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美学之“化 范畴研究 美学专业 研究生:彭静指导教师:李天道 摘要:“化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发端于周易 的“天地氲氤,万物化醇”。它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丰富的含义,主要有:一 是化生、二、是变化、三、是教化、感化。四、物化。本文就试图从这四个方 面来阐释“化 范畴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化生、变化、教化、物化 o nt h er e a s e a r c ho f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a b s t r a c t :“h u a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c a t e g o r yt h r o u g h o u t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i t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 “t h ew o r l di sf u l lo fc l o u da n dt h e n e v e r y t h i n gb e g i n st oc o m ei n t ob e i n g ”,as e n t e n c ef r o m ( o n eo f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t e x t s ) i tm a i n l yh a sf o u rm e a n i n g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w o r k s t h ef i r s to n ei s m e t a p l a s i a ,t h es e c o n di sc h a n g i n g ,t h et h i r di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l a s to n ei s m a t e r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p r o b e si n 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m e a n i n g so ft h e h u a ” c a t e g o r yf r o mt h e s ef o u ra s p e c t s 2 k e yw o r d :m e t a p l a s i a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m a t e r i a l i z e d 四) wlt ) 币i 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奎叁煎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签字f t 期: 年月 日 绪言 “化 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发端于周易的“天 地氤氲,万物化醇”。它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丰富的涵义,一是:化生。二, 是变化,三、感化、教化四、是物化,从以上关于“化”这个范畴的几个典型 解释,可以看出,“化”既是贯穿于形而上的道又具有形而下的器之用。这一点 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篇论文采用语义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 美学“化”范畴。从“化”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解释入手,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化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前人对它的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是很完善。本文 准备对其“化”范畴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一个系统的归纳研究。 研究“化”理论的价值和当代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理论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一个范畴的起始、 发展、与深化及至成熟,其理论发展的每一步都在继承发展前期的研究成果基 础上有所推进,并对其后来的范畴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范畴本身的 发展又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影响的昭示出了“化”范畴的巨大价值。 第二,“化 范畴不仅在古代影响重大,在现代,它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首先, “化 理论与西方哲学中的“自然人化 和“人的对象化”的理想,都有一定 的联系,从审美心理学范围来看,中国美学中“化 范畴中的“物化 观与西 方的审美“移情论 也有很大相通之处。这样的研究人有助于我们对中西美学 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化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发端于周易的 “天地氲氤,万物化醇”。它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丰富的含义,一是化生。( “天 地氲氤,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传) 二是变化。“一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周易系辞上传) ”三是感化、教化。( “善 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周易干) 四、物化。(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可以 看出,“化具有贯穿形而上道的化生、化合、变化之意,又具有形而下器的感 化、教化、物化之意。