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当今学术界,许多学者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持批判的态度,认定其是为封建 复古主义和专制文化服务的。他们往往着眼于其论调的特定时代性社会效果,而忽 略了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合理性从其时 代局限性上剥离开来,实现其当代价值定位,从而发掘有益于当下文化建构的精神 文化资源,是本文的出发点。 本文在阐明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所 处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理论观点,抛丌原有的学术成见,对文化保守主义主张进行一 番梳理工作和历史的还原,力图对其文化理想作出客观的、真实的评价。同时指出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虽然承认中国文化还有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但 在总体上则认为中国精神文化比西方物质文化优越;虽然也批判传统文化,但这种 批判是以维护为其前提的:虽然也不反对引进西学,但这种引进必须以中国文化为 本位,为主体,以实现调和中西文化的融通为目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还都致思于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致思方 式,特别是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袭和价值世界的重建,很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传统、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 m a n ys c h o l a r st h i n kt h a tt h em a y 4 “c u l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s ms e r v e sf o rt h e i d e ao ff e u d a l i s mr e t u r n i n go ft h ea n c i e n t sa n da u t a r c h yc u l t u r e t h e ya l w a y sk e p tt h e i r e y e s o ns p e c i a ls o c i e t ye f f e c ti nt h a te r a h o w e v e r ,s o m eg o o du s eo ni n h e r i t i n g t h e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w a si g n o r e d t of i n d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o ft h ec u l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s m a n df u l f i l li t sv a l u ei nn o w a d a y sa r et h ep u r p o s eo f t h i sp a p e n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e r a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o m em o s t l yv i e w p o i n ta b o u tt h em a y 4 ”c u l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s m ,a n dc a s ta s i d et h ea l r e a d ye x i s t i n ga c a d e m i cs t e r e o t y p e b yd o i n g s o m ec o m bw o r ka n dt h er e d u c i n go fh i s t o r y ,i ta i m st om a i n t a i ni t sa c a d e m ya n dc u l t u r e i d e a la n dt om a k ea no b j e c t i v eo n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b a s i c 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m a y4 “c u l t u r e c o n s e r v a t i s mi s :t h ec h i n e s ei n s p i r i tc u l t u r ei sm o r e s u p e r i o rt h a nt h ew e s t e r ns u b s t a n c ec u l t u r e ,t h o u g hc u l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s m sa c k n o w l e d g e s o m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sn o ta sg o o da s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a l t h o u g ht h e ya n i m a d v e r to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b u tt h e i rp u r p o s ei s t o p r o t e c ti t ;t h e y d on o t o p p o s e o nt h e i n t r o d u c ei n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b u tt h ei n t r o d u c em u s tb a s eo nt h es t a n d a r da n dm a i n b o d y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 a i m st oc o n c i l i a t et h e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f o re s s e n t i a l p r i n c i p l ea n d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f o rp r a c t i c a l u s e t h e ye x p l o r eo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t