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 要 婚姻质量是个体当前婚姻关系的客观调试程度,反应了夫妻之间在一定时 间内的相互适应。婚姻质量不仅影响着夫妻双方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事业成 败,还影响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对于婚姻质量的研究可以为 婚姻咨询、辅导、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个体提高婚姻调适水平。 国内主要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来研究婚姻质量,对于婚恋依恋与婚姻质量关 系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对于三者关系的研究几乎空白。 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 232 名已婚被试的婚恋依恋、人格特质和婚 姻质量,分析了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个体的婚姻质量不存在显著地年龄、婚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状况 的差异。 (2)个体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神经质、外倾性、精神质及婚姻质量上 不存在性别差异。 (3)依恋回避与神经质、精神质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神经质显著正相 关;神经质、精神质及依恋回避与婚姻质量显著负相关。 (4)婚恋依恋和人格特质显著预测婚姻质量。其中神经质和依恋回避对婚 姻质量有直接而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的预测力最佳;而外倾性和精神 质通过依恋回避间接预测婚姻质量,依恋回避是精神质预测婚姻质量的完全中 介。 (5)神经质对依恋焦虑有直接而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精神质对依恋回避 有直接而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 而外倾性对依恋回避有直接而显著地负向预测作 用,其中精神质的预测力最佳。 关键词关键词:婚恋依恋 人格特质 婚姻质量 iii abstract marriage quality is the level of marriage adjustment in individuals curr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which reflects the mutual adaptabilit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n a certain period. marriage quality affects the spouses quality of lif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success of caree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study on marriage quality can provide science basis for marriage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which helps the individual to raise the level of marriage adjustment. in china, most studies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arriage quality, a few of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mantic attachment and marriage quality. but few studies among romantic attachmen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arriage qual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romantic attachmen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arriage qual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 232 married pers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age, educational status and income state on marriage quality.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gender on romantic attachment dimention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arriage quality. (3) attachment avoidance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with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attachment anxiety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with neuroticism. marriage qual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negative neuroticism, psychoticism and attachment avoidance. (4) romantic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trait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marriage quality. neuroticism and attachment avoidance were direct an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or for marriage quality, attachment avoidance predicted marriage quality better than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psychoticism had indirect effects on marriage quality through attachment avoidanc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is significant among psychoticism and marriage quality. (5) neuroticism was direct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or for attachment iv anxiety; psychoticism was direct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or for attachment avoidance, extraversion was direct an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or for attachment avoidance. key words: romantic attachment, personality traits, marriage quality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签名: 日期: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签名: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日期: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1 1 1 引引言言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指男女结合成为夫妻。 诗鄘风蝃蝀:“乃 如之人兮,怀昏姻也。 ” (辞海,200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指男女关 系正常的社会形式,它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借助于婚姻形式来调节或裁 判男女之间的性生活,并且确定夫妇和父母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可以将婚姻理 解为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关系(夫妻关系) 。