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孝道的困境与重建.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孝道的困境与重建.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孝道的困境与重建.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孝道的困境与重建.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孝道的困境与重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家庭同常生活充满互助和依恋等感情色彩,父( 母) 慈子( 女) 孝是家庭 成员问情感的互动和生活中互助的体现,社会生活也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和扰慰。 孝悌来自于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也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共同熏陶 的结果。因此,培养情感和行为应从家庭开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 养老依旧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目前的国力和国情还不足以支撑社会养老。孝 道自产生后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充满了 困惑。对孝道的研究是为了挖掘传统的孝道精神为现代社会养老服务。 传统孝道对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慰藉令国人向往,传统孝道敬爱的精神是 一贯的,爱老敬老的孝道精神使孝道伦理与时代的家庭美德精神相契合。然而, 传统孝道在流变中表现出的某些虚伪性以及对人性的压迫与摧残同样让现代人 触目惊心。因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就应对传统孝道的含义进行梳理,充分 认识到传统孝道对现代社会的双重作用。孝道的变迁是为了适应家庭结构和社 会的变化,因而,我们必须寻找出与现代变化了和正在变化着的家庭结构相适 应的孝道。对现代孝道含义的探索是本文应有之义,包含敬爱精神的现代孝道 应体现对养老的责任、“爱人立己”的报恩意识,现代孝道也应体现出人的独立 精神。 社会的转型也是思想和文化观念的转型,产生于农业社会的孝道,除了社 会制度变化造成的困境外,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流动和价值观的原 因,孝道在现代社会遇到困境,父母的辛劳付出得不到子女的认可,子女对亲 情的冷漠导致父母的养育之恩得不到回报。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一型要求 一对夫妇承担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的养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及经济的帮 扶让独生子女夫妇显得无力支撑。家庭的分居两地以及代际情感认同的被迫断 裂,使养老变得困难。空巢家庭中空巢老人的孤寂更是对家庭养老提出难题。 现代社会生活呼唤孝道,寻求孝道,而往昔对孝道的一些否定对人们的认知与 感知造成困惑。认知上对“何为孝 的困惑,流动性造成的尽孝难,价值观念 的内在冲突以及社会保障与管理水平的落后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造成了现代社会 孝道的困境。 分析孝道的困境和原因,目的是为了重建适合现代生活的新孝道。重建现 摘要 代孝道,应依据孝的情感原则,孝始于情、行于敬、成于和。平等互益和自律 也是构建孝道不可缺少的原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尽孝的环境保障, 加强孝道的培养也是重建现代孝道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孝道困境重构家庭美德家庭结构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f a m i l yd a i l yl i f ei sf u l l o fm u t u a la i da n da t t a c h i n g ,s h o w i n gt h ee m o t i o n a l c o l o r s ,e t c t h ef a t h e r ( m o t h e oi sf i l i a lc h i l da m o n gt h ef a m i l ym e m b e r so ft h e e m o t i o n a li n t c r a c t i o na n dm u t u a lr e f l e c ti nl i f e ,s o c i a ll i f ea l s oc a n n o tl c a v et h e e m o t i o ne x c h a n g ea n dc o m f o r t f i l i a lp i e t yr o o ti nt h em o s tb a s i ca n dt h em o s t n a t u l a jb l o o da f f e c t i o n ,a d m i t t e d l y , f i l i a lp i e t yi s b i o l o g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a n ds o c i a l a d u l t st o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ee d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c u l t i v a t ee m o t i o na n d a p p r o p r i a t ea c t i o ns h o u l db ef a m i l yb e g a n i ti ss a i dt h a tc h i n ah a se n t e r e dt h ea g i n g s o c i a l ,f a m i l ye n d o w m e n ts t i l lo c c u p i e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o u rc o u n t r y sn a t