ot h em o d e r no n e a n dt h e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i n h e r i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i t u r ea n dt or e b u i l dt h ew o r l do fv a l u ea 1 1o ft h e s ea r ed e s e r v e du st o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 k e y w o r d :t r a d i t i o n 、c o n s e r v a t i s m 、c u l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s m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 = 口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与现代化所伴生的意义危机和文化全球化对本土文化 的新一轮更加广泛、深层次的冲击,文化保守主义问题在中国凸现了出来。当国内 学者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和它仍将持续存在的必然性以后,文化保守主义很快 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 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文明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模式转换之中。而从鸦片战争到民国 初年,激烈动荡的社会及政府、政治的更迭、变迁,使此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 在激进与保守的张力中激荡着。在五四运动之前,激进主义还主要是政治的激进主 义,虽然已经接触到文化的层面,但还没有完全直接、全面地碰到文化的问题。到 五四运动,保守与激进的对峙从政治推进到文化的层面。然而,所谓的保守萨如余 英时先生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激进主义只有变得程度不同,没有一个严格 的,柏克( b u r k e ) 式的保守主义在中国出现。i 。 “五四”作为一个标志和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全方位地丌 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格局,其伟大意义不言自明。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有着 不同寻常的历史局限性,诸如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在 这样的认识维度上,我们必须整体理解五四时代的文化。显然,文化保守主义者在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方面的作用,应该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 观照五四时代,尤其对其文化保守主义的存在,学术界的许多学者都持批判的 态度,认定其为封建复古主义和专制文化的卫道士。他们往往着眼于其论调的一些 时代性社会效果,而忽略了其在中国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这恰恰停留在五四新文 化主流派的批判水平上,而新文化主流派的批判远比这种简单的判定更为尖锐深刻 和丰富。如果我们从文化合力系统的视角,观测五四时代的文化论战,就有可能客 观评价其二元对立互补的意义,较准确地将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合理性从其时代局 限性上剥离开来,实现其当代价值定位,从而发掘有益于当下文化建构的精神文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源。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学术文化的历史合理性己浮出历史表面。在特定时代文 化背景下,针对新文化主流派的主张与号召,文化保守主义者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 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对这方厦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有利于解 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问题。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保守与保守主义 1 基本概念释义 在对于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作进一步思考之时,而应首先对保守和保守主义等概 念作一个厘清。 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着“保守的”与“保守主义”的字眼。我们用这些字眼 来表达我们对于一些人物或运动的评判的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字眼不合于某些严格 的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意义的独断判准,但其本身也不能被忽视为毫无意义而抛开。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此的一个任务:什么是保守? 什么是保守主义? 保守一词与激进是伴生的而互相界定的,保守与激进的分野是在于对现状的态 度的不同而各自呈现。余英时先生认为:“保守与激进指的是一种态度 ( d i s p o s i t i o n ) ,一种倾向,或者是一种方向( o r i e n t a t i o n ) 。“简单地说,保 守就是要维持现状,不要交:激进就是对现状不满意,要打破现状。”。”在这罩我们 应注意的是:保守与激进都是在一个共同的观念架构早运作。f 是这个共同的观念 架构,作为一个标准,一个坐标,把保守与激进区分丌来。最通常的理解是,我们 把这个共同的观念架构界定为一种秩序、一种状况或说为“现状”。由此,我们或许 得出一个结论:“现状”是处于一定时序、一定场合的现象,它总是随着时间、地点 的变换而更新着,因此,保守的内涵因特定地域、场合的不同而变换着。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保守和保守主义做出一定的探究。我们常常固守旧方 式或“现状”,不愿意接受新发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这种特性是保守 的,也被称为“自然保守主义”,这样的保守主义指的仅是一种对旧方式的依恋,它 是一种比任何种类的革新主义、e e 任何刻意的创新尝试更为古老的行为模式。”