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专业论文)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建立和综合测度研究.pdf_第1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建立和综合测度研究.pdf_第2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建立和综合测度研究.pdf_第3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建立和综合测度研究.pdf_第4页
(应用数学专业论文)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建立和综合测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l 1 1 研究的背景l 1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 1 3 1 国外研究现状3 1 3 2 国内研究现状4 1 3 3 低碳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5 1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6 1 4 1 研究内容6 1 4 2 研究方法6 第二章综合评价理论与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一8 2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和原则8 2 1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8 2 1 1 2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8 2 2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1 0 第三章基于粗糙集理论指标体系的建立1 4 3 1 基于粗糙集属性约简原理的指标筛选模型1 5 3 2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1 8 3 3 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功能2 l 3 4 本章小结2 2 第四章中国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的确定2 3 4 1 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比较研究2 3 4 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理论2 6 4 3 本章小结2 7 第五章中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集成运用和实证分析2 8 5 1 中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集成2 8 5 2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无量纲化处理3 4 5 3 层次矩阵求准则层的权重3 7 5 4 改进主成分确定权重3 8 5 52 0 0 3 - 2 0 0 8 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3 9 5 6 障碍度计算3 9 第六章基于双维层次灰评估模型对中国低碳水平进行分析4 1 6 1 双维层次灰色评价 6 2 双维层次灰评估模型的应用一4 5 第七章对策和总结4 7 摘要 捅要 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 量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作为发展中的温 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来 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减少对高碳能 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我国刻不容缓的现实压力和承担国际责任的 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资源瓶颈、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和 协调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通过构 建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科学评价,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 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关于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方面 的研究现状,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发 展阶段、发展层次和低碳经济相关理论支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咨询专家意见,遵循统计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原则,初步设计出由低碳创新水平、低碳生活消费水平、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低碳核 心领域水平4 个子系统共哆个指标构成的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所收集到2 0 0 3 年 至2 0 0 8 年口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粗糙集理论最终筛选3 4 个指标作为实证评价指标,采用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即各子系统中的指标权重由改进的主成分法确定、各子系统的权重由 层次分析法确定,构建出中国低碳经济复合系统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 运用障碍度对评价结果作进一步剖析,明确了中国低碳经济各系统近6 年的发展趋势及各 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情况,其结果基本符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客观实际。 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理论上的阐述也较为详尽,但关于低碳经济质量水平的评价 研究也不多见,缺乏足够的参考资料,又使得研究充满未知性,探索性。影响低碳经济的 因素很多,而且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再结合本人已有认知水平,怀着敬畏的研 究态度,做出有意义的尝试,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改进的主成分;双维层次灰评估模型;综合评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w o r l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c hd e m a n d so no i l , c o a l , n a t u r a lg a sa n do t h e r e a l b o n - b a s e de r l e r g yc o n t i n u e st oi n c r e a s e ,s ot h a tc a r b o nd i o x i d ee m i s s i o n sc o n t i n u et og r o w , g r e e n h o u s eg a se m i s s i o n sa n dt h er e s u l t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n de c o l o g i c a li s s u e s - , v i i lb ef u r t h e r i n t e n s i f i e d c h i n ai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r a p i d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i nt h ei s s u eo f c o n t r o l l i n gg r e e n h o u s eg a se m i s s i o n si si n c r e a s i n gp r e s s u r ef r o mt h ei n m r n a t i o n a lc o m m u n i t y t h e r e f o r e 。f r o mo u rr e a l i t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a n dg r a d u a l l yr e d u c e d e p e n d e n c eo nh i g h - c a r b o ne n e r g yi st h eo b j e c t i v er e 口u i r 锄e r l t so f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 b u t a l s or e s o l v et h ep r e s s i n gr e a l i t yo ft h ep r e s s u r ea n dt h ei n e v i t a b l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g u a r a n t e et od e v e l o pl o w - c a l b o ne c o n o m ya n dt a k ea 雕的岫r c e s a v i i l g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o p t i m i z e dp a t ho fs u s t a i n a b l eo n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i ti s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w a yt oe 蹴t h eb o t t l e n e c ko f1 e s o 啪a n da c h i e v et h eb a l a n c eb 咖e r e s o 嘲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e c o n o m i c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sw e l la st h es t r a t e g i cc h o i c et oa c c e l e r a t e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w e l l - o f fs o c i e t ya n dt ob a s i c a l l ya c h i e v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a h e a d b yc o n s m m