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S对向跟OXP”结构句法语义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介词“对向,跟”都可以介引动词的对象,有时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动词或动 词短语前,这与介词本身的词义有关,也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三 个介词之间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各自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参考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句法、语义方面对介词“对向跟”及其 构成的结构“s + 对向跟0 + ) ”进行描写和分析。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为绪论,交待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前人的研究现状,并交待了本文语料来源。 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讨论了介词宾语“o ”常充当的语义角色:方向、对 象、受事、与事。可以说,不同的语法学家对本质上相同的语义角色的命名是不 尽相同的。这一章里,我们将重点放在对语义角色的语义特征的分析上,而忽略 各语法学家因不同命名而带来的分歧。之所以要在具体考察三个介词之前讨论语 义角色的特点,是因为,要想分析三个介词使用方法的相同或相异,必须首先对 其介引的宾语的语义角色给予定位,并找到句子中主要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 义关系,才能在三个介词构成的结构之间进行比较。所以,对介词宾语语义角色 的分析是为后面的具体考察做准备。 在第三章中,本文从谓语中心动词或形容词的特征、介词宾语的语义角色的 特征、以及介词本身的意义三个方面,分别对“对、向、跟”三者能够共同出现 的句法结构进行描写及分析,考察在各个介词不同义项下,能够进入结构中具体 充当“s ”、“o ”及“) ( p ”的句法成分以及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第四章中,本文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谓语中心词的特征、介词语义角色 的特征、以及介词本身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介词“对、向、跟”在共同的句法结构 中的使用条件和替换规律,最后分别从语法化角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句法现象 进行解释。 最后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s + 对,向腥艮o + x p ”;语义角色;语义特征;信息传递: a b s t l 鼍c t t h c 脚s m s q 玩铆却g 鲈一”a a l l u s e d t o i n 岫t b e 喇t o f 雠a c t i o 坞 a n d 湖僦m 船t h e y 眦c o l l 疵砌t h e 黜v e f b s0 f 砌煅n 雠 曲面l 蒯醅a 地n o to n l y 地l 砌t dt h ep 重_ e p o s 湎w 0 1 - dm e a n i n gi t 峨b 毗a l c 伽l c 锄sw i t ht h ev e r bs e m 枷cd 尬r a c t e r i s 吐c t h i s 删c l es t i l d i e si si n1 h ef 0 岫n 捌o n o f t h ep f e d e c 嚣r ,l h e 舱向髓印u 皿脚也r ya n dt h cc o 驴砸l i n g l l i s t i c st h e o 吼 f 嘲t b cs y m 旺,t h e 辩m 删cs i d ef h o t b e 脚o s i 缸锄访吼唰g 阴”涮e so nt l l e d e $ 啦6 锄d 地a n a l y s i s i 乜璐6 n i t i 咖c t i 鹏“s 恸,以切l g 如戚h x p ” 1 1 1 i sa m d em a i n l yc 伽s t i n i c c sb y 丘v ep a r b f i r s tc h a m 盯i st h ei n 伽u c t i o 玛h 鹪仃a 璐诧瑚e dt h i sa n i c kt e s 鼬0 b j e c t 觚d t h c 眦ht e c h n i q ,t h e 陀s e 鲫c hg o a l 趾dt h e s e 锄c hs i g n i f i c a n ,p i 仪i c c 豁s o r s r c 辩a r c hp f e 辩n ts i t l l a 吐o i l 锄dh 勰佃m d b r r c dt h i s 枷d el g u a g em a l e r i a lo r i g i l i i i lt h e 嘲d 曲叩懈,t b i s 枷c l e 丘r s td i u s s e d1 h es 锄枷c kw b i c ht h e o b j e c to fp 愆p o s 硒“o ,o 缸殂证h o d l l c 髓:d i r _ e c 曲n ,o b j e c t p a 虹e i 吐,粕dd a l i v e i t c 柚b es a i dt h a t ,1 h ed i 强e r e m 掣a m m a rs c i e 埘s th 嬲tt l l es 锄e m a n t i cr o l e m m i n g 嚣s 训a l l y i nt l l i sc h a p l c bo l l re i n p h 勰i sp u t t 0 t b es e m 锄t i cr o l es e m a n t i c c h 鱼删s t i c 柚a l y s i s ,b u tn e 酉e c tt l l ed i 脑e n c ew h i c hv 撕o l l s 廖a m m a r ss c i 朗t i s t b c 麟l u d i 妊毫他m l yn 蜘eb r i n g s :n l er e a s o nt l l a tw em u s td i s c 惦st l l e m 锄t i cr o l e t l i ec t l a 糟c t c r i s t i ci sb e c a i l s et h a ti fw ew a i l tt o 锄a l y z ct h l 锑p r e p o s i t i o n sa p p l i c a t i o n m 劬o ds 锄eo ri sd i 盛。