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差 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为人们对文化背景的 差异不了解,由此造成了不少交际上的误会与冲突。能不能正确对待跨文化交 际中的文化差异是能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跨文 化交际论述的一些理论误导,从交际文化学的角度提出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一 些重要原则和应该遵循的文化规约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规约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 nc u l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c u l t u r a lr e g u l a t i o n s a n dr e s t i u c t i o n sd u i u n gt h ec o u r s eo f c r o s s c u i 汀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f a c i n g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c o e x i s t e n c ea n dg r a d u a l l yf r e q u e n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 m u l t i c u l t u r e s ,p e o p l eb e g i nt or e q u i r eh i g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d i f f e r e n c ee x i s t i n gi n t h ec o u r s eo fc r o s s c u l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s o m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m u c h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c o n f l i c th a sb e e nc a u s e db yr e a s o no fp e o p l e sl a c k i n g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 w h e t h e rt h ec u l t u r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i sp r o p e r l yt r e a t e di st h ep r e c o n d i t i o no fw h e t h e rt h ec r o s s c u l t u r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a l lp r o c e e ds m o o t h l y c o n t r a p o s i n gt ot h e o r e t i c a lm i s l e a d i n go f s o m ed i s c o u r s e su p o n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c u l t u r o l o g y , p r o p o s e ss o m ec r u c i a lp r i n c i p l e sf o rs o l v i n gt h e c o n f l i c ti nc r o s s - c u l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s o m ec u l t u r a l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r e s t r i c t i o n s n l a ts h o u l db eo b s e r v e d k e y w o r d s :c u l t u r e ,c r o s s c u l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c u l t u r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r e s t r i c t i o n s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凼墓直太堂及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圣型塾 指导教师签 日 期:础42 丝 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兰垒一指导教师签名铷 日 期:她日瓤二了、f d ,1 、杉厶 。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步入2 1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 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 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 会,对于加深我们与其他国家彼此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 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 不同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而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 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尽量消除对异文化的成见甚至是敌意,从而使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更和睦地相处,能够更好的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推动整个 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开展的历史很短,大概从2 0 世纪8 0 年代初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 题。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上。从8 0 年代中叶开始,我国几 个大学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书籍也陆续问世。从发表的论文和 著作来看,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多是外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和外语专业的学生,而且多数论 文著作是对与言语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经营模式比较及中西习俗对比等几个方面 进行研究。我的导师李树新教授在2 0 0 0 年发表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规约一文中从交际中 应遵循的文化规约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较为独特的分析研究,对于李树新教授的观点 我个人十分认同,因此在导师理论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研究 尽绵薄之力。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系统的研究因文化差异而使得跨文化交际存 在冲突进而提出相应的文化规约的专著和论文不是很多。