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临汝窑青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做作者c :隅薛准 。 幻降妒亏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卅i 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 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户芹净洳嗍蜥( 月 摘要 摘要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是五大名 窑之一,它的出现将宋代的制瓷业推上了巅峰。临汝窑青瓷是汝窑的主要部分, 本文尝试对临汝窑青瓷进行考古学初步综合研究。 本文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对临汝窑青瓷的研究进展情况。在前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尽力收集窑址、窖藏、墓葬出土和馆藏文物中关于临汝窑青瓷的详细材 料,对典型器类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从器物的类型、工艺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探 讨,对临汝窑青瓷进行了分期尝试,暂将临汝窑青瓷分为四期,晚唐一宋初是初 创阶段,北宋中期是发展成熟阶段,北宋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金元时期走向衰 落。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临汝窑青瓷的发 现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临汝窑青瓷的主要窑址和制烧工艺,初步分析了 烧造工艺对烧制临汝窑青瓷的影响。第三部分,对临汝窑青瓷典型器物进行类型 学研究,对临汝窑青瓷的装饰方法和装饰题材进行分类,反映了临汝窑青瓷的类 型和纹饰特征。第四部分,对临汝窑青瓷进行分期,通过临汝窑青瓷的兴盛与衰 落的过程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第五部分,探讨临汝窑与周边主要窑口的关系, 梳理了临汝窑青瓷的源流及其对周边瓷窑的影响。第六部分,结论,对临汝窑青 瓷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临汝窑青瓷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阶段性明显;临汝 窑青瓷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 烧制临汝窑青瓷的窑口众多,遍布临汝四乡及内乡、禹州、宜阳、新安等 地。以往对临汝窑青瓷的探讨偏重于单个窑口,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近几年的窑址发掘确定了地层关系,为系统研究临汝窑青瓷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通过对临汝窑青瓷的初步系统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临汝窑青瓷的烧制年代及 其范围,并剖析临汝窑与其它主要瓷窑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临汝窑青瓷汝窑窑具装饰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t h em o s tg l o r i o u sp e r i o di na c h i n e s ep o r c e l a i nh i s t o r y , t h e r e h a v eb e e nf i v ef a m o u sk i l n s r uk i l nw a so n eo ft h ef i v ef a m o u sk i l n s ,i tp u s h e d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p o r c e l a i no n t ot h ep e a k l i nr uk i l no fr u k i l nw a st h em a i np a r t ,t h e t h e s i s a t t e m p t st oc a r r yo u t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 t ol i nr u p o r c e l a i n 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r e s e a r c ho fh a l f - c e n t u r yo nt h ec l i n i c a lp r o g r e s so f p r or ul i nr u p o r c e l a i n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c o l l e c to fk i l n ,c e l l a r s ,t o m b s , a n dc o l l e c t i o n so f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u n e a r t h e di nt h ed e t a i l so nt h ep r or ul i nr u p o r c e l a i nm a t e r i a l s ,c a r r yo u tt h et y p i c a lc l a s st y p o l o g ya n a l y s i s w ee x p l o r es