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中文摘要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 中文摘要 苏绣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美术,苏绣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品位享誉 全世界。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汉 字装饰艺术与苏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在一些具体的艺术 形式中二者之间有机地相互融合,例如苏绣寿字装饰。本文主要结合苏州地区的地域 特点和人文环境,对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作了一些探讨及必要的分 析,尤其是对其装饰特征加以分析和探讨。从理论上探讨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这一独 特艺术形式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独特形式是以中国特殊的历史 文化为基础的,在现代设计中应取其精华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现代设计更能充分体 现民族文化价值,具有更加丰富盼文化底蕴。 关键词:苏绣寿字装饰艺术 作者:曹杰 指导教师:李超德 t h es t u d yo f t h ed e c o r a t i o no f t h es h o uo f t h e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i nm o d e mt i m e s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t u d y o ft h ed e c o r a t i o no ft h es h o uo ft h e 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 i nm o d e r nt i m e s a b s t r a c t t h e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i st h ea r t i f i c i a la r tw h i c hh a sl o n gh i s t o r yi nc h i n a t h e 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i sk n o w nt ot h ew h o l ew o r l d ,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s p e c i a lf o r ma n d e l e g a n ta r ts a v o r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h a v eal o n gh i s t o r yi nc h i n at o o i ti st h eo n l y u n i n t e r r u p t e d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eu s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t od a t es y s t e mi nt h ew o r l d t h e d e c o r a t i o na r t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a r et w oi n d e p e n d e n t s y s t e m s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b u ti ns o m ef o r m so fa r tt h e ym i n g l ea n dd r a wo n e x p e r i e n c e se a c ho t h e r ,s u c ha st h ed e c o r a t i o no ft h es h o uo f t h e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 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om a k es o m ed i s c u s s i o na n de s s e n t i a la n a l y s i sf o r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e x i s t e n t d e c o r a t i o na r to ft h ed e c o r a t i o no ft h es h o uo ft h e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 ,c o m b i n i n gt h e s e c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a n dl i t e r a eh u m a n i o r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o fs u z h o u e s p e c i a l l yt ot h e c h a r a c t e ro fd e c o r a t i o ns t y l eo fi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o fd e c o r a t i o ng r a p h i c sf o r m e do nt h e b a s eo fc h i n e s e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t h ee m b r o i d e r yo fs u z h o u ;s h o ua n dl o n g e v i t y ;d e c o r a t i o n ;a r t w r i t t e n b yc a o j i e s u p e r v i s e db yl i c h a o d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魁龇盐日期:越:主:匹 学位论文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 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皤。