t i o no f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m a d e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i n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t i f i ce v a l u a t i o n , a n dp r o v i d ep r o p o s a l s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r e s u l t s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t h e r ei si m p o r t a n t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l l i sp a p e re x p o u n d s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t h e o r y a sw e l la s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s t a t i s t i ci n d e xs y s t e m , d i s c u s s e st h ea p p r a i s a lm e t h o d so fl o w - c a l b o n 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m a k e s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c o n c e p t i o n , t h es e e d t i m e , t h el e v e l sa n dt h ec o r r e l a t e dt h e o r yo fl o w - e a l b o ne c o n o m y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s m f i s t j ci n d e x s y s t e mi se s t a b l i s h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u r r e n t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印p r a i s i i i gs y s t e mo fr e g i o n a l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i n gl e v e l i ti se s t a b l i s h e df o l l o w i n g 吐l e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a n dt h ed e s i g np r i n c i p l e so f 印p 嘶s a li n d i c a t o r s t h e r ea l e4 9i n d i c a t o r s w h i c h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4s u b s y s t e m ss u c ha st h el e v e lo fi o w - c a l b o ni n n o v a t i o n , t h ec o n s u m p t i o n l e v e lo fl o w - e a r b o nl i f o i n d u s t r i a ll e v e lo f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 , a sw e l la st h ec o r er i g a sl e v e l s o fl o w - c a l b o ne c o n o m y a r t i c l ec o b s t r u e t sc o m p l e xs y s t e mo fc h i n e s e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 e v a l u a t i o nm o d e l , a n dw a sa n a l y z e da l le m p i r i c a lo nt h es a m p l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h a l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es t a t i s t i c a ld a t aw h i c hc o l l e c t sf r o mt h ey e a r2 0 0 3t ot h ey e a r2 0 0 8 ,t h i sp a p e ru l t i m a t e l y s e l e c t s3 4i n d i c a t o r sa st h ee m p i r i c a l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e sb yr o u g hs e tt h e o r y t l l i sp a p e r 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a p p r a j s a lm o d e lo fl o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c o m b i n a t i o ng i v i n gw e i g h tw a yo f 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 t h a ti st h ei n d i c a t i o nw e i g h to fe a c hs u b s y s t e mi sg i v e nb yi m p r o v e d p c aa n dt h ew e i g h to fe a c hs u b s y s t e mi sg i v e nb va h pb yt h e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o fa p p r a i s a l r e s u l t s t h i sp a p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n e a r l ys i xy e a r s 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 so fl o w - c a l b o ne c o n o m y s u b s y s t e m si nc h i n aa n dt h eh a r m o n y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a c hs u b s y s t e m t h er e s u l t sa r cb a s i c a l l y t a l l yw i t h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1 0 w - c a r b o ne c o n o m yi nc h i n a n o to n l yt h e r ea l em a n yw a y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 b u ta l s oam o r ed e t a i l e d e x p o s i t i o ni nt h e o r y h o w e v e r , a b o u t t h el e v e lo fq u a l i t y0 n 廿l el o wc 冠r b o ne c o n o m ye v a l u a t i o n i sa l s o 伯r e t h el a c ko fe n o u g hi n f o r m a t i o n , b u ta l s om a k e st h es t u d yi sf u l lo fu n k n o w n , e x p l o r a t o r y m a n yf a c t o r sa f f e c tt h ei o w - c a l b o ne c o n o m y , b u ta l s oh a sal a r g ea m b i g u i t ya n d u n c e r t a i n t y ,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l e v e lo fm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w i t hr i g o r o u sa t t i t u d er e s e a r c h ,t o m a k eam e a n m g f ma t t e m p t , h o p i n gt op r o v i d ear e f e r e n c ef o r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 a n dh o p et h a t e x p e r t sa n dl e a d e r sw a n tt or e v i e wm yr e s e a r c hw i t haf o r g i v i n gh e a r t k e yw o r d s :l o w - c a l b o ne c o n o m y :s t a t i s t i ci n d e xs y s t e m ;i m p r o v e dp c a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g r a y - l e v e le v a l u a t i o nm o d e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的背景 第一章绪论 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问题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 战。如果我们不从现在采取行动,全球每年要付出近5 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代价,如果考虑 更大的风险和影响,危害估计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 0 ,甚至更多。以全球1 的g d p 投入应对气候变化,挽回5 - 2 0 的经济损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实施低碳 发展势在必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我国亟待解决的 大问题,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 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3 0 年来,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 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做出的贡献主要有: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 节 约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 绿色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 森林法、 草原 法和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 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 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 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深入推进绿色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 工程。