删o n ) 假设。依恋组织观强调依恋行为的意义而非行为的次数,并且从行为 的脉络中了解依恋的意义。s r o u f e 认为依恋行为的目标在于达到安全感,而不是 寻找接近或接触。s r o u f e 和w 狐璐( 1 9 7 7 ) 年将依恋的功能从“保护”或“生存”的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基本需求,扩展为支持个体的探索。随后,s r o u f e 和w a t e r s 进一步提出了依恋 的连续适应性假设。此假设结合了依恋的连续性观点,并强调了依恋对个体发展 所起的作用,认为个体早期的依恋关系在往后发展历程中持续存在,并发挥调适 的功能。 依恋的连续适应假设后来成为了依恋理论扩展到毕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 b 1 u s t i e m ,p r e z i o s o ,s c h u l m e i s s ,1 9 9 5 ) 。r e i s s ( 1 9 8 2 ) 和b r t t l l e r c o n ( 1 9 8 5 ) 进一步 认为,依恋关系在人生全期的持续性,主要是借着个体的内在运作模式,而非实 际的依恋行为。借由内部运作模式对个体自我与人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使得依 恋能够预测个体人生全期各阶段发展的适应结果( p a r k e s ,s t e v e i l s o n h i n d e , & m 嘶s ,1 9 9 1 ) 。内在运作模式通过影响生活经验被认知的方式,调节依恋品质 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当个体面临发展挑战,若能够具备正向的自 我价值来应对( 来自安全依恋的内在运作模式对自我的判断部分) ,相信自己能被 别人所接纳,较不会因为挫折而受伤。当个体预测他人是值得信任,且能够提供 情感的支持与抚慰( 来自对安全依恋的内在运作模式对他人判断的部分) ,较能够 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支持性的关系,并且能适度地向他人( 依恋对象) 寻找协助,因 而缓冲生活中的压力源,增进心理弹性( 1 的b 狄s 溯,1 9 8 6 ;k c 釉y m c e ,1 9 9 5 ) 。 事件的本质与数量事件发生的时机 ( 如:第一次离家生 活、毕业、就业) y 外在资源 上 内在资源 ( 如:依恋、社会支持) ( 如:应对技巧、 缓冲缓冲 自我信任) 图2 1 心理健康模式( k e 叽y r i c e ,1 9 9 5 ) k e i m y 和硒c e ( 1 9 9 5 ) 尝试从发展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解释依恋关系如何对 发展中的个体产生影响。他们结合依恋关系与p e t e r s e n ( 1 9 9 1 ) 等人所提出的一个 心理健康发展模式( 见图2 1 ) ,探讨依恋关系在个体遇到发展压力时,如何发挥 调适的功能。p e t e r s 印( 1 9 9 1 ) 等人所提出的模式认为,个体在不同的人生转换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些发展任务对青少年而言会形成一种挑战和压力源。青少 是否能良好的调适发展上所面临的挑战,视其可得的内外在资源而定。k e t l n y 和 m c e 结合这个发展模式的概念,进一步认为在安全依恋关系中,父母、同伴除了 扮演安全来源、情感支持的直接角色外( 内在资源) ,也间接透过影响个体内在运 作模式,使个体能够对于自己与他人感到安全而信任( 外在资源) 。所以安全依恋 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所提供的情感支持、亲密与安全感,能成为个体有力的内、 外在资源,能缓冲发展过程带来的压力。 2 1 3 依恋的测量 最早关于依恋的研究是通过自然观察和描述的方法,直到1 9 7 8 年,n s w o m 等人开发了陌生情境测验,开始了对依恋的个体差异的测量。在n s w o r t h 的研 究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多种依恋测量工具,极大地促进了依恋研究的发展。 总体上说,如果按照个体发展水平看,依恋测量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以及成年期;按测量对象来看,依恋测量可分为行为测量和表征测量;按依恋理 论的观点看来,可以分为依恋类型( 风格) 和依恋品质( 质量) 。鉴于本研究的研究 群体是大学生,所以下文将介绍和讨论在青少年与成人的依恋研究中应用最广的 3 种测量。 2 1 3 1 父母一一同伴依恋量表( i p p a ) 父母一一同伴依恋量表( h l v 咖o fp 砌ta i l dp e e ra t t a c h m e n t ) 是缸砌s d e i l 和b e 玛于1 9 8 7 年以b o w l b y 依恋理论中的内部运作模式的概念而编制的一 种自评量表。 本量表侧重依恋关系的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的测量。采用m e n 式五点计分, 包括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三个因素( 共 7 5 题) : ( 1 ) 信任:依恋对象对个体的理解、接纳、尊重及相互信任。 ( 2 ) 沟通:与依恋对象言语沟通的程度、品质。 ( 3 ) 疏离:当依恋对象无法回应个体情感需求时所产生的生气或情绪疏离的 反应。 2 1 3 2 父母依恋量表( p a q ) 父母依恋量表( p 卸e i l t a la t t a c h m e n tq u e s t i o n a i r e ) 是k 咖y 在1 9 8 7 年编制的自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评量表。n w o t l l 、b 1 e h a r 、w 狐淞和w a l l 的研究显示,个体与母亲的安全依恋 关系能促进个体在陌生情境中的探索、适应行为。1 9 8 7 年k e 衄y 将此观点扩展 至青少年时期,认为安全依恋关系中的父母具有敏感性、提供情绪支持,尊重青 少年的自主发展的特质。安全依恋关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和情绪能力的发 展。 本量表采用l 趣e n 式五点计分,包括三个分量表( 共5 5 题) : ( 1 ) 亲子关系的情绪品质。 ( 2 ) 父母支持青少年发展独立的程度。 ( 3 ) 父母扮演提供情绪支持的角色。 