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pdf_第1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pdf_第2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pdf_第3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pdf_第4页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论文)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i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摘 要 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只有理解当代中国人对乡村 景观的意象,才能做出适合于中国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在综述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和我国目前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 学科的基础之上,比较乡村景观、城市景观和风景名胜区景观之间的差 异,并重新界定了乡村景观意象的概念。将乡村景观的历史变迁分为农 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进行分析,并尝试绘制了中 国乡村景观历史变迁图,设想了未来乡村景观的 5 种发展模式。 选取了 91 名城市居民,通过开放性的问卷分析其理想的乡村景观。 通过对调查问卷得统计,将影响当代中国人乡村景观意象的因素归纳为 四点,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影视作品和儿时记忆。并归纳出乡村景观 意象的 6 个要素农田景观、自然环境、人工建筑、动物、人、道路, 并阐述每个要素的内容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应该出现的元素。 综合对中国乡村景观的理解提出了乡村景观风貌设计的五个原则 情节性、过程感、识别性、舒适性、节约化。通过江西省广昌县驿前 镇的旅游规划实例,说明了乡村景观风貌保持和乡村景观的设计思路与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ii 方法。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景观变迁,旅游规划,景观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iii unscrable the image of the rural landscape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1980s,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china is stepping into an era of fast urbanization. consequently, social, economica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have changed tremendously, which has brought huge impact on rural landscape. so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and identity of rural landscape, and to develop rural ecology, production, life and entertainment. rural landscape disposition, in turn, is the basis for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eanwhile, appropriate, accurate and landmark landscape is the goal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o only aft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image of rural landscape can th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fit for china come ou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oncept of rural landscape and the relative subjects in china concerning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rural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and resort landscape are compared, which helps bring out a new concept of rural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the historical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iv changes of rural landscape are divided chronologically into agricultural times, industrial times and post-industrial times, and a conclusion and an outlook are made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then a sample of 91 city residents is selected to analyze their ideal rural landscape through open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factors influenc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imag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literature, drawings, movies and childhood memories. besides, six parameters are concluded: farmland landscape, natural environments, structures, animals, humans, and roads, and further every paramet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illustrated. finally, there are some ideas about the design process of rural landscape. synthesized with the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five principles of rural landscape are put forward: scenario, process, identification, convenience and economy. through the tourism planning case of yiqian town of guangchang county in jiangxi, rural landscape maintenance, and the design trains of thought and method are explained.