下面就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有: 许国璋1 9 8 2 年在现代汉语上率先发表了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 u l r u r a l l y l o a d e d w o r d sa n de n 9 1 i s h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 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英语教学) ,文中着重讨论 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从总体上和宏观上看,作者认为不能对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厚 此薄彼,妄论孰优孰劣,否则就可能陷入民族中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甚至是文化帝国主义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泥坑;然而另一方面,从局部上和微观上看,又可以对文化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比如礼貌 服务总比野蛮“服务 好,讲究公共卫生总比乱扔瓜皮纸屑好,排队总比插队好,等等。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该书所提供的研究模式大体规定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研 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该书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交际民族学、 语篇分析等相关学科的视角,对社会和文化规范、语言的哲学观以及交际行为和非语言的交 际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文化对比和分析,并对其追本溯源。 付永刚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他在论文中提到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有联系 的因素构成,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 个动态过程。 许力生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题探讨。 以上研究成果展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研究打下 了基础。相对面言,从文化角度分析的成果比较少。 2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跨文化交际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文化 “文化”一词在古汉语中早已有之,“文与“化并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这里,“天文与“人文 相对,天文是指 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意思是:治理国家既要观察天文,掌握自然发展规律,以明 耕种渔猎之时序;又要观察人文,把握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 并进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可以看出,“文”“化”从其最初的连用起,便有了明确的文明 教化之义。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并为一个词。如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先 施以文德教化,如不奏效,再施加武力,也就是先礼后兵的意思。 “文化 一词,在德文中为k u l t u r ,在英文、法文中为c u l t u r e ,他们都源拉丁文c u l t u r a ,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意思,是与自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可见中 西文化的含义自古以来就有差异,中方强调精神领域,而西方侧重物质生产领域。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英国1 9 世纪的人类学家、文史家和人类学进化论派的创始人爱德 华泰勒的文化定义影响最广:“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务的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 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努美国人文学家克鲁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因或内因的 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使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类群体的显著成就。n 1 根据辞海 的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 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圆德国哲学人类学 家米夏埃尔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说:搿文化按定义是由人自身的自由的首创 性所创造的,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赋予文化如此多样的形式:一个民族不同于另一个民 族,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但是,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自己。 c 3 】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 遍渗透性 。h 3 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 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也可以分三个层次:高级文化( 哲学、文学、艺术、宗 教、科学、技术等等) 、大众文化( 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等) 、深层文 化( 价值观、个人角色、社会组织、行为准则、时间取向等等)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 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个概念往往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 种艺术形式反映在高级文化中。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常常受到深层文化的控制,因此,在进行 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学习深层文化,以便了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交往方式, 避免在大众文化层次上的误解。口1 就像许多其他的抽象概念一样,“文化”这一概念有多种含 义,也就是说,它的意义根据上下文和使用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迄今为止,对“文化这 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定义。