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t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 注明引f j 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蒙古大学及其 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t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门 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以锡林郭勒地区为例 摘要 2 0 世纪7 0 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阐释人类学时首次 明确提出了“地方性知识 这一概念,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土族知识”、“本 土文化 、“传统知识 、“社区知识”等。近年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逐渐引起 了学术界的关注。 “地方性知识 是“本土知识 ,是当地的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历了 千百年的经验探索而建构起来的人地关系的总和,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是具有 文化特质的知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经过实践反复的验证。这种“地方性 知识不仅包括人文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地方性、 民族性。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是在本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失去 了民族特征,“地方性知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其合理性只能站在 当地人的角度,用当地的文化去评估,所以,地方性知识的利用必须坚持文化 相对主义。本文以锡林郭勒地区为例,探析该地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首 先阐述了本文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地方性知 识的概念做了简单的梳理和界定。第三,从生产方式、居住习惯、饮食习惯和 祭祀风俗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地千百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最后,阐释了锡林郭 勒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价值并分析了该地区地方性知识的流 失状况,并对其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锡林郭勒生态价值 k n o w l e d g e ,c o m m u n i t yk n o w l e d g e a n ds oo n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 “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h a sa r o u s e dc o n c e r na m o n g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i st h e n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i s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h a su n d e r g o n e 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o fe x p l o r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si n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o v e r a l lm a n - l 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o u td o u b t ,i ti s t h et r u t ht h a te m b o d i e st h ec u l t u r a l t r a i t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q u a l i t ya n d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i t s e l fh a sb e e np r o v e n r e p e a t e d l y s u c hk i n do f 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n o to n l yi n c l u d e sh u m a nk n o w l e d g e ,b u ta l s oi n c l u d i n g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w i t hp r o m i n e n tr e g i o n a l ,l o c a l ,n a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 a l lt h e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a c c u m u l a t e sf r o mt h en a t u r a lg e o g r a p h y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l o s so f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 m e a n st h a tt h e “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i sm e a n i n g l e s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a s o n a b l eq u a l i t y c a no n l ys u s t a i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 ,u s i n g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t o e v a l u a t ei t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u s eo f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m u s ta d h e r et oc u l t u r a l r e l a t i v i s m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 l o c a l k n o w l e d g e o fm o n g o lt a k i n gt h e x i l i n g o la se x a m p l e f i r s t l y , it a l ka b o u tt h ep u r p o s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t h a tis e l e c tt h e t o p i cf o rt h i st h e s i s ,a ts a m et i m ea b o u ts i t u a t i o no fs t u d y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a n d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s e c o n d l y , id e f i n et h ec o n c e p to f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t h i r d l y , i 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x