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抱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 导 够。术 日期:趁壁:毛丛 日期:幽& 。互 ;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 弓 言 弓言 寿字是形体变化最多的汉字之一,它与西方文字的构成不同,反映着深层的文化 和审美。寿字作为艺术题材在我国应用,历史久,范围广。寿字装饰作为中国文化史 上的独特现象在苏绣绣品中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近现代苏绣寿字装 饰,试图探寻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因素,探析汉字装饰与苏绣装饰之间的关系, 进而分析这种传统装饰艺术的特色。传统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启迪作 用,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在流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设计思想是当代装饰设计可以借鉴 的。 国内对汉字文化、寿字装饰及苏绣艺术均有较为系统的研究j 近来,国内对历代 织绣作品中的寿字装饰也有一定的研究,但对苏绣寿字装饰的研究不多。如中国艺术 研究院的李丛芹著有汉字与中国设计一书,王云庄于2 0 0 1 年发表了“寿 字的 应用与流变,张晓颖于2 0 0 0 年发表了苏绣艺术特点浅析,苏州大学的叶继红于 2 0 0 5 年发表了从苏绣看传统技艺敝化再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的陈娟娟于2 0 0 4 年发表了织绣文物的寿字装饰等等。国外已有对汉字文化的研究,如日本的藤枝 晃的汉字的文化史、瑞典的林西莉的汉字王国等著作,而对寿字装饰及苏绣 寿字装饰的研究不多。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一、绪论 一、绪论 中国的刺绣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早在新 石器时代,随着毛织物、麻布及丝织物等的出现,人们有了衣服,有人就开始把以前 纹刻在身上的部落图腾的纹样改为_ j | i ! f 绣在衣服上,这样,刺绣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 了。刺绣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精神创造。 一件绣品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时间长。一个精致的荷包需要做几个 月;一件龙袍则至少要一年才能完成;更精致的大件绣品则需要好几年。从创作上说, 它比书画、瓷器更为费时、费力,从艺术价值上看,绣品的图案都非常有意义、有故 事。 现在所能见到的绣品多是明清以来的作品,据尚书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衣画而裳绣 了。大约从汉代起,刺绣就已成为闺中技艺。过去的中 国女子从小就学习刺绣,她们在出嫁前,要为自己绣一批绣品作陪嫁;婚后家里的摆 设、家人的衣物等也需要用刺绣来点缀。中国人家里几乎所有的用布料做成的东西都 可加以刺绣,从椅垫、桌围、门帘、被面、枕套、壁挂、屏风等家居用品,以致大人 小孩的衣服、鞋帽等服饰用品。特别是清代男子中流行的悬挂在衣外的品种繁多的佩 饰,如荷包、钱袋、扇套、眼镜套、表套、钥匙袋等,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子们永远也 做不完的绣活。刺绣是在织物上,用针引线绣成图案纹饰。因而,刺绣品不同于一般 的织物,它凸现于织物表面,通常具有浅浮雕般的视觉感受,而不像多数织物那样是 平面的。 明清两代大量的束l 绣题材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吉祥图案,即所谓的“图必有意,意 必吉祥”。中国的吉祥图案不可胜数。有托物寓意的,如松鹤寓意长寿,鸳鸯寓意夫 妻恩爱。也有因谐音而寓意吉祥的,如蝠裙“福 ,鱼和“余 ,金鱼和“金玉 的 谐音等等。还有几种方式联合起来加以运用的,比如万字和牡丹叫做富贵万代,万字、 蝙蝠和寿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福寿万代另外,不同人的服饰、不同场合的装饰也有 区别。比如,在祝寿时,绣品要用万寿无疆、福山寿海、松鹤延年、福寿三多等纹样: 祝贺升迁则用指日高升、平( 瓶) 升( 生) 三级( 戟) 等纹样;而婚庆时则要用鸳鸯 戏水、和合二仙、连( 莲) 生贵子、瓜瓞绵绵等纹样。 2 望墨垡蔓堑查兰茎塑堑壅二:堕笙 以福、禄、寿、喜、财为五大表现主题,是中国吉祥装饰图案最突出的特色。这 五大主题是我国农耕社会世代相传的理想追求,其中以寿为先。刺绣中的寿字装饰就 颇具特色。绣品中的吉祥装饰图案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记录了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它往往能融文化、历史、民俗、艺术于一体, 把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美好愿望结合起来。它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流传与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和融合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 内涵,从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本文在对近现代苏绣绣品的寿字装饰作了一定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寿字装饰 在苏绣绣品中的运用,力图探求这种古老的民族艺术传统表现形式的文化根源。寿字 构造的思维方法及诗性意蕴在绣品中闪现出独特的光芒,令人过目难忘。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 一) 苏绣艺术的艺术特色 苏绣是以苏州、吴县一带为中心生产区的刺绣,它大约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 公 元前7 2 2 年一4 8 1 年) ,最初主要用于刺绣服饰等日用品,后来在日用绣品刺绣技法 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受绘画艺术的影喻,在宋代出现了专供欣赏的“画绣 。宋代以 后,苏绣艺术基本上是沿着日用品和欣赏品这两条路线并行发展的。