r e n t ,w em u s ta i l a l y z ei n s p e c t si nf 呲o ft h r e ep r e p o s i t i o r 塔 f i r s ts p e c i a l l yt h a tl i eb e t 、e e i lt 0t l l eo b j e c ts e m a n t i cr o l ew i l i c h 曲e c t st og i v et l l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i l ,a i l df o 岫di nt h e n t e n c eb c t w e e l lt h em a i np r e d i c a t cv e r ba n d t i l eo 巧e c t 蚓n 姐t i cr c l a t i o i l s ,c 缸c a n y 鲫t 1 1 ec o m p a r i s o ni nk t 、 ,e t l l r e ep r 印o s i t i o n s c o n s 吐t u t i o s 仃1 l c t i l r e t h e f o r e ,t h ep 他p o s i t i o no b j e c ts 锄锄i c sr o l e 鲫_ a l y s i si s p r e p a 化sf o rt l l eb e t l i n dc c 陀t ci n s p e c t i i i ln 豫t l l i r dc h a p t e r t l l i s 删c l ep r e d i c a et l l es 咖c 眦“s + 如以切喀协甩o + x p 竹 丘d mt h ec 朗t e rv e r bo rt h ea d j e c t i v ec e r i s t i c ,t l l ep 唧o s i t i o no b j e c ts e i i l 锄t i c m l ec h 缸删s t i c ,弱w e l l 勰m ep r 印o s i t i i t 辩l fs i g i l i 6 c 趾c e 慨勰p e c t s ,p a l 钮e - l yt o 铷动咄吲g 耐t l l es y n t a xs t m c t l l 化w h i c ht m c a na p p e 盯t o g 如e rc 枷e s o n t l l ed e s c r i p t i o n 锄dt l l ea n a j y s i s ,i 璐p e c t s 啪d e re a c hp r e p o s i t i o n ts y n o n y m yi t e i l l 啪呦i n m c 蛐删f i c a l l y a c t s 硒“s ,“o ”a n d ”位s y n 墩i n 删c n t 鹅w d l 舔辩m 枷c 他l 撕。地b c 协嘲m t h 锄 h 恤ef 0 吣c b a p t e f ,也i sa r t i c l ei nt h e 丘r s tt w oc h a p t 盯o f f o 衄d 乏晒咄,丘啪t l 地 p f e d i c 如c 潮删c h 蹦i c 蜘s t i c ,也e 脚o s i 廿矧m n 廿c sm l ec h 锄c t e d s t i c ,勰 w e u 趣t h e 即s m o ni 蚀盯s i 印i 丘伽t b r a s p 埝a n a l y 粥t h e 卿o s m 气h 纳痂明咖 b 矿i nt h e 衄s ) i n t a x 蚰m c t i l 托饮p l o i t a 虹o no o n 删o n s 锄dt h e p 1 8 r i l l e 石m i l l ys 印酬yc 枷e s t h ee x p l a m 畸丘0 mt h e 掣卸& m 甜柚甜e 锄d 也e c o 鲥d l i n g i l i s t i c sa n 誊e t o t h e 啷p h 啪骶 t h e 矗n a ld l a m 盱i st h c h d i n g 托嫩r i 【s k e y w o r d :“s + 跏( 对) 慨( 向) 锄( 跟) d l 锄矧s d c ;h 正柚a 虹o n 仃钔姗i s s i o n : i 廷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汉语缺乏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记,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 的重要手段,而介词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其中,“对、向、跟”三个介词是 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在使用频 率最高的前8 0 0 0 个词中,介词“对”捧在第6 3 位;介词“向”排在第7 4 位;介 词“跟”排在第1 5 7 位。 介词“对、向、跟”在现代汉语句子中能够介引相同的语义角色,如“与事” 和“对象”,也可以介引不同的语义角色,如“方向”和“受事”但在介引相同 语义角色的时候,由于介词和动词各自本身语义特征的影响,也会使得句子在介 引相同语义角色时对使用哪个介词做出具体的选择。在与具体动词组合时,这三 个介词有时可以和相同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组合,有时又不能相互替换。可以说, 这三个介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区别又相互交叉。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重 点考察这三个介词各自的语义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使用条件和句法环境, 对三者构成的句式进行描写和分析。 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变化而来的,介词“对、向、跟”意义及用法上 的相同或相异与三者在历史上的发展有关。