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韩康们撰周易系辞下第八钦定p n q 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八第7 5 0 页 晋韩康们撰周易系辞一t 第七钦定阳库全书经部易类j f 舂】易注卷七第7 4 0 页 魏王弼撰周易注卷一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一第6 6 2 页 第一章“化生” 一、从语义层面上“化生 “化”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美学认为, “道 ( 气) 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形态,世间万物都是由“道 ( 气) 自明地给出 与存在性显现,是“与天地共生、“淡然无极”、“道”( 气) 构成万物的构成态 表征为“化”。因此,在中国美学范畴里有很多都是又“化所构成的范畴,如 化生、化合、化育、化物、化感、化元、化化等,这些范畴总是天然淳朴、恍 惚而来,都来自于一种构成域。这种构成域,在审美创作层面来讲,是通过“化 来实现的,在审美心理层面讲,是通过澄心静虚、心游目想,顺应自然,直观 体悟得到的。 中国美学之“化 之域的构成要求文艺创作中追求一种意境而非仅仅停留 于“美”的层面。在审美者方面推崇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的相交相融,人 完全融入审美对象之中物我不分,在“化 之域的创构方面则推崇自然天成。 其审美特色是在一种大化流行之际感受到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清代石涛在 石涛画语录中也称自己的画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并能够“以一画测之, 即可参天地之化育”。应该说,石涛的“一画也就是打破混沌的“一化 , 也只有通过这动态的“一化”,这能使万物“化生 、“化合 。 作为范畴,“化”最初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传云:“天地氤氲,万 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 、“化醇、“化生”是周易一书 中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基本特征的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认为人和自 然界的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氤氲化醇与化生而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化内 容丰富而复杂。就汉语史看,“匕”字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存在。作为“化”,是 女人做母亲生下来的孩子,可一变二或更多,亦可变女为男,指人类社会的生 育变化,所以说“化”又是女人的象征。正由于“化 象征女性,从原初义看, “化 又为“生、“生生 。周礼柞氏云:“若欲其化也。 注云:“犹生也。 固“化”为生长、化育。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 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纂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3 页 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纂沣苦瓜和尚l 母语录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7 年版, 晋韩康们撰岗易系辞下第八钦定p u 库全书经部 易类周易注卷k 第8 7 6 页 翰林院待衔方苞撰刷官集注卷f 。经部 礼类周礼之属周官集注卷十第9 0 3 页 2 皆化。 郑玄注云:“化,犹生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 地德化,人德义。 秦观论变化云:“变者,自有入于无者也;化者,自 无入于有者也是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又指化生之物。礼记乐 记云:“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r 月,而百化兴焉。” “化 为生,所以“化 又为造化、“百化”,即生生不已的万物自然。同时, “化 又为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初域“道”及其构成态势。素问五常政大论: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吕氏春秋似顺云:“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 者,则可与言化矣。高诱注云:“化,道也。”陈奇猷校释云:“化者,日后必 至之势。 陶潜归去来兮辞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 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万章下云:“化自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春 之必温,秋之必凉,木之必落,草之必荣,化之可知者也。“化”又为融 合、融化。管子形势云:“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 所设,身之化也。 尹知章注云:“道者,均彼我,忘是非,故无来往之体。然 道之所设,身必与之化也。 又为化元,造化的本原。又为化化,化其所化, 感化外物。文子守真云:“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达此道者,虽 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列子天 瑞云:“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张湛注云:“不生者固生物之宗,不 化者固化物之主。 “化 为化生,即化育生长;变化产生。周易咸云: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1 1 葛洪抱朴子讥惑云:“澄浊剖判,庶物化生。” 1 2 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云:“阴阳恃以化生,贤者恃以成德。”