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后工业社会挥之不去的伤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 遍认同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相继产生它们作为 新的发展观或交叉学科为减少工业污染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 论借鉴和方法论支持这些理论学科自 20 世纪 80 年代诞生后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关 注并付诸行动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的重要应用领域是一种以追求更高 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更少废物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目标的企业地域分布形 式我国自 1999 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项目以来各种类型的生态工 业园区不断涌现部分园区已初步显示出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 湖北作为中部重要工业省份由于工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工业“三废”排放 较大环境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在湖北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于改变工业污染 现状调整工业结构布局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推动湖北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 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湖北应从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始通过创建循环经济型企 业大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于部分基础设施和工业生态条件较好 的传统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试点争取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确立一到 两个国家级和一批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出台有关优 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在园区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湖北生 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ii abstrac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the chronic disease in the late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able development model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view of which, recycling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logy come into being altogether. as a new view of development or overlapping subjects, the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methodological support for reduc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pushing our society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theoretical subjects gained extensive interests which appeared in 1980s of 20th, and then they were put into practice. as an important applied scope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logy, an eip is a model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nterprises, aiming at a higher efficiency in raw material utiliza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as well as a minimized waste or zero emission. since the construction experiment of eip was made in china in 1999, all kinds of eip have sprung up , some of them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eco-economy benefits. hubei province is the industrial strategic place where the number of industry three wastes is so large and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till severe because of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eip in hubei province will be of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changing existing statu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alter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improving competitive ability of industrial corporations, and advancing hube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nowdays, hubei should construct recycling economic enterprises from enterprises with severe resources waste or pollution , heighten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and at the same time, carry out construction experiments through selecting a few traditional industrial parks with better basic installations or industrial ecology situ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one or two national standard and a batch of provincial level eco-industrial example parks within 5 or 10 years. every related government branches should earlier promulgate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ime, enlarge canvassing business orders and attracting fund, re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ip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accelerating construction of eco-industrial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keywords: hubei provinceeco-industrial parkconstruc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邱德胜 日期2005 年 04 月 29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邱德胜 指导教师签名钟书华 日期2005 年 04 月 29 日 日期2005 年 04 月 29 日 本论文属于 1 引 言 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 问题其中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探索环境治理的进 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 不可避免的日益突出的症结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并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在 此背景下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和工具 工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它的实质是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新构建经济系统产 业系统寻求环境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该学科自 20 世纪 80 年代诞生 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不仅理论上日趋完善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广泛应用 