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撰的一部字学经典著作。它继承和总结了前代文 字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汉字发展和文字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的文字 学史、教育史和学术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字与书法密不可分的 依存关系,因此作为正字典范的说文解字则不可避免地与书法密切相关。而 整个学术史上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又以清代最为活跃,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更 为直接和凸显。本文通过对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状况的考察和清代书法篆刻发 展状况的分析,认为清代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的文字学的研究推动了清代书法 篆刻艺术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本来已较少使用的篆、隶书法又普遍受到人们的 重视,写篆隶的书家日渐增多,并在社会上兴盛起来而随着篆隶书体的逐步繁 荣,碑派书风亦走向成熟。清代书法的发展过程显示,碑派书法的一系列技法原 则和审美追求,都是在篆、隶书体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清末书坛上盛行的将 篆、隶笔意运用到楷书甚至行、草书体中的风气,更说明篆、隶书体的发展,已 经成为整个碑派书法的基础。 在金石、文字之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 极大的提高。学者、书家们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对汉碑、 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整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开阔了印人们的视野, 篆刻艺术因此而获得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徽派、浙派等几大流派。 总之,清代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的文字学的发展,对书法篆刻有着内在的 或外在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促进或影响。 关键词:说文解字清代书法篆刻 a h i s t r a e t 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o r i g i n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 i sap h i l o l o g i c a lc l a s s i c e d i t e d b y x us h e no f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 w h i c h i n h e r i t s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p r e v i o u sp h i l o l o g i c a ls t u d i e s i th a s b e e n 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t u d i e so np h i l o l o g ye v e rs i n c e i ti so f g r e a tc o n s e q u e n c e t oo u r h i s t o r yo fp h i l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h i s t o r yo fl e a r n i n g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a r ec l o s e l y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 s h u o w e nj i e z ( m o d e l o fs t a n d a r d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 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m u s t b e u n a v o i d a b l y r e l a t e d t h em o s ta c t i v e e r ao fs t u d i e so ns h u o w e nj i e z ii s c h i n gd y n a s t y , c o n s e q u e n t l y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sm o r ed i r e c t l ya n dc o n s p i c u o u s l yp r e s e n t e d t h i sa a i c l e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h e p h i l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b a s e do n s h u o w e nj i e z t g a v e a n i m p e t u s 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a r to f c a l l i g r a p h i cs e a lc u t t i n g ,a f t e re x a m i n i n gt h es t u d i e so ns h u o w e nj i e z i a n d a n a l y z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a l l i g r a p h i cs e a lc u t t i n g i n c h i n g d