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pdf_第1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pdf_第2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pdf_第3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pdf_第4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在系统科学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 相关研究成果,对“职业能力”及其上位概念“能力”的概念界定,分析与研究 的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能力系统性研究的价值及其与能力开发的关系这 几方面问题提出了些带有一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观点和想法。 对于职业能力概念界定本文提出了系统功能能力观的解释思想,将在完成 职业任务过程中的个体人视为一个系统个体能力系统,将任务执行过程中的 个体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过程视为能力体现的过程,通过对典型任务能力体 现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能力的本质特征。在这一能力系统中,个体所表现出的实际 能力就是系统的功能,能力表现中展现的外显行为被视为系统行为,而影响能力 水平的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态度、个性特征、信息经验等各类型个体特征 则成为了系统要素。 对于能力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方法问题,以系统科学研究框架为基础,本文 提出了开展能力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结构分析和系统发展规律性分析的三维分析 框架。同时参考了职业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领域对能力研究的一些理 论与方法,提出了以对典型性任务执行的能力体现的认知与行为过程开展深入性 研究为主的研究思路。并尝试性的运用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一些具体骆资 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工作,探讨了基于不同研究目的的能力分析成果表述形式。最 后引出了能力系统分析对能力开发的指导价值问题,探索性的研讨了能力本位的 要素完整性教育,与能力发展性特征相适应的能力开发体系建设和符合能力发展 阶段性规律的职业培训课程模式选择问题。 关于能力系统性分析的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讲,通过系统功能的能力解释 使能力的概念与表现能力的外显行为和影响能力个体特征要素实现了概念上的 区别,指出了对能力研究的系统性研究框架,从逻辑上明确界定出了能力培养与 知识教育间存在着系统整体与要素的差异,还从能力系统结构构建的角度说明了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所在。从实践意义上讲,其能有效的支 持职业能力评价和开发相关工作开展,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组织人才储备计划 的制定提供了视角更全面的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职业能力;系统科学;个体能力系统;能力体现过程;个体特征;能 力系统分析;系统功能能力观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f l a m eo fs y s t e m ss c i e n c e ,c o m b i n i n gt h er e s e a r h r e s u l t so fe d u c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y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 i n n o v a t i v ea n de x p l o r a t i v ev i e w p o i n t s a b o u th o wt o i n t e r p r e tt h ec o n c e p to f v o c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e n c e ,w h a ti st h ee f f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m e t h o df o r v o c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e n c e ,a n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a n dc o m p e t e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r t i c l e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t h e o r yt oe x p l a i nt h ec o n c e p to f c o m p e t e n c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v i e w , t h eh u m a nw h oi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d o i n g v o c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n dt a s k si sr e g a r d e da sas y s t e m 一i n d i v i d u a i c o m p e t e n c v s y s t e m , t h eh u m a n 、sc o g n i t i v e ,t h i n k i n g ,e m o t i o n a l ,a n db e h a v i o rp r o c e s sf o rt a s k e x e c u t i o na r er e g a r d e da sc o m p e t e n c ee x h i b i t i o np r o c e s s s t u d i n g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t a s kp r o c e s sf o r c o m p e t e n c e e x h i b i t i o nw i l l h e l p u st or e v e a lm ee s s e n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o