因此,苏绣的产 品主要可以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品类。 在上海的顾绣出现之前,明代正德年间的户部尚书王鳌主编的姑苏志中就有 “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评价。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 线套接不露针迹。如为表现晕色效果,多采用套针,在套接时不露出针脚,自然晕色 过渡,晕色时的色差非常小,套接非常细,常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或邻近色相配, 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 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刺绣主要是通过运针引线的技巧及组织色线的变化来创造形象的。这种变化色线 组织针画形象的运针方法就是针法。针法随着刺绣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会受到各 地自然地理条件和不同民族爱好习惯的影响,就免不了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苏绣独 特的艺术风格就是通过苏绣的针法及其运用技巧来表现的。近现代苏绣在原料选用、 针法等方面与京绣、粤绣等有所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末沈寿的雪宦绣谱中记述了齐针、抢针等十八种针法。近现代苏绣的针法 及其运用注重变化,目前常用的针法主要有:齐针、套针、散套针、施针、虚实针、 乱针、戳纱、接针、滚针、打籽、打点、擞扣针、集套、抢针等,各具特色。从原来 常用的十多种增加到目前的五十种左右。苏绣还很讲究绣线的粗细,一根线的1 2 粗称”一绒”,1 1 2 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线分成若干份。苏绣注重合理用线 和丝理的变化。还常根据不同的质地、色彩及绣样题材,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针法, 用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能够充分地表现出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轻薄的花瓣时,用 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出轻薄甚至透明的感觉。绣花枝时,用线就要略粗,排 4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针要密,才能表现出枝干的浑厚感。又如在绣石头、枝梗等较厚重的物体时,用线要 较绣花枝时更粗一些,排针并不过于均匀,以便表现出折皱感。再如绣猫时要根据猫 的毛丝变化掌握丝理,绣出的猫才会是毛茸茸的,形象逼真生动。艺人们能将一根头 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并能将线头、 线结藏得无影无踪。 苏绣针法的分类主要有: a 、直绣 ( 1 ) 、直针:用垂直线绣成形体,起落针全在边缘,边口齐整。配色是一个单位一 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 ( 2 ) 、缠针:是用斜行的短线条缠绕着绣成形体,方向是一致的。 b 、盘针:盘针是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 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 1 ) 、切针:也叫刺针。针与针相连而束i j ,第二针须接第一针的原眼起针,针迹要 细如鱼籽,即所谓的“一芝麻三针”。 ( 2 ) 、接针:切针可以延长线条,但会露出针脚。运用接针可以更顺畅地加以表现。 ( 3 ) 、滚针:也叫曲针。第二针插入第一针中偏前些,紧逼其线,把针脚藏在线下, 第三针要接第一针针尾偏前些,下面以此类推。 ( 4 ) 、旋针:是用接针或者滚针的方法盘旋而绣的一种针法。绣的时候,顺着形体 徊旋的纹路用短针盘针,匀密而不露针脚。 c 、套针: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1 ) 、单套:又名平套。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 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留出第四 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其后依此类推。 ( 2 ) 、双套:双套的绣法与单套的绣法相同,但比单套套得深,批数短。它以第四 批和第一批相接,即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三处,第三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二处, 第四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一处。 ( 3 ) 、木梳套:其绣法和单套相同,但比单套松稀。它是在第一批出边后,第二批 在第一批一半处落针的,每隔一线套一针。 5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 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 4 ) 、集套:其绣法也如单套,但外口的第一批针多,绣一批少一批针数,批批藏 短针。绣到最后,周围的线路全集中在一个眼中,一批一批地相覆,犹如单套。 ( 5 、偏毛套:是绣片毛的套法,常被用来绣鸟毛。该方法根据片毛的纹路进行套 绣,套法和双套相同,只是线条略有长短。因此,也有人称它为“长短套”。 ( 6 、活毛套:是绣走兽用的针法。其套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平绣三针,然后在第 三针上加上一针交叉针。这种绣法有一定规律,都是一组一组绣上去的。第二种是里 面紧,外面带有放射形,由外向内绣,第二批套上的线覆在前一批的一半处落针,按 照动物的形状转势。 d 、擞和针:又称长短针。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 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多用来绣仿真形象。 e 、抢针: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 抢上去的针法。这种针法可以说是直针的发展。 f 、平针 ( 1 ) 、平金:是用金银线的洒线绣,又叶盘金。