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专业论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pdf_第1页
(土壤学专业论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pdf_第2页
(土壤学专业论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pdf_第3页
(土壤学专业论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pdf_第4页
(土壤学专业论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使用授权及知识产权归属承诺书 学位论 文题目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长葛为例 学位i 级别f 硕士 学生 姓名 学位论文 是否保密 张红星 i 霉翌i 土壤学 是零l 曲晨晓 姓名l 区帅 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为获得 河南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 意。 特此声明。 研究生签名:荔彩秒派 日期:伊序月衫日 导师签名: 沙裘彪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及知识产权归属承诺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 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并提 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 人同意河南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 河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毕业离开河南农业 大学后,就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发表的所有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河南农业大学,试 验材料、原始数据、申报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均归河南农业大学所有,否则,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注: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研究生签名:怼乏y 够 日期:庐6 月砂日 导师签名:沙乞屹 日期:摊6 月日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曲晨晓副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论文的准备及完成的 过程中,曲老师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充分提供了论文的写作条件,写作的 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注并及时指导,提出建议。三年来,曲老师不仅在学术方面 对我悉心教诲,还让我参加多项课题研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强了我 的手动能力和工作经验。曲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 为我能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将让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向曲老师 表示真诚的谢意! 在硕士学习期间,得到了吴荣涛老师、李保莲老师、江辉老师、朱嘉伟老师、 孟庆香老师、陈伟强老师、李玲老师、路婕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对王 代长老师、刘世亮老师、化党领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论文写作期间,感谢我的同学李听、袁天佑、蔡慧敏、周慧、杨锋、关小克、 郑信伟等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还要感谢王智勇、李晓伟、田华文、尚广俊、陈丹 杰等师弟师妹对我工作和学习的帮助。是他们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有力的支 持。感谢0 5 级资源环境学院全体研究生,感谢他们在学习上给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室友马闯、陈富军、梁振东对我的关怀,你们是我永远的朋友! 感谢我家人对我的支持和关怀! 感谢论文评审委员会的所有专家在百忙之中对我论文进行指正! 作者:张红星 2 0 0 8 年于河南郑州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地矛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 尖锐。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多占用耕地、土地资 源集约化水平低、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人多地少的国情, 我国只有走土地集约利_ j 的道路,才能保证我们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持续、健康的 发展,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总结、综合国内外有关城镇土地集约 利埔的基础上,以长葛市为例,首次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对于加强认识和完善城 镇土地集约利用思想理念、方法体系、相关地区的城镇十地集约利用有借鉴意义。 本文以长葛市( 县级市) 为例,从影响十地集约利用的宏观网索着手。详细阐述了城镇 化进程中的集约利用_ 十地的影响、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对集约利用土地的影响及严重的城 市士地浪费对集约利嬲土地的影响。进丽从长葛市八个镇的魁地数量、结构和空闯布局的土 地利用现状及动态进行研究,对长葛市的乡镇用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土地利用中的经 济社会收益情况,城镇士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中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 用变化的关系及1 9 9 6 2 0 0 6 年影响因素,结合长葛城镇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发展情况, 构建长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葛市城镇士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分析,得 出评价结果。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 1 ) 从土地利用投入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产出率、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及 各镇区位条件五个部分对长葛市城镇土地集约利刚进行了分析,针对长葛市土地利用实际情 况,建立了长葛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2 ) 在此基础土,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朋侧重反映评价目标的土地集约 利用程度的多目标线性加权相结合的方法对长葛市1 9 9 6 年到2 0 0 6 年的典型年份的土地利 用情况进行了评价。 ( 3 ) 长葛市十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阶段,城镇川地不合理,粗放的用地模式造成了集 约程度低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 0 0 6 年长葛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来说属丁二基本达到 土地集约利用,八个镇土地利用程度差别大,和尚桥镇属r 一级地类,南席和石圃属丁四级 地类。在1 9 9 6 到2 0 0 6 年间根据八个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土地集约程度没太大变化,比较 典型的是老城镇在2 0 0 3 年前属于三级地类,到2 0 0 5 年就变成二级地类,由此可见老城镇的 土地集约利j j 发展较快。以上表明长葛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属于基本达到土地集约,所以说 促使长葛必须走土地集约之路。 关键词:土地城镇集约评价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1 1 研究背景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贫乏,8 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只及美国的1 4 , 前苏联的1 8 ,加拿大的1 4 0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为0 7 9 h m 2 ,仅为世界平均人均占 有量的3 3 9 。人均耕地面积少,仅为0 1 h m 2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 7 。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资料分析表明,1 9 7 8 - - - 1 9 9 6 年,全国城市用地面积由7 1 4 0 k m 2 扩大到1 3 8 8 k m 2 ,1 8 年间增加了9 4 5 ,年均递增率高达3 6 7 。1 9 9 9 年我国城市己增加到 6 6 8 个,建制镇1 9 2 1 6 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 0 4 。1 9 9 6 2 0 0 2 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 长5 7 5 8 3 7 k m 2 ,年均增长速度3 6 5 。如北京建成区面积增加了5 6 6 7 k i l l 2 ,上海增加 1 3 7 3 l k n l 2 1 1 0 河南省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2 0 0 5 年年底,除济源市外,全省1 7 个省辖市 市区土地面积达到1 3 9 6 9 4 8 k i n 2 ,比2 0 0 0 年增加1 9 4 9 4 8 k m 2 ,年均增长3 1 。建成区面积 2 0 0 5 年年底达1 2 0 7 3 4 k i n 2 ,比2 0 0 0 年的7 8 5 k m 2 增加了4 2 2 2 4 k m 2 ,增加了1 ,2 强,年均增 长9 。河南省建成区面积5 年增长5 0 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是社会的根本土途径,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势必占用耕地,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1 2 j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 化都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规模和人口迅速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 此,一方面土地资源需求巨大,耕地锐减,人地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粗放, 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这种重数量轻效率、重开发轻管理、重外延轻挖潜的粗放经营土地利 用方式,背离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近年土地利用调查结果显示, 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建设用地已经占到了城市用地的二分之一左右。确保耕地总量不减 少的同时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集约利用之路,挖掘城市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 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预期目标。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以及当前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走土地资源集约化道路,从而缓解城 市发展中的建设问题和土地资源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 l 。 1 1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崇集约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之路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共识。河南省是 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形势下, 对资源的依赖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而当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紧张的土地资源 供需形势已逐渐成为制约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国家领导一再强调集约用地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1 4 】。 土地在保障城镇、工矿、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方 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使我省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突出地表现在:城镇建设贪轻挖潜、重扩张;部分城市、甚至小城市不顾实际条件, 随意圈占土地,盲目兴建开发区;农村居民点混乱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多占 少用、重复建设与超前建设现象严重p 】。1 9 9 7 年以来全省建设实际占用耕地量为1 0 5 万h m 2 , 耕地净减少达到了1 8 4 万h m 2 ,人均耕地已经下降到1 2 2 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8 6 5 嘣2 1 。