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j in g z h o u i n c o n t e n t i o n i s t h e p e r i o d o f s a n - k u o , w e i , s h u a n d wu t h ir d o f t h e w o r l d s p o l it i c a l 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b o u n d a r i e s , i t h a s b e e n s u b j e c t e d t o t h e a tt e n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a n s . h o w e v e r , t u n g - h a n j i n g z h o u i s d i s c u s s e d f e w t i m e s . j i n g z h o u i s o ff e r e d a s a c a s e s t u d y i n t h i s a rt i c l e , i n c l u d i n g j i n g z h o u s d a t a , r e s e a r c h勿 t h e l o c a l a u t h o r i t y t o p r o b e i n t o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u n g - h a n d y n a s t y i c e b e r g d e l v e i n t o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h a n g o v e rn o r . j i n g z h o u i n t e r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u n e v e n , b u t j i n g z h o u t y r a n n i c a l r e g i m e a s t h e b a s i s , fr o m t h e t a i s h o u t o e n t e r t h e j u n , m a in t a in t u n g - h a n d y n a s ty a u t h o r i t y w i t h t h e lo c a l c o m m u n i t y c l o s e l y l i n k e d . j i n g z h o u t a i s h o u a n d j u n c h e n g , x i a n z h a n g a n d c i s h i a p p o in t e d b y t h e c e n t r a l a u t h o r i t i e s h a v e f o c u s e d o n r e l a t i o n s , i n t e r v e n i n g i n t h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o n i s n o t o b v i o u s . i n s t e a d t h e s y s t e m fr o m o u t s i d e t h e j i n g s o u t h s p r e t t y c h a o t i c a n d j i n g n o r th g u iq i h a s s e r i o u s l y a ff e c t e d t h e n o r m a l o p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e x e c u t i v e . p r o b l e m s i n t h e n o r t h a n d t h e s o u t h d i re c t l y o r i n d i re c t l y a ff e c t e d h i s t o r i c a l t r e n d i n j i n g z h o u . k e y w o r d s : t u n g - h a n j i n g z h o u ; p o l it i c a l s t u d i e s ; t a i s h o u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专r5 f v ) 浏 7年 了月才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1 6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今01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芸一诊弘 笋 价 矛 月 器 冬 :;7万 布 拜 不 摸洲川山 黔 f l 密k t o 年 最k i o 年* i t , r t o 蜘 * t o -* c -l z ( * . 一 q l= r 20 钞 举) 一 护 兴沙 丫 _ _ _ 一_. 、_ 二 二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叩 : 1 0 ) 年 了 月7-t日 绪论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1 9 8 0年代后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 是一部市场经济的发展史。 如今“ 省 管县”的思路日 趋主流化, 地级市建制的变革与存废问 题跃入公众视野。中国 行政管理层次之多为世界之最。印度实行“ 邦一县一区” 三级制;日 本实行 “ 都 ( 道、府、县) 市 ( 盯、村)”二级制;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相近,却实 行 “ 州市”二级制与 “ 州县镇”三级共存制。