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文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使各种民俗活动得以记载、传承,还与民 俗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影响和交叉涵盖的关系。民族学者陶立幡提出:“各民族的民俗 事象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民俗传承靠语言,民俗调查整 理也靠语言。在民俗调查中得到的语言现象对民俗学和语言学是同等重要的”,可见, 将语言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将是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语言崇拜”兼 顾了语言学和民俗学两大领域而为语言和民俗的综合研究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 本文选择笔者的家乡建瓯为调查区域,对“语言崇拜 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在民俗中的表现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该地区民众的思想观 念、心理状态、思维特征,重在考察“语言崇拜”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民众生活中的 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实现途径和文化功能。使人们对建瓯“语言崇拜 的区域民俗 活动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心理有更深的把握,同时,对于消除异质文化交 流的差异,以及保持这一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引言 本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三部分从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等角度,对本课题选题 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和说明;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相关领 域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对本课题涉及的“语言崇拜 的概念进行了一番粗浅的解读; 第五部分对本课题中语言、民俗及语言崇拜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第一章建瓯地域文化与方言概说 为了说明建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面貌,为建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及其成因提供 必要的、翔实背景材料,本章对本课题调查区域的地域文化与方言特征进行了重点介绍 了,第一部分介绍了建瓯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给后文凸显建瓯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奠定了 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建瓯的民俗风貌及其成因、特点;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建瓯方言 的声、韵、调,以及它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中所获得的独特性,同时也为后文的记音工 作提供一个标准。 第二章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 现象 地方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需要通过大量的相关语料得以体现,因此,从大 量的当地民众的民俗语言中筛选出符合研究主题的相关民俗事象和民俗语言,并分析其 蕴含的深层涵义,是做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 为了给本课题提供翔实的语言和民俗素材,本章在前期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从岁时民俗、居行民俗、婚姻民俗、丧葬民俗等几个角度,对建瓯民俗中具体的“语言 崇拜 事象进行分类并以国际音标进行详细记音,在此基础上对每个相关民俗事象的成 因、意义指向及其精神内核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阐述。 第三章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语汇类别 本章在前文的方言和民俗事象记录的基础上,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建瓯民俗事象中 的“语言崇拜 相关语汇分为两大类:一方面表现为将语言当作灵物并加以顶礼膜拜, 并在一些适当的场合将语言的这一功效应用于祈请、避灾、赐福、降魔等实践之中,使 事情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便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语言崇拜”语言巫术, i i i 其中将这一类别细分为祈请类、符咒类两种;另一方面,当遇到一些人们认为不好的事 或物时,人们又产生了避讳的心理,在语言上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不提及,这是禁用,而 遇到一些人们认为不能或不愿提及但又无法回避的事或物时,人们通常就会选择用一些 其他的语言加以代用,这些对于语言的禁用和代用,便涉及到了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广 义的“语言崇拜”的另一面:消极防范的“语言崇拜”语言禁忌。他们以文字、图 案、言语以及其他的实物形式等实现其功能。 第四章建瓯“语言崇拜”语汇的修辞辨析 任何语言效果都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语言崇拜 作为一种特殊的 语言现象自然也是如此,由于与民众的民俗思维、民俗心理等产生直接关联,因此,“语 言崇拜”的实现途径更为复杂和多样。本章选取“语言崇拜”的实现途径为着眼点,从 修辞分析的角度,结合事实例证,对“语言崇拜 现象的修辞功能实现途径进行了详细 的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认为“语言崇拜”之所以存在依赖于其具有契合民众思维 和心理诉求的功能,从修辞角度分析,这些功能又是通过谐音双关、隐喻或象征、委婉、 借代等几个修辞方式得以实现。可以说,这些手法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无疑投射出民众 独特的民俗心理活动过程。 第五章建瓯“语言崇拜”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语言习俗的具体表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当地文化中被普遍认知的功能。 