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王粲三个方面,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考察了王粲投曹前的 人生经历、在荆州时的交游情况及文学创作等,其诗文主要的风格表现为忧愁悲 怆。第二章首论王粲投曹后政治际遇的变化,这使得他后期的大部分诗文表现出 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积极昂扬的风貌,而同时生活境遇的改变又使他前期创作重 情的倾向性逐渐地淡敛隐退。在以三曹为首的文学群体中,王粲开始将注意力转 向艺术技巧的探索与文藻的结撰方面。第三章为王粲七释考论,在考辨曹植 七启序的异文和考定七释创作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七释在“七” 体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即七释是“七”体“招隐”主题定型的重要作 品。此外七释体现出了“精密闭理”的艺术特色,而其行文所及与王粲思想、 其他作品的共通之处,又是王粲研究中未受关注的补充参证的材料。有鉴于此, 应当对七释的价值予以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王粲;投曹前;投曹后;文学活动;文学创作;七释 绪论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其少年遭遇乱离,避难荆州十六年,后归降 曹操,官至侍中,年四十一卒。王粲虽然享年不长,但是他的一生经历颇丰。王 粲的生平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前两章即专门就其生平与诗 文创作的关系进行论述。第三章则以前两章为背景,对王粲后期作品七释进 行专门研究。 研究综述 目前,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两篇论文以王粲作为个案研究,分别是2 0 0 3 年6 月湖北大学袁洪流王粲思想与艺术简论和2 0 0 4 年4 月山东师范大学吕 艳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前者从王粲的思想特质、王粲作品的成就与特 色、王粲诗风成因、王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四个部分来研究王粲的思想和艺术。 其第一部分论述王粲思想特质多整理和承袭前人的观点;第二部不仅分析王粲 前、后期的诗文,还兼谈王粲“体弱”问题,其涉及范围虽广但有不够深入的遗 憾。另外,林家骊师于1 9 8 8 年已经将七释残文补全,而袁洪流却认为七 释为残文,这显示出作者收集材料的不全面。后者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 分王粲的社会政治思想、王粲诗歌、王粲的辞赋、王粲与汉末英雄记四个部 分进行。王粲思想方面,该文只论王粲的社会政治思想;王粲的诗歌与辞赋两部 分,其论及王粲诗歌的悲情审美特色时,提出王粲诗歌具有“悲情的类化表达” 倾向。这一提法新颖贴切,但吕艳没有对其展开论述。辞赋方面,吕艳偏于宏观 分析,如“体制短小,体裁丰富”、“强烈的抒情色彩”等,而且其对七释未 加详述。总的来说,吕艳对王粲研究比较深入,但她对王粲诗文进行分块论述的 研究方法,使得她对王粲前、后期诗风的变化关注不够,缺乏贯通性研究。 除以上两篇硕士论文外。目前,包括建安七子综合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王粲 的论述在内,相关的文章和专门书籍多达1 8 0 多篇( 部) 。其中,以王粲为研究 对象的公开发表的单篇论文即达1 1 0 多篇。建安七子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学 术界对其也最为关注,其研究成果也最多。研究者从文献、思想、文学创作等多 方面多角度,对王粲的生平、思想、文学艺术特色以及其诗文集的辑校注等,都 作了比较全面地探讨。 ( 一) 文献研究 1 诗文集 目前,专门就王粲诗文进行整理有:俞绍初的王粲集,吴云、唐绍忠的 王粲集注等。以建安七子诗文为对象进行整理的有:俞绍初的建安七子集, 吴云主编的建安七子集校注,郁贤皓、张采民的建安七子诗笺注,韩格平 的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等。其中,俞绍初王粲集重在校,其校订勘 误十分精细详备。建安七子集充分吸收王粲集的精华和学术界的研究成 果,如七释在此书中已经是完篇。另外,该书集后所附建安七子佚文存目 考、建安七子杂著汇编、建安七子著作考、建安七子年谱学术价值非常 高,是研究王粲及其他建安六子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年谱、传记和生平考证 年谱方面,主要有四种:谭其觉的王粲年谱。,俞绍初的王粲年谱 , 吴云、唐绍忠的王粲年谱 ,缪钺的王粲行年考 。俞绍初所制年谱最为 精详,其详细地考察了王粲的家世、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对王粲大部分的诗文 进行系年,而且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王粲生平和诗文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王粲去 荆州的时间、王粲登楼赋的楼址等。吴云和唐绍忠的王粲年谱相对俞谱 而言比较简略,其“突出主要史实,尽量略去诸家共认的考证,以使读者了然”。 传记方面,主要有:沈玉成王粲评传 、凌迅王粲传论、顾农王粲 。谭其觉;王粲年谱,文艺会刊,1 9 2 1 年第4 期。 o 俞绍初校点:王粲集附录二王粲年谱,中华书局,1 9 8 0 年5 月,第9 3 1 1 0 页。 。吴云唐绍忠注:乇聚集注,中州书画社,1 9 8 4 年3 月,第1 5 3 一1 6 1 页。 。缪钺:千粲行年考,原载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十一期。现收入缪钺读史存稿,三联书店出版 社,1 9 6 3 年3 月,第l l 卜1 2 6 页。 o 吴云、唐绍忠注:王粲集注中州书画社1 9 8 4 年3 月,第1 6 1 页。 o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究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之沈玉成王粲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3 年5 月,第2 2 l 一2 3 5 页。 。艺谭编辑部编:建安文学研究文集之凌迅王粲传论,黄山书社,1 9 8 4 年1 1 月,第2 9 8 3 0 7 页。 