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t t h e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学位论文完成日期:2 旦l 睦至目辽d 指导教师签字: 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认干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另小蒸董 签字日期:2 d j d 年5 月碍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患、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名小葱墓 签字日期:2 0 l o 年1 月习日 翮擀考弛于 签字日期勿年岁月z 夕日 ,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摘要 中国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形态丰 富,具有一定的表意文字性质。在不同方面与后代成熟的甲骨文有着多种联系, 是古文字研究和汉字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对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的分类整理和多种意义研究,对推动史前文化研 究,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规律,丰富古文字的理论,都有重要的价值和丰富 意义。 本文以符号学、历史地理学、普通文字学等理论为指导,对中国境内出土的 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加以系统整理、归类和分析描写。在整理过程中,将结合分 析符号所在的文化背景、刻划材质等对符号形态的影响、不同性质符号之间的意 义与形态互渗和联系、陶器刻画符号与甲骨文的多样联系等等方面。经过对新石 器时代陶器符号的整理,笔者制作了陶符汇总表附于文末。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总结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本文的理论依据与资料 来源,确定本文中陶器符号的定义。第二章,说明从各个方面对陶器符号进行整 理的内容和意义。第三章,按历史地理学的观点将符号从历时分为三个时期。这 三个时期分别是前仰韶文化时代、仰韶文化时代和龙山文化时代。在每个时期内, 又从共时区分出不同的分布地域。时代、地域的不同使符号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第四章,从原始思维角度分析符号可能具有的重要宗教含义。原始思维方式与观 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符号的意义与形体,说明我们不能只从现代思维观念出发, 单纯用形体对符号进行解释。第五章,列举各种符号,说明符号所在的器物具有 的各种功能、符号所刻画在器物的不同位置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符号的含义。这也 是原始符号与成熟文字不同的一点。第六章,以双墩符号为例,说明汉字的组合 表意传统的延续性。第七章,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决定了符号的演化与突变,最 终决定了文字的走向。 经过长期的演变,在自然、人为等复杂原因的影响下,陶器符号逐渐出现分 化。形态、功能的离析,一方面使部分符号逐渐形态抽象化或消退,另一方面一 部分符号形态逐渐复杂,出现多种复杂的组合形式。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需要, 这部分符号形态、功能逐渐接近甲骨文,最终成为汉字的多种源头之一。 关键词:陶器符号;前文字;关系;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t h e a t t e m p tt od i s c u s s i n gt h ep r i m i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a t t r i b u t e o fm a r k so np o t t e r i e si nn e o l i t h i c a g e a b s t r a c t 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t h a tu n e a r t h e df r o mm a n ya r e a so fc h i n ai nt h en e o l i t h i c a g es p r e a dg e n e r a l l yl a s tl o n gt i m e t h e i rs h a p ei sp l e n t i f u l t h e yh a v et h ef e a t u r eo f i d e o g r a p h s 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a r er e l a t e dt ot h el a t em a t u r eo r a c l e b o n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i n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i ti si m p o r t a n tl i n ko fr e s e a r c h i n ga b o u ta n c i e n t w r i t i n ga n d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t oc l a s s i f ya n ds o r tt h e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a n d r e s e a r c hm u c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m a r k si s i m p o r t a n ta n dw o r t h f u lf o rm o v i n gt h er e a c ho fp r e h i s t o r i cc u l t u r e , c o n f e r r i n gt h er e g u l a r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o r i g i no f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a n d e n r i c h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a n c i e n tw r i t i n g d i r e c t e db yt h et h e o r i e so fs e m i o t i c s 、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s u b j e c ta n dg e n e r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t