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成果,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 批判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而其中马克思对于 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更应该得到关注,这是因为马克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 革命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所以,对于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过程的再现十分 必要。本文即从神圣家族一书的文本出发,结合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发展轨 迹和马克思早期其他著作,试图挖掘马克思对于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终结的过程, 重新审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形而上学;思辨形而上学;神圣家族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f i r s tb o o kt h a tm a r xa n de n g e l sw r i a e nt o g e t h e r , ”t h eh o l yf a m i l y ,o r c r i t i q u eo fc r i t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 ”h a sag r e a tt h e o r e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 m o d e mm e t a p h y s i c si ni ti se v e nm o r ew o r t h yt ob ec o n c e r n e d ,b e c a u s et h i si st h eb a s i s o f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p r o c e s st h a tm a r xh o wt o c r i t i c i z em o d e mm e t a p h y s i c si sv e r yn e c e s s a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sb a s e do nt h e ”t h eh o l y f a m i l y ”i t s e l f , c o m b i n i n gt h e o r e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o fm o d e m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o t h e re a r l yw r i t i n g so fm a r x ,t r y i n gt of i n do u tt h ee n d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w h o l e m o d e mm e t a p h y s i c s ,r e - e x a m i n e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o f ”t h eh o l yf a m i l y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m e t a p h y s i t s ;s p e c u l a t i v e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eh o l yf a m i l y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江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不秘签字日期:护3 年多月7e t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婆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态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条磷采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炒罗年 易月7 e l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瞩西杪 薛岳月7 日 绪论 绪论 形而上学( m e t a p h y s i c s ) 是哲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是颇受哲学家关注的一 个术语。在哲学史上,它是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研究的是关于事物的 第一原则,例如存在、认知、本质、原因和时空等方面的抽象概念。它是研究一 切超越感觉、经验以外对象的思辨哲学,是脱离了现实基础的抽象理论。当然, 形而上学并不仅仅具有这一种层面的价值,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开始,形而上学 就被用来当作辩证法的对立面而使用,这个时候的它不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 哲学的思维方法,所提倡的是与辩证法全面、发展、联系截然相反的一种原则一 一静止、孤立、片面。本文中所指的是前一种的思辨形而上学,是作为传统意义 的近代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最早的出现要归功于罗德岛的安德罗尼柯。他是古希腊逍遥派的 学者,生于罗德岛,后定居于罗马。安德罗尼柯最大的功绩就是整理了长期以来 被人忽视的亚里士多德和德奥佛拉斯多斯的著作,并因此而闻名。在编定亚里士 多德的著作时,他把亚里士多德有关于“第一哲学的著作放在了物理学之后, 故m e t a p h y s i c s 原意即是“物理学之后 ,后在传入中国时被翻译成为形而上学。 中文一词则来自于易经,原句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意指 关于超感性的对象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 本性的知识,并把它从其他学说中分离出来作为所有知识的基础,由此不难看出 其重要性。“第一哲学 或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关于“存在之为存在 的学说,是 关于什么是实体的学说。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中有三种不同的实体:一是感性的 可感觉的实体,这种实体是有限的,是个别事物的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个 别的事物才能够达到实体的要求,是第一实体,而第一实体即个别事物的属和种 则是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实体,它是一切东西的基础,其存在的原因 是形式与质料的相互区别和分离,以至于使活动性处于其外部并与质料分离,也 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实体内部并不存在着形式。