u c h f a c t o r sa st h el e v e lo f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o b j e c t so ft h et y p eo ft e c h n o l o g y , p r or u l i nr ut e n t a t i v e l y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e r i o d s ,t h el a t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_ e a r l y o fs o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i n i t i a ls t a g e s ,t h ei n t e r m e d i m eo fn o h e ms o n gi sam a t u r e s t a g e ,d u r i n gt h eh e y d a yo fa d v a n c e dt ot h es t a g e ,a n dj i n y u a nd y n a s t i e sd e c l i n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d e f i n e st h ec o n c e p t sa n d d e s c r i b e st h ed i s c o v e r ya n dc l i n i c a l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d e s c r i b e st h em a i nc l i n i c a l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k i l n s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s i n t e r i n gp r o c e s s ,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a n a l y s eo ft h ef i r i n gp r o c e s so nt h ef i r i n go ft h ep r o v i s i o n a l l i nr u p o r c e l a i n t h e 仳r dp a r ts t u d i e st h e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a r t i f a c t st y p i c a lt y p o l o g i c a l ,o n t h ep r o v i s i o n a l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d e c o r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d e c o r a t i v e t h e m e s ,r e f l e c t i n gt h et y p eo ft e m p o r a r y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a n dd e c o r a t i v ef e a t u r e s t h e f o u r t hp a r tp h a s e d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t or e v e a lt h ed y n a m i c sp o r c e l a i nb yt h er i s ea n d d e c l i n eo ft h ep r o c e s so f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 t h ef i f t hp a r ts t u d i e dr e l a t i o n so ft h el i n r ub e t w e e nt h em a j o rk i l n sa n dt h en e i g h b o r i n g ,c a r d i n gat e m p o r a r yr uk i l n sa r o u n d t h eo r i g i na n di t si m p a c t c o n c l u s i o ns u m m a r i s e dt h ep r o v i s i o n a l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 c o n c l u d i n gt h e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f i r e di n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s t a g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 c l e a rf o r m e db ym a n yf a c t o r s t h e r ew e r em a n y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f i r i n gk i l n s ,a r o u n d t h e l i n r ut o w n s h i p , y u z h o u ,y i y a n g ,x i n a na n do t h e rp l a c e s p a s tr e s e a r c ho f 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f o c u s e do n i