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盂禄是2 0 世纪上半叶世界知名的美国教育家。他曾于上世纪2 0 4 0 年代 1 0 余次来中国调查教育、讲学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为近现代中美文化教育交 流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长期以来,由于杜威炫目光彩的遮蒙,国内外学 术界对此注意甚少。本文在系统考察孟禄历次来华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从中外 教育交流的视角着重对孟禄与中国留学生、孟禄与壬戌学制、孟禄与2 0 、 3 0 年代的中国中小学改革、孟禄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及华美协进社等的 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力图探微索幽、再现历史。通过研究,本 文认为孟禄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社会改造和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都对中国 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除引言与结语外,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孟禄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活动,尤其 是他在主持哥大师院教育部和国际研究所期间,对中国留学生的培养以及与他 们之间融洽而深厚的师生情谊。 第二部分通过纵向考察盂禄历次来华及其活动,具体展现他与中国交往的 历史过程。 第三部分论述了孟禄关于学制改革的主张,并分析其对壬戌学制的贡 献。指出孟禄来华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制度创新。 第四部分分析了孟禄对2 0 世纪2 0 、3 0 年代中国中小学改革的具体指导, 肯定孟禄来华对于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五部分着重探讨了孟禄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及华荚协进社这两 个社团成立、改组及基本方针的确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杜团筹组和运作两 方面分析其贡献。 关键词:孟禄中国近现代教育 硕士学位论文 姒s t e r st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m o n r o ew a saw e l l - k n o w na m e r i c a ne d u c a t o ro ft h ew o r l di nt h ef i r s th a l f o f 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h ec a r u et oc h i n a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e d u c a t i o n ,g i v el e c t u r e sa n d e n g a g ei n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m o r et h a nt e nt i m e sd u r i n g1 9 2 0 s - 1 9 4 0 si nt h e2 0 t h c e n t u r y , m a k i n g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s i n o - u sc u l t u r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c h a n g ei n m o d e m t i m e s h o w e v e r , f o ral o n gt i m e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h a v e p a i d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t oi tb e c a u s eo f d e w e y sd a z z l i n gg l o s si nt h ef i e l do f e d u c a t i o n o nt h eb a s i so f s y s t e m a t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m o n r o e sa l lp r e v i o u sv i s i tt oc h i n a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 , t h e p a p e rh a sar e l a t i v e l yd e 印a n a l y s i s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m o n r o ea n dr e t u r n e dc h i n e s es t u d e n t s ,m o n r o e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i n1 9 2 2 , m o n r o ea n dt h ec h i n e s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r e f o r md u r i n g1 9 2 0 s 一1 9 4 0 s , m o n r o ea n dt h ec h i n a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a s w e l la sc h i n ai n s t i t u t ei n a m e f i c a ,t r y i n gh a r d t o e x p l o r es u b t l e t i e s ,s e a r c h d e e p n e s sa n d m a k et h e h i s t o r ye m e r g e b yh a r ds t u d y , t h et h e s i s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m o n r o eh a se x e r t e da 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ai nm o d e r nt i m e sa n dm a d ea nu n i q u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t 也ea s p e c to ft a l e n t s c u l t i v a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 ,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sw e l la sc u l t u r a