二是包含活动性的实体。亚里士多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认为实体构成的原因的是质料因、形 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当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到此结束,他进而把实体构成的 四个原因归纳为形式质料说,把动力因和目的因放在了形式因的麾下。这样,实 体就变成了包含着质料和活动性即形式于一身的东西,虽然这个时候形式才是第 一实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并不影响质料的存在,相反,形式是把质料 当作前提的,形式和质料是共存的。三是绝对的实体。这是最高级别的,“是可能 性、现实性和隐德来希都被统一了的地方 。这个绝对的实体就是神,神作 为第一实体自身是不动的、永恒的,但是它却是万事万物运动的原动力,是最终 的绝对目的,是尽善尽美的。此时,亚里士多德已经把质料完全地排除出去了, 实体变成了纯粹形式的实体,是不再需要质料的自在自为的东西。至此,亚里士 多德的“第一哲学 的体系构建完毕,形而上学的发展史也由此真正意义上拉开 了帷幕。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最初的个别事物 到包含活动性的实体再到绝对的实体,“第一哲学逐渐地抛弃了个别,把超越感 性、超越经验的绝对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为其提供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都 为日后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奠定了形而上学追求至善至美、完 满绝对的真理的理论基调,从那时起,形而上学作为超脱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的 女王,作为第一哲学便傲然地俯视着现实世界,不顾一切地追寻着终极真理的所 在。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形而上学在中世纪神学的发展下更加深入,这个时期的 哲学正如黑格尔所言是存在于基督教世界中的,这就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一 种宗教哲学,它的任务是论证基督教的教义。而基督教的基本理念所倡导的是精 神,绝对者、神就是精神。从表面来看这种精神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但这 些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精神本应是一种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事 实上却是建立在调和之上的,请注意这里是调和而不是结合。早在古代的宗教中, 神性是与人、与自然性结合的,虽然这是一种质朴的有些原始的形态,但在那个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2 9 4 页, 2 绪论 时候宗教并没有抛弃自然,不是精神的统一,而是自然的统一。而基督教却是对 自然性的极大厌恶,精神倾心于在自身中完成这种所谓的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毋 庸置疑,这种统一只能是对于自然的一种远离,那种直接的肉体和自然物是不适 宜存在的。故此可以得出,这里所谓的统一不过是一种调和而已,而调和必然注 定了一方的委曲求全甚至牺牲,当然也可能引发不可调和的最终结局。总的说来, 这个时期的形而上学更多的被灌注了神学的成分,是对神学卑躬屈膝的婢女。它 盲目地崇拜权威,把实际的经验知识踩在了脚下,远离了自然性。 经院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分为两大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 又称实在 论) 。唯名论认为“个别”是唯一的实在,“一般 和“共相 只是名称;而实在 论则主张“一般”先于“个别 存在,是唯一的实在,“个别”和“特殊”是虚幻 的。可以看出,唯名论和实在论斗争的关键就在“一般与“共相”谁为实在这 个问题上。由于这两个派别的不同特性,实在论的哲学家们更坚持基督教的传统 信条并为其辩护,被称为正统;而唯名论则因为对于传统信条的公然怀疑并企图 对其修改或否定为世俗地主、王权派、市民等级所接受,亦是正统派眼中的“异 端”。早期实在论的代表是安瑟尔谟,唯名论的代表是罗瑟林和阿拉伯尔,晚期实 在论以托马斯阿奎那为领军人物,唯名论则有着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 威廉奥康等人。虽然说实在论和唯名论是针锋相对的不同阵营,但是他们都是 脱离了实际的纯粹抽象,把世俗知识视为眼中钉。无论是实在论把一般看作脱离 个别的精神实体,还是唯名论对于一般客观性的否定都昭示着这一点。“经院哲学 整个讲来完全是野蛮的抽象理智的哲学,没有真实的材料、内容,经院哲学家们 的思想“是枯燥乏味的理智形而上学 。 如上所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发展确定了这样一种论调,就是物质和精神的不 同,“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有差异”,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正是建立在 神与人、精神与物质脱节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差异在近代哲学那里更演化为了 对立。因此,近代西方哲学家们就将消除这种对立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 是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努力让大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3 2 2 3 2 3 页 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看到了对于人的关怀和对于神的屏蔽。但是他们只做到了让世人远离上帝,远 离这个绝对精神,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的境界,更无从谈起消 除这一对立。因此,对于思维存在二者关系真正予以考察的是自笛卡尔开始的近 代西方形而上学。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从形成、确立到产生危机,再到黑格尔所建 构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于它的复辟,构成了- - n 壮丽的哲学画卷,也构建了一个貌 似坚不可摧的知识体系。直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传统西方形而上学才渐渐 露出了马脚,并最终被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所摧毁,哲学这个大智慧方真正地绽放 出绚丽。 