纪昀阅 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三十七钦定p q 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 注疏卷三f 七第6 5 7 页 汉蕈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三钦定网库拿书经部春秋类春秋繁露卷 三第5 6 7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 纪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8 页 朱良志编著中国荚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 f 版社,2 0 0 4 年版第6 页 金刘完素撰素问玄机原病式钦定网库伞书了部医家类 素问玄机病式第4 5 3 页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二十五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亲家类亲学之属丹氏春秋卷_ 二十五第 9 8 6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i 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8 页 粱运华校点管了形势【】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 9 8 7 年第9 6 页 宋杜道孥撰文子义卷守真篇钦定四库伞书子部道家类文子义,卷三第3 4 6 页 晋张湛注唐殷敬慎释义t 列子卷一钦定四库全书了部道家类列予卷一第2 3 l 页 1 l 魏王弼撰周易注卷四下经咸传第四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用易沣卷阴第7 6 9 页 1 2 晋葛滓撰拖朴子外篇卷三议惑第二十六钦定四库仝书子部道家类抱朴予内外篇外篇卷三 第1 0 0 2 贞 3 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续录三云:“此化生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为。 又为 化物,即化于物。谓被外物所同化。礼记乐记云:“夫物之感人无穷,而 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孔颖 达疏云:“外物来至,而人化之于物,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物也。 “化”又为感化外物、化育外物。淮南子傲真训云:“夫化生者不死,而 化物者不化。”高诱注云:“化生者天也,化物者德也。 淮南子本经训 云:“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 又为化育, 化生长育。礼记中庸云:“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孔子家语本命解云:“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 育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 苏轼御试重巽申命论云:“天地之化育,有 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之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云: “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纲缢而出。 “在美 学层面上,“化 可以导出“化生”。本节旨在从“化范畴导出的“化生 审 美范畴作一分析。 二、美学层面上的“化生 在中国美学,自然万物就是作为原初构成域的“道氤氲生化的形态化呈 现。而这个生化的过程就是化元、化化,化生自然、化其所化,化生长育、感 化外物。老子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 宋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纪四世祖武皇帝下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资 治通鉴卷八十二第4 3 2 页 一 转弓1 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2 页 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三十七钦定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 注疏卷三十七第9 3 4 页 汉高绣注淮南鸿烈解卷- 二十族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亲家类亲学之属淮南鸿烈解卷二十 第1 2 3 页 汉高绣注淮南鸿烈解卷八木经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亲家类亲学之属淮南鸿烈解卷八第 5 4 3 页 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议孔颍达疏礼记注疏卷五十三中庸钦定四库全书记印礼类礼记注疏 卷五十三第6 5 4 页 魏王肃注家语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钦定网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孔子家语卷六第7 3 l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9 0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8 6 页 4 生三,三生万物。显然,这里的“一”指由“道 所生化而成的阴阳未分的 混沌统一体,古代哲学家又称此为元气、太极;“二”则指由元气所分化而出的 阴阳二气和天地;“三 指由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相生相养而成的和气。也就是 说:“一、“二 、“三都属于生命美学中“有 的范畴。由此可见,在老子存 在论美学中,化生“一 的“道”,就是化生“有 的“无”,“道”和“无 都 属于同类同列的审美范畴。作为美的生命本体,“道”是幽隐无形的存在,是“玄 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它“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高度抽象和不可感 知的,故可以称之为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是绝对虚无,它虽幽隐无 形,可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是真实美妙的生命存在,故 可以称之为有。“有与“无 统一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于是, 审美活动中主体便可以从“无 去体悟“道”的奥妙,从“有”去体验“道 的审美效应,以获得生命的微旨。 在老子存在论美学中,同“道 密切联系的就是“气”。老子说:“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地万物和整个宇宙世界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化合生 化所成的。对此,淮南子天文训解释云:“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 为阴阳,阴阳和而万物生 。应该说,无论是“一 或“有”,都是指“道 所生的阴阳浑沌一体的元气。