y n a s t y i ti sm a n i f e s t e db y t h er i s i n go f g e n e r a li n t e r e s ti ns e a ls c r i p ta n d c l e r i c a ls c r i p tw h i c hw e r eh a r d l yu s e dd u r i n gt h ep r e v i o u se r a ,a n d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o fs e a ls c r i p ta n d c l e r i c a ls c r i p ti n c r e a s e dd a y b yd a y , t h u s t h r i v i n gs o c i a l l y f o l l o w i n gt h eg r a d u a lp r o s p e r i n go fs e a ls c r i p ta n d c l e r i c a l s c r i p t ,c a l l i g r a p h i cw i n do fs t e l es c h o o lm a t u r e da sw e l l 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i c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i nc h i n gd y n a s t ys h o w st h a tf o r m a t i o n o f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a e s t h e t i c p u r s u i t o fs t e l es c h o o l c a l l i g r a p h y w e r eb a s e do ns e a la n dc l e r i c a l s c r i p tp r a c t i c e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i n t e n d e dc o n c e p t i o no fs e a la n dc l e r i c a ls c r i p ti n t o s t a n d a r da n d r u n n i n ga n d c u r s i v es c r i p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e a la n dc l e r i c a ls c r i p th a db e c o m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w h o l es t e l es c h o o l c a l l i g r a p h y , w h i l ee p i g r a p h i c a ls t u d i e sa n dp h i l o l o g yw a sr e v i v i n g q u i c k l y 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 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 t h ea r to fs e a l c u t t i n ga d v a n c e d al o ta sw e l l i no r d e rt op o s s e s st h ef i r s t h a n dm a t e r i a l s f o r d e e p e rs t u d y , s c h o l a r s a n d 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 s t a r t e dt oc o l l e c ta n d o r g a n i z e d s t e l a ea n ds e a l so fh a nd y n a s t y , a n db r o n z e w r i t i n g a n d s i g n a t u r e se t c t h i sw i n db r o a d e n e dt h es e a lc u t t e r s o u t l o o k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a r to fs e a lc u t t i n g p r o s p e r e da n df o r m e ds e v e r a lg r e a ts c h o o l s ,s u c ha s , w a n s c h o o l ,z h es c h o o le t c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h i l o l o g yb a s e do ns h u o w e nj i e z i i nc h i n gd y n a s t yh a d d i r e c t l ya n di n d i r e c t l yp r o m o t e do ri n f l u e n c e ds e a l s c r i p ta n d c l e r i c a ls c r i p ti n t e r n a l l ya n d e x t e r n a l l y k e yw o r d s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o r i g i n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 c h i n gd y n a s t y c a l l i g y r a p h y s e a lc u t t i n g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 与清代书法篆刘艺术1 绪论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系统的 分析、整理的文字学专著。它继承和总结了前代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汉 字发展和文字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的文字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上,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历代学者们一直把说文解字视为文字学经典。