雷蒙德威廉斯( r a y m a n d w i l l i m a s ) 称之 为“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单词之一 。嘲 斯坎内尔、施莱辛格和斯帕克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的“文化”具有双重含义, 它一方面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美学活动,另一方面是指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 动的结构和性质。这两种情况都涉及价值观念和思想意图的传播与接受,但侧重点和方法大 相径庭。艺术即文化的论点吸纳了文学与美学传统,对文化的看法是自上而下的,认为文化 有高等与低劣之分。文化即生活方式的论点更多地吸纳了社会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学,注重 日常生活的组织结构及交往形式“大众 文化。踟 假如把文化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那就涉及各个层次、各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最广义的 文化大概是人类文化,但这个概念很不明确,让人难以捉摸。我们经常提到民族文化,也就 是说,一个单一民族独立国家内的所有人拥有相同的文化。毋庸置疑,文化先于国家而诞生, 许多国家( 比如从殖民地演变而来的非洲国家) 的疆界是人为划定的,一个国家拥有多种文化、 一种文化存在于多个国家的现象比比皆是。哺1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 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4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交际 交际这个词在中国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辞海的解释是这样的:孟子万章下: “敢问交际,何心也? 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币帛相交接也。一后来多指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应酬。 现代汉语词典对交际的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些都是传统的解释。 交际( c o m m u n i c a t e ) 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社会团体、国家之间的互相 往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活动。也就是说,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 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必然。一般认为,实践的目的是能动地变革自然,创造财富。人 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与自然发生联系,而且要与人发生联系,因而产生了交际。可以说交 际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形式,使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三) 文化与交际 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交际能力的习得是与人们的社会化同时进 行的,人们又通过交际建立起内部和外部世界交际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 化赖以传承和储存的最重要的机制。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这些问 题可能与交际渠道无关,也不是语言系统的差异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 不仅受制于文化,也影响着某一民族的文化和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 ( 四)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 e t h a l l ) 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最 早提出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拥有的不同文化符号系统很 容易在交际中差生误解。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或“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 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9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 人情等等语境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因而作出了不准确的推论,以致产生误解和曲解,从而影响交际效果。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 本内容有:( 一) 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最具影响 力的一个理论,该研究确定了区分不同国家文化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 离,不确定性规避与不确定性容忍,男性化与女性化。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所得和个人权 利,包括个人的自我决定权;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集体所得和集体权利,包括集体对个人的 决定权。研究发现美国人在个体主义上得分最高( 9 2 1 0 0 ) ,居全世界之冠;而有中华文化 背景的群体如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在个体主义上得分最低( 2 9 1 0 0 ) 。权力距 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 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则小【l o 】。 中国和美国相比,很显然中国的权力距离比美国的要大,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 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 低不确定性规避) 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 的威胁( 高不确定性的规避) 的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 心: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则相反。从冒险的角度看,美国文化得分高。美国可能是 世界上最盛产创业者的国家,而创业者无疑是敢冒险的人。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程度看,美 国也名列前茅,如美国人很少存钱大多数是借钱消费。相反,中国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中的 人在这两点上得分就低,而存款率则高得惊人。男性化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办事果断、乐于 竞争、追求实质性的成功。女性化的文化则偏向于合作、抚育、和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无法回避,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对跨 文化的理解。