2 1 3 3 成人依恋访谈( a a l ) 成人依恋访谈( a d u n a t k i c m 嬲l tm t e r v i e w ) 是由m a m 及其同事于1 9 8 5 年创建 的半结构式访谈。本访谈的目的是通过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的回顾和描述,评价这 些早期经验对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来确定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a m 访谈时间较长,由2 0 个项目组成。如:能否告诉我,你觉得你和你父 母中的哪一个关系最亲密,为什么? a a j 通过以下三方面对访谈内容进行评分: ( 1 ) 童年经历的描述。 ( 2 ) 访谈中怎么表达。 ( 3 ) 对经历的解释及整合能力。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将成人依恋为四类: ( 1 ) 安全一自主型( s e c u r e a u t o n o m o u s ) ( 2 ) 不安全拒绝型( i n s e c u 叫d i s t n i s s i n g ) ( 3 ) 不安全先占型( i n s e c u 叫p r e o c c u p i e d ) ( 4 ) 不安全悬而未决型( i i l s e c u r 已u i 珊s o l v e d ) 2 1 3 4 本研究采用i p p a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以依恋风格( 类型) 作为研究变项,可能出现同一个体 同时具有两种依恋风格,或无法被归类于任何一种依恋类型。另外,有学者指出, 依恋风格研究工具的重测信度不佳( b p e z ,1 9 9 5 ) 。为了避免这些研究方法的限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制,本研究不采用依恋风格作为研究变项,而考察依恋关系的质量。 本研究采用p p a 对依恋关系进行测量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本研究内容为依恋关系的品质( 质量) ,这就决定了只能从以测量依恋品质 的工具中选择。第二,以往依恋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口p a , 因此本研究采用m p a 便于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做比较。第三,从信度和效度方 面考虑,在国内外的应用中,p p a 都显示出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1 4 大学生依恋关系的相关研究 许多研究结果支持依恋关系在大学阶段仍发挥调适功能。研究的范围涵盖许 多有关大学生发展适应的主题,包括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认同发展、社会 胜任感( k c :i l n y 占d 对c e ,1 9 9 5 ) 、社会能力发展( k e i l i l y 1 9 9 0 ) 等方面。下文将分别介 绍这几方面的研究。 m c e ( 1 9 9 5 ) 等人的研究发现: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与大学生活适应的三 个指标:学业、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具有正相关。h o h b e c k 与w 锄d r e i ( 1 9 9 3 ) 研 究大一新生家庭关系、分离个体化、对离家的认知信念与大一生活适应的关系, 其结果显示,良好的父母依恋关系能预测大一的生活适应。 加m s d e i l 和g 把e n b e 曜( 1 9 8 7 ) 认为在大学生面对不同阶段的发展压力时,良好 的依恋在关系具有有效的压力缓冲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与父母和同伴有良好依 恋的大学生因为生涯压力所产生的负向影响较为轻微。 国内关于大学生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不同的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 亲密关系、认知能力、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关系,例如:李同归,李楠欣,朱玉( 2 0 0 7 ) 研究理工科大学生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骆埸( 2 0 0 7 ) 运用成人依恋理论改善情 侣关系;琚晓燕( 2 0 0 5 ) 研究依恋的类型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而对于大学生 依恋品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这也是本研究欲从依恋质量的角度探讨大学生依 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原因之一。 2 2 生涯发展理论 2 2 1 生涯发展的定义 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生涯( c 删一词原有“道路 之意,可引申为个人 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而在中国古代,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 。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生涯理解为“人生的极限”。在学术界,生涯的定义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届硕士学位论文 也并不统一,不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 种类型的理解( 见表2 1 ) : 表2 1 生涯的定义 2 2 2 生涯发展理论的分类 c d t e s ( 1 9 6 9 ) 将生涯发展理论归为心理取向及非心理取向两类。心理取向类包 括特质因素论、心理动力论、发展论、决策论等。非心理取向类包括社会学模式 及经济论,社会模式的代表人物为b 1 a u ,他强调个人的家庭、种族及社会阶段 影响个人的受教育机会与生涯选择;经济论的代表人物r o 呦b e 昭则强调经济因 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