由于 中国的书法和篆刻实际上是在汉字的书写和镌刻中产生的,它与汉字有着不可分 割的依存关系。书写与镌刻汉字,就要弄懂汉字的形、音、义,特别是对汉字的 字形有精确的把握,而说文解字正是认识汉字、书写汉字所不可缺少的基本 的工具书。因此熟读说文解字应是书法篆刻家们必备的基本功。 说文解字自东汉问世以后,就广泛受到重视。到了清代,随着乾嘉时期 朴学的兴起,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也活跃起来。清代朴学家继承汉代传统,以 文字训诂为读书治学的基本功,困此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士子们的必修之课。 同时,考证、阐释和研究说文解字的著述也日渐增多,出现了“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并形成了颇有影响的“说文学”。 说文解字在清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说文解字研究成为乾 嘉之学中成就斐然的- - f 学问,是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满清 统治者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长期在思想文化上处处表现出优越感的汉族知识分 子心理上遭受沉重打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不断,文人士子们往往 只因诗文中的片言只字,便被视为叛逆谋反,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更有一 些心怀叵测,谄媚求荣者,捕风捉影,挟私诬告,致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噤若 寒蝉。在这种经世致用之学充满危险的情形之下,学者们大都把学术研究转为考 据之学,一时成为风气。随着考据学的兴盛,以说文解字为重要研究对象的 文字学、金石学也取得很大成绩。而文字学和金石学都是与书法篆刻相关的。文 字学家在考察古今汉字的形、音、义变化中,字形是与作为“书法”的“书体” 直接相关的,文字学家或者本来就是书法家,或者因研究文字而渐成书家。文字 学研究的成果也使原本不太重视文字学的书法篆刻家对关涉书法篆刻根抵的“文 字”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使其书法篆刻有更扎实的基础。清代学者对古代金石 的搜访与研究,让世人见到更多古代书迹,使之耳目一新。学者、书家摹之仿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 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2 对学帖之风是一冲击,并遂开学碑之风。金石学的研究也使文字学家看到更多不 同的古代字迹,与说文解字等字学著作比较文字形态,知见更广,亦对文字 学有所促进。总之,清代文字学的发展对书法篆刻有着内在的或外在的、直接的 或间接的促进与影响。 由此可知,清代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的文字学的研究,促进了清代书法篆 刻艺术的发展。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而对于两者关系的系统研究亦具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目前国内外有关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该选题角 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也能给说文解字研究增加一个新的视角,对书法篆刻 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本文试着进行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字 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3 ( 一) 、作者许慎 一、关于说文解字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 今河南郾城) 人。具体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汉明 帝( 5 8 7 5 在位) 初年,卒于桓帝( 1 4 7 1 6 7 在位) 前期,享年约8 0 余岁。慎八 岁左右入小学,读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杨雄训纂篇、史游急 就篇等童蒙读物,识字五千多。稍长,开始通读论语、 孝经,然后“博 学经籍”,。攻读今文五经,旁及先秦诸子百家和天文、历算、医药、历史等 著作。成年时,因能背诵五经,默写九千多个单字,应试为小吏。由于学识 渊博,不久便升任汝南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政务、人事。他勤恳任职,性格淳 笃,因而又被举为孝廉。 章帝建初八年( 公元8 3 年) 十二月,诏令臣相设四科广选天下奇才名士, 许慎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第一科选士分配到太尉府,充职南阁祭酒,从事 文书一类工作。当时古文经学大学者贾逵,奉诏令在黄门署讲授左传、谷梁 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等,许慎因此得以拜贾逵为师“受古学”,。从此 学业大进。并撰著了孝经孔氏古文说及淮南子注等著作。他精通战国时 六国文字,又贯通今文、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曾被校书郎中、 一代通儒马融所敬重,于是以太尉府椽史属南阁祭酒身份,诣东汉藏书处所东观 校定五经,眼界开阔,涉猎更广。他在这段时间,曾撰就五经异义1 0 卷, 并历二十余年之勤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 公元1 0 0 年) 撰成不朽名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分上下,实为3 0 卷, 按5 4 0 个部首共收字9 3 5 3 个,重文1 1 6 3 个,解说内容1 3 3 4 4 1 字,以小篆为准, 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每个文字的解释,往往先说明字义,再分析字形构造, 。