2 俞绍初( 登楼赋) 楼址辨正一文,以登楼赋文本为基础,结合荆州地理 形势,明确地考证出登楼赋作址为当阳麦城。其另一文( 登楼赋) 测年 将登楼赋作时系于“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九、十月之间,王粲归降曹操之 后,江陵受封之前”。圆此观点多建立在相关文本的对比解读和推测上,没有实 际的证据,因此有待进一步探讨。日本学者伊藤正文王粲( 七哀诗) 考一文, 提出将七哀诗“推定为十六岁时的原作、其后又经过王粲加工,或推定 为王粲在后来追叙赴荆时事、咏其感怀之作,较为妥当”。对此,沈玉成在 王粲评传中表达了反对意见,他坚持王粲七哀诗其一为他十六岁时作之 说。熊清元王粲( 从军诗五首) 后四首系年考辨,据王粲从军诗后四首 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判断其为秋天,熊氏认为此与曹操建安二十一年( 2 1 6 年) 十月出征东吴的季节不符合,因此得出;后四首诗不是如李善所言作于建安二十 一年( 2 1 6 年) ,而是建安十九年( 2 1 4 年) 。该文考辨得当有据,可备一说。 ( 二) 思想研究 l 社会政治思想 专门讨论王粲政治思想的论文不多,目前似只有吕艳王粲的政治思想论 回一篇。大部分相关的论文将王粲的思想与创作并论。如陈飞之王粲诗赋的思 想与艺术 、刘智亭试论王粲的思想与创作 、陈曼平王粲诗赋的思想及 其创作 、于浴贤王粲赋论 等。陈飞之一文将登楼赋作时定为归曹操 之后,并在此基础上肯定王粲后期诗文创作的成就,最后归纳王粲诗赋创作艺术 特色。其重在艺术特点,思想只是附带提及。刘智亭一文提出王粲社会政治思想 为现实性,人民性。此外,他还提及王粲“树立新风,促进文学革新和发展”的 思想。陈曼平主要论述王粲“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于浴贤主要研究王粲 赋作的情感表现。王粲诗文中,尤其是儒吏论、难钟苟太平论等文反映出 。俞绍初:( 登楼赋) 楼址辨正文学遗产,1 9 8 3 年第2 期。 o 俞绍初:( 登楼赋 测年,文学遗产,2 0 0 3 年第2 期。 o 日 伊藤正文:王粲( 七哀诗 考章培恒译,中华文史论丛,1 9 8 2 年第2 辑。 o 吕艳:王粲的政治思想观,牡丹江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陈飞之:芏粲诗赋的思想与艺术,广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4 年第3 期 o 刘智亭:试论- :粲年第3 期o 刘智亭:试论- :粲的思想与创作,陕两师范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舨) ,1 9 8 2 年第2 期。 o 陈曼平:试论王粲的思想及其创作,北方论丛,1 9 “年第6 期。 来的儒法思想的确比较明显,因此研究者很注意从王粲诗文中提取这类思想,论 述也多集中于此点。但是王粲儒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其是否与他在荆州的交游 有关等问题,研究者却很少关注。 2 学术思想 由于荆州官学相关史料和王粲许多著述如尚书问等多亡佚不可考,现存 荆州文学记官志只简单地记载刘表荆州兴学之事,因此学术界对王粲的学术 思想难以展开系统研究。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固、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 学形成。和中国文化的清流。等著作对此略有提及,他们认为王弼玄学思想 产生的家学渊源与王粲一定关系。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在“王粲在汉魏学 术、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小节中据焦循周易朴疏得出“王弼的学术、思想渊 源为:王畅刘表王弼。而由于王粲与王畅、王弼及刘表的特殊关系,也 可以说其直接承传关系为:王畅刘表一王粲王弼。因为正是王粲,使 荆州之学直接传给了王弼。”汪文学说“文秀而质赢”关于钟嵘( 诗品) 王粲条疏证一文,将王粲“秀美”诗风与玄学思想背景相联系,提出“王粲 虽不是玄学家,但却是玄学风气中人” 的观点。研究者认为王粲在三国荆州学 术和魏晋王弼玄学之间起了一定过渡作用的观点却也不无道理。可惜史料缺失, 难以为证。 ( 三) 文学研究 1 诗文研究 总论王粲诗赋创作的论文,主要有:吴云和唐绍忠试论王粲的诗赋创作 、 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刘勰论王粲。、胡德怀论王粲赋、张亚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4 月版。 o 千晓毅著: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 书局,2 0 0 3 年9 月版。 o 王晓毅著:中国文化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月版。 o 王鹏廷著: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0 月,第1 1 4 1 1 7 页。 o 汪文学:说“文秀而质赢一关于钟嵘诗品) 土粲条疏证,许吕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o 吴云、唐绍忠:试论_ e 粲的诗赋创作,天津社会科学,1 9 8 2 年第6 期。 o 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一刘勰论王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8 5 年第 4 期。 5 新王粲赋论 、周振甫论王粲赋为建安七子之首 、刘人庆试论王粲的 文学创作 等,吴文先分论王粲的诗和赋,并提出其诗赋都受乐府诗的影响, 表现出通俗、质朴的特点;穆文,从文体入手,将王粲诗文创作分四言诗、五言 诗、辞赋等进行论述,比较贴切地诠释了刘勰对王粲“文多兼善”的评价;胡文 对王粲赋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归纳;张文重在结合王粲生平论赋:周 文通过对比建安七子的同题赋和具体评析王粲七哀诗得出王粲诗赋堪称建安 七子之首,但他文则不然的结论。刘文则对王粲诗文创作予以全面肯定。这些论 文主要采取分文体、分题材、分时期等方法,对王粲诗赋作类似于全景式的归纳 和分析。王粲诗赋创作在投曹前、后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原因、结 果,研究者多有涉及,但将其作为专题研究却较少。 关于王粲单篇诗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七哀诗、登楼赋、从军诗等。 