l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k i l n sp o i n t so u t ,l a c ko f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t y p o l o g yo ft h es y s t e m ,t h e k i l n sw e t ee x c a v a t e di nr e c e n ty e a r st op r o v i dt h ec o n d i t i o n sa n d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t h e s t u d yo fc l i n i c a l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 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yo ft h ec l i n i c a l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r e c o v e r e df i r i n gt i m ea n dt h e r a n g e l i nr up o r c e l a i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a n di t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c e l a d o nw a sm a d et oa n s w e r k e yw o r d :l i n r uk i l nq i n gp o r c e l a i n r uk i l nk i l nt o o ld e c o r a t i o n i i i 目录 目录 1 引言1 1 1 相关概念的说明和研究范围的界定1 1 1 1 汝窑1 1 1 1 1 汝官瓷。2 1 1 1 2 临汝窑及临汝窑青瓷3 1 1 2 研究范围的界定3 1 2 临汝窑青瓷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4 1 3 临汝窑青瓷的发现与研究4 1 3 1 临汝窑青瓷的发现概况4 1 3 2 临汝窑青瓷的研究5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8 2 1 临汝窑青瓷各窑址的分布格局8 2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9 2 3 制烧工艺1 2 2 3 1 窑炉1 2 2 3 2 窑具1 3 2 3 3 支烧及其它( 图2 6 ) 1 5 2 3 4 制烧工艺1 5 3 临汝窑青瓷的装饰、类型1 7 3 1 临汝窑青瓷的装饰艺术1 7 3 1 1 临汝窑青瓷的装饰方法1 7 3 1 2 临汝窑青瓷的装饰题材1 8 3 1 2 1 文字类1 8 3 1 2 2 花卉类1 9 3 1 2 3 动物类:2 0 3 1 2 4 人物类2 1 i v 目录 3 i 2 5 其它2 1 3 2 临汝窑青瓷的形制分析2 3 4 临汝窑青瓷的分期3 6 4 1 晚唐一宋初3 6 4 2 北宋中期3 8 4 3 北宋晚期4 0 4 4 金、元时期4 1 5 临汝窑与周边主要瓷窑的关系4 3 5 i 临汝窑和宝丰清凉寺汝窑4 3 5 2 临汝窑与耀州窑4 6 5 3 临汝窑与越窑5 0 6 结语5 3 附表二5 5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 1 参考文献6 2 后记6 5 v 插图目录 插图目录 图2 1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一8 图2 2 窑炉1 3 图2 3 垫圈1 3 图2 4 匣钵1 4 图2 5 研磨器1 4 图2 6 支烧及其它1 5 图3 1 文字纹1 8 图3 2 菊花纹1 9 图3 3 牡丹纹1 9 图3 4 交枝花卉2 0 图3 5 莲、鱼图2 0 图3 6 鱼鸭海水2 1 图3 7 连生贵子2 1 图3 8 景物配合2 2 图3 9 临汝窑青瓷直口碗2 3 图3 1 0 临汝窑青瓷敞口碗2 4 图3 1 l 临汝窑青瓷敛口碗2 5 图3 1 2 临汝窑青瓷花口碗2 5 图3 1 3 临汝窑青瓷侈口碗2 6 图3 1 4 临汝窑青瓷类型图2 6 图3 1 5 临汝窑青瓷敞口盘2 7 图3 1 6 临汝窑青瓷花口盘2 7 图3 1 7 临汝窑青瓷敛口盘2 8 图3 1 8 临汝窑青瓷侈口盘2 8 图3 1 9 临汝窑青瓷碟2 8 图3 2 0 临汝窑青瓷敞口盏2 9 图3 2 1 临汝窑青瓷盘口盏2 9 图3 2 2 临汝窑青瓷盂3 0 图3 2 3 临汝窑青瓷洗3 0 图3 2 4 临汝窑青瓷盆3 0 图3 2 5 临汝窑青瓷杯3 l 图3 2 6 临汝窑青瓷灯3 1 图3 2 7 临汝窑青瓷钵:3 1 图3 2 8 临汝窑青瓷盒3 2 v i 插图目录 图3 2 9 器座3 3 图3 3 0 器盖3 3 图3 3 1 临汝窑青瓷瓶3 4 图3 3 2 临汝窑青瓷罐3 5 图3 3 3 临汝窑青瓷炉3 5 图4 1 晚唐一宋初临汝窑青瓷典型器物图3 7 图4 2 北宋中期临汝窑青瓷典型器物图3 8 图4 3 北宋后期临汝窑青瓷典型器物图4 0 图4 4 金元时期临汝窑青瓷4 2 附表( 临汝窑青瓷窑址一览表) 5 5 v l i 1 引言 1引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使“土 与“火 的 艺术得到了升华,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连续不断的陶瓷工艺技术。它 是世界文明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宋代,南北各地形成了六大瓷窑体系和五大名窑。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 一,以青瓷著称,临汝窑青瓷是汝窑的主要部分,对临汝窑青瓷进行综合研究 是有意义的。