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pdf_第1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pdf_第2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pdf_第3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pdf_第4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叫川大学硕1 :学位论文 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 研究生:李柳鸣 专业物理化学 指导老师:李泽荣副教授 摘要 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在光化学反应对于设计、光合作用机制研究、太 阳能利用和分子开关和分子器的开发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从头算 方法,对四氯化苯醌一二苯撑体系( c l b p ) 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进行 了理论计算与研究。用考虑电子相关的m p 2 方法研究了该体系电子给体和电子 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在计算该体系电子给体和受体分子问相互作用时存 在的基组重叠误差( b s s e ) 问题。在优化配合物分子构型时,保持孤立的给、受 体构型不变,通过改变给、受体中心间距,构造中心间距与能量的势能曲线, 找到能量最低点的方法找出配合物的最稳定构型。采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 ( c i s ) 方法研究了c l b p 配合物体系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激发态的计算结 果表明,该配合物受光激发能直接产生电荷转移态( c t ) 。在球孔穴近似和点偶 极近似下,对电荷转移吸收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非平衡溶剂化能校正。经非 平衡溶剂化能校正的电荷转移跃迁能与实验值符合较好。本文还对3 一羟基黄酮 分子体系( 3 h f ) 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e s i p t ) 及双荧光现象进行了理论计 算和研究。我们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相吻合。该体系绿色荧光带是由于发生了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异构体3 、( t 煽一岛的跃迁造成;而蓝紫色荧光带则 是3 h f ( n ) 分子的s l 一岛的跃迁产生。 关键词:从头算法光诱导电子转移电荷转移态光谱移动激发态分子 内质子转移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p h o t o i n d u c e de l e c t r o nt r a n s f e ra n d s c l v e n te f 艳c t m a j o rp h y s i c a lc h e m i s t r y s t u d e n t :l i u m i n gl i a d v i s o r :v i c e - p r o f e s s o rz e r o n gl i a b s t r a c t p h o t o i n d u c e de l e t r o nt r a n s f e r ( e t ) i so n eo ft h em o s tp i v o t a lp r o c e s s e si n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o r g n i cr e a c t i o n sa n do p t e l e c t r o n i cd e v i c e s i nt h i sw o r k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 sf o rt h ep h o t o i n d u c e di n t e r m o l e c u l a re l e c t r o nt r a n s f e ra n ds o l v e n te f f e c t o fc h l o r a n i l - b i p h e n y l e n e ( c l b p ) c o m p l e xb ym e a n so f a bi n i t i om e t h o dh a v eb e e n p e r f o r m e d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e n e r g yb e t w e e ne l e c t r o nd o n o ra n da c c e p t o r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u s i n gs e c o n do r d e rm e l l e r - p l e a s s e tm e t h o d ,a n dt h ec o u t e r p o i s em e t h o d w a sa d o p t e dt oc o n s i d e rt h ec o r r e c t i o no fb a s i ss e t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e r r o r ( b s s e ) f o r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e n e r g y p r e s u m i n gt h a tt h ei n n e rs t r u c t u r ek e e p su n c h a n g e di n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e n c o u n t e rc o m p l e x e s ,t h es t a b l ec o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l e xh a s b e e nd e t e r m i n e db ym e a n so fo p t i m i z i n gt h ec e n t e r - c e n t e rd i s t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d o n o ra n dt h ea c c e p t o r t h r o u g h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p o t e n t i a le n e r g yc u r v e ,t h e e n e r g ym i n i m u mh a sb e e nf o u n d f o u rl o w - l y i n ge x