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 教育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衡量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评价指 标,必然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仅影 响其自身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师的心理健 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不适应、人格障 碍和消极行为增多等。 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及自己本人等多方 面因素。文章在探讨和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 提出了缓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一是教师自身方面,教师要树立积极的 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二是社会方面,社会应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国 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三是学校方面,学 校应该研究教师心理需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应实行科学管理,为教师提供 良好的工作环境。校领导要体察民情,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需要并尽可能满足 其需要。教师之间要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等。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成因分析,心理问题,对策。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fast developing and deep reform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who have the perfect psychological quality are the essential roles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teacherspsychological healthy state not only affects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eaching quality.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ers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become a noticeable topic for the governments and universities. the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mainly are such as human relationship barrier,unstable mood,personality barrier and the increasing negative behavior.they are caused by internal factors of teachers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stress coming from society and university demands. how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teachers to maintain a healthy mental state? firstly,to enhance the teachersabilities of self control and adjustment.teachers should set up the positive outlook and the correct values on life, and set up the correct education view.they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y learn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rained in special courses to deal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utomatically.secondly,to build a harmonious situation in the sociality.the governments should atta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y problems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raise the teachers social status and income.thirdly,to reform management approaches and build a new evaluating measure in universities.universities should study teacher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give weight to the teacher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mind,implement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provide good working conditions for teachers.leaders of universities should understand public feelings and teachers needs in different community,and meet their requirements as far as possible.teachers should also build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and hold a modern life-long learning view. key words : college teacher , psychological health , cause analysis , psychological problem , countermeasure .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目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及个人工作、生活、家庭 的重要问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教 师作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主体,肩负重任。人们总是乐于用“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来称誉教师这一令人崇敬的职业。但是,作为一项职业,自古以来, 教师在“传道、解惑、孜孜育人”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身心压 力,而由此造成教师心理的局促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雕塑下一代灵魂的同时, 还要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自我塑造。 长期以来,不管是教育心理学,还是学校心理学,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研究 很多,而对教师心理和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显得不足。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进行研究,应是当前提高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就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量而言,中小学教师 是教师群体中数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群体,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成果相对较多,而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就很少。从我国目前高校教 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来看,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他(她)们所面对的心理 应激源往往多于中小学教师,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 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顺利发 展,还直接影响其教学态度、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 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知识本身。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 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对大学生 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具有 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人类社会步入 2l 世纪之际,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信息的生产、 扩散及应用的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 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也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各 国都把教育放在首要战略位置来考虑,而教师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于是社会 及大众理所当然把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家庭的幸 福和孩子的未来系于教育、学校和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愈来愈高, 从而使教师的压力倍感增大。联合国专家预言: “从现在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 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 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指出, “建设高 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节奏、高 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给教师们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 的心理重负和挑战。今日我们将个体分为“身体” (生理)与“精神” (心理) 两方面,而精神方面也正如身体方面会产生各种疾病。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 水平已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及个人工作、生活、家庭的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 上说,知识经济新时代教师的心理障碍和疾病是一种“文明病” 、 “知识病” ,是 社会发达、人类进步进程中所付出的心理代价。 