( 二) 言语行为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征,是跨文化交际 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 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 用必须遵循文化的规则。语言沟通中的文化差异有多种表现,主要有四种:直接与婉转,插 嘴与沉默,高语境与低语境,联想与抽象。【l l 】说话的直接与婉转恐怕是语言沟通跨文化差异 中较显著的个。美国人说话直截了当,而中国人则喜欢拐弯抹角,日本人则比中国人更有 过之而无不及。在语言沟通中另一个文化差异表现在讲话的合理程式,即插嘴与沉默。不同 民族、文化之间在这一点上有明显的不同。东方人在回答或接另一个人的话题时,一般有一 个停顿,思考后再回答。对盎格鲁萨克森人来说,有问有答,顺序清楚,是良好的对话方式, 6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但对拉美人,打断对方被看成是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而且自己也有 很多感受要分享。如果不插嘴,则说明话题无趣。语境是指两个人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所需 要了解和共享的背景知识,所需要具备的共同点。这种共享的背景知识越多,具备的共同点 越多,语境就越高。反之,语境越低。就沟通语境而言,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确实很大。 德国、瑞士、美国文化中的人都喜欢用编码清晰的语言文字来明白地描述事物,陈述细致, 属于低语境国家:而在日本、中国等文化中,人们喜欢假设很多背景知识大家已经分享,用 三言两语来隐讳地说明问题,属于高语境国家。在用语言沟通时,同质文化中的人由于共享 的背景很多,所以常常能让倾听者通过联想来了解自己所说的意思。但在异质文化中,很难 假设倾听者与你有相似的联想,所以就需要用更抽象的语言沟通,并在沟通中不断解释。( 三) 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在沟通中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些非口头 语言包括语音语调、眼神交流、身体接触、脸部表情、空间距离等方面。1 1 2 】东方人语调平缓 单一,很少起伏,不紧不慢。拉美人说话语调很高,而且保持亢奋状态,情绪激昂。这与文 化的价值理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东方文化求静,讲究含蓄深沉;而拉美文化注重个人感情, 情感丰富表现出人性和对生活的热爱。眼神交流是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 文化中,没有眼光接触的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东方文化中,目光接触就并不是一定 要有的,当两个地位不等的人对话时,地位低的那个一般都不看对方,因为直视反而会被认 为不尊敬。在对话时,人与人之间保持多少距离,不同文化之间也有很大差别。距离最近的 要属拉美人和阿拉伯人了,最远的是日本人,而欧美人处于二者之间。在交谈时,使用手势 的多少,是否触摸对方,以及身体面向对方的多少都因文化而异。地中海以南的国家,如土 耳其人或者西班牙人,其彼此之间的触摸程度就远比北欧文化或亚洲文化高得多。手势的含 义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二、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制约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于中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或是缺 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甚至造成误解或使双方处于尴尬境地。因此,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中外文化交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风俗习惯、交际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 异。具体而言,风俗习惯中的差异主要有动物象征的差异、色彩喜好习俗的差异和数字使用 的差异。中外文化中的动物象征的内涵不同、对颜色也因民族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着 不同的爱憎,这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交际者必须十分注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 通过它们逐步熟悉他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充分发挥语言交 际工具的作用;交际习俗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呼、问候、感谢与致歉、打招呼与告别、 时间观念、餐饮习俗、恭维、馈赠习俗的差异。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习俗,因此 在表达方式上也就产生了差异,进而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全面了解 中外语言表达方式的习俗,尽可能的避免误会的产生;因思维方式产生的文化差异主要是因 为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方式 上必然存在差异,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交际行为、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这一点 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思维方式对语言结构有重要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又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价值观念 产生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子女教育观的差异、家庭观念的差异、个人隐私的差异、学习目 的的差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差异上。人们的交际能力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 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 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 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则相反。它们在各自的文 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则落后。例如, 在中国,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 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 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遭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 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 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个人本位 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且个人利益至高无上。