c i t e ds i n g l e ts t a t e so fc l - b p c o m p l e xh a v eb e e n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i n t e r a c t i o n s i n g l e s ( c i s ) i t i sc o n c l u d e dt h a tc la n db pc a nf o r mas t a b l ee l e c t r o n d o n o r - a c c e p t o rc o m p l e xa n dl i g h ta b s o r p t i o nc a nd i r e c t l yp r o d u c ee x c i t e dc h a r g e t r a n s f e rs t a t e ( c t ) b a s e do nt h ea p p r o x i m a t i o no fs p h e f i c mc a v i t ya n dp o i n td i p o l e , t h es o l v a t i o nc o r r e c t i o no ft h ea b s o r p t i o ns p e c t r u mh a sb e e nm a d ef o rt h ec h a r g e t r a n s f e rt r a n s i t i o n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c a l c u l a t i o na g r e e sw e l lw i t h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 s 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 x c i t e ds t a t ei n t r a m o l e c u l a rp r o t o nt r a n s f e r ( e s i p t ) a n dd u a lf l u o r e s c e n c e p r o p e r t i e so f3 - h y d r o x y f l a v o n e ( 3 h f ) h a v eb e e ni n v e s t i g a t e du s i n gt i m e - d e p e n d e n t d e n s i t yf u n c t i o n a lt h e o r y o u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s h o w st h a tt h eg r e e nf l u o r e s c e n c eb a n d c a nb ea s s i g n e dt ot h et a u t o m e rs t a t eg e n e r a t e db yt h ee s i p t p r o c e s sw h e r e a st h e b l u e - v i o l e tf l u o r e s c e n c ec a nb ea s s i g n e dt ot h es j s of l u o r e s c e n c eo ft h en o r m a l s t a t e3 h fm o l e c u l e s k e y w o r d s :a bi n t t o ,p h o t o i n d u c e de l e c t r o nt r a n s f e r , c h a r g et r a n s f e rs t a t e ,s p e c t r a l s h i f t ,e x c i t e ds t a t ei n t r a m o l e c u l a rp r o t o nt r a n s f e r 3 列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电子转移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之一,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对电子转移反应 的研究非常广泛。电子转移过程可发生于众多的体系之中,如:在溶液中或 胶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在不同界面,如金属一液体界面、半导体液体以及 液体液体界面的电子转移过程:还有生命体系,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 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等。因此,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在许多科学领域都 引起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如分子生物学( 光合作用,d n a 的损坏修复,氧 化还原酶) ,合成化学,物理学( 扫描隧道显微镜,半导体) ,超分子化学( 单 有机电双稳材料r o t a x a n e s ,树枝石d e n d r i m e r s ) ,及显示器技术( 光激发仪器) 等。与电子转移有关的研究目前共获得了4 次诺贝尔判引,这同样体现了电子 转移在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性。1 9 8 3 年,h e n r yt a u b e 在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的 研究中,提出t # b 界合内界电子转移机理,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 9 8 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则由j o h a n nd e i s e n h o f e r ,r o b e r th u b e r 及h a r t m u t m i c h e l 三人共享,表彰他们成功地定出光合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而这一过程 所涉及的机制显然与光诱导的电子转移过程相关。1 9 9 2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r u d o l p ha m a r c u s 教授,以表彰 1 9 5 6 1 9 6 5 年期间他在“电子转移过程理论”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最近与电 子转移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是2 0 0 0 年授予了a l a nh e e g e r ,a l a nm a c d i a r m i d 及白川i 英树三人,旨在表彰他们发现具有导电性的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在电 子转移化学研究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电子转移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d + a d 。