m p e t e n c e i nt h i s c o m p e t e n c es y s t e m , h u m a n 、sp r a c t i c a lw o r k c o m p e t e n c ei ss y s t e mf u n c t i o n , e x t e r n a lb e h a v i o rt h a te x h i b i tw i t hc o m p e t e n c ei s r e g a r d e da ss y s t e m a t i cb e h a v i o r , a n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 ,s k i l l ,a t t i t u d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w h i c ha r ep o s s e s s e db yi n d i v i d u a la n di n f l u e n c e c o m p e t e n c el e v e la r er e g a r d e da ss y s t e me l e m e n t s a b o u tt h e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f o rc o m p e t e n c e ,t h ea r t i c l e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f r a m ef o rv o c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e n c e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n s , a n a l y s i st o rs y s t e me l e m e n t s ,s y s t e ms t r u c t u r e ,a n d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s i d e s t h e o r e t i c a ls p e c u l a t i o n , t h ea r t i c l ea l s od i s c u s s e so nt h ep r a c t i c a lm e t h o d s 觚dd o e s s i m p l e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t oc h e c kt h et h e o r y a tl e a s t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a b o u tt h ev a l u eo fc o m p e t e n c es y s t e mt h e o r y , a n d 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v i e w p o i n t sa b o u th o wt od oc o m p e t e n c et r a i n i n g k e yw o r d s :v o c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e n c e ;s y s t e m ss c i e n c e ;i n d i v i d u a lc o m p e t e n c ys y s t e m ; c o m p e t e n c ee x h i b i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 o m p e t e n c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 ;c o m p e t e n c ev i e w p o i n to fs y s t e mf u n c t i o n 独包忡l i 声i 判 小人声叫听瞿交i | ,j j :他论艾匙小人化导师j 。矗导r 进i = j :n ,j 圳宄1 f 1 :, p i l l ( 列f 佝彬j - 究f 戊 柴,除j ,艾,| - , q 7 :t j l j 加以柏:汁币致谢之处外,论义il 彳i 包禽其他人l 纤发丧_ 蚶疑t ;过的研 铂戊粜,也1 :也禽为j i 尺i - 甜丕洼盘鲎或j i 他教宵机吲们乏他蚶i :而俐i 眦的材料。 ! j 我| ;:d : :f l ii ,l 勺旧忠甜d , :t i # p 9 。芒所做的f i i j 贞献均已。九论文r l - 作r 叫f i f j 的睨i uj j l :丧j r 了 埘意? 学位论艾作者签名: 签字f i 期:占砧年么月h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j 1 ) 辛!叁盗盘鲎有关倮科、仗川学缸论文的胤定。特授仪 基鲞盘堂可以将学位沦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牌;进i j 二俭索,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问。同意学校向团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花解街后适j 习本授权说明) 制搅艾作暂签名:嬲 签字j 明:加年f 月ff 导州j 签名: 胪欢 签字i :嗍:枷年钳卜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选题背景 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开展的直接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现实胜任某一职业 岗位要求的劳动者。从社会用人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看,工作者的实际 能力是实现人力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因此,培养与提升学习者的现实 职业能力也就成为了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根本目标。 职业能力”及其上位概念“能力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已经被社会大众 所普遍使用。从语义上看,“能力 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l 】,“职业能 力”中职业二字,仅作为定语,对能力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形成了一 个新名词短语。这样程度的理解,从社会交流角度看是可以满足一般公众要求的, 但从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与能力评价角度看来,如此概括性解释是难以指导实际工 作开展的。 