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在过去的七十余年间,众多研究者都对人际知觉展开了研究。然而他们中的 大多数都只是研究现实情境中人际知觉的内容与过程。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采用网上自然实验法,在互联网巾创建论坛情境,以m b t l 人格类型量 表为人格评价工具,对被试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并对三名被试展,1 :个案研究,以 期探讨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 沦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 对整体类型的他评自 评完全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的均占少数。大部分知觉者在2 至3 个维度上的他评j j 知觉者的自评一致。( 2 ) 心理机能的知觉准确性较低。( 3 ) 情感思维维度的知觉 准确性最高,外倾内倾维度的知觉准确性最低。( 4 ) 被试对情感和感知的知觉准 确性较高,对内倾的知觉准确性较低。 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 影响e 1 维度判断准确性的因素主要与知觉对象的论坛经验、学历、性格类型有关,也与 知觉者在此维度的他评倾向性有关。( 2 ) 在s n 维度,影响准确性的因素主要 与知觉者的性格类型、知觉者的判断以及两者的相似性有关。( 3 ) 在f t 维度, 影响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和知觉者的判断有关。( 4 ) 在j p 维度,影响准确性判断 的因素主要和知觉者的判断、两者心理机能的相似性以及熟悉程度有关。( 5 ) 影 响心理机能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和知觉者的判断以及两者的相似性有关。( 6 ) 个案研究发现,不同因素作用于人格判断的不同过程。 ( 7 ) 总体而言,影响人 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知觉对象、知觉者的判断、两者的相似性、以 及知觉者。本研究发现论坛情境中的人际知觉中存在刻板印象、投射作用、两者 相似性、以及月晕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论坛,人际知觉,准确性,m b t i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a s ts e v e n d e c a d e s ,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e x a m i n e d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p e r c e p t i o nu n d e rf a c e t o - f a c ee n v i r o n m e n t s ,b u tf e wo ft h e m e v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t e r n e t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a i m e dt oe x a m i n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 i nb b s ,i n c l u d i n ga c c u r a c yo f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 ( s e l f - o t h e ra g r e e m e n t ) ,a n dm o d e r a t o r so fa c c u r a c y , t h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w e r er e c r u i t e d f r o mt h eb b sw h i c hic r e a t e d t h e yn e e dt ou s et h em b t it oe v a l u a t et h e m s e l v e sa n d o t h e r st h e yc h o o s ea st a r g e t s 。t h r e eo ft h e mw e r ec h o s e nf o rc a s es t u d y , t h er e s u l t so na c c u r a c yo f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i nb b ss h o w e dt h a t :( 1 ) m o s t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s e l f - o t h e ra g r e e m e n tj sa c c u r a t eo n2a n d3d i m e n s i o n s ( 2 ) t h ea c c u r a t e r a t eo fm e n t a lf u n c t i o ni sl o w e rt h a nt h ed i s a c c u r a c y ( 3 ) t h er a t eo f s e l f - o t h e r a g r e e m e n ti sh i g h e s to nt - fd i m e n s i o n ,w h e r e a st h el o w e s to n e ld i m e n s i o n ( 4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o nf e e l i n ga n dp e r c e i v i n gi sm o r ea c c u r