+ a m ( 1 ) 式中,d 代表电子给体( d o n o r ) ,a 代表电子受体( a e c e p t o r ) 。电子给体和受体 可以是不网的两个分子,也可以是同一个分子中的两个不同部位。前者属于分 子间电子转移,后者属于分子内电子转移。目前。电子转移的研究手段主要有 两种:第一种是利用磁共振技术、电子束脉冲技术、离子强度检测技术、瞬态 吸收光谱检测技术等实验手段进行研究;第二种是利用各种动力学模型,进行 理论计算研究。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电 子转移反应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与实验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电子转 4 婴型查兰堡主兰垡笙奎 移理论研究体现出如下趋势o - 7 1 :从无机分子向有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延伸, 从简单分子轨道的定性解释向较高精度的定量结果延伸,从绝热过程向非绝热 过程延伸,从常规行为向光、电等外场效应延伸。 光诱导电子转移作为电子转移及光化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很多科学研究 的很多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摄 取生长所需能量,而在光合作用的早期过程中( 如光吸收) 包含了一系列电子 转移过程。化学家们通过模拟绿色植物存储光能的功能,用模型化合物重现光 合作用的过程,这些模型化台物便可作为人工光合作用体系将太阳能储存起 来。光诱导电子转移同样引起无机化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主要利用光诱导 电子转移探索合成无机化合物的新途径。光诱导电子转移在一些新兴的技术开 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半导体光催化剂、光谱敏化作用及静电复印法等等1 8 j 。 因此,探明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反应机制,将对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以及开 发利用太阳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实验研究非常活跃,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 发展。虽然实验上的研究已对电子转移的机理有不少解释,但光诱导电子转移 过程还缺乏更详细和微观的理论解释。对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涉及到激 发态的性质,虽然量子化学科学家们提供了不少电子激发态的理论,但毕竟这 些理论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有待发展,同时计算条件也限制了这些理论还不能很 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激发态理论方法 的进一步完善,用较高水平的计算方法对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进行研究己成为 可能。本文将利用单激发组态相关( c i s ) 方法和含时的密度泛函理论( t d d f t ) 研究选定体系的基态、激发态电子结构、吸收光谱及发射光谱等问题。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剂作为一种介质,对反应的机制、 反应动力学参数及电子光谱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溶剂效应对电予光谱的影 响是由于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种相互作用对电子跃迁产生的影响 致使溶液中的光谱与气相中的光谱有所差异。随着对溶剂效应理论研究的不断 深入,各种各样的溶剂理论产生了。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 ) 忽略分子 间相互作用细节的连续介质模型各种自洽反应场( s c r f ) 模型如导体屏蔽 模型( c o s m o ) ;( 2 ) 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的计算机模拟;( 3 ) 超分子模拟;( 4 ) 量子 力学分子力学( q m m m ) 偶合方法。 溶剂效应一直是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在光诱导电荷转移 5 婴型查兰堡主兰竺丝苎 过程中,溶质的电荷分布的改变是非常快的,且电子态跃迁前后溶质偶极矩发 生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考虑动态溶剂化过程。在讨论光激发过程的溶剂效应时, 就有非平衡溶剂化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反应或跃迁前后偶极矩变化比较大的过 程。与气相中的情形相比,非平衡溶剂化自由能的存在将改变体系的能级高低 甚至能级顺序,所以非平衡溶剂化自由能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m a r c u s , m a t a g a ,t o m a s i 和t r u h l a r 等在非平衡溶剂化自由能的处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 作,非平衡溶剂化自由能的处理公式也不尽相同一。”。 在讨论光激发过程的溶剂效应时,涉及到非平衡溶剂化问题。本文在点偶 极子和球孔穴近似下,估计光诱导电荷分离过程中的非平衡溶剂化能。本文中 溶剂效应部分的计算采用本实验室最近提出的理论模型f 1 引,其余计算均使用 g a u s s i a n 9 8 程序”。 6 翌型盔兰堡主兰堡婆苎 第二章电子转移基本理论 2 1 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 电子转移的动力学理论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型,即m a r c u s 经典模型, m a r c u s 半经典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结合双势阱模型( 见图1 ) ,对这三种理论 模型的基本内容筒述如下: 2 1 1 绝热电子转移反应的m a r c u s 经典模型【2 2 - 2 2 1 在m a c u s 理论中,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通常表示为核因子( 盯。) 、电子因 子( k 。) 及核振动频率的乘积( v 。) : 詹。t = r 。k d y 。 ( 2 1 ) 其中,核因子和电子因子分别为: “;:。p f 二全导 ( 2 - 2 ) 蚝u 础。p l 可一 担2 h :型 p , :一p - 瓦y e lj ( 2 2 ) 中,a g 为反应活化能,k b 为b o l t z m a n n 常数,t 为温度。