i o n a l s t r e n g t ha n d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i sa l s on o te n o u g ht os u p p o r ts o c i a le n d o w m e n t s i n c eg e n e r a t e da f t e rf i l i a lp i e t yc o n s t a n t l ya d a p tt ot h e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d ,p e o p l et ob e f i l l e d 诵t l l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f i l i a lp i e t yp u z z l e da b o u tr e a l l yl i f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e s e a r c ho ff i l i a lp i e t yi st oe x p l o r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s p i r i tf o rt h em o d e m s o c i a le n d o w m e n ts e r v i c e l i f ec a r ea n de m o t i o n a lc o m f o r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m a k ep e o p l el o n gf o r t h eb e l o v e ds p i r i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i sc o n s i s t e n t r e s p e c t i n g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 s p i r i tt om a k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sa n df a m i l yv i r t u et h a tm e r g e d ,h o w e v e r , t r a d i t i o n a l f i l i a l p i e t yh a ds o m eh y p o c r i s y , o p p r e s s i o na n dd e s t r u c t i o n t o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i n h e r i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c u l t u r e ,d e a l 诵mt h em e a n i n g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 , a n df u l l yr e a l i z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t om o d e r ns o c i e t yo f t h ed u a lr o l e t h ec h a n g eo ff i l i a lp i e t yi st oa d a p tt ot h ec h a n g e so ff a m i l ys t r u c t u r e a n ds o c i e t y b u t , w h i c hf i l i a lp i e t yw i l ls u i t a b l e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a tc h a n g e do ra r e c h a n g i n gf a m i l ys t r u c t u r en o w ? t oe x p l o r e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i st h e m e a n i n g si nt h i sp a p e r c o n t a i n sl o v es p i r i tm o d e r nf i l i a lp i e t yt oe n d o w m e n t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s h o u l dr e f l e c t ”l o v et oo n e s e l fa n dm a k es e l fs u c c e e d g r a t i t u d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l s os h o u l dr e f l e c tm o d e r nf i l i a lp i e t y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s p i r i to ft h e p e o p l e 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sa l s ot h o u g h ta n dc u l t u r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d u c e di n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c i e t yo ff i l i a lp i e t y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s o c i a ls y s t e mc h a n g ep r o d u c e d u i a b s t r a e t t h ep r e d i c a m e n t ,d u et ot h ec h a n g eo ft h ef a m i l ys t r u c t u r e ,f a m i l ym e m b e r sf l o wa n d v a r i e t yv a l u e so f t h er e a s o n s ,f i l i a lp i e t yi n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f a c em u c hd i f f i c u l t i e s n 屺t o i la n dg i v i n go fp a r e