l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c h a n g e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b e s i d e s p r e f a c ea n de p i l o g u e n ef i r s t p a r tg i v e s ad e t a i l e d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b o u tm o n r o e se d u c a t i o n a l a c t i v i t i e sa t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i na m e f i c a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 t r a i n i n g f o rt h ec h i n e s es t u d e n t sa n dt h e d e e pf r i e n d s h i p b e t w e e nh ea n dt h e c h i n e s es t u d e n t sd u r i n gh et o o kc h a r g eo ft h ea d v a n c e ds c h o o l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d i s p l a y s c o n c r e t e l y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p r o c e s s o fm o n r o e s 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c h i n a t h r o u g h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h i s p r e v i o u s v i s i tt oc h i n a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3 h et h i r dp a r te l a b o r a t e sm o n r o e so p i n i o na b o u tt h er e f o r m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a n da n a l y s e s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i n1 9 2 2 ,p o i n t i n g o u tm o n r o e sv i s i tt oc h i n ap r o m o t e d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 t h ef o r t hp a r ta n a l y s e sm o n r o e sc o n c r e t eg u i d a n c et ot h er e f o r mo fc h i n e s e 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sd u r i n g 1 9 2 0 s - 1 9 3 0 si nt h e2 0 t hc e n t g i f y , a f f i r m i n g m o n r o e sv i s i tt oc h i n ah a sa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o ni t t h ef i p d ap a r tp a y s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d i s c u s sm o n r o e sr o l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t h e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c o n f i r m a t i o no f t h eb a s i cp f i n c i p l e so f t h ec h i n a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a sw e l la s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i na m e r i c a s ,a n a l y z i n g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r o mc o r p o r a t i o n sp r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o p e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m o n r o ec h i n ai nm o c l e mt i m e se d u c a t i o n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2 0 世纪2 0 年代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时代。受 五四时期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推动及世界范围内教育革新思潮的影响,逐 渐成长起来、富于朝气的中国新教育界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掀起了波澜壮阔 的教育改革大潮。一方面,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广求新知于世界,极 其隆重地邀请了一批欧美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大力引入世界教育革新的新知新 学:与此同时,又运用所掌握的先进的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武器,对延续了几千 年之久的封建旧教育发起猛烈冲击,历时数年,使教育体制逐步由传统向现代 转型,并最终构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8 0 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眸这 段仿佛依旧弥漫着硝烟与战火、交织着兴奋与希望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时,不难 发现,在中国教育摆脱传统羁缚、迈向现代的艰难历程中,以杜威( j o h n d e w e y ) 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教育家的来华,对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 的影响,而著名教育史家、比较教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保罗孟 禄( p a u lm o n r o e ) 就是其中的一位。 