马贝加( 2 0 0 2 ) 认为,近代汉语介词 是古代汉语介词的承袭,同样,现代汉语也是近代汉语的承袭。所以,三个介词 词义在历史方向的发展变化将作为本文的一个考察角度。另外,张敏( 1 9 9 8 ) 认 为,认知语言学对范畴化原则的洞察力使它能透过外在的混乱情况看到其中高度 结构化的本质。认知语言学家分析多义范畴的方法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 如词义 引申、实词虚化的分析) 有重要的价值。介词“对、向、跟”的几个义项之间有 着认知上的联系,这些认知上的联系对促进三个介词的形成及后来的词义发展有 一定作用,所以,本文也将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三者进行讨论。 本文讨论的“s + 对向,跟o + ) ( p ”结构中,“s ”代表句子的“动作主体”,“o ” 代表介词的宾语,“) ( p ”代表动词、动词词组和形容词。“”前出现状语及“” 后出现补语的情况也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 。s + 对,向,煨o 哪”结构句法语义考察 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虚词中的介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心,许多学者认为介词是汉语语法结 构中表示语义关系即“格”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并运用格理论对具体介词在语 法结构中起到的格标记作用进行了考察。各语法学家对格或语义成分的看法不尽 相同,各语法书上对三个介词的解释也因术语的不同而使人们对三个介词用法的 理解产生分歧。或者由一种语义角色覆盖另一种语义角色,或者将相同的语义角 色冠以不同的术语。我们试图通过考察介词宾语语义角色和谓语动词的类别进而 考察三个介词构成的结构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另外,以往关于介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够标记相对重要的语义角色的介词 上,如标记受事的常用介词“把、将”等,标记施事的常用介词“被、让、叫、 由”等,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把”字句式、“被”字句式等研究成果。相对于其 他介词的研究成果来说,前人对现代汉语中表示对象类的常用介词“对、向、跟” 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个介词出现的语法结构进 行描写分析,并重点考察三者的相同相异之处,并借助语法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 理论对此做出解释。 最后,“对、向、跟”这三个介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三者都是口语 中表示行为动作对象的常用介词,在实际运用中偏误较多,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 难点之一与时空类介词介引句子外围成分不同,这三个介词与句子谓语动词关 系紧密,介词引入的是谓语动词的对象等核心成分,有的已经成为动词、形容词 甚至是名词的配价成分( 沈阳、郑定欧1 9 9 5 ) ,介词已经与谓语形成了一个意义整 体了,没有介词的介入,某些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将无法使用或使用受到限制,这 足以体现这个三个介词的重要性。所以本文也希望能够通过考察三者之间的相同 相异之处,找到能够正确区分并使用三者的形式上的标准,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 提供一定的参考。 1 3 研究现状 如前文所说,前人对表示对象类的介词研究较少,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从不同 角度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李临定( 1 9 8 8 ) 用比较和变换的方法,依 据同义的标准把句子分为五大类:( 1 ) 介词格类( 2 ) 受事各类( 3 ) 非控格类( 4 ) 状态存在类( 5 ) 异形句类。对介词格类中的“对”格和“向”格进行了各自内部 的类型描写以及类型之间的比较,还在两者的使用范围方面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2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顺( 1 9 9 8 ) 、李琳莹( 1 9 9 9 ) 对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及介词“对”与介词“对 于”的互换条件进行了研究。周晓林( 2 0 0 1 ) 考察了介词“对”与介词“向”之 间的异同。陈信春( 2 0 0 1 ) 讨论了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对结构“对椰”和“向 + n p ”中的“对”和“向”隐现的条件进行了考察。陈昌来( 2 0 0 2 ) 从句法、语义、 语用三个平面出发对现代汉语介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察了汉语句子的语义结 构和语义成分以及介词在语义结构中的功能。他认为,介词的主要语义功能是“标 记”,介词前置在某种语义成分前面,表明该语义成分在句子语义结构中的地位与 价值。因此,应着眼于介词的语义标记功能来给现代汉语介词分类,根据不同的 语义功能,将介词分为:主事和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因 事介词、关事介词和比事介词。张赦( 2 0 0 2 ) 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考察了介词“对” 和“向”的发展变化,对两者介引的语义角色的历时变化进行了描写。陈军( 2 0 0 4 ) 从词本义入手,分析了“对向跟”三个介词所具有的相同和相异现象,她认为: 三个介词的个性特征有着双重作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三者在与谓语中心组合时 存在相同或相异现象及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林莉铭( 2 0 0 5 ) 对“对”字结构的 语义情况进行了考察,重点考察了介词“对”介引的名词性成分跟旬中其它句法 成分之间复杂的隐性语义关系。