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 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 热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 0 0 5 2 0 0 5 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 1 ,年均增长1 4 7 。 2 0 0 8 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 5 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 0 5 0 多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放二氧化碳4 9 0 0 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电 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建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增 加森林碳汇。2 0 0 3 - 2 0 0 8 年,森林面积净增2 0 5 4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 1 2 3 亿立方米。 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 4 0 0 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自愿承担相应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中 国主张按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 京都议定书的协议,在坚持“共同但有 区别”的原则下,主动承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即进行自主减排,主动提出在2 0 2 0 年前单位g d p 二氧化碳排放在2 0 0 5 年代基础上降低4 0 0 旷5 0 的减排目标,并且把节能减 排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计划,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 决心和信心。 在2 0 1 0 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大 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 8 8 0 万亩”。足见我国正在积极 履行承诺。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关系到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 和长远利益,需要我们共同行动。碳排放及其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强的负外部性,已经危机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总体福 利,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一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的弊端暴露无疑,必须 予以摒弃,取而代之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 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重要的事一种理念,代表了人类应对气候变暖、走向生态文 明的共同愿望。 1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低碳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纷纷推出自己的低碳发展方 案,旨在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国当前的发展面临国际减排和国内发展的双重压力, 2 第一章绪论 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将发生,探讨中国低碳经济质量和效益指标体系的 建立和综合评价,探讨中国低碳发展的问题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重要的实践价 值。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 3 1 国外研究现状【1 - 8 1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 0 0 3 年,英国政府在( ( 能 源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 0 1 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 9 9 0 年水平上 减少2 0 到2 0 5 0 年减少6 0 ,到2 0 5 0 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 0 0 8 年5 月3 1 日至6 月8 日,英国伯明翰举办了第一届国家气候变化节,发布了气候变化战略,提出了“后碳时 代城市”目标,明确提出到2 0 2 6 年减少排放6 0 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从6 6 t 下降到2 吼 等。 日本2 0 0 8 年提出了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j 福田蓝图”,其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 0 5 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 0 8 0 。与此同时,日本一直重视能源多样化,并在提高 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美国白宫于2 0 0 9 年1 月2 5 日发布了一份奥巴马总统论述。美国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 划”的报告,提出美国已将能源、教育、健康和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最重要的领域。在未来 l o 年,政府将投人1 5 0 0 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公司将 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到2 0 1 2 年,美国发电量的l o o a 悔来自可再生能源( 这个指标到 2 0 2 5 年将达到2 5 ) ;汽车方面,将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 减少石油消费量;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一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和 绝缘材料等:在建筑方面,将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推行绿色建筑,对全国公共建筑 进行节能改造。 欧盟承诺到2 0 2 0 年将可荐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 0 ,将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 0 ,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 0 。 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 0 2 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 9 9 0 年的基础上减少2 0 ,从而带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人。后工业革命”时代。“后 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体系。 1 3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c 0 2 人均排放量比较低,但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预计2 0 5 0 年,我国能源消 耗将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6 0 左右。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诺减 排温室气体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国际减排压力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环境 保护多方面的要求,c o :减排已经是我们必须对待并且十分紧迫的问题。 2 0 0 7 年6 月3 日,中国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一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2 0 0 7 年9 月8 日,胡锦涛主席在亚 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 联手应对,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 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 0 1 2 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 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石化等部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 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低碳 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我国引入低碳这一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在中国的发展 已经有一段时间,尽管还没有系统的提出低碳的概念,但是实际生产中已经有以“三低” 为代表的实际应用。