这种浑沌的气生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谐、 协调、相适,才能相生相化,从而化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故易传提出“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的命题,来揭示主体审美个性 与审美意趣的差异及其形成原由。“阴阳合德”中的“阴阳”,指生成与化育万 物的两种气;“德”则是指万物得之于“气 并使万物得以存在、发展的属性和 功能。依照中国传统的宇宙意识,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社会、人身,所 谓天、地、人三才,均为阴阳二气交感化合的产物。诚如老子所说:“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气连绵不绝,冲塞宇宙,施生万物而又不 滞于物。大自然中的云光霞彩、高山大海、小桥流水、花草鸟兽;社会生活中 的仁义礼乐、政令农事、人情事态、歌舞战斗;人类自身的膝理五脏、四肢百 骸、生命机能、心性思维等等,从自然、社会、到人事以至人的道德、情感、 春秋李耳著王正春评释内蒙古人民f ;版社h :版2 0 0 8 年第7 3 页 春秋李耳著王正春评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 0 0 8 年第7 3 页 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第3 4 2 页 晋韩康伯撰周易注卷八周易系辞下第八钦定四库伞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八第7 6 3 页 春秋李耳著上正春评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 0 0 8 年第7 3 页 5 心态等等,都是由气研化生化合,都包含着阴阳的属性。阴阳二气相互补充、 相互转化,才能生育化合出万物。也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互待、互透、互转、 互补,相互激荡,往返循复,从而始构成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属性。在中国美 学看来,宇宙大化的生命节奏与律动,人们心灵深处的节律与及脉动,都是源 于阴阳二气的相互化合作用。这种“阴阳之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渗透在自然 美和艺术美的全部审美意境之中。正如孔颖达在周易注疏中所指出的:“天 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数,出于一 奇一偶;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尽起于乾坤二画。 所谓“乾坤二画”, 乃是指周易的阴交、阳交,就是阴阳,也即阴阳二气。“阴阳者,气之大 者也。必谈阴阳者,天之气也。 万物是阴阳二气交感的产物,人类亦是阴阳气 化而生。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精神训又云:“于 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失。 即 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所指出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 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由此 而变化无穷。而在中国美学,所谓阴阳浑沌一体的元气,既为“道 所内在具 有,又为道所生,故又为“一 。“一”所生化,则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氤氲 化合则为天地万物。因此,可以说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都为“道所生、 所化。由此,在中国美学,正是由于作为宇宙原初构成域“道的作用,才有 了充塞于宇宙之间,贯注万物,周流六虚,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道是万物的生命光辉、成败、生死、盛衰的根本原因。它使万物周流不息,盈 盈不衰,“不得不化”;它创造万物的生命,给万物带来生命,使天、地、日、 月、星、辰以及世间的一切进入生灭、有无、盈虚的变化之中。而这所有的生 灭、有无、盈虚的变化,在中国美学,则为“化”、化生、化合、化醇、化物、 化气。 三、“化生”理论的发展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水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8 5 页 汉高绣注淮南鸿烈解卷七精神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亲家类亲学之属淮南鸿烈解卷七第4 5 3 页 6 “化生 又称为“气化 、“道化 。“道”( 气) 都是对宇宙本原、即“天下 母 、“天下之大美 的称谓。在老子看来,“道”( 气) 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原, 决定着万物自然的著变渐化与往来不穷。而“化”则是把这种匦微深远的生命 本体在个体中呈现。古人就是根据“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能繁衍后代直接推 出天、地之交能化生万物之理。周易中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子中的 “化生 以及周易哲学中的“阴阳 范畴都是以“观我生”、“观其生 ( 周 易观) 为终极关怀。即对人生命的高度的关注,把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视 为一个大生命系统,从而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日生 、 “生生之谓易( 周 易系辞传) 的观点,要求通过直观,以领悟这个生命系统的“易道”,即天 道、地道、尤其是人道;它让我们倾听“道言”,然后“言道”。从而达到人道 与人事中,求得天人之际和谐、人际和谐。因此,本节主要试图从生命哲学、 美学的角度来谈论“化生 理论。 1 、“化生理论的纵向发展 “化生”理论的初源要追溯到周易,周易系辞下传罩解释损卦九 三辞时提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又为 “铟绵 ,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云:“铟,本又作氤,同,音因。绲,本又 作氲,纡云反。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云:“天地交,力物通,故化醇。 ”孔颖达疏云:“铟绲,相附着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 铟缢,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天地若有心为二,则不能使万物 化醇也。 