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年的消逝1.关于题目后的反应与思考反应一:什么是童年呢?联想一下,在我的脑子的模糊定义里,童年好像就是小学和初中时的时光,而初中毕业了,也就渐渐的进入了青春的日子,进入了让人爱让人恼的高中时光。童年大概是代表的纯真,无忧无虑,抛却一切世俗烦恼,生活在自我发现和人际发展的过程中,而这两者中坏的方面被大人保护着。童年时光里,大部分的孩子得到长辈无私的爱和关怀,即使是困顿的家庭,孩子也总是尽力的吮吸着爱,完成成长。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想到的春日里登山游玩,是夏日午后烈日下奔跑,傍晚的火烧云里捉迷藏,是雨后捕蜻蜓,是秋天操场边打乒乓球,骑自行车,是冬日里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当然,除了玩,还有其他。比如第一次在黑夜里行走,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自己睡觉,生活里种种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个美好的年代里生发。那个时候也是孩子和家长情感上依赖度最高的时候,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我学会了三字经,劝学篇,知道了小熊买糖果的故事。反应二:真的是消逝?!作者说的消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假若童年时年龄上的区分,那么只要我们拿着刀去割,童年总是有的,消逝不了。可是我们拿刀割,总得有理由,得区分特征。而一旦我们以往对于童年的定义中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有没有新的特征来表明成年和童年的区别,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切的说,童年在消逝。可是作者说的消逝到底指的那些方面呢?生理上吗?确实是有很多的新闻报道说是因为激素的原因,许多小孩子早熟,本应该是青苹果的时候成了红苹果。性?小学生模仿大人?看多了少儿不宜,跃跃欲试?但是古人十三四岁也结婚生子了,有性行为也不坏事吧?还是说,小孩子拥有了某些能够跟权威的成年人“分庭抗礼”的能力,从而童年和成年开始重合,抵消了两个概念的差异?这两个反应基本上和作者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作者也是从两个部分来说的,一是童年的产生,一个是童年的消逝。2. 童年所指和概念本身的产生*“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实际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目录摘抄,童年的发明: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印刷术和新成人童年的摇篮期童年的旅程。)这一段话告诉我两个观念:一,任何观念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构建的(至少高中时历史老师讲到民族国家的产生的时候,我才震惊的发现爱国主义的思想也不是一个多世纪的事情,但凡执念,只能让自己变得狭隘);二,我们很容易堕入不爱反省,不爱思考的境地,从而认为自己的观念理所应当,没有什么错误,而这是极为危险的。*“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童年概念在人们脑海中的出现,取决于人们对于孩子的态度,以及对于成人的特殊要求。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要求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我们总是苦恼于找不到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因为社会是个整体,各方因素相互影响,而当我们去探寻时,往往会陷入这张各种因素织成的大网中,忘记了原本的方向。但是作者还是试图厘清并提出几个缘由:教育落后,没有识字的要求,大人小孩子都保持这一样的状态,没有大人特有的羞耻观念。*“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尽管在传统的学徒制度下,童年实际上七岁就结束了但是有组织的正式教育的结果是延长了儿童不必承担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责任的时间。其实,童年远不是只有些许重要性的生物需求;它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在口语阶段,孩子能够学会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童年就已经停止,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在于长辈交谈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或者就如电影中的古代场面,人们并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守着一份事做就很满足。而当对于印刷品大量的出现,知识的流通日益方便快捷,小土坝再也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击,我们得学习写字,阅读,学会用语言文字来思考,这个需要一定时间来习得的任务,开始拉大孩子和成人的距离。*“英尼斯强调说,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即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即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即思想起源的地方。”传播技术对于传播这个行为具有这决定的作用。人类的发展往往建立在工具完善的基础上,技术决定我们的生存,也决定我们的眼界。