1 更确 切的应可以说是传统主义。 我们还可以尝试把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区分开来。传统主义指的是一种普遍的 人类属性,一种在每个人那里都多少存在的形式的心理属性,传统主义行为大多只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反应性行为;而保守主义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和现代现象,保守主义行为则是 具有意义取向的行为。 传统主义行为由于其形式上明显的反应性而没有历史,至少可以说没有明确的 有迹可寻的历史。相反,“保守主义”指的是一种可以从历史上和社会学上加以把握 的连续性,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状态下产生,并在与生活史的直接联系中发展。 保守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从传统主义中成长起来的。事实上,一开始就非常明 显,除了传统主义没有别的东西变得自我反思。但是,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因为只 是在当它成为种十分明确的、被一贯保持的生活和思想态度的表现时,当它作为 社会进程总体中一个相对自律的运动发挥作用时,传统主义才呈现出明确的“保守 主义”特色。 在两方国家的保守主义概念中,一般说来,保守主义的含义可以大致归为两类, 一类是广义的保守主义,指入的天性中的保守倾向,即便是很激进的人,其思想和 行为的深处,也难免天然地具有某种保守的倾向,这一类如上文所说的传统主义; 另一类是指一种特定的政治学说或政治意识形态,它肇始于1 8 世纪9 0 年代,是对 法因大革命反思的产物,其理论先驱即英国的埃德蒙柏克( e d m u n db u r k e ,1 7 2 9 1 7 9 7 ) 所著法国革命沉思录堪称现代保守主义的原典。应当指出,即使是在西方, 保守主义也不是一个非常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它的含义办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柏克在法国革命沉思录一书中,对保守主义的基本论题作了精辞的概括:尊重 宗教并使之为国家所承认: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革不得侵犯个人权利;不能以革命的 平等观念取代等级和地位的差别;确认私有制是对社会幸福至关重要的神圣制度; 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非机械体:保持同过去的连续性,尽可能使变革逐步 进行而不打乱原来的正常秩序。英国著名保守党政论家休塞西尔( h u g hc e c i l ) 在 其1 9 1 2 年所写的保守主义一书中将现代保守主义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天生 的守旧思想,即所有的入内心所固有的不信任未知事物和眷恋所熟悉的事物的思想: 王党主义,即卫护教会和国王、尊崇宗教和权威的原则;帝国主义,即热爱国家的 伟大和热爱使其伟大的上下团结。”1 这两位学者所阐述的保守主义,长期成为保守党 的思想基础,是迄今为止对西方现代保守主义基本含义所作的最为经典的阐释。如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看来,保守主义显然并非不要变,而只是不要剧烈的变或根本的变,只是要求使 变革局限于特定的价值取向之内,局限于尊重传统、尊重权威、民族主义等范围之 内。 中西方保守主义具有某些相似性,如强调历史的延续性以及社会的有机性、连 续性、尊重权威、要求在维护现存秩序的前提下稳步地谋求社会的进步与改良、尊 重等级秩序、反对激进的全盘式的社会变革等。保守主义者往往倚重经验而怀疑理 性,保守自由而排斥极权专制,主张修剪枝叶式的社会变革而反对连根拔起的彻底 重建。然而中西保守主义之间的差异或许更值得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的保守主义一 般是与其民族主义倾向结合在一起并被纳入到民族主义的框架中”1 ,把民族危机在本 质上看作是民族文化的危机,从而偏离了西方保守主义的许多基本价值取向。西方 先行现代化国家( 例英国和法国) 保守主义的批判对象,也是导致保守主义出现的社 会原因( 无论是法国大革命、工业化还是社会主义) 都是来自西方文明内部,而它要 维护的也是西方文明内部的传统,因而无论是维护还是批判,都不存在民族自卫或 民族反抗的意味,它只面对如何对待传统这个问题;而中国近现代的保守主义则是 起于对于异族( 西方) 现代性冲击的回应,因而它之所以强调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 意义,从根本上说带有强烈的民族自卫与民族反抗的色彩,它在解决传统与现代关 系问题时,所不能回避的是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问题。 1 2 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最早产生于西方启蒙运动中,其基本特点是力图以价值理性来批 判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及其由此带来的人 性的疏离、意义的迷失等问题。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非西方国家总是难 免面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主要是西方文化) 的冲突,因而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 归而成为非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注重价值理性之外的另一个鲜明的共性。正是 有鉴于此,美国著名学者史华慈( b s c h w a r t z ) 在谈到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时曾经 指出:“可以用传统主义者而不用保守主义者来描述现代中国的所有这些 人,如章炳麟、熊十力、粱漱溟,和其他宣称过去的理念和价值对他们仍具有效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1 当然,文化保守主义者以传统为依归并不意味着根本反对现代化。作为一种 现代思潮,毋宁说文化保守主义是代表了一种寻求不尽同于西方式的以工业化为主 导的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取向。 2 0 世纪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代表着一种面对西方 文化的挑战丽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精魂的文化意识形态,而非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 史华慈( b s c h w a r t z ) 先生认为:“现代中国保守主义主要是文化的保守主义,根 本上并不是墨守现行之社会政治现状的社会政治的保守主义。