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重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重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重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重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重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群的一种负面心态,也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凶素之 一。以往对该两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而对高校教师则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 论文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问题展开研究,预期成果有望对于促进高校人 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增强高校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吉林省两所重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 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 参考实证有效的肥i 职业倦怠量表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量表,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 方法,确定研究的正式样本并实施调查;利用s p s s1 3 o 统计软件,对研究工具的信度 和效度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了被试人口学变量对职业压力和工 作倦怠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最后,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进行了预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 1 ) 2 4 1 的重点高校青年教师有明显的职业压力,1 0 o 存在职业倦怠,3 6 5 情 绪衰竭状况比较严重。 ( 2 ) 被试人口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有显著效应。 ( 3 ) 重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着较高正向相关关系( r = 0 4 6 4 ,p o 0 1 ) 。 ( 4 ) 重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 a b s t r a c t j o bs 仃e s sa n db u m o u t ,w h i c ha f f e c to n e sw o r kp e 而m l a i l c ea n d p h y s i c a l m e n t a lh e a l t h , h a sb e e no n eo fi n t e r e s t e df o c u s e si np s y c h o l o g i cd o m a i n s p r e v i o u s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u p o nj c i b s t r e s sa n db 啪o u to ft e a c h e r sf o c u s e do no ft e a c h e r sa tp r i m a 巧s c h o o l sa 1 1 dh i 曲s c h o o l s ,b u t l a c k e d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f o ru i l i v e r s i t ) rt e a c h e r s t h i st h e s i sa i m sa ta c k n o w l e d g i n gr e l a t i o n s b e 铆e e nj o bs 仃e s sa 芏l db u m o u t 锄o n gu n i v e r s i t ) ,t e a c h e r s r e l a t e dr e s u l t sm a yp l a yc t i c a l r o l e sf o rh u m 锄r e s o u r c e sd e v e l 叩m e n t 锄du t i l i z a t i o n , a i l dr a i s i n g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o f u n i v e r i s t i e s i i lt h i st h e s i s ,y o u n gt e a c h e r so ft w o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j i l 协p r o v i i l c ea r et a 玛e t e dt oa p p l ya r a l l d o ms a m p l i n gq u e s t i o n a i r eu i l d e rg u i d a n c eo fam b it e s tt a b l ea n dt h ec o l l e g ea n d u n i v e r s 时y o u n gt e a c h e rj o bs 仃e s ss c a l e r e l i a b i l 时a i l dv a l i d 时o ft h et e s t 伽l ea r et e s t e d b yu s i i l gs p s s u s e ds t a t i s t i cm e t h o d si 1 1 c l u d ea n o v a ,c o n e l a t i o n ,a n dr e g r e s s i o n r e s u l t s o ft h i ss t u d ya r ea sf o l l o w s : 1 a b o u t2 4 1p e r c e n to ft l l et a r g e t e dt e a c h e r ss 仃o n g l yf e l tt h ej o bs t r e s s ,a b o u tl0 0 p e r c e n to ft h et e a c h e r ss 仃o n g l yf e l tt h ej o bb 啪o u t ,a n da b o u t3 6 5p e r c e n to ft l l e mh a v e a c c e s s 白de m o t i o n a le x h a u s t i o n 2 t h ed e m o l o g i cv 撕a b l e st o o ks i 印i f i c a n te 虢c t su p o n j o bs t r e