( 束) 范哗撰,( 唐) 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卜九下。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1 版,第2 5 8 8 页。 o (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2 0 页上。 。( 宋) 范晔撰( 唐) 李贤等注,后汉书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1 版第2 5 8 8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与滴代书法篆刻艺术4 然后辨识音读。 安帝元初六年( 公元1 1 9 年) ,许慎被任命为 交长 交县县令。但他无意 于仕途,于是在出任 交长之前,就称病请假回到了家乡许庄。他家居时又最后 补充、修改、订正说文解字,于安帝建光元年( 公元1 2 1 年) 定稿。并于九 月二十日由儿子许冲将此稿和孝经孔氏古文说一并奏呈安帝。十月十九日, 皇上赏赐布四十匹,以示奖励。许慎在京时,已名声大振,回家隐居讲学,学 子慕名而来者甚多。地处祖国西南边境的尹珍,“自以为生在荒裔,不 知礼义,”。不远万里来到召陵万岁里,投这位举世无双的经师学习。许慎约在 桓帝前期逝世于家,葬许庄东北角,后从祀于文庙。 许慎不仅是一位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早在北朝的王情在其所著 古今文字志目一书之中卷列秦、汉、吴书家五十九人,许慎即名列其中。到 唐代张怀璀书断又将其书法列入能品,并评价道:“( 许慎) 少好古学,喜正 文字,尤擅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 宋宣和书谱篆书叙论一文亦认 为小篆“自斯而降,至汉得一许慎,魏得一韦诞,而风流文物尤足以追往古而名 一世”。许慎书法由此可见一斑。 ( 二) 、说文解字的书法文献价值 说文解字,顾名思义,是说解文字的专著。而中国的“书法”作为汉字 的书写,自然与“文”和“字”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说文解字说解汉字的 形、音、义,汉字之形与义又是“书法”最为关注的。所以说文解字首先是 一部文字学著作,同时,我们又认为这部书具有极为重要的书法文献价值。说 文解字叙对汉字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的论述,更与“书法密切相关。 1 、说文解字叙的书法理论价值 :以上记载见(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订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2 0 页卜。 三( 宋蔓晔撰,( 唐) 李贤等注,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1 版, 第2 8 4 5 页。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牡,1 9 7 9 年1 0 月第1 版。第1 9 4 页 ”同 ,第8 7 0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 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5 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时,在该书的“叙”中,概括地论述了汉字的起源、 取象、构造、书体、传承等诸多理论问题,它是关于汉字与字体、书体理论的经 典论述。因书法与汉字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所以也是极其重要的书法理论。 首先,说文解字叙的关于庖牺氏仰观俯察,“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o ,而作八卦符号“以垂宪象”圆的论述,对汉字的起源问 题作了简明概括,并揭示了早期汉字的基本特征。汉字创造的始初阶段,一些汉 字符号是以先民所看得见的自然物象作参照而创造的。这种认识符合各民族文字 起源的一般规律。 其次,说文解字叙还论述了若干种字体及其发展问题,其中涉及了“太 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以及战国文字的“异形”,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 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说它们“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 小篆者也。”。并且着重论述了秦以下“书有八体”,o 即大篆、小篆、刻符、虫 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还指出“汉兴,有草书”。 这些论述,以及关于 “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o 来源的揭示,基本勾勒出东汉以 前的所有字体及其发展脉络,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篇熏要的关于字体、书体的论文。 说文解字问世之后,许多文字学、书学著述都继承、吸收了说文解字叙 关于汉字起源、汉字构成及字体、书体变化、沿革等方面的论述。诸如西晋成公 绥在隶书体文中论道:“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西 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 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 ( 以下全 引说文叙六书名目及条例) 。又如东汉崔瑗草势、索靖草书势、后魏江 式的论书表、唐虞世南书旨述、张怀瑾书断上、元郑杓衍极、明潘 之淙书法离钩原流等,都是如此。说文解字地位极高,其叙关于文字 与书法的理论对后代的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 汉) 许慎撰,( 柬)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1 4 页下。 o 同上。 o 同上。 