a t e ,w h e r e a s i n t r o v e r ti sl e s sa c c u r a t e t h er e s u l t so nm o d e r a t o r s o f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 i nb b ss h o w e d t h a t :( 1 ) t h em a j o rm o d e r a t o r s o fe - id i m e n s i o na r e :t a r g e t s b u s e x p e r i e n c e , e d u c a t i o n a ll e v e la n dt y p e ,a sw e l la st h ep e r c e i v e r sj u d g m e n to fo t h e r so nt h i s d i m e n s i o n 。2 ) t h em a j o rm o d e r a t o r s o fs - nd i m e n s i o na r e :p e r c e i v e r st y p e , p e r c e p t i o na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yb e t w e e np e r c e i v e ra n dt a r g e t ( 3 ) t h em a j o rm o d e r a t o r s o ft - fd i m e n s i o na r e :t h ep e r c e p t i o no fp e r c e i v e r ( 4 ) t h em a j o rm o d e r a t o r so fj - p d i m e n s i o na r c :t h ep e r c e p t i o no fp e r c e i v e r , t h es i m i l a r i t yo nm e n t a lf u n c t i o n b e t w e e np e r c e i v e ra n dt a r g e t , a n dt h el e v e lo fa c q u a i n t a n c e ) t h em a j o rm o d e r a t o r s o f m e n t a lf u n c t i o na r c :t h e p e r c e p t i o no fp e r c e i v e r , a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yb e t w e e n p e r c e i v e ra n dt a r g e t ( 6 ) t h ec a s es t u d yf o u n dt h a td i f f e r e n tm o d e r a t o r sc o n t r i b u t et o d i f f e r e n tp r o c e s s e so f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 。( 7 ) i ng e n e r f l t h em o d e r a t o r sw h i c h i n f l u e n c et h e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c o v e r i n gf o u ra s p e c t s :t a r g e t ,p e r c e i v e r , t h e p e r c e p t i o no fp e r c e i v e r , a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yb e t w e e nt w o s t e r e o t y p e ,p r o j e c t i o n ,a n d h a l l oe f f e c ta r ea l s of o u n di nt h i s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i n t e r n e t ,b b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 ,a c c u r a c y , m b t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w s 6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诺砂 j 日期:秒厂,6 易 导师签名:讹豸锄a ,v 廑夔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杨治良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主席 粱宁建教授l 聱东癖范犬学心瑗系 乐巍泓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第一章研究综述 第一节本研究的霹的与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一t j , ( c n m c ) 第1 5 次中固瓦联网渊查报告届示,截i l :到 2 0 0 4 零1 2 月3 l 囊,我国弱上鄹麓户蓥太数为9 4 0 0 ) j 人。瑗今,互联网已经越发深 入人秆稽日常生活,对很多入丽言,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世界”。网络 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人际理论年玎概念。网络最熏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跨时空的人 际交滚成为可熊。逶过电脑和传输设备,喇络将全世界的网民联系在一起。人们 霹戳剩用网络聊天工具或者麓懿骥天室遗行郄对觳鬻天,氇可戳逶遵阏络论坛 ( b b s ) 、新闻组与陌生人展开精题的讨论、还可以在网络游戏中结交朋友。