朱熹本义云:“铟绲,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言气化 者也。 来知德集注云:“纲,麻线也。绲,绵絮也。借字以言天地之 气缠绵交密之意。醇者,凝厚也,本醇酒,亦借字也。天地之气本虚而万物之 魏王弼周易注卷_ 二周易传第- - 经部易类周易注卷二二第2 3 4 页 魏手弼周易注卷二周易传第二经部易类周易沣卷- 二第9 8 9 页 晋韩康们撰周易注卷七周易系辞一卜第七纪印易类周易注卷七第1 2 3 4 页 晋韩康们撰周易注卷七周易系辞一卜第七纪印易类周易注卷七3 4 5 页 晋韩康伯撰周易注卷七周易系辞上第七纪印易类周易注卷七第7 8 6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卜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3 页 转引臼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卜海:卜海世纪 h 版社2 0 0 7 年版第5 6 7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f 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4 5 页 明张九韶撰理学类编卷六本义钦定四库全书子印儒家类理学类编卷六第8 7 6 页 7 质则实,其实者乃虚气之化而凝,得气成形,渐渐凝实,故日化醇。这 些说法尽管略有差异,但于“铟绲”则异曲同工。“氤氲 是指的原始混沌之 气。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是指天和地通过氤氲的“气 交合而生成万 物。所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则是指男女两性的精气融合,从而生成万 物。易传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 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天地是万物,男妇,夫妇的 始祖。在此,天地“化生”万物被表征为一个铟缢生生的动态流。这个流程中 有许多环节,而且也有多种要素或对立成分的化合,从而构成了物自身生生不 息。古人理解万物生成的过程是直观的从男、女交繁衍后代的事实中推衍出来 的。周易的这种思想就为中国生命存在论哲学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来整个 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家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各不 相同,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致思取向却有惊人的相似性。在周易咸 中有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这里的天对阳、地与阴、这一阴、阳两相交, 天地万物就化生出来。“化生 范畴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关怀。 进入子学时代,诸子百家无不以“化 作为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动力为生命 生命生化流的中心议题。庄子大宗师里有:“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 待乎? ”锄所谓“一化 ,也就是宇宙万物的生化流及其韵律。管子形势里 云:“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 尹知章注: “道者,均彼我,忘是非,故无来往之体。然道之所设,身必与之化也。 正 是这种恍兮惚兮的无来往之体的“道”,也就是“无”,他是人的心灵所能把握 的具体存在物,它是一种超越人类的一切感知觉。也正是因为道的这种独特性, 它成为孕育生命的一个大母体。这种孕育性也被称为“化生 性,可见,“化” 导生出来的“化生化育”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然中也 说:“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天地实为自然,“工 即是为根本,也就是说“化 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韵律,又复现了天地、阴阳、刚柔等相对面的万物的化生 化合。 进入魏晋南北文学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人体的生命忧患意识再次突显。 转引自小野洋精一福永光司山并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h 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2 3 页 魏l ! 弼撰周易注卷四刷易下经成传第p l j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四第3 2 4 页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2 3 页 赵宗正王德敏编 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6 7 页 8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里的“化 带有浓重的生命忧患意识,带有与天地同“化 的义域色彩。魏晋道教哲学追 求一种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个体的生命关怀。葛洪抱朴 子讥惑云:“澄泻剖判,庶物化生。 也提出“化生”思想。 就其学理的脉络而言,宋明理学无疑是前此的中国生命结构哲学的逻辑展 开和深化。程朱理学其核心范畴是“理 或者“天理”,实即仁义礼智的伦理规 范。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谓:“阴阳变化无穷,而物得因之以生。强调事 间万物都是因阴阳二气而化生。 2 、“化生”理论的横向发展 1 、儒家的“化生 这里的“化生”思想主要涉及儒家著作易传中的生命美学。易系辞 传云:“生生之谓易 。 可以看出,“化生 应为易传的中心范畴,表征 着宇宙万物的“生命生化动态流程 。对此,孔颖达日:“生生,不绝之辞。阴 阳变转,后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一也。 这其实表明的就是“易 为生命生化动态流程之道,所谓“生生不绝”、“阴阳变转”、“万物恒生”表征 着宇宙万物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中国美学的终极关怀是生命关怀,而“化生 范畴则生动的表征了这种生命关怀。周易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它以“阴阳 为宇宙之初,以“化生”作为万物生成的原初动力。从根本上来说,“阴阳”并 非实体,而是一种生命生化动态流,这种阴阳二相对立的生命生化流,通过“化 生”变成一种生命生命生化流。这种生命流是一种整合人在内的生宇宙万物大 生命的生生不已。