它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先 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 纹样而回旋填满,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 如图1 ) ( 2 ) 、钉线:钉线是一种特制的细色线代替金线的绣法。这种色线叫棕线,也叫包 根线。其绣法和平金相仿,因为它的线色多,能绣的物体也比平金广得多。 g 、散错针: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的表现效果,力求形体 逼真。 ( 1 ) 、散整针: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 2 ) 、虚实针:是虚、实并用、以实形虚的针法。 ( 3 、乱针:乱针是杨守玉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创造的绣法。这种针法是不规则 地用针用线,用长短色线交叉重叠成形,先以混合色线为底,再叉叠其他色线,根据 底色来调和,叉叠到形似为止。 h 、编绣:它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主要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 十字桃花、绒线绣等。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因此,也可以称它们为图案绣。 ( 1 ) 、戳纱:也叫穿纱,是由直针变化而来的。 6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 2 ) 、打点:也叫斜一丝或一丝串,是一种扣绕法的戳纱。打点的绣法是以三丝罗 为底,用线在罗的十字纹上扣一针,也可以用纱或比较粗的布为底。 ( 3 ) 、铺绒:又叫别绒或瘪绒,也就是挑花,它和戳纱的编织法类似。其绣法:先 在准备挑花的界内,用白生丝做经线,每丝相距半分或三分之一分、四分之一分,排 列必须非常均匀。 ( 4 、网绣:该绣法与其它绣法不同,是用网状组织的形状来绣制图样的。网绣是 一种古老的绣法。过去流行在农村时,人们多用它来绣围裙、鞋边、衣边、带头等。 ( 5 ) 、夹锦:这种绣法不同于网绣,有空眼,而且是填满的。它可以在果实之类的 图样内织出多种图案纹样。 ( 6 ) 、十字挑花:又叫拉梭。它与戳纱中的扭绕法相似。不过,扣绕法是斜一丝, 而十字挑花是扣十字,用十字组成各种图案。 ( 7 ) 、绒线绣:也和戳纱中的扣绕法相似。它以粗麻布为地,以毛绒线代替花线。 毛绒线不易褪色,反光比花线小,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 i 、饶绣:是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 针,都属于这一类。 ( 1 ) 、打籽: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做法是每一针都要在布面上打一个结钉住,因 为结要打得均匀,绣时很伤眼睛,非常不容易,但因绣成的纹样肌理美丽,所以特别 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 ( 2 ) 、拉锁子:又叫打倒籽,用这种针法绣出的绣品精致整齐而又坚固耐磨。 ( 3 ) 、扣绣:扣绣的针法原来是用来扣边的,所以过去称它为“锁边”。近代流行 很广的扣花就是应用这种方法。它可以扣出各种图案,而且有多种扣法。 “) 、辫子股:这是古代最早采用的针法之一。其绣法是;第一针由底向上做起, 第二针在第一针那里穿起戳下,把线留在上面,针尖向前约一分的地方穿起,套在线 圈内收紧线,就成了一个线圈,然后继续按此法套扣。 ( 5 ) 、鸡毛针:这种针法常用来绣b 用品上的图案。绣长形的叶子或长形羽毛等都 可以采用这种针法。 j 、施针:施针是加于他针的针法。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 滞,参差而不齐。 7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k 、辅助针: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锖4 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 度和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 1 ) 、辅针:在需要用施针、刻鳞针时,先用长直针刺绣,使之满如平绣,这就是 辅针。 ( 2 ) 、扎针:扎针适宜绣鸟爪。绣时,先用直针,再把横针加在直针上,如同扎物。 ( 3 ) 、刻鳞针:它是绣制鳞状形象的针法。如扎鳞、抢鳞、叠鳞、施鳞等种。 l 、变体绣:刺绣中的一些借助于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使常规刺绣发生 变化的特殊绣法就是变体绣,其中主要包括染绣、补画绣、借色绣、高绣、摘绫和剪 绒等。 ( 1 ) 、染绣:元代绣品中的人物、花鸟多用墨描眉目,以画代绣。染绣的方法就 是从这开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 2 ) 、借色绣:它是画、绣并行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借画稿的着色以助匀密。 另一种是廉绣,即在画好的绣面上,用稀的线条顺着笔势绣在上面,以表现光彩。还 有一种借绣底的颜色以减少刺绣工时。 ( 3 ) 、补画绣:也是一种画、绣并行的方法。但它只绣画面的一小部分形象或者 绣其中的主要部分或点缀品。 ( 4 ) 、高绣:其特征是使所绣物体的一部分高起,使其立体感增强。 ( 5 ) 、摘绫:以薄绫摘成花朵,再另用线缀在绣片上。 ( 6 ) 、剪绒:原是西洋绣法,因其简便易学,所以民间常用它来绣儿童的围嘴、 枕套之类。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绣制欣赏品。 其中,拉锁绣是最为古老的绣法之一,早在西周战国时,它就已是主要的刺绣针 法;齐针是一种基础针法,其线条排歹 f 均匀、齐整:乱针看似乱,但却乱中有律,它 主要是利用长短参差的直针、横斜交叉地组织线条成形,因而在掺合后仍能保留多种 色线的固有色,色彩掺合的次数不拘一格,直至光、色、形都达到表现效果的要求为 止,抢针绣最能表现色彩的过渡;滚针要求两线紧捻而连成条纹,线条的转折比较灵 活,无论绣直线还是曲线都能游刃有余;打籽绣多用来表现花蕊或静物小品, 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为“四大名绣”之首,它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外 国元首,并参加过近百个国家的展览,被誉为“神奇的艺术”。