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以议论文为例.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以议论文为例.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以议论文为例.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以议论文为例.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以议论文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以议论文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研究 以议论文为例 摘 要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信息社会每一个人 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我国 2000 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批判性阅读这 一新要求,但受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以及相关知识的引进不足,批判性阅读能 力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尚未落实。 议论文是适用批判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本文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为例,在评 析教学现状、梳理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相 关知识,从“批判性阅读取向”、“批判性阅读能力”这两方面,试图建构中 学语文批判性阅读的课程内容。论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的概念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资料的 综述。 第二部分,评析当前议论文阅读教学现状,梳理现有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以期找到一个议论文阅读教学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接洽点。 第三部分,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阅读取向”的研究。批判性阅读运用批判 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思维,它与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权威崇 拜意识、大一统思想和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可能有根本性的冲突。培养批判性 阅读取向,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精神,要强化理 性分析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宽容而开放的心灵。 第四部分,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的研究。借鉴国外批判性思 维和批判性阅读的相关知识,本文提出,中学语文批判性阅读的主要课程内容 有如下四个方面:(1)寻找论点与论题;(2)区分不同的论据并确认其可信 度;(3)分析论证的可信度,揭示常见的推理谬误;(4)审视议论文的语言 表述,警惕有歧义的关键词语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关 键 词:议论文,批判性阅读,课程内容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research of critical reading curriculum content taking the argumentation as the example abstract critical thought is the power and foundation of the innovation thought. the critical reading ability is the necessary ability for each person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our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 already set critical reading new request in 2000. but traditional reading way influence as well as correlation knowledge introduction insufficiency, the raise of critical reading ability not yet carries out in the middle-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argumentation is the main object to be suitable to critical reading. this dissertation taking the argumentation reading teaching as an example, in the evaluation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n the foundation, profiting from the overseas critical thought and the critical reading related knowledg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critical reading orientation and the critical reading ability,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content for middle-school language critical reading. four part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reading, as well a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material summary. the second part, the evaluation of current argumentation reading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g the existing argumentation literary style knowledge, attempts to found the spot for argumentation reading teaching and the critical reading teaching . the third part, how to raise the critical reading orientation. critical reading utilization critical thought, but the critical thought is one kind of rational analysis thought. there are fundamental conflict between critical reading and our culture tradition authority worships consciousnes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ought and the overall intuition thinking mode possibly. the raise of critical reading orientation, should encourage the student in the argumentation reading teaching to set up the independent spirit,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analysis consciousness, enable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open mind. the fourth part, how to raise the critical reading ability. profiting from the overseas critical thought and the critical reading related knowledge,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the middle-school language critical reading curriculum content has mainly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seeking the argument and the thesis;(2) differentiating the different argument and confirming its confidence level;(3) analyzing the proof the confidence level, promulgating the common inference error;(4)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language, to vigilant different meanings essenti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the rich sentimental color sentence. key words: argumentation, critical reading, curriculum content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宁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签名:_ 日期: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波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_ 导师签名:_ 日期:_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引 言 引 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务院颁布的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之一。要创新,就要求人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 从被普遍认为是真理、定律和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善于用 怀疑的眼光去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批判性思维能力正是一种如何质疑、如何 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欧美学者一直将批判性思维视为创新思维的核心,他们 认为“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 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 1。”