实践上工业生态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它是一种以追求 更高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更少废物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目标的企业地域分布 形式1可持续发展理论生产布局学和工业生态学共同构成了生态工业园区概念的 理论渊源2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成员间的废物和副产品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 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世界上 至少有上百个生态工业园项目处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但多数项目在发达国家尤 其是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然而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菲律宾印度泰国印 度尼西亚等国家也以各种形成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 1999 年开 始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同时在联合国环境署的帮助下我国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开展 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项目并在“十五”期间确立了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这将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供实践经验 湖北作为中部老工业基地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当务之急应着 手改造整个工业体系调整工业结构布局改变工业污染现状具体而言应对区 2 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各 类开发区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优先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以大力发展 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各项硬件建设开发目标为近期任务同时通 过绿色管理和支持系统的软件建设持续改进逐步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实现湖 北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 3 1 湖北省工业污染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 湖北省环境状况正在由原来的全省环境质量总体恶化 局部好转 开始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总体上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转变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用于污染防治的投资力度也不 断加大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新的污染源增加使湖北省的环境状况并未随着工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恶化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但由于湖北省以钢铁化工为主的偏 重型产业结构特征工业污染仍然较重是湖北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工业化 过程中遭遇了传统工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湖 北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工业废物排放及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1.1 工业排放物分析 2001 到 2003 年湖北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及其污染物排放的各个指标 均呈现一定的特点了解各自变化的规律无疑对分析湖北工业污染的现状具有重要 的作用 1.1.1 工业废水排放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工业废水及其 cod 排放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1废水 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经历了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废水排放总量由 2001 年的 22.30 亿吨上升到 2002 年的 23.23 亿吨之后回落到 2003 年的 23.06 亿吨其中工业 废水排放经历一个相似的变化之后降低到 2003 年的 9.65 亿吨2工业废水排放 的比率以及工业 cod 排放量不断减小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比率由 2001 年的 43.8% 持续减小到 2003 年的 41.8% 工业 cod 排放量由 2001 年的 23.92 万吨逐步减小到 2003 年的 18.83 万吨 具体数据见表 1-1表 1-1 至表 1-6 数据来源于注释3到8 1.1.2 工业废气排放现状 2001 年到 2003 年全省废气排放总量逐年上升2003 年达到 6707.05 亿 m其 4 中工业废气排放先增后减 排放量由 2001 年的 3124.30 亿 m急速上升到 2002 年的 3477.37 亿 m之后缓慢回落到 2003 年的 3458.83 亿 m工业废气排放比率也经过 一个相似的变化之后回落到 2003 年的 51.57%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呈现出 一定的特点so2排放总量及其工业排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工业 so2排放 比率也由 2001 年的 89.6%逐渐降低到 2003 年的 87.6%烟尘排放总量及其工业排 放量也出现缓慢减小的态势,但工业烟尘排放比率由 2001 年 92.1%降低到 2002 年的 91.2%之后开始趋于稳定 工业粉尘排放量由 2001 年的 35.30 万吨减少到 2002 年的 33.48 万吨之后略有增加具体数据见表 1-2 1.1.3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利用量利用率均不断提高其中产生 量由 2001 年的 2694.07 万吨上升到 2003 年的 3112.26 万吨,综合利用量由 1732.58 万吨上升到 2276.97 万吨,综合利用率由 62.2%上升到 72.49%;贮存量先增后减,贮存 率不断减少,2003年其贮存量和贮存率分别达到764.00万吨和24.55%;处置量和处置 率不断减小,其中 2001 年到 2002 年减辐较大,2002 年到 2003 年渐趋平缓;工业固体 废物排放量由 2001 年的 12.26 万吨减少到 2002 年的 12.16 万吨 具体数据见表 1-3 表 1-1 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份 废水排放总量 (亿吨) 工 业 废水排放量 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率 % 工业 cod 排放量 (万吨) 2001 22.30 9.77 43.8 23.92 2002 23.23 9.85 42.4 21.19 2003 23.06 9.65 41.8 18.83 表 1-2 工业废气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份 废气排放 总量 (亿 m) 工业废气 排放量 (亿 m) 工业废气 排放比率 (%) so2排放 总量 (万吨) 工业 so2 排放量 (万吨) 工业 so2 排放比率 (%) 烟尘排放 总量 (万吨) 工业烟尘 排放量 (万吨) 工业烟尘 排放比率 (%) 工业粉尘 排放量 (万吨) 2001 5818.60 3124.30 53.70 54.05 48.44 89.6 30.82 28.40 92.1 35.30 2002 6439.58 3477.37 54.00 53.92 47.28 87.7 29.63 27.01 91.2 33.48 2003 6707.05 3458.83 51.57 53.06 46.48 87.6 29.34 26.78 91.3 33.49 5 表 1-3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年份 固废产生量 万吨 综合利用量 万吨 综合利用率 % 贮存量 万吨 贮存率 % 处置量 万吨 处置率 % 排放量 万吨 2001 2694.07 1732.58 62.2 860.6 31.9 189.78 7.0 12.26 2002 2976.68 2004.4 66.41 892.87 30.0 109.59 3.7 12.16 2003 3112.26 2276.97 72.49 764.00 24.55 90.93 2.92 - 表 1-4 工业废水及 cod 排放行业分布 年份 工 业 废 行业分布 水 排 放 所占总量比率 (%) 工 行业分布 业 cod 所占总量比率 (%) 排 行业分布 放 所占总量比率 (%) 2001 金炼 化工 造纸 57.32 造纸 36.31 化工 17.80 2002 金炼 化工 造纸 62.96 造纸 26.71 化工 14.87 2003 金炼 化工 造纸 59.59 造纸 21.19 化工 16.73 表 1-5 工业废气及污染物排放行业分布 年份 工 业 废 行业 分布 气 排 放 所占总量 比率 (%) 工 行业 分布 业 so2 所占总量 比率 (%) 排 行业 分布 放 所占总量 比率( %) 工 业 烟 行业 分布 尘 排 放 所占总量比率 ( %) 工业粉 行业 分布 尘 排 放 所占总量 比率 ( %) 2001 电力 金炼 55.32 电力 58.69 非金 8.36 电力 非金 化工 77.63 非金 47.34 2002 金炼 电力 非金 73.27 电力 