孙蕾( 2 0 0 6 ) 探讨了“对”字结构中的谓语类型, 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周芍,邵敬敏( 2 0 0 6 ) 从历时的角度对介词“对”的 三个义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探讨了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另外,马贝加( 1 9 9 9 ) 考察了处所介词“向”的处所产生及其发展。储诚志 ( 2 0 0 0 )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介词“向”的语义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介词 “向”的原型意义是描述空间位移或引起位移的事件时标记目标,把介词“向” 参与表述的事件分为两类:移动类事件和求取类事件。刘培玉、刘俊超( 2 0 0 5 ) 描写了“向+ n p + v p ”和“v + 向+ n p ”两种格式中v p 、n p 、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 意义及“向”后的动态助词,考察二者的差异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肖任飞, 陈青松( 2 0 0 6 ) 从介词所带宾语的情况和谓语中心语的情况两方面对介词“向往 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从语法化角度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柯润兰( 2 0 0 6 )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向+ n p ”作状语和补语参与表述事 件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作状语和作补语的区别,认为主要表现为:说话人 视点不同,射体和地标凸显的侧面不同,“向+ n p ”在不同语法条件下,n p 的语义 角色不同。 前人对介词“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跟”的词类属性方面。张谊生( 1 9 9 6 ) 考察了同“n l 跟n 2 ”搭配的各类短语的语义特征,分析了该类短语的表述重点和 “s + 对,向假。哪”结构句法语义考察 语义关系,从而提出了六种区分连词“跟”及介词“跟”的形式标记。古川裕( 2 0 0 0 ) 从语义平面考察了“跟”类词的语义功能,他认为,名词“跟”、动词“跟”、介 词“罪气连词“跟”四者所属的词类正好反映了“跟”字的语法化程度不同。在 忽略词类属性的前提下,对虚化了的“跟”字所具有的语义指向进行了讨论,并 给出了相应的认知解释。 各类词典和语法书也在对介词“对向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写主要集 中在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方面。主要代表有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1 9 9 9 , 增订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1 9 9 5 、1 9 5 7 级语言班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1 9 8 2 ) 、 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1 9 9 8 ) 、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2 0 0 1 ,增 订版) 、刘月华等编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2 0 0 1 ,修订版) 。这些词典及语法 书对三个介词的描写大同小异,概括的语法意义也大致相同。 根据侧重的研究角度的不同,大致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类: 一、对三个介词构成的句法结构的描写; 二、对三个介词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研究: 三、对三个介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给予语法化理论或认知方面的解释。 我们发现,前人对三个介词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缺少三者之间的比较 因此,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三者构成的相同的语法结构“s + 对向跟o + x p ” 进行详细的考察和比较,并尝试对相同相异现象做出相应的解释。 1 4 语料来源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选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各语 法书及专著,个别语料为自编语料。鉴于篇幅有限,我们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4 廷边大掌硬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介词宾语。o ”的语义角色分析 2 1 分析背景 国内语言理论受传统语法的影响,关于格的研究开始较晚。由于汉语缺乏形 态变化,因此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汉语是没有“格”的。随着菲尔墨的格理论被引 入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更加重视对句法结构中旬法成分所担当的语义角色的 研究。菲尔墨认为,格关系是句子深层语义结构里的名词跟谓语动词之间的语义 关系,无论句子经过什么样的转换操作,在表层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这种语义 关系一经确定就固定不变。