s sa n d b 啪o u t 3 j o bs t r e s so fu n i v e r s i t ) ,t e a c h e r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l lb 啪o u t ( i 之= 0 4 6 4 ,p 0 0 1 ) 4 j o bb u m o u tc a l lb ep r e d i c t e db yj o bs 仃e s su s i n gr e g r e s s i o n s k e y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够t e a c h e r s ,j o bs 仃e s s ,b 啪o u t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达逾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毯避 日 期:2 & :砂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函6a勃, 6 7 、寸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有人说现在的高校教师“目中无人”、“薄情寡义,使教学失去了真正的主体和价 值,失去了应有的愉悦和幸福;有人认为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全部牛命去感 动、解放和提高学生的生命,从而达到师生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而事实上,当前高校 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状况使得其不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与引导,不能使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何谈师生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呢? 2 0 0 4 年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 5 个行业的倦怠指 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三位。我国教师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现状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已成为教 师职业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以往教师心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统计显示, 自1 9 9 4 年以来,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有9 0 左右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大学 教师和幼儿教师的研究比例明显偏低n 1 。不同群体的教师,其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社 会处境及其所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差异。古人云:万 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特别是在当前高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教师比以往承受着更 为沉重的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青年教师由于不堪重负、 心力交瘁、过劳而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近5 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1 3 5 位教 授死亡,其平均年龄仅为5 3 3 岁。 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的高校教师究竟怎么了? 他们存在着什么样的工作与社会压 力? 职业倦怠状况如何? 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他们是高校教学与 研究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存与后续发 展,其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状况理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也是我们急于探索了解其 现状及其内部联系的研究兴趣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前言 1 1 职业压力研究概述 “压力”( s t r e s s ) 一词源于物理学术语,译为“应激”,在工程学和建筑学中则指 “负荷”。美国哈福大学著名生理学家w a l e rc a n n o n 于1 9 3 2 年在其专著中最先将其引 入到生理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压力就是在外部凶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平衡紊乱,在危 险未减弱的情况下,肌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并最终会损害健康瞳1 。此后,众多学者 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门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流派与领域分支。其中, 职业压力( j o bs t r e s s ) 是压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 着人文精神在管理过程中的普遍提倡,工作压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 学、管理学、健康学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研究,。 1 1 1 职业压力的界定 与心理学研究中的许多其他概念一样,研究者对工作压力所下的定义也不一致h 3 。 有些研究者将工作压力作为一个刺激变量看待,有些则将其看作反应变量;有些研究者 认为它是环境变量,有些则认为它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例如:l a z a r u s l a u n i e r 认为,压力是需要或超出正常适应的任何状况;q u i c k 认为在面对压力源时有 机体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而s u 唧e r s ,d e c o t i i s d e n i s i 则认为,压力是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表现出的不适感觉。 