1.2.2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书育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 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以其“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 “循 循善诱”的育人艺术、 “淡泊明志”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把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文 化精华传授给学生,以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育人,就是注重学 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提 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总之,教书育人就是指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 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 优秀人才的重大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显然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因素,是百年大 计之中的本中之本。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主力军, 做名副其实 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系到能否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就必须讲究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理健康。只有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良好的心理 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 造成的危害,从某种意义来说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 响。有的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作为一个心理保健者,也许不是教师的主要任 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他应收到的教育效 果,而且在关键时刻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的教育学生。高校教师作为 大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其心理特征、思想观点、意志品质、一言一行等都有可 能被大学生所认同或模仿。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 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 理环境,担当起学生心理保障的重任,才能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的心理的桎梏 中解放出来。 1.2.3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教师常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环 境,他们不但要应付日常教学工作的负担,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 领导等的人际关系,以及高负荷的脑力活动等。所以、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适 应这些现实,不但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还必然影响教师自身是否能够健康地 生活。 健康的心理形成并不是孤立的,它同健康的身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健 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基础,而健康的心理是形成健康身体的重要条件。两者 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一方面,一个人的身体的健康状态影响心理 健康。人们常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 都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 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不健康的 心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影响身体健康: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 健康的身体。例如,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教师要通过提高心理健康的 水平,促进生理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心理是健康的,即使身体有了疾病,也 会较快地治愈。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4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从近几年国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部分地区教师心理调查看, 约 50%以上的教师存在大小不等的心理问题。尽管这个数字和其它行业的从业 人员心理不健康的数字大约接近,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对学生的影 响是深刻、长期、潜移默化的。 2004 年 4 月,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研 究课题组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报告指出,高校教师 心理问题的检查率高达 33%。如果深入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一定也不容乐 观。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 72 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 94.6%的教师 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 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据广东省高校教师健康状 况调查分析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有 1/3 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虽然女教工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工,但女教工重度亚健 康发生率更高。女教师亚健康主要表现在反应能力减退、身体症状严重、免疫 力降低、神经系统和心理问题突出,等等。具体症状多为咽部明显疼痛、肩颈 部麻木、浑身无力和心理压力过大,这些症状均比男教师明显。 根据国内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提示教师中 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数的 15%-20%左右,情况不容乐观。教师中常 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神经衰弱(20%) 、强迫(18.8%) 、躯体化(16.6%) 、其 他心身症状 (13.8) 、 敌意 (11.4) 、 抑郁 (11.2%) 、 偏执 (10.4) 、 人际敏感 (9.9%) 及焦虑(6.3%)等。突出的心理问题为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偏执。其原因可 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仍然很清 苦,职称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研究成果难以发表,人际关系不协调。教师中有 自杀心理的约占总数的 5.1%, 严重心理失衡及自杀的发生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最近几年高校教师的身体检测表明,一些心身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 要大于其他人群,并且在发病年龄上有提前的趋势。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 患,它是一类从发病、发展、转归到预防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 高明书教师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127-129 秦彧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20052:104-105 郭晋武,汤迪高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指南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病,是一种具有心理病因的身体疾病。苏州大学校医院曾对该校 1865 名教职工 进行“血脂、血糖”检测并对 3019 名教职工血压进行检测,四川大学对 1003 名 30-45 岁中青年教工的血压进行检测,其结果显示,患心身疾病的明显高于其 他人群。 1.3.2 国外研究动态 根据国外调查发现,就现今从事教学这份职业的教师来看,无论在职业适 应或生活适应方面,未必较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表现得更健康,甚至其心理适 应困难的比率反较一般人高。 根据许多客观资料, 在美国至少有 6%8%的教 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这个数字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心理不健康的数 字大约接近。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估计,美国 现职教师中约有 30%的人想改行(bardo,1979)。同时有 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 退休之前会提前离职(muse,1980)。在教师中有 37.5常对个人的健康、睡眠和 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 30在情绪和社会方面不适应;有 20需要特别帮 助,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另有 30感到极度不快,并且不易与之相处。希克斯 (frhicks,1934)在他所著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认为,有 17%是过 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日本心理学者中西信男(1982)曾经提山,教师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精神上的不 健康而不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日本确有许多有关教师由于心理疾病而离职的 统计数字的报告。他们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因性抑郁、神经表弱、精神 分裂症等,在那种过于死板认真型的教师中常见。除抑郁状态外,在教师中较 多的心理障碍是神经症。常见的症状有目眩、心慌等焦虑表现。 国外目前已经将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列入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一部分,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成为整个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研究结 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是高压力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 于普通人群,至少比普通人有更多的诱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从整体来看,国 张晓泳,胡吉省高校教师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维护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12:1 刘维良. 