本文将从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历史说起,分析传统西方形而上学在其建立 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危机以及黑格尔对此的解决路径,然后,在分析马克思的 原著主要是神圣家族一书的基础上挖掘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全面 批判过程,将从其批判的理论准备、实际进程和完结三方面入手。由于长期以来 对于该书的关注并不是很多,甚至于其出版初始竟然无人问津,即使后来理论界 对它重新给予关注也更多的是从其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等方面入手,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在神圣家族一书及其前后各个时期马克 思的思想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宏观发展的体系中重现此书的理论价值,再现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清算和终结。 第一章近代西方形而上学 第一章近代西方形而上学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有差 异,近代哲学则把这种差异发展成为对立,并且以消除这种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 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序幕就是在徘徊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和统一 的问题中拉开的。如果说中世纪形而上学脱离了世俗知识对于绝对实体的追捧是 其脱离实际、抽象特征的彰显,那么近代形而上学对于理性推演的推崇则是其思 辨本性的显露。 第一节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建制 从整体发展来看,整个近代西方哲学呈现为崇尚理性思维的唯理论和坚持认 识起源于经验的经验论之间的争论。唯理论一派的杰出代表有开创认识论转向的 笛卡尔、继承笛卡尔实体学说并把思存二元对立转化为实体一元论的斯宾诺莎以 及与斯宾诺莎尖锐对立提出单子说的莱布尼茨。而经验论这边则拥有培根、洛克、 霍布斯和等哲学家。总之,近代以来的哲学发展是前所未有的蓬勃、昂扬,众多 哲学家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但是鉴于篇幅问题,这里仅能提及几位具有 代表性的人物。 在这些哲学家中,笛卡尔称得上是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开山鼻祖,他开创了 新的哲学方向,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把形而上学比喻成自 己哲学体系的树根,是其全部思想的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哲学论断“我思 故我在”,开创了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我思故我在 所蕴含的实质是“只有 我是确定的、直接的。我可以把我的一切概念都抽掉,【但是抽不掉我】。 我思维,这个思维就包含着我的存在;他说,这是一切哲学的绝对基础。存在的 规定是在我的我中;这个结合本身是第一要义。作为存在的思维,以及作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5 页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维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就是我。笛卡尔一直极力倡导理性的作用, 主张怀疑一切,抛弃一切假设,但却不能否认思维这个主体的存在。也就是说, 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是“我”存在这件事情却是不容置疑的。按照他的观点, “我 乃是一切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事实上,这个命题的提出对于深受中世纪 神学桎梏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彻头彻尾地反对经院哲学的陈旧传统, 确立了“我 的地位,以此来取代上帝。但是这个基础和出发点却是一个不依赖 其他事物存在的纯粹精神实体,这就暴露出笛卡尔学说的不足。它的基础不是客 观世界或者社会实践,而是纯粹的思维。同时,笛卡尔还从神的概念本身论证了 神的存在,在他看来,神是完满的存在,而这个完满的存在是绝对不可能从不完 满中产生的,因此,神的存在是直接先天地从考察神的本性认 识到的” 。而这个完满的神作为“自为的实在包含了一切完满性的原因,他是 其他一切事物的来源和根据,可以“引导出一切创造物物质世界,是最高 的实体。至此,笛卡尔把物质世界和精神截然分开,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互不干涉 的两个实体,即使他曾用上帝来调和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之间的对立,试图能够 达到统一,但是最终还是把二元对立的状态留给了其后来者。 斯宾诺莎作为笛卡尔实体学说的传承者,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并提出了 自己的理论。在他的体系中,实体是自因、唯一、无限和永恒的存在,而这个实 体有时是自然,有时是神,可以说三者是等同的。但是斯宾诺莎对于笛卡尔遗留 的思维和存在二元对立的难题并没有提出良策,只是把实体的对立转化为实体两 个属性的对立,他的理论也带有着明显的形而上学性和机械性。莱布尼茨则是斯 宾诺莎理论的反对者,他反对其唯一实体的看法,提出了单子论。单子不同于斯 宾诺莎的一元实体,它是无数的精神实体。为了解决思存关系问题,莱布尼茨企 图用“前定和谐”来达n - 者的统一,认为上帝在创世的时候,就已经编排好各 个单子即实体的命运。事实上,这种前定和谐只是莱布尼茨的一厢情愿,而上帝 作为前定和谐的推动者则成了一个绝对的精神实体,莱布尼茨最终也没能跃出思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7 0 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7 8 页 - 6 第一章近代西方形而上学 存对立的泥沼。 从以上几位哲学家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建制,它形 成的根源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它的出现和形成原因在于力图解决思维与存在二 者的对立,因此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建制正是对于思维、存在统一性的追问。上 述唯理论的哲学家们都在思维和存在二者的关系上踟蹰,但是他们都不能解决二 元对立的哲学现状,而只有把这个二元对立的难题消解后,形而上学家们才能够 真正认识世界。所以,形而上学发展至此已经逐渐地陷入了漩涡中。同时,唯理 论的死对头经验论的哲学家又给了近代形而上学当头一棒,形而上学面临着消亡 的危机。 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以及最后的休谟,经验论的哲学理念都是注重实际 的经验,坚信认识起源于科学经验的。这些都与唯理论的哲学理论背道而驰,也 确确实实地使近代形而上学走进了迷宫。