2 0 世纪2 0 4 0 年代,盂禄曾1 0 余次来中国调查教育、讲学和从事文化交 流活动,同中国教育文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盂禄来华对于改进中国科学教育 和科学研究,推动“六三三”学制颁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近现代 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盂禄是继杜威之后又一位对加速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的 世界知名的大教育家。无疑,他与中国教育的关系,是近现代教育史特别是中 美教育交流史上一项极富意义的课题。然而,多年来,也许是由于杜威的赫赫 声名,以致于孟禄的身影长期被其炫目的光彩所遮蒙,而国内外学术界对此注 意甚少。与杜威研究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关系 的研究,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都一直备受冷落和忽视。迄今,除有一篇译 文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 日本学者阿部洋著,钟启泉译,载外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国教育资料1 9 9 6 年第1 期) 外,国内仍无专文论述。盂禄第一次来华已过去 9 0 年,孟禄逝世也已近6 0 年。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当饱经沧桑的中国重新向 世界全方位开放,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全面接轨的时候,对孟禄来华及其影响 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厘清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关系,其学术价值与现实 意义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尽力挖掘中外史料的基础上,从中外教育 交流的视角,对孟椽历次来华及其影响作一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力图探微索幽, 再现被历史风尘掩埋的事实真象,进而客观公允地评价孟禄对中国近现代教育 的贡献与影响,且以此来进一步探讨2 0 世纪2 0 年代美国教育家来华对加速中 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以期为当今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中外教育文化交 流提供某些历史的镜戒。 一、孟禄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活动 孟禄1 8 6 9 年6 月7 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北麦迪声( n o r t hm a d i s o n ) , 1 8 9 0 年毕业于该州弗兰克林( f r a n k l i n ) 学院,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了 4 年的高中教师和校长。他于1 8 9 5 年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和政治学系攻读研究 生,两年后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 9 0 1 年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从1 8 9 7 年至1 9 3 8 年,盂禄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 8 9 9 年起任教育史教 授,并于1 9 1 5 1 9 2 , 3 年任师范学院教育部部长,1 9 2 3 1 9 3 8 年任该院国际研 究所所长,1 9 2 5 1 9 3 8 年任巴纳德教育学讲座教授。其问,他还在加利福尼亚 大学和耶鲁大学教育系兼职。1 9 3 8 年孟禄从哥大师院退休,1 9 4 7 年1 2 月6 日 病逝于纽约加里逊,享年7 8 岁。 作为2 0 世纪上半叶重要的教育史学家和比较教育学家,孟禄指导建立了 教育史学科并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著述甚丰,编纂 了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史资料,著有托马斯普莱特与十六世纪的教育 复兴、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史简明教程、在演变进程中的中国、美国 公立学校体制的创立、美国教育史、美国教育史资料、比较教育文集 等颇有影响的著作。其中教育史教科书一书更是风行一时。该书于1 9 0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年出版,截止1 9 1 8 年,已再版达1 5 次之多。而其最重要的著作是由他主编 的五卷本教育百科全书( 1 9 1 0 1 9 1 3 年第1 版,1 9 6 8 年再版) 。该书集当 时全世界八百余学者之力,历时数年乃成。其内容涉及一切重要教育问题及与 教育有关之学科,共分为1 4 科,每一科负责人均为当时该领域声望最著的学 者。如教育哲学科主任为杜威、心理学科主任为吉特( c h a r l e sh j u d d ) 、教 育行政科则有卡勃来( e l l w o o db c u b b e r l e y ) 和斯内登( d a v i d8 n e d d e n ) 、 学校卫生科主任为勃恩海姆( w i l l i a mh b u r n h a m ) 、教学法科主任为苏扎罗 ( h e n r ys u z z a l l o ) 。孟禄除负责教育史科外,又统领全书。这一前此未有的 鸿篇巨制,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堪称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中等教育原理 是孟禄编著的另一名著。该书由包括杜威、斯内登、卡勃来等美国教育界名宿 在内的3 2 位教育家分撰而成,于1 9 1 4 年出版。全书共分2 l 章,涵盖中等教 育的意义、范围、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改革等方面,实为当时研究中 等教育的一部最完备详尽的著作。在勤于笔耕之余,孟禄还担任世界教育 杂志主编,与德国教育家f 施奈德教授共同主办了国际教育科学杂志固, 并编辑有数种教育丛书,如教育教科书丛书、简明教育丛书、家庭与学校丛书 等。还是国际教育协会、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社会科学协会和p h i g a m m a d a l t 8 联谊会会员。 孟禄不仅是一位驰名国际的教育史学家,更是国际教育合作的领导者。他 是世界教育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分别于1 9 3 1 1 9 3 3 年、1 9 3 5 1 9 4 3 年任 该会会长。在主持哥大师院教育部和国际研究所期间,其足迹遍及世界上许多 国家。