o 同上,第3 1 5 页上。 。同上。 o 同上。 o 同上,第3 1 5 页下。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1 0 月第1 版第9 页 o 同上,第1 2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字) 与滴代书法篆刻艺术6 2 、说文解字叙的书法史学价值 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国书法的起源。作者在叙之开头,即讲述了汉字的起 源: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乌兽之丈,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鲒绳为 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乌兽蹄远之迹,知分理 之可相别异也,初追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夹。”“夹,扬于王 庭。”言丈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敌谓之文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 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关于庖牺氏作八卦和仓颉造字,是自古就有的传说。八卦的符号和象形文字 由先民根据观察自然现象和周围接触的事物现象而逐渐创造出来,这种说法是合 乎情理的。许慎将“文”和“字”作了区分,“文”代表的是字原,是汉字形、 音、义的根源:“字”则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派生出来的。而“文字”的起 源实际也是“书法”的起源,文字要显示出来,就要“书”或“刻”,书刻出来 的字迹可视为我们今天所谓之“书法”。因此,许慎对于文字起源的叙述,实际 上也是书法史的发端。 许慎接着又论述了所谓的“六书”,“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模式的理论,本 文后面将专门论及,此不赘言。在论述“六书”之后,叙又历述了先秦至新 莽时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史: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藉。分为七国,田畴 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 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丈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丰府令赵高作 ( 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戌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 。( 汉) 许慎撰( 宋) 椽铉校订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1 4 页下 o 同卜。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宇 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7 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 汉兴,有草书。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 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义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 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 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 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日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日奇 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日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日 左书,即秦隶书。五日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易十三家和“小学”十家后面之“小序”, 也记有类似的内容,这是班固删录刘歆七略中的辑略之记述。许慎所述 亦本诸辑略,与汉书艺文志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这是比较系统的一 段文字发展史亦即书法史的记载,保存了不少重要的资料。它是一篇研究先秦两 汉文字学和书法史的珍贵文献。 3 、说文解字的汉字构成理论和结构分析实践价值 说文解字所建立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它对汉字字 体、书体不同结构方式的归纳、概括和对当时所应用的大量汉字结构构成的具体 说解,为书家正确书写汉字提供了基本依据。 六书”说本来是战国末年以来流行的文字学理论,见于周礼地宫保氏。 直到西汉末年才有六书细目的记载,见于刘歆的七略,班固曾转引在汉书艺 文志里。后来,郑众给周礼“六书”也作了一个注。班、郑各有名称和次 第,但没有阐明六书的内容,更没有具体分析繁多的汉字。许慎第一次对六书作 了详细的界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 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 :(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1 5 页上。 o 同上。 。