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环境开始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十二五”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重大 举措等进行了讨论研究。纲要明确“十二五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为主线,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 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单独列 为一章,且作为资源环境篇的第一章,与“十一五”规划只有一句话相比,可以看出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搿十二五一时期的位置。 纲要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 氧化碳排放下降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 4 第一章绪论 1 3 3 低碳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 有很多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取得优秀的成果,但文章多半是在 低碳的重要意义的研究和中国化特色理论实践运用研究等,也有的文章只是某个产业 或者某个市的综合测度研究,但指标体系冗长,或者不具有普遍性。 基于低碳经济的源于多学科的现状,继续运用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完善低碳经济的 理论和发展趋势,将从以下4 个方面展开: ( 1 ) 低碳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为了全社会都能够加入低碳经济社会的建设中,首 先需要完善一系列的低碳经济理论,各个领域的学者皆可根据自身专业领域来制定本领域 的低碳经济体系。因此,进一步加强低碳经济概念、原理与方法等学科的研究,仍然始终 是今后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重要内容。 ( 2 ) 低碳经济评价方法的完善。低碳经济评价是当前低硪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但未 完善的问题。同其他评价一样,低碳经济评价也需要解决不同领域评价指标和如何评价等 闯题,而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评价指标与内容上的差异,评估方法与评价准 则的确定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未来低碳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需要从评价对象、评价标 准以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 3 ) 低碳经济需要建立快速、灵活的预警机制。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 经济形态,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 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 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而为政府制定相 应的预警机制提供保障。 ( 4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现行的法律体系,必须以基本法为统帅,综合性法律与具 体法律相辅相成,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对于现行较低层次的立法及与 基本法和综合法、专项立法相抵触的法律给与清理;应该修改相应的税收方面的法律条文, 建立可持续性的消费制度。 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4 1 研究内容 本文系统地研究低碳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过程的思想和方法,并将粗糙集理论纠 应用于综合评价,形成基于粗糙集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模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 1 ) 基于评价指标多、指标权重不确定及评价信息不完整的情况,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的 知识约简方法挖掘最简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度原理及其拓展方法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不完备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使综合评价更简便易行,评价 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使评价模型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 2 ) 基于上述的方法,再将袒楗集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拓展和应用,将粗糙集与层次分析 事嘲 理论【1 0 1 、改进的主成分理论【1 1 j 【1 2 】进行杂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综合评价的效率,提 高评价信息的利用率。 ( 3 ) 构建基于灰色理论【1 4 1 低碳经济水平的横向综合评价,通过专家系统打分,使得综 合评价过程能够模型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地实现,也使得本文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尝试很 具有可比性,看参考性。 1 4 2 研究方法 ( 1 ) 系统研究方法和流程分析方法 按照系统方法,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全过程的思路和方法,对常见问题进行 剖析,并站在整体的高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全过程进行流 程分析,对各个关键环节,如指标筛选、不完备指标信息的处理、指标权重确定、综合评 价方法等,分别进行模型分析和优化。 ( 2 ) 学科融合方法 将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的重要工具相糙集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相融合,利用粗糙集特有的属性约简、属性重要性、规则发现等功能,优化指标体系的构 建和综合评价的全过程。 6 第一章绪论 ( 3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各环节的模型,相应地,选择实例对模 型进行实证研究,来验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 ( 4 ) 方法研究与计算机软件系统框架相结合 在系统地学习理解统计学 1 5 - 1 7 相关理论原则上,再结合粗糙集的指标体系构建和综 合评价方法的集成运用的基础上,使用m a t l a b 软件和s a s 软件,使整个评价过程模型 化、专家智能化和方法集成化地实现。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图l 一1 所示: 图1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f i g 1 - 1t h er o a dm a po f t h e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o l o g y 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综合评价理论与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2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和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是绿色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内容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 要举措,是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绿色经济基本分析方法 的补充和完善。科学构建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绿色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绿色经 济的战略思想出发,对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认真研究,达到应用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的目的。 2 1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 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分为指标体系初建、指标筛选和指标体系结构优化三个步骤。 指标体系初建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邱东教授以及在文献【协19 1 提出了定性选取评价指 标体系的五条基本原则,即目的性、全面性、可行性、稳定性、与评价方法的协调性。目 前综合评价实践中较多地采用定性方法选取指标 2 1 2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了建立可行的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设计原则,因为统计指标体 系中的指标并不是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原则建立起来并能反映中国低碳经 济发展状况的指标集合。 ( 1 )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低碳经济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系 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实质 2 0 1 1 2 1 1 。