i l i n g o la r e a s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f r o mt h ef o u rp o i n t s ,t h a ti sm o d e o fs a c r i f i c ec u s t o m ,l i v i n gh a b i t ,d i e t a r yh a b i ta n dw o r s h i pc u s t o m s l a s t l y , it a l k a b o u tt h ev a l u eo fx i l i n g o l s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l o s ss i t u a t i o no ft h i sa r e a sm o n g o l s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a l s op u t f o r w a r d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i t sl i n e a g ea n dp r o t e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l o c a lk n o w l e d g e ,x i l i n g o l ,e c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目录 一、前言1一、月i j 舌1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1 1 、选题背景1 2 、研究现状2 ( 二) 研究问题及意义3 ( 三) 论文的主要难点和重点3 1 、难点3 2 、重点3 ( 四) 研究方法4 二、地方性知识5 ( 一) 地方性知识概念的界定5 1 、背景5 2 、概念5 ( 二) 蒙古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7 三、锡林郭勒地区的地方性知识7 ( 一) 游牧式的生产方式8 ( 二) 居住习惯9 ( 三) 饮食习惯1 0 ( 四) 祭祀风俗1 0 四、锡林郭勒地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12 ( 一) 理论价值1 2 ( 二) 操作价值1 4 ( 二) 锡林郭勒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利用1 9 六、结论2 1 参考文献2 2 1 、选题背景 一、刖罱 - 上j 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在追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 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说,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与我们每个 人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而伴随发展的危机似乎总是那挥之不去的痛,如影相随。 应当承认: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正成为席卷全球的不息浪潮。在理论及实践中 已成为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 现以后,逐渐在世界各地流布开来,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但在这样的发展模式 下,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具有地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地方性知识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甚至流失。而这些正逐渐消失的地方性知识中恰恰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在生态环 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地方性知识中所包含的环境保护和协调生态平衡的朴素的观念更具 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蒙古族历史悠久,它不仅继承了游牧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了游牧经 济。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地方性知识,它是蒙古族“本 土知识”,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发展起来的智慧积淀,主要表现 在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游牧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天文地理、建筑、 饮食、医药、手工业,以及语言、文字、歌舞等各个领域中均存有他们独特的技艺、方法和 见解,其产生、存在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文化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普适性知识的渗透 下正逐渐被边缘化,地方性知识中所包含的传统观念与工业文明的发展观之间产生了碰撞。 可是这些在生存智慧、文化、价值观中所体现的地方性知识是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对地区文化的丰富及生态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合理内核与精髓对妥善处理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因此,我们要发掘、保护、传承并利 用这些地方性知识中有价值的成分,在珍惜、保护和传承当地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效 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2 、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 0 年代,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是从概念评述开始的,随后法律、 人类学、生态民俗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各个领域都进行研究。关于蒙古族地方性知识的研 究刚刚起步,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见。 关于蒙古族地方性知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吴彤在地方性知识:概念、意蕴和少数民 族哲学研究一文中强调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从科学哲学的视 野看地方性知识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文中,通过研究蒙古族与自然界打交道时形成的若干自 然知识个案,证明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的科学性,强调研究地方性知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在科学哲学与自然知识的民族性一文中,论述了科学实践哲学与地方性知识相互影响发 展的关系,并阐述了保持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扎格尔在其主编蒙古游牧文化索源一书的畜牧篇中,阐述了蒙古游牧经济的形成过 程,蒙古族调配畜群结构的技术以及驯化牲畜的技术知识。参布拉敖日布在蒙古族与畜牧 经济文化一书中,阐述了牧人给与牲畜一定自由的管理技术,以及如何驯化调教牲畜等技 术。这些著作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蒙古族游牧经济中的地方性知识。 敖东白力格在其编写的地方性知识与主体人类学一书中,初步探讨了蒙古族地方性 知识。松原正毅在游牧世界一书中,提及到了蒙古族游牧经济中的地方性知识,葛根高 娃、乌云巴图在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一书中,从物质、精神、制度等三个层面对蒙古族 生态文化进行了解读。这些著作以生态学的角度,剖析蒙古族游牧经济社会,试图挖掘蒙古 族游牧经济的生态价值。 