这样,包括“语言崇拜”在内的各类语言民俗事象的产生与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又取决 于其是否产生了满足民众现实生活需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本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阐述了“语言崇拜”民俗在具体的地方俗民群体中是如何 形成发展并传承的,进而对建瓯“语言崇拜 民俗具体的文化功能和存在价值进行深入 的探讨。建瓯人的“语言崇拜 行为及相关习俗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心理相伴而生,它是 一种以满足某种需要、达成某种愿望或规避某种恶运、风险,满足民众的心理和社会需 求的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语言崇拜 因承载着传承民众观念意识、沟通人神二元世 界、弥补现实世界心灵缺失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功能,使其作为民众民俗生活中的重要一 环而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的世俗文化生活之中。 以建瓯“语言崇拜”相关的民俗事象为基础,我们总结出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 崇拜 现象主要具有巫术、宗教信仰、伦理教化和心理调试等几个社会文化功能,并对 几个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结语 本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认为建瓯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异 常曲折的阶段,建瓯“语言崇拜”民俗的形成综合了历史、地理、语言、心理等诸多要 素,所投射出来的是汉民族善于语言幻想和比附联想的民众思维特征,和“趋吉避凶 的族群文化心理。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意义从加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水平、深化概念 认知、保持地域文化独特性、为语言学和民俗学研究提供全新研究视角、引导反思生活 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归结。最后,对本文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了概括,也对本 文创作过程中在语料搜集和可借鉴研究成果偏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i v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中文文摘i i i 绪论”一l o 1 论文选题和写作缘由1 o 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l o 3 文献综述3 0 4 关于本课题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4 第一章建瓯地域文化与方言概说7 1 1 建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7 1 2 建瓯地方民俗特征7 1 3 建瓯方言特征概述9 第二章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1 2 2 1岁时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1 2 2 2 居行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1 4 2 3 婚姻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1 6 2 4 丧葬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1 7 第三章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语汇类别0 000 1 9 3 1 语言崇拜语汇的语用功能类别1 9 3 2 语言崇拜语汇的物事载体类别厶2 3 第四章建瓯语言崇拜语汇的修辞辨析2 6 4 1 谐音双关2 6 4 2 隐喻或象征2 6 4 3 委婉2 7 4 4 借代2 8 第五章建瓯语言崇拜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2 9 5 1巫术功能2 9 5 2 伦理教化功能3 0 5 3 宗教信仰功能3 0 5 4 心理调适功能3 1 结语”3 3 参考文献3 5 授权声明3 8 致谢3 9 v 绪论 0 1 论文选题和写作缘由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外壳,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 域,人类的文明成果通过语言得以保存和传承,因此,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也就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一文化的印记,而民俗又是文化的一 个重要实现途径,可见,某种语言现象作为当地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便在一定程度上 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语言不仅使各种民俗活动得以记载、传承,还与民俗之间 建立了一种互相影响和交叉涵盖的关系。民俗活动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它几 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在语言中形成了反映民俗 要素的语汇、词汇,形成所谓的民俗语言。方言俚语、口头禅、禁忌语、口彩语等,都 属于民俗语言的语汇范畴。可见,将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将是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 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民俗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方言便是各类民俗因素传承 的重要媒介,以一时一地为代表点进行某种民俗方言语汇的收集、整理、研究成为记录 民众生活、探寻社会文化心理的最好的途径。因此,不论是方言调查之于民俗研究,或 是民俗调查之于方言研究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地方方言日益弱化,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 和语言正逐渐为大众文化所包围,并不断走向融合、消退,作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 必然趋势,文化的趋同化渐趋明显。随着共同语的日渐普及,一些独特的方言民俗语汇 也便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正逐渐被抹平、消失,因此,对于 方言或民俗现象的搜集、记录、整理和研究,对于保持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就具有了极其 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认为,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可 以作微观研究,即透过具体的方言事实去追寻文化演变的踪迹。