研究者对七哀诗的研究已经细化至某一字句,如郭松柏“复弃中国去”辨 析 一文,对七哀诗“复弃中国去”的解释进行十分细致地辨析;任慧浅 谈王粲的( 从军诗) 一文,从王粲的经历、所担任的政治角色以及诗本身所表 现的积极精神等方面肯定王粲的从军诗文学成就。有关王粲应用文章的研究, 如蔡世华“七子之冠冕”的另一面王粲实用文章价值初探。应是第一篇专 门探讨王粲实用文章的论文。该文详细分析王粲的实用文章,并深入揭示其思想 和特点:景蜀慧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一文,从学术史角度, 通过大量的史料的考察,“阐明王粲典制度的学术渊源,由此兼而说明王粲在曹 氏政权中虽居常伯之尊修饰礼典,但用世之志远不能真正满足的特殊思想心 态。”从文学批评角度入手的有:林维民从“体”的释义看王粲的“体弱”。和 周薇王粲位次与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审美自觉 等。另外,关于王粲英雄记 的研究不多,仅刘志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 英雄记) o 胡德怀:论王粲赋,中国文学研究,1 9 8 8 年第2 期。 o 张亚新:王粲赋论,贵州社会科学,1 9 8 8 年第6 期 。周振甫:论王粲诗赋为建安七子之首许吕学院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 o 刘人庆:试论乇粲的文学创作,东疆学刊,1 9 8 8 第z 1 期。 o 郭松柏:复弃中国去”辨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9 8 2 年第2 期。 o 任慧:浅谈王粲的( 从军诗) ,重庆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1 2 期。 o 蔡世华:“七子之冠冕”的另一面王粲实用文章价值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2 期一 。景蜀慧: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叫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t 2 0 0 3 年第4 期。 o 林维民:从“体”的释义看土粲的“体弱”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o 周薇:王粲位次与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审美自觉,贵州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2 期a 6 和吕艳( 汉末英雄记) :新语境下的英雄定位 两文。两位研究者立意比较相 似,都认为英雄记不仅反映了王粲具有宽泛的“英雄”概念,而且体现了王 粲修史明志的史学意识。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了王粲研究,但存在 问题,即过分集中某一篇诗文或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诗文。例如,关于七哀 诗、登楼赋研究成果特别多;探讨王粲投曹前的诗文创作及其诗文“体弱” 的问题的论文也比较多;王粲在荆州写的应用文如为刘表谏袁谭书、为刘表 与袁尚书等较少研究者关注;王粲后期诗文创作数量远比前期多,但相关的研 究成果却远少于前期,等等。 2 登楼赋研究 关于登楼赋的单篇论文约有4 0 篇左右。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两 个集中点:一是,登楼赋作地和作时;二是登楼赋的文学成就,其包括 登楼赋的思想、艺术等方面。 登楼赋作地和作时。作地主要有四说:江陵、襄阳、当阳、麦城。俞绍 初( 登楼赋) 楼址辨正提出楼址为当阳麦城,其证据充足,考证周详,已经 成为学术界的定论。但还一些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如林晖( 登楼赋 中的楼址 在江陵 等。作时的争议比较大,其焦点在于登楼赋是作于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归降曹操之前还是归降曹操之后。归降曹操前还是其后,关涉到登楼赋 主旨和思想,因此诸学者都致力于辨明。持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归降曹操之前 说,有:沈玉成王粲评传载建安十年( 2 0 5 年) 左右;凌迅王粲传论言 滞居荆州的后期;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徐公持建安七子诗文系年考证回 皆言作于建安九年( 2 0 4 年) 或是年之后不久;缪钺王粲行年考、陆侃如中 古文学系年 提出作于建安十一年( 2 0 6 年) 左右;易健贤( 登楼赋) 考辨 认为是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六至八月间,“赋作于曹操为丞相并准备南征,刘 表病病卒前的某个时间里,是完全可能的”。持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王粲归降 。刘志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 英雄记)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3 期。 o 吕艳:( 汉末英雄记) :新语境下的英雄定位,枣庄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o 林晖:登楼赋中的楼址在江陵,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4 年第1 期a o 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遗产增刊十叫辑之徐公持建安七子诗文系年考证,中华书局,1 9 8 2 年2 月,第1 2 5 1 4 3 页。 o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5 年6 月版。 o 易健贤:( 登楼赋) 考辨,贵州文史丛刊,1 9 9 3 年第1 期。 7 曹操后,受封关内侯前说,似尚只有俞绍初的( 登楼赋) 测年、曹成浩王粲 ( 登楼赋) 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俞文前文已经论述,此不赘述。曹文多沿 袭俞文。观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强烈哀伤之情、怀乡之思和求仕之意,系于 王粲客居荆州,归降曹操之前,似比较可靠。 