我们之所以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其目的是通过对比,提示不同 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通过文化 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只有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 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交际过程中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创造双 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 8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困境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包括其 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等。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认 识外国人的言行,达到彼此尊重彼此了解,从而了解这些言行背后真正的交际目的,尽可能 地避免那些在交际中因对彼此文化知之甚少或是缺乏必要了解而造成的误解或造成的尴尬境 地,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 一) 因风俗习惯产生的文化差异 l 、动物象征的差异 狗( d o g ) 虽然我们也把狗视作是人类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但在汉语中以“狗”构 成的成语、谚语却常用于贬义,汉语中多用“狗比作坏人或坏人的追随者,我们会骂“这 个狗东西 、“狗仗人势 ,对于逃跑的坏人也会说他们是“狗急跳墙 ,说话办事方面迩 有“狗屁不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对酒肉朋友或死不悔改、忘恩负义的人我们通常 会说“狐朋狗友 、“狗改不了吃屎”、“狼心狗肺 ,还有“狗尾续貂”等,多为谩骂之 语。可是在英语文化中,以d o g 构成的语句多是褒义。如“al u c kd o g ( 幸运儿) 、“l o v e m el o v em yd o g ”( 爱屋及乌) 、“e v e r yd o gh a sh i sd a y ”(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等,御 为褒义。正是由于“狗 所象征的含义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蟋蟀( c r i c k e t )“蟋蟀 在中国文化里常给入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自古以 来,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借蟋蟀来烘托这种气氛,如宋玉的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 蟀之宵征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己三更 ;欧阳修的秋声 赋:“但闻四壁虫声卿卿,如助余之叹息:及杜牧寝夜:“蛰唱如波履,更深似水寒 ; ( “蛩”即蟋蟀) ;诗人元好问则在他的诗论中总结到“切切秋虫万古情”等等。蟋蟀 的这种忧伤形象在英美文化中就不存在,而成了“快乐的小蟋蟀”。在英语文化中“c r i c k e t ” 代表的则是快乐和喜悦的形象。因此在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作家的笔下常常会有诸如“a s m e r r ya sac r i c k e t ”( 像蟋蟀一样快乐) 的比喻。 9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等方面常常引起误解和导致交际的 失败。因此交际者必须十分注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通过它们逐步熟悉民族 文化的全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2 、色彩喜好习俗的差异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意义也从 原来表示某种单纯的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丰富多彩。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掌握表示颜色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的不同含义, 才熊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进行交际。如: g r e e n ( 绿的,绿色) 在英语中大量的带有“g r e e n 的词组有着不同的含义。“g r e e n 除了表示颜色之外还表示天气暖和没有下雪,如ag r e e nc h r i s t m a s ( 一个没有下雪暖和的圣 诞节) ,ag r e e nh a n d ( 生手,容易上当受骗的入) ,g r e e ng o o d s ( 新鲜货) ,i nt h eg r e e n ( 血 气旺盛) ,ag r e e no l da g e ( 老当益壮) ,g r e e na sg r a s s ( 无生活经验) 。但是在汉语文化中 的绿色则代表的是欣欣向荣的气象,是春天的象征,是回归大自然的表现,因此我们现在倡 导绿色食品、绿色奥运等。 b l a c k ( 黑色的) 除了解释黑色外,它还可以表示“把弄黑 ,如“b l a c ka n db l u e 不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为“黑的和蓝的,在英语中,这个词组的意思是“遍体鳞伤;青一 块紫一块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有一道茶名叫乌龙茶,还有人喜欢的浓茶,在英语中则称 为“b l a c kt e a ”。 w h i t e ( 白色的) 英语国家用白色表示“纯洁 、“清白 。圣经故事中,天使长着洁 白的翅膀,头上顶着银白色的光环。因此,英语中的“w h i t e 是非常神圣的颜色。汉文化中 的“白色 往往有哀悼、错误、徒劳、反动的文化内涵。如“红白喜事 中的“白 指的是 丧事;经常误写或误念错字的人被称作是白字先生;原来没有基础,靠艰苦创业的叫“白手 起家 ;反动势力对革命的疯狂镇压称为是“白色恐怖”。因此汉语中许多词语中的“白” 字不总是能与英语的w h i t e 对应。 不同民族对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爱憎,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生活习惯造成的,这 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只要尊重各个民族的爱憎就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 3 、数字使用的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 加上“一”:o n eh u n d r e da n do n et h a n k s (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h a v eo n et h o u s a n da n d 1 0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 n et h i n g st od o ( 日理万机) 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确定了“三 的神秘文化内涵。 “1 3 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唯恐不及,楼房的第“1 3 ”层,常用“1 2 a 代替,飞机、火车、 剧院等没有第1 3 排的座位,每月的第1 3 号都不宜进行庆典活动。