许多中国文化的 保守主义者,多半很清楚哪些是该保存下来的文化要素。”1 确切地说,2 0 世纪的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面 对西潮的冲击力求守护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文化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化阶段以后的种普遍现象,文化保守主义 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潮流,它对近代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世界 范围看,它可以有两种范式:一种是西方式的,主要涉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另一 种是非西方式的,除涉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外,还纠缠着本土与外来的矛盾。显而 易见,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属于后一种类型。就近代中国丽言,文化保守主义是相 对于彻底的改革与全面进步,产生于权利集团和知识阶层中阳j 的一种有限变革思潮, 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异域文化的关系、态度和准则。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 观点是:虽然承认中国文化还有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但在总体上则认为中国精神 文化比西方物质文化优越:虽然也批判传统文化,但这种批判是以维护为其前提的; 虽然也不反对引进西学,但这种引进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为主体,以实现中西 文化调和融通为目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背景和主要理论观点 2 1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深刻危机,是文 化保守主义出现的首要原因。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中西 文化的冲突与较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继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以后新 文化运动又提出了思想文化变革的主张。急进的民主主义者把儒家伦理道德视为建 立民主政治的障碍,主张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到了最后的问题是己将枝叶去掉 要向咽喉处去著刀! 而将中国化根本打倒! ”。1 对此,一部分知识分子深感忧虑。他 们反对恪守传统、排斥西化,但也不赞成全盘西化,希望国粹不失,欧化亦成。与 薪文化运动激进的文化主张迥然不同的文化保守主义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投落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危机是文化保守主义产生 的另一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粉碎了部 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他们丌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化,改变以往在文化比较 与选择中扬西贬中,一味效法西方,将传统文化视为弊屐的态度。一些西方人对中 国传统文化肯定和赞扬,也使他们恢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意识到中西文化各有其 独特价值,非此即彼的选择是片面的,应熏新估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再次,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化保守主义出现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一 系列的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但是,移植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输入西 方的思想观念并未带来国富民强的预期效果,却留下了“桔过淮丽枳”的苦涩,其 负面影晌十分突出。面对当时中国社会浮躁不安,失序失范的局面,一些人希望在 学习西方,实现民主与富强的同时,发挥“固有文明”的“统整”作用,保持往昔 的稳定与安宁。摆脱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扰与危机。传统文化成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药 方,回归传统成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经过剧烈的社会变革后。一部分受过西方文 化洗礼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动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和情感依恋,希望借助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文化解决现实社会的新问题。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作为中化民族的智 慧和伟大创造力的结晶,传统文化已深深地浸透在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之中,在新的文化体系中必然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晓,传统文化的这种内在生命力, 正是产生文化保守主义最深刻的根源。 2 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立足于传统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探索中 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致思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种 种理论观点。 2 2 1 杜亚泉的“国是”论 杜亚泉( 1 8 7 3 1 9 3 3 )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并称 之为“国是”。