作为近代经验论的完成者,休谟对于形 而上学的冲击更为猛烈。休谟是近代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创始人,他所秉承的 是洛克和培根的哲学传统,“这种哲学所抓住的,是外部直观或内心感受所提供的 材料;法律、伦理、宗教方面的东西都属于这个范围。”休谟提出,感觉之外的 存在都是不可知的,关于形而上学对于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之间关系问题的纠结, 休谟认为除了感觉能够被人自身确认外,其他的所有东西人都没有完善的认识。 因此,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都是无法被证实的,也更不要说去讨论他们之 间的关系了。同时,他对因果关系也有着独到的见地,认为因果联系只是人们的 想象而已。由于感觉是我们唯的认识世界的根据,因此,我们并不能够因为一 物先于另一物产生就说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它们之间不存在 必然的联系,只存在或然性。休谟的对于因果关系的观点否定了必然性,必然性 只是人们偶然的联想,仅此而已。可以看出,休谟哲学对于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 给予了有力的批判,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旧形而上学在休谟的诘难之下开始岌 岌可危。这使得形而上学的推崇者康德承受了巨大的挑战,他把形而上学的重振 当作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康德在做出了所有努力之后却发现,他的这种新形而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2 0 4 页 - 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学又重新回到了笛卡尔所开始的起点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康德是怎样重新回 到起点的。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先行者,他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批判时 期和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而批判时期则主要 对他以前的形而上学的反对,他认为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不是陷入了独断论, 就是有着怀疑论的倾向,是不能够顺利前行的。所以一种崭新意义的形而上学粉 墨登场是十分必要的。康德哲学认为“思维通过它的推理作用达到了:自己认识 到自己本身是绝对的、具体的、自由的、最高无上的”。思维是一切的一切,权 威的权威。因此,思维是由t l 己来规定自己的,而且它是具体的,所有其他都可 以归入它。康德就是从这种自我意识出发来规定自己的,但是这种自我意识与此 前形而上学家们的实体并不相同,它缺乏一种实在性,是主观的纯形式。那么, 这个主观思维是如何认识客观的自在之物呢? 一方面,康德看到了认识起源于经 验,认为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是经验所提供的只是零碎的杂多,只有 依靠人类先天固有的认识能力去加工整理,才能够形成真正的科学知识。具体说 来,康德的认识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l 、感性。这是全部认识的基 石,是直观的。我们通过感性的认识从外部世界获得材料,这个材料是主观的感 受,而且本身包含了先天的时空成分,或者说时空是感性事物的先天形式。因此, 我们所取得的感性材料在经过先验的时空形式加工后已经不再是原有的自在之 物;2 、知性。虽然感性阶段获得的知识已经被整理过了,但是仍然是毫无联系的, 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知性,它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感性供给 了材料,知性把它的思想与这种材料相结合,这样才产生了知识。” 感性和知性 是因为彼此的缺乏才必须分工合作的,知性不能直观地获取认识的素材,而感性 也无法能动地思维所得到的素材;3 、理性。实际上,知性并没有完成认识的最终 使命,唯有理性才是终结者。理性是在知性基础上达到了全面的认识。相比于知 性的直观和有限性,理性的特点是无限和无需直观的,只有它才能促使人类与真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2 5 6 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2 6 7 页 - 8 一 第一罩近代西方形而上学 理相遇,追求知识的绝对完整性。至此,康德的认识过程终于完成了。但是在最 后的理性阶段中,由于知性的有限和理性的无限造成了必不可免的矛盾,留给我 们的是四组二律背反的结局。这些都说明了入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根本完成不 了认识客观世界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康德的确摧毁了旧形而上学体系,但是 他又重新回到笛卡尔开创的自我意识的基点上,构建了这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上述情况看来,近代形而上学尤其是十七世纪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遭遇了 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近代话方形而上学建制面j 瞄着被土崩瓦解的危险。这个时 候,康德重新扛起了形而上学的大旗,但是康德的新形而上学并没有笑到最后, 旧形而上学在拥戴者的帮助下成功复辟。 第二节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建制的困境以及黑格尔的解决方式 从古希腊开始,形而上学的发展就十分的繁荣向上,到了近代,形而上学更 是开创了新的哲学方向,继续向前。如前所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从笛卡尔开始 就是建立在对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关系追问的基础之上,这也形成了近代 西方形而上学的建制。但是无论是经验论的哲学家还是唯理论的学者们,无论是 休谟还是康德都没有走出思维和存在相对立的怪圈,所以对于二者统一性追问的 形而上学建制也就面临着瓦解。这个时候,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马克思 有着重大影响的黑格尔出现在哲学的舞台上。面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建制的困境, 黑格尔开始了考察思维、存在统一性的哲学路程。黑格尔对于康德所建立的新形 而上学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并且完成了旧形而上学的成功复辟。在这个过程中他 为了解决思维存在统一性问题,把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在了绝对精神之上,试图 用这个绝对精神来达成二者的真正统一,解答历来哲学家们的困惑。 