国内关于职业压力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界定。陈彰仪把职业压力定义为“个体面对 他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张兴隆认为“生活 环境不能满足个人需要、个人学习与经验,无法与现实生活的需求相互配合,所导致的 生理或心理失去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徐长江则把职业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使 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性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 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张建卫则认为职业压力是“由不良的工作 环境或个体凶素引起的,伴随机能及心理活动变化的紧张状态”。 综上所述,职业压力的概念并不统一。可以达成较为一致的是:工作压力是一个多 维度的概念;工作压力是与压力源、中介变量、个体特征有关的刺激反应过程。但为了 研究方便起见,应该定义出可操作概念。本研究中指的是一个狭义概念即:职业压力是 指在工作环境中一个特定时间,工作者对与工作有关的事件产生判断与反应的结果。可 以通过个体自我报告得出的压力判断评测值。不同的压力源( 即压力事件) 施加在相同 的个体,职业压力也不一样;相同的压力源施加的不同个体,职业压力不一样。 1 1 2 职业压力的理论模型 之所以职业压力的概念缺乏统一,主要源于人们对于职业压力的结构性认识尚未达 成一致。许多学者都试图基于一个准确的概念划分和合理的结构理解来对职业压力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代表性的有: l a z a r u s 的职业压力相互作用理论。l a z a r u s ( 1 9 6 6 ) 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产物,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之问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识与评价过程一认识判断和 应对啼1 。个体紧张反应的产生,除了压力源存在之外,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 个 体首先要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胁;2 ) 对自己所能获得应付资源,如个人 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评价。当个体认为后者不足以应付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职业压 力就产生了。l a z a r u s ( 1 9 9 5 ) 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 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作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 果1 。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面临的任务而发生变化。 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 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k a r a s e c 的j d c ( j o bd e m a n d c o n t r o lm o d e l ) 职业压力模型。k a r a s e c ( 1 9 7 9 ) 认为: 职业压力受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工作压力既不取决于工作要求,也不取决 于工作特征,而是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有益的压力具有缓冲作用,是一种保护机制。 其中,工作要求是指存在于工作情景中反映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工作任务的数量及困难程 度等因素。而工作控制则反映了工作者能够对工作行为施加影响的程度或称为工作决策 幅度。2 0 世纪8 0 年代后,这一模式又加入了社会维度一社会支持,使这一模式成为工作 j d c s 模式口1 。这种模式更适合于企业从工作再设计的层面进行压力管理,其中提到的工 作要求更多指狭义的人为设置的压力源。 s e l v e 的压力与适应学说。压力有三个阶段:1 ) 报警阶段。当压力因素第一次发 生时,身体调动它的胜利保护机制,反抗压力因素。2 ) 抵抗阶段。在这个阶段身体转 向活动的正常水平并且阻抗增加。3 ) 消耗阶段。适应能力( 能量) 消失,症状重新出 现,并产生进一步的结果。 1 1 3 职业压力的后果 对职业压力的研究表明:压力不但对工作者的健康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大约 5 0 8 0 的疾病都是心理躯体疾病或是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而且过多的工作压力对组织 的影响也是消极的。例如,引起工作者的不满、缺勤、较差的组织气氛等问题。总之, 职业压力的后果对个人的影响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三类:生理症状、心理症状、行为症状。 职业压力的生理症状。职业压力感出现初期,容易使人先注意到其生理症状方面。 据医疗保健专家研究,压力感能使患者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与呼吸率增加、血压升 高、头痛、易患心脏病。 职业压力的心理症状。压力能导致不满意,与工作有关的压力会导致对工作的不满 意感,工作不满意感是压力感最简单、最明显的心理影响后果。职业压力感的心理症状 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等。 职业压力的行为症状。包括:生产效率的变化、缺勤、流动、饮食习惯的变化、嗜 烟、言语速度加快、烦躁、睡眠失调、高事故率等。 对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二者关系方面的研究很多。耶基斯( y e r k e s ) 一多德森( d o d s o n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律第一次概括总结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阳1 。该定律表明,不同性质的工作或者说难 度不同的工作,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与心理压力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事简单容易 的工作,则较高的心理压力对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有利;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则较低 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工作难度适中,心理压力适中,作业成绩最 佳。