登楼赋的文学成就。登楼赋的主旨或思想,大体归结为三个:一是思 乡怀土的感情;二是怀才不遇、壮士难伸的苦闷:三是政治意图。其中,政治意 图的主旨有较多的学者论及,如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 登楼赋 主旨辨 一文,考察登楼赋用典情况,指出其主旨为故国之思,归用之情, 核心则是怀汉归曹:曹大中( 登楼赋) 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与准备。一文, 更具体、明确地定位登楼赋的政治意图登楼赋“实际上是王粲写给 曹魏集团看的,是王粲送向曹操的一转政治恋爱的秋波,是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 与准备。”这时期的研究者重在结合王粲生平及其政治理想来考察登楼赋主 旨。 登楼赋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这类论文数量也较多,有就登楼赋语言 艺术、抒情艺术等进行赏析的,如宋毅王粲( 登楼赋抒情艺术的特色) 一文, 则归纳出三个抒情艺术特点,其中一点“感情抒发上循序渐进,逻辑力量与层次 感均很强的特点”较有创见。登楼赋与楚辞的关系以及其所形成的“登楼” 传统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窦绍静楚辞与王粲的( 登楼赋) 。一 文,提出王粲登楼赋在诗性精神、描写手未能和句式上都对楚辞有明显地继 承。赵松元“王粲登楼”与登楼怀乡的传统( 登楼赋) 的文学美学价值之 新认识 一文,从文学本体出发,解读“王粲登楼”这一文学意象和登楼赋 的文学美学意义,较一般的登楼赋鉴赏性文章深入;王锐登高之作的里程 碑谈王粲( 登楼赋) 的文学地位及其影响o 一文,从古代的登高文化来解 析王粲登楼之举,又能从后世对登楼赋及王粲登高这一行为的接受来肯定登 。曹成浩:王粲登楼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 9 8 5 第3 期。 o 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 登楼赋) 主旨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5 年第4 期。 。曹大中:( 臀楼赋) 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与准备,中州学刊,1 9 8 7 年第3 期。 o 宋毅:土粲( 甓楼赋 抒情艺术的特色)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8 年第4 期。 。窦绍静:楚辞与干粲的( 登楼赋)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7 年第5 期。 。赵松元:矿千粲登楼”与登搂怀乡的传统 登楼赋) 的文学美学价值之新认识,中国韵文学刊, 1 9 9 6 年第1 期。 。王锐:登高之作的里程碑谈王粲( 登楼赋) 的文学地位及其影响,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7 年第3 期。 8 楼赋艺术成就。 综上所述,目前,王粲研究在王粲的生平、诗文系年、思想、文学等方面的 研究上,已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同时,王粲研究仍存在领域较窄和研究 对象过于集中的问题,研究者多关注王粲的诗赋,而诗赋方面又集中在七哀诗 和登楼赋上,对王粲其他著述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比较薄弱,如七释、 奉教而作的诗赋、四言诗、论议性文章等;同时也缺乏贯通性的研究,如王粲在 荆州的交游情况、王粲诗文创作在其投曹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二本文研究思路 有鉴于目前王粲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立足于王粲生平经历,对王粲诗 文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本文重点探讨王粲三个方面:王粲投曹前的文学活动和 文学创作;王粲投曹后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王粲七释考论。前两者为面, 第三者为点,笔者试图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勾联王粲研究三题,努力以一个新 的视角来揭示王粲诗文创作的成因及特点。 第一部分首先考察王粲投曹前的生平经历,然后考证王粲在荆州的交游情 况,最后以这两者为背景,详细分析王粲在荆州的文学创作,并归纳其主要艺术 风格为忧愁悲怆。其中,王粲在荆州的交游对其的诗文创作和政治思想的形成具 有较大的影响,但目前尚无人进行专门梳理和关注,这成为王粲研究的一个缺口。 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考出十二位在荆州与王粲有交往的文士,汇成王粲荆州交 游丛考。此外,笔者从微观方面入手,考察了王粲四言诗的引语用典情况,并在 此基础上揭示王粲诗文风格呈现古正雅润的成因。 第二部分首论王粲投曹后政治地位的变化,其“入侍帷幄”的政治境遇促使 他的主要诗风逐渐由前期的忧愁悲怆转为积极昂扬。王粲在邺下的诗文创作艺术 风格主要呈现为三个方面:慷慨激昂的军旅诗赋;雄迈整饬的邺下政论;逞才少 情的同题创作。其中,王粲同题创作的作品数量特别多,由于这些作品具有明显 的应制性质,因而目前学术界对它们关注相对较少。实际上,这些作品不仅很好 地体现王粲后期诗文创作风格,而且其本身具有较高艺术水平。有基于此,本文 一方面立足王粲的同题之作;一方面横向比较王粲与同时代其他建安诸子的同题 作品,最后总结出王粲同题诗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语言骈化,词藻华美;文心 9 巧思,猎奇工细:悲情表达模式化。 第三部分为七释考论。王粲七释原为残文,后由林家骊师辑得全文, 补成完篇。目前,学术界对七释的研究十分薄弱,据笔者初步统计,除林家 骊师日本所存( 文馆词林) 中的王粲的( 七释) 一文为专门研究论文外,至 今尚无其他研究者对七释作专题研究。七释是王粲后期一篇重要作品, 也是目前稀见完整的一篇先唐“七”体文。无论是针对王粲研究还是“七”体研 究,七释都具有较高的文献和文学价值。有基于此,本文首先考辨曹植七 启序异文,确定了与王粲同时创作“七”体的有曹植、徐斡、杨修;其次考证 王粲七释创作时间为建安十五年( 2 1 0 年) ;然后考察七释在“七”体 的演变和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论述七释的艺术特点及其与王粲其他诗文 的互通关系。 