在黑格尔之前的两位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 们的思想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为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复辟 提供了养料。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中缺乏思想性和一贯性的地方使得他的整个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统缺乏思辨的统一性,这一缺点为费希特所克服了 ,费希特哲学是康德哲学 的完成。黑格尔把费希特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真正的思 辨哲学 ,而费希特哲学中“从最高原则出发”,“从必然性推演出一切规定”的理 念正是他的伟大之处。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费希特的推崇。费希特知识学的 关键词是能动的“自我”,它就是一切规定的出发点,是最高的原则。费希特的自 我可以分三步走:l 、自我与自身的同一2 、自我可以设定一个非我与其对立3 、 自我和非我的同一。而谢林哲学则是一种同一哲学,认为真理是具体的,是主客 观的统一。所有的一切应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同一出发,这个绝对 同一是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相对于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谢林哲学则 是一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但是无论二者哲学具有怎样的缺陷和不足,他们的学说 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都考察了思维、存在二者关系的问题,提出了 解决的方案。黑格尔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他们的思想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 王国。 如前所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受到了费希特和谢林的影响,其中比较显著的 就是对于自我意识的承继。但是,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得到了无限的膨胀,演 变成为了绝对理念。而这个绝对理念就是黑格尔解决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建制危机 问题的叩门砖,他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谋划了一个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形而上学 体系。那么,黑格尔是如何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 黑格尔对于这两个范畴的界定。他的思维不仅仅指人类头脑中的思想,而是某种 客观的“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可以自己实现自己,无需要外力,是一个可以 能动地创造万物的实体。黑格尔所谓的存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物质世界, 因为它们的客观性并不是实在的,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无非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惟绝对精神马首是瞻。存在只能由绝对精神思维,思维则是存在的本质,存在由 思维所统摄,思维在存在中实现自己,并使存在符合自己,最终使得思维和存在 逐渐同一。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思维对于存在有着优先性,是第一位的,而存在 只是第二性的,思维决定着存在。同时他在阐述思存关系时,显露出了对于辩证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第3 0 9 页 - l o 第一章近代西方形而上学 法的青睐。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并不是生而同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这个同一 的过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思维在存在中认识自己,存在在被思维的基础上与思 维适应。用黑格尔的命题来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正反合。 面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建制的危机,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结合了思维和存在这 两个对立了许久的实体。黑格尔可堪称是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 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发展至此达到了一个辉煌的 制高点。但是这不过是表面的繁华,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从其一落地就注定了道 路的坎坷,黑格尔哲学中虽然包含了很多值得后来者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但是从 总体上来说,它终将走向灭亡。形而上学在此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劲敌,他就是 马克思。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准备 马克思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是空地上拔起,他早期的著作尤其是论犹 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书中已经 为其日后的批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近代形而上学批判的理 论开端和基础,是这一理论形成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马克思对于近 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能够在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内了解这个进程,对于马克 思前期所做的理论准备的研究至关重要。 第一节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开端 从马克思进入大学到其写作神圣家族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一直深受 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从来都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他人和既有的学说体 系,因此,他很早就已经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现有的理论。