n t sd on o tr e c o g n i z eb y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b e c a u s eo f c h i l d r e n si n d i f f e r e n c e s ot h e r ea r el i t t l ei d e n t i t ya n da c k n o w l e d g i n g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s a n dc h i l d r e n t h e r ei sa l s o r e q u i r e sm u c hs u p p o r t i n ga n dc a r i n gf o r s e n i o r s w e l l - b e i n gi no n e - c h i l df a m i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嬲i sw e l lk n o w , c a r i n ga b o u tp h y s i c a l a n ds p i r i t u a lm a k e sc h i l d r e nh a r dt os u p p o r t 1 1 坨f r a c t u r eo f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m o t i o nr e c o g n i t i o np a r t l yi sb e c a u s et h a td i f f e r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 a lf a m i l ym e m b e rl i v e s d i f f e r e n tl o c a l i t y ,s os u p p o r t i n gt h eo l db e c o m ed i f f i c u l t y n el o n e l yo l dm e ni n e m p t yn e s tf a m i l ya l s or e q u i r ep h y s i c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c a r e ,t om e e tt h ed e m a n do ft h i s g r o u pi se s p e c i a l l yd i f f i c u l t f i l i a lp i e t yi ss u i to fs u p p o r t i n go l d e rl i v i n gi nm o d e m s o c i e t yl i f e ,b u tt h ep a s tn e g a t i v ef o rf i l i a lp i e t yc a u s e dh a r dc o g n i t i v ea n dp o o r p e r c e p t i o ni np e o p l e sh a r t s f e e l i n gc o n f u s ea b o u tt h a tw h a ti sf i l i a lp i e t y , d i f f i c u l t f i l i a l p i e t yb e c a u s eo fm o b i l i t yo fp o p u l a t i o nm a k i n g ,t h ei n t e r n a lc o n f l i c tv a l u e s b e t w e e n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l a go f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 a n dt h el o wl e v e lo f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s oo n , s om a n yk i n d so ff a c t o r sw e a v e st i g h t e rc a u s e dt h em o d e ms o c i a lf i l i a lp i e t y m u c hd i f f i c u l t i e s 1 f 1 圮p u r p o s e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d i l e m m aa n dt h er e a s o nt h a tt h ed i l e m m ap r o d u c e d o ff i l i a lp i e t yi st or e b u i l df o rm o d e ml i f en e wf i l i a lp i e t y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o d e m f i l i a lp i e t y , w es h a l lb eb a s e do n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f i l i a lp i e t ye m o t i o n , a n ds u p p o r t e d t h eo l d 、j v i t i lr e s p e c th e a r t m o r e o v e r , e q u a l i t ya n dm u t u a lb e n e f i ta n d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 a 坨a l s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r i n c i p l e s s o c i a lp e n s i o n i n s u r a n c es y s t e mi sp r o v i d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t e c t i o nt op r o v i d ef i l i a l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i sf e a s i b l ew a y k e yw o r d s :f i l i a lp i e t y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v d i l e m m a 1 引言 1 引言 1 1 选题的背景 家庭作为社会日常生活基本组织,充满感情色彩,包含着家庭成员之间的 相互照顾、帮助、保护和依恋之情。