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做过贡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己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i 摘要摘要 本研究试图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师生关系, 意在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学校这一特 殊的文化机构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带入意义世界。 文章揭示了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动物,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关系。 我 们认为,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协调,即师生之间、师生与外部环境(学校、社会)之间 的协调;一种情感的愉悦,即师生心理满足和行为健康;一种状态的表达,即主观情感和客 观存在保持着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通过研究发现, 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和谐文化也 是如此, 不同和谐文化形态下有不同的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制约了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师生关系作为教育过程 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它的和谐对于和谐校园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意义十分深远。 而和 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有和谐文化作为依托, 因此,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引入和谐文化理念 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用两个章节的篇幅,从传统(古代和近代)和现代和谐文化的内涵 和特征入手, 考察了两个历史时期不同和谐文化下的师生关系, 提炼出传统和谐文化中对教 育的积极因素。同时,结合对浙江省部分中小学中现存师生关系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剖析 了其中存在的和谐与不和谐的主要问题,总结出影响师生关系的几大因素。 最后, 本研究提出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目标策略: 借鉴传统和谐文化, 要求学校重视 “天 人合一”观,师生双方具有“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确立“尊师重生”的师生观,树立师 生双方“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学习“自知者明”观;同时,挖掘现代和谐文化,实现师生 关系 “文化转型”,并构建师生文化认同机制。以期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有益的思 路。 关键词:和谐文化;师生关系;教育改革关键词:和谐文化;师生关系;教育改革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ii abstractabstract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study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ntends to construct one kind of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lea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in the school this special culture organiza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world.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person is fundamentally a cultural anim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fundamentally a cultural rela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one kind of overall coordinate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teacher-studen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schools, social);one kind of emotion joyfulness,that i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 mental satisfies and behavior health,;one kind of expression of a state thats mean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intain a positive state. through the study we found that culture will develop and change unceasing with the vicissitude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harmonious cultural, different harmonious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discord factors of tradition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stricted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ment. at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t the new education situation, as a key element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its harmony is very profound for harmony campus and even the entire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rely on culture as there is harmony, and so in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culture has becom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take the time as a clue , with two chapter lengths, obtain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ancient and modern) and culture of modern harmony, inspected teachers-students relations under two historical period different harmonious culture , refines the positive factor in education from traditional harmonious cultural.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based on zhejiang province partial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xta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 condition, analyzed exists harmony and not harmonious subject matter,and then,summed up several factors that will impac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inally, with a view to provide useful ideas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ome goal strategy in order to construct good teachers-students relations: profits from the traditional harmonious culture, requests the school to take the view of “the beauty to uni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oth sides have the thinking way of “harmonized but not identical”, establish the view of honor the teacher and value the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wo sides set up the values of ” harmony is precious”, study the concept of “self-awareness is bright”; at the same time, excavate the modern harmonious culture, achieve a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and build cultural identity mechanism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harmonious cultur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education reform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iii 目录目录 摘要摘要 . abstractabstract . 引言引言 . 5 一、选题依据 . 5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6 (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 6 (二)关于和谐文化的研究 . 8 (三)关于师生关系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 9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0 (一)和谐文化 . 10 (二)师生关系 . 10 第一章:传统和谐文化下的师生关系第一章:传统和谐文化下的师生关系 . 12 一、传统和谐文化的界说 . 12 二、传统和谐文化的特征 . 14 (一)以“仁”为本 . 14 (二)以“诚”为核心 . 14 (三)以“自律”为基准 . 14 (四)以“中”为原则 . 15 (五)以“和”为价值取向 . 15 (六)以“礼”为规范 . 15 (七)以“包容”为胸怀 . 16 三、传统和谐文化下的师生关系 . 16 (一)亲情关系 . 16 (二)师友关系 . 17 (三)礼义关系 . 18 (四)尊师重教 . 19 (五)师道尊严 . 19 (六)教学相长 . 20 第二章:现代和谐文化下的师生关系第二章:现代和谐文化下的师生关系 . 22 一、现代和谐文化的界说 . 22 二、现代和谐文化的特征 . 23 (一)人本性 . 24 (二)多元性 . 24 (三)整合性 . 24 (四)宽容性 . 25 (五)公平公正性 . 25 三、现代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 26 第三章: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分析第三章: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分析. 29 一、师生关系现状 . 29 (一)双方在对现阶段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 29 (二)师生在双方关系的归属上存在歧异 . 30 (三)师生双方缺乏认同感 . 