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3《古诗两首》滕州龙泉doc.doc_第1页
四上3《古诗两首》滕州龙泉doc.doc_第2页
四上3《古诗两首》滕州龙泉doc.doc_第3页
四上3《古诗两首》滕州龙泉doc.doc_第4页
四上3《古诗两首》滕州龙泉doc.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序4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和、镜未磨、影、发、下”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3、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学习从不同的观察点去观察、想象、表达。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三、教学评价设计: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2、评价策略多元化:(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节奏诵读古诗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对比组诗,观察文本插图、读古诗想画面、小组交流、感情诵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古诗意思,从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3)借助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领悟组诗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观察、想象与表达能力。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目标性、实效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第一课时(一)初读古诗,感知秋景一、导入新课今天学习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指导写“眉”字,上面不要写成“尸”。二、检查预习,夯实学习基础1.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2.检查能否读正确。指导读准:“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读h,“平羌”的“羌”读qing。 3.看停顿标示、读出节奏。不同形式,反复诵读。4.默读两首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小组交流。三、整体对比,初步感知“异同” 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学习,说明两诗之间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1.对比两首诗的“异同”。读两首诗,发现相同之处。 交流要点: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都有月亮。都是唐诗,作者刘禹锡、李白都是唐代诗人,每句都是七个字(七言诗)。 2.再读古诗,对比两首诗不同之处。交流要点:A.作者不同:借助预习收集到的信息简要介绍两位诗人。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B.诗的内容不同:描写的景色不同。 望洞庭描绘的是月夜的洞庭美景。峨眉山夜歌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C.月亮也不一样:一个是圆月,一个只是半圆。D.观察点一样: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流动的,变化着观察点的观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E.心情不同:第一首表现的是愉快的心情,第二首感觉有些孤独。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对比异同第二课时四、想象画面,对比古诗之“异”1.对比两首古诗的内容不同。 轻声读古诗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给同位说一说。2.诵读望洞庭,感受洞庭山水美。(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看到的画面。 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清脆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2)学生读诗,质疑问难。(3)小组交流“相”、“和”、“镜未磨”、“青螺”的意思。交流要点:“两相和”的“和”是指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又因“潭面无风”,二者才能两相协调。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和”字其实有多层含义:除天上的月与地下的湖“两相和”;还有“月光”与“湖色”“两相和”;“湖水”与“君山”“两相和”,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两相和”。(4)如果把一望无际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那“君山”就可以想象成什么?(青螺)。指导“螺”字的笔顺,师生一起写。 板书:看到 联想到湖面 镜未磨 君山 银盘 青螺每次读到这两句,老师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诗句。齐读出示:“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给同位听。(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3.诵读峨眉山月歌,感受月映清江美景。(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小组交流读峨眉山月歌看到的画面。秋高气爽,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2)小组研讨:这首诗28字中12字为地名,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单调?为什么?交流要点: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是什么时间?(秋天)。B.第二句中的“影”指什么?(月影),而其中哪两个字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入”和“流”)C.人们常说“月亮走,我也走”,只有顺流而下(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美景。D.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路感受着月映清江的美景,所以感觉上并不吃力。E.“思君不见”的“君”字在这里指什么?月亮(友人)。F.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明月相伴,也融入了诗人思念家乡和友人的情感。 补充资料:历史上有许多人因使用某一种方式作诗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有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称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二十八个字的诗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不但没有人取笑他在开“路程单”,却赞美有加。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依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3)练习背诵,指名背诵。五、聚焦写作背景,对比古诗之“情”1.文章不是无情物,对比两位作者分别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适时补充资料,简介两首诗的写作背景。2.结合写作背景,再读古诗,体会两位作者借景各自抒发的情感。并说说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小组合作交流。 望洞庭抒发了作者对洞庭湖秋夜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峨眉山月歌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3.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作者借景抒发了自己或赞美或思念的感情。如果要在课题后补充一些内容,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你会怎么写呢?(可以补“秋景篇”、“秋月篇”“江月篇”、“月亮篇”)4.把补写的建议及理由写下来,寄给教材的编者,说不定有被编者采纳的机会。5.带着体会走进作者,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拓展积累,激发学习热情1.欣赏暮江吟,看看美在那?出示: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2.今天我们用“对比异同”的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课后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再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对比异同”的方法尝试学习古诗两首这样的课文。3.拓展训练:A.继续搜集阅读写秋天的诗和文章,想一想他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秋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B.请以“走进秋天”为话题,选择不同的观察点(或静止的,或变化着观察点观察),走向田野、果园、花园、校园、去观察、去想象、去体验,然后按一定顺序写篇小短文。题目自拟,有真情实感。七、板书设计:望洞庭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君山 银盘 喜爱 赞美 青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思念附件1:3、古诗两首前置性学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读出节奏美、韵律美。二、我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读准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仿写一个。三、我会使用工具书查一查。望洞庭中“两相和”的“和”的读音: 峨眉山月歌中“平羌江水”的“羌”的读音: 古诗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 四、我能边读边想画面。借助插图,试着读古诗想画面,选择其中的一首把想到的画面简要记下来。 六、我会收集整理信息1、收集刘禹锡、李白的信息资料,记下关键词。刘禹锡: 李白: 2、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3、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古诗词教学多是逐首学习,这次我是引导学生对比组诗异同的方法学习。因为苏教版教材中的古诗均为两首,一课一首的古诗教学思路,忽视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我采取“检查预习,夯实学习基础整体对比,初步感知异同想象画面,对比古诗之异聚焦写作背景,对比古诗之情拓展积累,激发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对比异同,在对比中解读画面,体会古诗情感。在小组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领悟组诗的能力。让学生在对比中读、对比中感悟、对比中体会诗中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