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image, landscape evolution, tourism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viii 图 表 目 录 图 1 乡村游客感知价值模型 .2 图 2 乡村景观作为基质的多样性 .10 图 3 描绘农田肌理的绘画 王一绘 .14 图 4 唐代筒车复原模型 .14 图 5 风水模式 .16 图 6 根据图 7 所绘的理想乡村景观平面 .16 图 7 左图为笔者在江西某地考察时所摄,右图是问卷调查时某人所绘的理 想乡村景观,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6 图 8 崇明东滩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平面图与现场照片 .19 图 9 生态农场的土地利用结构 .22 图 10 生态农场与传统农场比较 .23 图 11 当代与中世纪欧洲乡村景观的异同 .24 图 12 “新乡村生活风格不动产”的三种模式 .25 图 13 模拟太湖地区乡村景观的历史变迁过程 .27 图 14 未来乡村景观的 5 种发展模式 .28 图 15 六类词组的出现频率分布图 .33 图 16 按不同方法统计的词组类型比例 .34 图 17 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35 图 18 一名 8 岁的被调查者所绘的图画 .38 图 19 曾经去过和未曾去过乡村旅游的人对乡村意象的差别 .40 图 20 不应该出现的元素的分布图 .42 图 21 乡村旅游经历影响的对比分析 .44 图 22 不同年龄的组的来源差异 .45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ix 图 23 当代中国人乡村景观意象的来源 .46 图 24 不同的来源对人们形成乡村景观意象的影响 .46 图 25 高粱熟了 富穹绘 .51 图 26 秋日的斜阳 陈中树绘 .51 图 27 北方的怀念 孙黎绘 .52 图 28 田园 郑波绘 .52 图 29 本规划区的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 .65 图 30 总体布局图 .67 图 31 船形屋 .69 图 32 古屋中的老人 .69 图 33 采摘区效果图 .70 图 34 藕香湖平面图 .71 图 35 姚西村的乡土建筑 .72 图 36 梅驿古村建筑立面 .72 图 37 荷花迷宫建设前后 .73 图 38 开发战略 .74 表 1 欧洲交通模式变革对景观的影响 .18 表 2 被调查者性别统计 .30 表 3 被调查者年龄统计 .31 表 4 被调查者职业统计.31 表 5 乡村景观的联想事物 .32 表 6 大众心中乡村景观不应该出现的元素.41 表 7 影视作品带动乡村旅游 .53 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倪静雪 日期:2007 年 3 月 1 日 2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倪静雪 指导教师签名:傅德亮 日期: 2007 年 3 月 1 日 日期:2007 年 3 月 1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 绪论绪论 1. 有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 步入高速城市化的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乡村 的景观风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无论政府,生产者还是居 民都不遗余力地挖掘乡村地区的生产和经济价值,甚至不惜毁林、填湖造田,引 进污染严重的企业等等。而对乡村地区所应具有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顾及很 少, 使乡村景观功能衰退,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破坏。 2006 年 3 月 14 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序幕正式拉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面对这种形势,全面启动乡村景观的改善重塑,以求 实现乡村景观的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和谐统一的目标,已经成为 一种必然。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是 21 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乡村景观的研究在不同学科可以有不同视角、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我国乡 村景观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关于乡村景观尚没 有统一的定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 和乡村景观规划4 方面。研究人员多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他学科 的借鉴与融合很少。实际上,乡村景观研究除了涉及地理学、生态学,还涉及社 会学、美学、人类学、行为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这些学科不仅有助于研究理 论与方法的多样性,也将大大提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加强多学科的交叉与 融合世纪后研究总做的必然趋势。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国外乡村景观研究就 已经从对自然的描述转向对景观中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阐释,特别是对景观中 “人”的关注成为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寥寥 无几1。本文尝试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主要在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 中国乡村景观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城市游客的关系进行研究。 目前,游客感知价值理论在旅游业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旅游是一种体验,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2 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而旅游产品本质上是为 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求,对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而言,在旅游过程中接触到的 所有物象和人类活动, 其带来的体验最终都会以感知价值的形态存在于游客头脑 中,而感知价值是构建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引导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2。张迪 的硕士论文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中将游客的感知因素分 5 大类 21 个 因子(见图 1) 。从大类中可以看出,资源特色、乡村环境和基础条件排在了前 三位,说明游客更看重乡村旅游本身的资源享赋和整体氛围,同时各种基础条件 和外部保障也是游客关注的内容。相对而言,经济因素、具体旅游时的服务接待 和活动组织在游客心目中权重不高,这可能与产品性质,以及游客本身的期望有 关。 图 1 乡村游客感知价值模型2 fig. 1 model of tourist perceived value 在 21 个因子中,游客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指标是自然清新的空气、山水田园 景观和当地的社会治安和交通方便程度,其它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传统民俗、乡 村整体环境、食宿的卫生条件和餐饮特色。这说明游客在乡村旅游时倾向于体验 当地的整体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同时基础设施和外部条件的保障也是游客关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3 注的焦点。