31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iv (四)师生之间对好教师的标准存在差异 . 32 (五)师生之间存在一致的方面 . 33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 33 (一)功利文化 . 33 (二)学生文化 . 34 (三)教师文化 . 35 (四)认同感 . 35 第四章:和谐文化中师生关系的重构第四章:和谐文化中师生关系的重构 . 36 一、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 36 (一)共同付出 . 36 (二)双方互益 . 36 (三)彼此愉悦 . 36 (四)均衡发展 . 37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 37 (一)借鉴传统和谐文化,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 . 38 (二)挖掘现代和谐文化,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 . 42 余论余论 . 4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7 附录附录 . 49 致谢致谢 . 49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5 引言引言 一、选题依据一、选题依据 在国家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中,和谐视野下的教育基本矛盾和现代师生关系成 为关注的焦点。 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有其特殊的参与主体教师与学 生,有其特殊的活动形式教学。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由此引发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成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素质教育的关键还是师生关系问题。当前,无论是教 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 量的提高,最终都要依靠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来达到教育目的。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师 生关系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 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自从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和谐便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以“和谐”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的文章日益增加,但多数是针对学科特征提出如 何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也有些措施过于理论,缺乏实效性。同时,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 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必定是多个利益主体的相互均衡,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包容, 以及多种关系的顺畅、融洽。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广泛、最活跃的关系,作 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它的和谐对于和谐校园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十分 深远。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等。通常认为,师生关系是一个内容很复杂 的概念,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 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关系体系。事实上,我们把师生 关系分解成这么复杂的关系体系, 完全是出于思维认识的需要, 师生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的 关系,只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在教育这一特定的情景之中,有着特定的目的和表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 师生关系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组织中的师生之间人 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远比我们分析的要复杂得多。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目的指向的角度, 或是关系形式的角度还是关系发生的组织的角度等等来把握师生关系都没有很好地深入师 生关系的本质。 师生关系不只是单纯的工作关系或人际关系, 而是一种多维复杂的文化关系。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关系。 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动物。 庞朴教授在谈到文化的本质时说: 文化是人的本质的 展现和形成的原因。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文化。 ”要了解人必须了解文化,而了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出版社,1999: 18 邱志华和陈序经.学术论著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6 解了文化就会对人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另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对文化的选 择、传承和创造,而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对文化进行选择、传承和创造的重 要途径。文化与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近亲”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教育资料,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又构成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师生关系在 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把师生关系放到和谐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 可以发现,在文化发展变迁的不同时期,师生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人是文化活动的载体, 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各自构成两个不同的 文化群落。表面上看,每个个体的言语、行为、个性、风格都是独特的,但实质上,这些外 在的、内在的一切特征都会受到他们所处的亚文化圈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只有 从文化的视野考察师生关系, 才能对师生关系有较为本质的认识。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师生关 系,就是把学校这一特殊的文化机构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带入意义世界,用超越实体化、制度 化的眼光来寻求一种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所以从文化的视野研究师生关系具有方法论 上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谐文化,来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 思考。 二、二、 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研究“师生关系”问题由来已久,教育理论界研究师生关系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研究 的触角也涉及到师生关系的概念、特征、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途径等各个方面。近几年“师 生关系”问题是很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总体看来,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反思, 汲取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和谐因素用之于现今, 同时指出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端和危机, 以示警 戒;二是提出新时代师生关系重构的目标和途径。 对于师生关系研究的切入点也丰富多彩。研究者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现实 到虚拟网络,从文化学、生态学、 管理学、伦理学等方面对师生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 多学科的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丰富了师生关系的理论建设。 1.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概述 回溯外国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 心”两极之间徘徊。对这一 “钟摆” 现象的不同取向, 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在现代美国和西方国家中, 师生关系理论一般不主张以教师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 而 是着眼于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与方式并根据有关的理论建立师生关系模式。 美国和一些西方 国家流行的师生关系研究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相互作用模式,另一种是社会体系模式。相互 李定仁和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7 作用模式有三种类型,即师生交互作用模式、师生互动过程模式和师生语言交流模式。社会 体系模式包括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和班级师生关系模式。 张武升教授认为, 国外师生关系 研究中存在两种倾向, 即科学主义倾向与人道主义倾向。 科学主义力图运用严密的科学研究 方法来揭示师生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使师生关系尽力客观化、科学化。人道主义力图确立 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和个性全面发展,强调师生之间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采用情感教育。从发展趋势看,当代国外师生关系理论越来越坚持科 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融合,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0 世纪西方师生关系研究的演变进程从总体上说, 它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 自由和民主尊重和发展平等和对话。 2.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教 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 就目前来看, 人们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理解成 一种多层次、多性质的关系体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 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 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 这是一 种在新课程理念下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伴随着主体教育理论的逐渐兴起, 教学中的客体逐渐被淡化。 