父慈子孝的双向关系,是家庭成员间情感 的互动和生活中互助的体现。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在某段时期内给予其他的家庭 成员会更多些,但他理解,受惠者会给予回报或提供帮助,这同样是孝道的代 际“反哺”关系的表达。 社会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也需要情感的交流与抚慰,血缘亲情是人类最基本 最自然的情感,情感的培养从家庭开始,然后扩展向社会,从这一点看,孝道 是开启其他伦理道德教育的关键点,有爱父母开始而培养爱人的情感是自然的 流向。 孝悌来自于血缘亲情,而血缘亲情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亲情 是 家庭中最重要的情感,而且社会成员之间也需要情感的抚慰。搿人非草木,孰能 无情 反映了人的情感需求。不可否认,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情感的 流露和精神的慰藉是人的需要。人们知道,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行为是生物 进化和社会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并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独立性更加显 现,尊老爱幼,共同帮助等行为更表现出社会文化熏陶的作用。但不论人发展 到那个阶段,个体生命始终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使人 感到悲哀和恐惧,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达到永恒,从生物学角度讲是种的 繁衍,每一个新生的个体都是原有个体生命的延续,个体的生命融入类的长河 而达到永恒。从文化角度讲就是对以往精神和文明的传承,是个体从文化上超 越有限的途径。 儿童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培养儿童的合宜性情感和行为也应从家庭 开始。培养儿童对父母的爱是培养对他人的爱和社会的爱的基础。从这一角度 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符合人的认知情感发展规律的。孝道的培养 是其他道德伦理培养的基础。“爱人 情感发生的最初源头是在家中爱自己的父 母。 第六次人v i 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面对满足众多老人的 1 引言 需求是个大问题,而相应的老人保障体系的建设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制度体 系。我国的养老现状不足以支撑社会养老,更满足不了老人对亲情的需求与精 神的慰藉,而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社会生活离不开孝道。传扬孝道文 化,建设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创建幸福和睦的家庭。 然而孝道产生于农业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变迁,由家庭伦理而泛化为社 会的一切道德标准,孝道的内涵变得丰富从而良莠兼有。自从五四时期对孝道 进行彻底的否定,又历经文革的浩劫,孝道在人们的认识中变得困惑,对孝道 的否定与现实对孝道的需求给人们的认知与行为造成错位。市场经济社会对流 动性的需求,导致了人口与家庭的流动,客观上造成了代际家庭分居两地以及 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造成了“四二一一型家庭结构的出 现,面对孝道养老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情况,此种情况下,人们如何 做才能尽到孝敬老人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覆盖面低,农村养老保障 水平低,养老保障实行属地管理与城乡二元制管理,给异地家庭养老造成了不 便。如何挖掘传统的孝道精神为现代社会养老服务是孝道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1 2 研究的意义 孔子对孝道的人文性阐释奠定了儒家孝道基础,使孝具有了温情和爱意, 几谏的提出颇具民主的韵味。曾子将孝无限扩大,孝也由家庭伦理走向一般伦 理,西汉以后的“孝治 ,孝成为忠的基础,成为一种政治伦理和意识形态。统 治者对孝的重视、提倡与极端化的运作促使孝道同益僵固。孝也在两千多年的 发展中已深深积淀于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国民的性格。因此,挖掘传统文化 的美德伦理,期望为当今的道德伦理的理论发展提供活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将人们迫向对物欲的追求,对物欲的追求改善了人们的物 质生活,而对于物欲的过度追求榨空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人们在物欲面前感到 疲惫和失落,内心失去安宁,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怎样使有限的个体生命过 的幸福而又不感到失落,如何掌控自我的精神需求与追求,如何使自我在现实 中有所立而不空虚,儒家的人生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资源。面对全球的精神信 仰危机,儒家的现实关怀和自立精神颇受世人关注,期望从中理出使人们“有 所立 的“良方 。 现代社会孝道的弱化以及道德教育的无力,而如何将道德教育落实于人民 2 l 引言 的同常生活中是个现实的问题? 孝是生活本体落入社会应用的问题,孝首先是 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从内心自然形诸于外成为规范,儒家的孝道思想将家 庭孝道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具有借鉴价值。 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是不容置疑的现实,目前我国的养老现状是:公办机 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家庭养老遭到弱化。代际价值观的不同使得家庭矛盾 重重,家庭不和睦,促使养老面临诸多的困难。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养老压力大 面临着养老困难。