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环境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在网络圈内,有一句路人 尝翔豹话:“在网土,浚天翘遥你是一条狻。”这一方瑟髂瑷7 网络交滚熬嚣名毪、 虚拟性,另一方耨也体现了网络交流的自由与平等。随着网络的普及,犯罪分予 也乘虚而入,他们利用网友的信任骗取钱财、对网友进行人身侵犯。还商一些网 民娜运过网络结识了众多志同邋会兹弱友,蕤至还存人遴过鼹络寻找到了爱情。 上述现象的背赢掰瓣酌都是潮络交流中豹入际知觉闻麓。人际知觉豹熬确性不仅 有助于我们认识对敷、也有助于我们预测对象的行为。那么,网络中人际知觉的 准确蚀究竟如何? 与现实情境栩比又具有哪些不同之处? 哪些因素会辩知觉准 臻瞧产生彰翡? 辩这些鞫蘧戆搽讨彝研究穆蠢嚣 ;予久弱驾残懿看德瓣终、瑾毪豹 看待网络交友及交流对象。 猩过去的七十余年间,众多研究者都对人际知觉展开了研究。然而他们中的 大多数都只是磺巍蜒实情境中的入甄知觉鲶内容与过程。疆翦国步 有关网络中蜒 入舔知觉研究也刚剐起步,他们大多将研究聚焦在电子郏 牛的交流方式、聊天室 环境等。然而可以猎到,非即时性的交流工媳论坛已缀 丌始成为人们网络生 活的一部分。目前网络世界中的论坛已经刁i 计其数,有人黩至断言网络埝坛即将 成为互联霜豹下一热焘。毽是在心理学赛鏊瓣毽内外滏嚣入专门骚究;熏魏静交滚 环境下的人际知觉的特点。 笔者愿意通过此次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希望熊够借此抛砖引玉,引 起受多心理学工终磐对网终中豹论坛情境磅究戆关注。 本研究将借鉴潮内外现实情境中豹入酥知觉的研究,以及国外有关网络入际 知觉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缩合问卷调查、网上自然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探讨 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堂的准确性及英影响啜素。 第二节本研究蒺本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探讨的是网络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索, “j :泼 情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人际知觉及其知觉准确性的界定在不同研究中亦不 尽稻同,翻此笔者将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筒舞阐述。 一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p e r c e p t i o n ) ,有时又被称为社会知髓、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p r h i n t o n ( 1 9 9 3 ) 认为入际知觉是指我们对他入的潮断,以及我船 对德入行为豹解释。其率静“我稍”遥常羧称为翔觉者( p e r c e i v e r ) ,“德夫”遗 掌被拣必妇蹙对象( t a r g e t ) 。人躲知觉熬瞧容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人接、行为、情 感、思维筹方瓶的知觉。其中,对人格的知髓又称为“人格判断”,怒人际知觉 研究领域最广泛深入和主要的方面,有时研究者也将人格判断等同于人际知觉。 在奉研究中入际知辩主蘩是掰对入格静潮断。 二准确性 在人际知觉研究领域,准确性标准可以大致分为知觉者他评与知觉对象自评 之间的一教性、知觉者之间嗣共识程度、对知觉对象行为的观察和预测等。本研 究所采躅豹准确挂标准圭要燕翔觉者绝评与戋h 觉瓣蒙冬评之闻的一致洼。魏耘准 是人际知燮璎究中的传绞标准。 三网络 在本移 究中“阚络”其体是指两络中韵入际交流,邵蘩于魄癌韵交流方式 ( c o 辨p u t e r 臻e d i a t 醐一c o m m u nj e a t i o n ,簿穆c m c ) 。嘲络交淡在本质上与传绞瑟 对面的交流方式存在诸多差异例如物理环境差辫、时空差异、交流结构差异等。 总体而苦,网络情境中的交流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去中心化、跨时空性、自主 互动佐、以视稻为差的戆官体验等特点。 网络提供了各释交滚模式,包括帮辩瞧帮菲帮l _ | 瞧熬交流模式。藩者主要镪 括视频会泌、即时麟天工具、在线游戏等,后赣主要包撼电予郏传、论坛( b b s ) 、 新闻组等。按照交流人数又可以划分为万维网的大众交流、论坛和新闻组的团体 交流、以及一对一的聊天和邮件方式。在网络中信息的传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靛多媒体静方式至# 缝粹寄孽文本交流,不一丽足。滔静簇着潮络静不断升缀涣代, 蓦交漉方式之阎也翼: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叠。 疆论坛 网络中的论坛又名电子公告牌系统( b b s ,b u l l e t i nb o a r ds y s t e m ) ,它足 一剃f 乜子信息服务系统。学者以哈贝马斯认为论坛就是“虚拟空间的公兆领域”。 网络论坛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缚个用户部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捉 琏;着法,荦期豹论坛由教育税构或研究祝狗管瑾,现在多数嘲站上都建立了自己 的谂坛系绞,供网既通过网终u 柬结交更多数飓友,表达雯多弱懋法。网终沦坛露 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分成多个栏耳,栏目的设立则是以使用者的要求和喜好为依 据。目前国内的网络论坛已经十分普遍,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与其他网络情境相比,论珐情境其有暖下特点: 1 、章圭区链:溺络论坛楚一个开放豹交浚因建,它吸弓| 着其有穗 娃兴趣爱好 的网民在论坛中进行双点的交流与沟邋。 