当前,我省在用地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河南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 2 供需形势已逐渐成为制约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人限制因素。国家领导一再强调集约用地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4 j 。 土地在保障城镇、= 矿、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方 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十地利h j 方式使我省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突出地表现在:城镇建设贪轻挖潜、重扩张;部分城市、甚至小城市不顾实际条件, 随意圈占土地,盲目兴建开发区;农村居民点混乱扩张,占用人量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多占 少用、重复建设与超前建设现象严重【卯。1 9 9 7 年以来全省建设实际一i 用耕地量为1 0 5 万h m :, 耕地净减少达到了1 8 4 万h m 2 ,人均耕地已经卜降到1 2 2 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8 6 5 【2 1 。当前,我省在用地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河南作为全国的粮食土产区,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同时河南也是粮食消费大省,因此,必须有效地 保护耕地,保障本省粮食安全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二是全省正处于经济全面提速,加 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对士地的需求量越来越犬。实现2 0 2 0 年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展, 而这些都将火火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不占地不行;同时,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保护耕地 也不行。因此,为了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改变低效粗放用地的旧模式, 必然“不能只寄希望于多争取一些用地指标,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切实通 过内涵挖潜,提高利用效率。解决建设用地需求”【6 1 。这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 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仅靠新增川地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已不可能。如何调 整好农村建设用地资源,促进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用地矛盾,已成 为学术界和规划界研究的焦点。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析,提出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及模式,实证部分分析了河南长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并 构建了长葛城镇士地利用评价体系,确定了长葛市城镇评价指标,义对指标进行结果分析, 提出了长葛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为河南省士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3 2 文献综述 2 1 在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研究方面 马克伟、毕生德、肖梦、丘金峰、宋春华、杨重光、何芳等都对土地投入、土地产出、 土地利用的提高和土地结构与优化等方面考虑。其次是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列五。何 芳从总量集约潜力、土地水平结构集约潜力、垂直空间集约潜力和土地动态集约潜力四方面 建构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型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指标体系设定。许 树辉从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度建构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体系总框架。郑新奇则研究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8 】。 2 2 在我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乡镇土地利用现状,任凭指出忽视内部潜力挖掘、侧重外延扩张,规划缺乏科 学性、川地结构混乱、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乡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徐瑞祥、 周生路分析丁小城镇建没对土地利用的正负效应,指出乡镇规模偏小、基础薄弱、重外延、 疏内涵、规则布局不尽合理、进镇代价大和农民的土地情结、乡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耕地 占补注重量忽视质,违法用地现象普遍并难以查处和制止是南京乡镇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大 力发展城镇经济、科学定位梯度发展乡镇、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做好规划控制和计划安 排、积极开展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培育乡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 管地【9 l 。秦书莉指出土地利用散乱、用地结构混杂、土地利用忽视立体利用、乡镇发展规划 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热衷于新区或扩散地的建设、忽视对老城区的改造等问 题,认为建立科学的乡镇发展规划,控制城镇平面扩张规模、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土地利用 的空间结构、完善政策法律法规是促进乡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郑娅、刘永红认为应积极 实施土地集约型的二、三产业导向型战略、构建乡镇成熟的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整理、 推行二位一体改造模式。在盘活存量土地的基础上,走内涵挖潜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同时兼顾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双重需求、构建成熟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积极解决各镇以地生财的困境i l0 1 。 