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 二) 汉字装饰艺术的艺术特色 2 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汉字具 有独特的意象结构和形式特征,它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汉字独 特的象、意结构直接参与了设计形式的构成。寿字装饰在苏绣中既传达了特有的吉祥 民俗文化意义,又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既具有特别的象征含义,又起到了独有的装 饰作用。除了对汉字形体的直接运用之外,汉字象、意结合的思维模式也促成设计象 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汉字的构造方式、思维方法及其蕴含的特殊意味对中国设计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 响。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然发挥着日益 重要的作用,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汉字的符号形式中所蕴涵的思维方式、精神理 念和人文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杨振宁认为“汉 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显然,中国的汉字蕴藏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汉字在中国使用 了几千年,这样就使得汉字不可避免地成为见证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一面镜子。 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寓义的图案,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 用这些吉祥图案作装饰,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贺。中国的吉祥 图案最早开始于周代,后来逐渐在民间流传,到吩清时期最为繁盛,一直到今天,它 们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用汉字作装饰的吉祥图案就很多见,如 我国一直到现在还延续着春节贴福字,结婚贴喜字的传统。 在我国汉代,用汉字来作装饰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汉字组成的“吉语”图案在 青铜器、漆器、丝织品、建筑物上都是常见i 搀装饰形式,这也初步确立了汉字图形在 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装饰范本及其重要地位。汉字图形除了出现在砖瓦、匾额、印 玺、铜镜、钱币、兵器等物品上,还常应用在刺绣、年画、木雕、石刻、招幌等的设 计中。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图形的装饰手法在上述设计作品中不断地融会贯通,形成 丰富多变的难以细数的艺术形式风格。因此,汉字图形装饰成为中国重要的艺术表现 方式之一,在中国设计中成为最精致的构成元素之一。 汉字图形是在汉字基本笔画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嵌入、夸张、变形、取舍等多 种装饰手段进行组合构成的图形艺术,它或独立或附加于其他物品之上,在形态上既 合乎汉字的基本结构,又不仅仅拘泥于它的可读性,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手法多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变,是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字艺术。汉字图形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为一 种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书写过程中,对字的结构或形 体进行大小、长短、疏密、穿插、向背等艺术化的处理,以艺术形式上的节奏和韵律 等处理手法来表达对生命形象的深深感悟。汉字图形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对汉字的形式 进行处理,使其呈现出装饰化的形式美,有时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 汉字图形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汉字图形的发展、变 化过程中汉字本身的结构和内容并没有被完全丢弃,而是被很巧妙地运用于新的艺术 形式当中去了。当然,汉字图形在自由地被创造的同时,也会受到汉字形式、结构等 的限耕。 汉字图形装饰在我国民间的运用十分广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这类 图案在年画、剪纸、瓷器、刺绣中就很常见。在一些民俗活动和艺术创作中,常运用 谐音、喻意、象征等手法表达民众睁撺美理想。福字图形在民间盖房上梁、节日或喜 庆时都要张贴或描画,“福字图案样式繁多,由花鸟、仙人、宝器等图案组合的福 字更是别出心裁。福字还常与谐音的“蝙蝠、天官、禄、寿和龙凤等纹饰结合在一 起,具有不同的寓意。如在字形构成上,有用百福字组成寿字图案的,字中有字,寓 意“百福捧寿”。在传统题材中以福字图案为仓| 上作主题i 搀还常有“五福临门 、“五 福捧寿 、“万福流云“天官赐福 、“十福来朝”等。“禄 在民间常与福、寿、 喜等字并用。因“禄与“鹿刀谐音,所以禄字的装饰常用鹿的形象。“禄”字的书 写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在禄字图案中常把“辛”部写成站立的鹿,“录”则用“摇钱 树 、元宝或其他纹样装饰,喻意长寿发财。其吉语含义在文字装饰上常见的内容 和题材有“鹤鹿同春、“全禄百寿”、“福禄祯祥 等。寿一直是人类追求生存愿 望的象征。寿字最早见于周代早期的铭文中。汉字中的寿字至少有几百种写法,字体 变化之大,图案性之强,应用范田之广,在整个汉字体系中也是难觅其匹的。而且每 个寿字都是一个完整的图案,大小寿字既能独立使用,又可组合为一体,由此可见汉 字的可变性和图案性( 如图2 。寿字图案的应用十分广泛。寿字还是敬老祝福的象征 符号。寿字图案早在汉代已应用于织绣,唐宋器皿上也有寿字出现。明清刺绣中“群 仙寿字中堂条幅”的样式就颇为多见,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寿字八仙”、山东单县石 雕牌坊的“百寿透雕图 ,其工艺之精,技法之巧,令人赞叹。