他说:“我国之有国是乃经无数先民之经营缔造而成,此实先民精神 上之产物,为吾国文化之结晶体。吾国之所以致同文同论之盛,而为东洋文明之巾 心者,盖由于此”。“固是”即中国儒家文化,在杜亚泉的眼中便是传统社会的价 值体系,是国之所以为国的根本特质,于是杜亚泉便有了“国是之丧失为国家致亡 之由”的言论。 杜亚泉十分强调传统文化“统整”的功能。所谓“统整”,便是统一、整合。而 这里的“统整”指的自是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存在之价值,其功 用自然不可忽视。实际上,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导延续至今,孔子乃至其倡 导的伦理也凝结成几千年封建宗法体制,使人在举手投足间无不感到它们的存在。 人类文明史上还很少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华传统文化那样,在维系传统社会的稳定方 面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杜亚泉自信地说:“吾国固有文明之特长,即在于统整,且 经数千年之久,未受若何之摧残,已示世人以文明统整之可以成功”。“ 杜亚泉从传统的道德入手,进而论证我们传统道德之根本是与伦理纲常的“统 整”功能相一致的。他说:“吾人之道德,根本于理性,发于本心之明,以求本心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由内出而不由外入”“2 1 这样,“理性”便可视为对自身和谐、社会和谐乃至整个 宇宙和谐的一种追求,而我国的价值取向便是重和谐的,因而杜亚泉的极力推崇“统 整”这一传统文化功能,乃至他将其视为进化之规范。 2 2 2 章士钊的“农国精神”论 以农立国是章士钊( 1 8 8 1 1 9 7 3 ) 1 9 2 2 年从欧洲考察回国后提出的主张。欧洲 之行,章士钊亲眼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由此想到欧洲工 业文明的弊病。返观中国,他认为这些年弄到乱糟糟的地步,原因就在“稗贩西制, 不加择别”“3 1 ,妄学西方。结果,东施效颦,不但学得不像,反而连自己的长处也 丢了。于是他提出,中国再不能走欧洲工业文明的老路,要反其道而行之,走自己 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路子,“以农立国”。 章士钊在谈到“农国”时,总是与“工国”对应:“工国一切积极,农国消极。 工国主干涉,农国主放任,工国纵欲,农国节欲:工国举止豪华,从事大规模之建 设,农国以卑宫室、恶衣服、菲饮食为圣化:工固尚俭所以为奢,农国尚俭,止于 为俭;工国赀产集中,农国言均贫富,井用虽废,大地主制不立,国中无甚贫甚富 之差;工国重商,农国贱商:工国奖励机心,农国奇技淫巧,在所必禁;工国占对 外竞争,农国毒保境自给;工国之政制复,法网密,农囤则无为,号日圣帝卧治, 可称循良。则农国之治简,工国之治繁。”“”他将“工固”精神概括为“欲多而 事繁,明争以足财”,认为“农国”精神刚好与之相反,为“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 争”。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 或叫东方文化) 就是这种“农国”精神的典型代表, 他所说的“以农立国”,就是指以中国陡统文化立国。 章士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即他所说的“工国”) 的输入,造成了近 代中国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危机。“工国? 精神带来了金钱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 刺激了人们的贪欲,腐蚀了人们的道德,使社会心理日益趋于重金钱、崇奢侈。他 说:“溯自西风东渐,我国人舍其农家淳厚之风,而效工业国伪物质文明之奇技淫巧。 人心日益险,道德日益丧。变乱相寻。争夺无已,使中国趋于沦亡者,恐怕就是此 工业国之伪物质文明”“。中国的危机既然是“工固”精神造成的,那么挽救危机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良方应该是“农国”精神。为此,章- k f , l 积极主张恢复体现“农国”精神的中国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礼教。他认为,礼教与“农国”是二位一体的,是中国文 化的基本精神,贯穿于历代,是不能改变的。特别是当今物质文明大胜、人欲横流 的时代,提倡礼教与“农国”尤其需要。他e h 【 t 断言:“吾儒礼教之说,当复起于今 日”。为此他大力提倡尊孔、读经。1 9 2 5 年1 1 月,他执掌的教育部颁布了“读经令”, 规定小学从四年级起,每周读经一小时,至高小毕业为止。 2 2 3 张君劢的“以儒学为本”论 张君劢( 1 8 8 7 1 9 6 8 ) 认为与道家墨家相比,唯有儒家学说圆通广大,高明精 微,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大学首章:“格物、致知、f 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条目,_ 丌始由个人做起,一方面f 心诚意,一方面格物致知,即 物而穷理。凭此再推进一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逐次向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之目标迈进,这是一整套大规模的思想体系,复兴这种思想体系对于促进中国 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就当前局势,先天下之急,复兴儒学,使儒学思 想有新生命,实为一件大事。”。“1 因为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理智的自主、知 想的发展、思考与反省的活动以及质疑与分析的方法等,都可以导致一种新的思想 方法,这种新的思想方法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张君劢认为文化之为物发之于内,由精神上的要求见之于典章制度,其性质为 自我的独立的。一国固有文化的成立,必植根于国民自身的特种人生观中。离丌中 华民族的特质,离开儒家思想的传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的文化与哲学。 张君劢强调,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就是心性义理之学。他说:“我国立国之方策, 在静不在动;在精神之自足,不在物质之逸乐;在自给之农业,不在谋利之工商; 在德化之大同,不在种族之分立。”孔子所谓“正己”,孟子所谓“求在我”,就是 要求人们在“足乎己而无待于外”的“内”方面下功夫。在张君劢看来,孔子日惟 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又日克己复礼:孟子日求放心又日操则存,舍则亡。这里 的“尽”、“克”、“求”、“操”等都是一个意义,即以心为实在,亦即心外无物、心 外无理、知行合一等学说。