临汝窑青瓷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和方法对研究的顺利进行至关 重要,有必要详细说明。 1 1 相关概念的说明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文研究中主要涉及汝窑、临汝窑、临汝窑青瓷、汝官瓷等相关概念。这 些概念对临汝窑青瓷的研究关系密切。 1 1 1 汝窑 汝窑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源于临汝县及其周边地区,临汝县在宋代隶属汝 州,窑以地命名,故名汝窑。它以优质的青瓷产品驰名海内外,与开封官窑、 禹县钧台窑、曲阳定窑、浙江哥窑共同引领了宋代的瓷业发展,闻名于世。主 要窑址包括临汝严和店窑、宝丰清凉寺汝窑、新安窑、宜阳窑、内乡大窑店窑 和禹县钧台窑的汝瓷烧造区等。 宋佚名百宝总珍集卷九曾描述:“汝窑土脉滋媚,与高丽器物相类,有 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民国时期许子衡在饮流斋说瓷“说窑第二 中记述:“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 润,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纹者,有棕眼隐若蟹爪者尤佳。豆 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底 有芝麻花细小挣钉,乃真物也。其色纯净深穆 。 汝窑在青色釉方面,铁的还原已至完成阶段,在我国青瓷史上,乃是一划 1 引言 时代的标志。 汝窑有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专为宫廷贵族烧制御用瓷器,碗、盘、洗 类器皿多采用外裹足满釉支烧,最标准的釉色是天青色,色泽光亮莹润,釉面 光素无纹,有鱼鳞状开片,烧造时间短,量少而质精;另一部分是为民间烧制 瓷器,器表注重装饰,多为印花、刻花青瓷,烧造时间长,数量大,产品极为 丰富,前者称为“汝官窑 ,后者称为“临汝窑 瞄1 。 1 1 1 1 汝官瓷 2 0 0 0 铀0 0 2 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清凉寺村内找到了北宋后期专门为 宫廷烧制汝瓷的官窑烧造区。但为了将汝官窑址与其他窑址相区别,可以遵循 考古学命名惯例,按现在考古所在地的地名命名各个窑口。如把宝丰清凉寺村 内的汝窑烧造区称作“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川3 1 。宝丰清凉寺汝窑先后经历了不同 的发展阶段,即初创期的民用阶段,成熟期专为宫廷烧造青瓷器的御用阶段, 衰落期的民用阶段等。 。 宝丰清凉寺汝窑成熟期专门为宫廷烧造的青瓷器与其他汝窑青瓷有着不同 的特点: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卵青、虾青、月白,晶莹温润;釉层呈半 透明状,有较强的乳浊感;片纹隐若蟹爪,亦有通体匀净无片纹者;纹样题材 有莲花纹、菊纹、龙纹、弦纹、鱼纹、祥云纹、兽面纹和动物造型等h 1 。为便于 区分宝丰清凉寺汝窑在宋哲宗元祜元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烧造的汝窑青瓷与其 他汝窑址烧造的临汝窑青瓷,也便于区分汝官瓷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烧制的民用 青瓷,沿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主编的宝丰清凉寺汝窑一书的观点,将宝丰 清凉寺窑称为宝丰清凉寺汝窑址。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为宫廷烧造的成熟期汝窑青瓷即人们常说的“汝官瓷 , 约指宋哲宗元祜元年( 公元1 0 6 8 年) 至宋徽宗崇宁五年( 公元1 1 0 6 年) 2 0 年 间宝丰清凉寺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的汝窑青瓷,釉色以天青、淡天青为主畸1 ,胎 质呈香灰色,主要器物有碗、盘、盏、盏托、碟、钵、壶、洗、盒、套盒、瓶、 器盖、盆、薰炉、尊、杯、樽、罐三足筒形器、狮子、麒麟和器座等。 【1 1 赵青云河南陶瓷史 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 9 9 3 9 4 1 2 冯先明河南省临救县宋代汝窑址调查 j 文物,1 9 6 4 ,( 8 ) :2 3 【3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 m 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8 1 4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 m 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8 1 2 6 1 3 2 1 5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 m 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8 7 5 2 f 1 引言 1 1 1 2 临汝窑及临汝窑青瓷 “临汝窑”的名称是冯先铭先生1 9 6 4 年对河南省临汝县宋代瓷窑遗址调查 后提出的n 1 ,临汝窑是汝窑的民窑部分,为民间烧造日常用具,范围广,数量多, 是汝窑的主要部分。 临汝县境内有丰富的制瓷原料,为宋代汝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 以往的调查,发现烧制汝瓷的窑址多处。内乡、新安、宜阳、禹县、宝丰、郏 县、鲁山等许多地区发现同类汝窑青瓷窑口,从而形成了以临汝县为中心烧制 汝瓷的窑群。各个窑口之间烧制的汝窑青瓷,在釉色、造型、装饰方法、装饰 题材等方面趋于一致,差别细微,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成 一个整体。