由于对职业能力概念理解的模糊性与差异性,对其内涵本质与发展规律研究 的系统性不足,至使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在很多实践中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未能 实现有效培养具有现实岗位胜任能力职业人才的目的,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用人部 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因此开展具有现实性操作指导意义的“职业能力 研究,对“职业能力”做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分析与说明就成为了做好相关工作 的基础。 1 2 研究意义 本文力图在吸收、借鉴前人对职业能力及其上位概念能力的理解与分析基础 上,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其内涵本质性特征与发展规律性特征,有效开展能 力分析及分析结果表述的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具有一定理论上的概括性与创造 性,具有更好的实践价值性与操作有效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以帮助人们更 好的理解职业能力概念,更有效的做好能力分析、评价与培养工作。 具体来说,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回答如下一些具体的现 实问题: 。 , l 、如何具体、有效的界定职业能力的概念? 2 、如何看待能力与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个体特征间关系? 3 、职业能力在个体职业行为中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影响工作绩效的? 4 、个体职业能力发展与提高的规律是什么? 第一章绪论 5 、能够以哪些理论成果为依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对“职业 能力”的分析、研究? 6 、使用什么样的表述形式来说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才能有效地实现 对能力本质特征的揭示,实现对能力评价和培养方案设计的有效指导? 7 、如何有效利用教育与培养手段促进能力水平提高? 8 、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力开发方案以促进专业人才在其职业生涯发展 过程中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1 3 研究工作开展的思路 对能力的概念,不论一般大众还是哲学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会有 一些其独到的见解。开展对职业能力概念的刨析,必须要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在总结和概括各界学者及社会大众对能力解释的过程中,逐步聚焦式的开 展做来。因此本文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展对不同领域学者,如心理学界、 教育学界、社会哲学与管理学界等,对职业能力及能力概念解释的综述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概括性地思维与创造性地思考,来深化对职业能力概念、特征 的认识与理解。 本文将要开展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探求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解、分析与描 述职业能力本质特征的方法,而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与概念解析。因此对于能力 研究的研究方法探讨和对方法有效性的实证检验也必然是本文研究内容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样诸如系统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人力资源管理 学等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都成为了研讨能力分析与成果描述问 题时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内容。 总之,本文研讨的过程是一个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通过不断地概括总结与 整合创新而开展的过程;是一个既需要进行理论性地思辨,也需要在操作实践的 方式、方法层面开展深入研讨和实证检验的过程。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2 1 职业能力的传统解析 探究“职业能力这一概念,首先应从其上位概念“能力”谈起。对于什么 是“能力,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管理学领域的许多学者都提出过相应 的观点。在英文中“能力”一般有两类表示:“a b i l i t y ”和“c a p a c i t y ,两者是有 所差别的,前者通常指个人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2 】,是个人在先天遗传 基础上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结果,中文翻译有“能力、才能、才智,【3 】之意;后 者则通常被理解为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2 】,对应中文翻译有“能力、潜力、 接受力”【3 】之意。另外“c o m p e t e n c e 作为“能力、胜任”的含义,也被众多学 者使用,表示具有竞争力、胜任力的能力状态。这几个词的中文翻译一般都会译 为能力,“c o m p e t e n c e ”有时会译为“胜任力”,甚至有些英文文章中使用的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智力这个词在国内译文中也会被译为能力。可见国内学者已经对 “能力”概念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泛化,职业能力作为针对职业领域行为表现出 的能力,也自然因能力概念的泛化而变得模糊起来。 2 1 1 心理学领域的“能力”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早期对能力( a b i l i t y ) 陆续产生过:“潜能说、“动态知识 技能说、个性心理特征说”三种不尽相同的理解【4 】。 “潜能说”认为能力就是潜能,是“人在特定情境当中无数可能行为的表 现”;“动态知识技能说”认为能力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上,而是表现在掌 握知识、技能的动态上,即操作的速度、深度、难度和巩固程度;“个性心理特征 说”将能力视为个性心理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效 率的、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现象中与心理过程相并列的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等) 之一。 