h ea u t h o rp u t s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u n e a r t h e df r o mc h i n e s es e e p ei n o r d e r , t h e nc l a s s i f i e s ,a n a l y z ea n dd e s c r i b et h e m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s t h e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m a t e r i a l so ft h em a r k sh o wt oi n f l u e n c e t h em a r k s s h a p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w i l ls e et h a tt h e r ea r es o m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m a r k st h a tt h e i r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s h a p ep e r m e a t e dw i t h e a c ho t h e r t h e r ea r em a n yk i n d s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h e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 a n do r a c l e - b o n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a u t h o rm a d eat a b l ea b o u t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 a f t e ra r r a n g i n gt h e mi nt h ee n do ft h e p a p e r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e v 懿l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 o t h e rs c h o l a r sv i e w p o i n t s ,b r i n g su pt h ep a p e r s t h e o r yb a s i sa n dc o n f i r m s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i nt h i s p a p e r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a u t h o r e x p l a i n s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v a l u ef o ra r r a n g i n gt h em a r k si ns o m ea s p e c t s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t h ea u t h o rd i v i d e st h em a r k si n t ot h r e ep e r i o d si nh i s t o r i c a lp o i n tb a s eo n h i s t o r ya n dg e o g r a p h ys u b j e c tw h i c ha r et h ea h e a d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 ,t h ey a n g s h a o c u l t u r ea n dt h el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t h e n ,t h ea u t h o rd i v i d e st h em a r k si n t od i 啊旨e n t d i s t r i c t si ng e o g r a p h yp o i n ti ne v e r y p e r i o d 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yp e r i o d sa n dg e o g r a p h y d i s t r i c t sm a k et h em a r k sv a r i o u s c h a p t e rf o u r ,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p o s s i b l er e l i g i o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t h em a r k si nt h e p r i m i t i v et h o u g h tv i e w p o i n t b e c a u s et h et h i n k i n gw a yo f p r i m i t i v et h o u g h ta n dc o n c e p tm a yi n f l u e n c et h e a p p r o a c ht ot h eo r a c l e - b o n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 nt h em a r k sb e c o m eo n e o fm a n yo r i g i n s o f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k e y - w o r d s :p o t t e r yd e p i c t e dm a r k s ;p r i m i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目录 0 引言1 1 陶器符号的定义及研究概况2 1 1 陶器符号的定义2 1 2 陶符研究的材料来源2 1 3 前人的观点2 1 3 1 地域性观点2 1 3 2 整体性观点2 2 陶器符号材料的列表整理3 2 1 材料列表整理的思路3 2 2 列表各项内容的说明3 3 陶器符号的历时与共时分析4 3 1 前仰韶文化时代4 3 1 1 历史地理分析4 3 1 2 具体符号举例6 3 1 3 符号特点总结6 3 2 仰韶文化时代7 3 2 1 历史地理分析7 3 2 2 具体符号举例8 3 2 3 符号特点总结1 5 3 3 龙山文化时代:1 5 3 3 1 历史地理分析1 5 3 3 2 具体符号举例17 3 3 3 符号特点总结3 0 4 陶器符号的原始思维属性3 l 5 符号与载体的互补关系3 2 5 1 刻画的材质3 2 5 2 符号与所在器物的功能互渗3 3 5 3 符号与其所在的位置意义形成互补3 3 5 4 仰韶文化彩陶图案与陶符的互补3 4 5 5 陶符号与玉器纹饰的互补3 5 6 前文字组合表意方式的传统延续3 6 7 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决定符号的演化与突变3 7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参考文献4 0 附录陶符汇总表说明4 1 陶符汇总表4 2 v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o 引言 本文是我的导师黄亚平教授主持的前文字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之一。