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2 0 0 1 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 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课程。 笔者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能否合理有效地整合 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这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 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高低。因此本文选择中小学教师的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并探索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鉴于此,笔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及传 统课堂环境下教师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总结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 构成要素,并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存在的缺陷。而教师能力的 发展需要完善培训体系来促进,通过了解国外教师的培训现状,针对我们以往培训工作 中的不足,本文提出当前较为理想的培训途径是采用行动研究,并选取参与项目学校中 的一位学科教师作为行动研究的个案,检测行动研究能否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能力的发展。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找出一条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 较为理想的途径,完善我们当前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关键词】行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教师培训 a b s l 卧( ? r a b s t r a c t 砀er e f o r m a t i o nc o m p e n d i u mo f 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w h i c hw a sp r o m u l g a t e db y m i n i s t r yo fe d u c a t i o ni n2 0 0 1p r o p o s e dd e f i n i t e l y :w es h o u l da p p l y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t h e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e n e r g e t i c a l l y , p r o m o t e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c u r r i c u l a , a c h i e v e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w a yo fc o n t e n to f c o n r s e ,s t u d e n t s s t u d y i n gw a y , t e a c h e r s t e a c h i n gw a ya n d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w a yo ft e a c h e ra n d s t u d e n t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t e pb ys t e p ,e x e r t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i tf u l l y , p r o v i d et h er i c ha n d c o l o r f u le d u c a t i o ne n v i r o n r n e n ta n da d v a n t a g e o u sc o u r s ef o rs t u d e n t s h o w e v e r ,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c u r r i c u l u mi sh o wt o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t h ei d i o g r a p h i cs u b j e c t s , w h i c ha l s ot h ek e yf a c t o ro ft h ep r o c e s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k e yf a c t o r w h e t h e r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c u r r i c u l a ( i i t c ) i ss u c c e s s f u lo rn o t i sw h e t h e rt h e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i sg o o do rn o t t h e r e f o r et h i sa r t i c l es e l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 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a s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a n dt h i sa r t i c l ew i s h e dt 0i m p r o v et h ef a c u l t yo f i r r co f 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t h r o u g ha c t i o nr e s e a r c h t l l i s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n c e p t so fi i t cf i r s t , t h e np r o p o s e dt h a tt h ek e yf a c t o r w h e t h e r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c u r r i c u l a ( i i t c ) i ss u c c e s s f u lo rn o t i sw h e t h e rt h e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i sg o o do rn o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a r t i c l eu n f o l d e df u l l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 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 t l l i sa r t i c l es u m m a r i z e dt h ec o m p o s i n gf a c t o r so ft h ef a c u l t yo f i i t c 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it e a c h e r s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a c t u a l i t yo fi i t ca n dt h e c o m p o s i n gf a c t o r so ff a c u l t yo ft e a c h e r si nt r a d i t i o nc l a s s e s a n di ta n a l y z e ds h o r t a g eo ft h e f a c u l t yo f i r r co f 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i nn o w a d a y s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t h e 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n e e d sp e r f e c t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 a e t u a l i t yo f t e a c h e r st r a i n i n gi n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i e st of i n dt h es h o r t a g e o ft h e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i nc h i n a ,t h i sa r t i c l ep r o p o s e da ni d e a lt r a i n i n ga p p r o a c h 一- a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t l l i sa r t i c l ec h o o s e so n eo ft h et e a c h e r sw h o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o f i n t e r a c t i v ew h i t e b o a r da st h ea c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t oc h e c kw h e t h e ra c t i o nr e s e a r c hc a n i m p r o v et h e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 t l i sa r t i c l eh o p e dt o f i n dam o r ei d e a la p p r o a c ht oi m p r o v et h ef a c u l t yo fi i t co f - t h ep r i m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t e a c h e r s ,t op e r f e c to u rc u r r e n t l ye d u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a c t i o nr e s e a r c h ,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c u r r i c u l a , f a c u l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a c h e r s t r a i n i n g i l 图目录 图目录 图2 - 1 传统课堂教师能力构成要素9 图2 - 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结构1 0 图2 -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1 7 图2 - 4 教师培训模式种类2 6 图3 - i 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3 0 图3 - 2 行动研究操作程序新模式3 2 图4 - i 教师的态度3 8 图4 - 2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3 9 图4 - 3 电子表格的使用4 2 图4 - 4 表决器的使用:4 2 图4 5 储蓄存款利息清单4 3 图4 - 6 储蓄存款利息清单4 4 图4 - 7 新名词连线4 5 图4 - 8 拖动名词找位置4 6 图4 - 9 保存板书4 7 图4 1 0 图形分解4 7 图4 - i i 修改原题,对比教学4 8 图4 - 1 2 资源整合4 8 图4 - 1 3 图形组合4 9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j 肛日期:边丑址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 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 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 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研日灸廿 导师签名: 彩了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 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 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是我国2 l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点。 2 0 0 1 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第四部分的十一条明确 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 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 工具。”国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体实施情况最终取 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否具备。