婚姻关系作为一种实体性的伦理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两性关系的 自然性方面。二是婚姻双方的爱情,这是超越自然性的情感,是与婚姻双方的理 性、情感、境界相联系的,属于婚姻的社会方面。三是维系婚姻的礼法,包括法 律之法和道德之法(宋希仁,1998) 。婚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夫妻双方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事业成败, 还影响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 提高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婚姻质量,婚姻质量已成为人们生活 中追求的目标。那么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西方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的,70 年代进入最为活 跃的学术时期,国内则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在这 80 多 年的研究历程中,研究者从婚姻质量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 探讨。研究发现,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夫妻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对婚 姻的期望、夫妻间权利与角色的分配、夫妻间的交流、夫妻间解决冲突的方式与 能力、性生活、婚龄、经济状态、与子女、父母的关系等 。其中,备受关注的 则是人格特质对于婚姻质量的影响。 另外,自从 1987 年 hazan 和 shaver 首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 并通过研究报告类似的依恋类型在成人的亲密关系 中也可以发现后, 从依恋的角度来研究成人亲密关系便成为热点领域之一。 近年, 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也开始探讨依恋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依恋风 格影响着个体的婚姻质量。 何雪娜.贵阳市居民的婚姻质量分析及提高婚姻质量的心理辅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丁湘.婚姻家庭和谐论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李涛.婚姻承诺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上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53-160 徐安琪,叶文振. 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98(1):145-159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2 目前,国内对于婚姻质量的研究,多是探讨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对 于婚恋依恋与婚姻质量关系的研究也只是在起步阶段。 对于三者关系的探讨几乎 空白。因此,本研究将对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进行探讨。 2 2 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2.1 婚恋依恋婚恋依恋 2.1.1 婚恋依恋的定义婚恋依恋的定义 依恋(attachment)最初专指婴儿与其主要的抚育者(通常是其母亲)之间存在 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表现。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 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 (1969)认为依恋是人类与特定他人形成强烈的情感联结的倾向,使个体在生命 早期与他们的照顾者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获取温饱、关爱等一切赖以生存 和顺利发展的条件。最初的研究者把依恋研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母婴关系上。 不过依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依恋关系会贯穿人的一生。如 bowlby所言, 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终生发展过程。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依恋研究的对象开始从儿童拓展到了成人。 berman和 sperling 在 1994 年对成人 依恋(adult attachment)下的定义是:“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 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感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 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的,而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 际世界中的认知一情感一动机的模型中 。 ” 而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一般存在着两个研究取向:即以发展和临床学派为 代表的发展临床取向,以及社会和人格学派为代表的社会人格取向。一般而言, 发展认知学派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 这 方面可视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影响研究的延续; 它指向的依恋对象为个体幼年时 期的抚育者。 而社会人格学派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 感联系,主要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侧重于研究婚恋关系 。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8(2):32-26 高玉华.成人依恋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周春燕,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15-222 陈瑞芳,郑莉君.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与情感调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35-38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3 因而婚恋依恋(romantic attachment)就是指成人与婚恋伴侣间的情感联结,是 成人生活中形成的新的实质性的依恋关系, 它的依恋对象是处于婚恋关系中的伴 侣。 2.1.2 婚恋依恋的类型与维度及其测量婚恋依恋的类型与维度及其测量 hazan和 shaver(1987)认为成人的浪漫爱情是一种依恋过程,与成人亲密 伴侣形成情感联结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婴儿与其最初的抚育者形成的依恋或情感 联结。在孩子们身上得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回避型(avoidant) 及焦虑矛盾型(ambivalent-resistant)也存在于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并且影响着成人 的浪漫爱情,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框架 。之后,他们在 ainsworth等人对婴儿依恋模式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自我报告量表, 要求受测者从三个有关依恋类型的描述中挑选一个最适合他们在恋爱中经常有 的感觉和想法。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报告的是安全型,但是有很多人(将近 40%) 认为他们属于焦虑矛盾型或回避型。 安全型的人对情感的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很 自在;而回避型的人不喜欢依赖和亲近;焦虑矛盾型的人则是粘占得、占有性强 的人,寻求更多的亲密和安慰,而这常常超出人们所愿意提供的范围。 