2 3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 1 ) 生态容量 乡镇发展决策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确定人们对能源、资 源、土地等开发利用的限度,使生态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和自生能力得到适度的控制使用,这 才能维护城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2 0 0 2 年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小城镇环 境规划编制导则就集中体现了这一规划思想:黄梅提出在生态环境容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指标体系,建立模型,结合具体的科学测算生态环境容量,以此为基础确定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小城镇结构、功能性质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最终实现小城镇 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朱东风提出要改变传统的“人口预测一规模限定一空间布局”规划 框架,从城镇的最大土地开发量、承载量,产业与社会发展的最大生态环境容量两个方面人 手来分析城镇发展可能接受的空间与人口容量,把容量控制与方案的弹性相结合,从容量控 制入手来拟定整个规划方案i i 。 ( 2 ) 土地的自然演进 杨东辉以自然演进与自然规律为出发点,分析了土地自然演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 进而提出土地演进规划。指出土地演进规划是以自然和人类平等发展为根据的城市发展规划 体系o 它并非企图涵盖城市发展规划的所有内容,只是通过自然分析的方法、自然演进导向 的土地利用方法以及以自然内在过程为依据的规划方法来对现有的城市发展做必要的补充, 并引导城市走上与自然、和谐、良性的发展轨道。并提出了自然演进规划原则、程序、土地 利用分析和城市的合理发展i l 副o 4 ( 3 ) 生态景观 乡镇有着浓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土地利用中注重保护发展生态景观是研究的又一 方面。张晋石分析了荷兰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规划发展的经验,指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 标要放在土地有效的多重利用上,在提供广阔农业生产空间的同时,也要促进对文化和传统 景观的保护,延续当地的地域特征和历史特征,兼顾生态、休闲游憩的需要,实现乡村地区 的综合发展【l3 1 。董廷旭研究和提出了城镇土地利用生态景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度量指标体 系,并阐述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指标框架、量化方法等,从生态景观的角度探讨了土地 利用。俞孔坚则提出生态景观规划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的概念,指出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 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他们对维护景观中某种过程( 包括生态过程、社会文化过 程、空间体验、城市扩张等) 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局 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构成景观安全格n ( s e c u r i t yp a t t e r n ,简称s p ) 。通过判别、保护 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或阻止某种景观过程。这种通过尽量少的土地和景 观的控制来实现对景观过程最可能大的调控的规划途径,就是景观安全格局途径【l4 | 。 2 4 城镇各类土地的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方面 ( 1 ) 住宅用地 赵之枫指出农村的住房供给制度直接导致了农民自筹资金建房,建房宅基地不断扩大, 占用耕地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农民建房的白建性质形成了农村聚落的无序发展【l 引。刘红 萍则以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为例,研究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规律。研究表明:以私房为主的 住宅建设模式使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呈现低效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流动人口的涌入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是导致用地扩张的持续推动力【l6 1 。祝明霞从耕地的 认识、管理及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农村住宅用地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和加强管理、 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耕地合理集中及建筑形式多样的住宅等5 个方面的 对策和措施。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提节约建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 办法有:1 ) 建立控制村镇住宅小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体系;2 ) 用地构成合理化;3 ) 提出 多层单元住宅,控制低层住宅建设;4 ) 严格控制宅基地的划拨与管理:5 ) 对现有宅基地进 行利用与改造:6 ) 合理提高土地的容积率与密度:7 ) 合理布置道路系统,减少道路占地; 8 ) 复合空间利用:9 ) 建筑单体的节地措施【l7 | 。 ( 2 ) 工业用地 卢晓玲等从大城市的聚集与扩散、农村发展、小城镇内部环境、政策制度4 个方面剖析 了小城镇下业用地扩张的机理,并对湖北省通城县和4 1 1 d o i 市进行了实证分析【l 酊。陈前虎从 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巾分析了下业区布局的区位特征与存在问 题,探讨丁演变的作用机制,提出强化区域整体协凋发展观念、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生产用地、 盘活下业用地存量、有效控制用地外延扩展、加强工业区的规划千作和优化千业用地结构等 对策来优化千业用地形态结构【1 9 1 。王剑云、陶咏椿针对近些年以来浙江省乡镇工业的区域 分布、土地资源利用、对小城镇形态的影响和干业用地的规划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和分析了 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乡镇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的科学指导、合理行使行政 功能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和重视乡镇千业用地的规划设计增强建设管理力度等初步对 策1 2 0 1 张建、徐晖在对北京中心镇工业用地规划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区域整体 协调发展观念,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用地:加强工业的集约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在 政策上对集体土地流转加以规范等相关建议1 2 。 ( 3 ) 园林绿地 张领先结合乡镇实际和发展水平,在建立园林绿化总量控制数学模型时主要从人口承载 力、碳氧平衡和水资源供需情况等生态要素方面分析与建模。对不同的小城镇,其园林绿化 总量控制模型的控制因素不一样。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居民收入高,其粮食依赖镇外供应, 5 可以腾出土地用于园林建设;北方或两部地区小城镇从水资源供应方面可以考虑退耕还林: 工业发达的小城镇,空气污染与碳氧平衡成为小城镇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大环保林 建设i 2 引。张涛对小城镇的特点,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与布局进行了探讨。白伟 岚,王磐岩提出在我国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处理好城市建设区 内绿地与外围生态绿地的关系,构架城镇绿地系统格局;结合绿地系统网络建设和非机动交 通系统的串联,并总结了带状绿地的建设原则【2 2 l 。 2 5 不同区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针对乡镇所处的区位,杨贵庆分析了影响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 素,探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王艳红分析丁大城市边缘地区小城 镇具有外部动力对小城镇拉动大、公共设施标准高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大、内生经济力 量充足,制造业推动力强等特点,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以上特点。龚松青、厉华笑对经 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城镇群范围建立土地的集中管理制度,旨在实 现区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平衡,以利于建设用地指标的相互调剂。区域内各城镇根据各自功 能和层次定位,重新分配用地指标。工业城镇可以允许工业及相应的生产设施用地超标:旅 游城镇、组群中心城镇可以允许公建等服务设施用地适当超标;交通枢纽城镇可以允许交通 用地超标等。卢峰从山地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特点出发,针对旧城更新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从总体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策略和方法团 2 4 1 。 2 6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两方面。 廖和平、沈琼对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可持续评价的原则进行探讨,并从生态、经 济、社会三方面评价,构建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 5 】。薛俊以重庆市北碚区 为例,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选取经济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和建筑规划指标三类共 1 0 个指标构成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2 6 1 。邱道持还对重庆市北碚区 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益综合评价【2 7 j 。 总的来说土地集约利用可理解为强化投资从而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的一种方式,是与土地 粗放利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根据土地投入、产出随土地开发强度的变化过程,可以大致把 土地利用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低度利用的土地,表现为投入少,土地使用强度低,建筑 密度和容积率低。这类土地只要在符合规划的要求下增加一定的投资,就可以获得显著的经 济效益;第二类是适度利用的土地,这类土地的投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具有较完善的基础 设施,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收益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属于最佳利用状态的土地;第三类是 过度利用的土地,这类土地的投入和使用强度在现有技术下已经超过了土地合理的承载能 力,不仅对社会、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土地的报酬也开始随投入的强化而下降。显然, 如果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把握不当,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是土地的低度或过度利用,而不 可能达到适度利用的水平。尤其对于一些已经高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偏颇的集约利用的后 果必然是过度利用,欲速不达、得不偿失i 五乳2 5 一引。 一些地方已经在土地利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有的地方控制城 市规模搞内涵发展,集中投放城市建设资金,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增强了城市的功能。有的 地方采用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向空中、向地下、 向集约要土地,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成倍增长。有的地方在明晰产权、明确权益的基础 上,积极开展市地整理和村庄整理,复垦废弃地,把未利用地充分利用起来,拓展出了一片 6 片新的发展空间【2 9 1 。 2 7 研究内容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就是要对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及后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指出在研究评价中怎么才能更高的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城镇土地不集 约利用的原因,还要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为了给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客观 的科学依据,研究和解决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土地的集约,使人类社会向着环 境友好的道路走下去。本文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评价研究,内容 如下: ( 1 ) 确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 2 ) 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的概念和内涵。 ( 3 ) 分析长葛市各镇的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 ) 建立长葛市各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5 )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评价法对长葛市各镇土地利用投入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 利用产出及土地可持续利用4 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为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之路提供客观 依据。 ( 6 ) 通过对长葛市各镇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状况的分析,提出更好的走城镇土地集约 利用之路的对策。 2 8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经济学、土地规划学、生态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的理论模式及评价进行了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1 ) 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全面收集研究区域内相关资料,包括文本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计年鉴等) 与图件资 料(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进行内业分析以对比和校正 收集的资料,最终使获取的数据更加可靠。 ( 2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描述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通常用于对事物及其发生规律进行宏 观、概括的描述;定量分析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要准确、深入地揭示事物运动 的规律,必须借助该方法。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如首先用 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综合测算出城镇土地集约利 用水平并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 3 )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本研究运用了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主要体现在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 取、权重的确定,和对研究区内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优化预测分析等方面【2 5 t3 0 一1 1 。 7 3 长葛市及各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 1 长葛市经济社会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长葛位于豫中平原腹地,南邻魏都许昌,北接省会郑州,东观汴京开封,西望古都洛阳, 总面积6 4 8 6 k m 2 ,总人口6 7 7 万人。全市区设4 个办事处及1 2 个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是河南省1 8 个”改革、开放、发展”特点试点市之一。2 0 0 6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 1 5 6 亿元,比上年增长1 9 7 ,比2 0 0 2 年翻了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 6 2 亿元,比上年 增长4 8 4 ,同口径相比,较2 0 0 2 年增长2 5 倍。固定资产投资5 7 亿元,比上年增长3 4 , 比2 0 0 2 年增长2 1 倍。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6 3 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 0 亿元,比2 0 0 2 年末分别增加2 8 亿元和2 4 亿元。2 0 0 5 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1 6 位,2 0 0 6 年被评为中国 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2 ,3 2 1 。 长葛区位优势明显,北距省会郑州5 0 k i n ,京广铁路、1 0 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 过,市内有火车站两处,经高速公路北上2 5 公里k m 即达郑州国际机场。全市路网设施发 达齐全,是河南省公路建设先进市之一。 3 1 1 长葛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 9 9 3 年经国务院批准,长葛县撤县建市,设立长葛市,为许昌市所辖的县级市。全市 共辖和尚桥、坡胡、后河、石固、老城、南席、大周、董村等8 个建制镇和增福庙、官亭、 石象、古桥4 个乡,以及长兴路、建设路、金桥路、长社路4 个办事处,共3 5 9 个行政村。 2 0 0 6 年底,全市总人口6 9 9 8 0 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 9 2 8 6 4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 0 4 3 ; 非农业人口2 0 6 9 4 0 万人,人口密度为1 1 2 6 人平方公里。全市2 0 0 6 年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 年价计算) 达1 3 1 2 0 0 8 万元,人均1 8 7 4 8 元;粮食总产量4 4 0 9 5 0 吨,人均产量6 3 0 i i 公斤 口3 2 1 。 长葛市界于省会郑州市和许昌市之间,距郑州市6 2 k m ,距许昌市2 6 k m 。京广铁路、京 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许( 昌) 一开( 封) 公路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市域东部,长陉地方铁路、 长葛一禹州公路、长葛鄢陵公路贯穿市域东西,柏油路乡乡相遁。公路通,百业兴,为全 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1 2 长葛市土地利用状况 长葛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三级,一级地类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中分 耕地、园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4 个二级地类;建设用地中分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 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和水库水面6 个二级地类;未利用地中分为荒草地、河流 水面、湖泊水面、苇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5 个二级地类。 