技术的完善不单单保证我们能够度过寒冬,对抗旱涝,而且还让我们能够翻山越岭,驶过大洋,飞向太空。在人类的扩张上,技术总是第一位的。而对于技术的批判,也在于“扩张”。英尼斯的观点点出了技术变化对于人们思考的体系更迭来说,是决定性的。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个单独的行为,技术对人的改变中,伴随、掺杂着种种其他的环境因素,包括人本身所展现的特性。*“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加强儿童观念和使儿童在社会上更加引人注目上起了作用”*“中产阶级:多余的钱使他们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似乎总是一个社会中最中坚的价值观。可是多余的钱,到底是推动了观念的加强还是消逝,毕竟中产阶级对于孩子的投资是自始至终的。不过有一点可以来解释,那就是,当其他的孩子还在做通过的时候,中产阶级的孩子可以获得童年这样的特权;而当其他的孩子都有童年的时候,中产阶级的孩子反倒提前的进入了成人的竞争里,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资本。可见,中产阶级的目标不在于童年,而在于与下层群众的区别,和后代对于自身优势的延续保持,纵使挤破头,也要获得贵族们所认可的身份与地位。*“随着童年这个概念的发展,社会开始收集内容丰富的秘密,不让儿童知道:有关性关系的秘密,也包括有关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由此,甚至还发展出了语言秘密,亦即大量不能在儿童面前说的话。”电影分级,小孩子不能够看到黄、暴的反人类、反社会的场面;小孩子不能了解到性爱、死亡,被认为肮脏或者晦气,冲去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抹去了孩子的灵气。而且,对于孩子,大人们也往往有一套语言系统,除了口语学习阶段的简化语言之外,还有可以规避了的脏话酷语。*“我们万万不可认定童年是在古登堡的印刷术和校长的分班影响下骤然成熟起来的。当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试图理解童年的概念,并将它融入各自的文化时,童年所面临的是与产生低地大不相同的经济、宗教和知识的环境。”我很喜欢中肯的话,虽然有的时候这样的话很没有魅力,且接近废话,但它往往让我们接近最真实的状态,不浮夸,不渲染。由于语言和文字上的差异,由于不同媒介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差别,我们的思维,对于事物的理解,都会有所偏差,这需要我们面对不同的概念时,保持警醒,不断地厘清。*洛克看到了书本学习和童年之间的种种联系,提出了一种教育,主张把儿童视为珍贵的资源,但仍然严格要求主义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洛克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这一观念和200年后弗洛伊德有关心理压抑的学说产生了联系。(新教派)*卢梭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儿童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另外,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它,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童年时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浪漫主义派)3. 消逝的理由和提出的六个问题。作者讲到,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而且在这个阶段,成规的现代家庭建立起来。家长开发出了给他们的孩子以无微不至的同情、温柔和责任的心理机制。童年进而被看做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成为一个超越社会和经济阶级的理想。然而,使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环境却缓慢地、不易察觉地开始瓦解。这个瓦解的原因,简单的来说,就是新的传播媒介的改变,引发了社会知识与结构的变动,而开始使得童年这一概念开始脱离原先的语境。技术是多米诺骨牌般连贯的。作者认为非要找到开端的话,那就是莫尔斯,电报的发明者。电报的出现,电子传播的出现,让我们的概念之旅出现了不同。(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据说,当梭罗被告知,通过电报一个在缅因州的人可以即刻把信息传递给在德克萨斯州的人时,他问道:“可他们之间说些什么呢?”)“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消逝的理由:第一,信息的可获得性。象形文字字母文字印刷文字电视图像,自从有了电视,信息登记制度的基础就崩溃了。(印刷文字看上去易于接近,实际上掌握起来却足够困难,要获得适当的阅读态度也并非易事)第二,电视要求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电视敞开了秘密,也打破了阻碍秘密的障碍。而且成年人也不再是儿童的知识来源。第三: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的合二为一了。作者以自己清晰的语言和逻辑精彩的论证了,电视不可避免的娱乐性。(电视的图像画面呈现使得严肃变得娱乐,政治家,科学话题等传统的严肃内容开始变质。电视新闻,总是选择美丽的主播,富有节奏感的切换,离奇劲爆的话题)但是,作者还是反复强调,他并不是在“批评”电视,而是在描述电视的局限以及这些局限带来的后果。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改变文化的伟大媒介的本质。作者在服装、游戏运动、性行为、犯罪等等方面论证了儿童和成人的差距缩小,以此来论证童年概念的消逝。没有看的太懂,例子都是美国的,而且有历史的对比,我并没有具体的时代经验来验证。作者最后提出六个问题,启发着未来的思考。