在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不是以“美” 为自身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是把“意境”作为艺术领域的最高追求。对“意 境”追求其实质也是对生命的追求,也就是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感悟达到对大宇 宙生命的感悟。 周易以静态“阴阳”的生命生化的源流,但大干世界,无限宇宙却是 一种动态的流行,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这种静态向有节韵、节律的动态的转 变是通过宇宙间的“大化 流行而实现的。“阴阳化生”生命生化流由静态向动 晋葛注撰抱朴子外篇卷三议惑第二十六钦定四库全书予部道家类抱朴子内外篇外篇卷三 第7 6 5 页 朱子语类卷七十网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 儒家类朱子语类卷七l 阳第9 9 8 页 晋韩康伯撰周易注卷七周易系辞上第七经部易类周易注卷七第9 7 6 页 9 态的这种转化,是一种“公理式方法 的转化,或者是“准公理式方法”的转 化。这种公理方法是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自为的显现。“化生 理论是中国美 学美学史上的润化油,它使对立面相融相契。 2 、道家的“化生” 道家关注个体生命、贵生。乃是典型的个体生命美学。老子“道生一 所 谓的“生”就是“化生之义。道的根基为一,一为原始气,气又分为二,即 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又化生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和集卷一云: “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穷尽。 宇宙万物的这种循环是无穷 尽的,这种无穷尽是因为物与物的相孕、形与形的相授,这种化化与生生之间, 使宇宙流动生生不息,永不停息。在道家眼中,他们也相信宇宙的万物都是由 “道”( 气) 化生而来的。无论是道家还是在道教的思维中,对“生 有一种极 大的崇拜。“生”给人有一种积极的审美性,中国古代的人对“生”的崇拜也就 是简单的对应对“生殖 的崇拜,在道家的文献里,人之所以万物之最灵,也 就是因为人也具有这种繁衍后代的生殖能力,把这种自然形态的“生 ,放在对 宇宙万物的生之源的追溯就是“化生 。也就是能“万化生乎身,变在其中。 说文解字释“一 字条中有这样的表述:“惟物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应该说,太极也就是虚,但这个虚不同于绘画中的“虚实生白 的虚,这里的虚也就是一种“无”的呈现,按许慎的解释,万物的“有 ,是由 宇宙的“无”化生而来的,庄子在至乐篇中对万事万物生成的过程有其自 身独到的论述,他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 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就是说观察 万事万物的本来原初状态并不是有形有体状,而是混沌,这种混沌也不是我们 所谓的原气,而是在“杂乎芒笏之间,混沌“化 为原气,原气变化为有形体, 有形体又化生出宇宙的万物。“化生 这一范畴作为宇宙间万物生成的契机,不 仅具有本体论意义上动态的化过程而且在道家的文化视野中有其特殊的意义生 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追求养生、逍遥、快乐。庄子至乐云:“两 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 就是说,天与地无为而合和,便能促进万物的生长 晋葛注撰抱朴子外篇卷三议惑第二十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抱朴子内外篇外篇卷三 第2 3 4 页 晋韩康们撰周易系辞i :第七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七第7 8 6 页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第1 7 8 页 陈鼓应注译庄了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4 6 页 1 0 变化。道必然化生繁育着万物,运演着宇宙自然的无限和“生生不息”、“生生 不已 以及呈现出有序且物质循环性的生命的流程,同时也在时间的无时无刻 和空间的浩瀚无限中促动生命的化生能力,体现生之又生。“生生”运动节律之 前是“无 ,而“化生的前提也是“无”的,是在无迹“虚中化生出“有 。 化生是绝对的,无止尽的,化生既是实在的。又是虚性的。其虚性就表现在不 化中显化,在不变中求变,虚实相生,有无相生,我国古代时道士谭峭化书 中有这样的论述:“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而万物所以塞也。” 谭峭在这里更进一步的说明了,“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必须在虚实同体之中 才能显现出来,而这种显现的契机就是化生。生生与化化都是道之运行的根本。 “化生 作为一个美学的范畴具有他的特殊性。它是一种动态的运动流程,它 是转化、变化、生成、化育。这种“化 的过程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即自 然向“人”以及人向自然的“化 。这种过程是一种自然的化化不息与生生不已。 第二章变化 一、儒家、道家里的“变化理论 周易系辞下里有:“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在中国古 人认为宇宙万物的最初状态是“道”,“道 是一种具有流动状态的构成域。世 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道”化生而来,在天地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具体物象。在 上一章我们谈到中国哲学美学具有“化生 性思维,“化生 性思维实质也是一 种“变化”性思维。中国美学不是一种静态美学他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命美 学与动态美学。他的生命性与动态性就体现在这“变化”之中。也正是宇宙间 这个生生不息的变化才使整个宇宙丰富多彩、充满力动感。 1 、儒家中的“变化 荀子礼论中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起变化。”也就是说天 地相化合而万物产生,阴阳二气相接触而变化就会产生万事万物。这里也表明 “化 即“变”,“变 即“化”二者是一体的。在易传系辞传里提到: “生生之谓易”。“所谓易即生生不穷”。 “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 化之流。 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 倾向,即认为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 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变化大流,变化 是宇宙运行的根本动力,整个宇宙就是在一个循环往复的流动体系中运行。