国外个别国家实行 一级制,实行四级制及以上的国家不足2 0 %。而我国存在省市县 乡 ( 镇)四级行政建置, 叠床架屋, 行政效率低下。 中国8 0 年代“ 建市”高潮 迭起的背后存在着利益推手,严重成为县域经济的 “ 抽水机”,多层级的架构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致出现市下设市的重叠状况。因此,为当今社会问 题提出理论解释和决策参考,历史学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众所周知,汉代的地方行政层级是成功和合理的。 汉代大多数时间内 采用 郡国并行的二级建制。通汉凡是出现三级建置,则国乱。尤其汉末刺史坐大的 问题被认为是导致中国行政区划由二级转为三级的直接原因,中间涉及到刺史 与太守的关系与权力变化, 根本在于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的 变动。汉代郡国所 辖适中,皇帝既能有效控制地方,太守又能有效行使权力,守相令长中有很多 良 吏、 循吏,却少有地方性反抗。在保持大一统格局前提下,汉政有效推进了 各地汉文化、 经济的发展,常为后人所称赞。汉末刺史的州牧化打破了这种平 衡,政治变动影响了行政格局。 选荆州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兴趣使然。荆州在三国时期是必争之地,是魏、 蜀、 吴 三 分 天 下的 政治 地 理 界限 1 , 是 三国 史 研 究中 关 注 度 最 高 的 州 域, 历 来 受 到史家的重视。但三国前时代东汉时代,荆州一地处于什么状态,荆州各 方面的发展是怎样的,是否带有分裂因素呢, 这个学界论述不多。 故笔者欲以 荆州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方权力关系来探究东汉历史演变之一角, 如雷展、陈听在 三国政治地理, ( 安康师专学报 , 2 0 0 2 年第2 期)一文中说:“ 荆州是三国形成 时期政治 地理的 焦点,赤壁之战后三分荆州的 局面以 及吴、蜀在战略策略上的 胜负得失不仅影响了 三国 局 面的形成, 更进一步影响了三国局面的 发展、 变化。” 绪论 深入探讨汉代太守政治。 2 、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及需要拓展的空间 秦汉制度一直是秦汉史研究的重点,自古研究成果颇丰.具体到东汉地方 行政制度,主要集中于 后汉书 百官志、 后汉书 舆服志,以及后人 辑成的 汉官六种、 东观汉纪,此外还有大量的散见于前四史书、志、 纪、传的官制考证内容以 及石刻,这些共同构成基本的地方官制史料。后人对 这四史的注疏和考据也是重要研究成果。 另外利用石刻资料 ( 如 隶释、【 隶 续)进行秦汉制度探讨的专论也有一些,不再赘述。 古人研究大多强调制度描述,对制度运行及制度与政治的关系研究不多。 近代史学的兴起,引入了新的史学视角、 史学方法, 在保留了 传统制度史研究 特点的基础上有了向 系统性研究的开拓,出现了严耕望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甲、乙编)这样的地方制度史巨著。 从 “ 五四” 到4 0 年代末,散见于各种报刊上的关于中国 政治制度史方面的 专题论文,约在 6 0 0篇以上,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规范,以 史实的考证、综述、评介等方式,阐明各项典章制度的起源与演化,很少从政 治学的角度考察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态、实质、 机制与得失。 而 5 0 年代至7 0 年 代后期,海内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是以历史学的专题研究这一单一形式和 面貌出现的。但由于受到政治影响,政治史的开展尤为困难,论文论著也较之 三四十年代大为减少。发表的成果, 宏观地论述政权性质的多,微观地论证行 政体制特点的少。所出版的通史与断代史著作中,虽然对历代政治制度有所论 述,然而普遍比较简略,而且品种与数量都比较少。1 9 7 8年以来,随着政治学 学科在中国的恢复与重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 面。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的研究中国 政治制度史 ( 主要是断代专项政治制度) 方面的论文,总计约在1 2 0 0 篇以上,内容涵盖面极广。出 现了 代表性的制度通 史 性 著 作, 如 韦 庆 远 主 编 的( 中 国 政治 制 度 史 1 和白 钢主 编的 中 国 政治 制 度 史 2 . 这 两 部 著 作 吸 收 了 同 期 最 新的 研 究 成 果。 而 几 部 不同 时 期以 秦 汉史 为名的著作,也都设立地方行政制度的 专章,可以 参考。 专门论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著作有几部: , 韦 庆 远 : 中 国 政 治 制 度 史 . 中 国 人民 大 学 出 版 社 , 1 9 8 9 年 z 白 钢 :心 中 国 政 治 制 度 史 , 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 1 9 9 1 年 绪论 杨鸿年 汉魏制度丛考 是札记体的 考据著作,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 颇多 创 获。安作璋与熊铁基合著的 秦汉官制史 稿 2 是系统论述整个秦汉官僚制 度的 专著。该专著下册详述了地方官制,从秦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官爵、 官员的设置、户籍、上计制度的变化等方面加以 研究,并运用了 一些简犊、石 刻资 料辅助分析, 视角独特,论述有据。 