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宋代散文电子教案.doc_第1页
大学语文之宋代散文电子教案.doc_第2页
大学语文之宋代散文电子教案.doc_第3页
大学语文之宋代散文电子教案.doc_第4页
大学语文之宋代散文电子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散文 总论大明王世贞曰:“文至于隋唐而靡极矣,韩柳振之,曰敛华而实也;至于五代而冗极矣,欧苏振之,曰化腐而新也。然欧苏则有间焉,其流也使人畏难而好易。”又曰:“杨刘之文靡而俗,元之之文旨而弱,永叔之文雅而则,明允之文浑而劲,子瞻之文爽而俊,子固之文腴而满,介甫之文峭而洁,子由之文畅而平。”(明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秦、汉以降,文与古殊,由简而繁,至南宋而文愈繁;由文而质,至南宋而文愈质。盖由简趋繁,由于骈文之废,故据事直书,不复简约其文词: 由文趋质,由于语录之兴,故以语为文,不求自别于流俗。(刘师培论文杂记)宋代之初,有柳开者,文以昌黎为宗。厥后苏舜钦、穆伯长、尹师鲁诸人,善治古文,效法昌黎,与欧阳修相唱和。而曾、王、三苏咸出欧阳之门,故每作一文,莫不法欧而宗韩。古文之体,至此大成。即两宋文人,亦以韩、欧为圭臬。试即唐、宋之文言之: 韩、李之文,正谊明道,排斥异端,欧、曾继之,以文载道,儒家之文也。子厚之文,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词,而知人论世,复能探原立论,核刻深,名家之文也。明允之文,最喜论兵,谋深虑远,排兀雄奇,兵家之文也。子瞻之文,以粲花之舌,运捭阖之词,往复卷舒,一如意中所欲出,而属词比事,翻空易奇,纵横家之文也。介甫之文,侈言法制,因时制宜,而文辞奇峭,推阐入深,法家之文也。立言不朽,此之谓与。(刘师培论文杂记)欧阳修集评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愈之后三百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宋苏轼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欧阳公之文,粹如金玉;苏文忠公之文,浩如江河。欧公之摹写事情,使人宛然如见;苏公之开陈治道,使人恻然动心。皆前代之所无有也。(明俞弁逸老堂诗话)永叔学昌黎,而才力不逮,然能变化,自成一家,故可继韩公之后,而雄视一代也。(高步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六) 祭石曼卿文汇评凄清逸韵。(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十一)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写入来。不知者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公祭文奇崛不及韩,清峭不及王,独情致缠绵凄恻而亦微带俗韵,若此篇是也。(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卷五)此文三提曼卿,分三段看: 第一段许其名垂后世,写得卓然不磨;第二段悲其生死,写得凄凉满目;第三段自述感伤,写得唏嘘欲绝,可称笔笔传神。(清孙琮编山晓阁选欧阳庐陵文选卷四)此一祭,盖葬既久而近经其处,触眼苍凉,不禁傺嘘唏,一写其宿草之悲也。或把作随常祭文批解,伧子又从而剿之以为活套,不足一哂。文虽极悲凉,却能向已墟境象,点出不朽精神。(古文眉铨卷六十二浦起龙评)此遣祭曼卿墓下之词,非始死而吊奠,故全在墓上着笔,而以曼卿生平之奇,串入生发。其大意从雍门子鼓琴一段脱化来。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意势矫健,音节苍凉,非六一不能为此。(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四,王文濡评)赏析石曼卿(9941041),北宋文学家,才高而未遇,遂饮酒自放,愤世嫉俗。欧阳修是其挚友,两人相识于宋仁宗景元年(1034),当时同官馆阁校勘,不到一年。其后两人分别多年,当再度相聚时,石曼卿已憔悴衰老,不久,48岁的石曼卿就英年早逝。欧阳修曾作哭曼卿和石曼卿墓表等诗文对石曼卿予以深切悼念。哭曼卿诗中说:“嗟我识君晚,君时犹壮夫。信哉天下奇,落落不可拘。轩昂惧惊俗,自隐酒之徒。一饮不计斗,倾河竭昆墟。作诗几百篇,锦组聊琼琚。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诗成多自写,笔法颜与虞。旋弃不复惜,所存今几馀。往往落人间,藏之比明珠。朐山倾岁出,我亦斥江湖。乖离四五载,人事忽焉殊。归来见京师,心老貌已癯。但惊何其衰,岂意今也无。才高不少下,阔若与世疏。骅骝当少时,其志万里途。一旦老伏枥,犹思玉山刍。而今壮士死,痛惜无贤愚。归魂涡上田,露草荒春芜。”诗中对石曼卿的诗歌才华、书法艺术作出高度评价,对彼此相识甚晚,相聚无多表示遗憾,对石曼卿的才高不遇,英年早逝表示了极度的哀痛。在石曼卿墓表中,欧阳修对其文章、才能、奇节、伟行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石曼卿去世26年后,欧阳修又派人到石曼卿墓前祭奠,并作祭文,抒发了对挚友的深切怀念。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作祭文的原委,看似一般格式,但所写的时间、“具官”等语词,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自身的境遇和感慨。欧阳修晚年因“濮王之议”,遭到权臣的排挤,于是上表请求解职。治平三年被解去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职,出知亳州。