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将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张迪 的 21 个因子中有 6 个因子可以归属到景观设计的范畴,即乡村整体环境、乡土 建筑、山水田园景观、基础设施、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特色农业资源。但是他的这 种分类方式并不明确,各项之间有所重叠。按这种分类方式无法进行景观设计领 域的探讨。本文也是一种感知研究,但侧重于建立指导景观设计的理论,因此是 对乡村物质景观所产生意象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对乡村旅游游客 感知的深入研究。 2. 乡村景观的意象 1960 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和他的学生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分析了城 市空间知觉,出版了城市意象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在该书中作者指出, 城市对大众来说,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特点,城市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 感觉形象, 即是所谓的城市“意象”。 我国的研究者熊凯在 1999 年发表的论文 乡 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中将“意象”的概念引入乡村,他认为乡村意象是乡 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乡村意象 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它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乡村景观主 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乡村景观意象就是由这些可见 的实物直接给人们留下的表面印象。而乡村文化意象蕴含在景观意象之中, 且通 过物化的景观表现出来。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的一种“氛围”。笔者对熊凯的分类 方法并不赞成。乡村景观的意象就是乡村的景观所传达出的精神,因此乡村文化 意象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王云才也在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一书中对乡 村景观意象进行了定义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 在信 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mental map) 。 乡村景观意象不仅来自于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 而且来自非当地居民 的感知和认同,这是乡村景观认知的两大主体。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对乡村景观 的意象一定有所差异。景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4 趣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达成的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种“公众意识”是在长期的自 然、地理、历史背景下形成,世界上不同的文明所产生的景观意识之间有着巨大 的差别。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同时,适当、准确、标识性强的 乡村景观,又是乡村景观规划所追求的目标3。因此,只有理解当代中国人对乡 村景观的意象,才能做出适合于中国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3. 研究目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乡村的景观在乡村中众多角色之中,为人们提供了欣赏、 回忆和喜悦的源泉。在当今时代,乡村视觉形态的保护与设计是一个特殊而且值 得重新思考的设计问题。 研究目的在于,希望通过中国当代乡村的景观构成与实现的研究,对当前困 扰我国农村旅游开发中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以乡村景观的意象为主线,对意象 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游客乡村景观意象的 6 个元素。本研究并不 局限于乡村景观意象构成问题,而且还关注于景观设计具体思路。笔者期望从乡 村景观意象的创新角度来探寻一条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景观设计之路。 4. 论文思路和框架 首先,从景观概念变迁入手,对乡村景观的范畴进行初步探讨。 其次,引入环境意象的概念。试归纳乡村景观意象历史变迁。同时,分析中 国乡村的视觉品质,指出获取乡村景观设计灵感的源泉。 第三,基于以上设想,设计了一份关于乡村景观意象的调研问卷。被调研者 是乡村旅游的潜在顾客,通过开放式的问答,研究城市居民心目的乡村意象,主 要着眼于乡村景观表面的清晰性和可读性, 试建立一种处理乡村景观视觉形态的 思路,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指导乡村景观设计。 全文共分为 5 个部分。 第1章 主要界定了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说明了我国目前与乡村景观规 划设计相关的学科,比较乡村景观、城市景观和风景名胜区景观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5 之间的差异。 第2章 解释了环境意象的概念。将乡村景观的历史变迁分为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进行分析,并尝试对中国乡村 景观的演变进行总结和展望。 第3章 通过对调查问卷得统计,归纳出乡村景观意象的 6 个要素农 田景观、自然环境、人工建筑、动物、人、道路,并阐述每个要 素的内容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应该出现的元素。将影响当 代中国人乡村景观意象的因素归纳为四点: 文学作品、 绘画作品、 影视作品和儿时记忆。 第4章 对乡村景观设计过程的思考。综合对中国乡村景观的理解提出了 乡村景观风貌设计的五个原则情节性、过程感、识别性、舒 适性和节约化。 第5章 通过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的旅游规划实例,说明了乡村景观风貌 保持和乡村景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 并就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 法。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6 正文正文 1. 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1.1 景观的概念 1.1.1 自然科学中的景观含义 “景观”的概念是一个永远无法完全说清的问题。特别是 19 世纪以来,不同专 业对景观概念的解释更加纷繁复杂。在地理学上,景观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在 生态学上,德国植物学家 c. troll 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 表示一个区域整体”, 从此产生了景观生态学。 1986 年, 著名景观生态专家 forman 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 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 区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又提出各自的观点。