马克思在1 8 3 7 年底加 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 ,在此期间所写作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 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已经从费希特和谢林转向了黑格尔。论 文的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他从古希腊这一时期的 哲学发展中找到了理论的共同点,那就是强调自由、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这正 是他与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共鸣所在。因此,马克思实际上是借用这个论题来表达 自己的哲学思想。虽然此时马克思还是个黑格尔主义者,但是论文中的许多内容 已经为今后的清算运动埋下了伏笔。他对于黑格尔的态度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而 是采用了分析的态度。在对自我意识的强调中更多地是提升了人的地位,这是青 年黑格尔派所达不到的深度。马克思注意到了自我意识的作用,非常看重哲学对 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反对将哲学封闭在自己的体系中。并由此提出了“哲学的世 界化 和“世界的哲学化 ,提倡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哲 学应当转向现实,改造现实,实现自身。应该说,此时一个新的世界观已经在悄 然地萌动着。马克思这个新世界观的种子在其后的岁月了得到了更肥沃的土壤。 第二章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准备 博士论文后,马克思的身份在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中发生了转变。如果 说写作博士论文时,马克思是一个学者,仅仅是用学术问题来阐发自己的观点, 那么在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中马克思就已经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了。他反对封建腐朽的政府,争取言论自由,抨击了专制的德国制度。而在第 1 7 9 号“科伦日报”社论中他则把目光投向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上,由此,马克 思开始正式接触宗教这个敏感话题。他认为应该用哲学来批判宗教,国家的根基 不应在宗教之中,而是在哲学的普遍理性中,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是批驳宗教 的利器。事实上,早在马克思博士论文期间他就已经表现出与黑格尔脱离实际的 抽象哲学的分歧,而此时马克思愈加突出哲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他对于以往哲 学脱离实际、空洞无力的批评以及为哲学和现实相联系所做的努力都预示了日后 学说发展的方向。接下来,在林木盗窃法中马克思开始直面物质利益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和法的理性主义都是马克思的希望所在,而通过对于林木盗窃法 的审视,马克思发现国家和法的理性不可能跃出私人利益的栅栏,事实上,现实 世界中它们仅仅是林木占有者攫取利益操纵国家的工具。因此,这个时期的残酷 现实使得马克思原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马克思跃出了一直以来倾力的精神领域, 转向了物质利益问题。鉴于马克思对于黑格尔一贯的信仰遭到了冲击,在费尔巴 哈的影响下他开始了批判黑格尔的历程。而对于莱茵报时期遭遇的信仰危机以及 困惑,马克思第一次批判性的分析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其中市民社会 决定国家的思想是文章的中心议题。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黑格尔的 国家观。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他的社会伦理观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从这个排列顺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三者的态 度。国家既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综合总括,更是二者的真实基础,家庭和市民社 会仅仅是达到国家的中介,国家是最高的领域,是主宰的灵魂,所以国家决定市 民社会。马克思对此持批判的观点,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他认为“实际上,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思维则把一切头 足倒置。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第2 5 0 2 5 1 页 -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 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产品的产品。”因 此,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提到了私有财产的问题,认为私 有财产是国家的真正本质,是政治国家的基础,也是市民社会的基础。显而易见, 马克思在这次对于黑格尔的批判中已经开始转向费尔巴哈,并且已经扭转了早期 从精神领域中寻求答案的局面,转而从物质基础中发现动力。 事实上,马克思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片段,它有着上 承下继的特征。如果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这个期间已经显露出 了今后的路向,那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便真正地启动了这一工程。德法年鉴时 期,马克思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 篇看似毫无联系的文章实际上在逻辑和时间上都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开始在批 判宗教的基础之上,开启了对近代形而上学终结的历程。他认为宗教的批判是对 于其他一切进行驳斥的基础。论犹太人问题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中布鲁诺鲍 威尔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而写的,所讨论 的是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问题。鲍威尔认为,德国的犹太人要想在政治上获权, 首先应该废除他们的信仰,放弃犹太教。“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前提,无 论对于想要得到政治解放的犹太人,无论对于应该解放别人从而自己获得解放的 国家都是一样的。 