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 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在选择结婚等喜庆的日子时,汉民族喜 欢选择“双日子 ,追求和渴望的就是“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我们可 以说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我们会说“四通八达”,美不可言我们会用“十全十美 来称赞。 ( 二) 因交往习俗产生的文化差异 l 、称呼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称呼原则。晚辈称呼 长辈时,礼貌地以辈分称“爷爷 、“奶奶、“叔叔”、“婶婶等称谓来代替姓名称谓,不能 直呼其名。中国人的称谓也强调父系和母系之别。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忽略 了父系和母系的区别,孩子对父母的兄弟姐妹均称“u n c l e 、“a u n t ”,在晚辈和长辈之间、同 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礼貌和亲切。 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和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观念以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 大的差别。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李老”、“王老是对专业造诣 精深,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敬称,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 ,其内涵不是“老外 所能 领会的。而现在流行的“老外”的称呼应该算是一种不含任何贬义的昵称。而在美国等西方 国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年纪大的人年纪大的人因为没有竞争力而被嫌弃,因此“老”就 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无多,人们也就自然忌讳“老 字。这也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 化差异差生的交际上的差异。在称呼老师时,中国的学生不能对老师直呼其名,而在英语国 家,学生却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 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等级差别,为了能抬高别人的地位,喜欢用官衔称呼对方,以示 礼貌。以“姓+ 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如“王经理 、“李主任 、“张秘书长 等,人们 对职称是副称的领导称呼时,也习惯省去“副 字,以示尊敬。而在英语国家,在非正式场 合,同事及上下级之间一般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以表示礼貌。但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 也用一些头衔称呼对方。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问候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通常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表 达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其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却不尽相同。英语通常用的问候语“h i ! ” “h e u o t ( 你好! ) “h o wa r ey o u ? ( 你好吗? ) “g o o dm o r n i n g ! ( 早上好! ) “g o o de v e n i n g ! ( 晚上好! ) 。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使用,在中国大部分人见面常常习惯说“吃了 吗? 一,外国人对此往往大惑不解,因为“吃了吗? 在英语中一般用以邀请对方吃饭时使用 的开场白。所以中国人的这种询问方式常使他们感到大惑不解,误以为对方要请他吃饭。中 国人喜欢以“吃了吗 的询问方式代替问候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渊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 “食”看作是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我没有找到,但我个人认为是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吃了上顿没下顿,人们很难满足温饱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问候方 式。“民以食为天 ,填饱肚子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因此“吃了吗 这种询问方式是历史上 中华民族苦难和时时面临粮食短缺的一个历史缩影。了解了这方面的差异,面对中国人的询 问我们的外国朋友就不会感到莫名其妙了。此外,中国人还有独特的明知故问的问候方式, 比如:“出去呀? 、“买东西呢? 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要与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特 别是英美人,不妨换成祝愿“h e l l o h a v ean i c ed i n n e r ! ”( 您好! 祝您用餐愉快! ) 或是称赞h e l l o y o ua r ed o i n gag o o dj o b ! ”( 你干得真棒! ) 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3 、感谢与致歉的差异 汉语的“谢谢 和英语中的“t h a n k y o u ”的使用场合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国人往往在商 店购物、餐馆用餐、旅游住宿、雇佣交通工具等场合主动表示谢意,感谢他们为自己提供的 服务;然而在英语国家更多的是售货员、服务员、司机等提供服务的人员主动向顾客表示谢 意,是感谢顾客的光临。再如英美人接受礼物的时候很有礼貌,不但很高兴的接受,而且还 当着送礼物的人的面拆开礼物并对礼物进行赞赏,如“o h ,t h a t s j u s tw h a t1w a n t 来表示谢 意,以博取赠送人的欢心。但中国人接受礼物时,总是先推辞一番“您太客气了,还是拿回 去吧! 、“这样你就见外了不是? 等等,然后才会表示接受,但就算是接受了对方的礼物也 不会当面拆开礼物的,怕给对方以“贪婪 的感觉。 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感性言语行为,道歉语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b l u m k u l k a & o l s h t a i n1 1 3 】等学者实施的国际间“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计划”( c c s a r p ) 研究项 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道歉语。h o l m e s 1 4 】等学者从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出发,对不同语 言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跨文化分析。中国学者如贾玉新、宋莉、李志君等在借鉴外国学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英道歉言语行为及策略选择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这 些研究表明文化差异是导致道歉方略不同的主要原因。