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消费异化问题探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消费异化问题探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消费异化问题探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消费异化问题探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消费异化问题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吉林省委党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省委党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吉林省委党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省委 党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i 摘摘 要要 消费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人类物 质生产的重要环节, 而消费异化则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物质生产发展到 一定的程度, 并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一种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 中失去主体地位的消费活动及其心理体验。 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历史阶 段之后,西方社会最早进入了全新形态的消费社会,异化便很自然的 侵入了消费领域。 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曾对消费异化现象进 行反思和探析,而在哲学领域,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是最早研究异化 消费现象的先驱。 他们把对异化的反思和分析波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 很多个领域,并且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现实,这一点在哲 学领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的消费异化论理所当然 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后人持久地关注。 后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吸 收和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消费异化的思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 把消费异化被视为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消费异化,从本质 上说,是一种违背消费者正常需要的、与自身的本质相背离的、和对 人本身的强制、控制或操纵的、并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非正常状 态下的一种消费方式。在我国,消费异化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问题,而且又是一个急需反思和解决的理论问题。非正常的消费状态 已经侵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消费市场,破坏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有效地对消费异化的扬弃,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 ii 自由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异化产生的前提取决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导致消费异化的 根本原因是消费主义,劳动异化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社会原因。因而, 消费异化不仅对自然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本身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生态发展的日趋不平衡,人不仅没有真正感受到 自由,也没有真正收获到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获得全 面自由的发展,这不仅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扭曲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最为重要的是不利于科学 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就需要一种创新 的消费模式,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绿色、和谐的消费观。这种消费 观遵循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原则,具有消费水平持续提升、 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方式便于资源节约的特点。加强消费调控、 优化消费结构、推行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开展消费教育和正确引导 消费是建构创新消费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本文试通过对西方几种 消费异化理论的探析,同时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生 态学马克思主义、西方社会学等有关成果与方法,对消费异化作深入 地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消费现状,提出构建科学消费观和文明 消费观的重要性, 指出我们应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注重精神文化消费, 这种消费观应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基本消费尺度、 以适度消费为根 本消费原则、保持生态平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消费观。 关键词关键词:异化;消费异化;绿色消费;适度消费 iii abstract consump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an essential important link of human beings material production, while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a kind of consumption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that consumption subject loses its dominant position, and it comes into being when material production of society develops to a certain extent, under specific mode of production. after moving into postindustrial new stage, west society enters a consumer society of an entirely new form, so alienation hacks into consuming domain naturally. scholars and experts of many discipline areas once reflected on and inquired into consumption alienation,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the scholars of frankfurt school is the pioneer to research consumption alienation first. they widened the analysis of alienation to various areas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analyzed the