因此,它与语法概念中的“主语、宾语”等没有确定 的对应关系。 格理论发展到八十年代已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表层结构的格,即形态格;一 是深层结构的格,即语义格。汉语的体词同样具有语义上的格,只是由于汉语语 法自身的特点,体词和谓词之间的格关系不是以形态变化的方式来体现,而是以 介词和句法位置作为标志的。介词和动词同样具有赋予体词格角色的能力,目前 学者们对介词介引的语义角色的命名不尽相同。例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 1 ) 领导对这件事不关心 ( 2 ) 王老师对学生很关心 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介引的宾语是“人”或“事物”,谓语动词都是“关心”。 对于介词“对”所介引的语义角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刘道英( 2 0 0 0 ) 认为句( 1 ) 中的“关心”指派给“这件事”的语义角色是“受事”,陈昌来( 2 0 0 2 ) 认为句( 2 ) 中的“关心”指派给“学生”的语义角色是“感事”。而袁毓林( 2 0 0 2 ) 对“感事”的定义是:非自主的感知性事件的主体,如“哥哥喜欢武打片”中的 主语的语义角色就是“感事”,他认为,上句中“学生”的语义角色恰是与“感事” 相对的“对象”。可见,由于不同学者对相同句法成分具有的语义角色的理解不同, 造成的不仅仅是名称之间的大同小异,有时候相同的名称所代表的内涵甚至是相 反的。 目前国内对论元的语义角色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公认的相对重要的语义角 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对象”等。 。s + 对,向,跟0 哪”结构句法语义考察 施事和受事两个概念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施事包括动作动词的发出 者、性状动词的性状系属者、心理动词的经历者、役使动词的起因者等,是一个 比较宽泛的概念;狭义的施事只指动作动词的发出者。广义的受事可以理解为。原 型受事”,包括狭义受事、结果、与事、对象、系事,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原型受事 典型性渐减的几个小类1 ;狭义受事是指动作动词的已存在的承受者和接受者( 范 晓1 9 9 6 ) 相对于“施事、受事”来说,“与事”的概念较为容易理解,袁毓林( 2 0 0 2 ) 认为“与事”是动作、行为的非主动的参与者,与“施事、受事”相对,共同成 为双宾动词的必有论元。陈昌来( 2 0 0 3 ) 把“跟主事或主事和客事一块儿参与某 种动作行为的另一参与者成分称为与事”于方屏( 2 0 0 5 ) 认为“与事”为动词义 核的协同对象或指向对象。 学者们对“对象”格的认识历来不尽一致。袁毓林( 2 0 0 2 ) 对其的定义是: 感知行为的对象和目标。陈昌来( 2 0 0 2 ) 认为“对象”是主事动作行为或心理活 动等的针对、替代、协同、涉及的对象。 对于“方向”这一语义角色,有的学者设立了,而有的学者则未设立2 我们 认为,“方向”格的内涵是:事件中的时空趋向。根据对语料的调查,我们发现, 由于谓语中心语自身语义特征的影响,一些动词,如表示位移类的具体动作动词, 其方向性是动作行为本身所蕴含的。从物理上讲,时间和空间都是依赖于动作的, 同样,也没有独立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动作,因此方向应是具体动作动词具有的 属性,而表方向的体词通常是由介词来介引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的。因此,“方向” 也应作为一种语义角色,方向格既可以用介词来介引,如:他向四周看了看:也 可以不用介词介引,如:他看了看四周。 2 2 语义角色分析 介词是语义成分的形式标记,但现代汉语中的某些介词存在介词多义现象,即 同形介词可以介引不同的语义角色。请看下面的例子: ( 1 ) 老师对我们很和蔼 ( 2 ) 妈妈对我很关心 ( 3 ) 小明对数学很感兴趣。 。参见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 0 0 2 ,( 3 ) 。 2 参见林杏光,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汉语格关系,汉语学习,1 9 9 3 ,( 5 ) 。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 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辞书研究,2 0 0 5 ,( 3 ) 。刘顺,现代汉语格的层级系统及其分类描写,绥化学院学报 2 0 0 5 ,( 1 ) 6 廷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这三个例句中,同形介词“对”介引了三个不同的语义角色,句( 1 ) 中的 “我们”是“对象”,句( 2 ) 中的“我”是“受事”,句( 3 ) 中的“数学”是“与 事”再看下面的例子: ( 4 ) 他向学校跑去 ( 5 ) 他向我借了两本书。 旬( 4 ) 中的“学校”是“方向”,句( 5 ) 中的“我”是。与事”。 我们再看介词“跟”的用例: ( 6 ) 这件事你就跟我说吧 ( 7 ) 你今天有时间跟我们打球吗? ( 8 ) 我跟银行贷了一笔钱 旬( 6 ) 中的。我”是“对象”,具体地说是“动作指向的对象”,句( 7 ) 中的 “我们”也是“对象”具体地说是“动作协同的对象”或“共同参与动作的对象”, 旬( 8 ) 中的“银行”是“与事”。 可见,同形介词在这里介引了不同的语义角色,除与介词本身的特点有关之 外,还与同现的谓语v p 的具体性质有关。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几个语义角色的特 征。 。2 2 1 受事 受事是动作的承受者和接受者,是施事发出的动作所直接及于的已经存在的 客体。与施事相对,受事也是句子中必有的语义成分。由于受事与动词的密切关 系,受事表现在句法上的常规位置是动词的宾语,有的受事可以被“把”提前, 有的则不能。但受事又不同于句法平面上的宾语,因为很多受事在句法上也可以 表现为其它句法成分。 从谓语中心语的性质来看,受事联系的动词一般为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如 “打、踢,拍、摔砸”等,也有表示行为的动词,如“解决、检查监视,调 动”等。