综合以上三种说法,在现代个性心理学中,通常将能力理解为人们成功完 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掌握活动的速 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体现的标志【5 】。如克鲁捷茨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 能迅速地、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比其他人轻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到熟练的 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异得多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 f 6 】 o 在能力对活动成果影响性问题上,依据个性心理学的观点,支持个体顺利、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优异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态度、气质、个性、具有的知识、 技能等多方面。这里能力与其他心理要素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在具体活动过程 中起着协调、引领知识、技能、态度等其他内在要素的功能。 另外,个性心理学中的能力还包含有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两层涵义,现实 能力是已经发展出来的,能够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潜在能力是指正在发展 过程中的,一种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5 j 。 尽管对潜能与现实能力的关系有以上这样简单的描述,但从逻辑上分析, 既然能力是必须由现实的活动成果来说明和证明的,那么那些未发展成型的潜能 的有无,又是以什么样的逻辑依据得以证明他的存在呢? 2 1 2c b e 中的“职业能力”解释 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在充分体现了用人部门话语权基础上发展兴起的 能力本位教育( c b e ) ,对人才培养与评价的目标能力有着与传统心理学不 同的理解。 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源于北美,如在加拿大早期的c b e t 体系中,将能力定 义为由知识、技能、以及根据标准有效的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的能力所组成的一 系列专项能力,可以视为完成一项工作有关的可能观察的并可以度量的活动和行 为【7 】o 由于能力本位教育( c b e ) 体现出了诸多明显优势,c b e 模式得到了许多国 家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相关人士的广泛研究,其中能力的概念,在不断 的推广过程中,也逐步发生着改变。 在英国,c b e 的重要实践者国家继续教育处在其出版物走向能力本位 体制中,将能力定义为胜任社会角色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 度和经验。能力既包括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的成熟度与责任感,还 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 8 】。这与早期任务本位理解有了很大的变化。 而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则从任务技能:能完成特定的任务;任务管理技能: 能在工作范围内处理纷繁复杂的任务;应急处理能力:能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故障 和突发事件;角色环境技能:与人共事时能正确处理个人的责任与个人的期望 这四个角度对能力概念做出了他们的解释。 与英国人的理解相似,国外学者盖力和波尔在其著作能力:定义与理论框 架中指出,能力是与职业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 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价值观的整合【9 】。 纵观各种能力观的发展与差异性,国内学者石伟平教授归纳了大概三种典型 的能力观( c o m p e t e n c y ) 【7 j :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一、任务本位的能力观,就是以一系列的具体、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能 力是能够被明确的得以陈述; 二、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里将人类的一些如分析、综合、批判思维的 能力定义为一般素质、并认为一般素质是确保个体工作表现的核心; 三、一般素质与情景依存的整合能力观,这里的能力被定义为个体在现实工 作中体现出的才智、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能力不等同于特定的任务,而是 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体现的。能力是个体的内在素质,它具有整体性,整体的素 质结构功能要远大于各要素之和。英国学者g e o f f s t a n t o n 贝, l j 根据整合能力观的思 想,构建了整合能力模型,其一方面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另一方面是具体情景 的理解力【l 。 2 1 3 社会、管理领域对“能力”的理解 对职业能力及其上位概念能力内涵的探究不仅在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存在, 在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及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也是倍受关注的。 在社会学领域,国内学者韩庆祥认为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 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 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 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本管理” 的思想得到了普遍地接受,其中基于胜任特征( c o m p e t e n c e ) 理论的能力观,也 获得了理论界与实践界诸多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可,成为了对于能力的又一种解 释。 