在他看来,犹太人放弃宗教,所有人都放弃宗教是得到解放 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则反对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的问题变成纯神学问题,这实际 上是把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混为一谈,宗教的存在是不能够影响国家 的存在的,“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如鲍威尔那般, 只会把尖锐、残酷的社会政治问题归为宗教问题,根本无法真正解放犹太人。宗 教解放并不是政治解放的前提,即使完成了政治解放宗教也不能消失,相反,在 完备的民主制国家里宗教会更加有活力,一言以蔽之“宗教的存在和国家的完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第2 5 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第4 2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第4 2 5 页 第二章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准备 并不矛盾 。同时,马克思更进一步分析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他认为政治解放 并不是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没有矛盾的解放,因此,宗教解放并不是真正的完 结,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宗教并不像鲍威尔所预期的那样,“在政治上的废除 就是宗教的完全的废除”。在政治解放的作用下,宗教在政治解放的过程中不再 是国家精神,失去了控制国家的“特权”,而被赶入了私人的领域,转移到市民社 会的领域。其最终结果就是造成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在完成政治解放的 国家里,人有着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把人分 裂开来,一方面,在政治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市 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 力随意摆布的玩物。” 这样一来,人类在服从市民社会统治的国家中变成非实在 的存在物,在本应是类存在的地方,只具有虚幻的身份。相反,在市民社会中, 人才是实在的。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入的关系还给人自 己 ,而在鲍威尔的努力下,人却变成了自身分裂的存在。因此,只有寻求一个 更好的解放途径,那就是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 马克思认为 只有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不再对立,人类解放才可能实现。具体说来,“只有当现 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入,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 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 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是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 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而马克思真正找 到开启人类解放大门的金钥匙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篇文章帮助 马克思解决了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也使得马克思开始转向共产主义,发现 了无产阶级在解放人类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马克思看来,“彼岸世界 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学应该把矛头指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马克思慰格斯全集,第 马克思慰懈斯伞集第 马克思恩格;圻令集第 马克思j ;6 j 【恪斯选集,第 卷 m 卷 m 卷 蛔 卷 m 卷 m 卷 m 9 5 6 第 9 5 6 第 9 5 6 ,第 9 5 6 第 9 5 6 第 9 7 2 第 2 5 页 2 3 页 2 8 页 4 3 页 4 3 页 页社社社社社社 版版敝版版版 j f l f f i 民民民民民民人人人人人人京京京京京京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ii i ii | i 现实的法和政治,而不是纠缠宗教和神学。对宗教的批判,不能只停留在宗教本 身,而应该转向其背后探寻它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 教是它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因此,马克思直指德国制度,向其开火,“德 国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类解放 的道路上马克思找到了两个关键的因素,哲学和无产阶级。哲学作为德国历史在 观念上的延续,它存在于现实的范畴内,是属于现存世界本身的,是对它在观念 上的补充。因此,“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 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 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成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 思 辨、抽象的以往哲学必须要被消灭,才有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真正的哲学,而无产 阶级是责无旁贷的实施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分析中我们得知,人类解放需要 一个普遍的阶级,这个阶级要从自身独特的现状和地位来解放整个社会,无产阶 级具有了这些特征,它是一个彻底的被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它只有解放其它一切 领域才能够解放自己,只有实现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它的身份决定了它 的命运。因此,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必然是惊天动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批判的武器无法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此,哲学 必须掌握一定的物质武器才更加有力量,而无产阶级则需要思想的引导方能真正 觉醒。