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11:58-59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怎样做一个好教师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46-147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6 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观、量化研究。如关于教师自我效能 感、自尊、人际关系与沟通、适应不良、焦虑反应、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近年来正从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偏向中纠正过 来,将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 究,多是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性的分析,缺少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其重点 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具体的的研究。显而易见,长此以往下去,既无益于该研究 领域的进展,也不能够充分、全面地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改善提供支持。 1.4 研究的重点及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的重点 本文重点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教 师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还有来自于学校内部的因素。这些因 素之间相互作用。应该从教师自我调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新认识、学校的 管理理念和评价体制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高校持续 稳定的发展。 1.4.2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思路 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学、社会学及医学等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师心理 健康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 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对教师自身、对 社会和对学校的影响几个方面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验证理论在维护和促进教 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价值,证实其有推广价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心理健康 何谓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 病或不正常的存在,进而指每个人在生物层面、心理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上能 保持最佳、最高的情况。 ” 就一般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在人 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 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给心理健康 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至今尚有争论。 在心理学中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着详细的阐述。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 称心理卫生,精神卫生,原名为 mental hygiene,其中 hygiene 为古希腊健康女 神的意思,后来以 health 代替了 hygiene,所以确切地应该称心理健康。但是, 人们也还习惯地称为心理卫生,包括三个涵义:一、指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这是人们常说的心理健康的含义;二、指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各行各业维护和 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种种活动和措施,如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等 等;三、指一门学科,即心理卫生学。它是以人的心理健康为研究对象的综合 性边缘学科,着重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保健的规律。 综合各种论述,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和外部 的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心理功能状态。另外,心理健康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的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 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 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而协调。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 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 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11:140-141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65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8 2.1.2 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有 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的性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与教师的心理素质紧密联系 的,心理健康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具备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必然是健 康的。教师心理素质应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 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 特征。它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 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如果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 他人互动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运行,那么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一个心理 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 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社会适应等特点,教学中 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气氛,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 2.1.3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 有不同的含义。美国学者阿特金森(r.l.atkingson) 、杰何达(m.lahoda)等 都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心理学专家总结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十条:一、了解自我。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二、信任自我。对 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对自己的失败 作出正确评价。三、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 愉快地接纳和认同。四、控制自我。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五、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 能及时地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六、完善自我。能不断完善自己,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七、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 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八、 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 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九、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目 标能切合实际。十、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 需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2.2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异常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 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不适应、人格障碍、消极行为增多等。 2.2.1 人际关系障碍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 师与学生的关系。大多数教师能在心理互换,心理相容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 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个体心 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和适应不良具 体表现为:一、自闭。不愿展示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欲望,试图掩盖 一切,与世隔绝,孤僻,不合群,不想与人交往,更难以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教师之间相互交往机会很少,教师群体的组合范围越来越小,组合形式越来越 松散。教师间人际吸引较弱,没有很强的情感联系,相互间的关系表现为平平 淡淡。二、冷漠。过于严肃和认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爱心,孤芳自赏,过分 追求权威,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 “文人相轻”的遗风仍旧存 在。表现为某些学识水平高的瞧不起业务能力差的,而一些业务能力不怎么样 的又不买学有专长的人的帐。三、自卑。