当学者们试图全面概括其内涵时, 景观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1999 年,moss 总结了对景观的 6 种认识:景观是地 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殊结构;景观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 异质性镶嵌;景观是综合人类活动和土地的区域整体系统;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 的延伸的组织层次;景观是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景观是一种风景,其美学价 值由文化所决定。这 6 种认识主要源自于三个学科的研究,即地理学、生态学和 景观建筑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景观自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强调的是景观的区域 特征,并研究景观形态的地质成因、地貌发展演变规律。而生态学则将所有的景 观组成要素,例如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活动等当 作一种环境因子,着眼于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如果说以上两门学科 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论及“景观”,其中地理学侧重研究景观的成因,而生态学侧重 研究景观要素的关系,那么景观建筑学则是一门实用技术性学科,研究的是景观 怎样更好地为人的利益服务4。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7 1.1.2 社会大众心目中的景观 “景观”在中国并不是新兴的词汇,但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时间却不长。笔者就 曾在向父辈们介绍自己的专业时被误会为“警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景 观”一词和 “建筑”一样,运用得相当广泛,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之下其含义有着 很大的差异,甚至派生出很多借义和歧义。 现代英语中的景观(landscape)一词则是作为一个描述自然景色的绘画术 语,意为“描绘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后来指所画的对象自然风景与田园景 色。18 世纪,英国学派的园林设计师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绘画作为园林设计的范 本,将风景绘画的主题与造型移植到了园林设计中,由此“景观”一词同“造园”联 系起来。时至今日,“美丽的风景”仍是景观一词的第一要义,也是大多数人心目 中的“景观”的含义。 1.1.3 景观建筑学中的乡村景观研究 景观是一个说不清的概念,景观建筑学更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学科。1858 年, f. l. 奥姆斯特德赢得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竞赛时,以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自称。1900 年哈佛开设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宣告景观建筑学作为学科 专业4。 时至今日, 我国的学者们仍在为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翻译争论不休, 到底是“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还是“景观设计学”?无论名称如何,但有一点很清 楚,景观建筑学是一门沟通科学与艺术,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结合自然和文化 不断拓展其领域的实用技术学科。在以下的讨论中,所有的名称都是被认可的。 20 世纪 80 年代汪菊渊先生撰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风景园林的辞 条:“园林学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 、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 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地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 次。”由此可见,20 世纪 80 年代时,并没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这与当时的社会 经济文化水平是相当的。但是早在 20 世纪初,奥姆斯特德就认为“景观规划不仅 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而乡村景 观设计却不在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条目之内。在欧美国家的景观教育中,乡村景观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8 设计(rural landscape design)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教 学是匮乏的。目前只有两本直接相关的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刘黎明主编乡村景 观规划和同济大学王云才编写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前者在其前言中 明确提到是为配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 整本书建立在景观生态 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人性设计的探讨较少,是一本规划层面的教材。后者是一 部旅游学术专著,从景观的角度来研究乡村规划和城乡发展。 1.1.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rural land utilization plan)是根据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资源 的状况安排农村各种用地。其任务在于合理的利用农村的各种土地,把未利用的 土地分期分批利用起来,对不合理的土地进行调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济过渡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农村土地利 用规划也由简到繁,内容逐步丰富起来。由农业生产用地的规划发展到工、商、 交通建设等农村产业用地以及村庄、道路、渠系、绿化等用地的全面规划。农业 区划学(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zoning)是研究农业生产地域中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农业区域划分的科学。农业生产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地域(空间) ,呈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多种多样。