胜任特征理论最初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米兰提出,其试图用胜任特征的概 念来定义那些可以用来区分具体工作岗位上业绩优秀者与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别 的差异性特征。麦克莱兰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个体的潜在特征( u n d e r l y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它与一定工作或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的绩效有着 因果关系【12 1 。 关于胜任特征的确切含义,学界大致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方面认为胜任特征 是指一系列的个体行为,是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维度。另一些学 者则将胜任特征看作个体的潜在特征,其中的“潜在特征是指一个人个性中深 , 层和持久的部分,显示了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的行为, 这些潜在特征般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技能等【l3 1 。它们具有三 个重要特征:一是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 二是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三是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l 4 1 。 对于个体潜在特征和对特征运用表现出的具体行为这两种差异性的胜任特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征解释,可以从个体潜在特征到实际行为乃至产生绩效的逻辑过程来分析,发现 其间的关联与一致性。从这一过程来看,可以认为两者间的差别仅是体现在一个 表现直接因果关系的逻辑过程的不同过程点上。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个性 特质等特征代表了有人际差异性的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特定 任务情境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行为,行为的过程加上环境的影响将会产生直接的 绩效。 因此在职业岗位明确,任务、职责相对确定的条件下,分析限定性任务情景 下的胜任特征,此时的个体完成职业任务的行为就可以被理解为主要由个体特征 的状态所决定;又由于个体特征主要是心理潜在的,对其定义和测查都需要通过 其反映出来的外显行为来实现,因而可以认为对特征运用所表现出的行为是胜任 特征的表层现象和定义基础,其潜在的个体特征才是决定个体是否能取得期望活 动成果的本质所在。依此分析,本文将以个体的潜在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稳定性 的、影响职业任务行为绩效的个体特征来理解胜任特征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 展相应分析、研究。 2 1 4 对不同能力理解的比较分析 比较来看,各种不同的能力解释尽管有其差异性,但更有其本质上的逻辑 联系性。 c b e 和胜任特征理论中的能力一词都用c o m p e t e n c e ,尽管文字表述和关注 点上有所差异,但仔细分析其对能力( c o m p e t e n c e ) 的基本界定还是相似的。 c b e 的整合能力观认为个体各项潜在心理特征和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是影响 能力表现的因素,社会学界观点与其思想类似。依据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个体能 力水平的高低是由能够表现能力的外显行为及其结果来体现和认定的,个体的各 项心理特征,包括知识量、特定技能水平、智力、动机、态度、个性特质等影响 着个体在特定任务,具体环境下的外显行为表现。 胜任特征理论从区分不同活动绩效者本质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同样 得出了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技能等要素在内的个体潜在特征是 影响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将整合能力观与c b e 中的其他各类能力理解比较,我们可以认为整合能力 观是对能力这一概念一种广义上的概括。对于各单项任务,以具体的行为表现来 界定相关任务的解决能力可以看作整合能力观在专门任务能力上的具体化,这时 任务本位的能力观就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只是从外显行为的角度来界定了 某项能力,并没有从对能力影响要素的角度做深入分析。对于一般素质导向能力 观,其与心理学领域的能力理解相似,界定了一些影响能力表现的心理要素,如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一些基本智力,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说仅是这些要素影响了个体能力,则是片面 的。 将能力( c o m p e t e n c y ) 与心理学中的能力( a b i l i t y ) 比较,之间存在较大的 差异,但关联仍然明显。能力( a b i l i t y ) 被视作综合心理特征中的一部分,与性 格、气质、态度倾向性等特征处于同一类属下的并列关系,与具体的个体所掌握 的知识、技能也有差别,般被认为是知识、技能这些因素在行为中运用的体现 而不是其本身。能力( c o m p e t e n c y ) 与前者相比包含的范围更广泛些,一般被认 为是包括性格、气质、态度倾向性、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影响某一特定行为活动 个体特征的整合,但这一整合的能力概念也不等于是各项特征的加法求和,而是 各项要素在行为过程中被运用的体现。由此分析,能力( a b i l i t y )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被视作能力( c o m p e t e n c y ) 集合中一类型的个体特征子集,而在能力 ( c o m p e t e n c y ) 概念支持下的能力,对个体行为及其绩效成果的预测性更强。 从对能力理解共性上来看,各界学者普遍在两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一是均承 认能力水平是对个体一些稳定的个体特征发展水平的反映,二是均认为能力的表 现与评价要与相应的外显行为相对应。但对于应该如何定义能力? 