大多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 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看不起自己的 职业和工作,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无进取心,意志消沉,喜欢独处。另一方 面是极为自尊,稍有伤害和不满,就有暴怒或自责不已。胆小怕事,懦弱退缩, 容易屈从他人,逆来顺受。四、疏远、淡漠的师生关系。但是,较之初等、中 等教育,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交往的范围狭 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和淡漠。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者曾对大学人际关系 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大学人际关系呈“滑坡”趋势,相当一部分师生对人际 关系现状感到迷惘,占被访者总数 71.9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人与人之间缺 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为数不少的人表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 ” 2.2.2 情绪不适应 中国加入 wto 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姚本先主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8 钟惠英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4:122-126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10 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容易使高校教师产生情绪 不适应的问题。有些教师表现为焦虑感,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局限于 以前的“一言堂” ,必须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 性,这种难度较大的改革,使得部分教师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些教 师表现为畏难情绪,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要逐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进行教学, “双语教学”要求高校教师逐步运用原版外文教材进行教学,这对部 分年龄较大、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习惯于运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师难度 较大;有的教师表现为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 内疚感,开始自责;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帮助他们采取建设性的方式宣泄 不良情绪,和教师共同进行情绪归因,防止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有 的表现为莫名的忧郁、担忧,还常伴有受挫感、无助感、不安全感,在日常的 教学工作中经常表现出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教学事件失去兴趣,对学生 漠然;有些教师表现为很容易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遇事烦躁等,如不 能跟同事和朋友沟通、不能正确面对领导、家长以及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有些 教师表现为抱怨和消极的情绪,如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能力 强,早成才,可是由于教师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使教师的 工作绩效一时半时难以显现出来,再加上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总 难尽如人意,因此他们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原因归于学生、家长 或领导,变得易激怒、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 2.2.3 人格障碍 “人格”是西方心理学术语,我国心理学界习惯用个性和性格两个术语。 个性一般指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人格障碍 指人格明显偏离正常,有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易产生人格缺陷。人 格障碍者不存在认知和智力上的障碍,没有妄想和幻觉,能认识自己的行为及 后果,没有特定的情绪和身体障碍。 教师中出现人格障碍的不多,教师的人格障碍可视为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 累积的心理困境,无法循正常渠道得以疏导、长期形成的人格反应形态。当然, 也是个人特质、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由内外环境紧 张刺激而引发。其行为反应在师生群体中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应引 起足够的重视,给予特殊的帮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教师中人格障碍的表现有如下几种: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 思想固执刻板,敏感多疑,好嫉妒,过度自我保护和警惕,过分自负,夸大自 己的重要性,对他人没有信任感,心胸狭窄,忌妒心强,缺乏幽默感等。二、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烈的自制心和自我束缚,过分追求完美而过分自我克制和 自我关注。按部就班,注意细节、规则、表格、次序或时间表。过分严肃、认 真和谨慎,常犹豫不决。墨守成规,缺乏应变。常常要求别人根据自己的思想 方式和习惯行事,在与别人交往中一旦有人干扰了其生活规律就会内心充满矛 盾,但却又很少表现出来。三、暴躁型人格障碍。也是冲动型人格,其行为情 绪极不稳定。表现为耐忍性差,易激惹,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 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有短时间的暴力、谩骂和伤人毁物,也可能自伤, 事后后悔。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平时不同,在平时他们的情绪 和行为是正常的,对发作时所做所为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次发生。四、依 赖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过多依赖他人,在工作上、生活上甚至一些细小 的事物上,都要求助于他人出谋划策或出面料理;有的则是懒于动脑筋、出力 气,因此在写计划、编教案、作总结时,总爱把别人的拿来一抄,应付完事。 2.2.4 消极行为增多 教师的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行为,可能会产生以下 行为症状:拖延和避免工作、攻击、酗酒、过量抽烟,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恶 化等等。其中,攻击是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是个体遭受压力后发泄愤怒情绪 的过激行为。例如,有的教师已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却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消 极反应形式,使其原有的行为凝固化;还有的教师在心理受挫时会对构成其压 力的对象或目标发动攻击,挖苦、讽刺他人,甚至骂人、打人等。教师心理健 康可以使学生受益,反之,教师的心理若出现问题,直接的受害者也是学生。 具体表现主要有:一、对教学采取应付方式,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 活动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性。二、有的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就会把烦恼、 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缺乏应有的自制力,经常把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急躁 性格带到课堂上,向学生宣泄自己的牢骚和不满情绪,这样容易产生偏激的心 理,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发新的矛盾,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带来一系列 心理问题。三、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不尊重学生人格,随意挖苦打击学生, 彭德华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48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12 不能理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伤害学生自尊。四、对教师职业失去热情,甚 至厌恶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学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情绪极易在教师之间得 到相互强化,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风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三章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造 成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 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 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本体因素是一个 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 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 生变化的外在原因,是引起个体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社 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 康的影响。 3.1 本体因素 高校教师的个性完善与否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观上的重要诱因之 一。任何外在的诱因都是通过个体内部的认同来实现的。梁簌溟先生说“心为 身用,自觉昏昏不明,殆为人类生活常态。此时若无违社会礼俗,即无不道之 讥,然而既有失其向上奋进之生命本性,那便落于失道而不德” 。教师固有的道 德标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价值观受到了侵蚀,他们不可能面对喧嚣的世界而 无动于衷,缺乏抵抗力的队伍其心理素质不可能不受影响。高校教师工作任务 重,承担的各种压力大,在面临压力时,有的教师能调整心态,从容面对压力, 积极主动地去应付压力,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主动调整自己 与工作环境不适应的行为。而有些教师在压力面前选择了回避。面对同样的处 境和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这与教师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格也称个性。一般是指具体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层次:一、能力:完成某种 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二、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三、性格:完成 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还有诸如动机、兴情理想、信念等活动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0.