realit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which is unprecedented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so theory 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of frankfurt school received lasting atten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frankfurt schools idea about consumption alienation was taken in by ecological marxists, and consumption alienation wa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logical crisi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essentially speaking, is a kind of abnormal consumption state that breaks away from consumers normal requirement, departs from the nature of consumption, dominates or controls consumers, and possesses severe impairment. in china,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not only an objective realistic problem, but also a theoretical problem that needs an immediate reflection and solution. abnormal consumption state has pervaded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affected normal consumer market, undermin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order and gone against comprehensive social advancement and human beings all-round development. so sublating consumption alienation effectively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harmony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mans liberty and development.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premise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consumerism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labour alienation is the social reason for consumption alienation. so consumption alienation does not do harm to environment only , more importantly, it does great harm to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tends to be out of balance, but neither do human beings really feel free, nor really obtain happiness, not to mention complete and liberal development in a material abundant consumer society, which not only distorts peoples concept of happiness, also goes against social stability. what is most important is that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harmful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now an innovative consumption mode is extremely needed, and a kind of civilized, healthy, green and harmonious consumptive idea is to be advocated. this kind of consumptive idea abides by scientific, civilized, healthy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principle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ascent in consumption level, iv consumption structure tending to be rational, consumption patterns convenient to resources conserving. to reinforce consumption supervision, optimize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rry out resources-conserv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launch consumer education, and properly guide consumption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to constrct an innovative consumption mode.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rough analyzing several theories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examples from relevant achievements and methods of western maxism, frankfurt school, ecological marxism, western sociology, according to current consumption condition to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nsumptive idea and civilized consumption idea, and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try hard to propose green consumption, pay attention to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this consumption idea should take useful value as basic consumption measure, moderate consumption as fundamental consumption principles, keep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human beings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a goal. key words:alienati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green consumption ;moderate consumption v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目目 录录错错 误误!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 引引 言言1 一、一、消费异化的基本理论内蕴消费异化的基本理论内蕴3 (一)异化的哲学内涵3 (二)消费异化的基本理论意蕴4 (三) 西方几种有影响的消费异化理论16 二、我国当前异化二、我国当前异化消费现状消费现状21 (一) 人的畸形消费22 (二) 道德沦丧和犯罪25 (三)生态变的失衡,环境遭到破坏26 三、 消费的合理性追寻三、 消费的合理性追寻28 (一) 树立节约型的适度消费观28 (二) 构建文明的消费观30 结结 语语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5 vi 后后 记记39 1 引引 言言 异化 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探讨 的重大理论问题。