严耕望的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3 是地 方官制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该书考证繁密,资料扎实,并提出一些动态性的 研究视角,系统性强。该书从 “ 郡县制度渊源论略” 、 “ 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 讲起,逐步展开对郡、 县、乡组织构成的详细考究,作了 最大限度的静态还原。 接着“ 上计” 、 “ 监察” 两章介绍了郡府县廷与外界的互动运作, “ 任迁途径” 、 “ 籍 贯限制” 、“ 任用杂录”三章集中揭示了秦汉官制的一些特点,文末又附有详细 的图 表。撰写此书之前, 严耕望先生还在搜集资料中整理了 ( 两汉太守刺史表 月 , 利用起来检索甚便。 由于严耕望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认真吸收其成果并在其基 础上进行后续性的研究便成为秦汉地方制度史研究的捷径之一,其弟子廖伯源 充分利用尹 湾汉简写成了 简 犊与制度 s 一书, 为学界所关注。 而国内围 绕尹 湾汉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也使我们对西汉中后期的地方制度有了一个更为深刻 的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简犊、石刻 ( 碑刻、画像石砖)、封泥对秦汉制 度史研究的重要性。 关于与太守关系甚密的 刺史制度,劳 干先生曾 在1 9 4 4 年出版的 劳干学术 论文 集甲 编 6 中 有 两 汉刺史制 度 考 一 文, 对刺 史制 度进 行了 初步的 考 述, 但篇幅有限. 刺史专家汪清的 两汉魏晋 南朝州刺史制 度研究 7 是他各个时 期 刺史研究论文的结集,是系统性较强的著作。 但学界关于刺史制度争议仍然很 多。 如关于汉末州牧起始年,范学辉、于芹 汉灵帝中平五年 “ 改刺史,新置 牧” 考 8 就认为东汉州牧正式演变为 地方最高 行政长官的时间 应在汉献帝初平 , 杨 鸿 年: 汉 魏 制 度 丛 考 ,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社 , 1 9 8 5 年 y 安 作 璋、 熊 铁 基 : 秦 汉 官 制 史 稿 , 齐 鲁 书 社1 9 8 5 年 、 1 9 8 6 年 严耕望: 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史 上卷 秦汉地 方行政制度 ,台 湾中 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 所, 1 9 9 0 年第三版 ( 以 下简称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e 严耕望: 两汉太守刺史表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三十,商务印书馆,1 9 4 8 年 5 廖 伯 源: 简 犊 与 制 度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5 年 劳干: 劳 干学术论文集甲 编 ,台湾艺文印书馆.1 9 7 6 年 7汪清: 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 制度研究 , 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2 0 0 6 年 . 范 学 辉 、 于 芹 : 汉 灵 帝 中 平 五 年“ 改 刺 史 , 新 置 牧 ” 考 , 河 南 大 学 学 报 , 工 9 9 7 年 第3 期 绪论 四年,与汪文不同。之所以引起这样的争论,是因为当前的刺史研究缺乏地域 视角,整休把握中容易出现偏差。本文则试图单就荆州一地进行探讨,希望能 够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此外关系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文章还有一些,如:史云贵 汉代督邮管窥 , 、宋一夫 汉代功曹五官椽考 z 、 张 悼的 从东汉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制 3 、 高 敏 先生的 东 汉魏晋时 期州 郡 兵制 度的 演变 a 、 李晓 杰 东 汉荆 州 刺 史 部所 辖诸 郡沿革 考 5 以 及薛 力 军关 于 地方 基层 行 政体 制的 研究 论文 州的 地 方 化与 曹魏时 期的 中 央地方关系 6 等 等。 总体说来,史家在考证上是极见功力的。但诸如以一地为中心、 牵涉地方 势力、中央权力制衡、展示地方特点的个案研究仍然不多。由于秦汉太守自 辟 属吏的特性,汉代地方行政必然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官吏设置、权力授予、 具体运作的不同,制度的动态研究很有必要。而地域性政治的深入研究依赖于 对东汉统治政策的整体性把握和对地方史料的微观分析。虽然 秦汉地方行政 运行 机制初 探 , 已 经初步 探讨 秦汉 行政运 行机制, 但 篇幅 有限。 故 本文 试图 将 汉代豪族研究、仕进制度研究、监察研究、地域研究等等方面有所整合, 欲用 粗浅薄陋之言,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3 、本文的定位和主要内容 东汉地方层级涉及州、郡、县,十三个部州包括中央司隶部和十二个刺史 州。由于州制基本是监察制,因而谈到行政、政治还是要以 郡国为单位。东汉 政权定都洛阳 之后,河南尹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三辅减秩,略同于普通郡。 东汉同样延续了边郡、内 郡区别对待的政治传统。 建武十八年,诏曰:“ 今边 郡,盗谷五十解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镯除此法,同之内郡。”