王粲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日益成熟。本文在前 人丰硕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研究,幸运和困扰并存。幸运的是可以在前辈点亮的火 把的照耀下前行,困扰的是王粲研究这块田地已经被前辈开垦得比较充分了,在 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势必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笔者只能努力寻找王粲研 究中较薄弱的环节,撰成王粲研究三题,以期完善与深化这一研究领域。由于本 人学识浅陋,加上时间精力的限制,文章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给予 批评指正。 第一章王粲投曹前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 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王粲归降曹操。这一年,对王粲而言,实在是意义 非凡的一年。它不仅是王粲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王粲诗文创作风格变化的分 界线。本章主要从王粲投曹前的人生经历、王粲荆州的交游情况及其荆州文学创 作三个方面来考察王粲投曹前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并归纳出王粲在这一时期 主要诗文风格为忧愁悲怆。 1 0 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王粲在荆州十六年,过着“振冠南岳,濯缨清川。潜处蓬室,不干势权” 的生 活。虽然政治上不得刘表重用,但他在荆州文化建设及与其他士人的交游方面收 获颇丰。王粲在荆州的交游对其诗文创作和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十分有必要详细考察王粲在荆州的交游情况。笔者根据三国志、后汉书 及其他相关史料考得王粲在荆州交游的人大致有十二位,备述如下: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早年师从王粲祖父王畅。三国志魏书刘 表传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日:“表受学于同郡王畅。” 后领荆州牧,割 据一方。王粲避难荆州,投入刘表幕下。建安三年( 1 9 8 年) ,刘表领兵攻打长 沙张羡。王粲为其作三辅论日: 湘潜先生、江滨逸老将集论,云梦玄公预焉。先生称日:“盏闻戎不可动,兵 不可扬。今刘牧建德垂芳,名烈既彰矣。曷乃称兵举众,残我波灵? ”逸老日:“是 何言与? 天生五材,金作明威。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 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州牧之兵,建拂天之旌,鸣振地之鼓,玄胄曜日,犀甲如 堵。以此众战,孰能婴御! 刘牧之懿,子又未闻乎? 履道怀智,休迹显光,洒扫郡 虏,艾拔秽荒,走袁术于西境,馘射贡乎武当,遏孙坚于汉南,追杨定于析商。 此文有缺,佚后半篇。就所存内容看,该文意在为了刘表攻打张羡制造舆论宣传。 建安九年( 2 0 4 年) ,刘表的同盟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不和,王粲为刘表作文与 袁氏兄弟。其一为刘表谏袁谭书日: 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荡,彝伦攸敦。是以智 达之志,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况忘先人 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l 愿捐弃百痴,追摄旧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刘表传,第2 4 2 l 页。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 9 8 4 年6 月,第1 6 4 页。下引曹植集校注只注书名与 页码,他则不赘。 o 三国忠卷六魏书刘表传,第2 1 l 页。 o 建安七子集,第1 3 3 页。 1 5 据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裴松之注引三辅决录注日: 瑞字君荣,扶风人,世为学门。瑞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卓既 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每三公缺,瑞常在选中。天子都许,追论瑞功,封 子萌澹津亭侯。萌字文始亦有才学,与王粲善。临当就国,粲作诗以赠萌,萌有 答,在粲集中。 士孙萌的答王粲诗现已不存,但王粲赠士孙文始诗保存完好,诗日: 天降丧乱,靡国不夷。我暨我友,自彼京师。 宗守荡失,越用遁违。迁于荆楚,在漳之湄。 在漳之湄,亦魁晏处。和通篪埙,比德车辅。 既度礼义,卒获笑语。庶兹永日,无愆厥绪。 虽曰无愆,时不我已。同心离事,乃有逝止。 横此大江,淹彼南汜。我思弗及,载坐载起。 惟彼南汜,君子居之。悠悠我心,薄言慕之。 人亦有言,靡日不思。矧伊燕婉,胡不凄而i 晨风夕逝托与之期。瞻仰王室,慨其永叹 良人在外,谁佐天官? 四国方阻,俾尔归著。 尔之归蕃,作式下国。无日蛮裔,不虔汝德。 慎尔所主,率由嘉则。龙虽勿用,志不靡忒。 悠悠澹澧,郁彼唐林。虽则同域,邀其迥深。 白驹远志,古人所箴。允矣君子,不遐厥心 既往既来,无密尔音。圆 王粲与士孙萌家庭背景相似,同为名公之后,一起避难荆州。诗中所谓“和通篪 埙,比德车辅”,前半句出自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篪、 埙是为两种乐器。孔颖达疏:“其情相亲,其声相应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 弟,其情志亦当如埙篪之相应和。” 后半旬“比德车辅”,“比德”意谓同心同德。 o 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第1 8 6 页。 o 建安七了集第8 1 页。 。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 9 帅年9 月,卷1 2 。页4 5 5 中。