同l ,第3 1 5 页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 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8 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 比类合谊,以见指播,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 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对六书之解释较详,将其作为构成汉字的六条基本原理,揭示了汉字的 发展规律和特点。但是汉人将“转注”、“假借”作为造字之法是错误的,它们只 能用于表明文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是汉字发展的法则。而许慎建立部首、 将文字分部别居,这种方法虽在许慎之前的一些字书如急就篇中就已经出现, 但许慎是首先将其系统编排的。部首法是字典最常用的一种编排方法,说文解 字的部首制对后世字书产生了深远影响。 段玉裁评价许慎的部首制说: 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 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 仓颉篇,凡将篇3 乱杂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 “六书”字学理论形成后,对后世书法篆刻影响很大。书法篆刻家作字刻印 均强调“通六书之义”,认为“字为心画,当先知此字从某,从某,于六书之义 云何,下笔自然有意。”。而欲明字义,惟有说文。明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 赵宦光在其名著寒山帚谈字义部开篇即云: 为学惟文,事文惟字,明字惟义,求义惟说文。 同书又载: 昔人云:能草不能真,无本之学余因而进之日;真不知篆,草不知章,隶 不知古而妄作、妄议,皆盲儿也又郑樵云:六书明,则六经如指掌。此语其大 者耳,如以细,则将退而日:六书明,则诸体如探囊。 此段论述,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与各种书体之关系。“六书明,则诸体如探囊”, 更说明了掌握六书对各体书的书写显得多么重要。后世书家流传下来的书迹亦体 现了这一点,书圣王羲之堪为典型。据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文廷式记载: 。(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1 4 下。 。段玉裁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1 0 月第1 版,第6 5 页。 o 同i 一,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字 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1 2 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i - f - 氏说文、石经三字也。 江式自幼承其家学,曾经“以许氏说文为主”回广泛地菟集有关各种资 料,“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 他所撰集的古今文字,“大体以许氏 为本,上篆下隶。” 又北史李铉传: 以去圣人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 ( 仓、雅, 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目字辩。 六朝时期,说文就已具有如此的权威性,“同文字之域”,主要是依赖于 说文。 颜氏家训: 客有难主人日:“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然则许慎 胜孔子乎? ”主人抚掌大笑,应之日:“今之经典,皆孔子手迹耶? ”客日:“今 之说文,皆许慎手迹乎? ”答曰i “许慎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 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大抵服其为书( 指锰说文) ,隐括有条 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 有何意焉。”。 。 颜之推是充分肯定说文的科学性的,明确地指出为什么要“信其说”的 道理。校文字之是非,非说文莫属。 唐代更是法定说文为学子的必修科目。开科取仕,说文是考试的内 容之一。 唐六典:“员外郎掌天下贡举之职。凡诸州每岁贡人,其类有六五日 书,其明书则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又:“国子博士掌教文武官三 品已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已上曾孙之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之业。其习经 有暇者,命习隶书,并国语、说文、字林、( - - - 仓、尔雅。” 书 。转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1 0 月第1 版,第6 6 页。 o 同上 o 同上第6 7 页。 o 同上。 。北史- 李铉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0 月第1 版,第2 7 2 6 2 7 2 7 页。 唯辉明- 章义和撰颜氏家训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9 年1 0 月第1 版第3 1 3 - - - 3 1 4 页。 。( 唐) 李林甫等摄,陈仲夫点校,唐六典 尚书吏部卷第二中华书局1 9 9 2 年1 月第1 版,第劓一 4 5 页 o 同上,国子啦卷第二十一,第5 5 9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1 3 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以石经、说文、字林 为专业。馀字书亦兼习之。”回 由此可见,唐代是非常注重字学的。张参五经文字、玄度九经字样 阐明篆、隶、楷变迁的过程,使学者有所遵循,其所依据,主要也是说文。 自宋以后,直至清代,说文逐渐成为经典,享有越来越崇高的地位。言文字 者,更是奉说文为圭桌。不敢有所逾越。由唐迄今,文字形体比较稳定,我 们不能不归功于说文所起的规范和统一作用。 其次,书法篆刻家们纷纷强调学书作印须以说文为本。 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对说文非常重视,在其题跋中即有认为说 文“有所考本”之语。