钟启泉先生也强调:“素质教育所强调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 话 2。”不仅如此,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大潮,我们 感受到的非但不是享用信息盛宴后的满足,而是在信息海洋里的迷失和无奈。如 果不会批判地阅读、批判地选择和批判地接受,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 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 导。因此,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的能力成为每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必备能力。 据王荣生先生的研究介绍,“在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贯穿批判性思 维的培养,已经成为西方语文教学十分显著的共性 3。”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 现有的课程标准已经体现出了批判性阅读的要求: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试用)中明确规定,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 断”、“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 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 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 准确性”。但是,一方面受传统的“鉴赏者阅读取向”的影响,无论是文学类 文本还是非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都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作品思想、情 感和语言艺术的好处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的课后都有“整体感 知”和“揣摩品味”的练习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从而导致要求运用现代 1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 年第8 期,第65 页.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 年第1 期第34 页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第251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理性思维进行批判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另一方面,新的课程 标准“用课程目标包含或替代课程内容”,“导致其实际指导性不强” 1。因 此,课程标准中关于批判性阅读的要求难以落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早在 2004 年,课程论专 家钟启泉等人就提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 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 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尽管标准研 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 实施。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达 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2 本研究以议论文为例,在分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外批判性阅读和议 论文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力求回答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阅读能力,在中学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语序和语句调整) 1李山林“语文课程内容”略论j语文学习,2005 年第2 期第6 页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第一版,第 15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1 绪论绪论 1.1 概念界定1.1 概念界定 1.1.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阅读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的倾向、态度和方法。讨论批判 性阅读首先要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在汉语的文化语 境中,“批判”是个负面意味较浓的词语,常与吹毛求疵、斥责、抨击等用语 或以文字攻击别人的词义相连,因此被人误解为找出事物的缺点、对不恰当的 地方做出批评。其实不然,“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 kriticos(提问、 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辩明或判断的能力”)和 kriterion(标 准)。从词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辩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 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至杜威(1909)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 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指 向的进一步结论。” 1不过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多年以来研究者并没有达成一 致: 以恩尼斯(r. ennis)为代表的一派视批判性思维“是一系列对陈述的正确 评价,先了解陈述,再根据判断的逻辑程序加以评估。”这种评价是理性的 评价,要保持其客观性,不涉及价值。后来,恩尼斯做出了修正,把态度、情 感等情意面在内的“性向”纳入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之中。 2 美国索诺马州立大学批判思维与道德评论中心的主要领导人保罗(r . paul)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严谨的、理性的、自我指导的思维,是积极而熟练地 对来自观察或由观察、经验、反省、推理或交流产生的信息进行概念化、应 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严谨的智力过程,是信念和行动的指导。” 3 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 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 的能力和意愿。” 4 斯柯雷文(mscriven)与玻尔(rpaul )合写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一文 称:“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熟练地、灵巧地应用、 1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第一版,第 6 页 2ennis robert “critical thinking :a streamlined conception”teaching philosophy ,1991614 3paulrcritical thinking in north america: a new theory of knowledge argumentation,19893197-231 4m. browne mkeeley 著,赵玉芳 晋辉等译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年第一 版,第 4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分析、综合或估价由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 指导信念和行动可以认为,批判性思维包含两种成分:一组产生的信念和 处理信息的技巧一种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使用这些技巧来指导行动的习 惯。” 1 1990年,鉴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混乱,美国哲学学会运用德尔菲(delphi) 方 法得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专家一致意见:“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 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 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2 在国内,许多研究者也从某一个角度阐发了自己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例 如:钟启泉教授引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的界定,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 “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思考逻辑地做出主 张的思考。” 3甘和平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的 判断能力,包括评判力、识断力、鉴赏力、审定力等等。” 4特级教师刘先海则 认为 “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指在思维活动中能独立思考、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 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品质。” 5 虽然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指陈各异,但其要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批判性思 维是一种理性分析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能积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对所 接受到的信息做出有根据的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构成不仅包括批判性技 能,还包括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之类的批判性精神。 1.1.2 什么是批判性阅读 关于什么是批判性阅读,研究者也做出了一些界定: 旅美学者祁寿华认为 6,评判阅读(即批判性阅读)“意味着当你进入文章 所构筑的世界里,不仅要理解它的基本内容,更要经过思考,做出自己的评 判,对整个阅读过程采取一种积极主动、探索和评估态度的阅读方法。” 