到亳州后,孤寂之情,使他常常想起那些才高未遇且已亡故的亲朋好友,写了一系列祭文,一方面是对朋友的怀念,另一方面也寄托了自己的不平之情。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正文中三呼曼卿,情真意厚,一气呵成。一呼曼卿,是赞扬其英名。所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赞颂石曼卿的英名将“著在简册,昭如日星”,即名重史册,光照千古。再呼曼卿,是感叹其坟墓的荒凉,“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本以为曼卿身躯将化为金玉之精,墓地上会长出千尺长松,九茎灵芝,而现在却是荒野散漫无边际,荆棘丛生、风凄露落、磷火飘荡。行文至此,已悲不自胜,但作者故作旷达,认为人死而化为朽壤是自然规律,自古圣贤,也不能逃脱。表面上旷放,实际上更加沉痛。三呼曼卿,是感念往昔交谊,“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这未免有悖于“圣人忘情”的古训。“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虽然说过“圣人忘情”的话,但他同时也说过:“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整篇文章情真意厚,缠绵悱恻,正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略于叙事,详于抒情、议论,且议论中融注深厚的感情。祭文基本上没有追叙石曼卿的生平事迹,而主要是通过物之盛衰、人之生死、形名之存亡的议论抒发对挚友的怀念之情。在议论中交织着主观与客观、常理与心理的矛盾,千回百转,低回凄恻,愈转愈深,体现了欧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的特点。此文在行文上具有散文赋的特点,是宋代文赋的先导,表现在变骈赋的骈偶对仗为奇偶相间的散体,变夸大扬厉的铺张为适度简练的铺陈,同时又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文章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转折变化;声律上,平仄交错,一韵到底,兼有句法上的参差美和声调上的和谐美,值得反复吟味。王 安 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祖籍太原,后徙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少好读书,文思敏捷,有匡时济世之志。19岁时,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22岁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至48岁时,主要在各地任地方官。神宗熙宁元年(1068),应诏回京,次年任参知政事,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朝内主持变法革新。几年间,相继推行均输、青苗、募役、保甲等法,在理财、整军、调整官僚机构、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因上层社会的反对和变法派的内讧等原因,熙宁七年(1074)、九年(1076)王安石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过了10年的闲居生活。晚年封荆国公。死后追封舒王,谥文。性格倔强,有“拗相公”之称。在思想上,王安石倾慕儒家的“仁政”,同时对佛学、老庄和法家思想也多有研究。一生著述颇丰,有临川集一百卷存世。集评王荆公湛深之识,幽渺之思,大较并本之古六艺之旨而于其中别自为调,刻万物,鼓铸群情,以成一家之言者也。以予观之,荆公之雄不如韩,逸不如欧,飘宕疏奥不如苏氏父子兄弟,而匠心所注,意在言外,神在象先,如入幽林邃谷而杳然洞天,恐亦古来所罕者。予每读其碑志墓铭及他书所指次世之名臣硕卿,贤人志士,一言之予,一字之夺,并从神解中点缀风刺,翩翩乎凌风之翮矣,于史汉外别为三昧也。(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十一)文贵瘦,须从瘦出,而不宜以瘦名。盖文至瘦则笔能屈曲尽意,而言无不达;然以瘦名,则文必狭隘。公(羊传)、谷(梁传)、韩非、王半山(安石)之文,极高峻难识。学之有得,便当舍去。(清刘大论文偶记)荆公崛起宋代,力追韩轨,其倔强之气,峭折之势,朴奥之词,均臻阃奥,独其规摹稍狭,故不及韩之纵横排荡,变化喷薄,不可端倪。然戛戛独造,亦可谓不离其宗者矣。(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七引清吴生语) 祭欧阳文忠公文汇评欧阳公祭文当以此为第一。(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十六)一气浑脱,短长高下皆宜。祭文入圣之笔。(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一气奔驰,不可控抑。此即介甫诋为在一国则乱一国,在天下则乱天下者也。而祭文又推服如此,岂由中之言耶!特其文,可与子瞻篇并传。(清沈德潜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三十)是篇段段叙来,可与本传相表里。而一气浑成,渐近自然,又驾大苏而上之矣。(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赏析王安石的散文大多议政说理,感情色调不浓,但他的哀祭文却有浓挚的抒情色彩,表现了性格倔强的王安石也有不能“忘情”的一面。这篇祭欧阳文忠公文就是一篇低回婉转,情深意挚,哀思绵绵的抒情文。