这种心为实在说,全赖宋明理学家的提倡而发扬光大。 o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张君劢认为,中国思想界的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宋明的心性义理之学。 2 2 4 学衡派的“孔子之道”论 学衡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之外的独立的、超越于政治党派之见的一个 学术派别。以学衡杂志为中心聚集起来的学衡同仁,研究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 其立场诚如学衡每期都表明的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 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学衡人物大都出过国、 留过洋,以欧美为主,取得过人文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在知识结构上,一股都 有深厚的中学功底,对西方文化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可称得上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们具备了广阔的视野,能够站在世界多元文化的高度,在比较中发掘孔子、儒学 的现代价值。 学衡派重镇吴宓( 1 8 9 4 1 9 7 8 ) 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以孔子思想为主的,“孔 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i 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丌。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如果“研究孔子之学说,得其精义,身体而力行之则可有平和中f 之人生观,而 又不悖于文明之基础与进步之趋向”“,否定儒学、否定孔子,就等于否定中国传 统文化。正是因为“吾国文化有可与同月争光之价值”,所以“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 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谋求东西文化融合,建立世界性新文化的基础”,“我们只 有找出其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常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之 自尊”。正是基于对儒学的这种热爱使得吴宓等人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的 过激、片面言论,乃至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之时,敢于站出来指 斥他们的缺失与谬误,捍卫民族传统,提出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来重建民族 文化,并为此而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梅光迪( 1 8 9 0 1 9 4 5 ) 则强烈批评当时的两种腐儒:“一是并不读孔子之书,徒 见耶教之盛行于欧美,以为耶教果有胜于孔教,于是主张废弃孔教,奉耶教为国教。 夫吾于耶教固无间言,然使孔予被冤千古。家有至宝而不为爱惜之,宁不可痛哭。 是不出国门,略视咿唔咕哗之学,以为孑l 教在是,又妄自尊大。”他认为“二者皆 不识真孔教,皆孔教之大蠢。尤可畏者,欧美人士,目睹吾国社会现状,以为皆孔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所致,于是,极为排挤之。”1 为此,他提出了“复兴孔教”,以挽救中国文化之危 亡,使中华民族至少在精神文明上能有所自立。 柳诒征( 1 8 8 0 1 9 5 6 ) 认为近代以来,国人把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归咎于孔子, 是受了西方人不了解、不理解中国文化而造成的文化隔膜,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则惟新( 西) 是求,惟旧是弃,要把孔子以来的中国文化全都推倒。在他看来,中国 两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柬内外交、实业的种种不振,都是未曾完全或根本不曾 实行孔子之道的结果。“盖中国最大之病根,非奉行孔子之教,实在不行孔子之教。” ”“要理解孔子之道的真义,必须有超越、客观、公f 的学术态度。而当时治国学者 “旧者墨守陈法,不善传会”,新者虽引进西方科学的方法,却多牵强附会,不能得 孔教的真义。2 1 通过对孔子儒学及中国文化认真深入的研究,柳诒征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脑,“惟 在人伦道德”。其它都是这个中心的附属物。他认为孔子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其好 学。孔子为学的目的,在成己而后成物重克己、修身、尽己。“孔子以为人生最大 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 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峰强不屈之精神, 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 = 。这就揭示t y l 子之学的宗旨在于不断增进人生的境界。 正是对孔子思想价值的肯定,柳诒征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对孔 子的崇高地位给予了定位:“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 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予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既然与中国过去两千多年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作为 今人就不可能与过去一刀两断,否定孔子就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和背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致思方式 3 1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五四时期广泛进行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出于近代的中西冲突实际已演化为两 种文化的冲突,加之欧战所暴露出的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更促使文化保守主义者 们探索“文明之真价所在”,人们在五四文化论争中,中西文化的比较实为中国传统 文化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激进派在“进化论”的支配下,将中西文化 差异归为时代差异,并视之为“进化论”的彻底运用。