而教师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能力需要通过培训来获得,那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是切合当前实际需要的呢? 为此本文先对传统课堂环境下教师的能力发展要素展开研究,总结出教师的所应具备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通过对参与实践研究项目的教师开展个案研 究,寻找适合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理想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展开,有 的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进行研究,有的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开展 研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较低层次,只是 单纯的运用一些硬件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作为信息的呈现工具,而国外的信息技术应 用水平要远远领先于我们,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 的作用。而当前国内对于如何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的研究比较少,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能力发展进行研究的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只有河南大学 的徐艳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李祥印在其硕士论文中有所提及。其中徐艳伟在其硕士论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中对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 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从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出发, 从其理论依据、当前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李祥印在其硕士论 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中对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 角色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的教学环境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 的“传授者”角色,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 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新知识的学习者和应用者以及学生的培养者和评价者。同时教师还 。中华人民共和囝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国教育报2 0 01 年7 月2 7 日第二版 i 引言 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相应的能力结构来适应新的角色定位,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 实施能力等。 但综合分析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从理论角度探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能力发展,很少有做实践方面的研究。因而本文要立足于实践项目,在项目背景下对教 师的“整合”能力发展开展研究。 二、研究目标 本文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出现问题以及从当f 狐教师培训的不足出发, 通过个案研究来表明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可以获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以 期望可以用这种方式作为教师培训的途径之一,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研究能力等都获 得发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 ) 找出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 教 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构成要素是什么;( 3 ) 指明当前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存 在的问题,提出开展行动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训方式;( 4 ) 对参与项目的教师做个 案研究来论证行动研究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一是为教育管理者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 培养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培养途径;二是为中小学教师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框架 论文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 引言,当前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要求教育信息化。引言中主要对教育信息化 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成功的将信息技术整合 到课堂教学中去。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指出此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勾勒研 究的框架。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本论文在引言部分明确提出信息 社会要求教育信息化,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教 学中去。该章首先梳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当前中小学 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现状进行综述。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在明确了信息技术 真正整合于课堂教学是信息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大前提,那么接下来这一章主要 探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由此提出 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想途径行动研究。该章主要从理论 2 引言 角度探讨基于项目的行动研究是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通过行动研究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个案。本章主要从实践的角 度,选取参与项目的学科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对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教师参与 行动研究是如何使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获得发展。 第五章,行动研究的结论。通过对个案研究对象及参与项目的其他人员的访谈,来 评价个案研究对象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发展。并由此得出行动 研究是适合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在前面五章的基础上,对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并进行了反思、指出目前研究 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关键因 素。但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进行一个梳理。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 目前对信息技术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信息设备及其应用软 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信息设备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在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以技术论的思想、机器论的思想来认识信息技术,并认为教 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代替教师讲课,以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以计算机来存储教学信 息,追求省力化、机器化、电子化、信息内容大量化,甚至产生了学校消亡论的思想。 其结果是教学中除了教师灌以外,还有机器灌,电灌。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 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作为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第二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 达与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 ) 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 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 ) 方法。即运用信 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 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它包含视听技术、 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 本文所提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对第二种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不仅要有应用信息机 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 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 力;发现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并解决教学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 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 4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 0 0 0 年1 0 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讲 话中将其定义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 整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o 这是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意义上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 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实施高度和谐、 自然的有机部分。”盘这是从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角度提出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是 从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和实 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 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实施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 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 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这是从新型课程研制理论的角度 提出的概念。 “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 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 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 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o 这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概念 试图进行全面和描述性的阐释这一角度出发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实践,所提出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的涵义也有所不同。在本文中,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 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将技 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形成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最优化。 o 陈 立;“陈 杠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陈至立部长在2 0 0 0 年1 0 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人民教育2 0 01 年第2 期 o 刘向水:“信息技术与谍程整合的问题思考”,教育技术通讯2 0 0 1 年第1 2 期 o 李克东:“数# 化学习信息技术弓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2 0 0 1 年第8 期 o 黄甫全、王奉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 修订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5 3 页 o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 0 0 5 年第1 期 5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第二节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国内课程整合的研究始于1 9 9 4 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 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 模式改革试验课题。1 9 9 6 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 软件,以几何画板软件为教学平台,开始组织“c a i 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在组织这两个试验研究课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引起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 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高度注意。根据对研究和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在中国教育报和光明 日报等媒体上连续发表了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再认识系列文章。从此引发了国内对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件的大讨论和大反思。1 9 9 7 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发表的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了“积件”概念, 教学软件正式由“课件”走向“组件”、“积件”、“学件”,向具有开发性的资源素材型、 工具型的教学平台及学生电子作品集等方向发展。 1 9 9 8 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 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 9 9 8 年6 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课题组,还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 9 9 8 年1 2 月,全国中小学 计算机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 理念、进展情况,获得有关领导的认可。 1 9 9 9 年1 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 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 的研究阶段。 2 0 0 0 年1 0 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 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 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课 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一样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 和焦点。 继“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在各地如火 如荼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并且不断探索出新的实验研究成果。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和研 究人员及实验教师发表了一系列比较有影响的关于课程整合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和方面 对课程整合进行阐述和分析,同时,全国各地参加课程整合的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大量 的教学实验和观摩教学、现场研讨等,对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到了一 定的引领与促进作用,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影响了我们在课程探索道路上的 步伐。 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 6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涉及到我国教 育领域内很多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由于难以挣脱我国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教育体制、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约束和制约,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 课程整合,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预计还将停留在观 摩课、公开课的实验探索阶段。但课程改革的浪潮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参与到课程 整合的实验中去,课程整合必将对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造成强 大的冲击和影响,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呼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必将成为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 j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全国各地已经大面积的展开,并且不断取得新的实验研 究成果。各级教学研究部门也开展了各种类型与课程整合相关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 课题培训活动等,但是对广大教师和学校来说实施与推广课程整合仍然面临着如下这些 问题: 一、观念与机制的问题 学校对于课程整合的认识落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当前现实是由于教育观念的 落后,尤其是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理念与方法的指导,致使实验学校和教师在开 展课程整合时难以脱离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但并无实质 性突破和革新。 课程整合难以摆脱表面文章。课程整合从提出到目前已经9 年了,全国各地都在轰 轰烈烈地进行课程的整合。各种大型的课程整合研讨会、论坛、经验交流会比比皆是, 其中不乏真j 下探讨学术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确实起到了模范示范作用。但是,也存 在这样的情况,赶时髦,做面子工作,简单地改变教学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整合研究。 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目前课程整合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大部分教师和 学校都有这样一种困惑,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如何才能全 面进入课堂教学,而不只是上几节公开课、观摩课给大家看,如何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 整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技能。就目前而言,缺少有效的课程整合指 导和管理机制及评价标准,使课程整合难以全面推广与普及。 二、教材与资源的问题 学校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科的内容结构不 尽合理,数理化过分强调学术性,理论的严谨,知识体系的完整,学科知识内容既难又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深。学科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识布局。 教学资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的深入发展,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很多中小学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 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投入大量资金的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 的闲置和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的硬件设备又将面临贬值的风险。大量中小学 学生要求上网,也急需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交流与娱乐方面的教育资源,否 则,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在互联网 上也只能是漫无目的地漫游。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与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教师的问题 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必 须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需要。而当前的教师整体素质状况,根本就不能适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信息素质的不完善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根本性制约因素。 传统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指导思想 要求下,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 及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却 被很多教师忽视或认为根本不必要。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 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的回归。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过度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 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的完 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不复存在。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谍程整含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 信息化社会的教师面临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式教学环境的影响,需要顺应 时代要求,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本章主要探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的构成要素、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及培养途径。