下引毛诗 1 7 国语晋语八:“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车辅谓牙床与颊骨, 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诗中言二人恩如兄弟,和谐相应,又称道君子之交, 同心同德,可见王粲与士孙萌关系甚为密切。 蔡睦,字子笃,陈留考城人。蔡睦早年与王粲共同避难荆州,后归故里,王 粲作诗以赠。王粲赠蔡子笃诗: 翼翼飞鸾,载飞载东。我友云徂,言戾旧邦。 舫舟翩翩,以诉大江。蔚矣荒涂,时行靡通。 慨我怀幕,君子所同。悠悠世路,乱离多阻。 济岱江衡,邈焉异处。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人生实难,愿其弗与。瞻望遐路,允企伊伫。 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麟在渊,归雁载轩。 苟非鸿雕,孰能飞翻? 虽则进慕,予思罔宣。 瞻望东路,惨怆增叹。率彼江流,爰逝靡期。 君子信誓,不迁于时。及子同寮,生死固之。 何以赠行? 言授斯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湎。 嗟尔君子,如何勿思! o 晋书蔡谟传载:“( 谟) 曾祖睦,魏尚书。” 文选李善注王粲赠 蔡子笃诗引晋官城名日:“蔡睦,字子笃,为尚书。”。五臣注文选吕 向注日:“仲宣与之为友,同避难荆州,子笃还会稽,仲宣故赠之。” 据此诗, 可知王粲与蔡睦为朋友兼同僚的关系,所谓“君子信誓,不迁于时。及子同寮, 生死固之”。在这首赠别的诗中,诗人流露了深厚的情谊。诗以“翼翼飞鸾,载 飞载东”起兴,引出友人东归故里。“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将人生离别的无奈, 再聚的无期以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述。结尾四句写惜别时的涕泪横流及对友人永不 忘怀的盟誓,都反映了王蔡二人的交好之深。 正义只注卷数与页码,他则不赘。 o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 0 0 2 年6 月,第4 2 8 页。 o 建安七子集,第8 1 页。 。 唐】房玄龄等擐:晋书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1 月,第2 0 3 3 页。下弓i 晋书均为中华书局 1 9 7 4 年点校奉,_ 注卷数与页码,他则不赘。 o 南朝粱】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页3 3 4 上 。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3 月,页4 1 7 下 1 8 躬此劳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宁。 烈考勤时,从之于征。奄遘不造,殷忧是婴。 咨予靡及,退守祧枋。五服荒离,四国分争。 祸难斯逼,救死于颈。嗟我怀归,弗克弗逞! 圣善独劳,莫蔚其情。春秋代逝,于兹九龄。 缅彼行路,焉托予诚? 予诚既否,委之于天。 庶我刚妣,克保遐年。盛宴惟惧,心乎如悬。 如何不吊? 早世徂颠。于存弗养,于后弗临。 遗愆在体,惨痛切心。形景户立魂爽飞沈。 在昔蓼莪,哀有余音。我之此譬,忧其独深。 胡宁视息,以济于今! 岩岩丛险,则不可摧。 仰瞻归云,俯聆飘同。飞焉靡翼,超焉靡阶。 思若流波,情似坻颓。诗之作矣,情以告哀! 。 潘文则的母亲逝世,王粲为其写哀情切切的思亲诗,可见王粲与潘文则交情 匪浅。 宋忠,字伸子,南阳章陵人,是刘表所兴办的荆州官学的主要负责人,任五 业从事。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归曹。经典释文- 序录载:“宋衷字仲子, 南阳章陵人,后汉荆州五等从事。”圆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也有记载:“( 刘表) 乃命五业从事宋衷( 忠) 新作文学,延朋徒焉,宣德音以赞之,降嘉礼以劝之。 五载之间,道化大行。” 据颜氏家训- 勉学篇载: 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 旧唐书卷一百二元行冲传载元行冲释疑日: 自此之后,唯推郑公。王粲称:伊、洛己东,淮、汉之北,一入而已,莫不 宗焉。咸云,先儒多阙,郑氏道各。粲窃嗟怪,因求其学,得尚书注,退而思 。建安七子集第8 2 8 3 页。 。【唐 陆德明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卷一,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页9 上。 。工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 增补本) 卷三中华书局,1 9 9 3 年1 2 月,第1 8 3 页。 2 0 马芝传载: 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日:“夫刑罪之失, 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 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 亦可乎l 。 司马芝反对“吏”以“苛暴”的方式折狱,认为应当遵从“简而易从”、“大人之 化”之政,宽宥折狱。王粲儒吏论日: 至乎末世则不然矣,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缙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彼 刀笔之吏,岂生丽察刻? 起于几案之下,长于官曹之间。无温裕文雅以自润,虽欲 无察刻,弗能得矣。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 起于讲堂之上,游于乡校之中,无 严猛断割以自裁,虽欲不迂缓,弗能得矣。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 济,剐柔自克也。o 王粲批判刀笔吏的“察刻”,提倡“吏服训雅”。这与司马芝的思想大体一致。只 是王粲比司马芝更进一步,他分别分析了刀笔吏之“察刻”和缙绅儒之“迂缓” 的成因,并提出“吏服训雅,儒通文法”的解决方法,最后达到“宽猛相济, 刚柔自克”的效果。 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又载: 后为大司农。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芝奏日:“王者之 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王制:无三年之储,国非其国也。管子区言 以积谷为急。