临汝窑青瓷窑场产品丰富,以青瓷为主,亦兼烧白地黑花瓷、天目 瓷、三彩瓷、酱釉瓷、花釉瓷和钧釉瓷等。 一 宋、金、元时期汝窑青瓷有三大类:一类是豆青和天蓝釉素面瓷,有的釉 面呈玻璃光,有的釉面青中偏黄;二类是具有耀州窑青瓷特征的刻、印花青瓷; 三类是钧窑系的钧釉瓷口1 。前两类的青瓷,刻花和印花是装饰的主要特点,题材 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多为喜庆吉祥的图案,如牡丹、菊花、莲花、童子、鱼 鸭、海波等,这些青瓷器既满足了当地民众生活的需要,又表现出了自身的特 色,它们是汝窑的主要部分,冯先铭先生称其为“临汝窑青瓷 。临汝窑青瓷既 指临汝窑窑口烧制的素面、刻花、印花青瓷,又指其他窑口兼烧的临汝窑青瓷 器。临汝窑青瓷注重器表装饰,多采用刻花和印花装饰方法,装饰题材丰富多 样,釉色有豆青、豆绿、葱绿、青绿、鱼肚白等,釉层匀净,开片细密,玻璃 质感较强,烧造时间长,产量大,品种丰富口1 。 1 1 2 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文主要研究汝瓷的民用部分,即临汝窑青瓷。临汝窑窑口烧制的瓷器品 种丰富,本文仅涉及临汝窑青瓷,其它瓷类品种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临汝窑青 瓷包括原汝州境内烧造的汝窑青瓷,汝州地区邻近的宜阳、新安、内乡、禹州 等窑口烧制的临汝窑汝窑青瓷,以及其它地区出土、窖藏、馆藏的临汝窑青瓷。 1 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址调查 j 文物,1 9 6 4 ,( 8 ) :2 3 1 2 】汪庆正汝窑浅议 g 见河南文物研究所编河南古瓷窑址资料汇编郑州: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印1 9 8 5 。9 9 3 1 冯先明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址调查 j 文物,1 9 6 4 ,( 8 ) :2 3 3 1 引言 1 2 临汝窑青瓷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前,对汝官瓷的研究比较多,临汝窑青瓷研究是相对薄弱环节,虽然对 临汝窑个别窑口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如严和店窑、宝丰清凉寺窑、禹州钧台 窑汝瓷烧造区等,但缺少综合性研究,未能反映临汝窑青瓷的全貌。对其进行 系统综合研究,通过其发生、发展、兴盛、衰败的历程揭示临汝窑青瓷的演变 规律,探讨其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汝官瓷的起源,及其和临汝窑青瓷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 一,对临汝窑青瓷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临汝窑青瓷和汝官瓷的产生 及其二者的关系;对临汝窑青瓷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利于揭示临汝窑同周边 主要瓷窑的关系。 本文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考古类型学的 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 3 临汝窑青瓷的发现与研究 烧造临汝窑青瓷的窑口众多,为了系统全面的反映临汝窑青瓷的面貌,有 必要对临汝窑青瓷的发现与研究现状进行说明。 1 3 1 临汝窑青瓷的发现概况 目前发现的临汝窑青瓷主要有窑址出土、墓葬出土、窖藏出土、馆藏文物、 码头遗址出土、调查采集等。 临汝窑青瓷窑口众多,瓷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有严 和店窑、宝丰清凉寺窑、内乡大窑店窑、新安城关窑、宜阳锦屏山窑、禹县钧 台窑、鲁山段店窑等。墓葬出土的临汝窑青瓷有:宋魏王赵颓夫妻合葬墓出土 临汝窑青瓷碗3 件n 1 ;密县五虎庙北宋冯京夫妇合葬墓出土临汝窑青瓷碗3 件、 盏来件、注子1 件嗍;河南信阳发现的元代墓葬中出土有临汝窑青瓷碗1 1 件口1 ; 山东宋墓出土临汝窑青瓷碗盘各一件h l 。洛阳安乐出土窖藏瓷器4 5 件,有1 6 件 【1 】周到宋魏上赵顿夫妻合葬墓 g 见孙进己,孙海主编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郑州:中州吉籍出 版社,1 9 9 9 5 9 1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密县五虎庙北宋冯京夫妇合葬墓 g 见孙进己,孙海主编中国考古集成( 华 北卷)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9 2 3 2 2 3 3 1 3 】关玉翠,赵新来,范殿钧河南信阳发现元代残墓 j 考古,1 9 6 6 ,( 4 ) :2 2 9 a 一2 3 0 嗍马玺伦山东沂水宋墓 j 考古, 1 9 8 5 ,( 2 ) :1 8 5 1 8 6 4 1 引言 临汝窑青瓷n 1 。馆藏临汝窑青瓷有:广东博物馆藏有碗4 件、盘3 件、小碟1 件 嘲;中国历史博物馆图录中有香炉1 件;河南省汝瓷博物馆较多。 1 3 2 临汝窑青瓷的研究 临汝窑青瓷的研究与汝窑的研究息息相关,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临汝 窑青瓷窑址的调查与试掘;汝官窑的发现及其和临汝窑青瓷的区分;临汝窑青 瓷年代的探讨。 第一阶段:临汝窑青瓷窑址的调查与试掘 临汝窑青瓷及窑址的调查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1 9 3 0 年,日本人原田玄讷 在河南省临汝县进行了调查,对临汝窑青瓷有了初步见解,认为汝瓷就是北方 青瓷,它是俗称丽水窑的主要制品。 