2 、半中心化:与其它网络情境的去中心化牛h 比,论云星现出半中心化的特 点。主要表现为备论坛都拥有特定的管理团队及论坛规则。然而论坛对于个人的 控制舞菲绝对严格,仍然容许较大程度的毒国,溺诧可戳稿“半中心镒:”束形容。 3 、文本交渡为主:与其它鼹终馕竣捐比较,论坛中文本的交流方式占据了 非常主要的位鼹。 第三节现实情境孛憋人际知觉研究 心理学界对现实情境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所史,形成了 三大主要的理论模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栩形之下,网络情境中的人 际懿凳弱链予潮剐起步静除段,掰取褥豹研究或莱静数量彀菲常有限。在j 篼种情 形之下,现实愤境中魄磷究成果聪予鼹终中鲍入豁知爨硬突簸具凑了十分珍爨憋 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笔者将在以下篇幅阐述现实情境中的人际知鲐研究的历 史沿革、研究方法以及有关研究。 一人黪知觉准魂牲磅突瓣历史淤孳 有关人际知觉准确性的研究始终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但是此领域的研 究也曾经发生过中断。上世纪2 0 年代至5 0 年代是研究a 际知觉准确性钧第一次热 潮。扰狯毅磅究主要关溶予寻找那些导致精确判黻静戮素。研究者嬲还悉考久臻 判断是否是一釉普遍的能力,并试图发现精确判凝者( “好的知堂者”) 的人楱 特征。进入5 0 年代中期尉,人们_ 丌始发现可能并不存在这种“好的知觉者”。同 时,有关人格判断能力的各研究也无法形成统一的观点。_ ;r 足一些研究者,如 c r o n b a c h ;f r l g a g e ( 1 9 5 5 ) 等人开始反思人际知觉准确性研究的根本问题。这些 问题包括“准确性可以测量吗”、“测量什么样的准确性? ”以及“准确性标准 的选择”等。由于对c r o n b a c h 等人观点的误读,使研究者们错误的认为不i 叮能进 行准确性的研究。因此,在随后的二十年间,研究者们放弃了准确性的研究,转 而研究人格判断的过程,并倾向于探究知觉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即研究人际知 觉的非准确性。此阶段的研究大多在实验室中进行,与现实情境中的人格判断产 生了较严重的脱节。进入8 0 年代早期,生理知觉领域的b r u n s w i k ( 1 9 5 6 ) 和g i b s o n f 1 9 7 9 ) 的思想激发了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的思维,他们两者都强调要注 重真实情境中知觉与现实的联系。于是研究者们重新丌始关注准确性研究的问 题。第二次的研究热潮关注准确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因此超越了之前研究只关注 判断能力的个体差异的局限。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知觉过程,又重新开始关注知觉 的内容,即关注导致判断的特定信息、以及判断结果与其他信息间的关系。研究 者们在吸取早期研究的教训后,提出应该研究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个体,准确性的 标准应该来源于社会环境,这些标准包括知觉者之间的共识、自评他评一致性和 行为预测等。 目前,有关人际知觉准确性的研究共存在三种主要的模型理论:1 9 9 1 年k e n n y 提出的社会关系模型( s r m ) 、他在1 9 9 4 年提出的加权模型( w a w ) 、以及f u n d e r 在1 9 9 5 年提出的现实精确性模型( r a m ) 。社会关系模型和加权模型所秉持的是 精确范式的原则,即认为人类的判断经常是错误的,因此研究者的任务是解释知 觉中少量的精确判断的发生情况。现实精确性模型的目标是将准确性研究导向并 行的轨迹,即除了研究准确性判断的发生外,也研究导致准确性判断的情境、过 程、并提出如何提高准确性的建议。 总而言之,现代的准确性研究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证实人们 确实具有一定的精确判断的能力,此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此阶段所采用的两种准 确性标准他评自评一致性和行为预测标准已经成为了准确性研究的基础。第 二阶段主要研究影响判断准确性的因素,目前此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第三阶 段则主要研究准确性判断的过程。 二人际知觉准确性的研究方法 人际知觉准确性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主题来讨沧 4 1 知觉者、知觉对象和信息 在人格判断的实验中,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知觉者和知觉对象之n l j i q 以足 完全陌生的,也可以是十分熟悉的。知觉者判断所依据的信息可以是相互的判断, 也可以是对可重复的信息,如录像、声音、文字等的判断。 2 判断的形式 目前在人际知觉准确性的研究中较常用的方法有评定法( r a t i n g ) 、多重选 择法( m u l t i p l ec h o i c e ) 、分类法( s o r t i n g ) 等。评定法是指知觉者评定知觉 对象拥有的某种特质的量( m c h e n r y ,1 9 7 1 ) ,在大五人格模型提出后,此方法已 经成为准确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重选择法是让知觉者从许多反应中选 出知觉对象在某种情境中会做出的反应,如c l i n e 曾经做过的行为预测测试。分 类法是指知觉者把知觉对象归入不同类别中,一些研究也采用q 分类技术,即让 知觉者对项目而不是被试进行分类。其他的判断形式还有自由描述法、匹配法、 排序法、提名法等。 