“苟 日新,日日新,又同新。 这种观念从孔子那里已开其端,所谓“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日与月与,茬苒代谢。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天 地万物无时不移也。万物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绝对永恒的, 也正是这种永恒绝对的变化让世界丰富起来。唐孔颖达日:“日月更新,孚萌庶 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宋周敦颐提出:“万物生生不已,而 晋韩康伯撰t i 易系辞下第八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八第8 7 6 页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6 4 页 晋韩康们撰刷易系辞下第八钦定p q 库伞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八第7 6 5 页 晋韩康们撰周易系辞下第八钦定p q 库伞书经部易类周易注卷八第2 4 6 页 钱逊著 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8 2 页 钱逊著 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8 2 页 钱逊著 读奉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8 2 页 1 2 变化无穷焉。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圆天地之化育 原理不变,但天地化育出来的万事万物则是变化无穷的,月异同新。因此,一 切都在流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生则变,变则存。变就是生生不息的宇宙 过程存在的根本,世界万物就在这种循环流变中生存发展。汉代贾谊认为,“万 物变化兮,固亡休息。千变万化,未始有极王安石提出了“天道尚变”。 “变化发展者,乃天地之自然规律。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古代哲人对宇宙的运行变化都有深刻的理解。中国古人在把作为世界原初的 “气 作为万事万物的基点,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气 作为一种本体论基础本 身赋有了一种动态的生命气息。古人对生命的开始和结束的理解都归因于“气 的变化而变化的,北宋张载在正蒙太和里记载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 散而为太虚。”这就显然是用气的聚散来说明万物的生命的变化。在苟子礼 论中又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这都 表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变化和生成,以及宇宙中阴阳二气消长变化产生万物的 过程。 2 、道家中的“变化 老子四十二章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在道家眼中,“道”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世间 的万事万物都由“道 变化而来。“变化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哲学范畴对我国道 家思想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中有“北冥有鱼, 其名有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庄子。齐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5 1 4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 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入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6 5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4 5 页 转引自小野泽精一福水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一中国自然观i 人的观念的发展 :海:上海世纪 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4 5 页 邳洲知州乇植撰正蒙初义卷一太和篇第一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f 蒙初义卷一第1 2 4 5 页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科注释北京:人民音乐h 版社1 9 8 6 年第1 6 4 页 春秋李耳著王正春评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h ;版2 0 0 8 年第1 1 7 页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4 6 页 1 3 物论里有:“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 也。 说的都是万事力物变化的状态。庄子在谈到虚静的审美心境时,也提到 了万事万物变化的原因。变化作为一种生命存在形式是无穷尽的。 3 、变化由哲学范畴进入美学范畴 中国哲学认为世自j 万物都处在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宇宙中,这实质就是 讲宇宙间拥有的这种变化的生命的节奏和规律。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历来都 重视变化在自身作品中的表现。作为宇宙万物本初的“气 具有奇妙的、神奇 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最为明显。 中国绘画就吸纳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于其中,三家兼收并蓄。许多文人画家既 有儒道思想,也接受了禅理,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突破形而下的器的层面进入 形而上道的境界界。孔子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述 而) 还有论语八佾中还有:“绘事后素”之类的言论直接收入了中国绘 画理论中。道家虽认为艺害道如老子。二十四章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 主张“灭文章,散五采 ( 庄子。