1转引自罗楠批判性思维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第一版,第 3 页 2转引自洪淑媛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广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84 页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 年第 1 期第 34 页 4甘和平语文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9 期第 10 页 5王先海试论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运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4 期第 18 页 6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第一版,第 195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何强生等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 则和标准对读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评价的一种阅读活 动。” 1 日本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实水舆认为,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囿于原 文,用合于本人目的的读法去读;它要求读者具备能从各种宣传语言中解脱出 来,超越字面做出正确判断的高度阅读技能和态度。所谓批判,是指把书面文 字中包含的“事实和意见区别开来”,“是指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 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结论、评价内容、体会比 喻、评价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2 综合以上的定义和国内学者的研究介绍,本文从便于教学的角度做出界定: 批判性阅读就是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的倾向、态度和方法。它作为一种能 力,是指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特定的文本,在适当的地方提出一 系列批判性问题,从而对所读信息的真实性、价值等做出有根据的评价。 1.1.3 关于议论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概念界定 关于议论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概念界定 议论文,又叫“论辩文”、“说理文”,它是一种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 文体。其目的是使用有效的手段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观念。根据郭仁华等老师的 研究 3,目前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一般性的议论文”,如 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文艺性的议论 文”杂文、文艺随笔、随感等。如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读伊索寓 言、培根的谈读书;“情境性的议论文”演说词,悼词等; 政论文。 课程内容,即“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 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 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就是对“学什么”的规定。本文认为议论文 阅读的课程内容可以从论题、论点、论证和论据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教学内容,是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 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落实,大致可以 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概括提炼出来。 1何强生 刘晓莉批判性阅读及其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3 第 19 期第 54 页 2曾祥芹 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2 年第一版,第 213 页 3郭仁华 张建芳让探究之花开放在议论文教学之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第79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1.2 国内外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近几十年以来,批判性思维一直是欧美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据罗清旭博 士的检索 1,从 1970 年到 2000 年,围绕批判性思维所做的博士论文就有 158 篇。尤其是 90 年代后,以批判性思维为题的博士论文大量增加。这表明学术研 究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关注。另外,通过译介过来的书籍我们也可以看 出,西方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已经形成了相当厚实的知识基 础。例如: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指南以理查德保罗的 批判性思维模型为基础,详细阐释了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和标准,建构了完整的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体系(语句修改)。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希 望通过教给人们如何提出正确的批判性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这些问题本身就 为批判性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框架。而如何阅读一本书更是 将批判性阅读的策略落实到不同类文本(尤其是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此 书自 1972 年再版以来,直至 2003 年 3 月 31 日在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依 然排第 569 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和社会的需求程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研究者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成为近几十 年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格雷安索姆奈 就在其著作社会习俗论中提到“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是造就好市民的唯一 的教育方式 2;帕尔默等人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阅读和写作当中,于 1955 年出版 阅读与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一书;费希尔于 1956 年编辑出版了批判性思 维与人文科学,将批判性思维与美国的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最近译介过来 的研究性学习还详细地列举了在各科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写作培养学生批 判性思维的具体策略。(语句修改)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 3: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各国的语文教学主要突出的四个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批判性思维 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领会(理解内涵)和批判性阅读(评价内涵)当作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环节,是欧美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4这些内容从译 介过来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也可见一斑: 1参阅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参阅陈俊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年 3柳士镇 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序a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第6 页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第251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英国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意识到作者选用特殊的词语和短语去影响读 者”、“识别非文字的和其他传播媒介所提出的事实或观点,并能解释它们之 间的一些区别方式”、“有说服力、有见识地论及有关的文学作品和其它课 文;提出个人对这些作品和课文的反应的连贯性的根据;理解作者所使用的方 法和结构;能在课文中或不同的课文之间做出细致的比较”、“能独立地从详 尽的、多样的参考资料中,有鉴别地选择、加工、评价和组织信息。” 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协议会 ceeb 的报告进大学之前应有的学术准备 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具备什么能力(1983 年),高中英语(国语科)总 述部分要求“就阅读内容提出相关的适当的提问,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 观、前提以及所隐含的意义,并且通过评价观念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2美 国新泽西州的核心课程内容标准语言艺术素养(即英语)(1996 年), 总目标要求“学生能通过理解和批判性分析来阅读、倾听和评论各种材料和文 本并对此做出回应。” 3 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英语)在总目标中提出,英语课程旨在使学生在以 下方面获得发展:“能批判性地讨论和分析文本和语言”、“能有理有据地阐 述对文本的理解”。