这些与受事联系的动词在语义上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表示主体发出 的动作行为都直接或间接作用到受事,达到改变受事的目的。所以,受事具有f + 受动】这一特征。但这种受动性有强有弱,具体动作动词对受事的作用要强于行为 动词对受事的作用。 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与受事联系的谓语动词通常不是光杆动词,在现 实句中,动词与动态助词“了”连用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带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动量宾语表示受事的具体变化。所以,受事还具备另一个特征:【+ 变化】。例如: 7 。s + 对,向鹰lo ) ”结构句法语义考察 ( 9 ) 妈妈洗了一盆衣服 ( 1 0 ) 那幢房子早就拆掉了 ( 1 1 ) 昨天老王骂了小王一顿 以上例句中的,“洗了”、“拆掉了”、“一顿”都表示受事发生的具体变化。 另外,受事的另一个特点是 + 自立 ,即受事表示的人、事、物都是在主体发 出动作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例如: ( 1 2 ) 我看过这部电影了 ( 1 3 ) 小王把酒都喝了 ( 1 4 ) 小李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以上例句中的受事“电影”、“酒”、“作业”在主体发出动作之前就已存在。 + 自立 这特点将狭义受事与其它类似语义成分如“结果”区别开来了。 前面说到,受事的常规句法位置是宾语,但在某种条件下,其句法位置会发 生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句: ( 1 5 ) 上级调查了这件事 上级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 ( 1 6 ) 我们已经说明了这件事 我们已经对这件事进行了说明 在上面的例子中,“调查”、“说明”在句法上是形式动词“进行、作”的宾语, 但在语义关系上,它们是施事发出的动作行为,而介词“对”所引导的即是与施 事相对的受事。可见,介词“对”也可以引导受事这一语义角色。 综上所述,受事的特点是【+ 受动】、【+ 变化】、【+ 自立】。 2 2 2 与事 于屏方( 2 0 0 5 )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关照动词释义时认为,每个动词义位都 描写了典型情景中的一个完整的动作事件。在将一个完整动作强压缩后进而形成 抽象语义复合体即动词义位的过程中,不同概念范畴在复合体中被内化、隐藏。 在其相反的解压缩过程释义过程中包含着两部分:解释性核心动词+ 概念角 色。其中,概念角色是义位本身蕴涵的、固有的词汇语义成分,担负某一特定语 义功能的变元,并从义位中的内化、压缩状态转化成在义项中的显化、扩展状态。 我们尝试运用于屏方的释义模式对下面四个句子中的动词进行释义: ( 1 7 ) 他对大伙儿笑了笑 笑:主体( 人) + 脸部( 工具1 ) + 嘴角( 工具2 ) + 向上( 方向) + 8 置边大学瑗士学位论文 提起 ( 1 8 ) 他向单位讲了这次会议的内容 讲:主体( 人) + 口( 工具) 碳出+ 有意义的语音符号( 客体) ( 1 9 ) 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 感兴趣:主体( 人) + 表现+ 爱好和关切的情绪( 客体) + 人或物( 与 事:情绪指向的对象) ( 2 0 ) 他向老掌柜赊了一斤盐 赊:主体( 人) + 延期付款而得到+ 物品( 客体) + 人( 与事:物品 所有者或付款对象) 我们发现,在释义的过程中,动词核心词义本身会在除动作主体之外要求有 另一个概念角色出现以帮助完成整个动作事件。在上面的例旬中,只有与事,如 例( 1 9 ) 、( 2 0 ) 中的“这件事”、“老掌柜”出现在动词的释义过程中,是完成动 作事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义成分;而旬( 1 7 ) 、( 1 8 ) 中的“大伙儿”、“单位” 则是动作的针对对象。可见,与事具有 + 自立 的特征,即在主体发出动作行之 前已经存在。 袁毓林( 2 0 0 3 ) 认为与事不能做“被”字句的主语,但我们发现了下面这样 的句子: ( 2 1 a ) 上级向下列工厂下达了停产通知 ( 2 1 b ) 下列工厂被上级下达了停产通知。 ( 2 2 a ) 就在马上要下课的前几分钟,学生又向王老师问了几个问题。 ( 2 2 b ) 就在马上要下课的前几分钟,王老师又被学生问了几个问题 ( 2 3 a ) 朋友又向小李借走了两万元钱 ( 2 3 b ) 小李又被朋友借走了两万元钱 在这些句子中,核心动词“下达、问、借”都必须在联系施事、受事两个语 义成分之外,还有与事语义成分的参加才能形成完整的动作事件的场景,所以“向” 所介引的是与事成分。可以在“被”字句中做主语,可见,与事成分“下列工厂、 王老师、小李”都有一定的受动性,所以与事还具有【+ 受动】特征。 根据谓语动词的及物性,可以把与事分为当事和共事。当谓语动词是不及物 的,其表示动作行为只由施事和与事共同协作完成时,此时称为共事;当谓语动 词是及物动词,即出现谓语动词的受事成分时,称为当事;由于谓语动词不及物 或已经被受事占据一定的句法位置,与事成分多由介词介引到句中。 前面谈过,与事成分是动作义位内含的概念角色,是某些动作的完成必须具 9 。渊向德o + 即”结构句法语义考察 备的针对对象或协同对象。前者如“打针服务挑战、拜年求教”等,动作 通过针对另一个个体发生作用而实现,这种动作行为联系的语义成分即为当事, 当事接受了动作的某种影响,所以具有【+ 受动】、【+ 单向,针对】、【+ 受益,受损】的特 征。后者如。相识,结婚、恋爱、来往、互助,和解、合作、团圆,商量”等, 这些动词的主要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不及物动词,谓语动作是由施事、共事二者共 同完成,因此具有【+ 协同】的特征,但不具有【- 暧动】特征;在具体句中,施事和事 的关系是动态的,有时为“平等义”,有时为“主从义,即与事非自主地加入到 动作行为中来。所以,共事还具有【+ 使动】特征。 综上所述,与事的特点如下: l: 当摹 【+ 自立】、p 量动】、【+ 单向,针踟、暇益受损】 共事 【+ 自立l 、【+ 协同】、f + 使动】 2 2 3 对象 在前文对受事、与事进行了论述的基础上,我们继续考察对象的特征。对象 与受事、与事较为相似,但仍有不同。 