3 准确性的标准 现代的准确性范式从观点上可以主要分为三种:实用主义观( p r a g m a t i c ) 、 结构主义观(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t ) 和现实主义观( r e a l i s t i c ) 。 实用主义观认为如果人格判断能够导致成功的社会交往,那么这种判断就是 精确的。蟋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倾向于将行为的观察和预测作为评判准确性的标 准( j o h n r o b i n s 。1 9 9 4 ) 结构主义观认为人格判断是一种社会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观要求比较不同 知觉者对同一知觉对象的判断,将知觉者间的共识程度作为判断准确性的标准。 有研究表明,某些个体,尤其是自恋型个体会倾向于抬高自己。同时个体本身可 能存在“当局者迷”的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周围亲友的描述可能具 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有研究者指出,在进行人格判断时,这种外在的观察角度不 仅具有更少的倾向性,而且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 s c h e ie r ,b u s s ,& b u s s ,1 9 7 6 ) 现实主义观来源于后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观以及e g o nb r u n s w i k ( 1 9 5 6 ) 的 或然机能主义( p r o b a b i l i s t i cf u n c t i o n a l i s m ) 。其宗旨之一就是在收集尽可 能多的判断标准基础上进行研究。该观点认为前两种观点都过于关注知觉者,而 不够重视知觉对象的作用。它认为人格判断的准确性不仅是知觉者观察和敏锐程 度的反映、也是知觉对象的特征和行为的反映。因此,在研究人际知觉准确性判 断时,应该综合更广泛的信息。如综合知觉对象的白评、知觉者间的共识、对知 觉对象行为的直接观察、对日常生活行为的自我报告等。 三 人际知觉准确性的有关研究 自评和他评一致性是人际知觉准确性的传统通用指标。它主要是用知觉对象 的自评与知觉者的他评间的相关来表示,相关越高则表明两者的一致性程度越 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也越高。过去众多的心理学家采用人格特质量表对各种不 同的现实情境中的人际知觉的自评和他评一致性进行了考察,也得出了许多重要 的结论。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发现那些较容易被观察到的特质的自评他评一致性 较高,同时还发现交流过程中可知觉的线索越多,知觉准确性也就越高。研究还 发现与内在状态有关的特质的评分方面,知觉对象的自评得分要高于他评分数, 而在那些与外部状态有关的特质的评分方面,他评的分数则要高丁自评分数。山 丁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m b t l 人格类型量表,因此所获得的结果以及结果分析的方 式与角度均与前人有所差异。 社会关系模型以及加权模型的创始人k e n n y 认为影响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分 为三个方面:知觉者效应、知觉对象效应以及两者关系效应。现实精确性模型的 创始人f u n d e r 则认为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方面,他还进一步分 析各方面之问由于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六方面的影响。笔者认为f u n d e r 的现实精 确性模型对此方面的探讨较为深入与全面,因此将简要介绍f u n d e r 理论中影响 人际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f u n d e r 认为影响人际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四个基本方面( 见下表) 。 表卜l 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四个基本因素 基本因素特定的特征 好的知觉者 好的对象 好的特质 好的信息 知觉 判断能力 防御 活动水平 行为的一致性、可测量性 坦诚 可观察性,频率 操作的反应的 可评估性 量( 如熟悉度) 质( 如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芙系) r a m 对四个基本因素的说明如下: ( 1 ) 好的知觉者( g o o dj u d g e ) r a m 认为好的知觉者与不好的知觉者的区别在于对可获得线索的监测能力的 差异。这可以细分为i 部分。一是对人格以及人格的行为表现的了解程度,这通 常与知觉者人际经验的多少与类型有关:二是能力,这种能力叫。以来自一般智力 也可以来自更狭窄的认知或归因能力;三是动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知 觉者对判断准确性的关心程度,第二:种是具有歪衄知觉效果的防卫或者其他的动 机形式。 ( 2 ) 好的知觉对象( g o o dt a r g e t ) 好的知觉对象是指只需对他们的行为相对较少的观察就能精确判断其人格 和普遍行为的人。r a m 认为,那些行为中包含了丰富的与人格相关联线索的人更 容易被精确的判断。不好的知觉对象是指无法通过观察来预测其行为和思想的 人。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知觉对象对自身有所隐瞒、或者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 或者他们的人格是不连贯的、或者他们的心理存在问题等。 