1 9 3 7 年特维德在汝窑考中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汝瓷完全不同于北方 青瓷,而是一种接近于宋官窑的优秀青瓷。首次把汝瓷和常见的北方青瓷进行 区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展,对汝窑址的寻找工作 逐步展开。五十年代进行了三次调查,发现了以临汝县为中心的汝窑址多处。 1 9 5 1 年陈万里先生对临汝县境内的汝窑址进行了调查,对临汝县的古瓷窑 址有了全面的认识。发表了汝窑的我见一文,揭示了汝窑青瓷的早期产物, 即临汝窑青瓷,否定了俗称丽水窑的刻花、印花青瓷是历史上所云的汝窑,解 释了汝窑地区烧造钧瓷的原因1 。1 9 5 6 年洛阳专区文管会发表了汝窑址调查 简报,扩大了临汝窑址的范围。 1 9 5 8 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调查了严和店、大峪店两个窑区的9 处窑 址,并对严和店窑址进行了发掘,发表了汝窑址的调查与严和店的发掘,对 汝窑址的分布有了明确的认识,确认两窑区附近尚有窑群1 1 处,并对临汝窑的 窑炉、窑具、烧造工艺、遗物有了清晰的认识,论证了汝窑生产青瓷的时间当 距熙宁年间更远,可能始于北宋初年,也许还要更早h 1 。 【l l 张剑洛阳安乐宋代窖藏瓷器 g 见孙进己,孙海主编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郑州:中州古籍出 版社,1 9 9 9 5 4 3 1 2 1 宋良壁广东省博物馆藏河南几个窑口的唐、宋陶瓷 g 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河南钧瓷汝瓷与 三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 9 8 7 6 7 【3 】陈万里汝窑的我见 j 文物参考资料,1 9 5 1 ,( 2 ) :4 6 5 3 1 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汝窑址的调查与严和店的发掘 j 文物参考资料,1 9 5 8 ,( 1 0 ) :3 2 3 5 5 i 引言 1 9 6 4 年冯先铭先生在河南临汝、禹县进行了汝窑址的复查,1 1 处瓷窑遗址 中有8 处钧窑遗址,3 处汝窑系遗址,发表了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的调 查一文,指出“汝窑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 烧制时间短,生产数量少,而质量则很精;一部分是为民间烧制的瓷器,现在 称它:临汝窑,这是汝窑的主要部分其烧造时间长,生产数量多,质量也比 较好。n h 并推断临汝窑开始于北宋早期,晚于陕西耀州窑。 第二阶段:汝官窑的发现及其和临汝窑青瓷的区分 八十年代以来,对临汝窑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是调查和发掘了部 分临汝窑青瓷窑址,找到了汝窑的官瓷烧造区,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从制烧工 艺到瓷器特征等多方面区分了临汝窑青瓷和汝官瓷。 1 9 7 7 年,叶拮民先生根据在宝丰清凉寺汝窑调查时采集到的天青釉汝瓷片 的化验结果,提出了宝丰清凉寺是寻找汝官瓷的重要线索。 1 9 8 5 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汝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部分发掘,毛保亮等 同志发表了河南临汝严和店汝窑遗址的发掘一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对严和店窑址进行了研究,得出临汝严和店瓷窑址烧造的青瓷为民用产品,文 化内涵丰富,质量较好,年代为北宋的中期和后期。从而有力的证明了临汝窑 青瓷在北宋的中后期已经十分成熟。同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多年调查的基 础上编印了河南古瓷窑址资料一书,书中汇集了临汝窑青瓷窑址的详细情 况,为临汝窑青瓷的系统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详实的材料。 1 9 8 7 年1 0 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著的河南 钧瓷汝瓷与三彩一书,总结了1 9 8 5 年郑州年会的讨论成果,对临汝窑青瓷进 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论述了临汝窑青瓷的烧造历史、纹饰特点、造型特征、胎 釉的理化特性等,进一步区分了临汝窑青瓷和汝官瓷的异同。 赵青云先生编著的河南陶瓷史于1 9 9 3 年,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 行,该书系统的论述了河南地区陶瓷发展的兴衰。从陶瓷的起源,到唐宋时期 的昌盛,直至金元时期的衰落。综述河南地区各窑系之间的演变规律,并且对 各个窑口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书中对临汝窑青瓷的窑址范围、主要器类、进 行了概述,尤其是对各窑口的装饰方法和装饰题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三阶段:临汝窑青瓷年代的探讨 【1 1 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址调查 j 文物,1 9 6 4 ,( 8 ) :2 3 6 1 引言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从1 9 8 7 年到2 0 0 0 年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先后进行了六 次发掘,明确了宝丰清凉寺窑的窑址范围、窑场性质、烧造历史、烧制品种、 汝官瓷的年代、烧制工艺、装饰技法等,出土了完整的汝官瓷,使临汝窑青瓷 和汝官瓷两个全新的概念展现在人们面前。 