他曾多次访问菲律宾、日本、中国、土耳其及东欧、东南亚、南美诸国, 从事讲学、教育调查等活动,对这些国家教育制度的研究进行了指导。他长期 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副董事长及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沪江大学和岭 南大学等校的董事。1 9 3 2 1 9 3 5 年,出任土耳其美国女子学院和伊斯坦布尔罗 伯特学院的院长。此外,他还担任过土麦那、叙利亚、傈加利亚等国国际学院 的理事,曾获伊朗、波兰、中国和日本等国政府表彰,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 弗兰克林学院、燕京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和巴西利亚大学等国内外5 所大 。张耀翔t 孟禄眼中之中国教育,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2 3 页。 ow w 布利科曼:“保罗盂禄”,h 罗姆巴赫主编;教育学大辞典第3 卷,德国弗莱堡1 9 7 0 年版。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学的名誉学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 一) 孟禄主持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部和国际研究所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前身为纽约教师进修学院,创建于1 8 8 7 年。它 于1 8 9 8 年并入哥伦比亚大学。当时学院规模很小,学生不足百人,其中硕士 研究生仅1 0 余人圆。以后逐年发展,至2 0 世纪初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教育研究重镇。1 9 2 0 年,学生人数已达5 5 0 2 人,其中博士、 硕士研究生1 0 2 7 人。作为当年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研究中心,这里拥有一批在 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成就斐然、声名显赫的大师级学者。除盂禄外,还有著名的 哲学家杜威、实验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桑代克、教育社会学家斯内登、教育哲学 家克伯屈等。教育大师群体犹如璀璨的群星,他们所开设的高质量的丰富的教 育专业课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少中国学予也远涉重洋,慕名 而来。据资料统计,仅1 9 0 9 1 9 2 9 年2 0 年间,来到师范学院学习的外国留 学生总数达3 7 9 5 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就达5 1 9 人之多。 一批日后成为中 国教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郭秉文、蒋梦麟、胡适、陶行知、张伯苓、陈鹤琴 等人都曾先后在此学习。 1 孟禄主持哥大师院教育部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共分为两部:实用艺术部和教育部。前者属大学本 科层次,而后者实施的则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相当于研究生院。教育部下设 6 个系:教育史及教育原理系、教育心理系、教育行政及管理系、教学系、职 业教育系和实用艺术教育系。共设置了包括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 在内的2 4 个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课程门类多达2 0 1 种。 其所设课程,大学 。参阅j o h neo h l c s 编:b i o g r a p h i c a ld i c t i o n a r yo f a m e r i c a l le d u c a t o r s , v o l u m e1 o 李建勋:盂禄先生与哥校教师院及中国留学生之关系,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1 3 页。 o 李建勋:盂禄先生与哥校教师院及中困留学生之关系,1 9 2 1 年9 月 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1 5 页。 o 参阅周洪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教育评论2 0 0 1 年第5 期,第5 7 页。 。l i ny i ng a o :a c a d e m i c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t t a i n m e n t so f n a t i v ec h i n c s os t u d e n t sg r a d u a t i n gf r o m 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0 9 1 9 s 0 ) ,p 4 3 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太学师范学院 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藏室。 o 参阅庄泽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及中国教育研究会,新教育第3 卷第4 期,第4 7 6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三、四年级学生亦可选修。 早在1 8 8 4 年,师范学院就开始了以招收留学生为目的的与欧洲和东方国 家的通信联系。1 9 0 0 年前后,招收了来自加拿大、日本和土耳其等国的留学生。 ”1 9 0 5 年,开始有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来到该院就读。以后逐年增加,至1 9 2 0 年,已有7 6 人之多。当时在师范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大致可分为两种:一 种人欲对教育作精深的研究,以图将来作出贡献,获取学位乃水到渠成之事, 他们大多年龄较轻,如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等;另一种 人来此则是作短期的研修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美国教育的特长以作为改良中国 教育的标准,他们大多年龄较大,出国前曾做过中学教师、校长、督学等,有 着比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如曾创办南开大学、做过清华教务长的张伯苓, 北京高师教授邓萃英等人。师范学院为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学习条件。他们修习的科目范围广泛,包括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 心理等1 7 种。截止1 9 2 0 年,获得师范学院博士学位的有3 人,获硕士学位的 有3 7 人,获学士学位的8 人( 9 。