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研究 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研究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经济问题 导师:宾长初 编审 年级:2004 级 研究生:周红红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桂东南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与广东接壤,地理环境 优越,长期以来,一直是广西经济发达的地区。桂东南地区人口多,密度大、劳动力足, 区内平原面积较广,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而且开发 历史较早,经济基础在广西而言较为雄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入,广西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 渐遭到破坏,特别是在中法战争后,龙州、梧州、南宁等相继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和 商品大量涌进,广西的农业开始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 供应地。桂东南与广东接壤,再加上梧州被辟为商埠,受外界影响很大,当时洋纱、洋布、 洋油等到处充斥桂东南市场,加速了桂东南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方面使 农民加强对市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 日益商品化。人们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而缩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其中 主要包括甘蔗、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经营肉桂等土特产品,种桑养蚕也越来越多。这 些经济作物除了一部分供应国内工业生产外,大多数出口到国外,农作物的生产逐渐呈现 出商品化生产的趋势,农业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近代桂东南的手工业生产,最重要的要数织布业和制糖业。近代桂东南的织布业、制 糖业,尤其是在郁林和贵县,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产量销往省内外,促进桂东南商 品经济的发展,是近代桂东南较为重要的手工业。此外,重要的手工业还包括蚕业、桂油、 瓷器工业和榨油业等。总体观之,近代桂东南的手工业在技术上得到了改良,有些还使用 了新式机器制作,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明清时期,桂东南的手 工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到近代,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 业逐渐向以交换为主的家庭手工业转换,此外,有些家庭手工业还发展到采取手工业工场 的形式,由厂主购置若干机器,雇工纺织,手工业生产越来越趋向商品化。桂东南还出现 了近代工业,主要包括造船业、轻纺工业、化学工业、皮革业等。由于工业的生产技术落 后,制品成本太高,再加上洋货的倾销,近代工业发展艰难,始终没有形成近代工业体系。 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繁荣了区域商业经济,各城镇圩市交易额不 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商品流通领域日益活跃起来。近代桂东南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网 络。这个网络以通商口岸梧州为中心,郁林、贵县以及桂平为次中心,遍布农村的中小圩 市为基层单位,各级商点有机地联结并完善起来。近代以来桂东南商业发展迅速,到民国 ii 时期,在城镇里商店数量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工业基础差,商业发展不是建立在近代工业 发展的基础上, 而是外国商品侵入和外省货物销售的结果, 因此它没有摆脱旧的生产基础,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投机性,如平码行、银钱业等行业在桂东南就特别发达。此外,近代 桂东南商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港粤商对桂东南的影响很大,他们对桂东南商业 起着推动的作用。他们到桂东南经商,使桂东南商业资本增加,商品流通更加活跃,他们 让桂东南更近距离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使流通在桂东南的商品种类日益增多,促进了桂东 南商业的发展。 近代桂东南生产力水平虽然比前代有所提高, 但民众的生活仍然贫苦, 通过分析饮食、 衣着和住房方面的消费情况, 总结出桂东南地区人民的消费水平不高, 他们的购买力有限, 饮食支出占的比例最大。另一方面,人们和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表现在人们节约饮食 消费,将粮食、牲畜大量出口以及购买大量洋纱、运销大量土布等方面。说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人们和市场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自给自足、与市场很少发生关系的自 然经济时代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商品经济渐渐取而代之。 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 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大多由东 向西扩展,因此,近代桂东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受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影响也较 深,所以发展较快,较先进。与桂西北这些发展缓慢的地区相比,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发 展的程度较高、速度较快,其影响直至现代。 关键词:关键词:近代 广西 商品经济 iii a study on commodity economy in modern southeast of guangxi a study on commodity economy in modern southeast of guangxi maj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 orientation: economic issue tutor: professor bin chang-chu grade: 2004 postgraduate: zhou hong-hong abstract abstract southeast of guangxi is abundant in the natural resources, convenient transpor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superior to guangxi other areas, it connect with guangdong, the geography position is good, its economic boom in guangxi has been for a long time. the region has densitys population, the plenty of labor force, and it has wide plain, plenty of water resource, fertile soil, predominant in the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 in addition to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region had a long history, the region occupies solid foundation in guangxi. after the opium war, in