1 9 8 6 年,上海博物馆根据宝丰瓷厂王留现先生提供的标本前往宝丰清凉寺 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为宫廷烧造汝瓷的窑址,汪庆正先生等著了汝窑的 发现一文,确认了宝丰清凉寺窑为汝官窑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 9 8 7 年1 0 月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进行了试掘, 确定了窑址的范围及中心区,出土了大批瓷器、窑具,并发现一个小窖藏,清 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他们认为清凉寺窑是一个民间综合窑场,主要 是生产民用瓷,北宋初年开始烧造,历经宋、金、元时期u 1 。 1 9 8 8 - 1 9 8 9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进行了两次发掘。根 据窑址的地层关系,确定了为宫廷烧制汝瓷的具体年代,初步了解了清凉寺窑 址的文化面貌和发展历程。但未发现为宫廷烧造汝瓷的窑炉等遗迹暖1 。1 9 9 8 年 的第四次发掘,仅得到2 0 0 余片御用汝瓷标本。 1 9 9 9 年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村内进行了钻探与试掘,发现 了宋代地层中不同于其它窑址的匣钵和窑具,确认了为宫廷烧造汝瓷窑址的具 体位置口1 。2 0 0 0 年,宝丰清凉寺窑第六次发掘获得了突破,不仅找到了汝官窑 瓷器的烧造区,清理出了窑炉、作坊等窑址遗迹,而且发现了相当多的新器型, 获得了多组地层关系,建立了汝窑青瓷研究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的标尺,揭 开了汝官瓷的真面貌h 1 ,把临汝窑青瓷和汝官瓷的不同特点完全区分。 赵青云先生在宋代汝窑一书中对临汝窑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分类进行 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文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详实的资料。 ,【i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 j 文物,1 9 8 9 ,( 1 1 ) :5 【2 】赵文军,赵文斌探古寻秘一汝窑考古的最新发现 j 文物世界,2 0 0 1 ( 2 ) :3 4 【3 l 孙新民清凉寺:欲解汝官窑烧造之谜 n 中国文物报,2 0 0 0 ,1 0 ,2 2 ,( 5 ) 【4 】郭木森,赵文军汝官窑瓷器烧造区我们找到丫 n 中国文物报,2 0 0 0 ,1 0 ,1 8 ,( 1 ) 7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各地古窑址的调查蓬勃兴起,汝窑址更是人们 关注的焦点。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考古工作者以临汝县为中心对烧制汝窑青 瓷的窑口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窑址多处,基本上是临汝窑青瓷窑址。 2 1 临汝窑青瓷各窑址的分布格局 图2 1 临汝窑青瓷窑址分布图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临汝窑青瓷窑址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 地区,向北延伸到太行山麓东南部,向南至汉水之滨。大致分为四个区域:河 南中部,以平顶山市汝州为中心,形成了临汝窑青瓷的中心烧造区;河南西部, 以新安县和宜阳县为中心,形成了临汝窑青瓷窑址的西部烧造区;河南省南阳 市的内乡大窑店窑,是河南南部烧造临汝窑青瓷的窑址;河南省的北部,地处 黄河北岸,太行山的南麓,窑址众多,兼烧临汝类青瓷,产品没有特色。这种 窑址格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因素: 第一,窑场周围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比较稠密,有交通要道通向周边。 第二,窑场周围有丰富的水源、燃料、釉药、瓷土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第三,窑场周围形成了瓷器烧造技术传承与交流的优良环境。 2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 临汝窑青瓷窑址较多,遍布临汝县及周边地区,下面对主要窑址加以介绍。 临汝严和店窑 严和店窑位于临汝县县城南1 2 公里左右的蟒川乡严和店村北。由于严和店 村北部和西部是丘陵山地,蟒川河流经严和店的东南部,形成了严和店村西北 高东南低的坡状地形,西北山地的水流经村庄然后流入蟒川河,严和店汝窑址 便座落在河西岸,面积约8 0 0 0 0 平方米,文化层约2 5 米厚。 严和店汝窑址是临汝县汝窑址的重要部分,遗址地表窑具和瓷片到处都是, 窑炉遗迹幸存于村西北部的断崖上。窑具有匣钵、垫饼、垫圈、支垫、研磨器、 梯形砖、石杵、窑支具等。器物有碗、盖、瓶、盘、盏、尊、炉、狮子、器盖、 器座、化妆盒等。釉色以豆青为主,装饰题材有花卉图案和动物形象,写实性 比较强,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 宝丰清凉寺窑 宝丰清凉寺窑位于宝丰县向西2 0 千米的大营镇清凉寺村。宝丰县辖区内丘 陵山地密布,众多潜山为豫西伏牛山东麓的余脉。山地丘陵中蕴藏着丰富的矿 产资源,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与制瓷业关系密切的煤炭、耐火 黏土、石英、长石、玛瑙、陶土等遍地皆是。