他们归国后,任职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分别 担任了教育部参事、教育厅长、大学或高师校长、教务长、系主任、教授、中 学校长、幼稚园监导员、教育杂志记者等。o 孟禄自1 8 9 7 年起便在师范学院任教。1 9 1 5 年担任教育部部长。在长期的 教学和行政工作中,他为师范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订定学科、 指导学生方面,更是呕心沥血。其弟子,后任北京高师校长的李建勋曾著文称 赞他:“先生之事功,不在言论而在实行。教师院之有今日,实先生二十余年 内之心血所构成。”o 孟禄不仅学识渊博精深,而且为人正直善良,虚怀若谷, ol i ny i n c i a o :a c a d e m i c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t t a i n m e n t so f n a t i v ec h i n e s os t u d e n t sg r a d u a t i n gf r o m 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c o l u m b i au n i v c r s i t y ( 1 9 0 9 - 1 9 5 0 ) ,p 4 1 现藏于美嗣哥伦比亚太学师范学院 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藏室。 o 李建勋:孟禄先生与哥校教师院及中国留学生之关系,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 2 l 页。 o 李建勋:孟禄先生与哥校教师院及中国留学生之关系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 2 l 页。 o 参阅李建勋:孟禄先生与哥校教师院及中国胃学生之关系,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 第2 l 页。 。李建勋:t 盂禄先生与哥校教师院及中国留学生之关系,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 2 3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乐于助人,颇具大教育家的风范,在师范学院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声誉。由于他 于1 9 1 3 年访问中国时,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他对 中国留学生十分友好,并对他们的培养给予了很多热情的关心和指导,而其学 问、人格,也深深地熏陶感化了一届又一届的中国弟子们。 2 盂禄任职国际研究所 1 9 2 3 年2 月,师范学院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期1 0 年的约1 0 0 万美元的 资助,建立了国际研究所。盂禄成为国际研究所的首任所长。研究所的目的有 三:( 1 ) 对不断增加的外国留学生给予特别的咨询和指导;( 2 ) 向美国学校介绍 外国最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3 ) 应邀对外国教育机构提供直接援助o 。 国际研究所除所长孟禄外,还有坎德尔( i l k a n d e l ) 、罗素( w f r u s s e l ) 、 康茨( j s c o u n t s ) 、亚历山大( t a l e x a n d e r ) 、威尔逊( l m w i l s o n ) 等著 名比较教育学家。在孟禄的领导下,他们对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各国留学生给 予了特别的指导与帮助。如为一年级留学生组织导引性课程,包括开设美国教 育概论课程、访问与观察课程、有关乡村学校问题方面的课程及课堂讨论与报 告等。,使他们熟悉美国教育制度,并提供通过实地参观来了解美国的学校及 其组织、课程、方法和问题的机会,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外国留学生通过第一 年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研究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更好地分析和 评价美国与其它国家的教育制度,为以后在教育的各个分支学科中着手进行专 门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国际研究所还提供奖学金,以帮助那些成绩优秀 而又家境贫寒的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国际研究所作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中心,对外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予以了密切的关注。在2 0 、3 0 年代该所还应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要 求,开展了对菲律宾、中国、波多黎各、伊拉克、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大规模 教育调查,指导了对各国教育的精深研究,发表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如孟禄 的著作比较教育文集、罗素的德国的历史学校、康茨编辑的师范学院 。l i n f i ng - a o ,a c a d e m i c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t m i n m e n t so f n a t i v ec h m e ms m d bg r a d u a t i n gf r o m 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0 9 1 9 5 0 ) ,p 4 2 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太学师范学院 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藏室。 。参阅i l k a n d e t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t b h r e c o r d , 1 9 2 3 1 现藏于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藏室。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国际研究所教育年鉴等,并据此为留学生开设了大量有关外国教育的课程。 根据国际研究所向洛克菲勒基金会呈送的报告书,该所在1 9 2 3 1 9 3 8 年的1 5 年间,提供的比较教育课程与课堂讨论、实习等等,共1 5 6 门课程,出席者总 数达7 5 4 5 人。回 自国际研究所成立后,每年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来所学习。据 统计,从1 9 2 3 年至1 9 3 8 年,该所接受的外国留学生,来自世界上5 0 多个国 家和地区,共3 6 5 2 名。其中,中国留学生就有5 6 5 人之多o ,仅次于加拿大, 位居第二。