但两 汉诏书所指边郡、外郡, 均指北边胡、羌边郡,不包括南方荆、交、扬诸郡。 东汉内 郡大体可分为三类:司隶诸郡、 普通内 郡、王国。司 隶诸 郡即 三辅9 、 三 , 史 云 贵: 汉 代 督 邮 管 窥 , 信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 0 0 4 年 第1 期 z 宋 一 夫 : 汉 代 功 曹 五 官 椽 考 , 历 史 研 究 , 工 9 9 5 年 第5 期 , 张 掉: 东 汉 督 军 制 到 魏 晋 都 督 制 , 史 学 月 刊 , 1 9 9 4 年 第6 期 高 敏: 东 汉 魏 晋 时 期 州 郡 兵 制 度 的 演 变 , 历 史 研 究 , 1 9 9 6 年 第3 期 刁李晓杰: 东 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 , 湖北大学学报 , 2 0 0 0 年第5 期 “ 薛 力 军 : 州 的 地 方 化 与 曹 魏 时 期 的 中 央 地 方 关 系 , 中 国 史 研 究 , 1 9 9 2 年 第3 期 7 范学辉: 秦汉 地方行政运行机制初探 , 文史哲 ,1 9 9 9 年第5 期 . 京兆尹、左冯诩、右扶风 绪论 河i 和弘 农郡, 具有特殊性。“ 国” 则由 于存在刘氏 宗亲的 封王, 可做专题研究。 荆州诸郡属于普通内郡,可以定位为内郡研究,屡发蛮乱,又带有边郡特征。 普通内郡多以典型研究为主,缺少以 一州之地的整体性考量。本文试图将围绕 荆州七郡的地方政治进行论述,展示东汉政治图景。故分成几个专题分别加以 探讨:第一章从东汉政治的豪强化入手,探讨荆州太守与自 辟属吏之间的关系, 突出豪强在地方政治中的作用。第二章则是探讨荆州太守同中央任命官员之间 的关系, 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意志同地方运作的关系。第三章分别剖析荆州诸 郡, 探讨豪强强弱对荆州政治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总体把握荆州历史走向。本 文从散见史书中有关荆州地域的资料入手,结合该地域东汉时代相对有限的考 古资料,力求做出全景式荆州政治的历史回顾,以 期探寻历史演变规律之一二。 河南尹、河东郡、河内郡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第一章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荆州是东汉的 一个大州,内 部发展很不 平衡, 但荆州豪 强作为政 权的 基础, 通过太守自 辟属吏进入郡府政权,维系着东汉王权同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 第一节荆州豪强与政治 从汉代 “ 秩禄之附丽于职位”说起 阎 步 克 先 生 论 汉 代 禄 秩 之 从 属 于 职 位 1 一 文 中 提 到 :“ 在 职 位 分 类 下 , 等级与职位是合一的,无官则无级、位可言;而在品位分类之下,在职位之外 别有官阶。职位确定权力、职责和任务,而官阶则确定官员自 身的地位、资格、 报酬等等。在后一情况下,阶与职是分开的,既可以有阶无职、有职无阶,更 可以阶高职低或阶低职高。职位分类重视效率,同工同酬,是以 事为中心 的:品位分类则有利于保证官员的个人资位薪傣,赋予其安全稳定之感,是以 人为中心的。” 该文在后续 论述中 相继 从 “ 无罪过 一度离职时的 再仕” 、 “ 故公与 故二千石的任用”、 “ 增秩、贬秩问题”三个独具匠心的角 度论 述了汉代禄秩的特点, 对汉 代文官 等级制度的进行了 探讨。他的 汉代禄 秩之 从属于职位补论 2 则 继续考察汉代因病、 丧一度离 职的禄 秩情况 和尹 湾汉 简所见 “ 贬秩”现象,认为虽然直到东汉散官仍是 “ 官”而非 “ 阶” ,但诸大夫 至郎官的闲散己开启了 魏晋以下散官不断虚衔化的进程。 阎先生 对 “ 论汉代 禄秩之从属于职位” 的研究 基于 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 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尤其 对官僚等级、统治思想的再 认识具有开 创性意义。 东 汉官 僚制度上承西汉,但 也下启魏晋,从理论上 必然存在由 职 位向品 位过渡 所 表现的一些特征,与豪强政治息息相关。 阎步克在 论汉代禄秩之从属于职位文 末特意提到了 禄秩之外的 特制, 即 “ 汉廷不断依禄秩等级向官员授予特权,例如六百石以上吏免役权、六百石 以上吏 先请权、二千石以上长官任子权、六百石以 上子弟入学权,加上舆 , 阎 步 克 : 论 汉 代 禄 秩之 从 属 于 职 位 , 北 京 大 学学 报 , 1 9 9 8 年 第6 期 , 阎 步 克 : 汉 代 禄 秩之 从 属 于 职 位 补 论 , 燕 京 学 报 , 新1 1 期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1 年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服方面的各 种规定, 和依禄秩赐爵、 赐金等等, 这些 做法都赋予了禄 秩等级不 少 品位色彩。但无论如何,总体上说汉代禄秩是跟职位走的,依然保持着 附丽于职位的 特色; 它并没有提 供一个跟人 走的 序列, 也还没有超越 职位而发 展为独立的 品位,如同先秦爵级或唐代散阶那样。”与这些特制相联系我 们能 够想到 一些问 题: 任子制是 否是世卿世禄的 延续? 东汉豪强世族 长期位居 高位是否意味着代际之间的品位特征?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五伦为以二千石禄终后,我们没有看到他封为 侯爵, 而被赐 予土地, 其子为嗣, 而历任 桂阳、 庐江、 南阳太守. 这 样具有家 学背 景的高 官之子继任高官的例子很多,他 们的仕途较之其他平民出 身的小吏 要 平坦得多。 “ 不是经济造就豪族,而是 政治造 就豪族。” 2 豪 族入仕 并进行代 际品 位继承, 表 现了 一种世官性, 而“ 世官 性是官 僚性的 发展”3 。 