1 9 8 1 年a r o n s o n s u m e t t e e 等人的研究表明,那些不诚实的人、或者在社交中较不受人欢迎的人,通 常会更多的隐瞒自己,从而无法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准确地判断他的人格。 ( 3 ) 好的特质( g o o dt r a i t ) 好的特质是指那些容易被判断的特质。r a m 认为特质是否容易被判断与是否 存在可获得的关联线索有关。可获得性是指特质容易被观察到的程度,可获得性 通常是与关联性相关,但是r a m 认为两者也可以存在分离。例如,可获得的线索 包含多种特质,或者有些行为线索与单一特质关联,但在通常情况下却无法获得。 此外,特质的价值意义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特质( 如智慧等) 是所有人都愿意 拥有和表现的,而另外一些特质( 如不诚实) 则是人们尽力避免表现的。因此, 这种差异就导致了特质被展现的频率、直接程度、或者夸张程度,这也就导致了 他们在可获得性和关联性上的扭曲。1 9 9 4 年,j o h n 年h r o b i n s 声称,与中性特质相 比较,带有价值趋向的特质在自评他评一致性得分上可能偏低。 ( 4 ) 好的信息( g o o di n f o r m a t i o n ) 好的信息是指能够被知觉者获得的信息。对人格判断而言,信息包括所有与 人格特征相关联的言行。f u n d e r 等人比较了结识一年以上的被试和通过血分钟 的录像观察对他人的判断,结果发现前者的准确性高于后者。最简单的解释就是 熟人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判断也就更准确。除此以外,信息的质也对判断 准确性有影响。f u n d e r 等人在1 9 9 1 年的研究表明,与结构化的讨论情境相比较, 非结构化的一对一交往能产生更大的人格与行为间的相关。 r a m 认为好的知觉者、好的知觉对象、好的特质与好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存在 重叠和交互影响。这四种因素会产生六种不同的交互作用( 见下表) 。 表卜2 人格判断中影响准确性的i 素问的交互作川 ( 1 ) 知觉者特质:专长 r a m 认为的专长与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不同,它指的是某知觉者擅长判断某些 特质,而不是所有特质的能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知觉者可能缺乏对其他 特质的理解之外,还可能与知觉者在处理某些信息时缺乏情感上的关联和动机上 的扭曲有关。因此,专长与判断阶段的利用有关。 ( 2 ) 知觉者知觉对象:关系 在r a m 中,对关系这一变量的理解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巧i 同,它仪指那些会影 响判断准确性的方面。表现为某些知觉者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判断要比对另外- 一些 对象的判断更精确。如果知觉对象的中心特质恰好是知觉者最擅长判断的,那么, 这种现象就会产生。其次,某知觉者可能会唤起某知觉对象的一些行为,而这些 行为在没有该唤起效应的他人面前不会展现。再次,两者关系的情境、类型、发 展阶段也是影响准确性的因素。r a m 还关注性别差异在此方面的影响。 ( 3 ) 知觉者信息:敏感性 敏感性是指某知觉者可能更容易察觉和利用某些种类的信息,或者在判断时 更重视某些类型的信息。例如,有研究表明,如果诚实或者智慧是知觉者的中心 概念,那么他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就会尤其关注此方面的信息 ( s e d i k i d e s & s k o w r o n s k i ,1 9 9 3 ) 。敏感性与知觉过程中的监测阶段有关。 ( 4 ) 特质知觉对象:可触知性 r a m 认为可触知性是指某些对象身f j 的某些特质比较突出,因此这些特质也 就更容易被判断。有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中的中心特质更容易被他人监测到 ( k o e s t n e r ,b e r n i e r i ,z u c k e r m a n ,1 9 9 4 ) 。 ( 5 ) 特质x 信息:诊断性 r a m 认为可获得的信息与所判断的特质m 的特定关系就是可渗断性。某些特 质只能基于某些特定的信息才能得以判断。例女n p a u n o n e n ( 1 9 8 9 ) 指出有些特质 可以在很少量观察的基础上就获得,而有些则需要在熟悉后才能精确判断。 ( 6 ) 知觉对象信息:揭示性 r a m 认为揭示性是指某些信息可以揭示知觉对象大量的人格特征。有些种类 的信息可以提供知觉者大量有关知觉对象人格特征的内容,而有些信息则只能揭 示极少量的内容。这就表明,不同的信息在揭示个体人格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四节网络情境中的人际知觉研究 网络情境与现实情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交流方式上。 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是基于电脑的交流( c o m p u t e r m e d i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简称 c m c ) 。早期有关网络交流的研究倾向于认为网络交流缺少人性化。然而之后的 研究发现,网络交流并非如人们想象般的冰冷有研究者指出“越来越多的报告 显示了网络交流中人性化的一面,有时这种交流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媲美, 甚至在某些交流层面,网络交流的方式能够超越现实交流方式。”( w a l t h e r , 1 9 9 6 ) 简而言之,c m c 的本质是复杂的,它对人际知觉的影响并不如最初所设想 的那样简单。 