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与其它国家留学生人数之比,亦从1 9 0 9 年 的1 :3 0 ,增至1 9 3 0 年的1 :7 。国际研究所的建立,使师范学院日益成为一个 研究教育的国际中心,从而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培养了教育界的领袖人物,并通 过他们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现代教育运动。中华民国时期的许多教育家都曾 就读于此。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教育界身居要津,且取得了不少重大的学术与 专业成就。据对1 9 0 9 1 9 5 0 年间在师范学院获得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的抽样统 计,3 0 4 名毕业生中,后任大学教授者9 0 人、任中央或省级政府官员者3 8 人, 任学院院长者3 6 人、任大学系主任者2 0 人、任中学校长者1 3 人、任大学校 长者1 1 人,在其它领域担任指导者1 6 人,共占8 4 7 铲。如蒋梦麟曾任民国教 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郭秉文曾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校长,张伯苓曾任南 开大学校长,李蒸、邓萃英、李建勋曾任北京高师( 师大) 校长,陶行知曾任 南京高师教务主任、晓庄学校校长等职。而其中5 3 名毕业生,在新教育、 教育杂志、教育通讯等教育期刊上,共发表了5 1 6 篇( 部) 作品 ,翻 or c p o r t o n t h e i n m m 址i o n a l i n s 廿m t c o f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t o l c r o c k 1 e t f o o n d s l i o n , j a n u 舡 y 1 9 3 9 a p p e n d i x 转引自:阿部洋著: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外国教育资料1 9 9 6 年第1 期。 。p c p o n o n t h e i n m m m i c m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t o 恤r o c k e f e l l e r f o u n d a t i o n j a n t m r9 p 1 9 3 a p p e i i d k 转引自;阿部洋著:保尔盂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o b 圈教育资料1 9 9 6 年第l 期。 o l i ny i ng a o a c a d e m i ca n dp r o f c s s i o n a la t t a i n m e n t so f n a t i v ec h i n 璐os t o d e n t sg 】础a t i n gf r o m t e a c h e r s c o t l c g e , 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0 9 - 1 9 5 0 ) ,p 4 4 现藏于美田哥伦比亚太学师范学院 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赋室 o 参阅my i nk 丑o a c a d u m i c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t t a i n m e n t so f n a t i v ec h i n 骼es t u d e n t sg r a d u a t i n gf i o m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c g c , 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0 9 - 1 9 5 0 ) ,1 9 5 1 ,p 9 7 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藏室。 ol i n y mk a o a c a d e m i ca n dp r o f c s s i o n a la t t a i n m e n t so f n a l i v ec h i i l e s es t u d e n t sg r a d u a t i n g 丘d m t e a c h c r s c o l l e g e , 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0 9 - 1 9 5 0 ) ,1 9 5 l ,p 1 3 3 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 院m i l b a n k 图书馆特藏室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译了哥大师院教授们的多部著作。这些沐浴了欧风美雨的留学生归国后,积极 投身于教育变革、社会改造的时代洪流,成为张扬新教育、革新旧教育的弄潮 儿。他们指陈传统教育的弊端,大力宣传和引进西方( 尤其是美国) 先进的教 育理论与方法,开展了以学制为中心的系列教育改革活动,并先后邀请了母校 哥大师院的老师杜威、孟禄、克伯屈等人来华,给中国教育以理论和实际的指 导。在他们的努力下,1 9 2 2 年壬戍学制得以颁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归国留学生通过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民国时期总体教育政策的制定,在 仿效美国模式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二) 盂禄与中国留学生 在哥大师院历时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以及长达2 3 年的教育部部长和国 际研究所所长任内,孟禄培养了大批中国留学生,并与他们建立了融洽的感情。 当年那些在此求知问道的中国莘莘学子们,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思想上,都 曾得到孟禄热忱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首先,介绍盂禄对中国留学生学习上的指导。 作为师范学院研究生部负责人,孟禄在许多中国留学生获取硕士、博士学 位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如审阅他们的学位论文、为其拟定考试日 期、安排答辩等国。而对于由自己亲自指导的中国学生,他更是诲人不倦、关 心备至。 我国现代知名教育家郭秉文就是孟禄门下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弟 子。郭是江苏江浦县人,于1 9 0 8 年赴美留学,1 9 1 2 年获哥大师院硕士学位。 1 9 1 4 年以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接受 孟禄的耳提面命,从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思、修改到定稿,孟禄都不厌其烦地 一一予以指点。