8 表3 12 0 0 6 年长葛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t a b l e3 - 1t h el a n du s es t a t u si n2 0 0 6i nc h a n g g ec o u n t y 3 1 3 长葛市自然地理条件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 ,地理坐标:东经1 1 3 0 3 4 7 1 1 4 0 0 87 ,北 纬3 4 0 0 9 3 4 0 2 0 ,属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北与新郑市相接,南与许昌市相邻,西 与禹州市相连,东北与尉氏县接壤,东南与鄢陵县毗邻。城区北距郑州6 2 k m ,南距许昌2 5 k m , 东西长5 1 9 k m ,南北2 1 4 1 a n ,总土地面积6 4 8 6 k m 2 。 ( 1 ) 地形地貌 长葛市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6 5 一1 3 5 m ,平均为9 0 m 。 地面坡降为0 4 1 0 0 0 - 3 3 1 0 0 0 ,相对高差5 - 6 m 。全市以平地为主,平原地占全市土地总 面积的8 7 ;兼有岗丘,岗丘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 0 5 :浅山地占2 5 。 ( 2 ) 气候 长葛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冬季气温低、湿度小, 春季干旱少雨,秋季天气凉爽。年平均日照时数2 2 4 1 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 1 4 1 3 千 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 4 3 ,气温年际变化微小,月际变化悬殊。全年无霜期2 1 7 天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7 0 3 4 m m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8 0 1 8 m m ,属半湿润地区。长葛市气 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量适中,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自然灾害为旱、涝、 风、霜、虫等,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是旱、涝灾害。 ( 3 ) 水文 长葛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 8 条,均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双洎河、清溢河、 石梁河、汶河、梅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总长度7 5 7 k i n 。 ( 4 ) 土壤 长葛市土壤从西部山前洪积平原到东部冲击平原,土壤由褐土过渡到潮土。由于地形、 植被、气候、成土母质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程度的不同形成了褐土、潮土、砂姜黑土三个土类、 9 七个亚类、十个土属、二十四个土种。褐土面积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 1 1 ,主要分布在 市域西部,其成土母质多为第四系黄土,土体深厚,含碳酸盐丰富:潮土类面积约占全市耕 地总面积的6 6 1 ,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潮土是发育在黄河、双洎河、冲积沉积物上,地 势平坦,土层深厚;砂姜黑土类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 8 ,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和 后期覆盖的黄土性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地方,耕层质地偏粘,通透性不良,肥力 属中等水平。 ( 5 ) 资源 长葛市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大多已遭人为破坏。目前 多为人工栽培。植被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红薯等;经济作 物主要有烟叶、棉花、花生、油料、瓜果和药材等;天然植被主要有酸枣、小花鬼针、马塘、 莎草等;林木多为“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农田间作和果园;用材林有泡桐、毛白杨、榆树、 柳树、大官杨、刺槐、桑树等;经济林有柿树、枣树、苹果、桃梨、核桃、花椒、石榴、竹 子等1 6 种:条子有紫穗槐、白蜡条、柳条、荆条等;此外还有观赏树和花卉等品种。林木 覆盖率1 8 。 3 1 4 各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各镇区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根据长葛市2 0 0 6 年 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在2 0 0 5 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基础上,按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次性变更至忆0 0 6 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1 2 6 4 6 4 8 h 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 1 9 9 3 ,其中:和尚桥镇建设面积为2 3 5 6 7 1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1 8 6 4 。南席镇建设面积为 9 91 2 9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7 8 4 。后河镇建设面积为9 7 0 7 9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7 6 8 。坡胡 镇建设面积为8 4 5 3 2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6 6 8 。石固镇建设面积为8 0 5 1l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 6 3 7 。董村镇建设面积为1 0 0 8 5 7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7 9 8 。老城镇建设面积为1 0 6 8 2 9 亩,占 本镇总面积的8 4 5 。大周镇建设面积为1 2 1 6 7 7 h m 2 ,占本镇总面积的9 6 2 。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本市8 个镇区的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9 8 9 3 3 8 h m 2 ,占建设用地 面积的6 4 8 1 。