为此,笔者选取了闽北 方言的代表:建瓯方言作为调查对象,以具体的民俗事象为语言环境背景,并选择横跨 语言学和民俗学两大领域的“语言崇拜 为切入点,对建瓯地域历史文化的特征和族群 文化心理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希望通过这一课题,对展示和留存建瓯语言和 文化的独特性做一番有益的探索。 0 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语言之于文化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特殊 组成部分。一定的语言现象承载着特定社会的文化面貌。语言可以折射社会文化的发展 痕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心态等”。福建历史上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又历经了几 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经数次社会变迁和朝代更迭,不同文化的长期碰撞和融合使得 福建的民间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地域性、传统型、民族性以及多元化、复合性特征。 “陈丽梅:汉语潴音现象的文化蕴义 0 1 中国是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藏丰富,建瓯的民间民俗 文化作为福建民俗文化的一支,总体上保留着福建民俗文化的传统风貌,这些民俗事象 多从日常生活的所需出发,因此又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的。为了深入探析民俗与 语言的关系,本文选择笔者的家乡建瓯市为调查区域,以建瓯独特的人文地理文化 为基础,从相关民俗事象入手进行方言调查,目的在于对“语言崇拜 这一特殊的语言 现象在民俗中的表现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民俗活动中的“语 言崇拜 现象所折射出的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思维特征等进行分析和总结,重 在考察“语言崇拜”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民众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实现途 径和社会文化功能,以掌握其所透示出的当地民众的思维、心理及社会历史环境。使人 们对建瓯的区域民俗活动中“语言崇拜”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心理,对民 俗与“语言崇拜”的关系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 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认识如下: 首先,语言和民俗的关系密切,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 系,他们都是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财富,民俗现象根植于人类思维 和心理基础上,语言使得人们的这一特定思维和心理活动得以表达和记录,因此,从“语 言崇拜 的微观层面上对民俗和语言加以研究,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其次,语言学和民俗学都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然而, 这些著作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研究,它们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语言现象和民俗 状况的整体面貌,却很少能够精确到某个俗民群体的某种语言现象,及其在这个群体中 的产生、发展和传承等相关问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恰是本文这样以具体某个地区 民俗个案为视角的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可见,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创造性的研 究活动。 7 再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汉语言领域,许多语言、文字包涵着丰富的民俗 文化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交流活动中,由于语言现象与具体文化现象的密切联系, 有些语言现象甚至深受文化的影响而超出了纯粹的语言学范畴。因为文化上存在的差异 乃至冲突,使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汉语言学习产生一定的困 难,一旦进入词语、句子、乃至文学作品的学习,汉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字的 表层意、引申义、文化意等便使得留学生对于汉语言的学习难上加难,从而影响了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和应用效果。本课题从微观层面上对“语言崇拜 进行了详 细的解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学生加深对汉民族文化和汉“语言崇拜 这一特殊 的语言现象的理解。因此,本课题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一 定的意义。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我们认为,语言学研究不能像民俗学一样只研究民俗的一般 表象,而应该透过民俗事象研究特殊民俗语言、语言的功能及其在民众心理上的反映。 为此,本文从建瓯的民俗事象对“语言崇拜”个案进行微观分析,同时,通过个案的聚 合和规整,升华出对整个地区民俗的整体胍貌的认识,进而掌握这一地区俗民群体的心 理倾向和精神诉求。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多学 科理论知识,力求全方位地展示建瓯“语言崇拜”民俗的产生、发展、传承与流变过程。 o 3 文献综述 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认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一种民俗现象, 不能将语言与民俗分开来或并列起来讲,要用一般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去考察语言现 象。 民族学者陶立幡也提出:“各民族的民俗事象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 始终离不开语言。民俗传承靠语言,民俗调查整理也靠语言。在民俗调查中得到的语言 现象对民俗学和语言学是同等重要的”。钟敬文先生在描述语言学和民俗学之间的关系 的时候曾经说到:“说文解字之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我国古代动、植物字源以及民俗 信仰的资料,它们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当时对动、植物形态、性质的认识和万物有灵 的崇拜心理。许慎收录并解释了这些文字就为后人留下了解读古人思维的钥匙,一位语 言学者如果运用民俗文化等的知识来研究说文解字,就会对许慎的工作成绩有新的 认识。从另一方面讲,民俗文化学者也需要借助上述相关学科的知识”。