民间的年画、剪纸、 1 0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对联、中堂等的寿字图案,常用松鹤、仙桃、灵芝、暗八仙等纹样装饰,寿字的外轮 廓为圆形的称之为“圆寿字 或“团寿字鼍字的线条环绕不断;长方形的称之为“长 寿字,字的线条延向两端。“团寿字 与“长寿字”的形式在明代的织绣品中已经 普遍流行,现今还常能在织绣品的图案纹样中见狲( 如图3 、如图4 ) 。这种形意相问 的图案构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图案构思的典范之一。流传于民间的寿字图案之丰富 和普遍不胜枚举。其造型和装饰内容更是花样百出,一个寿字骨架,可以采用不同的 造型手段、装饰纹样及寓意传说。各式寿字图案常结合使用的题材还有风串牡丹、鱼 串荷花、龙凤呈祥、喜上眉( 梅) 梢等。民间寿字图案的造型变化很多,在其基本字 形的基础上再施加变化,形成百寿图案。这样,寿字就把一个字变形创造,打破了汉 字单纯的可识性而强调了其装饰性。 绣品中的汉字图形装饰应用比较普遍,如在喜帐、寿帐、寿衣、儿童鞋帽、鞋垫、 枕顶、香囊、门帘中就颇为多见,其内容常与子嗣繁衍、升官发财、男女爱情、鱼樵 耕读等紧密相连。其图形样式则更为繁杂,既有传统的代代相传的程式化样式,也有 文人代笔妇女加以模仿的文字,更多的是妇女仓i j 造的汉字图形样式。汉字在我国织绣 中的运用,十分久远。留存于世的东汉“万事如意锦”色调厚重,锦面织有卷云纹和 “万事如意”四字图案。唐宋织绣装饰也多用一些吉祥文字图案。发展到明清,织绣 服饰、中堂立轴、对联等更是常用汉字图形构成装饰图案,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技艺 上都有了新的拓展。这类汉字装饰图案不仅流行于宫廷及士大夫阶层,在民间刺绣中 也常用于帐幔、靠垫、枕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节日、庆典、婚俗等服饰用品的 装饰中更是十分常见。运用吉语图案、花卉、故事、吉祥物组成的汉字绣品比较典型。 其造型规律、构成样式、色彩调配都与吉语图案保持着继承关系。同时更加突出刺绣 的工艺手段,色彩更加艳丽明快。如江苏镇江博物馆所藏的“百花对联”就是以物组 字的典型绣品,其针法变化奇特,技巧性强。用百花图案组成对联,采用大红缎料为 底,桃红、桔红、杏黄、淡紫的莲花、牡丹、芙蓉、菊花等与草绿的叶脉、叶片相配, 显得华而不俗,稳中有俏。使“把管描蛾传汉殿、吹箫引凤上秦台的楹联越发显得 清新瑰丽,颇有庆贺新婚的喜庆气氛。汉字图形以其语义信息增加了表现内容,平添 了喜庆的氛围和令人欢快愉悦的感受,字体更是耐人寻味。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认为,“汉字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汉字的书写方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二、苏绣艺术和汉字装饰艺术的概述 式与西方按照字母语音拼写的文字有着显著的不同。汉字在其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 中,不断地融入中国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基因。汉字常以不同的字体、 书写形式以及富于变化的字形结构等形式作为设计中的特殊装饰来表现,而汉字所体 现的内在思维方式对中国设计思想的影响则更为重要。例如像寿字这样的具有吉祥含 义的汉字就对中国织绣品的装饰图案设计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 三) 苏绣艺术与汉字装饰艺术的主要相通之处 众所周知,汉字是由横、竖、撇、摭点、折、弯、钩等各种基本笔画所构成的。 由本章的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苏绣艺术在运针上常综合运用打籽、拉锁子、直针、平 针、套针、编绣等各种手法,且多用长、短针相结合来加以表现,这就为形象地表现 汉字的结构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如打点、打籽等针法与汉字中点的表现;直针、缠针 等针法与汉字中横、竖、撇、捺的表现;盘针、套针、擞和针、散错针等针法与汉字 中折、弯、钩的表现以及汉字结构的纽部表现等。另外,苏绣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 形成的极为丰富的表现技法也为显现汉字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种字体和 写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苏绣常用齐针、套针、擞和针、正抱叠抢、施针等数十 种技法组字,字体的外轮廓清晰明确。可见,苏绣艺术与汉字装饰艺术这两种根植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通的,它们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 2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三、浅析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所反映的当时吴地的民俗装饰特色 三、浅析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所反映的当时吴地的民俗 装饰特色 ( 一)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与同时代我国其它主要绣种寿字装饰的比较 中国的刺绣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绣品又各具地方特色。苏绣、湘绣、蜀绣、 粤绣、京绣等都是我国的主要绣种,它们各具特色、争奇斗艳。 各个绣种在针法、着色、布局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苏绣绣工精细,针法 灵活多变,构图秀丽,色彩雅洁。粤绣构图丰满,形象逼真,色彩活泼欢快,施针简 洁,以绣“百鸟朝凤”、“龙 等形象而著称。湘绣形象生动,施色鲜明,针法富于变 化,层次分明,擅长绣狮虎、花鸟等形象。蜀绣针法严谨,用针平齐,色彩明快,尤 其善于绣鱼。 1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与湘绣寿字装饰的比较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产区,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1 9 世纪末,长沙设立了 第一家自制自销的吴彩露绣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此后湘绣逐渐出名。其 作品特别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效果,常采用套针、正便、齐针等技法绣制,有类似国 画的味道;用色比苏绣浓,但又不如粤绣艳。