作为一门交 叉性较强的学科,农业区划与农学、地理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生态学 等有着密切的关系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业内涵的再认识,挖掘农业的审美 价值和游憩价值,景观设计学思想也融入农业区划之中,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1.2 乡村景观的范畴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 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 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 乡村景观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 景观最主 要的表象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而历史的记录则成为乡村景观遗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9 产,成为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 乡村景观的内涵乡村景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 行为的景观空间。 从景观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 强度较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在景观中占主体。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 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6。 1.3 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以及自然风景名胜区景观的差异 区域景观可划分为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和自然景观 3 部分。这三类景观具有 景观分类中的典型标准和划分意义。由城市景观到自然景观,景观中的人为成分 快速下降。乡村景观就是这两类景观中的过渡阶段。在结构上,乡村景观与城市 景观的最大区别在于, 乡村景观包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 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方式,其人工建(构)筑物空间分布 密度较小,自然景观成分较多;在功能上,一方面向农田景观和城市景观输入大 量的劳动,另一方面,乡村景观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废物可以通过农田景观 和自然景观回归自然,实现重新利用。 1.3.1 乡村景观区域景观的基质 按照 forman 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依据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 和形状, 将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 斑块 (patch) 、 廊道 (corridor) 、 基质 (matrix) 。 基质一般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因此,在景观上起着 重要的作用,往往主导景观的基本性质,在整体上对景观动态有很大的影响。针 对当代中国的现状特别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 在区域景观尺度乡村景观可以被看 作是基质,城市景观和自然风景区景观可作为斑块。 (见图 2)因为乡村景观在 面积上最大而且具有很好的连续性。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0 图 2 乡村景观作为基质的多样性 fig. 2 diversity of the rural landscape as matrix 1.3.2 乡村景观的多样性 在我国,乡村景观虽然作为城市景观的背景,但是其多样性和可识别性远远 高于城市景观。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长期综合作用使得乡村景观形成了明 显的地域差异。从自然条件来说,我国幅员辽阔,乡村景观从南向北形成了纬度 地带性,从东向西由于降水的变化形成了经度地带性。这些地带纵横交错使我国 的乡村景观多样性十分丰富。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皆有自 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民间艺术、 戏曲歌舞还是人们的风俗习惯都异彩纷呈、 各具特色,尤其与城里人喜好“洋节”“洋文化”想成鲜明对比。这笔独特的文化遗 产在乡村地区得到传承, 加之乡村地区自然环境的丰富多彩使得乡村景观呈现出 远远高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目前正受到环境破坏和城市化的冲击, 在开发的同时更需要保护。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1 2. 乡村景观的意象 2.1 环境的意象 自古以来,感知并构造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 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它们借助了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 或者光线变化的视觉感受,听觉、嗅觉、触觉等等。一个整体生动的物质环境能 够形成清晰的意象,同时充当一种社会角色,组成群体交往活动的记忆符号的基 本材料。对“家乡”的回忆是人们在孤独时最容易谈到的话题。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 察者借助强大的适用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 义。作为物质环境的操控者,景观设计师首先感兴趣的是形成环境意象的外部动 因,不同的环境能够阻碍或者促进这种形成过程7。比如,在乘火车的时候,当 车窗外出现大量白墙黑瓦的建筑时,我们对江南鱼米之乡的意象逐渐加强。但是 如果出现大量彩钢结构的厂房,这种意象的形成就受到了阻碍。每个人对环境产 生的意象不同是必然的。robert brush 曾研究过美国不同人群在开车经过乡村的 不同感受,让被测者对城市、森林和农场三种不同景观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被 测者被分成农民、伐木工、森林管理者、湖区协会官员、南方的游客和北方的游 客六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城市景观;除农民之外,大家都最喜 欢森林景观;而农民最喜欢农场景观。由此可见,居住在城市的人更喜欢自然的 景观,家乡的景观对人们的景观喜爱度评价有一定的影响8。笔者调查问卷的分 析,也反映出相似的情况。本次调查问卷的抽样对象是上海居民,他们在对心目 中理想的乡村景观进行描述时就提及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其中“小桥流水” 出现 6 次;“油菜花”出现 5 次;“白墙灰瓦”出现 3 次。可见理想的环境意象是有 地区性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时不可一概而论,照搬硬套,要针对所在区域的特 色和服务目标人群的状况进行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2 2.2 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 具有个性化特征 的印象和想象的综合体。乡村景观意象之所以是由印象和想象共同组成:首先, 这种意象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观念,而是受过某些事物的刺激才形成的,这个刺 激可以是在真实乡村的感受也可以源自文学、 艺术、 影视作品甚至是他人的讲述。 其次,“乡村景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想象完成,而且并不像具象的事 物如“太阳”那样容易认知有确切的定义。每个人的乡村景观意象是不同的,这种 不同不仅是内容的不同,而且是理解深度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从问卷中明显可以 看出这点。面对同样的问题“你心目中的田园景象”,在同样的问答时间内,有些 人可以运用绘画表示;有些人用文字描述;有些人可以做出详尽的描述;有些人 却只能写出只言片语。而且每个人们在描述自己的印象时都加入了想象的色彩, 而很少有确切具体地指出某些事物。