马桂英在论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文化的生态意蕴中初步探讨了蒙古草原自然崇拜中所 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陈烨在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中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生 态和蒙古族文化之问的关系,尤其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认为草原生态环 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所持的文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须以尊重草 原生态环境为前提。宁天琪在论古代蒙古族习惯法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中提及蒙古族习惯 法中蕴含的比较符合自己游牧文明的生态环保思想。纳才仁巴力在蒙古族信仰习俗与生 态观浅议中从蒙古族古老信仰和传统法律思想两个方面对蒙古族“天人合一 的朴素的生 态观进行了分析。乌云巴图在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特征中认为越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其生态特征就越明显,初步探讨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特征。包斯日古楞在蒙古族的自 然崇拜及其生态价值中论述了以蒙古族的自然崇拜为例论述了自然崇拜中所渗透着的不自 2 觉地生态保护意识。 ( 二) 研究问题及意义 蒙古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具有文化特质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同时又凭借这些生 存智慧和文化保护和发展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普适性知识的 渗透下,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地方性知识正逐渐被消解和融合,而这 些被消解和融合的诸多传统思想、文化以及生存智慧对于今天人们的价值观、生态环境保护 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理论意义 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地方性知识富含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智慧和伦理道德观、价值观、 祭祀风俗和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仰的知识,这种智慧和知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重视天 一地一人一畜一草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和谐依存关系。这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长期实 施的生态治理的绿色革命,构建和谐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 、现实意义 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地方性知识对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包 含着丰富的经验知识。当地蒙古族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技 巧,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爱护所有生命体的伦理道德以及平衡生态系统的 生态观。这些对改善生态环境乃至维护中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难点 ( 三) 论文的主要难点和重点 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颇有争议。比如, 研究途径、思路方法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观点见解。这本身就决定了本课题研究的难度。 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地方性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在现代的发展模式下,是否 丢掉这些传统的、生态的、地域性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处理地方性知识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等 问题都是本文的难点。 2 、重点 我国学术界对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 0 年代,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3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是从概念评述开始的,随后法律、 人类学、生态民俗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所研究。关于蒙古族地方性知识的研 究刚刚起步,前人虽然在几个重要的领域( 经济、文化、民俗、民族植物学) 对蒙古族地方 性知识进行过研究。但以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为例进行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地方性知识的 角度,从生产方式、居住习惯、饮食习惯和祭祀风俗四个方面阐释锡林郭勒地区丰富的地方 性知识j 并挖掘其蕴含的生态价值,试图对地方性知识的利用提出参考意见。 ( 四) 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 4 1 、背景 二、地方性知识 ( 一) 地方性知识概念的界定 “地方性知识 的概念是上个世纪7 0 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的。这 一概念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2 0 世纪6 0 年代,西方世界经历了前所 未有的大动荡,如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危机、种族纠纷、城市状况恶化等等社会现象,对 社会及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2 0 世纪工业革命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风俗形成巨大 冲击,新的发展模式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恶化、人际 关系分化等。这种工业文明对社会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新文明的恐惧和怀疑。而以人、 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对此问题并未提出有效的解释和对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先后兴起了反文化运动、反发展运动、女权运动等等社会运 动,从而使这些社会问题逐渐被学术界关注和研究。这些社会现象和科学本身的矛盾引发了 人类学家的反思。从此,文化研究重心逐渐从只触及到问题表面现象转移到了人类学的学科 建设和理论反省阶段。随着社会现状的演化,人类学研究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它一方面顶 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本学科内部过于重视技术性课题而显得缺乏深入研究人类 学的方法论。在这种学科面临危难时刻,吉尔兹及时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理论,某种 意义上挽救了人类学的尴尬局面。 2 、概念 “地方性知识是吉尔兹以人类学者的身份在爪哇、巴厘岛和摩洛哥等地做田野作业时 候提出的。他逐渐认识到在西方式的知识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从未走进过课本 和词典的本土文化知识。