42.64 非金 10.00 电力 非金 化工 64.16 非金 85.92 2003 电力 金炼 54.42 电力 41.72 非金 10.82 电力 非金 化工 66.17 非金 71.42 表 1-6 工业固体产生及排放行业分布 年份 工 业 固 废 行 业 分 布 产 生 所占总量比率 (%) 工 业 固 行 业 分 布 废 排 放 所占总量比率 (%) 2001 金炼 电力 有色金属采选 化学制品 73.02 非金属矿采选 煤炭采选 黑色金属矿采选 48.0 2002 金炼 电力 有色金属采选 化学制品 69.10 - - 2003 金炼 电力 有色金属采选 化学制品 68.01 非金属矿采选 煤炭采选 黑色金属矿采选 37.47 1.2 工业污染源分析 要全面了解湖北工业污染的现状不仅需要对工业三废及其污染物的统计数 据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些废物排放的来源加以分析也很必要 1.2.1 工业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行业分布 2001 年到 2003 年工业废水排放主要来源于黑色金属冶炼简称金炼下同 化工和造纸这 3 个行业废水排放之和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比率分别为 57.32% 6 62.96%和 59.59%工业 cod 排放主要分布在造纸和化工这 2 个行业其中造纸行 业 cod 排放量占工业 cod 排放总量的比率虽然不断减少但依然居于首位化工 行业 cod 排放量占工业 cod 排放总量的比率由 2001 年的 17.80%减小到 2002 年 的 14.87%之后开始出现反弹具体数据见表 1-4 1.2.2 工业废气及其污染物排放行业分布 2001 年到 2003 年工业废气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黑色金属冶炼等几个行业 其中电力和黑色金属冶炼排放的废气之和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工业 so2排放主要分布在电力和非金属矿物制造简称非金下同这 2 个行业其中 电力行业 so2排放量占工业 so2排放总量的比率居于首位的基础上有所下降非金 属矿物制造则由 2001 年的 8.36%逐渐上升到 2003 年的 10.82% 工业烟尘排放主要 分布在电力非金属矿物制造和化工 3 个行业它们三者的排放量之和占工业烟尘 排放总量的比率先减小后增大2003 年达到 66.17%工业粉尘排放主要来源于非 金属矿物制造业 三年来其排放量分别占整个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 47.34% 85.92% 和 71.42%具体数据见表 1-5 1.2.3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行业分布 2001 年到 2003 年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产生于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采选电 力和化学制品这 4 个行业它们产生的固体废物之和占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比 率由 2001 年的 73.02%缓慢减小到 2003 年的 68.0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主要集中 在非金属矿物采选煤炭采选和黑色金属矿采选等几个行业它们排放的固体废物 占整个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比率见表 1-6 1.3 工业污染趋势分析 从近 3 年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统计数据看工业三废排放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个 别行业某些污染物排放还存在反弹由于受人口经济技术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 影响湖北省工业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预计“十五”期末湖北省的人口总数将达到 6200 万左右庞大的人口基数将 7 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十五”期间湖北省的经济将以 8%的速度增长9 而 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上全省许多企业仍旧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 济增长模式和末端治理的传统污染治理方式清洁生产技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未 大规模的被采用 随着部分工业企业的复苏 新建企业的投产 工业化的继续推进 结构性污染状况难以根本改变企业工艺设备自动化水平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落 后状况且这种落后的状况很难在“十五”期间得到根本改变这必将导致工业废物 排放呈上升趋势 湖北省是全国能耗大省之一“十五”期间湖北省的能源需求将进一步上升 湖北的电力行业发展较快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还存在数量较多装备水平低耗 能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火电厂湖北的火力发电所占比重依然较大每年发电 用煤约占全省煤炭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加上煤炭品质差污染物排放相对集中 仅为三峡工程配套的五个调峰火力发电厂 每年就增加 12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0 并且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西气东输”工程实施之前难以根本改变由此造成的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将使酸雨污染程度和面积继续扩大城市 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十五”期间湖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必将导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量的增加引起资源开发区内的矿石矿渣污染同时由于湖北环保投资不足加 上有些工业企业只管经济效益 不注重环境保护 企业内部环保资金迟迟不能到位 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对工业废物的治理力度加重了工业废物的排放和污染 当然“十五”以来湖北省各级政府已经加大了环保投资和宣传力度取得了 一些可喜的进展工业企业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 的措施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已经进行了清洁生产的试点效果开始显现湖北工业 污染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和遏制 1.4 工业污染影响分析 工业废物及其污染物的排放势必对全省环境质量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 8 虽然近年全省的工业废水排放呈下降趋势但是 2003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还是 高达 9.65 亿吨这么多的废水虽然大部分实现达标排放但仍有大量废水未经任何 处理直接排向自然界它们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2003 年湖北省环境监 测系统通过对全省 35 条主要河流11 个湖泊7 座水库7 个城市内湖11 条城 市纳污河渠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除长江汉江干流的水质总体良好外长江部分 支流的水质已受污染 汉江大部分支流水质较差 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的污染严重 主要湖泊水库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 良好符合 iiii 类标准的占 72.4%水质较差符合?类标准的断面占 20.7% 水质污染严重劣于?类的断面占 6.9%主要湖泊水库中水质良好符合?类 标准的仅占 28.6%水质较差符合?类标准的高达 61.9%水质污染严重劣 于?类的占 9.5%并且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前景堪忧 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据湖北 省环保局 2003 年对全省 17 个重点城区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 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的统计数据表明仅神农架林区的环境质量符合国家 一级标准武汉等 7 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属轻微污染而宜昌恩施 2 市空气 质量超过三级污染相对较重同时酸性气体的排放对全省的降水也发生明显的 影响2003 年进行监测的 21 个城市中就有 15 个城市监测到酸雨平均酸雨率为 28.5%比 2002 年增加了 18%全省酸雨范围扩大污染有所加重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将间接作用到其他方面不仅会阻碍全省的招商引资以 及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和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 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 27000 亿元 而环保投资就将达到 400 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1.5%这么多的资金如果用 于其他产业可能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巨大 的推动作用工业污染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微观来说工 