异化问题,就其思想理论本身而言,有一个比较清 晰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所以对西方社会异化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不 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西方社会经过 后工业化新历史阶段之后,进入了全新形态的消费社会,消费因而随 之侵入了异化领域。 当代许多西方专家学者因此特别关注消费异化这 一新的异化形态,从而提出了消费异化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 发展了黑格尔关于主体精神的自我异化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 化论,从而揭示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异化现象。以弗洛 姆和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家, 正是在大力汲取马 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消费异化论,从而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和进一步的批判。 弗洛姆以马克思劳动异化论为理论基础,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 揭示并批判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消费异化的人格异化本质;而鲍德 里亚则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基础上,从符号学的角度,更进一 步地揭示出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己经发展到了 符号 异化的地步,从而将消费异化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但 表现在生活方式这种较为直观的形式上, 也表现在人们内在的文化价 值观念上。可以说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同时,也开 2 始进入了大规模消费时代 ;其正以自身独有的特征步入消费社 会 。究竟怎样看待这种变化?是鼓励还是抑制?目前理论上存在着 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鼓励消费, 以此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持续增长; 二是提倡生态消费,以此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呼吁消费 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抑制消费异化。可以说理论上的这两种分歧, 在现实中也表现出了较为尖锐的矛盾: 一方面政府传媒在倡导可持续 消费,一方面又在呼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而在普通市民日常生活 中,在电视报刊广告舆论中,又实实在在地表现出追求消费主义的价 值观与导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与现实背景,通过回顾近现代特 别是当代西方学者对消费异化理论的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 对为什么 必须放弃挥霍性消费做出理论解释, 对为什么必须树立与可持续发展 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提倡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能真正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以适度消费为核心的消费伦理给出证 明。 3 一、消费异化的基本理论内蕴 (一)异化的哲学内涵 异化“alienation” ,从词源学考察出自拉丁文 alienatio,有转 让、疏远、让渡、脱离、他者化等含义。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 文 alienatio 主要揭示两方面的含义: (a)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 肉体,而与上帝合一; (b)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 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就目前来看有关异化的渊源说法很多, 至今无法定论。有人认为早在圣经中就可以看到异化的原型,即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偷吃禁果后从伊甸园中异化出 去,由令人羡慕的神变成了与神相对的人。而较多的人认卢梭是最早 关于让与与让渡的本意上使用了异化 一词,提出了每 个结合者及其全部权利全都让与整个共同体的著名论断。所以,学 术界多数人认同异化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范畴是在卢梭和霍布斯的 政治学著作中出现的,后来传入德国,又经由黑格尔等著名哲学家逐 渐演变成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而后来的学者们对此进一步拓展,最 后成了一个使用繁多的批判性范畴。异化分析遍及到了各个领域。黑 格尔用异化来表述绝对精神的外化与回归。 指出了神的本质就是人的 本质的外化的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宗 教,外化成人以外的一种虚构的存在,而人反而对这种存在(神)顶 礼膜拜。伟大的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同时,在184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他认为劳动本来应 该由劳动者自由自主地支配,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与劳动者 相对立,不但没有给工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不幸。 法兰克福学派 弗洛姆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异化,他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 在这种心理体验中人感到自己是个陌生人,人不能替自己的行为做 主。弗洛姆还把异化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异化在本意上同 精神错乱很相似。 尽管不同的人对异化的理解和表述并不一致,但 归纳起来,异化主要在两个大方面使用。要么作为一般的科学术语, 与同化相对,要么做为人道主义的一般概念。各种对异化的不同 表述中也蕴含着共同的性质,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异化的一般哲学含 义。异化即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 (客体) ,而这个客体反而成为一种不同于自己的力量来反对自身。 我国学者也普遍认同异化就是人本身的活动变成一种独立于人的 异己力量,如宗教、权利、资本等等,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 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变成它的工具。 (二)消费异化的基本理论意蕴 1.1.消费异化的概念消费异化的概念 消费异化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张兴桥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 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 对人的背离和对人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54 页。 曾贵: 消费异化及其扬弃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 页。 王若水: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64 页。 5 的操纵和控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消费异化不仅造成了人们对物 质的极端尊崇和全社会的奢靡浪费之风,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导致人 的价值取向的错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异 化现象作了深刻的研究。