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不宜 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司马芝以农为本,认为“国家之要,惟在谷帛”。王粲务本论则曰: 古者之理国也,以本为务;八政之于民也,以食为首。设农师以监之,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司马芝传。第3 8 7 页。 。建蜜七了集,第1 3 3 页。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司马芝传,第3 8 8 - 3 8 9 页。 置田唆以董之,黍稷茂则喜而受赏,田不垦则怒而加罚。都不得有伏民,室不得有 悬耜。种有常时,耘有常节,收有常期。此赏罚之本;种不当时、耘不及节、 收不应期者,必加其罚;苗实逾等,必加其赏也。农益地辟。皿0 吏受大赏也;农损 地狭,则吏受重罚。 王粲务本论主旨是以农为本,他认为“八政之民也,以食为首”。这又与司 马芝达成一致。只是王粲又更进一步,将赏罚措施运用于兴农。 另外,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载:“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 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司马芝当面指出他人之短。背后不议 他人之短的待人之道也与王粲思想接近。王粲反金人赞即言: 君子亮直,行不柔辟。友贱不耻,诲焉是益。我能发踪,彼用远迹。一言之 赐,过与屿璧。末世不敦,义与兹易。面言匪忠,退有其谪。 王粲反对金人三缄其口,认为对朋友有益的话应当面说出,而不应当“面言匪忠, 退有其谪”。这与司马芝的待人之道几近相似。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王粲与司马芝在荆州长期的交往,应对王粲政治 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琮,刘表第二子。刘表病亡,他袭荆州牧一职。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 曹操攻荆州之际,王粲劝其降操。“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王粲因为 劝降有功,而被曹操封为关内侯。具体的劝降内容见上文。王粲与刘琮是幕僚与 当权者的关系。 壬凯,王粲族兄。初平三年( 1 9 2 年) ,与王粲一起离开长安,投奔荆州刘 表。刘表纳其为婿。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归曹。建安二十四年( 2 1 9 年) 王粲 二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事件,而被曹丕斩杀。后曹丕将王凯子王业过继给王粲。三 国志魏书钟会传附王弼裴松之注引张华博物记载: o 建安七子集,第1 3 5 页。 。三国忐卷十二魏书司马芝,第3 8 9 页。 o 建安七于集,第1 3 0 页。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第5 9 8 页。 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 风貌,乃以娄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 潘潜,字承明,武陵汉寿人。早年从宋忠受学,为刘表江夏从事。后归吴。 潘溶在荆州时,王粲赏识其“对问有机理”。此见其本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日: 溶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山阳王粲见而贵异之。由是知名,为郡功曹。o 繁钦,字休伯,颍川人。繁钦能文,有辩才,长于书记,又善为诗赋。汉献 帝初平间避乱荆州。后投曹,为豫州从事。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 引典略日: 钦字休伯,以文才机辩,少得名于汝、颍。钦既长于书记,又善为诗赋。其 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旨巧丽。为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三年( 2 1 8 年) 卒。 晋书习凿齿传载: 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两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 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 追二德之远裴杜之故居,繁王之旧宅,遗事犹存,星列满目。o 又据太平御览卷一八。引襄沔记记载:“繁钦宅、王粲宅并在襄阳,井 台犹存。” 由此可知,繁钦与王粲在荆州所居应相距不远,二人可能有所交往。 因此,这里将繁钦也列入王粲荆州交游的范围。 以上所列是有史料可考的与王粲在荆州有交游行为的十二人。他们有的与王 粲是同僚,如蔡子笃、文颖等:有的是当权者,如刘表、刘琮等;有的是学者, 如宋忠等:有的是知交,如士孙瑞,裴潜、司马芝等。王粲与这些人的交游对其 荆州诗文创作及归邺后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与士孙萌、蔡子笃、 文叔良等交游所写的赠诗:司马芝应是影响王粲儒法并用思想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国志卷二1 + 八魏书王弼传,第7 9 6 页。 。三周志卷六十一吴书潘涪传,第1 3 9 7 页。 。三同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第6 0 3 页。 。晋书卷八十二习凿齿传,第2 1 5 3 2 1 5 4 页。 。 宋 李防等撰:太半御览卷一八o ,中华书局,1 9 6 0 年4 月,页8 7 8 下。 作思亲诗,其文当而整,皆近乎雅矣。”回其来自诗经引语用典表现 为四个方面: 一是直接用诗经的成句。如赠士孙文始诗中“悠悠我心”,为诗郑 风子衿成旬 :“人亦有言”,为诗大雅抑成旬 ;“靡日不思”,为诗邶 风泉水成句。 二是取诗经的篇名入诗。如赠士孙文始诗“晨风夕逝”,取诗秦 风晨风篇名 。又如为潘文则思亲诗“在昔蓼莪”,取诗小雅蓼 莪篇名 。晨风为怀人,蓼莪有对亡亲的悼念之意。在王粲的四言诗中, “晨风”、“蓼莪”二篇名既有其字面意蕴,又有其内在含义,一语双关,用 法巧妙。 三是化用诗经的诗句。如赠蔡子笃“翼翼飞鸾,载飞载东”,源自 诗小雅小宛:“载飞载鸣”。