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阅读策略的陈述中,类似“说明语言 运用特征如何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识别并说明哪些文本特征可帮助读 者将事实与观点区分开”、“选择相关证据,证明自己对各种书面文本和非书 面文本所呈现的主题和问题的理解是合理的”的表述随处可见。 4 加拿大教育培训部安大略课程语言(18 级) 5在阅读方面的要求 中,将推理与批判性思维单列为一部分,如第五级要求学生在推理与批判性思 维方面达到的期望值是“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运用材料中的论据,做出判 断,得出结论”、“开始鉴别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人物的观点”。 日本在二战后受到欧美阅读教学的影响,引进批判性阅读的理念,主张使 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评价、批判语言作品的价 值” 6,所以,有研究者在考察了日本的语文教育状况后做出的总结中有这样一 1朱绍禹 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第103-109 页 2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第133 页 3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134 页 4丛立新 章燕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一版,第9、19、51、58 页等 5柳士镇 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第358 页 6参阅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第163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点:“强调思维训练,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创造思维 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不仅如此,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要求还很好地落实到了有关阅读教学的教材 中,如美国语文。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教材,它的课后习题不仅贴 近生活而且以训练批判性阅读能力为主线。例如,第二册第一课日晷的课 后思考题 2:日晷创始者们的精神特征是什么?(推断)作者笔下的“普通 花园”和“那样一个花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日晷是这份新期刊的合适 的名字?(区分;证据支持)。像注明分析、推断、证据支持、得出结论等提 示语的习题每课都有,可见批判性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普遍重视。 1.2.2 国内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研究起步较晚。根据罗清旭博士的研 究,国内学术界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才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关批判 性思维的论述只散见于少量的心理学著作中。在普通心理学中,杨清教授在 心理学概论一书(语句修改),把思维的批判性作为思维的一种品质进行了 初步探讨(课程标准中的有些表述也是把批判性作为一种思维的品质:如,增 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朱智贤和林崇德教授所著的思维发 展心理学中,也多处涉及到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在教育心理学中,陈琦等人 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1997)一书,把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发 展的一种新动向,用一节的篇幅对国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情况做了初步介绍。 不过到 2000 年 5 月,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还没有出现以批判性思维为题的学位 论文。一直到 2002 年钟启泉教授还撰文指出“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 性思维教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3 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外教育理念的介绍,批判性思维能 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专著(如批判性思维罗楠著.山 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开始出现,论述在教育中和各科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能力的论文也逐渐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 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 践及其启示、张文婷批判性思维:避免知识成为学生生存的异己力量和 1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第318 页 2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第248 页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 年第1 期第34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罗清旭的博士论文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等。不过纵观这些文 章的主要内容,大都集中于对批判性思维的介绍及其重要性的论述,对阅读教 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具体到语文学科中,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最早见到的是吴 德升的作文教学中辩证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1997 年)。另外 还有甘和平语文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001 年)、刘先海 试论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运作(2001 年)等。最近几年,以批判性思维为题 的硕士论文也有所增加,如杜菁峰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03 年)、龚晓林的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05 年)等。但这些文 章所讨论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及其重要性的论述上,至于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开展师生之间 的对话等。这些方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宏观的层面上提 出的一些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语句修改) 具体到阅读教学层面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 见到的文章要么与语文教学无关(医学领域和英语阅读),要么在强调批判性 阅读的重要性后从宏观上提出一些发扬民主、开展讨论等建议。惟有一篇 批判性阅读及其策略是在谈论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可惜受篇幅所 限,没有结合具体的文本,也没有区分不同文本所需要的不同阅读策略,有待 于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不过,除此之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望 道先生在作文法讲义中就列举了不同证据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即某种证 据的不足之处);宋文翰先生在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列出 了关于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论说文与小说的阅读方法,其中有许多值得 我们在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时借鉴 1。除此之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 心理学百科全书列有批判性阅读一条,并介绍了西方关于批判性阅读的一 些知识和研究情况,在期刊杂志上,一些介绍国外阅读情况的文章也含有批判 性阅读的内容。另外,徐默凡教授编著的新课标语文学本高中选修系列 4语 文与思维一书中,把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列为一个单元,将批判性阅读 的部分知识融入到所编教材中;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刊登了王荣生 先生的三篇课文的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一文,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 力的策略落实到教材编写中。但是,总体说来,国内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知识还 1顾黄初 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一版,第483510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显得很凌乱、不系统,相关的理论研究十分缺乏,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 视。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2 议论文阅读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现状描述及讨论 2.1 议论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现状描述及评析议论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现状描述及评析 任何新知识的引进和开发都不能脱离原有的知识状况和教学现状,即使新 旧知识之间差距很大,甚至有些根本性的冲突。只有在分析原有的知识状况和 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才能使新的知识找到合适的生长点,同时也可以使人明 确,有哪些不合理的旧知识应该适当的加以排除或摒弃。否则,批判性思维和 批判性阅读很可能“只是炒熟了一个时髦的名词,而不太可能在语文课程与教 学的实践中培养出当前人们乐于谈论的那种思维或阅读的能力 1”。在这里,笔 者分析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议论文教学设计和相关探讨,描述议论文阅读教学的 现状并分析其原因,试图为目前的阅读教学和批判性阅读教学找到一个接洽 点。 