也就是说,压力具有两重性:压力有时可以使人感到兴奋又干劲倍增;有时也可让 人感到困惑不安,感到威胁或无力。因此,压力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压力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压力的大小,也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认识和对压力的心理 承受能力。人们研究最广泛的是二者的倒u 关系模型。其理论基础是:压力感低于中等 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压力过大时,会使工作者的工作绩 效降低。 1 2 教师压力的已有研究 关于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网惑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的研究工作:一是 教育界中关于大学教师职业压力( 也被称作教师压力) 的研究;二是哲学界或社会学界 关于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和后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和功能变迁研究。而教师职业压力的有 关研究开始于2 0 世纪7 0 年代n 制。吉里亚科和萨克里夫( k u r i a c o u s u t c l i f f e ,1 9 7 8 ) 被公认为教师压力研究的鼻祖,以他们在教育评论上发表的教师压力文章作为标志 n 川。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由教师的工作引起的,是通过教师对构成其自尊与健康的 威胁事件的知觉以及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进行调节的,它是教师消极情感的反 应综合症,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牛理变化n2 】。此后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日益增多, 成为世界性的研究主题。国外的研究进行的较早,内容也较多,包括职业压力理论模型 的建立、压力普遍性研究、职业压力源的研究、职业压力和健康状况的研究、教师应对 策略以及缓解措施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职业压力源的研 究方面。 1 2 1 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式 教师职业压力的理论模式是在一般职业压力理论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对教 师压力模式影响最大的是前述1 a z a r u s 提出的相互作用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在于,研 究者认为在压力和压力反应之问存在两个认知评价过程。首先是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对自 己构成威胁或挑战,其次是对自己所获得的应对资源进行评价。如果个体应对资源不足 以应对威胁性事件,工作压力就产生了n 副。在l a z a r u s 的相互作用模型基础上,吉里亚 科和萨克里夫( 1 9 7 8 ) 最早提出了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式。 k 埘a c o u & s u t c l i 疏的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式【1 4 】。在这个模式中,潜在压力源( 即 教师工作的客观方面) 被看作是压力产生的原因。研究者明确区分了物理压力源( 如班 级学生过多) 和心理压力源( 如不良的同事关系) ,潜在压力源通过个体对自身是否构 成威胁的评价转化为实际压力源,实际压力源是真正给个体带来压力感受的因素,是教 师主观感受到的。实际压力源对教师产生身体、心理、行为上的影响,又需通过教师的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适应机制来应对,教师的适应机制能帮助教师处理压力环境,减少对压力情景的威胁感 知。如果适应机制不恰当,教师压力就产生了,表现为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相关消 极反应。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压力主要被看作是与不良心理、生理和行为( 如缺勤) 有关 的消极情感,这些消极压力情感会导致身体和身心性生化变化以及诸如冠心病之类的慢 性症状。在压力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特征( 如价值观、态度等) 起着一定的 影响。 b 砌【1 1 1 e r 的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式n 引。这一模式与上一模式有共同点。根据后者的模 型,b r e n n e r 也区分了潜在职业压力源和实际职业压力源,潜在压力源是否发展为实际压 力源依赖于教师对施加于其身上的各种需求的评价。b r e n n e r 在对k y r i a c o u s u t c l i f f e 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式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又对其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b r e n n e r 的模 式中提出了几个新的概念:第一,模式中增加了“环境特征”因素。b r e n n e r 认为学校的 社会背景会影响压力源出现的频次,不同的环境特征也会吸引不同个体特征的教师,从而 这些教师会感受到不同的职业压力。第二,b r e n n e r 使用了一般紧张度的概念。这里的一 般紧张度类似于负荷超载。他认为实际压力源会形成个体的一般紧张度状态,而一般紧张 度状态又会对教师的健康和安宁产生影响。这里的健康既包括精神障碍也包括身心性症状。 第三,b r e n n e r 的模式中提出了“退缩”因素,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退缩。在b r e 加e r 的 这个模式中,压力本身被看作是描写从刺激到反应整个过程的一个相关概念,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特征、应对机制、评价、非职业压力源调节着整个刺激与反应过程,其中教师特 征在决定实际压力源是否积累成为一般紧张度状态中起到重要作用。 d m & w a 印e r 的教师职业压力模式口劓。