肤箧) 但道家也承认道存 在于万事万物中。庄子齐物论有:“得意而忘言。“凡物或成或毁,复通 为一 所以主张立象以尽意,象是道的表达工具和明道的途径。深受道家思 想影响的南朝画家宗炳,为山水画立论云:“山水质而有趣灵,埘山水以形媚道。 他把山川河流作为道的显现,要求画家不停留在“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画山 水序的描绘上。有质有神的山川,还蕴涵万物之奥的道,这是画家理论的追 求。 二、绘画中的“变化”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道”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中国的儒、释、道三家 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道出了其幽奥繁复的内涵。但三家的根基都把“道” 作为世间万物的本初,这一点反映到审美主体这个层面来讲,就是有两个方面 的体现。一是审美创作主体对创作作品本身要追求达到“道 的完美至高境界; 陈鼓应注译序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2 3 页 钱逊著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8 2 页 春秋李耳著王正奋评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d j 版2 0 0 8 年第5 6 页 春秋李耳著土正春评释内蒙古人民j i 版社出版2 0 0 8 年第7 8 页 陈鼓应注译庄了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6 8 页 1 4 二是审美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也希望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与创作达到与“道 相通。正是由于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对“技 层面的不满足,对“道”层面的 不懈追求,才使体“道”成为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一件真j 下称得上美的作品 也只有是艺术家将自身体悟到的“道 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给鉴赏者的艺 术品。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等艺术,在历代文入学者的眼中并非是一咱极 为简单的艺术,而是与宇宙相通,是道的呈现,是宇宙本源变化的符号,因此, 我们也说,绘画、书法的玄妙是通于大道。列子天瑞中有:“易无形埒, 易变而为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老子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易是无形,而“一 、“有” 是万物具体形态之初,万物的具体形态就是由“有”、“一变化而生成的。这 也导致许多艺术家把“一、“有 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大法,看成是众有之本, 万象之根。清代的石涛提出的“一画 论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实则 是表达了对审美自成由精神的向往。石涛认为艺术创作者只有领悟到了这种 “无法之法才有自由创作的可能性。石涛的“一画”论导出了“化与道”、“化 与法、“化与审美心境 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 1 、化与道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 之变”。易传中化则变,变则易,易则道、变通道。易传中的精神就 是变易,变化是无止境的,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变化是自然万物本 体的特征,变化是由“生”而成,即天地万物生而变,阴阳二气生而变,变而 美。荀子在苟子礼论中是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变 与“化 、“变 与“道”张显的生命力在审美之思与艺术休验中显得尤为突出。 “变化实为自然运行的生命节律。作为万物之本初的“道”,其本身并非一种 实体,他是阴阳、天地、刚柔相互变化的一种生命流动体态,是一种自然节律。 在石涛画语录变化章里有:“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也, 晋张湛注唐殷敬慎释文列予卷一天瑞第一钦定四库全书了部道家类列子卷一 景中译注列t -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3 4 页 朱熹 廖名春周易本义 m 广州:广州h j 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8 3 页 晋韩康仿撰周易注卷七周易系辞上第七纪印易类周易注卷七第3 4 5 页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6 4 页 1 5 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报导度之流行也。 可以看出,绘画是通向宇宙生命 的本质,而宇宙生命的动态的,是变化的,而也只有通过变化才能使万物充满 动态生命,才能使生命长河永不停止。 石涛在画语录一画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 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务外包合同
- 预制柱灌芯施工方案
- 少先队团员发言稿
- 百日冲刺校长发言稿
- 2025年甲基四氢苯酐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全面预算知识培训课件
- 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 全面深化改革课件
- 主备人发言稿
- 2025年太阳能应急灯项目提案报告
- 宠物合同购买协议书
- 口腔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规范大件运输管理制度
- T-MSC 005-2024 灵芝孢子油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 取保候审申请书律师版
- 酒店消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婚姻家庭法律讲座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履约担保管理规范合同4篇
- 2025年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财务共享中心下的业财融合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