可见,民俗学 者一样关注并运用了从语言学角度做民俗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许多民俗学和语言学者以 民俗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曲彦斌的 民俗语言学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 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 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 、性质、规 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此外他的论宗教与民俗语言文化、 论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交流、地域性民间流行习语研 究之我见等文都对民俗与语言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谭汝为主编的民俗文化语汇通 论在汉语词汇语义学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方面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在民俗学和语言 学方面进行了综合的理论探索,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其将语言学与民俗学的互为观 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本文的开题与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王作新的语 言民俗由汉语言文字的本体结构出发,择取语言文字应用中生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民 俗事象:姓氏名号、人际称谓、语文崇拜、言语禁忌、偶对建构、谜语猜制、语言变异 以及汉字变形等,叙述阐论,溯源觅流,揭示了语言文字与民俗风情的交互影响、相互 联系,展示了语言民俗的生动画卷。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选择历 史地理和语言学为研究视角,从移民、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对汉语方言在历史 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分析思路清 晰、研究视角独特。张公瑾的文化语言学发凡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它 结合若干语言事实,特别是我国民族语言的状况进行应用性的说明和分析,提供一种新 的思维方法,它是针对语言的,并且是从语言出发的,但又不是局限于语言的,这也正 是本文参照并选取的研究视角。此外,黄涛的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一书通过考察华 北平原一个村落的语言现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关系、宗亲称谓、婚俗变迁、 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语言现像中的民众心理和民众精神,可以说这本书为本文的 选题、整体构架和研究思路都提供至关重要的启示。可见,无论是在民俗学领域还是在 语言学研究领域,人们都对民俗与语言之i n 】的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关于“语言崇拜”这一概念的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关于语言或民俗的研究中都有不 黄涛:语占民俗j 中国文化序,人民: :版社,2 0 0 2 年l o 月第1 版 钟敬文:民俗学:梗概i ,;,、y , l 起,中华书局1 9 9 5 第l 版,第1 8 负 - 3 同程度的涉猎,但对于“语言崇拜 的定义却有不同的理解阐释。曲彦斌将其纳入到民 俗语言学的系统中加以说明和考释,他在中国民俗语言学一书中的“语音和民俗 一章便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没有对语言崇拜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位,只是在民俗 的领域内从语音和语用功能的角度将语言的“神化 问题分为了“语音崇拜 和“语音 禁忌”两个层面。书中举了大量的例证说明了“语音崇拜”和“语音禁忌 的现象大量 存在与民俗生活中。刘萍从民族心理的考察角度出发,并在其从民俗看汉族的语言崇 拜分析道:“从对民俗中存在的语言崇拜的现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民对于语言的崇 拜倾向非常强烈,究其原因,与汉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有关:汉族人特别耽于语言幻想, 汉族人特别喜欢比附联想,汉族人特别注重等级秩序和血缘关系。我们认为,这样的 分析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分析深入恰当,对于研究民俗语言、民族心理等等都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建瓯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鲜见,比较常见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的地 域文化进行了研究,如林蔚文的中国民俗大系福建民俗一书,从历史沿革、人 文地理、民俗发展概述等方面入手,引用了各种地方志资料,通过收集各地民间传说、 民间谚语、方言民俗等方面资料,全面、详尽地阐述了福建民俗的文化内涵。何绵山的 闽文化概论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福建的政治、经济、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对福建 文化做了充分展示。在民俗一章中则对福建民俗“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 的原因归 结为:多文化兼容并蓄、地处僻壤的自然环境和极强的家庭观念。这些对福建地方文化 的归纳从建瓯所处大环境福建着眼,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外围资料,也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然而,对于建瓯民俗及语言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除了个别潘渭水先生等学者在建 瓯方言研究方面有所涉足外,对于建瓯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建瓯民俗 的记录和研究的任务也就自然地落在了一些建瓯本土民俗研究者身上,他们通过大量的 田野调查编纂了建州风情、建瓯饮食文化、东安源、七里街等大量的民俗文 化书籍,使建瓯独特的民俗文化风貌得以展现。此外,建瓯民俗学会还刊行了建瓯方 言词典、方言熟语、芝城镇志、灿烂的建瓯文化、建瓯挑幡、小松镇志、曲 律提要等等大量建瓯民俗文化单行本,以详实的资料全面记录了建瓯历史、文化、语 言、民俗,虽然,这些单行本多以民俗事象和语言现象罗列为主,缺少深入的理论加工, 但是,这些资料却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例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0 4 关于本课题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0 4 1 “语言崇拜”的概念解读 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它可以折射出某一语言背景下的文化背景和 风土人情。