而依恋研究专家 bartholomew(1990,1991)认为可以把回避型依恋分为两种: 一种人是想要与别人建立关系但又十分谨慎,害怕遭到拒绝、也不信任别人。另 一种人是独立而自立的,真正地喜欢自治和自由,而不是与他人的亲近。由此, bartholomew(1990)提出了四类依恋类型:第一种是安全型,与原有三分类中的 安全型一样;第二种是多虑型(preoccupied),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这类人由于 紧张地依赖于他人的认可才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因而这样的人贪婪地寻求被接 受,对关系有着较多的心思;第三种是恐惧型(fearful),这类人由于担心遭到抛 弃而避免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尽管想让别人喜欢自己,但他们会担心陷入依 赖于他人的危险当中;第四种是超脱型(dismissing),这类人感觉与别人的亲密关 系并不值得忧虑,他们会自我满足,拒绝与别人的相互依赖,并不真正关心别人 是否会喜欢自己。其中,第三种和第四种源自老式的回避型分类,而恐惧型保持 richelle a. stackert, krisanne bursik. why am i unsatisfied? adul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ed irra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4:1419-1429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第三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3-217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4 了回避型较多的特点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用关系问卷(relation questionnaire, rq)测查了这四类依恋风格,该量表包括四段对成人依恋原型的描 述,要求受测者在 7 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 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同时,bartholomew 认为这四类依恋风格可以从“自我模式(self model)”和 “他人模式(other model)”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她认为人们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总 体评价既可以是相对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可以形成四种 类型。安全型的人被认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怀有积极的看法,结果他们会快乐地寻 求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相比之下, 恐惧型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具有消极的看法, 从而对关系产生最坏的预期。多虑型的人喜欢别人但却对自己充满怀疑,结果会 过多地依赖别人,而超脱型的人喜欢自己却不会太尊重其他人。 之后,brennan,clark 和 shaver(1998)将 bartholomew 的四类型从以下两个 维度加以区分:焦虑(anxiety)(害怕拒绝和抛弃)和回避(avoidance)(对亲近的 不自在和情感独立) 。回避维度反应了个体信任他人、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保 持自我独立的程度;焦虑维度反应了个体对他人能否给予自我支持、自我是否被 抛弃的担心程度。安全型的人是低焦虑低回避的,他们对与别人的亲近感到相当 自在舒适,也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好,所以他们会很高兴地寻求与别人的亲近; 多虑型的人是高焦虑低回避的,他们想要亲近但很焦虑,害怕遭到抛弃;超脱型 的人是高回避低焦虑,他们不担心遭到抛弃也不喜欢亲近,这类人看起来冷淡, 拒绝与他人相互依赖;恐惧型的人是高焦虑高回避的,这类人既对亲密感到不自 在,又担心亲密的关系不会持久。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是持续性的,程度由低 到高。 brennan 等人(1998)编制了“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用以测量成人婚恋依恋的焦虑和回避维度,还能据 此推算落入 bartholomew 提出的四类依恋型的人数。 该量表共有 36 道题,焦虑和 回避两个分量表各由 18 道题构成。 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不论是内部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第三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3-217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第三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3-217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第三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3-217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5 一致性,还是重测信度),以及良好的效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 。 2.1.3 婚恋依恋理论婚恋依恋理论 婚恋依恋理论源于 bowlby(1988)和 ainsworth(1982)解释儿童与其抚育 者之间的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行为和关系调节的早期工作,用于解释青少年和成 人在亲密关系中认知、 情感和行为的差异 。 bowlby对依恋进行了开创式的研究, 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依恋理论,这 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他(1980)认为,依恋使婴儿与照料 者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绪关系,抚育者成为他们心中 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这种亲子关系往往内化成为人格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成 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简称 iwm)”,它是儿童对自我、 重要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稳定的认知模式。 儿童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处理 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成为未来 (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亲密关系的标准或导向(bretherton,1992) 。 一些研究者认为类似的内部工作模式也存在于成人中,他们将依恋概念进行 了扩展。hazan 和 shaver(1987)认为青少年和成人也拥有关于他们婚恋伴侣的认 知工作模式,这个模式类似于童年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它影响着个体在婚恋 关系中的期望、情感和行为 。 shaver(1988)等人指出,周岁的婴儿对父母表现出的强烈依恋和青年人热恋 时所变现出来的依恋非常类似,他们会期望得到爱抚,分离时会感到沮丧,重聚 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 并会由于对方的注意和支持而表现出强烈的喜悦情 绪。hazan 和 shave(1987)首次提出了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 为一种依恋关系。