所以,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成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地,无产 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 人民园地,德国人才会解放为人。 第二节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基础的确立 1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随着马克思理论思想的逐步发展,批判形而上学的基石也随之形成。马克思 第2 页 第1 5 页 第8 页 第1 5 页 n c :_ 0 0盯盯盯盯;1 fff版版版版 el ff民民民民人人人人一尿一尿京一尿北北北北 1 j 1 j 1 j 1 j啉啡m 卷卷卷卷 l l 1 l 第第第第 集集集集选选选选斯斯斯斯 格格格格 恩恩思恩 思思思思克克克克马马马马少9 西 第二章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准备 对于宗教的批判渐渐转化为两个方面,对于市民社会即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于 形而上学的批判。而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崭 露头角的,马克思在此书中考察了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批判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 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众所周知,黑格尔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扮演了十分 重要的角色。但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时刻充满激情与昂扬斗志的武士从来都没有完 全臣服于任何一个人,包括黑格尔。随着马克思思想同渐成熟,他也发现了黑格 尔思想体系的弊端。手稿中的批判不仅仅是针对于黑格尔法哲学,而是针对黑格 尔的思辨形而上学而展开的。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看作其秘密和真 正诞生地,并从这本书开始了对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阐述 了他的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把自然、人、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过 程,但却是精神上的统一。自然、人、社会这三者陷入了精神的漩涡。现实中的 矛盾和对立摇身一变为思辨范畴内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因此,对于黑格尔形 而上学的批驳恰恰会批判现实中的不合理。马克思指出“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 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 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 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它的自 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宇宙精神。”黑格尔把现 实当作是抽象精神自我展开过程中的发现,起初精神以为自然界是一种外在于它 的存在,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 。但是最后当精神获得自己、发现自己时,才 得知自然界不过是自己作为一种绝对知识的创造物,而精神才是人类的本质。在 这一点上马克思与其不同,他认为劳动才是人的本质。虽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 学中也提出了劳动是人本质的观点,但是要注意到,黑格尔的所谓劳动也是他 唯一承认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已。黑格尔还把现象当作精神性的东西彻 底抽掉了其现象性,并认为人在思维领域的异化导致了现实世界的异化,这与马 克思主张的现实世界中的异化才是思维异化的根源恰恰相反。由此可以看出黑格 尔颠倒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黑格尔坚持自我意识等同于人,它设定的是一种抽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0 第9 8 页 - 1 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象的非现实,物性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物,是自我意识的设定。综上,黑格尔 的思辨唯心主义昭然若揭,马克思正是要去除黑格尔这种精神概念的形而上学。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把人看成是自我意识,认为人是客观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人的本质进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 述为日后向近代形而上学宣战埋下了伏笔,提供了基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 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 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 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 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的存在物,绝非 是自我意识这种精神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根基是在自然界中的,人虽然具有天 赋的才能,能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但人类赖以生存的对象是不依赖他外在地 存在着的,而这些对象具有确证人力量的重大意义。因此,人是离不开自然的存 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又是一种“自为的存在物”, 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又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人类并不是单纯 的受限存在,而是具有激情地自为存在物,他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使得现实的自然 界得到实现。总的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在绝对精神中统 一,人也不等同于自我意识。人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