本阿格尔认为,消费异化就是指人们为 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地、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 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 马尔库塞则把欲求叫做虚假的 需要 。他说, 发达工业社会所满足的需要,却并不是人们的真正的 需要,而是一种虚假的需要,即由特定的社会势力在压抑人们,加诸 人们的需要,是有私心的剥削者塞给人们的。 按照广告去娱乐,去嬉 戏,去活动和消费,去爱和恨别人所爱和所恨的大多数现行需要,就 属于这种虚伪需要的范畴。 因此,所谓消费异化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脱离消费者正常需要的、与消费的本质相背离的、控制或操纵 消费者的、并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非正常状态的一种消费方式。 2.2.消费异化的产生消费异化的产生 (1 1)与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与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对 商品的需要不仅有了量的方面有了很大的需求, 而且在质的方面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由基本型的需要逐步发展为享受型的需 要。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 标,不仅扩大目前所拥有的消费量;还要把现有的消费扩大到更大的 范围,其目的是为了制造新的需要,进而生产出新的需要,创造出新 张兴桥: 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4 年版,第 10 页。 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494 页。 马尔库塞: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43 页。 6 的使用价值。这就很容易形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加快了生产的速 度,更重要的是加快了交换、消费的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资 本主义社会,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高楼大厦、 高速公路、超级市场、电影、电视、杂志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出现, 标志着西方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社会。 需求和消费得到前所未有 的强调和重视。 (2)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推进加速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推进加速了消费异化的产生消费异化的产生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 产品结构的变化和产品种类的大幅度 增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作为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最大利润,获得 最大的剩余价值这一目标, 必然要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地创造出消费需 要,并且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做好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或毫无顾虑的 接受商家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那么,各种各样的促销方式就 成商家的最好手段,譬如:贷款、赊购、分期付款等。从而使消费者 在大众媒体和广告的诱导下, 按营销设计的消费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消 费活动。愉快而又舒适的购物环境,自助式的销售方式,产品的包装 与陈列方式以及企业为了获得市场而采取的其他营销方式等等, 这些 无一不在有形或无形中促进了冲动消费的产生。另外,还需要指出的 是, 商品美学在近年来越来越受企业家们的重视,其实际上是以 促销商品为目的的一种市场营销手段。从商品美学的角度分析,在商 品生产的过程中, 商品的外观设计、 包装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甚至在商品构成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德国学者 wf豪揭露了当代 商品美学是如何为商品拜物教服务的。他认为,商品美丽的包装并不 7 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商品, 而最终的目的是它的外观 替代商品本身,首先呈现在潜在的消费者眼前,就像童话中的公主通 过霓裳羽衣摇身一变,商品也生产和改变自己的外观,并以这种方式 在市场上追逐自己的运气。显然,消费文化是根据商品生产的逻辑而 不是人类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生产个人的需要的。在此意义上,它无疑 是一种异化的文化。 (3 3)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方式促成了消费异化的产生)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方式促成了消费异化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 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劳动不仅使自然人化, 也使人自然化。在现代社会,虽然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生 产方式,使得劳动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 能支配的时间却早已消失殆尽,成为了生产线上的某一个固定物品, 而工作只是非常简单的重复、单调和没有任何想法,人们的创造性、 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遭到严重制约和阻碍。所以,下班之后,人 门把注意力全部都转向乐消费领域,人追求自由的本性已逐渐消失, 试图通过自由地购买商品来来替代自己的不自由感觉, 进而得以释放 和消除,实现自己的满足感及创造欲。消费便很自然的成了人门逃避 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 。似乎人是为消费商品而存在的,而不 是商品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 至此, 人与商品的关系完全本末倒臵。 我买故我在 ,消费才能证实人的价值与地位,许多人只有在对商 品的消费中才能享受人生的乐趣与幸福,才能寻找到所谓的人生价 值与意义。而就人们在消费过程的购物体验而言,对于那些富豪、 明星等有钱人,也是最有能力获得的人来说,这些人在某些时候来说 8 是能够达到快感的,甚至是狂喜的,但对于许多人在许多时候,它却 是折磨人的、累人的、迷失自我的、使人受挫的。 (4 4)日渐盛行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导致消费异化的产)日渐盛行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导致消费异化的产 生生 消费异化与异化的消费观念的传播与盛行有极大的关系。 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 同时也是在向不发 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逐步蔓延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 式。享乐主义伦理观认为,只有对物质性或生理性的需要与欲望的满 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极端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 福。 消费主义的文化态度则把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日益增长 的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把消费品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看做 较高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志, 甚至是公民对国家和经济繁荣的贡献及责 任。