:“嗟尔君子,如何勿思”,源自诗王风君 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另外,赠士孙文始诗“和通篪埙,比 德车辅”,来自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四是取典于诗经。如赠士孙文始“白驹远志”,典出诗小雅白 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赠文叔良“君子于征”, 典出诗小稚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二邦若否,职汝之由”,典 出诗大雅- 燕民“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1 1 。为潘文则思亲诗“思齐 先姑”,典出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1 2 ;“奄遘不造”, 典 出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1 3 ;“圣上独劳,莫慰其情”, 典出诗邶风凯风:“有予七人,莫慰母心”1 4 。 五是仿诗经以叠语开头。如; o 宋】章樵沣:古文苑卷八,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 9 7 页。 o 毛诗正义,卷四。页3 4 5 上。 o 毛诗正义,卷十八页5 5 4 中。 。毛诗正义,卷二,页3 0 9 :。 o 毛诗正义,卷六,页3 7 3 下。 o 毛诗正义,卷十三,页4 6 0r 。 o 毛诗正义卷斗二,- 贞4 5 2 上。 o 毛诗正义,卷四,页3 3 l 上。 o 毛诗正义,卷十一,页4 3 4 中。 o 毛诗正义,卷十一,页4 3 1 中。 ”毛诤正义,卷十八,页5 6 8 下。 ”毛诗正义,卷十六,页5 1 6 中。 ”毛诗正义,卷十九,页5 9 8 上。 “毛诗正义,卷二,更3 0 2 上。 翼翼飞鸾,载飞载东。回( 赠蔡子笃) 翩翩者鸿,率彼江滨。( 赠文叔良) 穆穆显妣,德音徽止。( 为潘文则思亲诗)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王粲是以诗经作为典范而进行创作的。这使得他 的四言诗充满了古雅典正的味道。韩国学者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即总结了 这一特点:“王粲诗多以情胜,其四言诗,亦不例外,处处流露出浓厚之抒情 色彩。不过,其风格颇为雅润,仍不失于温柔敦厚,颇有诗三百传统雅 诗之味。”此外,王粲四言诗引语用典的来源除诗经之外,较多的还有周 易与春秋左传等。 第三,王粲在充满古雅之气的四言诗中注入自己的悲凄之情。如赠禁子笃: 悠悠世路,乱离多阻。济岱江衡,邈焉异处。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人生实难,愿其弗与。 瞻望遐路,允企伊伫。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王粲将内心对乱离世路的悲慨细细地表达出来,其中“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八 字,最为生动。陈祚明评价说:“情至语反质直,不务繁绘。风流云散八字, 飘渺悲凄。” 又如为潘文则思亲诗通篇典正,诗未有: 形景尸立,魂爽飞沈。在昔蓼莪,哀有余音。 我之此譬,忧其独深。胡宁视息,以济以今! 岩岩丛险,则不可摧。仰瞻归云,俯聆飘回。 飞焉靡翼,超焉靡阶。思若流波,情以坻颓。 王粲描绘了“仰瞻归云,俯聆飘回”的思亲情状,表达了“思若流波,情以坻颓” 的悼亲悲意。它们不仅具有灵动有韵的阅读美感,而且充分表现了思亲者深切的 o 建安七子集,第8 0 页。 o 建安七子集,第8 2 页。 o 建安七予集,第8 4 页。 ” 韩】栏宇锡著:魏晋四言诗研究,巴蜀书社,2 0 0 6 年6 月,第9 9 页。 o 建安七于集第8 0 页。 。 明】陈祚明评选:采菽章古诗选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 5 9 0 册“集部总集类”,页6 9 5 上。 o 建安七子集,第8 4 页。 这一段王粲暂时从抑郁的思乡情绪中振起,渴望“河清”,渴望“王道”“一平”, 渴望“骋力”。虽然他内心充满渴望,但现实却使他感到无可奈何。这使得王粲 的情绪又一次回落,忧虑重重,“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渠之莫食”。在前惧后畏 的心情下,王粲目之所见的景物都充满了悲怆之气:“风萧瑟”、“天惨惨”、野无 人、征夫劳。最后王粲带着“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僭侧”极度沉痛的心 情,拾阶而下。此时“气交愤于胸臆”的王粲归房就寝,尤辗转难眠。刘熙载艺 概卷三之赋概日:“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回这正是对登楼赋 “愀怆”之情的概括。 王粲欲登楼“销忧”,哪知“销忧”不成反增忧,这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相通。王粲登楼赋布局巧妙,情和景两条线索互相 牵引,充分表达了王粲内心的忧愁苦闷,登楼赋亦可谓玲珑中见“愀伧”。 三理正而情真 王粲在荆卅f 所写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典当行股权债权转换与转让专项合同
- 水电站建设监理合同规范文本
- 智能制造企业股权合作分红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合同
- 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建设及设备租赁合同
- 智能交通枢纽土地使用权转让与交通管理合作代理合同
- 人类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电竞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学校机构工作总结
- 新媒体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
- 心病科副护士长工作汇报
- 项目管理技能与经验分享
- 逆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 烟草证委托经营管理协议书
- 混砂机安全操作规程(2篇)
- 一口气看遍中国的地理之美中国地理介绍P
- 营销策划 -极氪汽车2024应标方案【新能源汽车】
- 初中生人身安全教育
- 安装工程技术标
- 中医药膳学知识学习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六年级成长分享模板
- 【语文】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