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喜奖掖后学,史载“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王安石在年轻的时候曾得到欧阳修的嘉许,虽然欧阳修晚年曾与司马光一起反对熙宁“新法”,但王安石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未曾或忘。在欧阳修去世之后,王安石写了这篇祭文,对欧阳修的人格修养和文章学术予以高度礼赞。祭文开篇破空而来,由远及近,由天道渺茫,人事难测的议论,感叹欧阳修突然去世,然后笔锋一转,说欧阳修“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平生无憾,因而不必悲戚。接着文章便由“生有闻”、“死有传”两句生发开去,分别就欧阳修的文章学术、气节品格和卓著功勋进行评价。古人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欧阳修在“德”、“功”、“言”三方面皆有显著成就,其文章“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气节“果敢”、“刚正”、其功勋“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所以欧阳修之“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也就是说欧阳修已达到古人“三不朽”的境界。最后文章直接抒情,一方面表现了对死者的深切凭吊之情,另一方面抒发了“不可复见”的慨叹。“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其谁与归”两句表现作者对欧阳修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文章辞采纷呈,用词精审。如形容欧公“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深厚”、“高远”、“精微”等形容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善于比喻也使此篇祭文顿然生色。如形容欧阳修文章风格,一连用了四个精彩的比喻,将“豪健俊伟,怪巧瑰琦”的文风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讲究排偶,一韵到底的语言艺术使得这篇祭文富有气势,充沛淋漓,极尽哀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附录一备选课文知人王安石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非终然也,规有济焉尔。王莽拜侯,让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玺而喜,以廉济贪者也。晋王广求为冢嗣,管弦遏密,尘埃被之,陪未几,而声色丧邦,以洁济淫者也。郑注开陈治道,激昂颜辞,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奸败,以直济佞者也。於戏!“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古今一也。人贵忠信笃敬袁采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入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亦不归重也。五岳祠盟记岳飞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役,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附录二哀挽诗哭 晁 卿 衡唐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宣城善酿纪叟唐李白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唐白居易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哭朱放唐戴叔伦几年湖海挹馀芳,岂料兰摧一夜霜。人世空传名耿耿,泉台杳隔路茫茫。碧窗月落琴声断,华表云深鹤梦长。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哭刘唐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岳 鄂 王 墓元赵孟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挽王中丞(二首)明李攀龙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任胥山万里涛。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附录三宋代散文综述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长河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古代散文演变的历程来看,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正如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300余年间,出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和散文作品。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就占了六位,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从吕祖谦所编的宋文鉴、庄仲方所辑的南宋文范和今人所编的全宋文等散文总集来看,宋代散文数量繁富,佳作纷呈,风格流派众多。