particular after sino-france war, longzhou, wuzhou and nanning were opened treaty port, with commodities of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natural economy was bankrupt in guangxi, with the foreign capital and commodities went into guangxi, the agriculture of guangxi walked up the freaky road, increasingly became a capitalist commodity markets and raw material suppliers. because southeast of guangxi adjoin to guangdong and wuzhou is treaty port, plenty of foreign oil, fabric, yarn congested the market, it speeded up the natural economy dis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the natural economy disorganization made countrymen to depend on the market, on the other hand, it expanded the commodity market, advanced the commod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ercialize agriculture by-product. for the demand of market, people began to plant cash crop and contract the area of the food crop, including sugar cane, peanut, tobacco etc,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conduct cinnamon and grow the mulberry. a part of industrial crops were supplied to domestic industry, the others were exported. the productions of these crops were presented the commercial trend and the agriculture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ed gradually. in modern southeast of guangxi, weaving industry and making sugar industr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n all of handicraft industries. in yuling and guixian, weaving industry and making sugar industry had certain scale, the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es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its manufactures exported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and advanc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e important handicraft industries include: the silkworm industry, laurel oil, china industry, iv and squeezes the oil industry, etc. total view, the technique of handicraft industry had a sort of improvement and even made use of new machines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it improved the product quantity and strengthene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the product. 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mainly was natural economic, in modern times, people change industry products more frequently, furthermore, the employer purchased some machines, hired the worker to spin. modern industries appeared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for example,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light and textile industry, chemistry industry, leather industry and so on. but the laggard industry technique, the high cost of product and competition of foreign commodities, modern industry developed hardly and didnt become the modern industry system. with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 industries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ize, the district business economy prospered. the sum of trade continuously in town and county extended,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and the market was more and more lively. a business network produced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the business network took wuzhou as central state, and yuling, guixian, guiping as second central state, the business network took the village as a unit, all country spread the business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 business boomed in modern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especially in republic period, many stores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feeble industry foundation,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couldnt build on the modern industry, it depended on the foreign merchandise and the other province goods sell into the province, so it did not get away from the old production foundation, it had strong feudalism and speculations, for instance,the brokerage and banks were flourished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in the other hand, merchants of hongkong and