而空巢家庭对亲情的期望难以得到满足。家庭在社会中的位 置决定了家庭中的成员对养老负有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孝道 遭遇了生存的困境。对孝道的研究是为了提供理论上和现实的对养老问题的解 决之路。 1 3 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端愈来愈显著,这使人们 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本民族的传统道德。面对养老,亲情的需求与精神的慰籍, 以及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与人们心灵的困顿等等,人们又回到了传统的儒家文 化并对孝道进行研究,力图发掘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现有的关于孝研究主 要是从哲学、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及文化的角度进行研 究。现在儒学在全球复兴,关于孝的研究成果很多,现有文献对孝的探究主要 分为以下方面: 1 、家庭与共同体需要孝,如:崔英辰的 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对个人主 义与自由主义对现代社会道德的腐蚀以及自身的弊病论述说,个体论和自由主 义的出现与传播,把人规定为脱离父母和家族的独立、自由的存在。然而透过 历史的实践经验可知,尽管在共同体中的个人权利和自由是人类普遍的、重要 的价值,但是随着个人主义发展而导致的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弊病等现象不断 的深入的认识,社会越来越需要共同体。古德的 家庭认为,老年人积累的 智慧是都是社会实际所需要的,赡养老年人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是种利 益的互换,因为自己也会衰老。史华兹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儒家对 父母的养育恩情的这种情感的关注以及对这种文化的强化方式,使得它们远远 超过简单而普遍的“自然情感 之类的东谣。正是在家庭内部,孝行为规则出 自于精神一道德上的认同。家庭很理想的成为德行的第一所学校,而且还是使好 3 l 引育 社会得以可能的那些价值的来源。宋荣培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中指出,血缘 父子关系的相比与外推是家国统治与服从关系的基础,孝道的提倡在稳定家国 秩序的过程中得以强化。廖小平的伦理的代际之维中认为孝是代际传承的 重要机制,孝体现了纵向的代际思维方式,孝具有社会稳定功能和睦家功能。 2 、从文化的角度探析孝,强调孝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梁 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不仅因为中国人的孝道 世界闻名,而且因为中国文化衍自于家族生活,亲子关系为家庭生活核心。传 统的伦理精神自然以孝弟为核心辐射而出。维护中国社会秩序的礼俗、人情厚 薄,首先便在家人父子间验之。肖群忠的孝与中国文化指出,儒家仁学的 精神完全由孝道生发,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和出发 点,是贯穿天、道、人、祖、父、己、子、孙的纵向链条,孝道是中国文化的 核心,等等。 3 、从情感的视角论孝,如:黄意明的 道始于情先秦儒家情感论指 出,孝弟来自于血缘亲情,孝弟亲情乃人类最基本且自然的感情,同时有蕴含 善的道德因素。仁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情感的重视,孝弟出自于人的真诚情 感,外推与人时,暗示人人都有同情心,这样不但为孝道找到了人性根基,而 且为仁学找到了情感基础。马育良的:中国性情论史指出,孝不仅表现为“亲 亲 之情,同时也孝也用来象征对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关怀之情。孝 是真情的流露和表现,道德规范和实践要建立在真实的情感之上,突出了情感 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中的重要性,等等。 4 、对经典的现代解读,即从现代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的文化。如:罗思文 的 生民之本 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姚淦铭 孝经智慧,钟茂森 研习报告,陈爱平 孝说,翟鸿檠的 m ,中华书局,2 0 0 6 年1 2 月第l 版。第4 3 页 。李降堆注邢爵疏孝经沌疏) m 】,i :海古籍j l i 版 t 。2 0 0 9 年4 月第l 版第7 l 页 金良年;盖- r - 译姑 m ,i :海古锻l i l 版丰l - ,2 0 0 4 年7j 】第1 版,第2 5 3 页 d 东角5 :i n i 弗帝f i j 集沌 m 1 中华 5 局,1 9 8 3 年1 0 月第1 版,第2 7 贝 。杨们峻:论i 再译沣 m 。中华书局,2 0 0 6 年1 2 月第1 版,第2 6 页 杨们峻:论语译f t - :) m ,中华拈局,2 0 0 6 年1 2 月第1 舨,第2 91 l ( o 杨们竣:论语译注 m ,中乍书局,2 0 0 6 年1 2 月第1 版,第2 9 页 3 2 孝道的含义 越有限,而且通过精神文化达到象征性的永存。 再次、敬亲还体现在责任的担当上,“继志述事”就是责任担当精神的表达。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善于 是“擅长于的意思,“志” 是精神文化的精髓,“事一体现着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传承父志,传述父事, 是孝行的表现。继志述事是从精神文化上对个体生命的传承,个体生命通过文 化的象征意义达到无限,是生命最有价值意义的超越,是大孝。 超越有限的生命的途径是个体融入类之中,精神文化也在生命的延续下得 以传承。孔子一生致力于弘道“学道 ,“志于道 。固道是人伦同用关系的应 当之则,“道,人伦日用之问所当行者也。一回由此,对社会人伦应当之则的发扬 便是孝,对于良臣和良政的维持发展是较难做到的孝。凹因此,在春秋乱世,多 年间不改变上辈的政策和施政策略便是孝。四 继志述事表达出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责任使命的担当精神。张载提出的 “为往圣继绝学一,更能明确的表示出儒者的胸怀和宏愿,儒学得以延续两千多 年,与此担当精神有一定的联系。 