魏晋品 位同 门阀 相联系,而在东 汉 “ 门阀” 即己 形成。“ 按照门 第来区别士 庶是门 阀制度 的 重要特征不 仅在东 汉初年就出 现了 选士不以 才行为先, 而 纯以阀 阅的情况,到了中期以后, 选士而论族姓阀阅,更习以为俗。 凡是 出 身高门 的, 必定有经 天纬地之才” 4 。 要说 此时职官没 有品 位特征, 是说不过 去的。 东汉故吏的利用也出现了一些阎文所举的例外。陈球为南阳太守后,他因 得罪南阳豪右 势家而被谤归罪遇 赦回 家, 但不久就 征为 廷尉, 似乎没有重新经 过低级官吏晋升。陈球因罪回家,重新录用,按照阎先生的说法,应从低一点 的官吏做 起。 但史载 “ 复拜廷尉” 5 ,没 有中 间过 程, 成为中 二千 石的 高官。这 样的 不经低级 官吏重新用为平级或高 级官员的例子 很多。 度尚 早先任上 虞长, “ 为政严峻, 明于发 抽好非,吏人 谓之神明。 迁文安令” 6 。 朱彝尊曰:“ 东汉 风俗 之厚, 期 功之丧, 咸得弃官持服, 如贾速以 祖父 上虞长度尚以 从父 盖古人尚孝义,薄禄位,故能行其心之所安也。通典日: 安帝初,长吏多避 , 宋 范 哗 : 后 汉 书 卷 四 十 一 列 传 第 五 钟 离 宋 寒 列 传 第 三 十 一 , 中 华 书 局, 1 9 6 5 年5 月( 简 称 后 汉 书卷4 1 第五伦传,下同) x 崔向 东 : 汉 代 豪 族 研究 , , 崇 文 书 局 , 2 0 0 3 年 。 第1 5 7 页 汉代豪族研究,第 1 5 8 页 周 天 游 : 论 东 汉门 阀 的 形 成 , 中 国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博 士 硕 士 文 库历 史 学 卷( 上) ,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 1 9 9 9 年 ( 后汉书)卷5 6( 陈球传 后汉书卷3 8 度尚传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事去官,乃自非父母之服,不得去职。自是因咽废食之见,梭人赞父母之丧, 且有不去官者矣。 ” 度尚 在做上 虞长时曾以 为从父 服丧去职, 但重 新回 到仕途 却直接升迁为文安 令, 并没有贬秩的现象。可见东汉已 经有重视官资品位的 现 象。世族豪强长期占据高位加上制度本身对高官后嗣承爵继土的优待加强了这 一趋势,历史的为品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具体到一个荆州地域则能加清晰地 看到豪强势力对地方行政的影响。 2 荆州概述 荆州是古九州 和汉 代十三部州之一, 是面 积较大的一个州, 所辖县、邑、 侯国1 1 7 个, 仅比 益州 少一个县 级单位, 位居第二。 晋书 地理志 z “ 荆 州案 禹贡 荆及衡阳 之地, 舜置十二 牧, 则其一也。” 荆 州因 荆山 得名,“ 荆 州,取名龄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 无 道 先 疆 , 常 警 备 之 也 ” 3 。 大 约 以 今 两 湖 为 中 心, 东 至 江 西 北 部 , 西 达四 川 、 重庆东部,北括河南中南, 南辖 广西北 部,基本 是一 个独立的 行政单 元。 礴 可以 大致分为荆北 ( 南阳、南郡、江夏)和荆南 ( 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内 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东汉时期,北边以南阳为大郡,南边以长 沙为大郡,由 北到南, 豪族分 布由密到 疏,发展水平也由 强到弱。荆 州以 蛮叛 较多的武陵郡的 汉寿县作为 刺史 治所, 位于整个荆州的中部, 这十 分便于刺史 的活动。 , 朱彝尊: 书曼寄 轩集后 , 传世 藏书 集 成 别集1 2 曝书 亭集, . 海南国际新闻出 版中心 z 房玄 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 , 刘 熙 : 释 名 释 州 国 第 七 , 四 部 丛 刊 本 4见本文附录之荆州地图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扮“一 , j 曰 , 叫,. 回人口 .户数 h 1 -1 -象 一_ in i公 il 图i 荆州诸郡人口数、户数简图 荆 州有 七郡, 西 汉时 格局即已 形 成。 南阳 是 西汉 五都 2 之一,“ 南阳, 在国 之南而地阳 也” 3 , 独处南阳 平原,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 两汉之际破坏严重, 但东汉建立后,恢复很快, 被视为中原的组成部分.南阳盆地东南部宛、攘、 新野、 湖阳水利发达, 农业兴盛, 人口 众多。南郡开发较早,睡虎地秦简中 南 郡守腾文书就是当时秦国南郡守颁发给南郡各县、道的行政文书。江夏原属 南郡,汉初分置出来。南郡、江夏主体是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及其 相邻的云梦大泽,但当时汉水流域沼泽多,不利农垦,发展逊于南阳盆地。 长 沙郡,西汉为长沙国,最初有吴丙封王,是荆南大国,东汉改国为郡。主体是 长江以南四水冲积而成的洞庭平原,人口很多。桂阳、零陵本属长沙。桂阳于 文帝后七年分置,零陵于武帝元鼎六年分置,都不甚发达,蛮荆之地。武陵郡 秦时为黔中郡,东汉蛮族叛乱最为剧烈的郡地。 封侯享受当地租税,要保证税源需要经济足够富足,因而侯国的封立能够 看出一郡经济富足程度的多寡。 前列人口图,按众寡,排序为:南阳、长沙、 零陵、南郡、桂阳、江夏、 武陵。南方在籍人口 较北方并不差。下图列出了各 ( 后汉书志2 2 郡国四 2 西 汉 五 都 : 洛 阳 、 临 淄 、 邯 郸 、 成 都 和( 南 阳 ) 宛 . 释名释州国第七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郡县 总 数 和 所封 侯国 数。 前图 南 郡、 江 夏1 在 人口 上 并 没 有长 沙、 零陵多 , 但在 侯国数上却要略高些,经济可能较好些。