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 因为体制、文化压抑个人自由,只有冲破体制与文化,社会才能进步,这就为其在 冲突中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而文化保守主义者们对此则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提出 了不同的观点。 3 1 ,1 “静”与“动” 杜亚泉对于中国文化价值和前途的重估与研究,便由两种文化的比较起始。杜 亚泉认为,西方近现代文明并未脱离古代希腊文明。追根溯源,我们急于介绍到中 国的,就是所谓希腊精神。这就是蜕,杜亚泉的思想中隐含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既 然同样产生于古代社会的希腊精神能历久而长新,那么我们凭什么断言儿是传统文 化必定不适宣现代生活? 进一步而言,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之价值。 杜亚泉相信文化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仅只是性质不同、结构相异而已。他况:“西 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 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 西洋文明胰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在他看来,二者差别“皆在竞争存在与自然存在两观念差异之结果,综而言之, 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 、 , 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哺1 。这种“动”、“静”之别的观点,其意义鳃细推敲起来绝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仅限于具体概念,它的提出的价值更体现于它不仅揭示了两种文明的独有价值,同 时也涉及了二者的某种联系。 首先,就其肯定中西文化性质相异并非程度之别而言+ ,杜亚泉便具有很大的创 见,他强有力地拒绝民族虚无主义的狂潮反映出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力和深厚的文 化见识。进一步讲,既然中西文明各自独立,那么维护这两种文明的规范和力量便 成为各自独立的关键所在。西方社会的个人利益和权利,需要一个靠武力支持的法 律,因而西方立宪制度和自由民主的核心,就是“牵制”与“平衡”及“法治”。反 之,中国社会则是通过内在的自律和伦理意识凝聚在一起,外化为具体规范便是传 统的伦理纲常,在维护秩序时更着眼于人的“道德能力”。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解释杜 亚泉欲保全伦理纲常,从而傈存中国传统文化之特性的原因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其次,杜亚泉在确认中西两种文化的独立性质的基础上,还阐述了两种文化的 联系。他认为:“动的社会,其个人富于冒险精神进取之性质,常向各方面吸收生产, 故其生活e 益丰裕;静的社会专注于自己内部之节约,而不向外部发展,故其生活 日益贫啬。盖身心忙碌者,以生活之丰裕酬之:而生活贫啬者,以身心之安闲偿之。 以个人幸福论。丰裕与安闲,孰优孰劣,殊未易定”。既然两种文明各有优劣,调 和自然成为可能。毫无疑问,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已为其中西文化融合观埋下 了伏笔。正鉴于此,他才能放眼中西文化的前途并提出自己的设想。更为关键的是, 他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中西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一味照搬或模仿别人, 相反,尊重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取人所长,以我为用,才是文化交流中的正确原则。 3 1 2 “新”与“旧” 在新文化人士汪叔潜看来,“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 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如是”,新旧的关系是对立的,“二者根本相违,绝无调和 折衷之余地”。钱玄同( 1 8 8 7 1 9 3 9 ) 则主张峄决弃1 日图新,“我坚决地相信社会 是进化的,人们是应该循进化之轨道而前进的,应该努力前进决不反顾才对所以 我认为过去的各国文化,不问其为中国的、欧洲的、印度的、日本的,总而言之、 统而言之,都应该弃之若敝履。我对于它们只有充分厌恶之心,决无丝毫留恋之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与西这本来属于空间的问题,在此被转换成了新与旧的时间问题和是与非的 价值判断问题。在进化论盛行的年代,东方文化一旦与旧等同,它自然处于一个必 须被“天演”掉的位置上。 章士钊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西方思想也有它的进化过程,即也有新有 旧,“今之传说新思想者,大概指流自西洋之诸学说。然西洋学说亦有旧者,特吾国 未曾有此,乃目为新”“,因此他认为不能把西方思想一概视为“新”。切于时事的 思潮,为正当之思潮;不切于时事的思潮,就是病的思潮。西洋思潮不一定处处适 用于中国,所以说西洋思想并不皆是;而“所谓惯性偏见之中,未必无理”,因此中 国旧思想也不一定皆非。由此他强调,选择输入何种思想的正确标准,应为是否适 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不能凭新旧与否来判断,“吾人生于今同社会,亦求所以 适应乎今日之情状以为施设而己矣。本体只一云新云旧皆是执着之名言”。 3 1 3 “异”与“同” 吴宓潜心研究了人类文明发展史,指出人类文化以苏格拉底、基督犹太、佛陀 印度、中国孔子为代表,各有其特点:以自i 两者融合为西方文化,后两者融合为东 方文化: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东方的中目孔子其人文道德一脉相通:西方的苏格拉底 的人文道德和佛陀印度的宗教精神,其共同的思想核心是“主智”的,而东方的中 国孔子和西方的基督犹太,其共同的思想核心是“主仁”的。主智者重理想而推崇 理性精神,主仁者重实行而关注社会人伦;主智者“明则诚矣”,主仁者“诚则明矣”, 是明诚的统一。他认为四大代表人类的文化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点,“生而道守,死 而道殉”,即追求宇宙人生之道并为此献身。