他们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 399-406 erik e. noftle, phillip r. shaver. attachment dimensions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ions and comparative ability to predict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6,40:179-208 richelle a. stackert, krisanne bursik. why am i unsatisfied? adul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ed irra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4:1419-1429 周春燕,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15-222 李田伟,陈旭.成人婚恋依恋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44-148 richelle a. stackert, krisanne bursik. why am i unsatisfied? adul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ed irra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4:1419-1429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6 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不过成人的依恋 行为系统是有交互作用的,也就是说成人之间不会分别来扮演“依恋对象/看护 者”和“依恋的个体/看护接受者,这样的角色。fraley 和 shaver 等人提出了婚 恋依恋关系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的条件是:(1)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 的目标; (2)在压力情景下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对象; (3)在探索 外部世界时,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在依恋的完整模型中,三者缺一不可 。 bartholomew(1990,1991)提出了一个成人依恋类型的两维模型,这个模型主 要包括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这些看法既可以使相对积极的也可以是相对消 极的。它是在童年经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前承担着组织各种依恋信息的任 务。四类依恋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模式:安全型的人被认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怀有积 极的看法;恐惧型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具有消极的看法;多虑型的人对他人具有积 极看法,但却对自己有消极看法;而超脱型的对自己有积极看法,却对他人持消 极看法。 此外,brennan,clark 和 shaver(1998)认为可以根据“自我”和“他人”的 人际交往效果来思考这两个维度。人们对他人的判断表明了他们对亲近的自在 性,即个体所感受到的对所能接受的与他人之间的亲密感的自在性与信任,而个 体对自己的判断会影响他们对遭到抛弃的忧虑, 即人们对别人认为自己不值得亲 近而离开自己的恐惧。并且,对亲近的自在和对遭到抛弃的忧虑这两个维度是持 续性的,程度由低到高。 2.2 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以特质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格理论, 该理 论把人格看作是由许多不同特质所构成,将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单位。一种特 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它是依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所表现出的程度而分类的。 特质(traits)是用来描述某人的人格特点的描述词,诸如爽直的、友好的、谨慎的、 不友善的、 争强好胜的、 慷慨大方的等等。 它被看作是持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 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这种神经心理结构或先天的行为倾向, 周春燕,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15-222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第三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3-217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0-233 (美)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1-215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7 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的了解, 便可以预测其行为反应。特质论者认为,人格特质是所有的人所共有的,但各人 所具有的每一种特质则是因人而异,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通常,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 而是关注对处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 上的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接下来将简述几个重要的人格特质理论。 2.2.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gordon willard allport 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特质 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 认为一个特质就是以某种特别方式作出的一种反应倾 向,是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的 。首先,allport 区分出了个人特质和 共同特质。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是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那些特质,故而 又称独有特质(unique trait)。共同特质(common trait)是许多个体共有的那些特质。 这两种特质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被说明的对象。当特质被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时,就 被称为共同特质;而用来描述个人时,它被称为个人特质。另外 allport 把 5 个 或 10 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叫做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那些在构成我们 人格方面起次要作用的特质是次级特质(secondary traits)。 但是当我们想要了解某 个人时,allport 所推荐的办法是先确定他的核心特质,然后确定他在每一特质 维度上的位置。虽然不同的人的核心特质数量不同,但 allport 认为,一个单一 特质偶尔也会对某种人的人格起主导作用。 这些为数不多的个体可以用一种首要 特质(cardianl traits)来描述。allport 认为,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 叠的特质结构。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区分没有固 定的界线。 2.2.2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 cattoll 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 中都保持的某种形式和一致性。这种人格结构可由个体表现在外的行为而推知。 cattoll 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四层理论模型。 模型的第一层是个人特质和共 同特质。第二层是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和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它们是人格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0-233 (美)la珀文 (著) .周榕,陈红,杨炳钧,梁秀清 (译) .