d i k w a g n e r ( 2 0 0 1 ) 采用结构方程方法验 证了k y r i a c o u s u t c l i f f e 的教师压力模式,测量了压力( 研究中具体化为工作负担 和他人非议排挤) 、紧张度( 身体症状和倦怠) 以及一些调节变量( 自我效能、社会支 持、应对策略) 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工作负担和他人非议排挤因素回带来更多的身体症 状。在一般的压力模式中认为教师个性和环境凶素对压力情景具有积极影响,此研究将 这两个因素具体化为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结果证实了领导支持是减轻工作压力的一个 重要因素。 d i k w a g n e r ( 2 0 0 1 ) 在研究中额外增加了几个概念,在k y r i a c o u s u t c l i f f e 的 教师压力模式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扩展模式。研究者增加了应对策略作为压力模式的重要 变量,发现应对策略是工作负担和倦怠之间的调节变量,采用适应性应对策略的教师在 倦怠水平上比采用忽略或避免问题情景应对策略的教师要低。在这个模式中使用的另一 个概念是倦怠( b u r n o u t ) 。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症,表现为个体情绪衰竭、去人格化( 即 指对诸如病人、学生等工作对象持消极、冷淡和孤立的态度) 以及个体成就感下降这些 症状。研究中将倦怠作为压力源( 工作负担和他人非议排挤) 和身体症状之间的调节变 量,结果发现教师遭受的压力越多,表现出的倦怠症状越多,也表现出较多的身体症状, 而倦怠和身体症状又导致较多的缺勤行为的出现。 1 2 2 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法( q u e s t i o n a i r e ) 。k y r i a c o u ( 1 9 8 9 ) 气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结了6 种教师重要的压力来源:时间紧迫感、社会地位低、学生无纪律、工作环境差、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同事间的冲突n6 i 。m a r k g b o r g ( 1 9 9 0 ) 提出的教师工作压力凶素 有:学牛的行为、工作负荷和时间压力、工作条件、同事关系、学校的文化特质。 j d u n h a m ( 1 9 9 2 ) 列举出1 0 项压力源:缺乏社会支持、经常变革、对这些变革缺乏信息、 教师得不到应有尊敬、国家课程、报酬和工作量不成比例、学生评价、学牛的问题行为、 缺乏非接触时间、教学与升职之间缺乏联系n7 。c o o p e r ( 1 9 9 8 ) 认为教师压力的丰要来源 于教育缺乏动机的学生、时问压力及工作担子重、组织与管理、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等 9 个方面引。耶鲁大学心理系的利特( m d l i t t ) 等人指出“角色冲突”、“与上司的关系” 是压力最为紧密相关的两个因素;克拉克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压力源主要为专业的 不足、校长和教师专业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班级教学和常规指导、工作负荷过重。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蔡先口( 台湾,1 9 8 5 ) 提出工作压力因素有:与学校 行政人员的关系、学生课业学习方面、角色方面、工作负荷、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 专业发展;张积家( 2 0 0 3 ) 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压力一个因素与家庭生活有关,其 余与工作有关包括五个方面:发展提高、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冲突、兴趣与满意 度n 引。李虹( 2 0 0 5 ) 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所列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包括:工作 保障凶素、教学保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符合凶素以及工作乐趣因素乜引。周月朗 ( 2 0 0 6 ) 认为教师压力的来源为社会文化因素、学校组织因素、个人凶素( 包括个性、 能力、价值观等) 雎。张桂萍将职业压力分为六个因素:工作负荷、职业发展、自我期 待、人际关系、组织机构、家庭生活阻2 1 。 1 2 3 教师职业压力后果的研究 教师职业压力对于教师的身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美国学 者迈纳( j b m i n e r ) 和布鲁尔( j f b r e w e r ) 、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 d h a r g r e a v e s ) 分别指出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的疲倦。英国拉夫堡大学特拉弗斯( c j t r a v e r s ) 和曼彻斯特大学库珀教授( c l c o o p e r ) 在他们的合著压力下的教师 ( t e a c h e r su n d e rp r e s s u r e ) 一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论述职业压力的极端形式一疲惫 ( b u r n o u t ) 现象。由于教师职业压力的承受者是教师,所以它首先是对教师本人产生消 极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行为三个方面。 分别综述如下: 首先,教师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健全的心理。我国学者孙慧在研 究中也指出,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不愉快情绪会使教师良好情绪发生变化,比如道德和 情感准则削弱,热心肠的人变的冷漠等,且过度压力会使己存在的焦虑、沮丧、烦躁等 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袁克俭等2 0 0 5 年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 躯体化凶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显著,其它三项高度显著晗引。教师职业压力导致 教师心理疾病产生。有调查显示,教师存在心理障碍的检出率竟高达4 8 ,其中1 2 有 明显的心理障碍,2 较严重。 其次,职业压力所引起的焦虑、压抑、烦躁等不稳定情绪和不健全心理会对教师的 身体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各种疾病出现,具体症状有心跳加快、消化不良、胃口不好、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失眠等身体不适应反应,严重的会导致精力衰竭、内分泌紊乱、皮肤失健、免疫力下降 以及已有疾病的加速恶化等。