在其精心指导下,郭秉文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乃师 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关爱,使郭秉文在深受教益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亦曾受教于盂禄门下。张伯苓1 8 7 6 年4 月出生于天津。 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役于海军通济舰。因目睹“国帜三易”而深受刺激, 从此立定终身从事教育救国事业的宏愿。1 9 1 7 年9 月,已是南开中学校长的他 。参阅 h a d i a r y o f k i l p a a i c ,m a n 3 t h , 1 9 1 7 现藏于美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m i l b a a k 图书馆特藏室。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部研修教育。学习期间,由孟禄亲自指导,彼 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禄两次提名给予张伯苓荣誉奖学金,并免除其学费, 以支持他的学习和研修。1 9 1 8 年5 月,严修、范源廉等人来美考察教育,经 张伯苓介绍结识孟禄,孟禄请他们参观师范学院所属中小学及幼儿园,且入席 旁听,又介绍严修一行“至乡间,参观田家种植牧畜储积之事凡五六处”,圆给 予帮助指导之处甚多。 陶行知是在学术上得到盂禄奖掖扶持的又一中国留学生。他是安徽歙县 人。1 9 1 4 年,风华正茂的陶行知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自费赴美留 学。一年后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 他来到心仪已久的哥大师院攻读“更高级学位”。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连续4 个学期都修习了由孟禄执教的“教育史”课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他,很 快得到了孟禄的赏识与厚爱。陶行知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虽是教育行政学名家 斯垂尔教授( p r o f s t r a y e r ) ,但陶与盂禄的关系显然要更为密切。由于缺少 资料,陶行知的毕业论文无法在回国之前完成。进退两难之际,他将这一情况 告知孟禄。孟禄认为,陶行知已完全具备了取得博士学位的条件,如果不取得 学位就回国,甚为可惜。1 9 1 7 年7 月2 6 日,他特地为此致信哥伦比亚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评议委员会主席弗雷德里克j e 伍德布里奇博士( 政治学院、哲学 院和纯科学学院院长) 。盂禄在信中建议,将陶行知作为特例,把本来应该在 论文提交后再进行的考试提前举行。他写道:“我提议为w t 陶得到博士学 位安排一场初试。这属于特殊情况。陶先生业已完成他既定的研究任务,并正 在撰写一篇题目得到认可的学位论文。除非他回到中国搜集有关这篇论文注释 的数据,否则这篇论文无法完成。鉴于他即将参加中国政府的教育工作,不可 能再从中国返回美国,我提议,立即任命一个特别委员会来主持一场考试,以 便当这篇论文主体完成后对它加以评审。我建议,以8 月2 日星期四为考试日 期。”。其提议被采纳。陶行知后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给都市学务总 。粱吉生著:张怕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 2 0 页 o 严范孙先生介绍盂椽博士文,1 9 2 1 年9 月平民教育第3 7 期第2 页。 。【美】朱宕潜新兴国家的教育型,夏长安译,转引自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一陶行 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9 3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监资格”凭毕业。孟禄的关怀与提携,使他终生难忘。 此外,在长期为师范学院的各国学生执讲“教育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孟禄对中国留学生也给予了格外的注意与帮助。鉴于中国学生来美留学多在大 都市,不熟悉美国乡村情形,而这不利于他们全面了解和学习美国的教育经验。 为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自己的祖国效力,盂禄特地在各处向一些热心教育的 人士募捐路费,多次亲自带领王文培、郑晓沧等中国留学生和少数日本留学生 到美国南方参观。 因为南部诸州以农业为主,有较多地方可供中国效法。孟 禄对中国留学生的关心和指导,由此亦可见一斑。 其次,介绍孟禄对中国留学生生活上的关怀。 当时就读于哥大师院的中国学子中,有很多人是自费来美,经济上颇为拮 据。对于他们的生活,盂禄更是嘘寒问暖,尤为关照。陶行知就是典型的一例。 1 9 1 5 年1 月,陶行知父亲去世;当年4 月,其长子陶宏出生。其时正在美求学 的陶行知,除须自筹费用以完成学业外,还要承担国内家中生活所必需的开支, “经济状况窘迫至极”o 。虽然按照国内有关留学规定,在进入哥大师院不久, 他获得了部分“庚款奖学金”。然而,由于大都市纽约的生活费用十分昂贵, 这笔钱仍是杯水车薪。陶行知很快发现“囊中所有远不足以应付深造”。,而 自己又是如此渴望能够继续学业。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盂禄再次及时伸出援 手。他热心推荐陶行知申请为在师范学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特别设置的“利温 斯顿奖学金”,又指点他登门拜访住在纽约市附近的一些捐赠人。由于孟禄的 亲切关怀,陶行知终于从众多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利温斯顿奖学金的获得, 使他得到了基本的经济保障,从而解除了求学的后顾之忧。这对身处异国他乡、 处于极度窘困境地的陶行知而言,犹如雪中送炭。多年后,每当陶行知回忆起 当初的情景,对盂禄的感激之情总是油然而升。 再次,介绍孟禄对中国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 。章开沅、庸文权著:平凡的神圣一一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舨,第9 4 页。 。参阅孟禄与中固教育界同人在中央公园饯别会之言论 ,1 9 2 2 年4 月新教育第4 卷第4 期, 第6 6 1 页。 o 周洪宇译:我的生活经历和今后打算一一致罗素的信,转引自董宝瞧、喻本伐、周洪宇编:陶 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9 页。 。周洪宇译:我的生活经历和今后打算一一致罗素的信,转引自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字编:陶 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9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