他说: 凡古今字说,班、扬、贾、许、二李、二徐之学,其精者皆在问有未尽, 傅以新意,然皆有所考本,不用意断曲说,其疑者盖阙焉余尝论学者之有 说文,如医之有本草,虽草木金石,各有本性,而医者用之,所配不同, 则寒温补泻之效,随用各别。 又元吾丘衍在其著作学古编三十五举中第四举日: 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 释兼看。o 为什么要以说文为本? 其第十六举云:“汉篆多变古法,许慎作说文, 所以救其失也。”固可作为解答。即说文是文字规范的工具,正字的范本。关 于这一点,清篆刻家吴先声在其敦好堂论印一文中作了进一步强调,他说: 学古编日: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4 4 9 印不源本许 氏,是不识字也;学汉印而单学其错字,是东施之学西施也。 关于正字和规范的作用,清陈澧摹印述论道: 小篆之有说文,犹楷书之有康熙字典。说文所无之字,作小篆不 可用。犹字典所无之字,作楷书不可用也。 。( 唐) 卒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 z # - - 。中华书局,1 9 9 2 年1 月第1 版,第5 6 2 页 。唐宋八大家全集) 第四册苏轼集之卷九十三书篆髓后 ,余冠英周振甫启功傅璇琮主编,国 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8 年1 0 月第2 版,第4 1 8 5 页。 。见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杜,1 9 9 9 年8 月第2 版第1 2 页。 o 同上,第1 4 页 o 同上,第1 7 8 页 o 同r ,第3 7 1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1 4 在强调以说文为本的同时,书法篆刻家们更是要求付诸实践: 学篆以说文为本,按说文都九千三百五十有三字,日写三百余字, 一月可遍把笔既定,然后再加临摹,方可渐进于古。 昔人学书,日临千文,若能将说文五百四十部之字,分两日,写一周, 何忧其学之不成? 。 关于习篆步骤,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梁章钜在退庵随笔学字一文中也 作了详细说明: 有志学书,而年力有余者,竟当从小篆入手。先觅一旧本( ( - 3 l 文。字字摹 仿,到掩卷悉能自运后,再觅旧本石鼓文,及李斯各摩崖篆字,李阳冰各石 刻,精心学之。腕力自然坚定,结构自然谨严。 认为学书先学小篆,学小篆先摹说文,熟悉字法,然后再习他帖。而书 家不用说文则会遭致学者非议,据履园丛话载: 王虚舟吏部颇负篆书之名,既非秦非汉,亦非唐非宋且既写篆书而不用说 文,学者讥之。 又如,品评书家优劣,亦以说文为准绳: 桂未谷隶书能得“朴实”二字,深于说丈小学, 又能以篆势入隶,笔下无俗字讹体,则完白所不及。 另外,说文的正字作用还体现在学者书家每依说 文解字中字书写。如清著名学者、书家俞樾在其春 在堂随笔一书中评元周伯琦留在天竺山的篆书题记时 说: 文中慧苣之苣不作炬,辑凼之省不作敞,释如 之靠不作廓,少丞之尹不作左,游,喝之焉不弄憩, 欠释之欠不作冰,皆与说丈合。 通过这则跋文,它一方面说明了元著名学者、书家 赢雅。 ;瑜;瑟 | 横|蕊 博 l 白 否 i 孬 百 & 车车 三又 图7 江声篆书联 。见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 ,西泠印社出版社。1 9 9 9 年8 月第2 版第3 5 5 页。 。同上。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4 年2 月第1 版第8 0 6 页。 。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杜,1 9 9 3 年8 月第1 版,第8 2 2 页。 。王潜刚清人书评,。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面出版社1 9 9 3 年8 月第1 版,第8 2 1 页。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二辑,俞樾春在堂随笔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 国5 6 年一7 4 年( 1 9 6 7 - - t 9 8 5 ) 影印版,第1 0 1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解宇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1 5 周伯琦书写篆字时是谨依说文的,同时也能看出俞樾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和重视。 清代研治说文的书家很多,从他们的书作中往往能看出取法说文的 功底,如钱大听、翁方纲、桂馥、钱坫、江声、洪亮吉、杨沂孙、章炳麟等人的 书作即是如此。其中尤以江声、章炳麟最为典型。 江声( 1 7 2 1 1 7 9 9 ) ,本与多臻辨,后改叔i 霉,晚自号艮庭。江苏吴县人。江 氏精治说文,“生平不肯为俗字,尺牍书疏皆依说文。”“每欲取经子古 书,悉绳以说文,去其俗字。”。可见说文解字对其影响之深。如图所示 “雅琴飞自雪,高论横青云”一联是江声书予其弟子焦循的,考其篆法,悉据说 文。又据清钱泳履园丛话载: 余于乾隆甲辰、乙已之间,教授吴门,始识江艮庭先生。先生为惠松崖栋入 室弟子,时年七十余,古心古貌,崇尚经学。余尝雪中过访,见先生著破羊裘, 戴风巾,正录尚书集注音疏,笔笔皆用篆书,虽寻常笔札登记,亦无不以篆, 读者则口噤不能卒也。尝言许氏说文为千古第部书,除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之外无字,除说文之外亦无学问也,其精信如此。 由此可知,江声对于许氏说文解字,可以说已达到了顶札膜拜的地步。 著名学者、书家,一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对说文也极为重视,他曾专门对 说文解字叙作过详细注疏说解,此注成为后来研究说文的重要文献。 他认为甲骨文来历不明,金文则赝品太多,故其治文字学只信说文解字。今 天看来,他的这些观点是有局限甚或是错误的,但他对说文的熏视亦由此可 见一斑。其所作篆书亦均以说文解字为依据。 最后,说文解字的识读和研究古文字材料的桥梁作用为书法家利用古文 字提供了方便之门。 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古文字资料数量多,内容广,要利用它,首先必须识读。 包括先秦古文字及更古的字与后代有很大区别。说文收单字9 3 5 3 字,重文 1 1 6 3 字。