同时在散文理论和体式上也多有开拓,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宋代散文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北宋前期、北宋中期、南渡前后、南宋中兴和南宋末年。北宋前期,即从宋代开国到宋仁宗天圣年间,时间大约70年。首先开启宋代散文创作的是由五代进入北宋的一批文人,这些文人以徐铉、陶谷、张昭、李昉、陈彭年等人为代表,由于受五代靡丽文风的影响,他们均擅长骈文的创作。这些作家多是宿学硕儒,学养深厚,因此为文英华外发而自然流丽。代表作品是徐铉的重修说文序,全文博雅雄赡、文采斐然,流传极广。在骈体文流行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崇尚淳古,思欲革新文风的散文作家,以柳开、王禹偁为代表。他们都推崇韩愈,以散体古文为尚,倡导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如柳开的东郊野夫传,这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内容深厚平实,语言流畅自然。王禹偁“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序),为文主张宗经尊韩而有助于教化,提出文章应“传道而明心”。其代表作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抒写人生感慨,意境清幽深邃,语言简雅古淡。宋真宗、仁宗时代,文坛上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西昆体,“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西昆体作家以杨忆、钱惟演、刘筠为代表,为文宗法李商隐,以骈文相倡,雕章丽句。与此同时,穆修、石介、尹洙等人大力提倡散体古文,对西昆体进行了猛烈抨击。苏舜钦是这一时期在散文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所作沧浪亭记笔法上似柳宗元山水游记,字句凝练简洁,风格劲峭拗折。穆修等人的古文理论和苏舜钦等人的创作实绩,为古文进一步发展作好了充分准备。北宋中期,以欧阳修登上文坛为标志,宋代散文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历时80年,至苏轼去世为止。这一时期欧阳修、苏轼次第主持文坛,将宋代散文推向顶峰,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散文推向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散文流派众多,而皆以古文相称,呈现出多元分化而又整体统一的特点。其中著名的有文章派、经术派和议论派。文章派以欧阳修、曾巩为代表。欧阳修“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苏轼六一居士集叙)欧阳修的散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古文派先驱的欠缺,将文与道放在较为平等的位置上,来谈文与道的关系,而且强调“道”主要在于关心百事。在创作上他反对险怪奇涩的文风,提出“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的写作主张,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从而形成了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特点。其代表作品醉翁亭记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情文深婉。朋党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观点,显示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作文遵循其师的指点。他的散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代表作品墨池记借王羲之习书遗迹发议论,一唱三叹,委备自然。经术派的代表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以重道崇经为文学创作的指导,他的散文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如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深刻分析了宋王朝的现实,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无疑是“熙宁新法”的纲领性文章。他的短论常直陈己见,简洁峻切。如答司马谏议书,针锋相对,文笔犀利。读孟尝君传词气凌厉,势如破竹。议论派散文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三苏文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于议论,诵说古今,考论是非,明理以达用。苏洵的六国论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议论精确,深中肯綮。苏轼的散文视野开阔,哲理深刻,议论纵横驰骋。超然台记以“凡物皆有可观”为开端引发议论,归结于“游于物之外”,启人遐思。日喻一类杂论,往往翻新出奇,说理透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通过画竹一事,回忆交往,夹叙夹议,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石钟山记虽是一篇游记,但通篇以议论为主,得出深刻的哲理。