因此,乡村景观意象对每个人是不同的,是 具有个性化特征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想乡村景观意象去判断现实生活中乡村景观的好坏。 因此 景观设计师有必要了解其所营造景观的使用者们的乡村景观意象, 或者至少自己 有一个清晰的乡村景观图式,即能明确判断特征,并通过设计的各种细节营造出 美好的景象。 在乡村景观意象明确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乡村景观规划中, 继承和保持 传统景观和景观意象是景观规划的最高原则; 而在缺乏地方性和以现代景观为主 体的乡村景观规划中,是如何充分发挥人的景观创造性,在景观生态原则的指导 下,规划最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生态性和较高美学价值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 意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控制核心2。 2.3 乡村景观的历史变迁乡村景观的历史变迁 乡村景观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出现并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 其生境的多样 性使得乡村景观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异质性,由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3 于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 而农业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 交错的过程, 因此, 乡村景观预示着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过渡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按照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可以将乡村景观大致划分为 3 个阶段:农业时代的乡村 景观、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后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由于世界各地生产力发展 的不平衡,乡村景观也处于出不同的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普遍进入后工业时 代,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工业时代,少数贫穷落后的地区仍处 于农业时代。 2.3.1 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 虽然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它形成的一种乡村景观美好景 象的图示,是各地人们产生其乡村景观意象的重要依据,因此是十分有必要对其 研究和总结的。由于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十分依赖于自然条件,当时也无法进行 广泛的技术交流,所以世界各地的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差异巨大。在此,仅阐述 中国农业时代的乡村景观。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工细作和以风水理论为指导的乡村聚居模式是造就我国 农业时代乡村景观的两个主要因素。 2.3.1.1 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 大体以长城为界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 系统。在农耕文化区内,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以旱作农业为主,南方以水 田农业为主。 在游牧文化区中,又可分为单纯游牧区和农牧错杂区。不同类型 的农业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通过不断交流和碰撞,形成多元交汇的 中华民族农业文化。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对乡村景观 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土地耕作土地耕作 传统农业认为天、地、人事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天时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宇宙因素,人们只有依循而不能违反天时,农业生产才会成功。“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因此成为人们追求的自然的、理想的作息规律。土地是 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可以人力改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北方因春季多干 旱,冬季少雨雪而创造了“耕耙耢”整形技术,形成了典型的农田肌理。 (见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4 图 3) 水利兴修水利兴修 北方雨水不足,南方雨水分布不均。因此水利兴修成为农业丰歉的 关键,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标志。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等目前已成 为历史文化遗产。隋唐以后,农业中心向南方转移,产生了各种利用水利的工具 (见图 4)如翻车、筒车、水轮,以及加工用的研磨等。如今,这些工具的使用 价值已经被现代化的设备所替代,但其旅游观赏价值却逐步增加,成为乡村景观 中喜闻乐见的小品,有些甚至成为了雕塑般的艺术品。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 我国天然易于耕种的土地不多。到西汉末年中国人口的数量已与 十五世纪的欧洲相当。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开垦扩大供地面积和在已有耕地 上提高单产。在与山水争地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畬田、梯田以及圩田、沙田、 涂田等。由于实施轮作、套种等技术,与欧洲长期实行的“二圃制”、“三圃制”相 比,土地利用率高约 2.5-6 倍9。因此,在我国的乡村景观中,农田形态多种多 样,自然环境所占面积远小于农田的面积。 图 3 描绘农田肌理的绘画 王一绘 图 4 唐代筒车复原模型 9 fig. 3 the texture of the farmland fig. 4 the revision model in tang dynasty 2.3.1.2 以风水理论为指导的聚居模式以风水理论为指导的聚居模式 人类聚居(human settlement)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它作为 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起点,也 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10。随着农业从狩猎、牧业中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15 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人们开始建造固定的聚居地。中华 民族农耕文化的主要定型时期和主要发展阶段的盆地经验, 强化了中国人对于某 些景观结构的特殊偏好, 从而形成了“风水”模式的特色11。 抛开风水理论的真伪, 风水就是古代的择居术, 而这种择居模式的盛行使得中国的各地的乡村景观呈现 出一种近似的风貌,山、水、田、居的布局十分相像。风水思想指导的选址主要 致力于自然要素的条件及其配属于生气关系的研究。 风水思想将自然要素归纳为 “龙、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