据相关报告表明:在经济极度发达的日本和美国,人们正以消费 物品的数量来衡量人的成功,并且这种状况继续呈上涨的势头。美国 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19 世纪时,资本主义文明还是文化、 性格结构和经济充满单一的价值体系 ,到 20 世纪时, 这一切都被 资本主义自己所破坏了。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它热情地鼓 励享乐主义生活方式而破坏了新教道德 。此处的新教道德是美 国的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强调的勤奋、 节制和努力工作的严肃的人生 态度。 资本家为了扩大商品的生产,就必须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就 需要摈弃禁欲苦行的新教伦理, 将追求无穷无尽享乐的奢侈观念作为 9 扩大生产的精神动力。 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这两项支持着美国资产阶 级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准则,早已被高消费经济侵蚀蛀空了。马克 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 这种世俗的 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的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 是奢侈的消费。 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富从传统理论的禁锢中 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做上帝 的意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打破了活力冲动的束缚。这种拒斥肉 体诱惑, 反对依赖身外之物的运动并不是一场反对合理地获取财 富的斗争,而是一场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的斗争。 我国在 30 年的改革开放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 程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多领域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 发展模式,因此一些消费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派生的影响。西风 东渐,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且被压抑多时的及时享乐的病态文 化心理又得以重新萌蘖。把毫无节制的消费、肆意挥霍的物质享受和 追求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终极目标。时下,高消费的 价值观念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已为许多年轻人所轻松接受。 在经济 利益的驱使下,以大众传媒(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和网络)为代 表,其传播功能发生了异化, 实事求是的原则越来越淡化,更多 地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手段和传播消费文化的载体。 大众传媒利用娱 乐业(电影、 电视、 流行歌曲等)的文化产品传播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甚至于一些思维方式,广告则进一步制造着人们的消费目 标,致使人们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消费文化灌输的价值体系,甚至对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 134 页。 10 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度发生怀疑和动摇,甚至于改变。广告 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潜移默化地强加给人们某种观念或者某种生 活方式,并以此来检验我们是否赶时髦 。其实,这正是文化工业 生产出来的一种所谓的生活方式或时尚(赶时髦)是被。 广告以其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 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 与消费时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广告已 经遍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大量广告符号的包围中,相当一部 分人逐渐丧失了理性,失去了判断和求真能力,逐渐在迷失自我,盲 目从众,人有我有。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的今天,品种繁多的 商品固然给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性,但是在如此繁多的选择下, 人们宁愿相信终日耳闻目睹的商品, 而对另一些不见经传的物品抱有 怀疑态度。广告所起的作用对于消费者的刺激需要只是其一个方面, 它更为微妙的任务在于改变人们的习俗。刊登在妇女生活、家庭主妇 等一些杂志上的广告, 仅仅用一句话就完全可以教会人们怎样适应新 的生活方式。在举止、衣着、时尚和餐饮等方面的表现只是最初的变 革,而在根本的方面产生影响实际上已经成为迟早的事情。 3 3、消费异化的基本特征、消费异化的基本特征 当代西方消费社会的消费己基本背离了消费的传统本质, 很大程 度上沦为一种异化消费。这种消费已经不再注重使用价值,而是注重 商品的符号价值;已经不是对人们的真实的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满 足那些被社会制造出来的虚拟的需要;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发生了改 变,消费先行于生产,为消费而消费,一直沉迷在这永无止境的消费 11 竞赛之中。 (1 1)价值观念的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变: :从使用价值转向时尚价值从使用价值转向时尚价值 与非物质性劳动相对应的新型消费模式引发了社会精神与伦理 道德观念的全面转变:在这种消费中,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已经不那么 重要了。消费品的时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评价一个消费 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是否是可消费用品的价值尺度主要地已经 不再是这个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时尚价值 。 大众的流行 时尚,不仅反映在服装等物质商品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生活风格上(如某种休闲和运动方式、某种流行音乐等) 。这 种消费已经主要不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即背离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而是逐渐形成了一种 时尚消费 。 这一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人们在购买消费品时主要不是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尺度,而 是以时尚(即名牌)为尺度。 这不仅表现在只有那些符合时尚的消 费品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而且表现在符合时尚的商品的价格 也大大超出了其自身使用价值的价格。人们购物中,只有一小部分是 购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花费金额中的大部分则是为追求时尚而付 出的价格。如我们花上五千元买一个名牌皮包,而实际购买它的使用 价值可能只用了五百元,剩余的四千五百元却都是用来购买了它的时 尚价值。 其二, 消费品的消费中, 不管消费品是否仍然具有使用价值, 只要它背离了时尚, 它就不再具有消费价值, 就要被作为废弃物扔掉。 那些过时的鞋帽,服装及其他饰品尽管颜色依旧鲜艳,毫无破损。但 刘福森: 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6 页。 刘福森: 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6 页。 刘福森: 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6 页。 