首先,受事的谓语动词大多是具体动作动词,而对象所联系的动词范围比较 广泛,可以是具体动作动词,包括表示身体姿态、表情的动词、语言表达动词, 也可以是抽象的行为动词或心理动词。因此,对象联系的动作行为有时不直接作 用到对象。但谓语动词可以在意念上支配对象,从而显示出较弱的【+ 受动】特征。 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对象联系的具体动作动词、表情动词、语言表达动 词都具有向对象传达信息的特点,如“扔,丢、抛、挥手招手、点头、微笑, 挤眼、说,鞠勇5 、做鬼脸”等。例如: ( 2 4 ) 他向我丢过来一条毛巾。 ( 2 5 ) 他向我挥了挥手,让我离远一点 ( 2 6 ) 远远地,她就开始向我点头微笑,好像我们从前认识一样。 其次,从对象联系的宾语来看,对象从主体的动作、手势或语言或表情中可 以接收到主体想要传递的具体事物,如“毛巾”,或传达的抽象信息,如“让我离 远点”,所以,对象宾语只能由表人的名词或代词或集体名词来充当,因此,对象 还具有【+ 接收】、【+ 感知】特征。 综上所述,对象的特点是: + 自立 、 + 受动】、【+ 接收】、【+ 感知】。 3 参见古川裕,。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 ,语言教学与研究,2 0 0 0 ,( 3 ) 1 0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4 方向 方向表示运动着的物体运动的方向、趋向或静止着的物体所面向的方向;方向 和对象可以使用相同的介词进行标记,如“对、向”请看下面的例句: ( 2 7 ) 我要对天空大声地呼喊,说声我爱你 ( 2 8 ) 看那孩子正对我们笑呢 ( 2 9 ) 我看见她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 3 0 ) 你这是在向人家挑衅啊 ( 3 1 ) 我向爸爸跑过去,该流泪的时候却没有眼泪 其中,旬( 2 7 ) 、( 2 8 ) 虽然使用相同介词“对”,但( 2 7 ) 中的“天空”是方 向,( 2 8 ) 中的“我”是对象。句( 2 9 ) 、( 3 0 ) 使用的介词都是“向”,但( 2 9 ) 中的“学校”是方向,句( 3 0 ) 中的“人家”是对象,句( 3 1 ) 中的“爸爸”是 方向。 从介词宾语的类型看,方向和对象的不同在于:方向宾语既可以由方位词或 处所词来充当,如例( 2 7 ) 、( 2 9 ) ,也可以由表人或物的名词或代词来充当,如( 3 1 ) 而对象宾语多由表人的名词或代词来充当。 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存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这些占据空间位置的 人或物也就可以作为主体在运动方向上的标的物,成为动作行为运动的目标。相 反,由于人或物在空间上有明确的存在位置,也可以用其存在的位置转指这些人 或物,例如: ( 3 2 ) 这件事先不要向上面汇报。 ( 3 3 ) 那女人歉意地对台下摊摊手 旬中的“上面、台下”已经转指“领导、观众”,并非单纯的空间义了,从其 所联系的动词看,正是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这点,后面的动词“汇报、摊摊 手”表示主体或使用语言,或通过身体姿势在向方位词转指的客体传达一定的信 息。我们暂且把这一类方向称为“方向:”,而把单纯表示空间意义上的方向称为 “方向i ”。, 从方向联系的谓语动词来看,“方向,”联系的多是自主的位移动词,我们把 这一语义特征记为 + 空间 ,这类位移动词有“走、跑、跳、游、爬、飞、钻”等, 动词常有趋向补语来修饰,表达主体空间位移上的变化,如“向我走来,向他跑 去”等,“方向。”因为具有表示信息的传递的对象的功能,所以其联系的谓语动 词与对象所联系的谓语动词相同。 综上所述,方向的特点如下: 。s + 对,向,跟0 哪”结构句法语义考寨 上述各语义角色的语义特征概括如下: 与事方向 受事对象 当事共事方向 方向t | 嗳动l 【+ 自立】 【+ 自立】 + 自立 + 空问 + 自立】 p 熏化】【+ 受动】i + 协同】【+ 受动】 + 接收 【+ 自立1 【+ 接收】瞅动1 【+ 接i 豳 + 感知 【+ 感知】f + 感知】 【+ 单向,针对】 【+ 受益,受损】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与对象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 + 单向针对 、 + 受 益受损 特征。方向。只有一个特征,即 + 空间 ,这是其他语义角色所不具备的。 1 2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s + 对向跟o + x p ”结构的描写及分析 本章将以三个介词的不同义项为单位,对“s + 对向跟o + x p ”结构进行详细 地描写。重点考察能够出现在各个义项下介词结构中的“o 和v p ”情况,并对宾 语o 的语义角色做了简要分析。 3 1 “s + 对o + x p ”结构的描写分析 我们查阅了目前几本重要的虚词词典以及语法书对介词“对”用法的分类和 释义它们分别是:现代汉语八百词( 以下简称八百词) ( 增订本) ( 1 9 9 9 ) 、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侯学超) ( 以下简称虚词词典( 侯) ) ( 1 9 9 8 ) 、现代汉 语虚词词典( 张斌) ( 2 0 0 1 ) 、( 以下简称虚词词典( 张) )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 以下简称实用语法) ( 刘月华) ( 2 0 0 1 ) 。具体的用法分类情况详见下表: 八百词虚词词典( 侯)虚词词典( 张)实用语法 ( 1 ) 指示动作的对象;朝;( 1 ) 表示目标和对象;( ”表方向后面有时 ( 1 ) a 朝、向 向 向:朝可以加“者”,相当于由动词 b 对待、对付 。朝”、“向” 。对” 演变而 桌。 ( 2 ) a 人与人( 2 ) 跟“对于”相同 ( 2 ) a 对人( 2 ) 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 表 b ( 人与物,相表象。( 与。对于”用法相同) 水 当于“对于”)对 对 c 对来说 象 b 对事或物( 3 ) 引进谓语动词的受 待 表示从人、某事的事。( 与“对于”用法相同) 角度来看 ( 3 ) 有时可构成“对( 4 ) 。对于来说( 说 来说( 说来) ”格式,表来) ” 示判断或评价某事的角 度。 3 。