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69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0-233 (美)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1-215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8 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得特质。同属于一 种表面特质的特征或行为, 其间的关系很复杂。 这些特征或行为虽然彼此有关联, 但不一定会一起变化,也非源于共同的原因。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 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结构的最重要部分,控制着个人所有 的惯常行为。表面特质是根源特质的表现,根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每一种 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几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则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 质。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的相同的,但是它们在个人身上的程度则是不同 的。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第三层是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第四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cattoll 考察了大量来自不同方面的关于人格的信息,使用因素分析法确定了 最基本的 16 种根源特质。 并于 1949 年发表了第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人格测量工 具:16 项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 16pf) 。 这 16 种因素的名称和符号式:乐群性(a) 、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 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 (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卡氏问 卷不仅可以对 16 个主要因素记分,还可以对次级因素记分。次级因素目前有八 项,其中四项为:q1 内倾外倾,q2 焦虑轻焦虑重,q3 心肠软而富于情感 心肠硬,q4 顺从独断。 2.2.3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hans jurgen eysenck 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 它包括类型、 特质、 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称之为人格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of personality)。模型的最下层是特殊反应(specific response)水平,它是日常观察到 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是习惯反应(habitual response)水平,它是由反复 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它是由习惯反应形成 的,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eysenck 强调特质 (稳定持久的特点) ,当这些特质群聚在一起时便组成一些类型,认为各种人格 类型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相反,人格类型包含着基本的人格维度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0-23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0-440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0-233 (美)伯格.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1-215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9 (personality dimension)。他主张人格结构受少数类型支配,这些基本的人格维度 对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 最初,eysenck 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了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其他特质都可以归 结到这两个维度之中,这两个维度是外倾内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和神经 质稳定性(neuroticism-stability)。由于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因此得分处在第一 个维度的外倾性一端的人,在第二个维度上的得分可高可低。eysenck 将典型的 外倾型描述成为“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 体活动。典型的外倾型是社交的,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 并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eysenck lynn sabatelli, 1988)。 还有些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 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的概念,即高质量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 表现出夫妻之间融洽的关系,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及双方关系表示满意 (spanier, 1976; lewis and spanier, 1979)。 国内对于婚姻质量的定义也持不同的看法:如徐安琪 把婚姻质量的定义表 述为“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 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主要尺度,并以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 的客观事实来描述。 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高满意度, 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把婚姻质量看做是一个 (美)la珀文 (著) .周榕,陈红,杨炳钧,梁秀清 (译) .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69 (美)la珀文 (著) .周榕,陈红,杨炳钧,梁秀清 (译) .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69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98(1):145-159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98(1):145-159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12 综合概念,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考察个体的婚姻质量,注重个体的主观评价。 而卢淑华 等把婚姻质量定义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条件下的人们对自身婚姻的 主观感受和总体评价” ,主要从个体对自己婚姻的主观感知和体会来考察个体的 婚姻质量。 本研究将从客观的角度评定婚姻质量,认为婚姻质量是个体当前婚姻关系的 客观调试程度,反应了夫妻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适应 。 2.3.2 婚姻质量的测量婚姻质量的测量 从1929年hamilton进行婚姻调适测试开始,大约有几十种量表被提出并应用 于实际研究。