业企业为了减小污染物的排放势必增加在这方面的投资这无疑会削弱企业自身 的活力限制其主要产业的发展最终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宏观而言大量企业 在经济上缺乏活力容易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出现萧条从而阻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9 2 湖北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战略意义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追求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的工业发展模式可行性已得 到广泛验证在湖北省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 2.1 改变工业污染现状提高资源利用率 “十五”以来湖北省工业“三废”排放量依然较大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 其一随着部分工业企业的复苏新建企业的投产湖北省整个工业企业规模 增大工业排放物在总量上不断增加而对于企业个体来说购买工业废物处理设 备在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几乎收不到任何回报故一些中小企业在没有任何处 理设备的情况下将其污染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即使有的大型企业迫于各方面压力购 置了污染处理设备但除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时偶尔使用外一般弃而不用这无疑 加大了工业污染程度也浪费了大量可回收的资源 其二从湖北省工业污染的治理方式看目前普遍实施的终端治理如烟气脱 硫除尘并没有彻底解决废物排放问题只是将废物无害化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 种形式从一地转到另一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治理成本越来越高终端治理将 变得没有意义或难以维系清洁生产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不能降低资源的整 体消耗水平可以减少排放防止环境污染但生产成本高很难大面积推广 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超越了终端治 理和清洁生产 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的消耗 排放和成本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 可以使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互动的产业链上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在 下段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了区域内 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由于废 物充分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 10 为而不是在政府强制下的被动行为通过对大量工业企业按照生态链进行系统集 成即使在循环运作过程中有少量废物产生也只需要整个园区购置一两套污染处 理设备而不是每个企业都人手一套这无疑减小了企业生产成本因此在湖北 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防止污染又降低了资源的整体消耗水 平 显然从根本上解决湖北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转换思路从末端治理与清洁生 产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着手改造整个工业体系构建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 工业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2.2 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实现传统园区优化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业结构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即重轻农的 发展模式 湖北省也不例外 结果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 gdp 在 2000-3000 美元下 才出现的环境污染我国在 300 美元左右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这种低收入与工业重 型化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被称为“超常”结构这种结果下产生的污染专家们称之为 结构性污染显然这种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加剧了环境污染而湖北省是中部工业 大省这种结构性污染表现得更为突出 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也是造成湖北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的重要原因湖北 省工业布局随意性大往往不顾地理环境特点不顾城市区域功能盲目建厂导 致一些城市和工业区工业企业过于密集污染附和超载尤为严重的是在城市的上 风向水源上游居民文教区风景名胜区也上项目建设重污染型企业给大气 环境和饮用水的供应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组建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科学的生态 工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工业结构布局是湖北省工业发展的关键 就湖北省目前的情况看 工业园区主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两 种模式 当前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2000 年以来11在“中国 光谷” 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各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已建有各类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 基地 16 个截止 2003 年湖北省共建设了武汉东湖和襄樊 2 个国家级高新区荆 州黄石宜昌鄂州孝感十堰荆门黄冈等 8 个省级高新区和武穴仙桃 11 石首等 3 个省级高新园同年全省高新区共实现技工贸收入 874.4 亿元工业总 产值 715.1 亿元工业增加值 246.5 亿元利税 95.1 亿元应该说高新区对湖北省 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增大成果显著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高 新区的环境效益并没有因为其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系统原则认为系统的功能不但决定于构成系统的要素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 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结构系统结构变了系统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只有通 过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实现系统的功能优化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两种模式而言不管是那一种模式都可以将整个园区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园区 内各企业相当于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各个要素除了共享园区内的优惠政策和基础 设施建设外独立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要素与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系统的结构显得比较的松散 各个要素要么追求其经济效益 要么体现其技术优势 整个系统结构趋于无序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实现系统的功能没有得到最 优化而生态工业园区则根据工业学生态原理设计建造通过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 和相对宽松的税费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园合作在充分考虑能流和物流的循环运 作和梯级流动基础上构建园区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使要素与要素之间互相协 调整个系统趋于一种有序形态下的耗散结构分工具体目标明确最终实现整 个园区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正因如此 湖北省应结合工业企业分布的现状以及现有园区的软硬件环境着力 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全新规划或调整传统园区的企业构成实现系统功能的 优化升级以求从整个工业的运作机制上克服工业企业以及传统园区的一些弊端和 不足 2.3 树立工业园区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工业园区在从事生产和提供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同时对区域环境也造 成了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解决环境压力的手段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探索人类 