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三、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6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7 第一章 中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回顾与反思 8 一、 清末新政时期 (1901-1911) 8 二、 民国时期 (1912-1949) 9 三、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1949-1976) 10 四、 改革开放以来 (1978-2011) 11 五、 对百年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 12 第二章 对当前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分析与解读 14 一、 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表现 14 二、 农村教育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17 第三章 城市取向主导下的农村教育的危机 21 一、 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冲突 21 二、 城市化取向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危害 24 第四章 以人为本: 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诉求 28 一、“以人为本” 渐成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8 二、“以人为本” 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 29 三、“以人为本” 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31 注释 34 参考文献 3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1 致谢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覆盖了中国一半多的人口,它 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成败,是影响我国国际竞 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村教育价值 取向定位的问题。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农村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 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取向开始在社会泛 滥,并向教育领域渗透。由于城市在教育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而农 村则处于边缘地位,导致城市取向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主导价值取向。在这种取向的主导 下,农村教育俨然成了城市教育的低劣复制品,丧失了农村教育自身的特色,一切向城市 靠拢。这必然会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各种问题和困惑。农村教育应该走向何处,成为教 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但依然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 本研究在梳理农村教育的城市取向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取向进行了全面的 分析和解读,探讨了其给农村所带来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批判了城市取向对农村教育造成 的种种危害。在对其反思的前提下,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发展特征和教育的发展趋向,提 出了“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农村教育的出发 点和根本立足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把人放在教育价值取向的中心。 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才能立足于农村实际,满足农村社 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的主要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 法和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回顾,分别从清末 新政、民国、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和改革开放以来四个时间阶段来论述。在论述的基础上, 对农村教育的百年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洞察出城市取向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 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部分对农村教育城市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解读,阐述了农村 教育城市化的表现和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了城市取向主导下农村教育危机,包括城 市化的农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冲突和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危害两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出“以人为本”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的观点,论述了“以人为本”提出的社会背景、 内涵及主要内容以及对实施“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取向;以人为本 分类号:g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current rural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ntir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vering more than half of chinas populati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t relat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trateg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positioning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restricts the goals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ffect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 now, china is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orientation began to flood in the society, and penetrate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city in a dominant position has a greater right to speak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while the rural marginalized, leading to urban orientation become the dominant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orientation, the rural education becomes the poor reproduction of urban education, and loo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education. this is no doubt that it brings a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puzz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where rural education should go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 of education academics. although scholars do a great deal of exploration and study, but still fail to reach a consistent view.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mbing rural education that is urban-oriented, the stud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urban orientation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various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rought to the rural, criticizes various hazards caused by urban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premise of its reflection,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odays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 it proposes a people-oriented on the rural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views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stud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undamental footing of rural education. as a social practice activity to train people, education should put people at the center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orientation. only on the basis of people-oriented, can rural education be based on the rural reality, meet the developing needs of rural society, cultiva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en, and advanc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opics,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researchs ideas and methods and researchs innovation and difficult.