能力与其所反 映的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个性、态度等个体特征的关系是什么? 能力与相对 应的外显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还并没有被清楚地回答。 学说间的争论,可能源自不同科学假说对事物本质属性所提出解释的根本差 异,此时真理是唯一的,学说间的矛盾是不调和的;但在更多时候,其间的矛盾 源自研究目标的差异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此时争论双方的观点都是在不同侧面对 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不同学说间对能力理解的差异,应该说更接近于后者所描 述的状况。因此在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研究者与实践者应该根据具体研究 目的的要求和操作实践的需要,对不同的学说理论进行整合分析,提出有具体现 实意义的职业能力解释,以切实有效的支持实际工作。 2 2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 系统科学作为介于哲学和一般具体科学之间,起着衔接、纽带作用的横断科 学【l5 在现代众多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具体教育 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中,系统科学也作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了研究人员的 工作,而具体到职业能力内涵问题研究上,系统科学的思想也将发挥其重要影响, 帮助人们看清能力的内在本质和变化规律。 从上文总结的能力( c o m p e t e n c y ) 一般理解来看,能力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 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某一项具体的能力不等于个体所拥有的相关知识、技 能及相应态度、心理倾向性、个性特质等个体特征的集合,而是其在具体任务行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为中相互作用的整体表现,这也正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特征。按照贝塔朗菲 观点,是否具有涌现性,是区分系统与非系统的根本,仅具有简单加和性特征的 整体不能被算作系统【l6 1 。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部分及其总和所没有的新的属性和 行为模式,用部分的性质和模式不能全面地解释整体的性质和模式。因此,开展 职业能力内涵问题的研究就需要从系统涌现性特征和内在规律出发,而不能仅仅 停留在能力是一种个性特征还是一系列特征的集合这样简单的层面。 2 - 2 1 职业能力的系统功能解释 从传统能力解释中存在的具体定义模糊、与其他个体特征和相应外显行为的 关系不明确这些主要矛盾点出发,引入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可以对能力概念提 出新的界定以系统科学思想为基础,把个体人所具有的某一种具体能力看作 以在相应任务操作过程中个体实际人作为系统边界的动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类 型系统功能。 根据系统科学的解释,系统功能是指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即系统把输入转化 为输出的能力,系统的功能通过系统的外部行为来体现,他可以用系统的输入、 输出和内部结构来描述 1 。7 1 。系统功能的实现是在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下 动态过程作用的结果,系统输入,外部环境限制变量是影响系统的外因,而系统 内部要素,要素间结构,在一定规律影响下系统内部状态转化的动态控制过程是 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内因【1 引。 这样个体能力的体现就可以看作一个实现系统功能的系统状态转化的动态 过程,是在外界任务目标和环境限制约束下,个体各项心理特征在符合其自身认 知与行为规律性特点前提下的内部心理状态转化过程和对外部行为状态的控制 过程。个体的能力是在任务环境下的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过程中得到体现的, 能力不是过程的本身,更不是什么物质的实体,它是系统的特性与功能的体现, 源于系统的涌现性。 举例来说,对于某一项具体的能力,如内科医生通过门诊诊断识别患者一 些常见疾病的能力,能够达到岗位胜任标准的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诊疗基础知 识,知道病人一般表述的临床症状的可能产生原因,可能发展趋势,适用的治疗 方式,这些是具体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诊疗技能,如基本的临床观察技 能,使用听诊器等各类诊疗仪器的技能;此外还要有一定的表达沟通能力,分析 判断能力等一般能力作为支撑;并且,良好的岗位责任心、愿意全力做好诊断工 作等各类型态度倾向也会影响实际的诊疗效果。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作为 行为个体所具有的以上各项个体特征在任务环境的约束下,共同作用,完成任务 活动,通过对任务成果评价,我们可以对医生的诊疗能力水平做出判断。在这一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过程中,各项个体特征要素在不断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了系统涌现性;也是在这 一过程中,外显的系统行为医生的观察、沟通、思考、判断等一系列诊疗行 为及行为的绩效成果,表现出了系统的功能,医生的诊疗能力。 2 2 2 职业能力与个体能力系统 依据系统论思想,可以将在诊断过程中的医生视为一个系统个体能力系 统来研究。此时的人并不能被视作完全意义上的人,此时的系统也不是系统科学 中讲到的人类系统【l 引,这一系统的范围是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个体人,同样的一位 个体人,在进行与预研究能力相关任务行为无关活动时,就不再属于我们对个体 能力系统所定义的范围之内了。此时能力( c o m p e t e n c y ) 中所列举的包括知识、 技能、智力、态度倾向等各类型影响能力水平个体特征可以看作这一个体能力系 统所包含的系统要素;个体的知识结构,技能对知识运用的影响,态度对行为的 影响,才智对思维的影响都可以视为系统的结构特征;特定的任务情景可以视为 系统环境和系统输入;具体的可以体现和评价能力的行为可看作系统行为:能力 本身则是系统功能,系统功能不能等同于系统要素,也不能等同于系统行为,所 以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特征的组合罗列,也不是具体化的 特定行为,而是一个在知识、技能、态度等各项系统要素及外界环境共同作用下 的个体动态的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系统涌现性的功能体现,而 这一动态的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过程则被视作能力体现过程。