应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数据来源 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低碳经济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 体系所包含内容全面,能客观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利用程度、污 染减排以及生态安全等方面;还要求具体评价指标目的明确、定义准确、内容简明、易于理 解,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因为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值都是通过对大量二级、三 8 第二章综合评价理论与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级指标值进行加工、运算得来的,如果选取指标的含义模糊不清,那么计算公式或运算方 法就很难取得统一同时所运用的计算方法和统计模型也必须科学规范,才能保证评价结 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 2 ) 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发展中国低碳经济是一项协调“社会一经济一资源一生态”复合系统的系统工程,统 计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较全面的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即反映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及各系统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低碳 经济是由许多同一层次中具有不同作用和特点的功能团以及不同层次中复杂程度、作用程 度不同的功能团构成的。因此,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政府决策者 在不同层次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对资源环境进行有效配置。 ( 3 )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减少难于量 化的定性指标的数量。同时要求评价结果在时空上可比,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分析,反 映中国低碳经济建设的演进轨迹;通过各系统间的横向比较,反映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 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措施。此原则所强调的是指标的可 取性、可测性、可控性等。另外,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避免过于繁琐,所涉及的数据资料 应便于收集,才能使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4 )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故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子必定要具有动态性。 建设中国低碳经济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指标设置的动态性,即指标应随着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做适当的调整、补充与修改;二 是指标权重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性。同时统计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时期内还应保持相对稳定,便于比较和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 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综合全面的反映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有利 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 ( 5 ) 客观性和主观性原则 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低碳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需要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使社会能在技术层面上实现 低碳运动;同时还需要建设民众的低碳消费理念及行为方式因此,衡量中国低碳经济建设 程度不仅需要客观的技术性指标,还需要主观的观念性指标。即整个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 标体系应把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 ( 6 ) 独立性和综合性原则 构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应尽量独立。指标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使指标具有较高的可 信度。不同指标对相应的准则层的贡献度是不等的,越是独立的指标,其贡献也越大,可 信度也越大。选取指标时还应以优先选取综合性指标,这样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 系。 c 7 ) 效率与效益性原则 低碳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低碳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以废 弃物再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低碳 经济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 转型,使得系统整体合理。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也应贯彻这一根本原则,通过设计 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统一起来。 ( 8 ) 政策友好性和公众化原则 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政府部门制定、调整和实施相关政策提 供数据支持,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然而指标体系建立之后又不仅仅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服 务,同时还应服务于中国区域内广大社会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易 于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应尽可能较直观地反映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要让 社会公众理解、关注并自觉运用指标数据来判断、选择和调整自身生产、生活活动。 2 2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价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是综合反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水平的依据。为了科学评价中国低碳经济运行状况,必须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地衡量低碳经 济各方面发展水平的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为系统动态过程的监测、调控提供依据。本 1 0 第二章综合评价理论与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在构建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选定具体评价指标之前应先明确构建的基本 原则和设计思路。 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瞄埘】主要在于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指标间结构关 系的确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所 谓定性方法是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考虑评价指标的充分性、可行性、稳定性、必要 性等因素,由系统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主观确定指标和指标结构的过程。而定量方法则是通 过一系列检验,使统计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过程。中国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具 体构建过程如下: 2 2 1 确定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2 5 l 低碳经济系统是“自然气候经济能源社会环境”的复杂系统,是由不同层次、不同 要素的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因此可依据其要素构成进行层次结构分析,确定统计指标体系 的层次结构。其指标层一般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具体指标层。 2 2 2 指标体系初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 1 ) 首先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因为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直接决定了指标体系的 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确定了评价子系统。评价子系统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反映 系统某一方面的特征,同时合在一起又能全面反映评价目的 ( 2 ) 选择指标体系初建方法( 如系统分析和d e l p h i 方法) ,或者采用多种方法的结合, 得到综合评价指标集,并确定指标间的结构和相互制约关系。无论是采用“自顶向下一或 者“自下而上”的指标体系构建顺序,在选取指标和设计指标体系整体结构时都需要注意: 在选取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指标内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选取指标的过程中,需 要明确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标志及操作性定义、计算方法等。指标体系结构的设计 也就是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设计,与评价目的有关。一般来说,对评价对象的水平评价, 采用目标层次式结构;对评价对象的因素分析,采用因素分解式结构( 如杜邦指标体系。评价 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复杂性。 ( 3 ) 评价指标的初选。通过查阅和收集国内外现有的统计资料、统计指标和统计信息,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中国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频度分析法是对收集到的有关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论文、报告等进 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 基本要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