南阳大郡人口多、侯国也最多,武陵、 桂阳二郡在籍人口少 ( 实际人口恐怕也不多),且少有封侯, 经济也落后。 1 硫 圆县数 .侯国 一肠 二二 . 飞 瓜 一n 午 _ 缸一l 致l _ 图2荆 州 诸 郡 县 总 数 、 侯国 数 2 而桂阳唯一一次封侯却为时乍短,出现异常。“ 清河刘文反,杀国相射晨, 欲立清河王蒜为天子,事觉 伏诛。 蒜坐贬为尉氏 侯, 徙桂阳,自 杀.” 3 “ 立三 年,国绝.”仅仅因为迁徙桂阳就自 杀,概桂阳太过偏远,落后中土,不堪受 辱。 “ 正南日 荆州。” 4 “ 正南” 相对于河南夏、 洛之 地。 西汉以 三辅京瓷为核 心区域,正南为巴蜀地,故荆州之地有长沙国。东汉定都洛阳,荆州处正南方 位,为此东汉原则上不封王于荆州,几次封国也为时乍短,基本成为纯粹的内 郡,有史料为证。东汉建国初期,即诏 “ 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闲王邵、中 , 而另 据笔 者考 证, 江夏 郡的 侯国 除 郡国 志所 记 九 侯国 外,还 有四 国 : 西陵 、 西阳、 邸、 板。“( 章 帝) 建初二年, 封畅舅阴 棠为西陵 侯。 西陵, 县, 属江 夏郡。即 后汉书 卷5 0 孝明八王梁节王畅传 “ 永元四年蔫, 子屯嗣。 帝追思魄忠, 摆屯为步兵校尉, 徙封西阳 侯。 西阳, 县名,属山阳 郡也。 我的 考察, 查郡国 志,山阳无西阳县, 应属江夏郡,恐误)” 后汉书 卷2 1 任魄传,“ 邓彪, 字智伯, 南 阳人也。 父邯, 世祖中兴, 从征伐,以功 封哪侯。” 后汉书 卷4 9 邓 彪传“ 皇女仲, 十七年封浚仪 公主,适秧侯, 后汉书卷1 0 下 皇后纪下 ( 后汉书, 志2 2( 郡国四 ) 后汉书卷7 桓帝纪 周礼 夏官司马第四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 辟属吏的关系 山 王茂,皆 袭爵为王, 不应经义。其以 兴为临湘侯” ,不在长沙设立诸 王, 变 长沙国为长沙郡。江夏郡曾改为平春国,“( 建初四年夏四月)辛卯,封皇子 伉为 千乘王, 全为 平春王。” 2 但“ 平 春 悼 王全,以 建 初四 年 封。 其年 莞, 葬于 京师。 无子国 除。” 3 江夏为国 没有超过一年。 南 郡为国也很短,“ 彭城靖王恭, 永平九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封为矩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 为国。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 不可以 封,乃徙为六安王,以 庐 江郡为国 。 ; a “ 江陵复 为南 郡。” 5 “ 不 应经 义” 与“ 京 师正 南, 不可以 封” 解释了不封王国的原因。 所以荆州诸郡的研究不需牵涉王国的特殊性。 荆州由南至北,豪族实力呈现了逐步增强的趋势,汉末大量移民则加速了 豪族南进的步伐。王莽时代,“ 荆、杨之民率依阻山 泽,以 渔采为业。间者, 国张六莞,税山泽,妨夺民之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兴到部, 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 里, 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 6 , 一片落后萧条景象, 而 东汉此地经济长足发展,荆州逐渐富庶,汉末却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南阳为 荆州之马首,荆南大郡长沙郡也无法与之匹敌。南阳并借助其 “ 帝乡”的地位 而迅速在两汉的中期崛起,变成东汉政权基础豪族核心集团,豪族势力也最为 强大。故豪强势力影响地方政治也最为明显,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客观地说,豪强并不总是负面地影响地方行政。豪强势力培养的士、吏阶 层是维护统一政府,维护日 常行政运行的主要力量。 “ 从总体上看,宗族势力 主要在两个方面支持着古代政权。一是以宗族自身的约束力和凝聚力,约束和 团结着本宗族民众,既能惩恶扬善,又能自 保乡里,进而起到维持地方治安的 作用。二是宗族自 身的调节力和自 救能力,既能够调解众多的民事纠纷而减轻 官府办事的压力,又能贩济本宗族孤贫而不使之流离失所,进而减少社会的对 立面 而减轻官 府的 政治 经济 负 担。 ” 7“ 豪 族出 任乡 里 三老、 父 老, 不过 是 代 表 王权在乡里实现其支配职能,豪族并没有形成独立于王权支配的社会秩序,豪 族对乡里的控制是不以违背王权乡里支配为原则的。豪族成为王权在乡里秩序 后汉书卷 1 光武帝纪 后汉书卷3 章帝纪。 平春,县,属江夏郡. 后汉书卷5 5 章帝八王平春悼王全传 ( 后汉书卷5 0 彭城靖王恭传 后汉书卷3 章帝纪 汉书卷9 9 王莽传 a 柏 桦: 明 代 州 县 政 治 体 制 研 究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2 0 0 3 年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实现的中 介,国 家通过豪族实 现了 对乡里社会的 控制。” 1 无论在府、 廷中, 还 是乡里社会,豪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守本身也大多是豪强势力的一部分。南阳太守袁彭,祖父袁安,父亲袁 京。 溯其家学, 乃有袁安“ 祖父良 , 习 孟氏易 安少传良 学” z袁京“ 习 孟氏 易 3 , 袁彭 “ 少 传 父业” , 家 学 背景 赫然。 因 此自 身身为 豪强 世 族 代 表,与地方豪强接触也最为便利.太守有荐举有才能之士的职责,作为外来籍 贯入主,为了治理一方行政,也有必要获得当地豪强、士人的支持。杜诗任南 阳 太守时,“ 诗雅好推贤, 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 长董崇等。” 月 这是向 上 推荐。同 样地方郡县政府中也有大量出自 豪强的吏员。