赤壁赋融议论于叙事、写景、抒情之中,意境幽美而深邃。苏轼不愧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杰出文坛领袖,他的散文达到了行云流水自然成文的极致,代表着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文说中,他对自己的风格总结道:吾文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辙的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轼答张文潜书,这种风格在其名作黄州快哉亭记就有充分的表现。苏轼在主持文坛期间,曾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其中著名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李廌等六人,世称苏门六君子,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苏轼的文学思想和散文特点。黄庭坚的江西道院赋以高古之文为艳丽之格,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风格劲峭,文字优美,皆为传诵的名篇。值得注意的是,北宋中期还出现了一个道学派散文作家群体,他们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周敦颐的太极图,张载的西铭,程颐的易传序、春秋传序被道学家称为宋朝的“四篇好文字”。道学派在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在创作上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功力。他们的散文思想博大精深,文辞古朴简洁,逻辑严密,自成一派。自苏轼去世之后,宋代散文进入了第三个时期,至李清照去世为止,历时55年。宋代散文并没有因政局变化,朝廷南渡而衰落。这一时期,出现了文采派和抗战派两大散文流派。文采派的代表作家有汪藻和李清照。该派散文创作继承了欧阳修、苏轼改造骈文的成就,骈散结合、属对精工、文采斐然、自然流畅。“博极群书”的汪藻熔六经诸史于骈文创作之中,宏丽精深而又文从字顺。其代表作品隆太后告天下手书明白洞达,曲当情事,一时为天下传诵。李清照不仅以词擅名,她的散文也有精深的造诣,惜乎她的散文散佚太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金石录后序,该文表达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愤沉痛之感,其中自述流离,备极凄怆。抗战派散文以表达反对与金人妥协、主张坚决抗战为主要内容,情感激越,语词激切。该派散文以宗泽、李纲、胡铨、岳飞等人为代表。宗泽之文,慷慨激昂,表现一片报国忠心。李纲之文雄深雅建光明磊落。胡铨之文议论闳远,于诸体散文皆有建树。民族英雄岳飞,其文忠愤激切,议论持正,他的出师奏札、谢赦表、五岳祠盟记皆是豪情激荡、鼓舞人心的佳作。自高宗绍兴末年至理宗端平年间,是南宋散文创作的繁荣期,宋代散文进入了第四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事功派、理学派、永嘉派、道学辞章派等诸多散文流派交相辉映的局面。事功派散文作家有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辛弃疾、陈亮等人,陈亮、辛弃疾是事功派的核心人物。陈亮是一位事功派哲学家,他的散文议论纵横驰骋,有兵家和纵横家的气派,代表作品有酌古论、中兴五论、陈子课稿、上孝宗皇帝书等。辛弃疾是一位抗金民族英雄,他的散文文意宏伟、气势雄壮。其代表作品美芹十论、九议等审时度势,议论周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理学派散文以朱熹、吕祖谦、张栻为代表,他们均以理学名世,有深厚的学养。他们的散文创作既有哲理的研讨,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务实精神。理学大师朱熹,于各体散文皆有造诣,其代表作品庚子应诏封事、百丈山记、送郭拱辰序,或言事推理,或记游写景,或叙事论艺,皆见深厚的功力与艺术涵养。永嘉派散文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为代表,其中叶适是凌跨一代的散文大家,尤擅长碑状、记、序等文体,其水心文集中的各体散文体现了永嘉派散文博古通今、讲究实用、意趣高远、词藻佳丽的文风特征。道学辞章学派出现在南宋中后期,该派散文融道学派和文章派于一体,讲究穷理致用、华实相融,代表人物有真德秀、魏了翁、林希逸等人。自理宗端平年间至南宋灭亡,是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南宋末年,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派将宋代散文推向最后一个高潮,他们以慷慨激昂、悲壮雄劲的旋律结束了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南宋末年,随着蒙元贵族的入侵,文人的爱国精神极为昂扬,文天祥、谢枋得、刘辰翁、郑思肖、谢翱等人,一面抗元救国,一面用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大量优秀散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谢枋得的却聘书、刘辰翁的文山先生像赞、郑思肖的文丞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