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概述 通过上章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分析,可以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把信息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并将 其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课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不但会使用信 息技术和选择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整合的过程中适时地、合理地运用信息技 术,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整合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时,它的构成要素是选择培养内容和培 养途径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构成要素之前,我 们先了解一下传统课堂中教师能力的构成要素。传统课堂教师能力构成要素如图2 1 所 示: 图2 - 1 传统课堂教师的能力构成要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传统课堂 中教师能力构成要素相比又有什么样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组 成要素与传统的教师能力组成要素相比,增加了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9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 仍保留了传统教师能力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 力、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原有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 化。同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只有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真正 的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教师能力构成一个方面。综上所述,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构成要素如图2 2 所示: 图2 - 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结构 一、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先决条件。它强调在教育中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 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 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强调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四大支柱( 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 以注重学生知识培养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中小 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在传统教学中也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这里笔者所指的主要是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 核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 从设计理念上而言,它强调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一 1 0 第二章信息技术弓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培养途径 切教学安排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 视学生的“学”,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策略上而言, 强调树立系统观和融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对 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协调、融合;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设计中的创造性与灵 活性;最后,从设计方法上,强调对学生的分析,对师生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 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三、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是教 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不同 于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从 单一的知识传递变为重视问题解决,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在中小学教 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构成要素中,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 还包括重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现代学习能力。主要包 括:( 1 )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2 ) 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3 ) 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4 ) 内容与方法相关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的要求是中小学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 学设计方案;能够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能够在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资源。 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 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 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o 在 传统的教师能力结构中也包括教学监控能力,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调节,以保证教学顺 利进行。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促进学生完成知识 建构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控制。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角色的变化,都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学生学习经常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并以任务驱动 的方式来完成学习,教学监控则必须从课堂监控到情境监控,从对集体监控到对个人监 控、小组监控和同伴关系的监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o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2 6 页 o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9 7 年版,第3 2 7 页 1 1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 五、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效果的关键。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测试来检测学生的认知能力, 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能力主要包括:( 1 )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的准各阶段、具 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 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2 ) 选用并熟练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支持 有关的评价活动;( 3 ) 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包括 评价的规划、实施、计分、结果的解释,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提高整合效果,促进学习, 总而言之,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六、终身学习能力 据统计,人类近3 0 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面对人类浩如烟 海的知识,仅靠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已不可能满足人们工作、学习的需要, 必须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因此“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 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o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 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终身 学习能力也是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指作为主体的个 人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发展目标,自觉、主动地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要求,发展自我能力。它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 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合作;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教学发展和终身学习。总之,自我发展也是信息时代教 育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 七、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它主要指对信息科学的 基础以及信息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的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它要求教师 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 力。信息技术能力也正是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 ( 1 ) 敏锐的信息意识。这里主要是指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是指人们 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 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在这方面,关键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搜集能力、选择 。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培养途径 能力和检索能力。 信息搜集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 力。信息搜集的目标是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搜集的范围是由信息需求者来确定,是在 一定的信息需要下实行的。信息资源可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类。系统性的信息资源 目的性、专指性较强,对它的搜集要求的能力不十分高。这是他人已经完成的,已经表 明了用途和目的的信息资源,人们只需根据需要加以搜集即可,这方面的信息资源现在 还为数不多。非系统性的信息资源是那些没有经过加工的,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 对信息需求者来说,这类信息的搜集没有规律性,只能依靠长时间的积累,再加上个人 的经验来完成。 信息选择能力是指在搜集好了的信息中进行选择,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