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14 倾向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 节和控制。其中性格和个性的倾向性联系最密切。个性的倾向性集中体现在性 格中,性格是个性倾向系统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具体表现。因 此性格在人的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性格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它的形成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环境与教 育的因素。性格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良好的性格可 以培养,不良的性格也能矫正。有的教师性格内向、悲观抑郁,注意和兴趣集 中于内部世界,富于想象,文静多思,不善交际、处事谨慎,思想和情绪不易 外露、社会适应能力弱,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茫然无策,心灰意冷,甚至 一蹶不振;外向型的教师注意和兴趣集中于外部世界,活泼开朗,常常不拘小 节,易与人相处。有的教师虽性格外向,但因缺乏交往的艺术,经常导致人际 关系紧张,与领导、同事、学生时有冲突;还有的教师自尊心过强,争强好胜, 凡事都想胜人一筹,一旦不达目的就心态失衡,痛苦烦恼,无法面对现实、正 视自己。所有这些,都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因缺乏他人的支持、关怀、合作与交 流而感到势单力薄、孤独无助。 3.2 诱发因素 3.2.1 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心理影响 稳定而又平衡持久的心理状态,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必要 心理前提。在 20 世纪的中后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出现的脑 体倒挂,轻教重商,教师地位低、待遇差,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社会问题, 这种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定向和师资队伍的稳定。今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但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健全,功利意识、短期效益的社会评价问题等,也给教师 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它带有明显的趋利性,物质利益表现出空前的 吸引力,利益机制在调节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马克 思说,对市场主体而言,他们“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 。竞争机 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市 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进入学校,竞争已渗透到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广大高校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当今大学里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 彻底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把新知识教给学生以增强学 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真正掌握现代先进教育理论与方法,加强计算机科学、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训练,使自己得以在教育现代化的“平台上”推 进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同时还要以教育科研作指导, 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否则,将失去竞争的能力 和教书育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被优化组合淘汰的对象。这种心理上的紧迫感、 责任感和不安全感,使教师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竞争虽给教育的持续发展 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源,但“无情”的结果必然会使广大教师在心理方面形成 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并且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加重了他们 的心理压力。而市场经济运营所带来的市场负效应,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 教师在教育上“有心无力”的无奈情绪;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贫富差距的增大 和教师经济收入偏低而引起的不公平感;以及一些金钱崇拜、权力至上、投机 取巧等现象,也对教师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反映在高校中,一部分中青年教师 跃跃欲试,直接、间接地卷入商品经济的洪流之中。 特别是某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受改革大潮的冲击,思想不稳。人在学校心 在“海上” ,有的干脆离开学校,弃教下海。据统计,近年来有 20%的年轻专职 讲师在 30 岁以前辞职转入商界。 高校青年教师系指年龄 35 岁以下,在高校从 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青年知识分子。由于他们的成长时期正是我国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期,所以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表现 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科技而轻道义。有些教师价值取向倾 斜,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他们完全为专业、职称左右,对专业教学以外的 社会工作漠不关心,唯恐影响自己撰写论文、发表文章、进行科研的时间;对 本职工作毫无兴趣,三心二意,甚至把主要精力用到与教书育人毫不相干的事 情上去;还有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对党组织“敬而远之” ,认为政治无关紧 要,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额外负担,他们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学 习和深刻理解,又缺乏对国家历史与现实国情的了解和社会实践锻炼,因而对 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学习、不了解,容易产生政治迷茫和认识误区。 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58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16 中年教师(年龄一般在 35 岁50 岁),他们的心理素质较为成熟、稳定,有着 比较端正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亲身进行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过去的 传统与现实的发展创新都有直接体验,因此能基本认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 不正常现象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由于竞争机制进入学校,物价上 涨,使中年教师的工作负担、经济负担加重,他们既要承担教学、科研,又要 承担有偿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因而处于超负荷的奋力拼搏状态,常精 疲力竭,有力不从心之感。 一些老年教师(一般年龄在 55 岁以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现象不理 解、不适应。由于受过去传统思想影响较深, “学者不理财” 、 “重义轻利”已成 为他们奉行的道德准则,他们认为中青年教师中出现的“经商”行为是不务正 业,有辱师德,对经商之人更是不屑一顾,斥为“奸商” ,不加区分地坚决反对。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老年教师多年来养成保守性的种种观念, 如求稳怕变、贪图安逸、论资排辈等。他们养成了“以大纲为大纲” ,以“课堂 为中心”的教书习惯,许多教师科技开发能力较差,理论联系实际流于形式。 如今在市场冲击面前,这部分教师彷徨、苦闷、埋怨,甚至牢骚满腹,搞教学 和科研没有积极性,导致不少人的心态失衡。 3.2.2 高校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 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 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 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校人事管理制 度。近年来,高等学校的各个方面被逐步纳入了改革的范围。在用人制度方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逐步将单一的用人制度改革为多种形式的用人 制度。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干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制, 行政领导干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工作则实行合同制。所谓完全意义上的聘 任制,本质就是要使教师和学校双方变人身依附关系为平等的合同关系。双方 按合同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义务。上岗聘任要坚持“满负荷聘任”的原 则,一般被聘人的工作量要求必须达到满负荷标准 80%以上方可起聘。这些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革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而且正在继续深化。从高校环境来看,改革使高校 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压力也迅速增加。以往高校是一个安稳的象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轻食吧承包经营及特色菜品开发合同
- 茶楼招牌设计与制作及整体装修合同
- 智能温室彩钢大棚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
- 车辆装饰升级方案
- 新安全法考试题及答案
- 商业街区场地使用权置换及合作开发合同
- 库存控制模型课件
- 医疗物资启运方案
- 电气维护培训课件
- 公园噪音改造方案
- 2025年重庆市辅警招聘测试题及答案
- 2025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 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江苏卷) 含解析
- 自然拼读教学培训
- 小学数学论文8篇
- 2025至2030中国网络动漫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国家开放大学机考答案6个人与团队管理2025-06-21
- 2025至2030中国海洋工程防腐涂料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风险报告
- 职业病防治计划实施检查表
-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小麦检验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