它是不可翻译,却具有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的、民族的知识,故称 之为“地方性知识 。 他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不只是一种出发点和姿态,还是一种方法论。它的核心内容 是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即用新的符号手段、立场和角度去修补和补救当时对田野工 作的怀疑,也就是“深度描写 和从认识角度重新、全面的认识文化。吉尔兹认为:“、文 5 化持有者的眼界7 是文化研究者站在本土人的角度理解并解释本土文化。”【l 】换言之,做田野 工作者的人类学思想家以及文化研究者并不一定是精通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语言的族人。 因为有些文化和语言的复杂程度,本族人也是难以彻底了解,但他们要站在本文化的角度维 护本文化。因此,“文化持有者的眼界 是一个角度和立场,它主要试图体现当地文化的价值。 吉尔兹提出的“地方性知识”这一理论所指的“地方性”,不仅指地方、地域、时间( 历 史) 、阶级,以及当地人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而言,并且还与“情调”有关。就是说,所有事情 的发生以及经过自有其地方特性,这种特性与当地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相联系。 吉尔兹认为:“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辩护。因此,我们一贯的考察、关注知识 的普遍原则,还不如关注知识形成的具体情境 。【2 】吉尔兹强调:“任何人文知识以及相当一 部分科学假说,它们的生存、辩护必须依附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 【3 】同时,他还认为:“我 所说的地方性知识是具体的知识,是与当地相联系才有意义的知识,是不一定值得批量文本 化的知识。 【4 】也就是说,作者眼中的地方性知识是具体的知识,与知识产生的地域相联系才 有意义,因为它是当地人创造的知识,离开了本土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没有了生命力。这 样的地方性知识具有很难让人发现的封闭性、不可交流的特征,因此这种知识不一定成为批 量文本化的普遍知识。 自吉尔兹之后,尤其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地方性知识广泛的进入了哲学领域,人 们开始探讨知识的本性。著名科学实践哲学者劳斯指出:“所有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所谓的 “地方性”是指,所有知识的产生和辩护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仪器、行动者、设施以及具 体的实践,在知识的产生和辩护中不是可以避开的元素。 巧1 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明确地指出:“地方性知识观提供给我们 一种新型的知识观,一种以活动为基础、实践为基础的知识观,而不是以知识体系是否成型、 系统,是否能够表达为陈述命题为标准的知识观。 【6 】 本文使用的是文化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概念,即:“地方性知识”是“本土知识 ,是当 地的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历了千百年的经验累积和试错而建构起来的人地关系的总 和,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是具有文化特质的知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经过实践反复的验 证,并且具有地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是在本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 1 美 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碹译( 地方性知识) 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0 :1 2 4 2 【荚】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碹译( 地方性知识) 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m 北京:中央编译 j 版社,2 0 0 0 :1 5 6 3 美 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碹译( 地方性知识) 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0 :9 5 4 美 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碹译( 地方性知识) 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0 :1 0 4 5 美 约瑟夫劳斯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 m 北京: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7 9 6 吴彤地方性知识:概念、意蕴和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垒! ! 仑;! 哑:婴:篮g = 垒丛j y 亟垒! 堡! 2 1 ! :b ! 婴! 2 0 1 0 ,1 2 ,8 6 境中产生的,失去了民族特征,“地方性知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只能站在 当地人的角度,用当地人的文化去判别其合理性,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峰持文化相对主义 的原则利用地方性知识。 ( 二) 蒙古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 蒙古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是该地区人民的“本土知识”,是他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 中创造的民族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 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 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 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自身 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活动受他自己控制”。【l 】实际 上,人占有自然物质的过程中不仅是肉体上的进化,也是挖掘自身的智慧、发挥自身潜力的 过程。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调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蒙古族长期在复 杂的环境中生存繁衍,他们了解周围环境,掌握了如何生存的方法与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淀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地方性知识。它主要表现在蒙古族 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游牧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天文地理、建筑、饮食、 医药、手工业,以及语言、文字、歌舞等各个领域中均存有他们独特的技艺、方法和见解。 他t f j 仓j j 造的生存技能和知识,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青山绿水 。他们与严酷环境抗争的 智慧和毅力,创造了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是蒙古族人民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并通过不断的试错而丰富发展起来的智慧积淀,是具有地域性、 民族性的知识,是他们所特有的地方性知识。