对于能力的研 究只能在系统视角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能力的界定也只能从系统性的基 础出发来说明。 用系统的观点研究个体能力,就要涉及如何界定系统边界问题。在系统科学 中,一般将系统边界定义为把系统与环境分开的某种界刚1 6 】,或是指系统的质从 存在到消失的界限。对于一般的由实物元素构成的确定系统来说,边界是可以精 细界定的,但在社会科学领域,系统的界限一般是相对的,这时可以把系统定义 为按照所关心的问题从千丝万缕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相对孤立出来作为研究对象 的一部分事物【l 圳。 个体能力系统本身就是为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利用抽象思维界定的一种非实 体性的系统,其边界界定自然也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特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 从实体性的角度看,个体能力系统的边界范围不会超出能力表现者具体人的范 围,如研究医生诊疗能力的能力系统,研究的对象是医生这个人,而不是其所使 用的工具或操作的任务等其他外界事物;从任务活动的过程方面看,开展个体能 力系统研究主要是关注与相应任务活动相关的个体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过程, 与之不相关的过程不予考虑,如研究诊疗能力系统我们就不会关注医生在处理同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事关系问题时的思想与行为过程;从任务活动的代表性方面看,我们所研究的能 力体现过程不是完全等同于任务情景具体化条件下的能力体现过程,而是对某一 类型的具有一定概括性和代表性过程的研究,这是因为能力作为一种反映个体特 征的参考量,其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能力所体现的个体心 理状态转化过程在相似性情景下是可以得到验证和复制的,因此在异常环境变量 或异常个体特征变量影响下的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过程不能被看作能力的表 现,如,对于点钞员,我们可以认为某一位岗位胜任的点钞员具有较高的点钞票 能力,也可以利用单位时间点票数来衡量其能力水平高低,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 点钞行为结果,如遇到他人滋事干扰或点钞员身体不适,此时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就不能用来评价能力水平;从系统要素的层面看,我们研究的是对能力表现有一 定稳定性影响的个体特征,而那些偶然性的、不具有稳定性的个体特征则不被包 含于个体能力系统的系统要素范围内,如在极度悲伤情绪或在患病身体状态下一 些偶然产生的个体特征。 2 2 3 职业能力系统功能解释与其他解释的比较 与传统的能力解释相比较,系统科学思想下的能力观更类似于是在系统科 学思想指导下对各类型能力观的综合。它从系统性的视角上帮助人们搞清楚了能 力与其他影响能力水平的个体特征和表现能力水平的外显行为间的逻辑关系。整 合能力观中所讲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各项个体特征被看作了个体能力系统中所 包含的系统要素;具体的可以体现和评价能力的行为被看作系统行为,能力本身 则是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由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三者共同决定,并只能在系统 行为过程中呈现出来,通过行为所引起的功能对象的变化来衡量,系统功能不等 同于系统要素,也不能等同于系统行为,所以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态 度等个体特征的组合罗列,也不是具体化的行为。 以系统功能来说明的能力与整合能力观中以个体特征整合来定义的能力比 较,其优势在于前者实现了系统科学思想与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能力问题研究 成果的有效统合。单纯使用整合来形容能力与知识、技能、态度等各项个体特征 集合的差异过于泛泛,当个体能力系统的概念被引入来说明能力的系统功能特性 时,整合所能说明的含义实现了具体化,这一整合就是系统涌现性,而系统科学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也就自然的被用来指导能力系统的研究了。 与普通心理学中“个性特征说”的能力解释比较, “个性特征说”将能力 视为个性心理范畴的一个概念,将其与气质、性格相并列,而在系统观的视角下, 气质、性格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影响能力的一种个体特征类型,构成了能力系统所 包含的一类系统要素。另外,气质、性格作为基本心理特征,许多学者都对其进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行了普遍人群范围内的基本类型分析,但系统观中的能力却是基于任务类型差异 需要而进行具体化定义的,不可能和气质、性格并列而称。 基于任务类型进行具有一定概括化水平的能力定义,这与c b e 任务本位的 能力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任务本位的能力观仅是以一系列的具体、孤立的行 为来界定能力,将能力视作能够被得以明确陈述的行为。基于系统观能力解释, 能力与体现能力的具体外显行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实体,并且能力表现的过程是 一个包含认知、思维与行为的复杂过程,仅以行为陈述是不完全的。任务本位能 力观源白工业时代初期对体力劳动者劳动能力研究的成果,对分析现代社会复杂 的劳动过程已经并不很适应了。 c b e 一般素质导向能力观将人类的一些如分析、综合、批判思维等能力定 义为一般素质、并认为一般素质是确保个体工作表现的核心。这里的一般素质类 似于心理学中讲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记忆 力、观察力、思维力等,与之对应的是特殊能力,即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 力。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分析财务报表、科研人员分析试验数据、教师分析学生 考试成绩这么几项任务,从一般素质能力观看,逻辑分析能力是做好这几项工作 的关键,从个体能力系统的研究思路出发,也可以界定出三种不同的“职业能力, 将逻辑分析能力与三种具体化的职业能力相比较,可以认为前者是对三类任务在 认知、思维与行为过程中相似性的一种概括。因此可以认为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 解释与系统功能能力解释的不同在于能力定义概括化水平上的差异。