2 1 2 “孝有三 孝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迁改变着自身的表现形式,孔子孝道体现为对父母 的敬养,曾子对孝道内容进行了丰富和细化,提出了“孝有三 ,并提高了孝的 地位,把孝作为人伦关系以至社会一切行为关系的标准。 首先、曾子提出“孝有三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一 。明确提出了大孝、中孝、小孝之说,从修养境界上对孝做出层次性划分,能养、 尊亲、不辱是孝的三个境界,能养是最低的境界,是对养老的基本的要求,尊 亲才是孝的最高境界,是孝的完成,只有尊亲才能使孝的供养得到保障。孝应 从能养升华到尊亲,否则最低境界的孝就会走味,背离孝道。这意味着要保持 始终爱敬父母的心,就要不断的修炼提升自己的德行。但在尊尊亲亲的等级社 会中,处在不同地位的人,其孝的内容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曾子又日:“孝有 m 朱点:( v q t 5 章f l j 集注 m 】,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l 版,第2 7 页 杨们峻:论_ i 再详沌 m 】,中牛书局2 0 0 6 年1 2 月第l 版,第2 0 5j i f 杨们峻:论谢译洼 m 】,中华书局。2 0 0 6 年1 2 月第l 版,第7 6 页 句朱崩:p q 5 章f l j 集注 m 】,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l 版第9 3 页 o 论语了张 中“讦闻请人t - :孟庄了之孝也,j 他叮能也;】小该j j 父之睁j :i 父之政足难能也” 论语嫩t 二 i j 论语学嘶 “三年尢改十父之道。j 为孝矣。” o 方向东z 人蛾礼记汇校集解【: 【m 中华书局,2 0 0 8 年7 ,】第1 版,第4 9 8 页 9 2 孝道的含义 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 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表达了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在孝行方面的 不同责任,地位低的人靠劳动来养活父母,处于高位者好广博的施与,孝的教 化和赡养功能合二为一,表明处于高位者在孝行责任方面的责任更大。孝从地 位上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性,如若孝行与所处的地位不符,其他的方 面做的在好,也是不孝的表现。 “孝有三 有境界和地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境界上讲,不论地位高 低,孝行有三个境界,以大孝境界为最高目标;从地位上讲,不同等级地位孝 行有不同的责任,地位越高,孝行的责任越大。曾子守约,以传承孝道为任, 目的是用孝来挽救当时的社会,提倡的是德位相称之孝,因而从这种意义上看, “孝有三 的两层意思是相通的。 其次、对养体和养志进行了区分。敬、养父母是对父母的赡养要求,对父 母敬的目的是让父母心情舒畅,是比不用辛勤操劳,有衣有食更高的需求的满 足。曾子将敬贯穿与孝之中,“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詹圆对父母的爱敬、尽心 尽力的真诚,都是对父母的孝。对父母不但敬养,更要敬志,“孝之养老也,乐 其心 在曾子看来,真心诚意的尊敬赡养父母是重要的。曾子是身体力行的实 践派,孟子用曾子养曾皙,曾元养曾子的实例说明养志与养体的不同,这从另 一方面说明从曾子起就有养志与养体之分。 再次、提高了孝的地位。“忠者,其孝之本与。 回将忠作为孝的根本。忠是 尽心,从中从心,是内心对父母真诚的敬意,是发自内心的敬畏、不敢做。曾 子论孝的一个特色就是用不敢做什么来说明什么是孝。尽己之谓忠,忠是尽己, 是诚,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敬意,也即是说尽到本己之心,真诚的对待他人。孝 子要做到忠,就是做到保全身体,言行谨慎。不敢是内心深处清醒的认识,是 时刻对自己警醒。孝移做忠,又被推出为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道德准则,正如 曾子所言:“夫孝,天下之大经也。 卿 2 1 3 顺 方向东;人j 暖札记魏:校集解i : 呻 , 方向东:人蛾礼记瓠:校集解i : m , 陈戍闰:札记校沌) 【m 】。岳麓书社, 方向东;人蛾札记魏:校集解l : 【m , 方向东。人蛾札记汇校集解1 :) 【m 。 1 0 第4 9 8 页 第4 8 9 贞 第4 7 6 页 第4 9 8 页版版页版版 l i 您l l 第第烈第第月月第月月 7 7 ,7 7年年版年年 8 8 l 8 8嬲删睇嬲删 l , ,局局泊局局长书辞书书华华叭华华中中扣中中 2 孝道的含义 孟子发展了孝道思想,指出人性善端的扩充是行孝的基础。对父母的孝是 善端的扩充,“四心国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四心 加以涵养扩充就可行 善行。性善指明人人成为尧舜的可能性,如此,基于血缘亲情之上的孝不仅是 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也是人的善性的流露,从而为孝道的实践建立了形 上的理论基础。 首先、“顺”体现对父子亲情的重视。孟子认为,人的先验的善性是不用学 习而自知自能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圆爱亲敬长是人的 本性。与孔子相比,孟子重视父子臼j 的亲情,“父子有亲 ,“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刀回“父子择善,贼恩之大者。刀 父子间相互责备 从而引起彼此之间的隔阂对家庭和睦有不祥的影响。孟子强调对父母精神上的 奉养,“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对父母的尊敬可见一斑。对亲情的重视,使 孟子更重视对父母的“顺 ,“惟顺与父母可以解 固。孟子认为,宠爱、美女、 尊位和富贵都不可能解除烦恼,只有父母的欢心才能解除子女心中忧烦。可见, 对父母的顺从在孟子孝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三乐,其一 乐就“父母俱在 , 父母健在的重要性高于做事无愧于天地以及教育英才,而 且称王天下是不属于三乐之中的。以“顺”的原则来处理父子关系,显然是对 孔子“谏 的原则的回避,以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评价显然是倒退。 