*童年时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是生物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童年是不是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是受信息环境的影响?*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普遍衰落吗?*道德多数组织和其他原教旨主义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爆出童年存在的需要?电脑?*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地址童年消亡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在抵制时下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作者的一些观点:*童年的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它不可能实现。*美国三次伟大实验:one 政治制度革命 托马斯潘恩称作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two 社会革命 一个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组成的人口,带着不同的语言、传统和习惯共存发展;three 科技文化革命 一个文化能否允许现代科技全面主宰它的命运,同时保留原有的人道价值,并且创造新的价值。4. 关于书中观点本身对于现今状况的意义作者的思路清晰,论证也很简明易懂。他在历史的维度下,对于童年概念本身进行了建构,并且提出概念消解的理由。这样做法隐藏的前提就是,观念来自于环境与人类的互动,是人建构在自己大脑中的,以来更好的了解社会和自然。当然,这个前提是成立的。可是我们得有另一个看法,就是我们其实是用其他的概念来建构解构一个概念,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偏差的成分,而对于不需要深究的普通读者来说,最终要的是听的懂作者的寓言故事里说了什么,以及在与自己的生活对照之后,所做出的选择和改变。作者立足于批判,目的在于完善。那么就从书中提到的新教派和浪漫主义学派来看。一方面我们希望成人能够理性,负责人,那么童年作为奠基阶段,自然要重视起来,这时候的区分体现在法律的区分,比如过了18岁,一个人就要理性负责的独立人了,脱离了自己的监护人,带着童年阶段不断学习的思考行为能力前行。另一方面,童年在我们的想象中是干净纯洁,充满魔力梦幻的,童年的幸福也是未来健康人生的可靠基础,当大人们明白了生活的枯燥乏味,社会的匆忙急躁,他要把自己的寄托放在孩子身上,由孩子们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保持纯真,无忧无虑,由此明白人生还是有所希望的。在这两个理由的支撑下,学校和家庭互相帮助,织成一个大网,保护并且哺育着儿童。这是人类要求社会发展时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后带来的必然结果。由于社会是一个整体,自然要周全的考虑,不同的因素构成了现实存在的社会环境。学校进行知识教育,并且传输知识理性;家庭提供爱与关怀,并且保证延长的童年过程中的温饱。而这里面,媒介的作用在哪里?第一,对于知识的影响,由于印刷术的出现,人类知识开始从口头传到了书面,知识保留和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传播面变得广泛;阅读能力开始变得重要,书面文字线性呈现,排版严谨,带给人思维方式的转向,逻辑性越来越重要。第二,成年和儿童的隔离加大。成年人的思想与交流更多转移到纸上,带着他们的形象和秘密。而儿童再也不能从口头中了解到所有关于成年的知识。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作为媒介的一种,它在消解童年的概念上开始出力。比如改变知识传播方式,口头重记忆,文字重逻辑,可是视觉的图像不鼓励思考,只鼓励接收。又比如,节目制作的话题自然选择新奇有趣,选择边缘性话题增加收视,儿童接收到这一切后会明白,成人的种种秘密,性,暴力,死亡,甚至会明白成人的无奈与悲哀。在这两点上,儿童的概念不再如昨,而成人和儿童也开始逐渐融合。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今的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转战到了电脑上,可以说开辟了一个更加复杂而广阔的讨论空间,可是童年到底在没在了?作者的童年其实是一种能够基本生存之后到独立于社会这两个节点间的时光。那么,这种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地震防御知识填空题答案
- 2025年中小学校政府会计考试模拟试卷
- 2025年森林防火无人机操作员面试题集
- 2025年安全员考试题目数量及答案备考经验博客
- 2025年无人机飞手的招聘模拟题操作
- 课件369梅世强教学课件
- 文库发布:课件
- 读览日本二课件
- 2025年法务监察专家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竞聘考试bi备模拟题
- 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 物料来料检验规范标准
- 辅警考试题库
- GB/T 19289-2019电工钢带(片)的电阻率、密度和叠装系数的测量方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导论
- 《安娜·卡列尼娜》-课件-
- sg1000系列光伏并网箱式逆变器通信协议
- 妇科疾病 痛经 (妇产科学课件)
- 《李将军列传》教学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
- GMP基础知识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课件
- 基于Java的网上书城的设计与实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