这种经验知识只有在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中才能产生和存在,离开了知识产生的本土环境,这种知识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三、锡林郭勒地区的地方性知识 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 成了各种应对困苦、挑战的方法、技术、解释和智慧。这些方法、技术、解释和智慧的总和 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性知识,它有着明显的地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并且贯穿于 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以下从生产方式、居住习惯、饮食习惯和祭祀风俗四个方面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f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1 7 7 7 探究锡林浩特地区的地方性知识。 ( 一) 游牧式的生产方式 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草原蒙古族,他们曾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这个民 族自形成以来就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游 牧”生产方式是牧人在特殊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的生产方式,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 晶。“他们世世代代在高天大地上游牧,与牲畜朝夕相处,对它们的放牧、饲养、管理、疾病 防治和草场、气候的观察利用,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l 】这些经验知识是蒙古族游牧经济的 精髓,是蒙古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特有的地方性知识。它包含着自然知识、天文知识、 草原管理知识、畜牧管理知识等诸多的地方性知识,丰富了蒙古族灿烂的文化。 游牧生产方式是一种简单再生产,但这种简单的再生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这 些知识又对协调生态平衡、保护草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分群管理知识,分群技能是蒙古族较早掌握的放牧知识,是每个牧人必须掌握的 技能。与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群聚是牲畜的生存特性,牧民细心的观察牲畜习性并掌 握它们的繁殖特征,创造了分群管理方法。分群管理是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经营手段, 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办法。这样的畜群管理方法不仅提高牧场的利用率、调节畜群 和牧场的关系,而且对牧人的放牧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分群管理知识中重要的一条分群技 能是以牲畜特性为分群办法的技能。它是指以畜种种类进行分类,如:大畜群、小畜群;马 群、牛群、羊群;公羊群、母羊群等。这种方法可以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控制畜群规模,协 调畜群与牧场的关系,实现人、畜、草可持续发展,进而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 其次是四季游牧知识。四季游牧是指当地牧民将草资源按季节变化分为四个牧场,并于 四个季节在不同牧场进行游牧,这样做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当地牧民按照气候条 件、地形地貌、水资源和草资源分布状况将广阔的草原分为“春季牧场”、“夏季牧场”、“秋 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一年四季循环利用牧场。而且根据天气变化或自然灾害进行调整, 以提高牧场的利用率。四季游牧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草场资源,而且可以缓解牲畜和草场的承 载压力,进而保护生态环境。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并不是锡林郭勒地区所特有的,但却是整个蒙古族所独具的, 而这正是由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中对草的态度为例:由 于野草对农作物生长具有破坏和抑制作用,农耕民族为了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 1 郭雨桥郭氏蒙古通【m 】北京:作者出版社,1 9 9 9 :4 2 8 8 决不允许其他杂草存活其中,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排斥草、贬低草、视草为敌的观 念。但是草却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黑鞑事略中记载:“草生所属地者,遗火而熟 草者,诛其家。 更不允许随便开垦草场,他们深知“草也好,马也肥”( 元朝秘史) 的道理。 又如:蒙古族牧民偶尔也种糜子,而且是种在低洼地上,对糜子既不耕种,又不施肥,成熟 时有多少收多少,从汉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然而,这种评价并不合理, 因为蒙古族的这种利用办法不仅可以收获糜子,还可以为牲畜提供草料,又能防止土地盐碱 化,还能抗拒冬春两季的土地风蚀,一举四得。如果对这样的糜子进行耕种、除草、施肥, 糜子的产量虽说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提高,但却会留下生态蜕变的隐患,还会干扰正常的游 牧作业,从总体上看,产值反而会降低。正如格尔兹所说:“我们有很多理由认为,常识是一 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系统的思虑成果总成;而不应当认为常识是人1 r i l l - 表展示的j 下确和他 们自己所声称的是,或者由此而引导出来的有用结论 。【l 】这种由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 定的生产方式是有别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具有本地方特点的特殊知识。 综观这种游牧生产方式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利用草地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对生态 的保护,而不是过渡利用。牧民首要的、直接的目的虽然是饲养牲畜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一直在有意识的努力维护草原生态的平衡和尽可能地避免过渡利用导致的 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这种被很多人认为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草原生态却有着与生俱 来的和谐和统一性。 ( - - ) 居住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居所,是毡帐,俗称蒙古包。蒙古包以陶脑( 天窗) 、乌尼( 檩椽) 、哈那( 围 墙) 三大部分组成,通常用柳条和松木等制作框架,再用毛毡覆盖其上,原材料多就地取材, 毡子多用牛羊毛制成。无需太多木材,不用挖地取土,可随意搬迁和多次重复利用,设计巧 妙、搭建方便,“拆卸只需4 0 分钟,然后装载勒勒车拉走。搭建哈那和乌尼只用3 0 分钟,盖好毛毡,勒紧绳索,不超过1 小时。,【2 】这和土木或砖瓦结构的房屋相比,不但节省 了很多自然资源,且对环境的干预和破坏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力小,对于保护森林 资源和草原植被都有很大的贡献。 