现代的绣品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 为其特点。田自秉先生在他的中国染织史一书中说:“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 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自1 9 7 2 年长沙马王堆1 号墓出土1 绢地长寿绣1 、 1 绢地乘云绣1 、1 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可 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束i 绣体系。”李湘树认为,“田自 秉教授的论述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与实际的。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 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湘绣还在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其它绣种的优 点,初期的湘绣绣品大多色彩鲜艳、生动逼真,主要采用短针脚和掺针等技法来表现。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湘绣逐渐商品化,形成了繁荣发展的局面。湘绣最初也是 以绣制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绘画题材的观赏绣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湘绣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三、浅析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所反映的当时吴地的民俗装饰特色 进入全盛时期,其绣品驰名中外。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湘绣由盛转衰。新中国成立后, 湘绣又有了新的发展。 湘绣极讲究绣针、绣线和针法的运甩,而且也有一套完整的针法体系。其主要针 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十五种:接掺针、拗掺针、挖掺针、直掺针、横掺针、排掺针、毛 针、隐针、游针、盖针、花针、打籽针、钩针、扎针、刻针。湘绣善于运用掺针来点 染浓淡和明暗,以增强其表现效果的感染力,使得绣品色调细腻而又生动鲜活。 在图案构图及绣样选材上,苏绣要比湘绣显得更为适度、有分寸。如图所示的这 件红底打籽绣的寿字挂画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湘绣绣品( 如图5 ) 。隶书的寿字的外 轮廓用金线勾边,作为整个绣品的表现主体。寿字内镶套的松、鹤、梅等图案主要采 用打籽绣的方法绣成。图案选用了蓝、绿、白、黄、红等多种色彩,缤纷绚丽,鲜艳 夺目。寿字内的仙鹤或立或飞、姿态翩翩、活灵活现;仙鹤周围的梅枝和松枝点缀得 分散却不零乱,色彩处理得深浅得当、层次分明。挂画的上方还用金线绣出“寿比南 山福如东海”的字样。整个装饰图案在红色绣底的衬托下格外生动明丽。而这幅苏 绣百子祝寿寿字挂画( 如图6 ) 也是在将镶套图案的隶书寿字作为表现主体,寿字的 外轮廓也用金线勾边。其寿字内镶套的是百子及仙鹤等的图案。身着各色衣服的童子 都成群结队地分列与寿字内的各处;一只飞翔的俯视着童子的仙鹤在寿字上方。用粉 红、湖蓝、钴蓝、草绿、黑、白等各色丝线绣成的图案在大红绣底的衬托下显得秀丽 灵动。从上述的这两件绣品可以看出,红底的寿字图案的挂画、中堂立轴及对联等绣 品在苏绣和湘绣中都是一类很常见的绣品,这类绣品常作为吉庆祝寿时馈赠的礼品。 这类绣品中的寿字常采用镶套的形式,镶套的图案常是仙鹤、寿桃、松枝、花卉等象 征美好、长寿、恒久的事物或是牡丹、童子等象征富贵、团圆的事物。从这两件寿字 挂画来看,那幅湘绣的寿字中镶套的是成群的仙鹤,而苏绣挂画的寿字中只有一只仙 鹤。这种将成群的飞禽图案镶套于寿字中的形式在苏绣中是不常见的,而更为常见的 是将成株的花卉或者成树的仙桃图案镶套于寿字中的形式。这种寿字镶套图案在取材 内容及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或许与它们各自不同的民俗传统及擅长绣制的花样题材有 关。 湘绣图案的用色大多浓艳亮丽,常能见到图案中黑与自、红与绿等大胆的色彩对 比搭配;而苏绣图案的用色和湘绣相比更加柔和、协调,不常用夸张的色彩对比,在 1 4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三、浅析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所反映的当时吴地的民俗装饰特色 形成对比的色彩之间往往会添加其它色彩作为过渡。例如如图所示的这两幅同是现代 的湘绣与苏绣的寿字挂画( 如图7 、如图8 ) 。它们在图案构图、绣样选材、色彩选用 等方面就有所不同。这件现代湘绣寿字挂画与同时代的苏绣寿字挂画相比,绣底及绣 线色彩的选用都更为大胆、明丽而浓艳。画面中用大面积的大红色、黑色与白色形成 鲜明的对比,又用有浓绿叶子的玫红色和桔黄色的大花朵点缀其问,寿字的其余部分 用金线绣花纹加以填充并勾勒成形,这样就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跳跃、活泼、灵动、 艳丽。用色的纯度很高也使得原本就动感十足的装饰图案更加生动,使图案内容更加 彰显。而这幅苏绣寿字挂画在用色上就与湘绣的那幅完全不同,褐红色的绣底不及大 红色浓艳,绣线的色彩也不及湘绣的那幅光鲜亮丽。整幅挂画在设色上显得艳而不俗、 文而不黯。挂画中桃枝的颜色与绣底的颜色相近,蝙蝠与仙桃的颜色一致,这使得绣 品的装饰图案与绣底在色彩上呼应而和协。 在一些民俗特色很浓的小型绣品中,尤其是像荷包、香囊等一类的挂件,苏绣也 会选用很艳丽的色彩。如这件采甩了戳纱绣法的苏绣荷包( 如图9 ) 就使用了大红、 玫红、粉红等鲜艳的颜色,可是又在厨边用浅蓝、深绿等纯度不高而较雅致的颜色加 以烘托,使人觉得艳者更艳、雅者更雅、雅俗共赏。纵使这件绣品的民俗色彩再浓郁, 也不会使人觉得它在色彩的选用上有任何过分之处。整个荷包在形式上是对称的,其 装饰图案也是对称的,荷包的两边各绣着一个对称的团寿字,在富有民俗色彩的绣品 中这种对称的形式是很常见的。而同样也采甩了对称形式的这件湘绣寿字眼镜袋( 如 图1 0 ) ,采用了乳白与黑色两种强对比的色彩来突显对称的长寿字装饰图案,其色调 及装饰图案文雅却不呆板。寿字上、下两儇拈醇称盼渐变图案形成有规律的节奏,在装 饰图案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增强了整个图案的韵律美。其绣法很具有湖南少数 民族地区的风格特色,在绣法和色彩的选用上恰至n 好处,很好地显示出了装饰纹样本 身的图案美。 