目前,关于c m c 主要有五大理论模型,社会呈现理论( s o c i a lp r e s e n c et h e o r y ) , 媒介丰富性模型( m e d i ar i c h n e s sm o d e l ) ,社会线索减少模型( r e d u c e ds o c i a l c u e sm o d e l ) ,社会信息处理模型( s o c i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g ) ,以及超个人 交流模型( h y p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m o d e l ) ,他们各自强调了c m c 的不同 方面。所有这些模型都承认,与现实面对面的交流相比,网络情境中的交流方式 确实剥夺了一些人际知觉中可以利用的线索,但是各理论对此所造成的结果看法 不一,前三种理论的观点比较消极,后两种的观点比较积极。 目前有关网络情境中人际知觉的研究并不多见。以下我将对这为数不多的研 究进行简要地回顾。 一f u l l e r ( 1 9 9 4 ) 的研究 r o d n e yf u l l e r 所研究的是电子邮件的交流方式与现实交流方式的差异。他 利用k e i r s e y 和b a t e s 在1 9 7 8 年修订的简化的m b t i 量表,试图了解互联网一l 的印 象形成。他所采用的准确性标准是自评他评的一致性。他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 是让被试判断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交流的对象的人格类型,另一组是只在现实中交 流过的对象的人格类型。前者是通过将2 0 0 份问卷分发给认知科学协会的会员, 回收到有效的他评问卷3 0 份,自评问卷1 4 份。现实组的知觉者由2 8 名研究生和2 2 名商店售货员构成,让他们选择日常生活中交流过的人,然后再让这些人进行自 评,回收到他评问卷3 3 份,自评问卷2 6 份。研究结果发现,以电子邮件方式交流 的实验组,在思维( r = 8 3 ,p 0 0 3 ) 和判断( r = 6 0 ,p 0 3 ) 上的他评分数要 i 高于自评分数。现实情境中的知觉准确性刁i 呈现此种差异。 二j a c o b s o n ( 1 9 9 9 ) 的研究 j a c o b s o n 来自布赖代斯大学的人类学系。他所研究的是m o o 情境中的人际知 觉。他与m o o 中招募至t 1 5 名参与者交谈,让他们回忆在与网友见面之前对网友的 外貌言谈举止的想象。1 5 名参与者共描述了他们遇到的3 6 位网友。第二组由2 3 位学生构成,他先让他们选择m o o 上的会员进行判断,然后在他们看到知觉对象 照片后再让他们进行他评。 研究发现,虽然网络情境中的人际知觉比较困难,但是在纯文本的网络社区 中,人们依然会形成对他人的判断。这些判断不仅基1 二对象所提供的线索,还牲 于人们在解释这些线索时所采用的概念化的分类和认知模型,采取什么模型和类 型因人而异。研究发现,个性化的信息尤其是和知觉者的预期和经验有关的个性 化信息是影响判断准确性的因素之一。研究还发现大多数人对网友的预想和现实 都不一样,尤其是在健谈方面差异较大。 三l i uy u l i a n g 、6 i n t h e r 和z e l h a r t ( 2 0 0 1 ) 的研究 研究采用w a l t h e r 的印象形成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在非同步的网络交流环境 中,将1 1 6 位研究生被试分入四个不同的讨论组,每个讨论组交流信息的频率和 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研究显示,持续时间和交流频率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两者都 会影响印象的发展。交流频率越高、交流持续时间越长,在印象形成量表上的得 分就越高。这与h i l t z 等人( h i l t za n dt u r o f f ,1 9 7 8 ) 和r i c e 等人( r i c ea n dl o v e , 1 9 8 7 ) 等人在现实环境下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也显示,交流一周的印象得分 与交流两周后的印象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m a r k e y 和w e l l s ( 2 0 0 2 ) 的研究 p m m a r k c y 等人( 2 0 0 2 ) 以1 5 6 名事先完全陌生的研究生为被试,以大矗 人格问卷为评价工具,让他们在1 5 分钟的网上聊天后对聊天对象进行人际知觉。 该研究以k e n n y 的社会关系模型( r a m ) 为理论依据。研究采用了判断者问的共识 与自评他评一致性两项标准。 研究发现,一对一的聊天室交流比小组交流的判断者问的共识性更高,而判 断者的判断同质性更低,即在小组交流中,知觉者更少看到交往对象之间的区别。 在一对一的交流中,知觉者比较容易在知觉对象的外向性、宜人性与开放性上达 成共识。在聊天室巾,开放性上的自评他评一致性是最高的,但是有关面对面交 流的研究显示外向上的自评他评一致性是最高的( f u n d e r ,1 9 9 9 ;k e n n y ,1 9 9 4 ) 。 这可能和聊天室非结构化的情境有关。研究发现在聊天室情境中,外向性上的他 评分数要高于知觉对象的自评分数。 五v a z i r e 和g o s l i n g ( 2 0 0 4 ) 的研究 s i m i n ev a z i r e 等人让l l 位观察者用大五人格问卷判断8 9 位个人网站作者的 人格特征。结果显示1 1 位观察者之间的共识比较一致( 平均相关系数达到2 7 ) , 外向性和开放性上的共识最一致( 都达到了3 2 ) 。自评他评也比较一致( 平均 相关系数达到4 2 ) ,其中经验开放性达到了6 3 。但是,在外向型和宜人性上, 观察者的他评分数要高于网站作者的自评分数。与现实环境下的研究结果比较后 发现,该研究的知觉准确性介于简短交流和长期熟悉的人际关系之间。责任性结 果表明,个人网站、简短交谈和长期交往的知觉准确性相差无比。同时研究还发 现个人网站既反映了网站创立者的真实自我,也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自我。 