逐渐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创建绿色形象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 求也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对湖北省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 12 改造 无论是对整个园区的宏观管理 还是在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如果融入环保节能降耗新理念并最终取得 iso14000环境标志等认证不仅 会树立整个园区的绿色形象而且对园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变 化消费需求渐进论认为人类的消费需求除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影响外还 会受时序的影响即消费需求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表示为从 量的满足到质的满足再到情感满足最后到生态满足量的满足和质的满足主要是对 具体物品而言情感满足更多的是侧重心理需求而生态满足则出自于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担忧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变化基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倍受消费者的重 视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近年来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商品 选择首要考虑的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产品的质量价值不再是占领市场的唯一条 件产品的环境价值在扩大市场份额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一方面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如污染严重的行业另一方面也为环保企业提供了 一个大市场因此绿色消费为引导和强化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而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有绿色技术作为支撑绿色产品绿色技术乃至绿色设计是 21 世纪园区企业的发展方向亦是绿色形象的主要内容12 显然企业要谋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形 成的消费者压力同时另一个方面的压力也普遍存在即国际市场的环境管制和组 织压力环境管制主要涉及环境标志进口附加税数量控制加工方法标准和 补贴问题园区企业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和服务将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 通行证组织压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压力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 政府对园区的环境行为必然加大管理力度法规条例制定得更严格发达国家就 是如此另一方面是国际组织的压力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和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这两大体系的实施均属自愿但对园区企业而言 不实施意味着失去市场 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种压力还表现在园区企业融资上 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所有申请的贷款的项目单位规定必须通过 iso14000 系列标准才有资格 有形的市场压力和无形的市场压力将迫使园区创建绿 13 色形象 以上不难看出 如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很好的缓解这两个方面的压 力就意味着竞争力的降低最终必将走向衰败根据湖北省目前的情况按工业 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对现有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逐步进行优化重组构建物 料循环的闭路系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可明显的减小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 低成本提高成本收益率同时增加产品的环境价值并且在创建绿色形象以及建 立生态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将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等于园区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无 形资产取得公众和消费者的青睐对园区的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为 未来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企业赢得市场开辟了灿烂的前景 2.4 缩小湖北省与外省的差距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推进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已深入人心生 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正在我国如火如荼的进行为了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 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从 1999 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并在“十五” 期间确立了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2 年国家环保总局已正式确认广西 贵港生态工业制糖园区和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同 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了几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的论证包括黄兴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和石河子国家生态工 业造纸示范园区13与此同时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鲁北生 态工业园区已取得了年销售收入 30 亿元利税 4.96 亿元的良好业绩等可以说 目前全国没有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省市已为数不多但令人遗憾的是湖北省 作为中部大省在这方面的建设却相对落后截止目前湖北省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生态工业园区即使有少数园区被称为生态工业园但它们要么是几个环保企 业的地域集聚要么是一两个企业之间进行的简单的废物回收与利用远远没有达 到真正生态工业园的各项功能正因如此在湖北省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不仅 可以进一步扩展“生态市”“生态省”的内涵而且通过借助生态工业园区的先进管 理模式可以进一步实现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流动从而缩小湖北省与其他 14 省市的差距为湖北省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强劲动力 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 第一个绿色的经济计划突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在湖北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就是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把绿色的“十五”计划落到实处必 将带动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推进生 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产业理念改造湖北省的传统工业加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降低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环境保 护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领域全面推进湖北省可持续发展进程 有鉴如此建议湖北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尽早作手群策群力本着保护环境 消灭污染引导区域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赶超先进争取在几年的时间内 根据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可以说 在湖北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既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也符合我国 21 世纪工业文明和工业污染防治的发展方向 同时为湖北省工业企业的未来开辟了 新的蓝图 15 3 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想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是 21 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生态工业园区 