2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与蜀绣寿字装饰的比较 蜀绣,也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产区的刺绣的总称。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 早在晋代就被誉为“蜀中之宝”。据晋代常璩华阻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 已经十分闻名,并且那时已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我国的蜀绣在盛唐时 期也有记载。蜀绣多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 较粗松的丝线) 或丝线( 较细紧的 l s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研究三、浅析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所反映的当时吴地的民俗装饰特色 丝线) 绣制于本地所织造的绸缎上。由于其绣品选料、制作优良,价廉耐用,长期 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主要的绣品大都是衣物、帐幔、枕套、被面、 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其绣样的取材多是由艺人们根据民间的吉庆图案或流行的式样 自行描绘的。也有一部分绣品仿用苏绣的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的方法。蜀绣形成了民 间喜庆气息浓厚的质朴的艺术风格。 蜀绣的纯欣赏品性质的绣品相对较少,以日用绣品居多,图案取材大多是花鸟虫 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 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等的长处,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 蜀绣逐渐形成了用针工整、针法严谨、针脚平齐、片线光亮、丝路清晰、色彩鲜 丽明快等特点。其传统的针法、绣技近百种,常用的针法就有三十多种,如晕针、切 针、拉针、沙针、汕针等。各种针法也常在绣品中搭配使用,使装饰图案的表现效果 能虚实结合、变化多端。不加代笔,绣品盼花纹边缘就如同用刀切过的一般相当齐整。 蜀绣多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技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均可入绣, 题材广泛。 如这双苏绣风格的清晚期寿字弓鞋( 如图t 1 ) ,此鞋为清代晚期的绣花鞋,其样 式曾流行于江南及安徽地区。绣鞋以大红色的缎子为鞋帮,鞋帮里面为雪青色,鞋口 镶黑边,鞋面为白色。鞋头上绣有字形对称的白色的长寿字,这种长寿字的样式在同 时期的绣品中最为常见。鞋底及鞋帮里面都绣有各色的花卉纹样,鞋面两侧还绣有金 钱、牡丹、笔以及男女同鞋( 偕) 等图案。白色的长寿字不仅与大红色缎子的绣底形 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夺目;而且还与各色的其它装饰纹样形成反差,犹如鹤立鸡 群。整件绣品不仅在用色上艳中带雅,而且刺绣精细工巧,令人赏心悦目。虽然整双 绣鞋具有极强的民俗特色,但在其色彩处理上却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配合得当、雅致 协调。而如图所示的蜀绣寿字绣花鞋( 如图1 2 ) 虽与上述的寿字弓鞋在色彩、装饰 纹样等方面较相似,但它们的风格却完全不厨。和那双苏绣风格的清晚期寿字弓鞋相 比,这件寿字绣花鞋的装饰图案层次淳厚,构图比较简练。可能由于蜀绣绣品长期行 销于与四川邻近的北方省区的缘故,这件绣品明显地带有质朴、豪放的北方刺绣风格, 显现出厚重工整、色彩鲜丽而又颇具针工的装饰特色。 1 6 垄婴垡茎堑查兰鳌箜堡窭三:鎏堑丝翌垡茎堡查兰茎箜堕垦堕堕堂壁墨丝塑垦笪茎塑鳖垒 3 、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与粤绣寿字装饰的比较 粤绣也称广绣,是广东地区民闻刺绣的总称,它主要流传于广州及其附近的南海、 番禺等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自缫族,在唐代就已出现于广东、潮州等地,先 前绣工多是男子,流传至明代已形成风格。唐代苏颚的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少 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 粤绣在晚清流行较广,主要可以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纳纱绣等,尤其是纳 纱绣,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而绒绣则最著名,清代时已大量 出口。粤绣绣品的品种丰富,主要有枕套、披巾、鞋帽、台帷、绣服、戏衣、帐幔、 条幅等;具有代表性的绣品主要有挂屏、团扇、扇套等。 粤绣常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 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栩栩如生,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粤绣技艺注意结合 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 如图所示的同是十九世纪的苏绣和粤绣绣片( 如图1 3 、如图1 4 ) 在色彩选用、 装饰图案的布局以及用料和技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寿字装饰的形式都采用了团寿字 与长寿字间隔着出现的二方连续的线形排列形式,犹如颇具律动美的条形花边。但在 构图较为疏朗的苏绣绣片中寿字装饰显得更为清晰而规整,用色也较为典雅。而粤绣 绣片虽然在图案的四边都装饰了寿字,但由于整个画面繁丽热闹,寿字在用色上与花 木的用色接近,反而突显出孔雀和群鸟,而整个绣片在色彩上的对比较苏绣的更强烈。 由此可见,粤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 像的肌理。施针筒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用色明快,对 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民间喜爱的孔雀开屏、杏林 春燕等为题材,构图丰满,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