f 是在对四方面进行比较融通的基础上 吴宓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出路,这就决定了他不能不以儒学为中枢,自觉地以维护 中国文化道德礼教之精神为己任。 梅光迪则极信孔耶一家。他提出孔教兴则耶教自兴,且孔耶亦各有缺点,必互 相比较,截长补短而后能美满无憾,将来孔耶两教合一,通行世界,非徒吾国之福, 亦各国之福也。“”梅氏倡孔耶二教合一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基督教是一种含有强 烈现世博爱而追求出世天国的宗教,而孑l 子儒学则是以现世仁爱为主而追求超越精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神境界的思想学说。前者是典型的宗教,而有世俗性:后者是典型的思想学说,而 有宗教性。这就有了互补结合的可能。梅光迪认为二者在克己修行上的一致,便是 其相通之处。不过,梅光迪总体的文化立场还是中国本位的。他之欲二教合一,是 一种面对西方挑战的刺激响应。其指向是使他“向来崇拜孔教之心,今后更 有以自信。于是,今后提倡孔教之心更觉不容己。此所谓千钧重任者也。迪自来此 邦,益信孔教之有用。”。”这种自觉的文化担当,乃学衡派的共同之处,只不过程度 有不同、自觉不自觉罢了。 3 1 4 文化“三路向” 梁漱溟( 1 8 9 3 1 9 8 8 ) 以唯意志论的宇宙观和直觉主义认识论来建构其文化三 路向说,以“意欲”的不同旨归为标准,划分了人类文化的不同类型。他指出,西 方人的“意欲”是向前要求,其关注对象是“外界物质”,因而走上征服自然、天人 相抗的道路,出现了以祟尚j e 智、发展科学为特征的西方文化,追求现世物质享受 为人生哲学目的;,在东方中,“意欲”是调和持中的,所关注的对象是“内界生命”, 因而走上了人与自然浑融、丘人合一的道路出现了以崇尚直觉、讲究伦理道德的 中国文化,求得内心的精神满足是其人生哲学宗旨;印度人的“意欲”是向后要求, 关注“无生本体”,形成丁崇尚现量、走宗教道路的印度文化,厌弃人世求得解脱, 为其人生哲学归宿。在他眼t p ,这三条文化发展路向无好坏优劣之分,对人类都有 很大贡献;却有个态度合直不合宜的问题,“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 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r 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 在不合时宜罢了。”但在其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的理论框架中,西方文化在胜利的同时 也走至末路,而生存、基本需求和物质欲望满足之后在人类文化中遇到的问题如精 神道德诸问题,只有凭中国文化才能解决。尽管印度文化的复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 归宿,但在经验层面和价值关怀层面上不切合时直,可以存而不论,当务之急是中 国文化复兴。 1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致思方式 1 8 4 0 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中艰难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以寻求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外文化变迁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文化变迁 都是它的内在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新的需要引起的,而这种结构变化和需要的产生 又在于它处于开放状态不断对外部文化价值信息进行选择和吸收”。“1 因此,中国传 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符合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文化自身逻辑,必须通过学 理的研究、总结、论证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五四时期的保守主义者们对此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清醒认识,并分别各自提出了 自己的解决之道。 3 2 1 杜亚泉与章士钊的“统整”和“调和” 在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杜亚泉并未停留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路,而是追求 未来的中国文化,旨在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并延续在未来的社会中,因而 他便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中西文化融合观”,这样的观点显然超出了“传统现代” 的二极对立格局,并非一般的保守认识或是调和、折衷的态度了。的确,我们离不 开传统的掌心,但我们可以对传统做“创造性的转化”,使其在不失却根本价值的 前提下,更利于我们现实的生存与发展,而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我们认 为杜亚泉f 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其文化融合观的。 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传统文化价值权威的没落,杜亚泉产生了对新文明 的强烈渴求,因而他意识到:“夫先民精神上之产物遗留于吾人,吾人圃当发挥而光 大之,不宜仅以保守为能事。固西洋学强之输入,夙为吾人所欢迎”。6 1 同时,欧战 所暴露之种种弊端,叉使他体会到:“东西洋之现代生活皆不能认为圆满的生活, 即东西洋之现代文明,皆不能许为模范文明。而新文明之发生。亦因人心之觉悟, 有迫不及待之势。但文明之发生,常由于因袭而不由于创作,故战后之新文明,自 必就现代文明,取其所长,弃萁所短,而以适于人类生活者为归”。出此可见,杜 亚泉显然已认清中国的出路不应再回到传统的孤岛,也不应无主地倾向西方,更不 1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在新、旧、中、西之间打滚。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造中国的“新文明”, 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以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现代化使中华民族陷入窘境。 近代中国的全部悲剧就在于它没有为人类蕴育出新文明的曙光,却又不得不开始现 代化的历程。此时,借取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文明则是势所必至。值得一提的是, 杜亚泉并未把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