这种居住习惯是由游牧式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当地蒙古族需要四季轮牧,没有固定的住 所,有时由于气候的变化,他们会选取比较远的草场进行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在 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碹译( 地方性知识) 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 1 北京:中央编译: ;版社,2 0 0 0 :1 2 7 2 宝力商,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i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1 ) :2 6 3 0 9 r 。1 。_ 。1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1 。 每个营盘盖房,那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原,因此,他们发明了 便于搭建、拆卸和携带的蒙古包作为自己居住的场所。蒙古族的游牧式的生产方式是由地理 环境决定的,而居住习惯又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因此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就造就了当地蒙 古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居住习惯。 ( 三) 饮食习惯 在饮食方面,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结 构,他们的食物基本可以分为红食和白食两大类。红食,蒙古语叫做“乌兰依得”,指肉类食 品,以牛羊肉为主。“初冬蒙古人宰杀牲畜,以备冬春两季肉食之需。除将一部分牛羊肉装入 牛羊的瘤胃中以自然冷冻的方法加以保存,以供冬季食用外,还将一部分肉风干后供春季食 用。【l j 白食,蒙古语叫做“查干依得”,意指各类奶食。奶食以蒙古人的“传统五畜 的奶 汁为原料,制成多种食品和饮料,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消费方式来看,他们对食品的传统 加工处理方式处处体现着适度、节约的理念。一般来讲,牧民初冬宰杀牲畜较多,主要是为 冬季和春季的食用做准备,其中将一部分牛羊肉以自然冷冻的方式保存起来,以备整个冬季 食用,冬季未食用完的一部分肉将其风干,作为春季和夏季的主要食物。风干肉可保存时间 较长,因此不容易腐烂、变质,从而减少了因保存带来的浪费现象。此外,“蒙古人食肉,特 别讲究物尽其用,决不浪费。羊的宰杀,基本用胸腔断脉法,使血液全部流入胸腔内,然后 用作灌血肠。羊的内脏全部加工后食用:肠子做血肠,肝脏可生食以明目,肾脏撒上盐同油 脂一起烧烤,心脏、肺、胃等都可以制成菜肴食用。传统的手把肉,将整羊或其某块肉煮 熟后,用手持刀切割食用。在大块吃肉的同时,须将带肉骨头啃尽剐干,不允许随便浪费扔 弃。”【2 】 这种节俭的饮食习惯是当地蒙古族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所体 现的是一种适度、节约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四) 祭祀风俗 由于干旱寒冷的自然环境,使当地蒙古族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 能任其摆布。他们依赖自然界,同时又对它产生恐惧和崇拜心理,进而把自然界的万物,包 括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泊,乃至动物和植物人格化,认为“万物有灵,从而形成 1 齐木德道尔吉,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j 】内蒙古社会科学,2 0 0 2 ( 7 ) :3 7 3 9 2 嘎林达尔,苏尼特右旗畜牧志【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h j 版社,2 0 0 1 :1 0 5 1 0 了多种崇拜,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与神灵沟通。他们在与严酷的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并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心理。“对天的崇拜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 及精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蒙古族以祭祀的方式祭奠、崇拜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物种,谋 求和谐解决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的安宁祥和。这一行为虽然不乏带有迷信色彩, 但更多是体现了他们善于观察自然界、善于学习和进步的思想观念。这不仅使蒙古族创造了 顺从自然规律生产的游牧经济形态,也对蒙古族天文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太阳、月亮、星星等宇宙物种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牧人以月亮的残圆规律发明了一年四 季年月轮回。以北斗星和七老翁星的特殊位置当作人们寻找牲畜或半夜赶路人的路标和方向 的指示。嘲 祭敖包是当地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 说法。一种说法为蒙古人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 林,后成祭祀的对象;还有一种说法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 是后人对祖先崇拜的遗迹;也有人认为敖包是蒙古部落或蒙古氏族的地方保护神。总之,无 论敖包的产生原因如何,蒙古族的祭敖包活动和蒙古古代萨满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萨满教 是阿尔泰语系古代诸民族信仰的,以巫师“萨满”为中心的,具有浓厚的原始氏族部落色彩 的宗教。萨满教具有泛灵信仰色彩,它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以对“苍天”的崇拜为核 心,同时保留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这种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 信仰增加了蒙古族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敬畏之情,提升了自然界在牧民心中的地位,促使他们 顺从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约束作用。 又如,蒙古族图腾崇拜的对象是狼,狼的生存方式和性格与蒙古族有很大的相似性,狼 喜欢独来独往,但当遇到危难时,它们便会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的侵略。同样,蒙古族在 草原上有属于自己的营盘,牧户与牧户之间的距离较远,他们各自放牧,但是当某一牧户遇 到困难的时候,周围的牧户便会赶来提供帮助,这也就是蒙古族的互助理念。此外,对狼的 崇拜体现了蒙古族朴素的生态观,狼和羊形成了草原上基本的食物链,如果没有狼,羊的数 量便会成几何倍数增长,超额的载畜量对草原来说是一场灾难;可狼多了又会造成羊的数量 的急剧减少,影响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蒙古族便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习惯性的思维 方式和做法:羊吃草,狼吃羊,狼多了杀狼,但从不赶尽杀绝。这样一种朴素的、习惯性的 思维方式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草原的保护作用。 其它民族也同样有自己的信仰和祭祀风俗,也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例如汉族祭祀河神, 1 乌云巴图,葛根商娃蒙古族传统文化论【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 0 0 1 :9 3 2 鸟峰蒙古族生态观的哲学分析f d 】中国人民大学,2 0 0 5 :7 8 1 1 目的是祈求下一年风调雨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能够达到蒙古族这样天一地一人 合一的高度和境界,他们的游牧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所祭祀事物的认知程度,同时也 决定了他们对待赖以生存的自然的态度。