其中城市用地1 5 6 1 6 2 h m 2 ,占全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4 5 2 ;建制镇用地 为9 7 9 2 h m 2 ,占全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2 0 2 ;居民点用:1 也8 2 6 5 1 h m 2 ,占全市居民点及独 立工矿用地的4 6 4 0 ;独立工矿用地1 6 2 8 2 8 h m 2 ,占全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11 3 8 :特殊 ;1 也7 4 9 2 8 h m 2 ,占全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4 9 5 。其中各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情况如下 表 1 0 表3 22 0 0 6 年长葛市各镇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数量单位:h m 2 t a b l e3 - 2t h en u m b e ro f i n d e p e n d e n tm i n i n gs i t e sa n dt h ed i s l 五c tt o w n sa n ds e t t l e m e n t si n2 0 0 6i n c h a a g g ec o u n t y 单位名称比重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特殊用地小计 南席 董村 大周 老城 和尚桥 石同 坡胡 后河 7 8 4 7 9 8 9 6 2 8 4 5 1 8 6 41 5 6 1 6 2 6 3 7 6 甜 1 0 0 9 5 9 8 2 6 1 4 0 8 8 2 0 0 0 6 1 7 8 0 9 l 7 6 s1 6 0 8 7 7 5 8 4 15 0 4 6 7 6 5 睨 6 9 8 7 9 5 3 8 76 2 9 4 6 0 0 8 31 1 8 3 6 8 0 0 7 84 2 4 n 4 7 9 4 21 1 6 9 8 5 9 3 韶1 1 9 6 9 5 6 1 l 够9 8 3 1 4 3 4 0 5 8 2 5 7 8 3 0 0 3 4 4 6 2 6 1 2 4 2 1 5 6 9 1 5 4 9 9 1 2 9 1 8 5 7 1 2 1 6 7 7 1 0 6 8 2 9 2 3 5 6 7 1 8 0 5 1 l 8 4 5 3 2 9 7 0 7 9 长葛市1 0 0 1 5 6 16 29 7 9 28 2 6 5 11 6 2 82 87 4 9 2 81 2 6 4 64 8 注:资料来源长葛市国土资源局 交通用地:面积为3 8 8 1 4 h m 2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 4 5 。其中公路用f l k 3 4 4 2 1 h m 2 ,占全市 交通用地面积的8 7 1 5 ;铁路用地4 3 9 3 h m 2 ,占全市交通用地的1 2 8 5 。 水利设施用地:全市水利设施用地2 3 8 6 4 h m 2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 0 0 。其中水库水面用 地1 5 9 h m 2 ,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6 6 5 3 :水工建设用地2 3 7 0 5 h m 2 ,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 面积的3 3 4 7 具体各镇情况如下表3 - 3 表3 3 2 0 0 6 年长葛市各镇交通运输及水利设施用地数量单位:h m 2 t a b l e3 - 3t o w n s 位叫;p o na n dm en u m b e ro f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f a c i l i t i e ss i t e si n2 0 0 6i nc h a r l g g e c o u n t y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铁路公路小计水库水面水工建筑 小计 4 3 9 33 4 4 2 13 8 8 1 41 5 92 3 7 0 52 3 8 “ 和尚桥 3 0 5 66 2 4 99 3 0 50 5 30 5 3 - 南席 1 9 6 71 9 6 73 1 4 93 1 4 9 后河 1 3 3 72 7 7 64 1 1 31 5 91 7 l 3 劣 坡胡 2 4 4 92 4 4 9 2 2 12 , 2 1 石固1 6 , 2 1 1 6 2 12 3 92 3 9 董村3 9 8 8 0 7 22 4 3 42 4 3 4 老城 1 1 5 8 31 1 5 8 31 7 3 1 l1 7 3 1 1 大周 3 7 8 73 78 71 2 8i 2 8 注:资料来源长葛市统计局 3 2 长葛各镇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 3 2 1 农用地 2 0 0 6 年末全市农用地面积为4 7 9 4 9 7 4 h m 2 ,占耕地总面积的7 7 1 8 。其中耕地面积为 4 4 4 0 2 8 9 h m 2 ,其类型及分布见表3 - - 2 :园地面积为4 7 6 7 0 h m 2 ,其类型及分布见表3 - - 3 ; i l 林地面积为7 1 7 3 5 h m 2 ,其类型及分布见表3 - - 4 ;其它农用地面积为2 3 5 2 8 0 h m 2 ,其类型及 分布见表3 - 4 。 表3 _ 42 0 0 6 年长葛市各镇耕地类型及分布表单位:h m 2 m | b l e 3 - 41 1 硷t y p e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a r a b l el a n do f t h et o w n si n2 0 0 6i nc h a n g g ec o u n t y 单位名称 比重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小计 南席1 0 4 14 4 9 5 3 31 2 3 8 43 7 8 4 6 2 2 9 5 董村7 9 53 2 8 8 22 3 0 9 41 1 3 7 3 5 3 0 5 1 大周l o 9 14 3 2 5 8 75 0 0 6 81 5 7 34 8 4 2 2 8 老城 8 1 3 3 4 5 5 4 92 6 7 61 2 6 3 13 6 0 8 5 7 和尚桥8 0 72 6 5 3 1 48 3 2 3 49 7 4 83 5 8 2 9 6 石固6 3 92 3 7 1 2 8 4 0 3 3 86 2 2 22 8 3 6 8 9 坡胡7 6 71 1 30 7 43 3 0 4 95 7 5 14 3 0 5 3 4 0 7 3 4 后河6 8 42 1 4 9 2 87 8 2 3 6 1 0 4 2 13 0 3 5 8 5 长葛市 1 0 0 1 1 30 7 43 9 5 0 8 24 2 4 24 96 5 0 3 24 4 4 0 28 9 由此可见,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大周镇,为4 8 4 2 2 8 h m 2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 0 9 1 ,面积最 小的是石固为2 8 3 6 8 9 h m 2 ,占- 6 3 9 。在耕地中,水浇地的面积最大,这为良好的农业生产打下 了基础。 表3 52 0 0 6 年长葛市各镇园也类型及分布表 t a b l e 3 - 5t h et y p e s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g a r d e ml a n do f t h et o w n si n2 0 0 6i nc h a n g g e c o u n t y 单位:h m 2 单位名称 比重果园桑园茶园其它园地小计 南席1 3 7 46 4 90 5 76 54 7 董村4 7 9 2 1 0 2 1 8 32 28 5 大周4 8 42 3 0 4 0 0 4 62 39 老城1 7 88 5 8 5 和尚桥2 6 2 61 2 4 7 70 4 1 2 51 7 石固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