( 2 3 ) 中,匕i 和 y 。分别为电子的振动频率及核的振动频率。 在m a r c u s 经典模型中,电子转移反应取绝热方式进行,并做出如下假设: ( 1 ) 反应物和产物的活化态有相同能量,即发生态态跃迁时能量守恒; ( 2 ) 态态跃迁服从f r a n c k c o n d o n 原理; ( 3 ) 能级分裂( 2 ) 足够大使得反应能绝热的进行,即在过渡态处从聃态到 印。态的跃迁几率等于1 。 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又 图1 电子转移双势阱 在这样的假设f ,电子转移耦合矩阵元足够大,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电子耦合作 用很强,电子振动频率远大于核振动频率,即v 。, v 。则( 2 - 3 ) 式中, e x p ( 一等j 趋近于零,b 。l 。则( 2 _ 1 ) 式变为: 女。t = r n 。v “ 碱e x p ( 一等j t , 假设体系沿反应坐标的振动为简谐振动,则在谐振近似下,r 。和仉两态在q c 处 的能量表示为: e 。( q c ) = s ( o c q r v 2 + e 。( q 。)( 2 5 ) e ,o 醣) = ,欧一q ,) 2 2 + 廓( q ,) + g( 2 6 ) 五= 昧o 靠) 一e p 旺) p ) = ( 绋一9 r ) 2 2 ( 2 7 ) 其中,f = 2 矗矗执+ 矗) 为平均力常数。a g 为反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差, q r 、q p 及g l c 分别表示反应物平衡态核构型、产物平衡态核构型及势能面交叉 点处过渡态核构型( 见图1 ) 。由假设( 1 ) 可知在q c 处,b ( q 。) = 4 ( q c ) ,可导 出反应透热活化能为: a g = e 。旺k ) 一e 。旺k ) = ,1 旺) r q c 2 2 = 以+ g ) 2 4 五 ( 2 8 ) 式中,g 为反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差( 电子转移反应热) ,丑为反应重组能。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丈 在谐振近似f ,核振动频率y 。为: 1 厅 v n 2 磊、盖 式中“为体系粒子的约化质量。将式( 2 8 ) 和( 2 - 9 ) 代入( 2 4 ) 得: 小去踟 一等 这就是绐热申子转移反应的经典m a r c u s 方程。 ( 2 - 9 ) 陀- 1 0 ) 2 :1 2 非绝热电子转移反应的m a r c u s 半经典模型 2 3 , 2 4 m a r c u s 经典模型只适用于参加电子转移反应的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之问 耦合较强( 很大) 的情形。但当电子给受体间耦合较弱,即在透热势能面交叉 点两绝热电子态的能级分裂很小( 很小) 时,不能使用经典m a r c u s 方程计算 电子转移数率常数。这种非绝热过程的存在,使得( 2 1 ) 式中的电子因子r 。l , 需引入绝热反应理论。 当电子给受体i - 日j 耦合较弱( 很小) 时,y 。i v 。利用x 1 时的t a y l o r 级数展开1 一e x p ( - x ) zx ,( 2 - 3 ) 式中的电子因子约化为: r :一呈! 生一。! 鱼 “2 瓦蔷2 贵 而电子振动频率为: 扩石,、 l 硒j ( 2 1 1 ) ( 2 - 1 2 ) 将( 2 - 2 ) 、( 2 - 1 1 ) 和( 2 1 2 ) 代a ( 2 1 ) ,得非绝热状态下电子转移数率常数的计算表 达式为: 和竿啬e x p 茅) k 2 t 赢蹦1 瓦产j 式中,为电子转移矩阵元,a g 为电子转移反应熟, p l a n c k 常数,k b 为b o l t z m a n n 常数。7 为温度。 9 ( 2 - 1 3 ) 五为反应重组能,h 为 些型查兰堕圭兰壁垦壅 在上面对两种m a r c u s 理论模型的讨论中,我们注意到( 2 - 8 ) 式表示的是电 子转移反应活化自由能、重组能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根据重组能与反应热的 相对大小,电子转移可分为三种情况( 见图2 ) : ( 1 ) 正常区:一a g 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反应越放热,活化能越大, 反应速率越慢。1 9 8 4 年,m i l l e r 与c l o s s 在研究一系列电子给体与受体用刚性 间隔基团( 距离固定在l n m ) 连接的化合物分子内电子转移反应时,首次证 实了m a r c u s 电子转移反转区的存在。 g x - g 图2 三种不同的电子转移反应 2 1 3 电子转移反应的量子力学模型1 2 5 】 记昱为一级含对微拢h a m i l t o n 算符,反应物的电子振动态为 y 。0 ;q k 。( q ) ,产物的电子振动态为,国;q h 。( q ) 。按f e r m i 一级含时微 扰的黄金规则,从反应物v 振动态到产物w 振动态的跃迁几率为: e v - + w = ( 2 扔妒r z r vj h i 妒p z p w ) 2 艿( b v 一聊) ( 2 1 4 ) 假设反应物在各振动态上的分布符合b o l t z m a n n 分布,则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 0 匹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为: k 。= ( 2 槲玉z j 艺0 。f z 。) 2 万陋:。一l j e x p - e r 。k 。t ) ( 2 一i 5 ) vw 其中,e o 。、品分别为反应物v 振动态和产物w 振动态的振动能级;占b ) 为 d i r a c c s 函数,此函数保证态一态跃迁过程中的能量守恒;z 为振动配分函数。另 外,o h t a 和m o r o k u m a 的工作表明【2 6 】,对电子定域零级波函数,r 和甲p ,有 h r p = 。记f r a n c k - c o n d o n 因子为: f c = ( 1 z 压( z 。) 2 a ( e z 。一e ) e x p ( - e r r k 。t ) ( 2 - 1 6 ) 则式( 2 1 5 ) 变为 ” k 。= ( 2 州h ) v 品 f c ( 2 1 7 ) 从前面讨论我们可看出三种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m a r c u s 的理论是对反应物和产物势能面引入谐振近似,以重组能兄近似计算反 应焓或透热反应活化能,经典模型假定能级分裂足够大,反应始终在基态势能 面绝热进行,即认为电子因子r 。= l ;半经典模型考虑了电子转移的非绝热跃 迁,认为盯。 1 ,这是m a r c u s 两种模型的区别:量子力学模型基于一级含时微 扰处理,它认为反应是反应物某一振动态到产物某一振动态的跃迁,假定各振 动态的反应物服从b o l t z m a n n 分布,求和可得反应的速率常数k 。,它适合于所 以绝热与非绝热的化学反应,但是由于考虑体系核运动的量子力学描述,即使 在b o r n o p p e n h e i m e r 近似下仍需求解目前还无法解决的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