第五节小结 鉴于以上研究综述,可见人际知觉是网络交流中的重要方面,但是网络情境 中此方面的研究依然是寥若晨星。从现有研究来看,首先是缺乏自然情境中的有 关研究,其次缺乏专门的论坛情境中的研究,再次较缺乏采用人格类型量表所进 行的相关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在借鉴上述现实情境以及网络情境中的人际知觉准确性研究 的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论坛的自身特点,采用网上自然实验法对研究 对象进行观察,采用人格量表和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丌展分析调查,并且选取典 型对象进行个案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以期探讨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 性的特点、影响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并对论坛与现实情境中人际 知觉的异同进行比较。 第二章论坛情境中人际知觉的准确性研究 第一节研究方法 一被试 共有4 8 位论坛会员参;n 1 1 y 人际知觉准确性的实验。他们既是本研究中的知 觉者,同时也可以被其他参加者选为知觉对象。每一位知觉者可以对多位知觉对 象进行人际知觉判断。被试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2 - 1 被试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性别 学历 年龄 网龄 每周上网时间 每周上论坛时间 男性2 3 人;女性2 5 人 硕士7 人;本科2 9 人 平均年龄:2 3 8 9 ;标准著:3 5 3 三年以上:4 2 人;其他:6 人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 9 1 5 小时 平均每周上本论坛时间:9 7 1 小时 其他1 2 人 标准著:2 1 2 2 标准差:1 1 7 6 二研究工具与程序 l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共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l 1m b t l 人格类型量表 m b t l 人格类型量表( m y e r s b r i g g st y p ei n d i c a t o r ) 是由美国的凯瑟琳碧 瑞斯( k a t h a r i n ec o o kb r i g g s ) 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麦尔斯( i s a b e lb r i g g sm y e r s ) 在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的启发下,经过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所形成。自1 9 8 5 年 在美国被推广以来,目前已成为全球受测人数最多的人格测验量表。m b t i 的测 试工具是以自陈量表的问卷形式表现的。本研究所采用的是1 9 9 8 年推出的 m b t i m 版。 m b t i 认为人的心智行为可以出四个稳定的、相对独立的、具有跨情境性的 维度来解释,每一个维度包含两个对立的极。这四个维度分别是:外倾内倾维度 ( e i ) 、感觉直觉维度( s n ) 、情感思维维度( f t ) 、判断感知维度( j p ) 。具 体见下表。 表2 - 2 麦氏人格维度 能量倾向 心理机能( m e n t a lf u n c t i o n ) 机能使用偏向 感知类机能 判断类机能 a t t i t u d e 0 r i e n t a t i o n p e r c e i v i n gf u n c t i o nj u d g i n gf u n c t i o n 外倾内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感知偏向判断偏向 e isntf p j 外倾内倾维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能量( 精力) 的来源和反馈方向。外倾( e ) 是指个体主要从外部环境( 事物或人) 的刺激中取得能量,并将能量反馈作用于 外部的人和事物。内倾( 1 ) 是指个体主要从自身内部( 内心世界的想法和事件) 的刺激中取得能量,并将能量反馈作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感觉直觉维度是指个体对信息( 刺激) 进行接收、收集的过程。感觉( s ) 是指个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事物的具体属性、可观察到的细节内容方面的感 知和记忆上。直觉( n ) 是指个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事物的整体属性以及事 物之问的关系意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上。 情感思维维度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性的使用和处理,使用的 目的是为了做判断( 决策) 和产生行动。思维( t ) 是指个体做出判断或决策是 建立在事物的客观属性上,主要考虑是否符合逻辑法则,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感 受。情感( f ) 是指个体做出判断或决策是建立在事物的主观属性上,主要考虑 自己或他人的感受,而不一定要符合逻辑法则。 判断感知维度是指个体在从事外倾性活动时的心理机能使用偏向,是偏向于 使用感知类机能还是判断类机能。感知( p ) 是指在从事以外倾为主的活动中, 个体主要使用感知类机能,即感觉( s ) 或直觉( n ) 中的一种。判断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