蒙古族这种期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别于其它 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 总之,当地牧民对神灵与自然生态的崇拜以及其游牧社会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深 深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社会生活经验的传统环保意识和习俗行为,是在长期的生 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构成了当地的、有别 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四、锡林郭勒地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形成的文化,其内容也极其丰富和复杂,因而人类对一种生态系统的利用 方式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而绝不是唯一的。但如果一个民族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方 式,凭借历史记载已经稳定延续了数百年,这就表明这种利用方式高度适应于所处的生态环 境。利用地方性知识的目标,就是要维护这种利用方式的合法性,确保它正常传承,从而使 人们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利用与维护做到两全其美。 锡林郭勒地区的牧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具有文化特质的生存智慧、价值观等, 即锡林郭勒地区地方性知识,同时又凭借这些生存智慧和价值观保护和发展着他们赖以生存 的草原,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普适性知识的渗透下,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地域性、 民族性的地方性知识正逐渐被消解和融合,而这其中所蕴含的观念对于今天人们的价值观、 生态环境保护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首先是价值观的影响,该地区千百年间形成的视自然资源为生命的价值观对当今生态环 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认为,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资源是无价值 的,在其所属的经济核算体系里,没有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地位。这种价值观把对经 济利益最大化追求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尺度,从而导致环境成本外部性的产生。而蒙古族 对环境的价值观恰恰与现代社会相反,他们甚至认为许多自然资源的价值超过了个人的生命 价值。元史本记一记载成吉思汗七世祖篾年土敦之妻那莫仑合屯,就曾因押刺伊儿部幼 儿挖食她牧场的“速敦 草根,破坏了她的驯马场,双方发生重大纠纷。结果那莫仑和她的 1 2 八个儿子被杀。这场祸起于无知幼儿对草场资源的破坏的事件,反映了草原等自然资源在蒙 古人心目中的价值。蒙古族的习惯法中有明确规定,破坏草场可诛杀其家。事实上,由于蒙 古族所信奉的萨满教的宗教作用,使人们对水和动植物等许多自然资源理解都披上了神秘的 面纱,并在实践活动中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如萨满教对水至诚崇拜,水者,地之血气;水 者,万物之本源。基于这种观念萨满教水神神话中认为有了水才有了人。很明显在这种观念 里面,水等自然资源的价值地位与神灵等齐,而正是这种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使得许多自然资 源在古代蒙古族人的心目中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实际上这就是蒙古族看待自然资源的价值 观,它在客观上对草原生态保护起到了指导作用,对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 其次是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对动植物恻隐之心的伦理道德观对当今人们看待动植物的态 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们往往把树木、动植物等看作是自己利用的对 象,认为自己有权对动植物进行任何处置,而没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生物的一员,应该具有 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处的道德。也就是在这种人类生态主义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支配下,导致了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不珍惜,极大的损害着后代人的发展权利。锡林郭勒蒙 古族则恰恰相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生态伦理道 德观,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墨守、遵守的许多法规及其生活习俗之中。在蒙元时 期蒙古族大多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佛教教诲人们慈悲为怀、严禁杀生。无端伤害它们、 杀害动物,损害草木均被视为“作孽”,佛教声称要拯救一切生命,普渡众生。萨满教崇拜大 自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生命、有神灵,其教义里面同样也隐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也正是这种宗教信仰思想,支配着人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奉行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甚 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例外。例如,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这样描述到:“最后除了几 头伤残的游荡的野兽外,没有别的猎物了,这时,老头和白髯翁卑恭的走近汗,为他的幸福 祈祷,替余下的野兽乞命,请求让它们到有水草的地方去。于是他们把猎获的野兽全集中一 起,如果清点各种动物实际不可能,他们只点猛兽和野驴便作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减塑有我”全国大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挑战赛备赛试题库150题(含各题型)
-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班综合活动会响的小路
- 城市公共交通智能支付系统2025年车联网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 2025年二级造价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科目一》机动车驾驶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半导体行业2025:刻蚀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引领未来报告
- 临沂安全特种作业培训课件
-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商业综合体消防工程施工
- 污水管网改造项目管理流程方案
- 柔性印刷电路板生产线项目技术方案
- FZ∕T 73066-2020 针织孕产妇文胸
- 华能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投标文件-技
-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
- 芯片封装行业分析
- 幼儿园教育课题研究培训
- 全麻后的病人躁动护理
- 公司监事会培训课件
- 深度学习技术基础与实践 课件 第1-3章 深度学习概述、深度学习原理、深度学习框架介绍
- 电网规划培训课件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绪论
- 大学科目《随机信号分析基础》各章节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