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entennial review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discours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public of china,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new china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ourse, the study has a profound reflection in the centurys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insights in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ity always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educ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research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part iv discusses the crisis of rural education under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urban orientation, including the conflict of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ociety and its hazar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the fifth part raises the point that “people-oriented is necessary aspirations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hinking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oriented value-oriented. keywords: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urban orientation; people-oriented. classified number: g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关系到 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民族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 现。在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的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制约着农村经 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只有提高农民的素养,才能调动农村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 性和提高他们的能力,造就有文化、会经营、懂科学的新时代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 和谐发展。而人的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因此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 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60%,可见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3 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探讨了农村教育的改 革发展问题。并且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明确指出了农 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 局性的重大作用。近年来,国家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 “三农”问题 以及与此相关的的农村教育问题更加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随之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对 农村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探讨农村教育的热潮。 在农村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农村教育来说极为重要,它可以说 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前途,可以从 中审视农村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适合农村的发展。只有发展方向 正确,农村教育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具体来说,确立教育价值取向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 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两方面的意义。从理论上讲,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 的价值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改善教育界对农村教育的观念,对农村教育的科学规划提 供强大的理论武器,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框架体系。在实践方面,教育价值取向的 厘定有利于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摆脱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推 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定位出现了偏差。无论是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一味向城市靠拢,农村教育逐渐沦为城市的附庸, 城市取向在农村教育中日益明显。现在的农村学校到处洋溢着城市文化的意象,毫无农村 文化特色,严重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和环境,导致农村教育陷入困境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因此,目前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摆脱城市取向的束缚,发挥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真正威力,提高农村人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从教育价值取向方面来论述农村教育问题 的著作和论文却不多。有一些著作和文章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论述比较零散,针对 其某一方面作分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剖析和认识。而且对于农村 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因而,笔者 认为,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以便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了 解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关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使用的关键词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等相关词语,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搜索中 对 1979 年到 2010 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43 篇;其中,期刊 39 篇, 硕士论文 4 篇。关于这一问题已取得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造成冲突的研究 由于农村教育价值的城市取向,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冲突。李书磊在其著的 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一书中总结出了几点: (1)学校与村落生 活的相对隔离性; (2)教育内容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经验的.; (3)应试教育成为学校的主要 目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4)农村优秀人才的外流,造成农村社会的空心化 2、影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田夏彪在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误区的成因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 取向存在“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两种误区,它们共同具有工具化倾向的特征,形成这 两种误区的因素有:教育价值主体、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农村教育发 展认识。 1刘旭东在论教育价值取向中认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有教育主体和 社会条件制约两个因素,而吴黛舒在影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中则认为影响 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有教育相对独立地位、社会实践及其文明成果和教育意识三个因素。 3、目前关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定位的几种观点 现在,教育界对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专 家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对农村教育的价值进行了解读,因而得出许多不一致的结论, 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主张农村教育应立足与农村,为农村社会服务,即坚持农村教育的本土取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这种观点主张农村教育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具有农村特色,满足农民及其子女的生活 和生产的需要,为他们将来的农村生活做充分的准备,同时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经济建设和 文化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培养本土人才。这种观点可追溯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 建设运动。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2 中国传统的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的实际生活,只教读书写字,造就了不事生产的书呆子; 它提倡的离农教育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离开乡土,更加剧了乡村的落后。所以他主张必须对 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另寻生路。这条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以乡村 实际生活为中心,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造 就大量乡村建设的人才来改造乡村、农民,为乡村的发展服务。3田云兰在农村基础教 育的方向应该在农村认为,农村基础教育应立足于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张力奎、李庆豪,2008 年)认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应立足于农村,面向农村的实际,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针,使课程设置、教 学内容适应和满足农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 (2)认为农村教育应采取城市教育的模式,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这种观点一 致认为应该把农村教育置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开阔了农村教育的视野,认为 农村教育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农村教育实 现了城市化,才能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对我国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视 (王剑, 冯建军,2005 年)一文中认为“城市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走向,农村教育的城 市化也无可避免。 ” 5因而应该探讨农村教育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合理、科学的城市化道路。 而反思与前瞻: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 (王兆林,2006 年)一文则更为激进,认为 农村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于为农村造就本土人才的方向上,而应该是“而应确定为培养具 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 ” 6因而,他主张农村教育 要城市化,内容仍然是城市化的文化知识。这是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鲍传友在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一文中主张坚持城市取向和农 村取向的共时性,逐渐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在发展方向上的融合,逐渐消除两者在发展过程 中的不均衡状态,从更长远的意义上看也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 (4)教育本体取向。 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转向 (田夏彪,张琼,2009 年) 一文认为农村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体取向, “随着农村教育工具化弊端的日益暴露,回归 农村教育本体价值的呼声和渴望也愈加强烈,这既是社会历史发展对农村教育提出的价值 期望,也是农村教育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历史性统一的必然。 ” 7庞守兴在困惑与超越: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中写道“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落脚点不是教会人们认识 多少字,更主要的是要造就人们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能力和心态。 ” 8 (5)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桂建生在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中认为不能只追求 教育某一方面的价值,而应追求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取向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 层次,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第二层次是个人层次。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农村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了教育价值定位的的难题。各国由于国情不同, 发展的经历也不同。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逐渐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 业国。随着社会的转型,城乡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农村教育落后。因而一些教育家,如 卡伯莱等,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批评,主张在农村学校推行城市教育模式,以改善农村 教育质量,实现城乡同步发展。1897 年美国“农村学校 12 人委员会”公布了农村学校 委员会报告 ,主张对农村学校实行集中化管理,实行学校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并且推行 并校运动。这一报告推动了美国农村学校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推行农村学校城市化和并校运动,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些 新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开始对农村学校城市化进行反思,一些教育家认为农村学校具有一 些优势和特色,适合农村的实际和需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1964, 科尔曼报告公布, 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思潮进一步发展,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开 始进入以多元均等为价值理念的新时期,各种类型的学校同时存在,立足于农村实际,保 持农村教育和文化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20 世纪初期,英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教育的取向问题开始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当时的农村教育课程大都是仿照城市的课程模式设立的,脱离农村 的生活的实际,成为农村青少年离农的催化剂。这种情况引起村民的极大不满。因此,农 村教育当局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些乡土特色的课程进入学校,学校与农村的生活、 文化环境的联系得到加强。1944 年教育法的颁布,促进了农村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 展。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教育当局不得不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 教育。同时将裁掉的学校建成村社文化中心、成人教育学院,为村民提供教育与文化服务, 丰富村民的生活。 日本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农村教育问题。1872 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 ,推动了农村教育的普及,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农村学校。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是它的实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比如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农村的需要,不能解决农 村生活的各种实际问题,而且学校生活与乡村的生产活动的安排相冲突,因此遭到农民的 强烈抗议。二战后,为了解决城乡的不平衡问题,日本政府于 1947 年学校教育法 ,提 出了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主张城乡具有同等的教育发展权利。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农村教育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教育成多层次化,出现了定时制的农业高中, 与农村生产节奏相一致。同时,课程内容在保持农村特色的基础上,逐渐融入现代化知识, 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保持同步。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遭遇了类似的难题。20 世纪初,印度政府制定了政 府教育政策决议 ,主张农村教育要面向农村的生产、生活,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改善 农民及其子女的生存条件,服务于农村。教育家寇松认为,印度农村学校的课程都是都是 城市课程的复制品,几乎没有任何农村的特色文化和资源,因而这种课程对于农村来说毫 无用处。所以他建议农村学校课程应与农村环境相适应,立足于农村的实际,让农民容易 学习而且实用性强。但是,这种做法遭到农民的抗议,他们认为这剥夺了他们与城市居民 同等的教育权利。最终,政府被迫恢复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模式,农村教育的乡土化运动以 失败而告终。 而到 20 世纪 30 年代,农村教育又发生了转折。圣雄甘地在印度农村倡导“农村产业 化运动” ,其在教育上主张农村教育要以手工、农业劳动为中心,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他 把这种教育称之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这种基 础教育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其只面向农村,而城市实行的是现代化的教育, 导致城乡教育严重失衡,农民的教育权利受到极大地损害。因此,印度政府不得不取消基 础教育,再次恢复了城市化的农村教育模式。直到今天,印度农村教育仍然是城市化的教 育占据着主流。 (三)当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当前农村教育的城市价值取向,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给农村带来了诸多的伤害,造 成城乡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遭到 了大多说学者的批评。他们一致认为,教育的根本和出发点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因 而,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未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应突破城乡 的二元对立,逐渐走向城乡的融合。同时,应该注意农村教育的特点,保持农村学校各自 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吸取乡村本土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农村教 育的内发性资源,是完全有必要的。 ” 9农村教育应该从注重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本体功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逐步走向二者的统一,逐步实现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使之成为幸福的人。 三、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 是已有研究在以下问题的研究上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对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的冲突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这 种取向在学校内部造成的冲突,还要分析它对农村各方面的冲突,如与农村传统观念的冲 突、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冲击、学校教育与农村生活的脱节等,同时也要从农村学生的 角度去分析城市取向给个人所造成的冲突,如农村学生精神自我分裂的冲突、农村学生成 为城市与乡村的边缘人、 升学失败与农村环境氛围的冲突等。 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对于影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传统 观念、社会的实践方面去考察,忽略了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不同、城乡现实发展的需求、农 村社会的特殊性的对农村教育取向的影响。同时,笔者认为,农民的性格也是其中的一个 影响因素。 (三)有关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的研究,当前在实践层面,主要讨论的是城 市取向和本土取向各自的利与弊,尤其是对当前城市取向主导的农村教育的反思,从而提 出一条新的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如何解决城市主导的农村教育的各种问题, 如何落实新的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的途径有哪些,研究者们并没有给出答案。同时, 对农村教育城市取向的认识,思维过于单一。 (四)关于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村教育如何传承农村民间本土文 化,民间文化如何进入校园,乡村文化环境对农村教育及学生的影响,以上研究很少涉及 过,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以上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教育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阐述农村教育 的价值取向的,注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这种单一的价值追求是不合理的。教育的根本在 于培养人,因而农村教育要重视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即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农村教育的中 心。因而,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要转换视角,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新视角。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有关城市主导的农村教育存在各种价值冲突、影响农村教 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以及解决农村教育城市取向的具体途径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同时,对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新的理论建构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还有一点就是以 研究虽都对农村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而却忘却了教育中的人,只是从一个整体的层面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研究农村教育的取向问题。教育的本体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在于人。因此, 农村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这一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另外, 农村教育的城市化突出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主义, 人文内涵的教育长期缺席, 导致农村社会道德感降低、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赌博成风、村民之间的冲突加剧等一系 列的问题。以上的研究都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定位农村教育的价 值取向时,有必要把人文教育的因素考虑进去。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城市取向的分析,深入探讨教育的城市模式对于农 村的种种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给农民子女造成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由此而引出变革农村教 育城市化的主张。 笔者主张农村教育应突破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取向, 逐渐走向城乡的融合。 因而,本研究提出农村教育要以人为本,回归到教育自身,即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就是要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本研究首先对中国百年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并对其进行反思,指出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都侧重于工具性,而忽视了教育中的 人。当前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造成农村教育的畸形发展。然 后对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包括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表现、形成城市化 取向的原因。其后深入分析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造成的各种危机,说明城市取向的农村教 育不适合农村,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修正。最后提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建, 即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施的具体途径是推行 面向农村的素质教育。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收集大量的有关农村教育的的文献和资 料,对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筛选和分析,理 清农村教育价值取向与农村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存在的内在的联系,从而能更深入地对 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解读。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城市化的农村教育与本土社会的各种冲突的分析与研究,尤其是 教育失意者的两难困境和学生内心认知的自我分裂,以往研究对这两点点几乎没有涉及。 还有一个创新点就是以人为本取向的农村教育的特点,用以阐述农村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 的教育,以及说明相对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具有其特殊性。由于以往研究对这两方面很 少涉及,因而这两部分也是本研究的难点所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一章 中国乡村教育百年历史回顾 20 世纪初至今,经过 100 多年的现代化的努力,从儒家私塾、书院时代开始,中国乡 村的学校教育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长期以来曲折的发展轨迹,使得中国乡村教育的现 代化变革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一、清末新政时期(1901-1911) 1901 年,面对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风雨飘摇的统治,被迫实 行新政。在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政府决定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式教育。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卯学制” 。这一学制是以欧美和日本 的学制为蓝本,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在章程中,清政府不仅规定在京师、省 会、各府州县所在地等城市中设立新式学堂,还明确要求在广大乡村中开设新式学堂。在 国家力量的强力支持下,新式教育开始进入乡村社会,乡村教育现代化由此登上了历史的 舞台。在课程设置方面,初等小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 格致、体操等。在教学方式上,改革中国传统的个别教学法,引入西方的班级授课制。关 于乡村学堂经费的筹集,章程第五条规定“各省府厅州县如有赛会演戏等一切无益之 费积有公款者,皆可酌提充用。 ” 10此外,政府还规定“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 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 ” 11毁庙兴学成为当时地方最有效的兴学措施,新式小 学在乡间相继建立起来。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乡村教育经费主要由民间就地筹款。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为新式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同年,为了适应教育 形势的新变化,清政府成立了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在省设立提 学使司管理全省学务,在各府、州、县设立劝学所。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行政体系的 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新式教育的发展。1904 年,全国初等小学堂数为 4222 所,学生 数为 92169 人,而至 1911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了 86318 所和 2795475 人。 12由此可 见,新式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尤其 是政府重视城市、漠视乡村的态度。政府在制定政策和配置教育资源时明显向城市倾斜, 乡村新式教育处于边缘的地位。1904 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至少小县城内亦 必设初等小学二所,大县城内必设初等小学三所,各县著名大镇亦必设初等小学一所。此 皆名为初等官小学,以后再竭力督劝,渐次推广。 ” 13可见,对于乡村教育,章程没有明 确的规定。另外,学校的布局也极不合理。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分布在大中小城市,乡 村只有一些低劣的小学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 年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并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开始对全 国教育进行改革。9 月,教育部公布了壬子学制,确立了民国学制的框架结构。随后教育 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 、 中学校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动扶梯梯级防夹手的检测与预防措施考核试卷
- 玻璃太阳能电池制备考核试卷
- 环保项目实施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考核试卷
- 矿产制品批发考核试卷
- 漆器制作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考核试卷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对电网的影响考核试卷
- 热电联产在微网系统中的整合考核试卷
- 网络直播平台旅游主播目的地推广合作合同
- 网络内容监控技术算法授权租赁协议
- 游戏内道具特效定制化开发与技术支持协议
- 小学数学培训微讲座
- 《电子产品简介》课件
- 赛迪顾问一线调研第36期: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前路漫漫仍需披荆斩棘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5)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广州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健康照护师技能大赛刷题(四)附有答案
- 聚乳酸纤维的可持续生产和应用
- 9+2×0.75m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设计计算论文
- 网课智慧树知道《计算机科学导论(聊城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无人机打药协议书
-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