宝丰清凉寺窑就座落在这些山地 丘陵之中,窑区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响浪河穿窑址而过,现在成为一条季节 【l 】毛宝亮,赵志文,赵文军河南临汝严和店汝窑遗址的发掘 g 见孙进己,孙海主编中国考古集成 ( 华北卷)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9 5 3 2 9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 性小河,干涸的河床已失去往日的欢腾,仅有苍凉的顽石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遗址长1 7 5 0 米,宽3 0 0 - 5 5 0 米,南至韩庄村南,北边到清凉寺村东北部,面积 达7 0 万平方米。 窑址大致可分为清凉寺村和村南到韩庄一带两大烧造区。前者为宫廷烧造 汝瓷,后者为民间烧造临汝窑青瓷。汝官瓷烧造区位于清凉寺村一队村民的宅 基下。 窑址遗迹有窑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烧灰池、灰坑、辘轳坑、水井 等。窑具有支烧、匣钵、火照、火照插饼、支顶钵、支顶具、和炉条。窑址内 遗存的瓷器有宫廷用瓷和民用瓷两种,器型有碗、器盖、瓶、盘、盏、尊、炉、 狮子、器盖、器座、化妆盒、洗、套盒、盏托、钵、壶、熏炉、樽、杯、三足 筒形器、麒麟、罐、执壶等。,釉色以青釉为主,亦有白釉、黑釉、柿叶红釉、 钧釉和三彩等,但数量较少。装饰方法先进,题材丰富口1 。 新安窑 河南省新安县地处黄河之阳,外方山之阴,东连洛阳,西接虢国旧地。山 地丘陵遍布辖区,其间瓷土、釉药、煤炭、耐火土等制瓷原料蕴藏丰富,使瓷 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 新安县的瓷窑址多集中在县城北部畛河两岸的台地上,具有代表性的临汝 窑系青瓷窑址北冶和庙后就在畛河支流的北岸,窑址东西长5 0 0 米,南北宽9 0 米;另一重要的临汝窑系青瓷窑址新安县城关古瓷窑址位于县城的西南角,窑 址东西长约9 0 0 米,南北宽约3 0 0 米,面积2 7 0 0 0 0 平方米。 城关窑址发现有窑炉,灰坑遗迹,文化层厚约1 5 2 5 米。窑具有匣钵、 垫饼、垫圈、支烧、器托、窑衬、擂杵器等。品种有临汝窑青瓷、白地黑花瓷、 天目瓷、影青瓷、元钧、三彩瓷等,器型有碗、盘、洗、高足碗、高足杯、碟、 盆、等、钵、盂、瓶、注子、瓜形罐、器盖、多折洗等。装饰方法有刻花、印 花、剔花、划花等,临汝窑青瓷有素面和刻、印花两种类型口1 。 宜阳窑 宜阳县和新安县南北相连,地理位置和新安县有许多相似之处,宜阳县是 【i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 m 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8 3 1 3 2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三清凉寺汝窑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 g 见孙进己,孙海主编中国考古集 成( 华北卷) 郑州:中州古籍i j 版社, 9 9 9 1 4 0 6 【3 1 赵青云,王典章新安古瓷窑址的新发现 g 见孙进己,孙海主编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9 1 4 1 8 、1 4 2 1 l o 2 临汝窑青瓷主要窑址 临汝窑青瓷的主要烧造地点。窑址在宜阳县城和县城西李沟的二里庙、三里庙 一带,分别称为宜阳城关窑和宜阳锦屏山窑。 宜阳城关窑位于县城内党校东南1 0 0 米处,现在已是居民的住宅,遗址东 西长约1 0 0 米,南北宽约3 0 米,此遗址是临汝窑青瓷的单纯烧造地点。 宜阳锦屏山窑位于县城西李沟的二里庙和三里庙一带,因靠锦屏山,故称 为宜阳锦屏山窑。烧造临汝窑青瓷的具体地点在二里庙村南偏东约1 5 0 米处的 河畔台地上,面积约4 0 0 平方米; 红窑村北河滩的台地上是锦屏山窑另一处烧造临汝窑青瓷的遗址,面积约 6 0 0 平方米。宜阳临汝窑青瓷分为单色和豆青,有光素无纹者,亦有刻、印花者。 纹饰多为菊花和牡丹纹。 内乡大窑店窑 内乡大窑店窑,是河南南部唯一一处烧造临汝窑青瓷的窑址,即历史上坦 斋笔衡等古籍上记载的“邓窑 。“邓窑 始于唐,盛于宋,是两宋时期烧造 临汝窑青瓷的重要窑口。内乡大窑店窑西依伏牛山地,南邻汉水的源头,位于 南阳市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桥梁养护知识培训课件
- 2026届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客户服务经理面试技巧全解析高级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陪诊师考试重要提示与试题及答案
- 投标文件中售后应急预案方案
- 2025年城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保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村级儿童之家档案员招聘考试重点回顾
- 公务员转任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家畜饲养员及繁殖学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2024-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意大利足协协议书
- 减重代谢外科个案管理体系构建
- 喷雾降尘合同协议
- CNAS-CC121-2017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及认证的能力要求
- 沙石购买合同协议
- 小学生依法治国课件
- 食堂自带碗筷管理制度
- 延期退休协议书范本
- 老年防诈骗知识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