关于语言文字,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做这样的归纳:“语 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作神物崇 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 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 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 刘萍:从民俗看汉族的语言崇拜,沈阳师范犬学学报( i :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0 1 期 4 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 护 。可见,语言本来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 媒介) ,除工具属性外, 语言在产生过程中并没有生发出其他的外延属性。然而,在实际使用和不断的传承和丰 富过程中,语言又常常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力量,使得它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了某 种一致性,甚至带上了主宰人们命运的功效,乃至“被当做神物崇拜起来 。这种将语 言文字力量无限夸大甚至神化的现象,便涉及到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概念语言崇 拜。同时,因为语言的这一现象常常出现在一些民俗活动里,并且常常伴随迷信现象发 生,有些学者也称之为“语言迷信”。但笔者认为,因为关于迷信的理解存在各种不同 的意见,同时,从学术角度出发对于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该尽量脱离价值评判,站在 中间立场上予以定性,因此,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我们认为称之为“语言崇 拜 更为妥当。 那么,“语言崇拜该作何种定义昵? 我们认为,它是指对语言文字本身及其功能 的神化。原始人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纷繁复杂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界,人们对于一切未 知事物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积累了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或 喜或悲,或惶恐忧虑或惊喜异常的精神体验,使人们产生了对未知力量的期待和忌讳的 双重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在语言使用中的直接反映便是“语言崇拜”。人们通过赋 予语言以一种沟通人神二元世界的神化属性,对语言的功能进行充分幻想并认为它可 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他奉若神明。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原 始的巫术行为中,人们认为借助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一咒语,就可以达到降妖 除魔的目的,语言崇拜也由此而产生。 民俗是“语言崇拜”的一个重要表现途径,因此,在各类民俗事象中大量存在语言 崇拜现象,一般情况下,某一地域民俗系统中的语言崇拜现象,既能从某种程度上透射 出语言的文化内涵,又使得民俗的文化功能得以展现,因此,语言崇拜现象不论是对于 语言学还是民俗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功能化角度对语言崇拜进行分析,民俗中 语言崇拜分为对语言文字本身神化崇拜( 即对某种语言文字本身的崇拜) 和对语言文字 功能神化的崇拜。语言文字本身的神化表现形式相对固定,是一种物化了的心理行为。 至于对语言文字功能神化的崇拜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语言巫术,一种是语言禁忌。 汉民族习惯语言幻想和比附联想,注重宗教礼法、尊卑等级以及强烈的家族观念、血缘 意识等特殊的文化心理,是“语言崇拜 现象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0 4 2 语言、民俗及“语言崇拜 之间的关系解读 语言是民俗的载体,语言和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态文化 形态,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是语言的重要内涵。民俗与语言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民俗学者陶立瑶所说:“各民族的民俗事象都是靠口头和行 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 圆民俗与语言的关系,从宏观层面上说,二者是相 辅相成的关系。语言是民俗的载体,这罩所指的“语言”应该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在生产劳作过程中产生了民俗,民俗通过人们的口头语言进行表 中困人订科伞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人可科全书语言义中团火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8 ,第l 页 曲转0 i 自一i :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语言与民俗解说义化学刊2 0 0 8 年0 3 期 一5 - 现和传播,实际上,很多民俗都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才能够得以实现。中国是个方言系 统极其复杂的国度,语言( 方言) 的地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地民俗事象的差异。 在民间,民俗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比如一些言语、惯用语、歇后语、称谓、禁忌语 等既是一种语言习俗,也是一种民俗形态,他们都是民俗与语言的典型凝固结合体。诸 如此类,都是以地方口语也即方言的形式形成和体现的。他们的存在及其民俗的和语言 的地方性差异,都是凝聚一体的,反映了较强的一致性和对应性。 从民俗文化心理角度出发,人们之所以会对语言产生崇拜心态,主要是在长期的生 产生活过程中赋予了语言以超自然的色彩。譬如:古人相信人的名字实际上是一个人灵 魂的代表,所以古人在名字之外又另有一个号,通常人的名字是不能随意呼喊的,否则 就会带来恶运。如西游记里金顶大王的宝葫芦一样,只要知道你的名字并呼喊三声, 就能把你吸进葫芦里去。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当时当地的对语言力量的崇拜心理, 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普遍的民俗思维定势。类似的现象在建瓯民俗中 也一样存在,例如夜行时不能随意呼喊同行人的名字的,因为人们坚信一旦在夜行过程 中呼喊了夜行人的名字,他的灵魂就会被游弋在躯体之外的鬼怪所带走。