有研究表明:持续的压力会伤害人们的循环系统、消化系 统功能,导致心脏、肺、肌肉、关节等各种疾病,并加速其衰老过程乜引。有关研究反映的 问题相当严重。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教师中有8 0 长期感到职业压力太大,7 5 的教师长 期处在一种慢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暖引。还有调查显示,内分泌失调患者中从事教师职业 的竟然占到了3 6 。 再次,教师职业压力导致教师诸多行为发生不良变化。一方面,教师职业压力导致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消极行为增多,主要表现为常常行为冲动、易发脾气、兴趣和热情减 少、抽烟喝酒、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等;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压力会导致教师在工作方 面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旷工、要求调动或提前退休以及改行等。 最后,职业压力还会导致教师认知行为障碍,如工作专心程度下降、注意的范围缩 小、难以保持聚精会神、短期或长期记忆减退、反应速度减慢、明辨是非能力下降、思 维杂乱无章等。 此外,国内外众多研究都表明,职业压力在对教师产生影响的同时,对学生、学校 和社会也产生直接或问接的消极影响。例如,由压力导致的教师不健全心理影响学生健 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行为举止;由压力导致的教师疲惫现象和认知 障碍直接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不健康成长以及质量低劣的教学质量所带来的 滞后结果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等等。 1 2 4 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 教师应对压力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正确处理职业压力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 个比较新的课题,国外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少。例如,c o c k b u m 的研究 表明,教师经常用于解决压力的策略有:尽量恰当地处理问题;避免对抗;工作后尽量 放松;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控制感情;给特别的工作更多的时间;与他人讨论问题交 流情感;健康的家庭生活;提前打算和优先解决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乜7 1 。 g r e e n 9 1 a s s 等( 1 9 9 6 ) 认为同事问的支持对于缓冲教师压力的作用要大于其它方面 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朋友和家人的支持瞳引。v a nd i c k ( 1 9 9 9 ) 对来自德国各级学校的4 2 4 名教师进行测试,发现社会支持与教师健康状况和教师工作压力直接相关,即拥有较多 社会支持的教师健康状况良好,而且压力水平较低。此外,d i c k w a g n e r ( 2 0 0 1 ) 的研 究也特别证实了领导支持对减轻工作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该研究还将全体社会支持 作为一个调节变量,结果发现与支持感高的教师相比,支持感低的教师的压力和紧张之 间相关关系更高口9 1 。 还有研究表明,应对压力的策略也很重要,包括预防和斗争。预防策略包括:调整 生活躲避压力源;调整要求,使与个人资源相符;改变产生压力的行为方式;扩展应对 资源。斗争策略包括:监控压力源;集中资源;运用问题解决、信息寻求和社会技能消 除压力源;容忍压力源;低度唤起。 此外,学会管理时间、培养兴趣、加强体育锻炼也是应对压力的好方法。比如加强 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压力反应中产生的荷尔蒙、葡萄糖等物质,促进生理健康。| 一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锻炼是一种精神愉悦法,可以分散教师的注意力,从而让教师从情感或身体紧张中放松 下来,有利于身心健康。 1 3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1 3 1 职业倦怠的理论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 r e u d e n b e r g e r1 9 7 4 年提出的。职业倦 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因工作时问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 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已经成为西方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研 究者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 1 3 1 1 单维理论 p i n e s 从衰竭的角度把倦怠定义为:个体长期处于对于情绪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之 下,而产生的一种衰竭。p i n e s 认为不论倦怠的程度如何,它总是包含生理、情绪及精 神衰竭这三个基本成分不变,因此其理论也被称为单维理论。 s h i r o m 从h o b f o l l 提出的“资源守恒理论”( 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r e s o u r c e s ) 出发, 进一步将衰竭具体化到“精力方面”。资源守恒理论认为,人们拥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 这些资源是人们希望得到保护和保存的;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人们总是试图保存已有 的资源并渴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当个体感受到资源受到威胁、失去、以及投入却没有收 获时,就会出现心理应激;如果个体资源长期的反复流失就会造成恶性循环,进而产生 工作倦怠。而工作倦怠的产生也仅与人的精力资源有关,它包括生理的、情绪的以及认 知的精力。工作倦怠即表现为身体上的疲惫、情绪上的衰竭与认知上的厌倦相结合的一 种状态。他将工作倦怠与之前的应激评价、之后的应付行为及后果等凶素区分开来,从 而使得工作倦怠的概念进一步独立,减少了与其它变量的重叠,凶而该理论更加清晰。 就本质而言,它也是一种单维理论口0 】。 