2.1.1 目前的议论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描述目前的议论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描述 为便于陈述和探讨,笔者首先概述六篇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这六 篇教学设计是从100多篇教学设计中选出的,以教学内容的典型性为主要选择标 准,兼顾选文本身的代表性、教学设计来源的代表性、多样性和时间跨度。 例一:获得教养的途径 2 (一)导入、解题、字词和作者介绍(略) (二)自学讨论、整体感知 老师出题,学生可展开小组讨论,采用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整个环节讨 论的问题: 1、“教养”和“修养”的含义及异同,在文本中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2、黑塞在本文中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即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3、这一观点是怎样展开的? 4、两种阅读具体指什么?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5、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是想说明什么? (三)学生发问,问题探讨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第142-143 页 2配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一必修二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40-44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由学生自己发问,可以让其他同学自由回答,也可指定某组、某同学或老 师回答,对探讨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点播,同学们可能涉及的问 题: 1、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 那种能力和本领”,应如何理解? 2、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 作品? 3、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4、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 值”,你如何理解? 5、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 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 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来 谈。 6、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7、你读过哪些经典作品?请选择一部与大家谈谈读后的心得。 例二:我有一个梦想 1 (一)导入之后研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根据17-25段概括出作者梦想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梦想?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呢? (用多媒体补充曼德拉和甘地的材 料) 4、梦想实现之后会怎样呢? (学生集体朗读26-32自然段,具体感受作者 设想梦想实现之后的喜悦之情,体会作者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之情) (二)研读关键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妙处 1、“一百年后的今天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它们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 2、“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已没有足够的储备。”这里的“空 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1李昌年我有一个梦想三人教方案一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1期第23-24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3 - 3、“有了这个信念优美的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 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4、“这一庄严宣言带来了希望。”(“灯塔的光芒”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含义? ) 5、“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不会过去。”(“秋天”和“酷暑”用了 什么修辞,有什么含义? ) (三)课堂讨论:美国现在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吗? (四)课堂练习: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造一个排比句。 (五)布置作业(略) 例三:咬文嚼字 1 (一)分析第一层: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启示?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3、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分析第二层: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缁铢必较不可? 2、修改后的句子给你怎样的启示?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分析第三层: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与前面事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四)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2、什么叫直指意义?什么叫联想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 4、合理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略)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 么? 1何哓文 程红兵主编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教学设计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59-161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例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 (一)除字词的理解和背景介绍外,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驳论证来反 驳对方观点的,并梳理文章结构。 (二)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质疑,结合质疑,重点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一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对方所说的“是事实”? 2、文中的“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和“一到求神拜佛麻醉 着自己”这两句话为什么在发表时会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 3、怎样理解“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 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的意义?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的“地底下”是什么意思? (三)揣摩语言 1、文中多处出现“中国人”但所指却有不同,请具体说说这些“中国人” 有什么区别? 2、结合对“中国人”这个词语的理解,说说作者在批驳谬论时,是怎样抓 住“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句话在语言上的漏洞进行剖析的? 例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 (一)导入之后明确中心论点和关键词,整体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二)重难点突破 1、说说本文开头的特点和作用?前两句可否删掉? 1杨先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案设计设计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8-9期第39-40页 2荣维东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6 年第4 期第18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5 - 2、熟练掌握三种论证方法:引用古语: 体会它们的说服力和厚重文化 感。运用对比: 正反对比发人深思。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自己补充 一两个事例, 放在文章里, 看能否说得通, 效果如何。 3、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可上网搜索) 1、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2、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例六:敬业与乐业 1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之后,归纳每段的段义,然后根据议论文“引论 本论结论”的结构知识,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二)讨论以下问题,体会本文的论证特点 1、文章第1段开头便引礼记老子里的话有什么作用? 2、第3段引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3、第4段讲百丈禅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4、第6段中说只要是正当职业,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也没有高下之分,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 5、第7段,引佝偻丈人的话和曾文正的话,论证角度有何不同?这段中所 用英法公事房和英法两国人走路的样子这两组事例有何特点? 6、第8段所说凡职业都有乐趣的四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