与之类似, 多种类型的一般能力,如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被认为是 多种具体的存在着任务活动过程相似性的特殊能力的一种概括化。 2 3 系统科学下的职业能力分析框架 引入个体能力系统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能力与其他影响能力 水平的个体特征和表现能力水平外显行为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指明 了开展能力内涵相关问题研究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3 1 开展职业能力系统分析的目的 本文所谈的职业能力系统功能解释是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分析个体能力 的一种观点和研究思路。在系统科学看来,整体的作用只有在弄清所有分系统相 互作用时才能被理解清楚【2 们。系统分析就是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出发研究各子系统 的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系统分析要确定系统的边界范围,在系统的范围 内进行分析,鉴定系统要素、组分,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间作用形式,系统内 部状态转化过程等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系统内部环境。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一个完善的系统分析,其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分析的目的。在职业教育与 人才培养领域,开展针对个体能力系统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职业能力内涵与发 展规律,而其根本目的则是探索能够更加有效的评价和提高人才职业能力水平的 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类型职业能力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手 段,以优化个体能力系统的内部构成,提高个体对不同任务环境的适应性和现实 行为的绩效水平。 个体能力体现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含认知、思维、情感 反应与行为控制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对这一系列问题尽管已 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有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但其研究的成果对于真正 解释过程的实质,实现人工状态下能力系统的还原与模拟,还相差甚远。 实际上,以教育和评价为目的开展的职业能力相关问题研究,更多是在关注 系统功能层次水平的评价和系统发展、演化的过程。分析重构的还原论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因为尽可能的看清楚系统的要素组成和结果关系对研究 系统演化是帮助巨大的,但从研究成果的精细化程度上看,这与实现系统功能模 拟所要求的精度比较是差别很大的。简单的说,当我们知道表现某一类型专项职 业能力的个体能力系统包括哪些对能力水平有明显影响的知识、技能、态度倾向 等系统要素,在一些代表性行为过程中各要素间及其与系统环境的主要交互作用 方式,能力得以提升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时,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些合适的方法促 进个体能力系统综合性能的提升,但要想实现人工环境下的系统再现与模拟,则 必须在能够非常清楚地由数学逻辑形式再现整个系统内几乎所有的要素结构和 相互作用关系,那也基本就是人工智能问题了,而不是教育培养问题。本文所要 研讨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和能力评价而要开展的对能力( 职业能 力) 内涵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而非对能力的功能模拟模型设计。 研究目的决定了分析精度,更决定着研究开展的基本框架和方法流程。基于 系统思维的认识论,在实现以系统功能界定能力概念的基础之上,需要继续开展 针对个体能力系统内部影响要素,系统结构与内部运动状态,能力系统阶段性发 展规律的研究,即系统的构成分析和系统的演化分析,以实现对个体能力系统的 全面性认识。本文各项研究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要在以上基本研究框架指导下, 寻求一些能够切实做好个体能力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分析的实际操作方法,使对个 体能力的系统分析成为在教育与评价的实践中可以推广使用的工作方法,而不是 理论思辨层面的观点和建议。 2 。3 2 个体能力系统的构成分析 系统构成分析是指将某一系统看作既定形成、组分给定状态下时,通过考 第二章职业能力的系统观 察组分之间的关联方式建立结构模型,借研究模型来了解系统整体的状态、特性、 行为、功能及其演化规律的系统研究方式【i 9 1 。 对于描述任何一项职业能力的个体能力系统来说,从时间轴上看,该系统 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学习与思考的发生, 其能力的状态水平都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因此对个体能力系统进行系统构成分 析,应该是基于某一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的系统而开展的分析。这一特定点或段 需要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对代表一个较长能力发展阶段的个体能力特点。如一 名新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的教学能力水平与十年后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具有的 水平是明显不同的,尽管被研究对象没有变化,但这两个能力系统却是不同的系 统,需要分别进行系统构成分析。 系统构成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识别系统要素、明确要素间关系、搞清楚要素 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个体能力系统,就是要去识别影响职业能力表现的重要 个体特征包含范围,分析清楚在能力体现的个体认知、思维、情感和行为过程中 各项个体特征间的结构关系和作用方式。 对于系统要素问题,c b e 整合能力观从高度概括性的角度进行了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