实际上,这似 乎已不是一个地区的特定民俗了,它普遍存在于广大汉族地区。 另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语言的意义通过语音的发 出得以表达和实现,因此无论是哪种语言,谐音都是语言所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普遍 存在于语言当中。比如在中国传统岁时礼俗中,人们习惯往门上贴“福 字,预示福气 临门,同时,还讲究将“福 字倒着贴,以“倒 和“到”谐音,取“福到 之意 可见,某些对语言的崇拜心理会进一步导致行为崇拜的产生;再如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年 中,家家户户习惯制作一种叫“年糕 的食品,寓意“年高 也即“年年高 , 又因年糕味甜而同时寓意新年日子“甜甜美美 之意。更常见的还有如数字的谐音崇拜, 如中国自古以来对数字的功用除了计算之外,还因某些数字的发音而赋予其以特别的意 义,最常见的如数字“8 ,则取“8 与“发”同音,寓意发财。这一点在福建也不例 外,如福州地区人们在婚姻礼俗中,聘礼、礼金、红包等都喜取尾数“三 ,这一点虽 然与中国传统民俗中崇尚成双成对有出入之处,但其亦与“三”字的发音有直接关系, 在福州方言中,“三 与“生 字谐音,取“一生一世”之美好寓意,虽然各地语言具 有方言差异,但反映的民俗文化心理却是一致的。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未来充 满了期待和美好愿望,并将这种期待和愿望在心理上做了无限拓展和转化,赋予了语言 文字以某种神性色彩并加以顶礼膜拜,希望通过语言的表达使这一期待和愿望得以实 现,这是对语言之间的谐音关系加以神化并生发某种崇拜的必然结果。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上海文艺:i ;版社1 9 9 6 年第4 版,第1 2 9 页 6 第一章建瓯地域文化与方言概说 为了深入探析建瓯方言与建瓯民俗之间的关系,使“语言崇拜”这一特殊的语言现 象在当地方言系统里能够有更加直观的展示,我们首先对建瓯的地理、历史、民俗特征、 方言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和说明。 1 1 建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 建瓯地处福建北部山区,在福建历史上的具有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历史上几次中 原移民入闽的路线分海路和陆路两条,从陆路进入闽的路线大致应为从今天的浙江省江 山市境内的仙霞岭、武夷山向东南发展,在南下过程中伴建溪而居,形成后来的建安郡, 建瓯作为三江汇流处成为中原移民往东南方向推进的必经之路。同时,建瓯境内溪流纵 横,水路交通便利,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节点。也正因为其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 大批移民入闽后在此处伴建溪而居。正是由于建瓯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各种不同的外 来文化在这里沉淀、融合,并因山川阻隔得以很好的保存和传承。 据建瓯县志人口载:“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建溪流域生息繁衍。周礼职 方氏: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七闽。说明商周时期散落在福建 有七支氏族,在闽北的为客家族,和当地土著“山夷 相处,依山架屋,人死后作四 方函以盛尸,悬着高山岩石之间。可见,历史上建瓯曾是个多民族地区,后经几 次中原移民迁徙,不同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碰撞、融合,中原强势文化逐渐在这片土地 上生根,而由于建瓯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也使得中原文化在征服土著文化的同时,部分 地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因此,建瓯的历史文化便呈现出中原文化占主导,同时兼有 部分闽越文化遗存,这样的特征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因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非常明显。 建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 0 0 0 多年,有着1 8 0 0 多年的建县历史。建瓯在福建的历史 上,曾经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位置,它曾是全闽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亦是历史上 “大殷国”的帝都,建瓯在历史上还一度成为闽域或闽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交通的中心。西周时期为“七闽 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公元1 9 6 年) 设 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 公元2 6 0 年) 设 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公元6 2 1 年)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 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 公元1 1 6 2 年) 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 9 1 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这些便足以说明建瓯在福建历史上的地位和 作用,建瓯文化甚至也曾一度作为闽北乃至整个闽域的强势文化之一而存在,研究建瓯 的语言、历史、文化,对于了解闽北乃至福建的文化意义重大。 正是因为建瓯的历史和地理上的优势,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融合、沉淀,造 就了建瓯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独特而宝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任何 有关福建历史文化、语言习惯、民俗风情的研究都无法否定建瓯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1 2 建瓯地方民俗特征 民i 白j 民俗文化最重要、价值最大之处就在于它独特的地域特征。建瓯地处闽江上游, 在福建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闽地被称为“蛮荒之地 ,是上古时期闽越族人的主 潘消水,黄芝生主编:建瓯县志人u ,中华书局1 9 9 4 7 要聚居地之一,他西邻荆楚,北接吴越,自汉武以来,福建便陆续有了中原移民的迁入, 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很早就已经有“( 南楚) 与闽中、越杂俗”的记载。 建瓯地处闽北,境内重峦叠嶂,溪河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地理环境的制约使得不同地 区之间的往来十分困难,为了躲避战乱和压迫,人们迫切希望找寻一个地远山偏之所作 为落脚点。