在这些量表中,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locke-wallace 婚姻 调适测定(mat)和 spanier 双方调适刻度(das)最为常用。 enrich 问卷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olson教授等人于 1981 年将已有较好信、 效度的“婚前预测问卷(prepare) ”(olson,1970)作为基础上编制的。共包含 124 个条目,内容包括过分理想化、婚姻满意度、性格相融性、夫妻交流、解决 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业余活动、性生活、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角色 平等性及信仰一致性共 12 个因子。它主要用于婚姻咨询工作中,用以判断婚姻 的满意程度,识别婚姻的冲突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婚姻治疗和效果观察。 1959 年,locke 和 wallace 收集了所有测定婚姻调适的量表,共 383 个条目,从 中筛选出15个条目构成了locke-wallace婚姻调适问卷。 该问卷的目的是客观地、 定量地对夫妻的婚姻调适进行评估,可客观评定个体的婚姻幸福程度。 双方调适 刻度问卷含 32 个指标,对婚姻质量进行主客观综合描述。 国内对于婚姻质量的研究多采用国外的评估工具,不过近年来已有少数人开 始编制中国人的婚姻质量问卷。徐安琪等人设计的“婚姻质量多维组合量表” 是一个包括 6 个子量表 30 多个具体指标在内的完整框架。它是一个由几十个主 客观指标有机合成的全面、多元的评估体系;以当事人对婚姻感受的主观评价为 主要尺度,并把夫妻调适的客观事实和结果列入指标体系,来对主观评价的缺陷 作些补正;同时把物质、余暇生活满意度纳入考察,又根据我国国情在性生活质 量指标中增设了多项具体事实和客观结果变量。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1 个具体 卢淑华,文国锋.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9(2):8-16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上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53-160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上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53-160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98(1):145-159 祁雅琼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13 指标有规律地聚类复合成 “夫妻关系满意度” 、“物质生活满意度” 、“性生活质量” 、 “婚姻生活情趣” 、 “双方内聚力”和“夫妻调适结果”6 个侧面,既证实婚姻质 量具有多元、丰富、复杂的内涵,也表明所设计的多维组合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 效度。程灶火等人则根据 jackson五步法原则,借鉴国外婚姻质量问卷结构和在 婚姻咨询中的经验,确定 10 个与婚姻质量有关的维度,共计 90 个条目编制中国 人婚姻质量问卷(chinese marital quality inventory,简称 cmqi)。李思亮(2001) 以 jweb 模式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国内外相关量表以夫妻互动、婚姻幸福、夫 妻争执、冲突策略、离异倾向等五个面向来测量婚姻质量。 2.3.3 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西方关于婚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框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对其他 影响因素的统计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所感兴趣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性质 和强度,如婚龄等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二是建立庞大的理论架构来确定婚姻 质量的所有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对婚姻质量施加影响, 如婚 姻质量的三段理论架构(lewis fraley mikulincer,florian,cowan watson,hubbard wiese,2000) 。 但 donnellan却发现外倾性对婚姻满意度基 本不具备预测力,且这一结果与 botwin 等(1997)使用另外一种测量方法的研 究结果是一致的。就此,tobin 等(2000)提出了两种观点: (1)实验本身的测 量误差造成了外倾性的显著效应; (2)不同的个体其外倾性受到社会影响的程度 不同,因而它对于婚姻满意度往往不具预测力 。不过研究者发现平均来讲,外 倾型的人比内倾型的人自我报告的幸福程度更高(brebner, donaldson, kirby, costa headey larsen mayo,1983)。 国内有关婚姻质量和人格特质的研究 表明,神经质、精神质与婚姻质量存 在显著负相关,内外倾与婚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4.3 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 shaver 和 brennan(1992)在一项早期的纵向研究中,考察了依恋的三类型 和大五人格特质对关系质量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大五人格特质,依恋 类型能更好的预测关系质量。并且第一个报告了依恋风格与大五特质的相关,他 们发现在依恋和大五的测量中有几项显著地相关, 表明这两个结构有一定程度的 相交或联系 。之后,noftle 和 shaver(2006)又探讨了依恋维度及大五人格特 质与关系质量的关系, 发现依恋维度能更好的预测关系质量, 与关系质量负相关, 其中回避维度是最强的预测变量。而外倾性与依恋焦虑和回避显著负相关;神经 质与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显著正相关, 神经质与焦虑维度的相关要显著高于与回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第三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8777-2:2025 EN Transportable liquid oxygen systems for medical use - Part 2: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portable units
- GB 51159-2016 色织和牛仔布工厂设计规范
- CECS 315-2012 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 浙江2025年下半年桐乡市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河南新郑市刑事技术鉴定服务中心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会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分公司运营合同范本
- 冷藏出售转让协议书
- 杭州市上城区2025年下半年下半年招考50名专职社区工作者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向海内外招考第十一批博士后研究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甘肃开放大学2025年《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1-3终考答案
- 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规划
- 2026年河南女子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团干部培训分享
- 2026届湖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测评(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 微量泵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游泳池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 2025年枣庄市工会社会工作者公开招聘(34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印花税法专项培训
- 数字化艺术-终结性考核-国开(SC)-参考资料
- 手术物品清点(获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