通过说文能认识很多古文字,特别是有些存世古文字资料里的死 字,被历史淘汰掉了,而说文里却保存了这些死字,这样就好释读了。如: 吱伟成编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 。岳麓书社出版社1 9 9 8 年8 月第1 版,第4 2 页 o 同上。 。见钱泳撰履园丛话耆1 日,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2 月第1 舨,第1 6 5 页。 酋都师范大学h - j :学位论文 说文解字) 与消代书法篆刻艺术1 6 甲骨文里有:圈固,此字见于谗文:囿,苑有垣也。其籀文写法 为噩8 。石鼓文中亦有圈,此古文字形已不用,而用“囿”字来代替它, 甲骨文此字即通过说文而辨出。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甲骨文鼎,见于说文:员,物数也,其籀文写法 为) 象。圆甲骨t i 炱,见于说王# 饴,米蘖煎也a 其籀文写法为奔。 这些 甲骨文字都是通过说文籀文辨识而出。 又如:战国玺印文字:崩,过去有人释为“垂”,民国年问 丁佛言在 补中释此字为“掌”字。该字可分为n 吐、两 部分。“牛”为“手”的古文,见于说文。固“葡” 实为“尚”字,又 根据说文“堂”字古文为学”,尚省声。o 即“尚”之“1 :3 ”字可省。因 此可以推论出“罱”严格隶定为哮”实际上即为“掌”字。丁佛言的 释文是正确的。 掣 j 因此,我们可以说,说文解字是考释古文字的重要工具,它是今人研究 和考释古文字材料的桥梁。 唐兰先生在其著作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讲到考释古文字的方法时,列了 四条:1 、对照法:2 、推勘法;3 、偏旁的分析;4 、历史的考证。在讲到“对照 法”时,说一直到现在遇到新发现的古文字,第一步就得先查说文。 杨树达先生积微居金文说中,开头一篇“新识字之由来”,讲识读古文 字共归纳十四条方法,第一条即为“据说文释字”。可见说文在识读古 文字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大量古文字资料的被发现和识读,势必给以文字作载体的书法篆刻艺术 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和更广大的空间,为书法篆刻家们利用古文字材料提供极大的 方便,从而将更加促进书法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 。(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订说文解宇,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1 2 9 上。 。同上,第1 2 9 下。 o 同上,第1 0 7 上。 o 同上,第2 5 0 下 o 同上第2 8 7 上。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1 7 ( 一) 、清代学者与书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说文一书,由于广泛地吸收了两汉学者对于文字研究的成果,深入地探 讨了当时所见汉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是研究“经学”即古代典籍非常 重要的工具书,所以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并不断地对这部书进行整理、修 订、和注释。 仅据说文解字诂林所收录的有关研究说文的专门著作,就有一百八 十二种之多。说文解字诂林补遗所录,又有二百五十六种。而且这些著作仅 仅是过去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距离“完备”还相差很远。 早在梁代,庾俨默曾著有演说文,隋书经籍志亦列有说文音隐, 这都是早期研究说文的著作,惜久已亡佚。 晋代吕忱的字林,梁代顾野王的玉篇,实际上也是在说文的基础 上所作的增订。字林已佚,惟有玉篇流传至今。 唐代李阳冰是著名的书法家,是我们所知最早对说文进行全面整理研究 的学者。他在唐代宗大历年问( 公元八世纪下半叶) ,曾刊定说文,这对于说 文一书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李阳冰之后,对说文研究作 出重大贡献的是南唐徐铉、徐锴兄弟。徐铉( 9 1 6 9 9 1 ) 字鼎臣,初仕南唐后归 于宋。宋太宗雍熙三年( 9 8 6 年) ,奉诏与句中正、葛湍、王维恭等校定说文, 世称“大徐本”。徐锴( 9 2 0 一9 7 4 年) ,字楚金。徐铉之弟。仕于南唐,卒于南 唐亡国前夕。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 0 卷,说文解字韵谱 1 0 卷。 二徐之后,元代对说文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戴侗的六书故、 杨桓的六书统、周伯琦的六书正讹、说文字等。虽然他们的解说有不 确切之处,但他们喜欢利用古文字形体来驳正说文,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一 条新路。 清代说文解字的研究以乾嘉时期为最盛,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说 文学。根据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所附引用诸书姓氏录统计,从清初到 清末,研究说文并有著述传世的多达2 0 3 人,即使就名家而言,也难以胜数。 其尤著者,号称“四大家”,即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毫无疑问,这四 大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有各自的特点。除段、桂、王、朱四大家而外,还 苎墅墅堑查堂堡主兰竺堡塞 ! 塑苎笙主! 皇塑垡翌堕笙型兰! ! 里 有很多名家,无论从总的学术水平,或对说文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其中 有一些并不在四大家之下。 清代对说文的研究,大致可分四类: l 、对说文的校勘和考证; 2 、对说文有所匡正: 3 、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 4 、补充订正前辈或同时代的著作。 丁福保在说文解字诂林自叙中曾全面地谈到了清代主要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