如孝章帝建初元年春正 月诏三州郡国: “ 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诏书既 下, 勿得 稽留 , 刺史明 加督 察 尤 无状 者。 ” 5 小 吏、 豪 右 并 提, 足 见豪 强 势 力可 能已经渗入地方政府之深。西汉二十等爵制在东汉虽然名存实亡,但阶层间的 流动性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并非仅为豪强完全把持。如难以 确定豪族、单家身 份的隐士,终汉都受到特殊的礼遇。 河南尹田散的外甥王湛在帮助舅舅寻找人 才的时候,“ 还白 欲曰: 为尹得孝廉矣,近洛阳门 下史也。 散笑日: 当 得山泽隐滞,近洛阳吏邪? l 湛日:山 泽不必有异士,异士不必在山泽。” “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 家以 农亩为业, 而专精诵读, 昼夜不 息.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 名声 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 言本巫家,不应为吏, 又诈与寡嫂讼田, 遂 不仕。” 7 野间 求士是时风所然,隐 居山 野在当时 认为是淡泊 名利的体现, 淡泊 名利则代表品格的高尚。对于儒气浓重的东汉时代,品德的高尚意味着为政的 廉洁。汉代单家不像门阀士族时 代的庶族那样被排斥于高级官僚集团之外,而 是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官僚集团,依靠自 己的品行、才能获得长吏的赏识, 步步晋升,进而成为官僚集团的一部分。当然豪族子弟入为郡县吏是比较容易 的,他们往往有着较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豪族的活动在官僚体系 , 汉 代 豪 族 研 究 第2 5 1 页 2 后 汉 书 卷 4 5 袁 安 传 3 后 汉 书 卷 4 5 袁 安 传 附 袁 京 传 .( 后 汉 书 卷 3 1 ( 杜 诗 传) ( 后 汉 书 卷 3 章 帝 纪 a 后 汉 书 卷5 0 逸民 传 种 悬 传 v 后 汉 书 卷8 3 逸 民 传 高 凤 传 ,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 辟属吏的关系 的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荆州太守与属吏 1 . 2 . 1 荆州太守的权力和责任 汉之太守重于古之诸侯。东汉地方官吏的史料以 太守的史料最多,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太守在地方行政中的核心地位和郡府行政运作中的作用。汉代太守 制距离先秦旷古未远,保有着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性痕迹,其与中央的关系也 并非如后世地方长官那样掣肘甚多。太守可以继续迁升,成为三公九卿:可以 为民所拥,刻石立碑。地方长官自 辟属吏并依赖汉世长期奉行的 “ 孝道”精神 而形成稳固的师生、君臣关系,又承接秦朝师法于官的具体运作而更加稳固, 从而形成了门生、故吏现象。这些关系的存在是国家权力同地方社会结合的产 物,是地方行政运作合理性的保证。 关于太守的权力,严耕望总结为 “ 对于本府官吏之控制权、对于属县行政 之控制权、对于郡境吏民有向中央察举权、对于刑狱之决断权、对于财政之支 配权、 对于地方军队之支配权” ,总结精当。 但从另一个角 度看,凡是权力必 有责任与之对照,多大的 权力也必承担多大的责任。 太守的职责同权力有所区 别,“ 本注曰: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 春行所主县,劝 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 上计。 并 举孝廉, 郡口 二十 万举一 人。” z 职责总总。 荆 州的 太守 职责 主要 表现 为平定蛮叛和劝农教化。 太守又称 “ 郡将”,“ 守” 有守卫之义。东汉光武帝 撤除郡中的都尉一职后,更加加重了太守的军事权力和军事重担。荆州多蛮叛, 也使得荆州太守的军事长官的性质更为突出。零陵太守杨珑到任, “ 苍梧、桂 阳猾贼相聚, 攻郡县,贼众多而珑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 排囊盛石灰于车上, 排囊即今囊袋也。 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毅弓弩, 克共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 贼不得视,因以 火烧布,然马惊奔突贼 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钮鼓呜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袅其渠帅, 郡境以 清。” 3 荆州太守劝农教化,将在第三章详述。 , 秦汉 地方 行 政 制 度 , 7 7 页 后汉书志2 8 百官五 后汉书卷 3 8 杨旋传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 辟属吏的关系 职责能否做到需要太守本身的清正廉洁, 这符合儒家治世理念。如 “ 羊续 为南阳太守, 志在矫俗, 裳不下膝, 弹琴出 肘。 ” “ 以 清率下, 计日 受傣, 以 作 乾饭, 唯卧 一幅布 绚, 穿 败, 糊纸补之。” 2 “ 妻与 子 秘俱 往郡舍, 续自 取资 减,惟有布袁凋弊,麦数解而己。续谓秘曰: 吾傣如此。使归。” “ 羊续 为南阳太守,妻与子秘俱到官,闭门不纳妻子。 病困,谓秘日: 吾有马一匹, 卖以买棺; 牛车一乘, 载丧归, 勿受郡送,。” 3 故他能够为吏甚严,“ 其令长 贪掣,吏民良 猾,悉逆知其状,郡内 惊谏,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 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并诣续降,续为上言,肴其枝附。