guangdong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the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they traded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and increased the capitalist of business, improved the business circulation, made the market more close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increased the kinds of commodities. although the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ed in the modern southeast of guangxi, the people still lived in penury. analyze the peoples consumption of diet, clothes and houses, what it come down to is the consumption are not of high level. their purchasing power was low, a larger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were diet expenditure. on the other hand, marke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losely related with peoples daily lives, this was profound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people v economized the diet expenditure, exported grain and livestock, they purchased fabric which imported and sell the homespun yarn. with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relation of people and market were more and more closely, the natural economy disorganization, commodity economy took its plac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economy in modern southeast of guangxi include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s increased, the areas of industrial crops were extende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rket was very lively. because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invaded china mostly from west to east, agriculture,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businesses of the southeast region in guangxi were developed quickly. compared to northwest region in guangxi, the degree of the commer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of guangxi is higher, the speed is quickly and the influences keep on to today. keywords: keywords: modern times;guangxi;commodity economy 65 2 0 0 7 年 4 月于桂林王城2 0 0 7 年 4 月于桂林王城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周红红 日期: 2007 年 4 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周红红 日期: 2007 年 4 月 导 师签名: 宾长初 日期: 2007 年 4 月 1 导 言 导 言 桂东南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暖热湿润,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兼备,丘 陵土层深厚,平原、盆地土质肥沃,有着进行农业生产的较好的水热条件,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桂东南与广东省相邻,对外联系较为方便,作为主粮作物的水稻在 区内大部分地方皆可一年两熟,米谷略有余,是近代“西米东运”的主要供应地。除了水 稻之外,杂粮作物如番薯、玉米之类种植普遍,而且产量较高。经济作物的种类也比较多, 如花生、甘蔗、烟叶、蓝靛等的种植有相当规模,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广西地区 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桂东南地区农业基础较好,而且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条件,经济较 为发达。研究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可以为现在桂东南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同时还 可以找出桂东南与桂西北经济差异的历史根源,为加快桂西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桂 东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特别是对沿边、沿江地区商品经济问题的 深入研究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前人研究成果 (一)前人研究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忽略了商品经济的重要作 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重视对商品经济的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现了许多研 究商品经济的专著,如郑昌淦的明清农村商品经济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 1989 年出版,作者首先研究了明清农村生产工具的改进;农村经济作物、经济种植业及其副 业的发展;还分析了农村粮食的增长及其市场。本书引证了全国各地的很多资料,但对 广西、云南等省的资料较少引述。而 1986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 经济研究 , 作者李甫春则探索了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诸社会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及其 特征,找出了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根源,提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商品 经济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应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共同发展的问题。1993 年中 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刘秀生著的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 ,以中国封建经济的转变期 清代的商业资本为对象,探讨这一时期商品资本发展的条件、趋势,商业资本向生 产领域渗透的条件和方式,以及商业资本对自然经济的解体作用等,对清代商业资本作 一个总的估价。