1 3 1 2 多维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结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的所有研究中,比较公认的 多维概念是由m a s l a c h 等人定义的“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 衰竭、人格解体和成效感低落的症状。”这个定义界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绪 衰竭、人格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 情绪衰竭( e m o t i o n a le ) 【1 1 a u s t i o n ) 。情绪衰竭是指与他人互动的工作过程中,个人无 法轻易地处理周围的问题与要求,因而感到精疲力竭,丧失工作的情绪资源。因此情绪 耗竭是一种与他人接触时,情绪上长期枯竭的感觉,表现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失去关怀、 信任、兴趣、失去精力、感到枯竭与疲倦。这一维度是各种症状群中个体内部基础的应 激成分。 人格解体( d e p e r s o n a l i z a t i o n ) 。人格解体是指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个人以不带感情与 冷漠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人际,也就是在工作上,对工作对象与同事逐渐产生负面的、 愤世嫉俗的或冷漠的态度,严重会暴躁、易怒,并以嘲讽的态度对待受助者。这一维度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职业倦怠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成分。 低个人成就感( 1 a k eo f p e r s o n a la c c o n l p l i s l l r i l e n t ) 。低成就感是指与他人互动的工作过 程,个人从中体会到低成就的感受,包括与他人合作时能力不足,以及完成工作时能力 不足所产生工作能力的低成就感,和工作意义上的低成就感。这一维度是职业倦怠中的 自我评价成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多维概念是由d e m e r o u t i ( 1 9 9 9 ) 提出的,通过他开发的 0 l d e n g u r g 倦怠量表( 0 1 d e n g u r gb u r n o u ti n v e n t o r y ,0 l b i ) 进行测量。o l b i 包括了两 个维度:耗竭( e x h a u s t i o n ) 和疏离工作( d i s e n g a g e m e n tf r o mw o r k ) 。对于耗竭的定 义是体力,情感和认知紧张过度的结果。与船i 相比,0 l b i 在情感方面耗竭的基础上, 增加了躯体以及认知方面的耗竭,这使它也可以应用于那些从事体力工作以及信息加工 职业的人群。疏离工作维度是指疏远了自己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以 至于整个工作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如对工作没有兴趣,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挑战性,或 者低估自己工作的价值以及机械性地执行工作,而不仅仅是指对工作中人( 客户) 的态 度,所以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口。 1 3 2 职业倦怠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f a r b e r 认为,倦怠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有差异,分为以下几 个类型。 精疲力尽型( w o m o u t ) 。这类教师对压力的反应不是更加努力,而是不再努力。他 们试图通过减少付出来取得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努力,结果还是 令人失望。他们对于所付出的努力已经感到筋疲力尽:捣蛋的学生不听话;学习差的学 生不努力;家长放弃管教或被生活所困;官僚主义者对权力比学生进步或老师生活水平 更有兴趣。 狂热投入型( 丘e n e t i c ) 。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这类教师试图做出任何可能的努 力。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相信付出最大的努力就会成功。他们 不允许松懈,从不把失败归因于问题的性质,而认为是意志的失败。 缺乏挑战型( u l l d e r c h a l l e n g e d ) 。这类教师既不是对工作量太大而不满,也不是对工 作中的困难不满,而是对每天和每年面对单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他们对工作 缺乏兴趣,并且认为如果继续工作,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 综合型。有些教师或许是多数教师,会处在这几种类型之间。有时候他们感到压力 太大、悲观甚至于他们减少投入( 筋疲力尽型) ;有时候感到精力充沛和乐观一非常想证 明自己,重新得到自信心一他们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投入( 狂热投入型) ;有时候对学校 和孩子们的问题和纠纷感到没有兴趣,缺少刺激( 缺乏挑战型) 。 1 3 3 职业倦怠的测量 在职业倦怠的测量方面,国外已有多种测量工具。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是 m a s1 a c h 所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模式及l 忸i 量表。有统计表明。,在已发表的有关职业倦 怠的实证研究中,9 0 以上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了肥i 作为测量工具。在学习国外 学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趋势不断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加强。在引进m b i 测量教师的职业倦怠之后,我国学者纷纷在其基础上编制了符合中国 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如王国香等人在2 0 0 3 年编制了e b i (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王 芳和许燕在皿i 原有维度上提出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维度一知识衰竭,并修订了m b i ;徐富 明等人也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 的高发群体,教育程度高者比教育程度低者易患职业倦怠口刳。美国教师协会在1 9 8 3 年 的研究中指出,3 7 5 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口3 。