晋永嘉末年,伴随着中原丧乱而来的,是更大规模的移民的涌入,建瓯又以 其地利之便,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定居,移民运动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原汉民族的 底层文化与古越文化的传统旧俗交相碰撞,在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 域风俗,使得古越文化部分遗存在建瓯的民俗文化中得以不断传承,同时又在这一过程 中不断融汇吴楚文化、中原文化,并将不同地域的宗教文化也纳入其中。其后虽历经千 年,但因语言差异,交通不便,使得建瓯文化的独特性至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一方面,建瓯原始的本土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另一方面,迁徙而来的中原文化也因为同 样的原因被阻隔而沉淀下来,并稳固地留存至今,如“天地国亲师”、“泰山石敢当等 风俗均证明了中原文化在建瓯的传承与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风移俗易, 又历经数代繁衍和山川滋培,建瓯地方民间民俗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源于中州又异于 中州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独特性,它真实地展现了闽越文化源流和闽汉文化交融的 历史轨迹。 综观建瓯传统民俗风尚,归结起来,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 一) 、多元化 建瓯作为古闽地闽越文化的主要摇篮,在闽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但就如以上提到的那样,中原文化实际上还是建瓯文化的主体,建瓯文化的实质也 是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移民文化。 首先,随着中原散乱,大量移民涌入,伴随而来的是中原强势文化的冲击,两种截 然不同背景和代表的文化在此处交融一体。 其次,进入建瓯的中原文化在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扬弃,已经变 得不再完整,其与本土文化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第三,虽然中原强势文化最终征服和同化了闽越文化,但面对全新的恶劣的生活环 境,中原移民也大多会出产生入乡随俗心理,建瓯古代的土著居民的部分习俗也为中原 移民所接受,并最终成为建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建瓯目前还保留着对闽越人对 “蛇 的自然崇拜,并大量保留着对有关“蛇 的话题的语言禁忌习俗。 可见,建瓯本土文化在被中原文化同化的同时,又保留着闽越族的古朴气息和神秘 色彩,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从而突显出了建瓯人在文化追求上 的一种多元和谐的主张。 ( 二) 、功利性 与全国其他地方民俗一样,建瓯的许多民俗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功利色彩,民俗由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而产生,民俗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瓯的民俗活动 与功利心理息息相关,无论哪种类型的民俗活动一般都厶匕b i 。, 七匕j f i 向一种“和谐 的心理诉求, 其深层原因皆出于满足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现实目的,是为了寻求吉祥如 意,如建瓯婚俗中的“接袋”习俗( 详见第二章) ,这习俗的形成与当地民众祈求“传 宗接代”民俗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假如没有“接袋 与“接代 的谐音关系, 没有“传宗接代 的功利化心理诉求,这一民俗也就自然不可能产生和传承了。 ( 三) 、趋同性 钟敬文老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指出: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体性,传承性 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以及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的扩布性使得各 种不同的民俗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融合,民俗文化的融合和趋同就成为一种必然。 建瓯历史上历经数次移民涌入,带来了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信息化社会又为 不同的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瓯独特的民俗文化便逐渐为 大众文化甚至外来文化所同化,表现出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趋同性。如丧葬礼俗中, 建瓯人习惯在死者棺材四周绘上蝙蝠,寓意“福泽后代 ,很显然普通话发音中“蝠” 与“福”同音,因此人们很容易将蝙蝠与福气、幸福联系到一起,这样的民俗在汉语通 行区内比较普遍地存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建瓯方言中蝙蝠的读音为蝙蝠读 p i 3 s p a 3 3 ,与“福”的读音没有丝毫联系,甚至韵母中根本就找不到 u 的痕迹,但这 样的习俗却普遍存在建瓯的每一个乡村角落,这说明,建瓯的移民文化使得民俗也呈现 出趋同化的趋势,这样的趋同性来源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处于弱势的文化就可能被强势 文化所同化,这期间可能还存在人们主观意愿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建瓯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使得民俗语言也必然呈现出多元性、综合性特征, 如果单纯以闽方言的整体特征分析和概括建瓯的语言民俗,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法 实现的。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活动实际反映的是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特征, 而功利性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可见,在探讨某种语言民俗时,功利性特征是最值得 关注的一点。再次,如果说多元化和功利性是形成建瓯民俗文化独特性的前提的话,那 么趋同性则是建瓯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因为建瓯的民俗文化的独特 性和现代发展的趋同化方向,基于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考虑,本课题的研究显得 更加意义重大。 1 3 建瓯方言特征概述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闽方言成为最复杂的方言系统之一。由于闽语的内部 分歧较大,通常分为闽北方言、闽东方言、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和闽南方言,建瓯方言 作为闽北方言的代表是闽语的一个重要次方言。 