s + 对,向僳o ) 口”结构句法语义考察 从上面的释义可以看出,这几本词典及语法书的释义大致相同,并且在解释 方式上有一个共通点,即用同义词进行解释。特别是在“表示目标和动作对象” 这一义项上,几乎都直接用同义词“朝、向”来解释,但同时没有给出介词。对一 与后者在句法、语用上的使用限制条件以及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在这一章里, 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s + 对蚴”结构进行细致的描写分析,从而为 找到介词“对”与其同义词介词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 从调查的语料来看,我们认为介词“对”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义项:( 1 ) “面对” 义,( 2 ) “对待”义,( 3 ) 。针对”义,( 4 ) “强调”义。 3 1 1 “面对”义 我们把介词“面对”义的介词“对”记为“对,”,0 表示当主体s 发出谓语 中心语表示的动作或行为时,其在空间上所面对的方向( 方向) 或动作行为所指 向的对象。 、 “对,”构成的主要结构为: s + 对。o 方自+ v 1 ,+ ( 其他成分) s + 对t o 耽+ 、,p s + 对i o 蔓+ 、,p s + 对l o ) + 阡( 其他成分) 能够进入“对”结构中) 位置的动词不多,主要有两类动词。 第一类:表示具体动作且动作性较强的动词,这类动词占大部分。根据宾语 类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a 如果0 由方位词、处所词或表物的名词来充当,o 为动作行为发生时,主 体s 所在空间上所面对的方向( 方向,) ,此时,“v p ”与“o ”之间有着一种具体 的空间上的指向关系;或表示动作行为指向转指而来的对象( 方向:) 。根据方向 的特点,我们将结构进一步划分为两类: a o 为方向,时,o 表示单纯空间意义上的方向。例如: ( 1 ) 你为什么总是对天空发呆呢? ( 2 ) 公共电话旁边站着两个穿红裤子的姑娘,正对电话吃吃地笑。 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对”都可以用“对着”来替换,可见,介词“对” 还保留着动词“对”表空间方向的语义功能。但从我们调查的语料中发现,这种 介词带“方向”宾语的用例非常少能够进入此类结构的v p 还有“走、跑、跳、 1 4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蹦、闯、冲、奔、钻”等 b 0 为方向:时,o 表示由方位词转指来的对象。例如: ( 3 ) 个别记者着急地喊道:“请( 你) 壁这边筮一下! 。 ( 4 ) 那女 歉意地对台下_ 摊日难手 例( 3 ) 中的“笑”是“记者”要求对方能够传达出“友好”的姿态,例( 4 ) 中的“摊摊手”则是“女人”想要向别人传达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前 面提到过,这与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有关,例旬中的谓语动词都具有同传达一些 属于人类之间沟通时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语义特点。 能够进入“方向:”结构的具体动作动词还有“招手、摆手、微笑、点头、打 招呼、鞠躬、作揖、弯腰、行礼、挤眉、伸舌头、使眼色、做鬼脸、”等。不难看 出,这些动词都是表示体态和五官表情的动词,目的是向对方传达某种交际信息。 当v p 为具体动作动词时,这里的介词宾语既可以理解为动作面对的方向,也 可以理解为动作指向的对象,而且更倾向于表示一种对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例( 3 ) 中的“笑”与例( 2 ) 中的“笑”还有不同,例( 2 ) 中的动作“笑”并不 表示主体想要向宾语传达信息,所以宾语只表示单纯的方向。 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o 为方向。的情况很少,这很可能与介词“对”的词 义在历史上的演变有关。介词“对”出现于东汉,是从“面对”义的动词发展而 来的,但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作为介词的“对”的“面对”义已经弱化,更多 的功能是引进场所和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而这一时期表“方向”的功能是由常 用介词“向”来承担的,虽然“向”同时也可以带表对象的宾语,但资料表明“向 + 对象”的格式在当时只出现在佛经中。( 张赖,2 0 0 1 )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在现 代汉语中,由介词“对”介引的“方向,”的情况为什么寥寥无几了。 b 如果o 由表示人的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设备动力系统安装方案
- 养鸭场病害防治管理体系方案
- 混凝土质量验收标准方案
- 水稻种植培训课件
- 水稻大变身课件
- 水稳施工方案课件
- 中药养护习题解析91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团体服饰定制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发行公司债券担保及债券发行风险合同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英语试卷
- 政府职能边界界定-洞察及研究
- 新疆疫苗管理办法
- 2025年重庆出租车资格证区域考试题库区域考试
- 广州市越秀区招聘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2024
- 医疗废物监督管理课件
- 全国律师会费管理办法
-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培训
- 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临床管理指南(2025年)解读课件
- 土地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山西中考历史试卷真题解读及答案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