王振华的著作商品经济与社会发展 ,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于 1997 年出版,作者重点研究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本质特征及它们对生产力、社会经 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起的截然不同的作用,分析了中国选择商品经济的原因,应如何 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理的东西,继承人类所创造的共同财富为我所用等。此外,对 广西这一区域商品经济的研究著作, 包括 1998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钟文典老 师主编的广西近代圩镇研究 ,从农业、手工业、矿业、交通业等方面对近代广西的圩 2 镇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另外还有民族出版社于 2005 年出版的明清广西商品经济 史研究 ,作者吴小凤通过对广西商品经济的考察,尽可能地对明清时期广西商品经济作 一整体的考论,描述当时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上这些论著研究角度多样,涵盖 面大,不过对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的研究还是不多的。 笔者从期刊网检索到的以商品经济为题的文、史、哲论文从 1979 年到 2006 年就有 近 400 篇。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界比较重视物质和文明之间的平衡关系,所以有许多 学者以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如邓兆明的商品 经济与精神文明 、韩维彩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道德 、王继学的谈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与功利主义以及任敏的社会主义经济和道德进步研究述评等等。纵观 这二十多年来,研究商品经济的论文涉及中国各个时期,有就全国范围进行研究的,也有 针对某些区域进行研究的。对商品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的论文有孙克勤写的宋代商 品经济论析 、徐嫩棠的唐代商品经济特点浅析以及陈庆德写的清代商品经济发展 的历史特点等等。相比之下,区域性的商品经济研究成果较多,如戴一峰的论近代 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黄滨的明清民国时期广东商品经济辐射与广 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任放写的明清湖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徐洁的清末民初吉 林西部蒙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王涛写的唐代中后期扬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 精神风貌等等。此外,还有学者对国外商品经济进行研究,如南天的商品经济冲击 下的泰国佛教及赵士国写的商品经济与俄国工业革命的兴起等等。 对商品经济研究的论文虽然有很多,但对桂东南这一区域的商品经济进行研究还是 比较少的,目前笔者搜索到的论文有导师宾长初写的桂东南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 表于玉林师专学报1991 年第 3 期,另外还有官锡强的试谈清代前期桂东南商业资 本的发展 ,发表于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2 期。宾长初老师研 究了桂东南自然经济的解体、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贸易的发展及 商人经营方式的变化过程,对桂东南商品经济作了一个整体的研究,但对其他方面并未 涉及,故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官锡强经过对清代桂东南商业资本的分析,认为清 代前期,桂东南的商品畅销国内外,商人足迹遍天下,商人资本发达,是一个商业繁荣 的地区。此外,将广西东西两部进行对比研究的学者也很多,其中包括覃乃昌的桂西 北与桂东南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凌沛钊的加强桂东南和桂西北的经济 技术协作以及覃立新的正确处理桂东南与桂西北在发展经济进程中的几个关系等, 这几位作者对桂东南与桂西北进行比较,找出两者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还提出解决此 问题的途径,力图加快两者的合作,振兴广西经济。笔者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将桂东南商品经济研究得更深入一些,希望能对今后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 考。 3 (二)本课题的概念及研究思路 (二)本课题的概念及研究思路 近代桂东南地区大致包括今梧州、贵港、玉林三市所辖的范围,依据近代区域及经济 联系划分,本课题研究的桂东南范围包括梧州、藤县、岑溪、平南、容县、桂平、贵县(今 贵港市) 、兴业、郁林(今玉林市) 、北流、陆川、博白等市县。考察时间为鸦片战争到民 国时期这段时间,考察着重点放在梧州开商埠后(1897 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1937 年) 这段时间。 关于商品经济的概念,即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 ” 1商品生产,简单地说,就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它的特点是产品不由生产者自己 消费,而是为了换取别人的产品,为别人提供使用价值,自己收回价值。这种以交换为目 的的生产叫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可以说是通过为别人提供使用价值而换取 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呢?马克思解释得很清楚: “各种使用价值或 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 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 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 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 产品来实现的。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 2这就是 说,产品成为商品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一个是社会分工。这两 个条件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中同时并存,互相制约,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不可或缺 的条件。这两个条件出现了,商品经济就必然出现;这两个条件不存在,或不同时存在, 商品经济就不存在。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相对立的。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 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 3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 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马克思 是这样描述自然经济的: “一个家庭不仅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而且还把农牧业产品加工成 现成的消费品,有些地方甚至还用手磨磨粉,烤面包,把亚麻和羊毛纺成纱,染上色并织 成织物,鞣皮,建造并修缮房子,制造工具和家具,不少地方还从事木工活和铁工活,以 致家庭或家庭集团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 ” 4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自然经济 占统治地位,农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从事手工业。 “男耕女织”就是这种自然经济的生 动写照。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就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 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 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 5与之相反,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它的发展趋势是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每一部分的生产都变成专门的部 4 门。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自然经济占有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地位,起 着补充的作用。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自然 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最终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 ” 6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商品 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定历史关系的反映。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商品在原始社会未期 就产生,中间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仍然存在商品经济。 论文分为五部分。导言主要论述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界定论文的概念及研 究思路。第一部分,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桂东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便利的交通条件、政府的推动作用及外力作用(主要指受到广东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 第二部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与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表现在近代 桂东南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农业生产逐渐趋于商品化,则主要表现在粮食商品化及经 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方面。第三部分,近代手工业和工业的生产发展。桂东南的手工 业生产,最重要的是织布业和制糖业,因此笔者对织布业和制糖业进行重点分析。此外, 研究对象还包括一些近代新式工业。第四部分,商品流通领域的日益活跃。随着商业贸易 的发展,市场不断开拓,城镇相继兴起。桂东南交通网络逐渐形成,桂东南市场以梧州为 中心,形成一个区域,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商品运输网络和与广东毗邻,形成了“无市不趋 东”的商品外输的流向格局,商品进出量大,占商品流通的重要位置。同时由于其与广东 的联系密切,经济杠杆操纵在港粤商和洋人手中,带有严重的依赖性。总体言之,近代桂 东南圩市数量在渐渐增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对广西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 用。第五部分,近代桂东南民众的商品消费。近代桂东南生产力水平虽然比前代有所提高, 但民众的生活仍然贫苦,在生活消费领域,他们的购买力有限,大部分的支出还是用在饮 食上。另一方面,人们和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表现在粮食、牲畜的大量出口以及洋纱 的大量购买、土布的大量运销等方面。余论部分,总结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 及反思 “无东不成市”所带来的历史启示。在近代,广东的商品经济辐射有着积极的历 史作用,在进一步加快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如果能进一步利用先进的广东对广西 的辐射作用,对广西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5 一、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桂东南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暖热湿润,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兼备,丘 陵土层深厚,平原、盆地土质肥沃,有着进行农业生产的较好水热条件,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土壤条件优越,而且东部与广东省相邻,对外联系比较方便,开发历史较早,是省 内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1.桂东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1)地形、气候 1.桂东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1)地形、气候 桂东南地处广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谷 地等,其面积约占四分之一,就广西而言平原较广。岭谷相间,其北部和西部为大瑶山和 莲花山山脉。在北部和中列山系之间,是西江上游郁江和浔江段,流经贵港、桂平、平南、 藤县和苍梧,并形成广西最大的郁江浔江平原。平原海拔高度在 60 米左右,总面积 达 1 280 平方公里;平畴沃野,人口众多,种植业发达,是桂东南的粮蔗基地。在中列和 南列山脉之间为玉林盆地、博白盆地和北流江谷地。玉林盆地和博白盆地面积合计 600 平 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和北流江、陆川河、黄华河、义昌 河谷地,同是桂东南重要的农业区。云开大山以南是低丘陵和台地分布,那里土地资源丰 富,地势起伏和缓,气候暖热,是本区热作的重要宜林地。 7 桂东南大部分地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南面近热带海洋,气温高,热量足,夏长冬短 (或无冬) ,每年均受台风影响,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2022.5,日温10,双季 稻安全生育期 230250 天;年雨量 1 500 至 1 800 毫米。本区气候对农业生产是极有利 的。全年无霜或稍有轻霜,持续时间短,作物生长期长。农作物一年可三熟:双季稻加冬 红薯(南部地区) 、冬烟烤、冬小麦或冬绿肥等;甘蔗可越冬生长;荔枝、香蕉、菠萝等 热带水果可广泛种植,亚热带的柑、橙、沙田柚、桔等也颇多;可普遍种植剑麻。 8 总体来说,桂东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温高、热量足,雨量充沛,有着进行农业 生产的较好水热条件,是广西重要的农业区。 (2)耕地面积与人口(2)耕地面积与人口 广西的面积,计达 218 923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在各省区面积比较中, 占第 16 位。折合公亩,计为 328 385 250 亩。 9 “广西东南部各县,因为开化较早,人烟 稠密,农业亦较发达,其他居民,大多来自广东,故农耕技术亦较高明。因之浔江、 桂江、南流江及北流江等流域,耕地指数均可达百分之二十以上。例如岑溪一县,土地利 用殆尽,几至全无荒地,反之西部及北部各地,开发较迟,地广人稀,文化落后,水利不 兴,耕作技术异常粗放; ” 10桂东南的耕地利用率比桂西北要高,而且耕作技术较桂西北也 6 更为先进,这对农业生产无疑是有利的。清代的郁林州志就记载着“两粤以东西判行 省,然东省以饶富称,而西省则以瘠贫著。良由山势回环,石积竹箐之间,田赋恒苦不足; 故与东省迥别也。 ” 11可见清代桂东南的农业比广西的西部更为发达一些。 表 1 桂东南各县土地与人口 表 1 桂东南各县土地与人口 县名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苍梧 3 166 400 125 126 藤县 3 565 411 739 116 岑溪 1 323 192 061 145 容县 2 155 286 321 133 平南 2 858 402 824 141 桂平 4 537 480 936 106 贵县 5 585 399 306 71 兴业 1 004 113 249 113 郁林 1 883 345 935 184 北流 2 794 339 200 121 陆川 1 654 241 993 146 博白 3 511 365 673 104 总计 34 035 3 979 362 117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局编: 广西年鉴 ,第二回,1935 年,第 1617、133134 页。 人口的分布,和地理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而其中尤以地形及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 由于东南各县,地形较低,河川壮阔,雨量亦丰富,稻米栽培称盛,是广西人烟最为稠密 的地方。广西“每方公里平均人口,全省为五九人,各县以郁林一八四人为最多,陆川一 四六人次之” , “此外每方公里一人以上者有全县、桂林、苍梧、藤县、岑溪、平南、 容县、桂平、兴业、北流、博白、明江等一二县” 。 12桂东南是近代广西人口最多及人口密 度最高的地区,当时广西每方公里平均人口才 59 人,而桂东南每方公里平均人口却达到 了 117 人,可见其人口密度之大。这个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汉族,同时还居住着壮族、瑶族 等少数民族。 桂东南地区处于西江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拥有广阔的耕地,再加上充足的 劳动力,成为其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正如古籍所云:郁林“其气候燠多寒少, 田稻再收,故殷富最多,与粤东无异。 ” 13近代桂东南商品经济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从此可 见一斑。 7 (3)便利的交通条件 (3)便利的交通条件 “广西河流众多,共有天然河流 476 条,总长 22 663.7 公里,可通航河流 212 条, 总长 9 513.7 公里。广西的河流分属西江、长江和独流入海的三个水系,以西江主流 为脉干,呈叶脉状分布全区,形成理想的天然河网。 ” 14 广西主要河川系统 15 广西主要河川系统 15 湘江上游 桂江 海阳江 (亦称抚河或漓水) 融江 龙江 刁江 北盘江 黔江 南盘江 右江 左江 (亦称丽水) 桂东南区域的主要河流包括西江、浔江、郁江、黔江及南流江。西江上承浔、桂二江, 东流入粤,是珠江最大之支流,河身通畅,航运便利,船只之吃水深度在二公尺以内者, 终年可以航行无阻。往来船只,以电船为主,航运之利,冠于全省。浔江上承郁、黔二江, 下通西江,自桂平至梧州,长约 199 公里,全年可通电船。惟其间有大小滩 16 处,航运 略逊于西江。郁江上承左右二江之水于南宁西部之合江镇,下收浔江于桂平,计从南宁到 桂平,河长 429 公里,其间有大小滩 45 处,惟吃水深度在一公尺以内的电船,可终年通 行。黔江上承盘江柳江之水于石龙,下会郁江于桂平,注入浔江,从石龙到桂平,河长 155 公里,全年可期电船,惟中有石滩 12 处。南流江由郁林南下博白,再由博白顺流而下至 广东,都通民船。 16 在广西省的众多河流当中,西江水系是最有经济价值的一条河流。 “西江水系在广西 境内的通航运河段遍及 64 个市、县,占 73.6%,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 80%以上。 ” 17西 江在本省的主流为桂、柳、黔、郁四江,各江源流极远,柳、黔二江流至石龙相汇合而达 桂平,至桂平后与郁江汇合而改称浔江,复东流至梧州汇合桂江,而统称为西江。此外贺 江流至广东封川,绥江流至广东三水,都注入西江,故亦属于西江河系。梧州地处桂东南, 位于桂江、浔江和西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通向粤、桂、 黔、滇、湘及四川乃至西北地区腹地的咽喉之地,是广西水路交通的总出口,两广交通的 柳江 盘江 郁江 浔江 (亦其下游统称西江) (亦称红水河) 贺江 西江 8 要冲。民国时期,政府对于交通颇为注重,对西江水路极力整顿,水道日渐深阔。梧州沿 西江一天可达香港、广州;沿浔江轮船可通平南、桂平、贵县、南宁;沿桂江轮船可通昭 平、平乐、贺县、荔浦、阳朔、桂林;陆路则南通岑溪、容县、北流、玉林;北通平南、 桂平、武宣、柳州。由于梧州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近代进出口贸易集散的商埠。 相比之下,桂西北地区交通十分落后,除右江航道可通电船,邕色公路可通 7 个县城 外,其他地方陆上运输仍靠人担(背)马驮。乡镇和村寨之间的道路绝大多数是前人留下的 又弯又窄的羊肠小道,牛车、马车运输也极少。 “落后的交通,封闭的生活不仅束缚了各 地区的商品生产,使各地区成为一个个孤立的自然经济的滞留区,而且也束缚了人们的观 念,扼杀了人们从商的思想意识,使人们安于惟知力田,不事交流的生活” 。 18桂西北 地区山高路遥,信息闭塞,迫使人们只好安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商品生产不感兴趣,从 而使商品经济受到严重窒息。可见交通便利与否,是近代商品经济能否较快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桂东南所在出海通道是利用内河水道辅以驿道来御接海道的, 后来才以公路取代驿道。清代桂东南尚没有公路,桂系军阀治桂,大力进行公路建设,广 西省的公路建筑,始于民国四年。但近代广西公路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 中期之后。1925 年新桂系一当政即以发展公路交通作为巩固政权和建设广西的要政之一。 督令各县征工筹款修筑公路、发展交通,并将全省大部分建设经费投入交通建设。桂东南 的主要路线如下: 表 2 近代桂东南主要公路线路 表 2 近代桂东南主要公路线路 路名 起讫地点 距离(公里)路名 起讫地点 距离(公里) 宾梧路 宾阳至梧州 394 容苍路 容县至戎圩 153 贵桂路 贵县至桂平 67 容武路 容县至武林 83 贵兴郁路 贵县至郁林 86 郁廉路 郁林至石角 127 容郁路 容县至郁林 57 郁陆盘路 郁林至盘龙 110 资料来源:广西省政府统计处: 广西省统计摘要 (第二号) ,1948 年,第 61 页;莫一庸主编: 广 西地理 ,桂林文化供应社印行,1947 年,第 7779 页;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 广西省农村调查 , 商务印书馆,1935 年,第 20 页。 1933 年,郁林经兴业、贵县达宾阳,经北流、容县至苍梧,经博白至东平、南接广东 廉江,及至陆川的公路均已通车,完善了区内水陆联运交通网络,加强了对外联系。郁林 作为郁林五属(郁林、博白、北流、陆川、兴业)行政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交通枢纽的作用 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公路的建立缩短了桂东南各地的距离,加强了各地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签定朝鲜停战协议书模板
- 测绘业务分包协议书范本
- 燃气安全合同协议书模板
- 深圳农民房交易协议合同
- 活动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汽柴油沥青销售合同范本
- 村委秸秆清运协议书范本
- 稠州银行资金托管协议书
- 第三方委托装修协议合同
- 江苏商标申请代理协议书
- 上海2022年浦发银行人力资源部社会招聘(0111)考试模拟卷3套含答案详解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023年立项项目
- YS/T 320-2014锌精矿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酸雾抑制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完整版)
- 解三角形专题 - (解析版)
-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 桩基施工安全检查表
- 2022年公司管理制度发布流程
- XXX医院管道护理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