前文提到,建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建瓯成为一个地域特征显著的地区, 整个社会生活是对外封闭,对内隔离,除了少数商人文士出外谋生,大多数人长期过着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些因素使得建瓯方言系统内至今仍在一定 程度上保留着古音古词。作为汉语体系里的一个成员,其与普通话无论是在读音上还是 在词语的用法上都保持着很大的一致性。但作为一个地域性特征明显的方言,建瓯方言 在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作为闽语一 个重要次方言,建瓯方言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的其他次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体现了闽北方言自身的特点。 建瓯方言作为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的次方言,总体上呈现出古老、保守的的特征, 其词语中还保有相当数量的中古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遍话中已经不用,或是已成为文 言。如“走”,建瓯话是“跑”的意思,而“行走”的意思则用“行”,如: ( 1 ) ,下大雨了,快走一一建瓯方言意义是“下雨了,快跑” 2 ) ,看见公安来了,但马上就走了一一建瓯方言意为“看见公安来了,他马上就跑了” ( 3 ) 、你骑车先去吧,我自己行就好了一一建瓯方言意为“我自己走路去好了” ( 4 ) 、但行了一个钟头才到建瓯一一建瓯方言意为“他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建瓯” 先秦时期福建为“七闽地”,闽越族人长期定居于此,汉武帝后大量汉人入闽,汉 语逐渐取代了闽越土著语言,但汉语对闽越土著语言的替代并非一日完成,在这一过程 中,极其少数的、个别的闽越语词语却留存下来了,最终与汉语融为一体。此外,闽北 与江西在地理位置上为近邻,长期以来在与江西人的不断交流交往中,不少江西话词语 也渗了入闽北方言,所以,闽北方言实际上又是个更加复杂的方言体系,它融合了汉语、 闽越语、赣语等多个语言类别,渐成一体。 清乾隆六十年( 1 7 9 6 ) 时,福清人林端材认为当时记录福州语音的戚林八音据 方言“将音觅字 很方便,又“惜建属地异语殊,难以习学省音,今特因其音韵,仿其 体格”,w 汇辑成建, j , h j l 音( 其全称应为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建瓯方言字书) ,将 建瓯方言总结出三十六字母、十五音韵、八音。所谓“三十六字母即“时年裱、梅儿 黄、犁田园、种茄麻、吴舍正、鱼脐、油茅厝、园桐发、放茶峨、阳蟠蛇、人贩柴、南 桥过。这三十六字母中因“种同裱、厝同茄,实只三十四字母”,也就是说,在当时, 建瓯方言能够记录到的应该只有3 4 个韵母。 建州八音认为建瓯方言中存在1 5 个声母,分别是: p 、p 、1 t i 、t 、t 、1 1 、l 、k 、k 、孙x 、i s 、i s 、s 、9 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建瓯方言中,应该还存有蝣、幻两个声母,如“借 字在建瓯方言中读 蟛i 3 2 4 、节读 i v i e 2 4 ,“尺”读 i v i 3 2 4 、“厝”读 蟛i 3 ” ,可见、 协两个声母至少在现代建瓯方言中是存在的。笔者据此推断,现代建瓯方言中应该有1 7 个声母。 建瓯方言共有6 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其对应的 调值分别是5 4 、2 1 、3 3 、4 4 、2 4 、4 2 ,虽然建瓯方言的调类都能比较统一地归到以上6 类中,但建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方言内部地域性差异极大,这种差异甚至到了隔村 不同调的程度。与笔者家乡建瓯市小松镇三定自然村同在一个行政村的相距不到两公里 之遥的陈坑自然村,在同一字上的调值就存在明显差异,如“手字,三定村发 g i u 5 1 的音,而陈坑村则发 9 i u 2 。为了增强本文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本文所列各调 类的调值主要是以建瓯中心城区的方言为基础作出的结果为依据得出的。 在词汇方面,建瓯方言的构词方式、词义乃至词源特点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区别,在 建瓯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词、古字,这些古词、古字,现在或不单独使用,或只存在 于古汉语中,而其用法在现代普通话里早已消亡,如: 。林端材( 清) :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序并例苦叙,清幸隆6 0 年版 1 0 ( 1 ) 、丈夫囝 t i a 0 4 4 m u 2 1 k y i r j 2 1 】,儿子。战国策:“非徒不爱子女也,又不爱丈夫子 特甚”。 ( 2 ) 、骸【k a u 4 2 】,广韵又作“跤”,肴韵口交切:“胫骨近足细处”。 ( 3 ) 、秫米【t s y 4 4 m i 4 2 】,糯米、江米。尔雅释草:“众、秫”,疏:“众,一名秫,谓 黏粟也。” ( 4 ) 、园 k 3 1 1 3 3 】,藏,( ( 集毅:“口浪切,音亢。藏也” 类似的词语如:暗瞑( 晚上) 、昼前( 上午) 、昼了( 下午) 、鼎间( 厨房) 、拭( 擦) 、 嬉( 玩耍) 、曝( 晒) 、有( 没有) 、粟( 谷子) 、餍( 不新鲜) 等,这里不一一例举。 构词方面,建瓯方言的有些词语的词序与普通话刚好相反。根据常规,修饰性的词 素一般在前,中心词素在后。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 一类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官方兽医考试试题题库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电大行本行政领导学作业答案
- 2025年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入殓师考试题及答案
- Unit 4 Wonderful seasons 同步练习 含答案
- 车间厂区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车间体系培训课件
- 节日教学课件下载安装
- 羽毛球发球教学课件模板
- 果场退伙协议书
- 【专家共识】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
- 2025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课文翻译及语法填空
- 手术后的小狗护理常规
- 数智化保障核燃料供应-2025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 幼儿体能教学课件下载
- 江苏省常州市2025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含答案)
- 猪场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颅内感染解读
- (高清版)DB31∕T 1550-2025 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生物安全技术规范
- 2025至2030中国农资连锁超市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