研究者突破以往单一的教 育学领域, 从心理学、 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维度来考察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性质、特征、 功能模式、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以及师生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出现 了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近年来,随着交往教学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更是倾向于用具 有动态性质的, “师生交往” 、 “师生互动”来代替静态描述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研究视 域进一步得以拓宽。 这些研究的主要共同点在于:(1) 认为师生关系中教育教学关系是基础, 强调了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特有的, 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 承认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所在。 (2)将教学关系视为师生关系的核心, “现今师生观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围绕着教学 任务及实现这一脉络展开的,师生关系等同于或近似地等同于教与学的关系, ” 由此产生 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对师生关系的定义主要有: 陈桂生认为,师生关系之间实际上至少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 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 指出从师生关系的这三重性质中 “历史地形成了师生关系的三原则, 即: (1)作为教育工作关系的师生关系的原则:教学相长; (2)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 缩影的师生关系原则: 民主、 平等; (3) 作为一般人际自然关系的师生关系原则: 尊师爱生。 ” 石佩臣等认为,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 张武升外国师生关系理论的构建与发展j教育评论,1989(6) :35 李定仁和肖正德20 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9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5 胡尔纲角色理论与师生关系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6) :34 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8 分。 ” 概括起来说,师生关系可用角色关系和人际关系来涵盖。 “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 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师生间自然的人际关系, 最基本的是一种由教与 学活动联系起来的工作关系 ” 。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 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 方式正在改变着当今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也随之再次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从以 上陈述的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对于新的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问题尚处于边实践、边摸索、边 总结的探索阶段, 由此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限定在课堂领域,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 关系研究的片面化。同时,和谐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 的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以期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与促进作 用。 从中国全文期刊网上的检索文章情况来看,1979 年至今以“师生关系”为关键词的共 计 18603 篇,1979 年至今以“师生关系”为题名的共计 2562 篇, 1979 年至今以 “师生关系” 为主题的共计 21260 篇。 可能是本人查阅资料的疏漏, 未发现从和谐文化角度出发来研究师 生关系的文章。 (二)关于和谐文化的研究(二)关于和谐文化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和谐文化的研究,首要的关注点是和谐文化的概念所涉及的若干基本 理论层面的问题。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谐文化的特征, 和谐文化的功能等问题。 关于和谐文化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 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 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 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范式,是一种 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反映了人们对 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和精 神动力。 另有学者概括地认为,凡是有利于追求和谐的人类创造物均属和谐文化,它是由 和谐理论、和谐观念、和谐制度与和谐装备构成的。 也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指反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 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6):6 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n光明日报,2006-05-02 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6-07-25 杜宇新筑牢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n光明日报,2006-12-18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9 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 范的总称。 关于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一种观点认为,和谐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物态文化、行 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四个层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包括多元 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内容的文化形态。 也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一个 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 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 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 冲突和相互抵消的,呈现出“和谐文化”的面貌;二是普遍抽象的文化层面,这一文化 体系与它的经济基础、 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是和谐一致、 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离、 对立和相互抵消的,从而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自然)达到整体意义上的“文 化和谐”。 关于和谐文化的特征。一种观点认为,和谐文化的特征体现为:主导性,和谐文化 的主体内核是党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把握和先进的意识形态;民族性,和谐文化的灵魂是 它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中国的和谐文化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积极 吸收借鉴世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果; 层次性,和谐文化包含了主导文化、 精英文化、 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及其和谐;动态性,和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 要求、人民的需求、文化规律本身的要求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开放性,现代和谐文 化的建设以全球化为背景,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世界性,中国的和谐 社会与和谐文化一旦建设成功,这一套经验和文化实绩将具有世界意义。 另一种观点 认为,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 由上可见, 对于和谐文化的研究往往把其放置在社会的层面研究, 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和谐文化, 而鲜少有从不同历史时期把和谐文化放在教育领域, 利用和谐文化解决教 育中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关于师生关系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三)关于师生关系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在教育理论界,有大量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的文献,但大多注重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传承、传播、创新等功能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等。 张雁华在教育导刊2002 年 2/ 3 月号上撰文论文化反哺视野中师生关系的特征 , 该文以文化反哺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师生关系, 并试图在文化反哺理念的视野中建构面向 未来、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翟莉、姚本先在江西教育科研 2004 年第 3 期上发表论文略论影响师生关系的个体文化 ,指出教师的文化归属感和教师 卢岳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功能浅析n湖南日报,2007-01-08 韩东屏论和谐文化j理论月刊,2006 (12) :10 卢岳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功能浅析n湖南日报,2007-01-08 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n光明日报,2006-05-02 张西立和谐文化论纲j学习论坛,2006 (8) :56 韩东屏论和谐文化j理论月刊,2006 (12) :22 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10 的文化经验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所用的语言,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