12 它们已经不再流行,不再时尚,最终的结果就是果断的丢弃或永远放 在柜子了,而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正流行的新款服饰。也就是说,时 尚最终成为了商品能被继续消费的价值尺度,而非商品本身的使用价 值。时尚消费不是对使用价值的实用性消费, 而是一种 象征性消费 。 而象征性消费是一种符号消费 。象征性正是通过符号得以标示 的。消费的象征性是人们通过消费获得的社会意义 。通过这种社会 意义既把人们区别开来,又把人们聚合起来。 象征性消费有两方面 的功能:即具有示同与示异这两种社会功能。所谓示同 就是借特定符号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归属的特定社群的一致性与认同 度;所谓示异 ,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群的差异性与距离感。这 两者的结合,就使消费者获得了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正是符号的这 种差异区分功能满足了人们的虚拟需求气消费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 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消费,消费异化了。消费者追求的不再 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时尚价值。使用价值己经离消费者而 去,符号价值成为消费者狂热追求的虚幻价值;消费异化的本质特征 就在于对自身使用价值的背离。 (2 2)需求观念的转变)需求观念的转变: :从真实需求转向虚拟需求从真实需求转向虚拟需求 非物质性生产劳动成为主导性劳动生产方式同时也就意味着非 物质产品成为主导性消费品。因此,人们对消费品的传统需求观念也 就从传统物质性真实需求转向了虚拟性符号需求。我们通常所说需 求并不仅仅是需要 ,它还包含着欲求 ,而且在现代消费社会 中的消费,主要是对欲求的满足,而不是需要的满足(需要 13 只是需求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以非物质劳动为主导性生产方式的 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再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虚拟的 世界。一切都可以虚拟。 例如影像的虚拟、时间的虚拟(实时)、音 乐的虚拟(高保真)、 思维的虚拟 “人工智能)、 语言的虚拟(数字语言), 身体的虚拟(遗传的基因码和染色体组)等等,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 人们已经很难清晰明确地辨别传统意义上的真与假 ,人们的 传统需求观念也就超越了真伪之别,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联姻,动用 一切新旧媒体,让所有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全天候地狂轰乱炸,无孔 不入地动摇一切传统消费需求观念,从而致使消费从对真实需求 满足的追求走向对虚拟需求的满足追求。这种消费主义新生语境 致使人们所消费的不再是真实的物及其传统的使用价值, 而是变成了 对宣传、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以及对虚幻满足的消费。 这种消费所导致的虚幻满足, 使人们自认为在消费中满足了自己 需要,而事实上人们的需要变成了需要的幻象。这正是消费时代的需 要,是大众传媒的成果,是主体性的沦丧。在这种全面虚拟的虚幻满 足的消费主义处境中,消费着虚拟物的虚拟价值者往往还暗自窃喜, 误认为他们自己通过消费表明他们是所臵身的虚拟生产社会的主人, 正如德国作家马丁瓦泽所说的:今天,他们实在消费中被剥削, 通过新需要的微妙暗示,他们成为一种被给予的欲望的奴隶,而他们 还以为那些欲望是他们自己的。 随着真实需求向虚拟需求 的转变,人们的需求对象无限扩大,消费成为对人们虚拟需求的 王瑞华: 西方消费异化理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314 页。 【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 页。 14 满足, 从而导致人们更加疲于奔命地陷入了层出不穷地新的焦虑和烦 恼之中。消费沦为被迫,遭到看不见的手的无形控制。人们的消 费日益转变为一种炫耀性消费与挥霍性消费。 消费者所花费的大部分 是用来买牌子的,不是在消费物品,而是在消费品牌,消费与使 用价值失去了必然性的关联,消费被符号价值所左右。弗洛姆指出: 从前,人们总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一切都保存起来,尽可能长久地使 用这些东西。那时人们的座右铭是:东西越旧越好 。今天,人们买 来物品就是为了扔掉他。今天的座右铭是:东西越新越好 。 (3 3)消费观念的转变:从积蓄型消费转向跨越式消费)消费观念的转变:从积蓄型消费转向跨越式消费 传统消费观以积蓄型为根本特征,当代消费社会新消费观则 以跨越性为主流观念。基于此,当代消费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特征 就是:消费社会是透支社会 。 透支社会的同义词是信用社 会 。在消费社会种,一切都可以透支,惟有信用不能透支。一旦丧 失了信用,也就丧失了透支的可能性。由此,贷款与透支,一方面给 人带来了提前享受,带来满足的快感与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必然 导致人们必须为信用透支付出巨大代价。 因此消费社会可能导致一种 心理异化:由偿还贷款与支付透支款项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可能导致 当代人身心变形、人格扭曲、心力交瘁。因此某种程度上透支型消费 社会可能致使提前消费的消费者沦为消费人质 。 人们传统消费观念基本特征是:积蓄先行。传统消费观建立在对 积蓄、 节约的崇尚基础上, 主张量入为出; 在积蓄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 78 页。 王瑞华: 西方消费异化理论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415 页。 15 再去消费心仪物品,那些最终得以被消费的物品因此是己完成的工 作的化身 。人们一面辛勤劳动,一面满怀着对心仪物品的憧憬,人 们传统消费观念因此是清教徒式的,消费是对勤俭节约的奖赏与回 报。而由于当代整个西方社会从社会机制上和价值观念上都鼓励消 费,从而建立健全了分期付款的新型付费方式,银行业构建了全 新的抵押贷款与信用卡透支等全新体系制度,致使跨越式消费成 为主导性的消费观念。依赖消费贷款提前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 现在的梦则成了消费社会的口号,于是产生了新型道德观念。消费 先行于积累, 不断的向前逃逸, 节约变得比较荒谬, 人们先购买物品, 再付款。过去,是人在物品身上强加上他的节奏,今天,则是物品在 人身上强加上它们不连续的节奏。人们普遍失去等待的耐心,被迫频 频刷卡透支 ,贷款买房、买车等等。消费者们都失去了其真实的 身份,变成了信用卡、透支单、借款单、抵押单等一系列数字构成的 符号集成 。为了证明和确保自身的信用度,人们必须被迫出示各 种证明,接受各种监控与调查,必须逐年逐月地按时还清透支消费的 款项,还本付息。活着,就是在还贷。巨大的信用压力迫使人们屈从 各种枷锁与束缚。 消费社会成为新型人质社会 :消费者以未来作 抵押,时刻提防着被信用劫持。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消 费社会,以及与之相随的消费异化,西方不少学者不但注意到了这一 社会现象, 而且还对此作出了分析研究, 弗洛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 将异化首先归纳为人格的异化,人本身内在心灵的异化,人格异化外 在表现为消费异化,并将异化社会描述为精神上不健全的社会 , 16 不健全的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消费的机器;鲍德里亚则进一步深 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论,以符号学为武器,考察了后工业资 本主义社会当代异化的种种新形式,深刻指明当代消费异化实质 就是从使用价值转向符号价值, 从而人被符号化为物体系中的消费符 号,现代社会不再是主体奴役客体,而是符号支配主体的过程,是物 反过来统治主体的过程,将消费异化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西方几种有影响的消费异化理论 1.1.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先诞生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 理论著作中, 它成了他们观察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显微镜和解剖 刀。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处 于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