则是目前国际上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主要模式为了迎接 21 世纪全球循环经济和 绿色经济新浪潮湖北省人民政府应把生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市场 为导向立足高起点追求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打造生态产业生长极 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吸引子”立足湖北辐射华中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形成 生态产业的规模优势 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 无疑对于全面缓解湖北工业污染现状 提升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和传统工业园区改造的 方向而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区 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对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与生态 工业发展模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提升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1 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相结合与引进高 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 护和区域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充分 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已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努力构建新型经 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促进湖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3.1.2 总体目标 由于湖北省各地区生态工业基础资源区位优势科技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水平不尽相同故其建设目标很难从具体指标上加以准确的说明这里只提出湖北 16 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目标 并按时间序列分解为近期 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目标到 2010 年左右 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创建一批国家级 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废水“零排放”企业在大中型联合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 废物循环利用为以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打下良好基础 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对全省已有的工业园区全面进行生态化改造对基础 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链较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生态工 业园区的建设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创建一到二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全社会倡导循环经济意识营造公共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初步建立发 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 第二阶段中期目标到 2020 年左右 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生态工业试点园区的软硬件设施不 断推进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进程确立一到二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几个省级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发挥两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对已经创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完 成生态化改造的传统园区根据行业和区位状况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链接形成 工业生态网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第三阶段远期目标2020 年以后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新 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使湖北老工业基地步入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园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学在企业群落层次的实践模式故在园区的规划和建 设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实行合理布局构建工业生态链实现环境经济与 社会效益的协调共进相对于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中部老工业基地湖北而 言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更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具体的规划和建设过 17 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2.1 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科学合理的 选择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同 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工业园区不是封闭的个体它通过生态链将周边区域 内的企业纳入到整体生态工业大循环中来当前应优先选择或建立一些具有一定 资源和产业优势并具有一定生态工业基础同时可作为扩散源地的地区进行重点开 发充分发挥园区内空间扩散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点 建设通过示范园区一方面进行生态工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 示范区影响辐射带动周围地区 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生态工业的普及面 加快全省生态工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3.2.2 循环经济理念 生态工业导向 在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战略原则循环 经济的理念是通过园区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践得到体现生态工业导向 主要通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闭合物质循环低物质化以及能源效益最大化等措施 来实现考虑到园区建设的动态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将以动态逐步递升的方式 加以实现在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提出生态工业体系的不同要求 3.2.3 工业横向共生要素纵向耦合 丰富园区工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补链消费者和分解 者在内的工业生态系统鼓励生态系统成员在产品企业区域等多层次上进行物 质信息能量的交换降低物质能量流动的比率减小物质能量流动的规模 构筑工业生态系统框架建设一体化工业生态链网形成不同企业之间生态耦合共 生和资源共享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和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系统整 体优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产业园 18 3.2.4 管理绿色化运作市场化 园区倡导绿色管理实施基于 iso14000 的环境管理体系绿色管理和支持服 务系统进行选择性的生态工业主题招商对入园企业进行绿色资格核定引导企 业进行清洁生产废物交换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完善园区各项 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等基础设施以政策和制度来保证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转 强化市场化运作政府的作用只局限在制定规划政策和产业导向注意园区 开发主体的全面发展 把企业化运作机制注入产业园运作全过程 通过土地出让金 地方财政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市场开拓服务管理 技术信息交流投资融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项目合作开发为主要业务通过 合资合作招商引资招投标的方式落实各项目的开发者和经营者高效运作产业 资本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实施滚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