“道歉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公开承认做 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道歉 的功能是补救某种无礼的言行,建立或恢复谈 话双方的融洽关系。语境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实施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文化属于强语境文化, 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 语码负载的信息量少;而英语文化则属于弱语境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大部分由 显性的语码负载,隐性环境中蕴涵的信息量较少。在具体语境中,汉语文化中的道歉频率远 远低于英语文化。“强语境”的汉语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人们主张和谐,尽量避免紧张气氛。 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被认为是一种令双方丢面子的事情。因此,在交际中,中国人惯于采用 预防措施避免冲突发生,而一旦冲突发生,则多采用“直接道歉 策略来维护“对方 的面 子,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道歉频率低的结果。“弱语境的英语文化推崇个人主义。人们可以 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争吵。英语国家的人说“对不起 并不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觉得理 亏,比如请人让路的时候会说“ia ms o r r y ! ,其真正含义是让你“g e to u to f m yw a y ,s 0ic a l l c o m eo u t ( 你让让,我才过得去。) 但这种方式有了“对不起”更容易让人接受。在这种文 化中,个人的意见和与别人的分歧是被称赞的,一定程度的冲突被看作是积极的行为。人们 免不了冲突,也就免不了冒犯对方。所以,英语文化中的道歉频率也相应升高。人们多采用 “减轻责任 方略来维护“个人”或“自己 的脸面。另外,“道歉”在汉英文化中具有不同 的社会功能。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家长制为基础的,决定了中国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等级或差序 格局。这种等级关系的存在决定了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和谐。只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 的角色,这种和谐就不会被打破。这也就意味着上级或年长者冒犯了下级或晚辈,他们无须 道歉,这是“权威 之标志,是“权势”关系的具体体现。相反,只要下级触犯了上级,他 们一定得道歉。因为冒犯了“上级”或“权威”是名不正、言不顺,是没守其本分的标志。 然而,平等取向的西方社会结构决定了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平等秩序的弥补手段。在西方, 由于个人主义或人权至高无上,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只要冒犯了别人,就等于侵犯了别人 的利益,就必须道歉,而且道歉必须诚恳。 无论是本民族之间也好,跨文化交际也好,我认为多说一些感谢或道歉的话语有利于双 方误会的化解。 4 、打招呼与告别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相互交往的言语行为有其固定的模式,r a h u d s o n 指出人际交往的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交际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招呼”一“生意经一“道别”( g r e e t i n g sb u s i n e s sf a r e w e l l ) ,又 用“入场”和“出场”( e n t r i e s 和e x i t s ) 分别比喻“招呼语 和“道别语,说明“招呼 和 “道别在言语交往中的重要性【1 5 1 。“招呼 能够揭示会晤双方的关系并开启话题,“道别” 则巩固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没有“招呼 ,“生意经”就无法开始,谈话结束时不 说些“道别,双方关系也无法继续维持。通常情况下,“招呼和“道别的话语都是程式 化的,具有高度规约性。国内外学者对招呼语和道别语的研究相对较少,f i r t h 和e m e r y 发 表过关于英语招呼语的研究论文,钱厚生、贾玉新、毕继万等就汉英问候告别语差异进行过 单一话语的对比研究。汉英招呼语的会话结构都包括招呼及称呼( g r e e t i n g & a d d r e s s i n g ) 、问 候( h o wa r ey o ue x e h a n g e ) 以及闲聊( s m a l lt a t k ) - - 大部分,但汉语的会话结构在闲聊前还增加 了“询问对方的动向 ,包括询问对方的去向、对方是否忙碌以及对方的近况,体现出中国文 化的集体主义或他人为主的价值取向,是相互关心和关系亲密的表现。在具体的招呼过程中, 汉英都包括“称谓词+ 问候语 以及只用问候语的情况,只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更重视 说话双方的地位、身份,故称谓词往往在前并且多用职衔、头衔或尊称类称谓,以示尊重, 如“李局,您好! 、“郭老,锻炼身体啊? 等;而英语的称谓词通常置后:如“m o r n i n g , s a m ! ”。只用问候语的情况在汉英中都普遍:如“早啊? 、“h i ! 等。不过,中国人在 一些特殊场合只用称谓词打招呼,特别是用头衔、职位名称称呼对方显得很尊敬,如公司职 员见到董事长只是尊敬地叫一声“董事长 就算是打招呼了,这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汉英 “招呼 语中闲聊所涉及的话题存在很大差异。闲聊的基本社会功能是在交往中调整人际关 系。社会文化差异往往影响其话题。关系取向的中国人闲聊时的话题往往涉及到姓名、年龄、 婚姻、经济状况、商品价格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社会家庭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为人准 则,显示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然而,这些话题对崇尚个人隐私的英语文化却会构成一种 威胁,基本属于禁忌话题。在英语文化中,使用最多也最安全的话题是有关天气的,如“i t saf i n ed a y ,i s n ti t ? q u i t eas t o r ml a s tn i g h t 。 等,对方一般都会随声附和,然后再涉及 工作、居住条件、学习生活、业余爱好等话题并设法找出共同之处。 同“招呼 语一样,交际过程结束时的道别语也有较固定的格式,而且受到交际规则的 严格约束。汉语和英语在道别语方面的基本差别可以概括为:汉语突出的是关切和尊重,英 语强调的是欣赏和祝愿。具体说来,汉英道别语差异主要表现在:( 1 ) 中国人道别时注重表达 关切之情或以感激心情和卑己尊人的态度评价当前接触,如“您的指点很有启发,谢谢您的 教诲”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很注意对双方接触的评价,以表达愉快相会的心情,如“n i c et a l k i n g 1 4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oy o u ! 等。( 2 ) 中国人道别时着眼的是对别人的关心,表达的是为打扰了别人或占用了别 人的时间而深表内疚,如“对不起,你挺忙的,我就不耽误你了 ,而英语国家的人辞别时总 要提出自己不得不离开的理由并表示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