贼 既 清平, 乃班 宣政令, 候民 病利, 百 姓欢 服。” 4 从 根 本 上消 除引 发 叛乱的 地 方 腐败问 题,进而全郡协同一致镇压江夏兵赵慈反叛。 但是郡府需要吏员去运作。由于太守“ 对于本府官吏之控制权”以 及 “ 对 于郡境吏民有向中央察举权”,并且要 “ 进贤劝功”、“ 并举孝廉”,因此自 辟属吏既自由又谨慎。豪强势力强,则有经济、文化实力投入培养人才,因而 获得辟属更容易。加之太守处理政务要考量各方利益,故郡府中总要吸收豪强 成员。豪族通过吏选进入郡府则发生角色的转变。太守与属吏互为君臣,豪强 表 现了 对皇 权的臣 服 和 顺从 5 。 倒是不 在郡 府, 独立 于 地 方 权力 之外的 荆 南 蛮 族 敢于对抗太守,甚至杀死太守.通常豪族和郡吏往往成为一体,桓虞为南阳太 守 “ 表贤黝恶,校练名实,豪吏无所容其奸,百姓悦之。”但是豪强势力要想 强大,不依赖政治是难以壮大的,要通过推举宗族中 有能力的人进入郡府县廷 作为属吏,然后步步升迁,成为长吏,进而利用权势反哺乡里势力。豪强参政 就与太守自 辟属吏的运作相联系起来。 1 . 2 . 2 荆州诸郡功曹 在论述荆州太守和功曹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功曹的职责以 及功 曹与五官椽的关系。 1 9 9 4 年宋一夫先生在 历史研究 第5期发表了读史札记 汉代功曹、 五 官椽考,第一次明确提出五官椽与功曹是同职异称的说法。但时至今日,很 太平御览卷3 6 9 初学记卷2 1 ( 北堂书钞)卷3 8 后汉书卷3 1 羊续传 5 参 考 崔向 东 汉 代豪 族 研 究 , 第一章 荆州太守与自辟属吏的关系 多论文、 著作仍然采用旧 说, ,以 为功曹、 五官椽为二职。 以为二职的,大多引用 后汉书 百官志的记载: 每郡置太守一人, 二千石,71一人二 . 皆置诸曹 抹史.本注曰:诸曹略 如公府曹, 无东西曹.有功曹史, 主选署功劳.有五官 抹,署功曹 及诸曹事. “ 西曹 主 府史 署 用。 东曹 主 二 干石 长吏 迁除 及军吏。” 2 郡无东 西曹, 公 府 东西二曹的职能为功曹所代替,因而导致 “ 功曹有二府”。而以往认为,功曹 是属吏的最职, “ 主选署功劳”,五官椽仅次于功曹,在功曹闲置时,代理功 曹事。而如宋先生言,五官椽为功曹之异称,同功曹是同一个属吏。 五官椽的职掌, 关键在于 “ 署功曹及诸曹事”中的 “ 署”字上。“ 署”有 “ 安排、布置”和 “ 署理、兼摄”等意思。以往取 “ 署理” 义。但遍见史籍, 以“ 安排、 布置” 义成句的不少:“ 长平陈景自 号 黄帝子, 署置官 属” 3 , “ 太守富 宗闻 延 名, 召 署功曹” 4 。 反 而以“ 署理、 代理” 义的 例 句甚为 少见。 故初步 “ 署功曹及诸曹事”可以 译为 “ 安排管理选署事务以 及各曹事务”,五 官椽安排管理郡务自 然成为辅佐太守最重要的属吏。 欲考证五官椽与功曹的关系,除了宋先生的诸多史料例证以外,还有一法, 即从 “ 五官”二字考起。我们同样引用严耕望先生所用的史料。一个是 五行 大义引刘向 ( 洪范五行传的一段,文言: 甲为 仓曹, 共农赋。乙 为户曹, 共口 数. 丙为 辞曹, 共讼诉。丁为城曹, 共狱捕。 戊为功曹,共除吏。己 为田曹, 共蓄养. 庚为 金曹,共钱布. 辛为尉曹, 共本使. 壬为时曹,共政教。癸为集曹, 共输纳。 另一段是引翼奉述 “ 五官六府”云: 肝之官 尉曹.时曹 主士卒. 封曹以 狱司空为府, 主士卒牢 狱通亡. 心之官户曹。户曹主婚庆之礼.户曹以传舍为府,主名籍.户曹 主民利户 口 。 , 如 黎 明 钊 : 汉 代 地 方 官 僚 结 构 郡 功 曹 之 职 掌 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碱性锌锰电池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国溶剂型涂料项目创业计划书
- 图形创意自考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保技能大赛题库及答案
- 中国低炭脂肪酸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胶印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青岛劳动合同
- 2025深圳物业管理公司绿化养护合同范例
- 物理高中力学试卷及答案
- 围墙拆除施工方案
- 2025年石嘴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招录第二批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的(6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联通辽宁地区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行业解决方案经理岗
- 基础水文数据采集与管理项目方案
- 医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模板
- 土壤沉积物中可溶性有机质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去除双酚A的作用机制探究
- 国开2025年秋《农业推广》形成性考核1-3答案
- 注塑机操作安全培训课件
- DB-T 29-88-2025 天津市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检测技术规程
- 竞聘词课件教学课件
- 1.2.2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生物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 2025-2026学年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0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