其次、生命的延续是情感的寄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物质资料和人口这两 种生产,恩格斯说:“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 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人 类社会的延续和存在需要一定量的人口,人口的生产是任何社会存续下去的必 须的条件。农业社会对人口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当孔子到卫国时,赞叹n - “庶 矣哉! o ,人口的繁荣对农业社会生产的价值可见一斑。传统的孝观念同样重 d 金良年:孟子译注 m 】,上海古绦f 1 1 版社,2 0 0 4 年7 月第1 舨。第7 2 页 金良年;孟了译注 m ,j :海古籍版社,2 0 0 4 年7 月第1 版。第2 7 7 页 会良年:盂子译注) m j :海古赭:i i 版 t ,2 0 0 4 年7 月第l 版。第1 1 2 页 。会良年:孟了译注 m ,i :海占簇i l l 版社,2 0 0 4 年7 ,】第l 舨,第1 6 1 页 口会良年:孟t 译注 f m ,i :海古籍l l l 版社,2 0 0 4 年7 力第1 版,第1 8 7 页 。会良年:盂了泽注 m ,i :海古籍f f i 版社,2 0 0 4 年7 月第1 版,第2 0 0 页 。会良年;益了译注 m ,i :海古箨! i i 版 l :,2 0 0 4 年7 月第l 版,第l 9 2 页 金良年:孟了译注 m | _ 海宁i 籍 | l 版社,2 0 0 4 年7j 】第l 版第2 7 9 页 。恩格斯:家庭、私自制和国家的起源 【m 】,马克心恩格斯选集( 第p q 卷) ) ,人民l l i 版 t 1 9 9 5 年6 月第2 版第2 贞 。杨们竣: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0 6 年1 2 月第l 版,第1 5 3 页 “ 2 孝道的含义 视人口的繁衍,生儿育女使家庭乃至家族得以延续,有限的个体生命也在无限 的家族延续中得以永存,亲情总试图通过这种求同的方式来延续生命。 生命得不到延续,人的情感就无处寄托,传统认为这是不孝。孟子说:“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一圆在古代,后继有人是报答、 安慰父母情感的最好的办法,后继有人是众多父母的愿望。孟子对舜“不告而 娶 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这种行为是出于没有后代的考虑,“舜不告而娶,为无 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国孟子对此持赞成态度。后来的纳妾便是不告而娶。 可见,人口繁衍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情感人们对人口的重视。 再次、仁爱是孝心的扩展。孝为家庭伦理,是用来处理父子关系的伦理规 范,孝是建立在家庭血缘之上对亲情即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由此,对父母的 孝也是爱心的培养。孟子进一步使家庭意义上的孝道走上了普遍的社会仁爱, “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泛化使立足于孝道精神而做出 的情感类推,类推的依据是众心一致心理,也即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孝子 爱亲之心推向社会,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帮助别人,从而使天下老者皆有所养, 这一观念是集道德理想与实践于一体。 2 1 4 “五等之孝 汉代时,孝经成为“七经 之一。自汉以来,孝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说法颇多,并无定论,但其内容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儒家忠孝思想。孝经突出 了搿孝治天下一的伦理宗旨,“五等之孝 的内容更是反映了皇权统治阶级与下 层百姓之间,各等级统治阶层内部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 首先、“孝治 思想倡导。孝治是孝经的重要思想,“先王有至德要道,以 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一 孝治是维护封建制度的精神力量。要达到孝 治,还在与教,“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教由孝开始,将教化的基 础立于情感之上,教化变得生动有情,由孝做为教的出发点带有亲切的情感味, 通过内心的感化,情感的参与,收到很好的道德教化作用。 西汉对搿孝治”的重视,思想家也参与解释孝经。用阴阳五行学说重新 。李降摹注邢呙疏孝经注疏 m 】。i :海古籍j i l 版杜,2 0 0 9 年4 月第1 版第1 6 5 页 。拿降燎洼邢民琉孝经? f 疏 m ,1 海占姥l i l 版社,2 0 0 9 年4 月第l 敝,第5 0 页 金良年:孟了译沌 m 。,i :海古籍i l l 版 t 。2 0 0 4 年7 月第l 版,第1 6 5 页 。金良年:孟于译注 m 。i :海古籍j l i 版 t ,2 0 0 4 年7 月第l 版,第1 5 页 。牟降柒洼邢爵琉孝经注疏 m 】,1 :海古籍i i l 版丰l :2 0 0 9 年4 月第l 版,第3 页 李隆瞒注邢爵琉孝经沌疏) m 】。一i :海古籍j i l 版社,2 0 0 9 年4 月第l 版第3 页 1 2 2 孝道的含义 解释孝道,用五行之序来比拟父子血缘关系,将代代的生命延续比喻为五行授 受,“天有五行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一用天人交感的神秘知识解 释客观的孝道道德,神学知识深入孝道之中。董仲舒将孝道内容纲领化,将人 对人相对的平常的关系转化为对身份地位、对道德追求的片面的绝对的关系。 “父为子纲”,在地位尊卑和移孝作忠的共同作用下,父方的责任逐渐减弱并消 失,而成为子方片面的义务。孝道理论上的偏执和绝对由此开始。 孝经是伦理与政治想渗透的理论成果,是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化,孝 治思想成为汉代的指导思想。 孝经倡导孝道为伦理教化之用,重视其在社会 生活中的践行。汉代对孝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孝经成为社会必读的教课 书,孝道通过学校教育得以普及;孝德受到统治者的褒扬,并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