在我国香港, 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由职业倦怠所引发 的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口引。 莱克里奇( l a c k r i t z ,2 0 0 4 ) 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学术研究群体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在被调查的公立大学中2 0 的教师都有较强的倦怠感,年龄与情绪衰竭负相关口引。 周彦良的调查发现,在教龄少于5 年的教师的情绪哀竭最为严重,成就感最低;教龄6 一1 0 年情绪衰竭要好于前者,成就感显著加强,教龄处于1 1 1 5 年之间的教师成就感较高, 1 6 年以上的教师的成就感最高。性别因素在职业倦怠上无差异。在职称因素上,高职称 教师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明显高于中级职称以下职称的教师m 1 。 1 3 4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会广泛影响到教师个体的各个层面甚至社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 个体方面。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在1 9 8 0 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的7 0 导因 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 个体带来了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而且职业倦怠也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 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高。 教学方面。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与人事变动的 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与热情,进而师资流失现象将会 日益严重。据英国卫报最近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凶工作压力过大而厌倦了教学职业, 英格兰有一半的教师在未来的1 0 年里将辞职,这给布莱尔首相决心提高教育质量的计 划蒙上了阴影。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倦怠会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 力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牛的纪律问题也因而增多。可见, 教师的倦怠已对教育环境产生了污染。凶此,美国学者德沃肯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 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牛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社会方面。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遭到损失,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 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等的依赖。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胜 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将对政治、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对于造成社会的上 述不良影响,这种影响还将更加深远。 1 3 5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职业倦怠的个体干预。就个体而言,已有研究发现,工作态度和个体特质都将影响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阳”。基于此,p i n e s n s o n ( 1 9 8 8 ) 提出了个体干预可以使用放松训 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问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以及态度改变。这些训练的目的是 增加个体对工作场所的应对能力,人数一般少于1 0 0 人。对干预训练的有效性检验表明, 职业倦怠的核心一隋绪衰竭可以被证实的确减少了,尤其是通过应对技巧的使用,如放 松技巧、认知重建和社交技巧旧引。 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基于对组织因素的研究,有些研究者提出了聚焦于组织的干 预。对组织凶素上的研究一般分为对工作本身的特点的研究,对职业特点的研究,以及 对组织特点的研究。就工作本身而言,职业倦怠是对工作负荷过重的反映已经得到绝大 多数研究者的一致认同。体验到工作过量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不足与职业倦怠有很高的 相关,尤其是在情绪衰竭维度,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在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上一直表现出 从中等到很强的正相关。在社会支持方面,研究发现来自上司的支持比同事的支持更为 重要。职业特色方面,s c h a u f e li e n z m a n n ( 1 9 9 8 ) 在两个国家( 美国和荷兰) 所做的五个 行业( 教师、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法律顾问) 的调查发现,两个国家的相 同行业员存在相似的职业倦怠水平。这表明职业倦怠更多的与职业的特点有关,而不是 与个人的特性有关口7 。 组织特点方面,以前的研究侧重于直接的工作情境,如在医院和病人打交道。现在 则更多的强调组织和管理层面,如组织结构和流程。v a nd i e r e n d 0 1 1 c k 等( 1 9 9 8 ) 在公平 感方面的研究:让员工参加为期一周的小组训练,训练中用各种方法来减少员工感知到 的工作中的不公平感。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调整付出和收获来重新建立实际的公平感, 目标是在培训结束后鼓励员工描述改变工作情境的方法;二是改变对投入和结果的认 知;三是离开你的工作。和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报告在随后的六个月和一年中情绪衰 竭有显著降低。该变化还伴有感知到的公平感的上口9 1 。 另外,杨秀玉( 2 0 0 2 ) 主要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