在研究思 路、理论方法、材料归纳整理等方面,都是在黄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目前,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甲骨文得 以破译,但甲骨文之前的中国境内的古文字以及文字起源研究还未形成相对统一 的意见。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大量出土,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各自的 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史前符号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是指刻画在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为主的器物上的符号。 从历时上看,从距今8 0 0 0 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己出现,此后经历具有不同 特点的各个发展阶段,各种陶符一直兴盛到甲骨文时代。从共时上看,陶器符号 的分布区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逐渐向四周扩散,呈现文化背景多源、交流频 繁的特点,是探讨汉字起源问题的丰富材料。 目前学者们对陶符的讨论多集中于对部分地区符号性质的探讨上,例如对仰 韶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符号的讨论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 符号学及历史地理学等的方法和材料。尽可能全面的分析符号在历时与共时上的 各自特点以及历史地理上的文化背景,试图给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一个相对全面 的关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符号产生与演变的可能原因,以及同样作为广 义上的符号,其与成熟汉字之间存在的关系。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1 陶器符号的定义及研究概况 1 1 陶器符号的定义 本文所指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是指在中国境内出土的以各种方式刻画在 以陶器为主的器物,也包括一部分兽骨、陶片等器物上的符号,其主要作用是为 了记数或记事,而不是图案性的装饰。本文称其为“陶器符号 或“陶符”。因 为引用文献中不同专家学者对陶器符号的性质、定义、作用等看法不同,在直接 引用时本文将依照原文,或称其为“陶文陶符”或“符号 。 1 2 陶符研究的材料来源 本文所搜集的材料尽可能包括目前已知并公开发表在相关学术刊物及著作 上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这些专业学术刊物包括文物、考古、考古 学报、文物资料丛刊、江汉考古、华夏考古、东南文化等等,这些刊 物基本都是相关研究范围内的权威及专业刊物;专业著作包括蚌埠双墩一新石 器时代考古发掘报告、西安半坡、青海柳湾等由权威的专业考古机构发行 的书籍。以上原始资料的专业性保证了研究材料的可靠性。 1 3 前人的观点 关于中国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 的研究角度提出了许多十分有益的观点。例如从刻画符号的形体,出土文化器物 及层位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等多方面进行分类研究。使相当一部分新石器时代的 陶器符号得以破译,并由之前的纷乱无序渐渐进步到可以划分成明确的地理及文 化分区,为后人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新遗址的不断发掘,新材料还在不断涌现。其中一些证实了许多专家之前进行的 卓有见地的推断,也有一部分新材料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出了对新的研究方法 和观念的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广义文字学及符号学的研究理念 及新方法对所掌握的一系列材料进行多方面并互有联系的研究和释读。 1 3 1 地域性观点 许多学者对陶器符号的研究是基于某一地域的考古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因 为材料集中,熟悉特定区域的文化及地理背景,因此可以对某一地域的符号进行 相对合理的意义解释和来源分析。不足之处在于该方法无法从整体上对陶器符号 做一种定性的关照。鉴于此,本文在对陶符的历时与共时的分析中,将在前人的 研究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对比,以期找出陶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1 3 2 整体性观点 也有不少学者是从比较全面的角度分析陶器符号,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这样 可以从整体上给陶符作一种比较合理的性质分析和文字学上的定义。“归纳起来, 讨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 原始刻画符号的性质与功用;( 2 ) 原 始刻划符号的类别与中国文字起源的一元、二元论;( 3 ) 原始刻画符号的文字学 考察。h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对于这些史前陶文的性质,学术 界存在不少争议,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为文字说, 认为这些陶文是史前时代的文字。唐兰、李孝定、郭沫若,于省吾等人都主张此 说。第二种观点可称之为部分文字说,认为大汶口等文化的陶文才是文字,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_ - _ _ _ _ _ _ _ _ 。- - _ _ _ - _ _ -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一 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9 :1 0 4 1 2 2 2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早于大汶口文化的陶文都是符号。裘锡圭、高明等人都主张此说。第三种观点可 称之为符号说,认为中国的文字只有到了夏商之际才有出现的可能,此前的 陶文都不是文字,而是带有原始记事性质的符号。汪宁生、严汝娴、邹衡等人主 张最力。2 ”这其中出现的问题是,一是经过与后代成熟汉字的对比,容易以成 熟汉字的标准来看待陶符,出现陶符是否是文字以及是否是汉字起源的争议。二 是如果缺乏对符号的文化背景和有关地理环境的联系,容易单纯从形体上对符号 进行归类,或根据其形体与后代甲骨文形体的对比,推测其含义。本文作者不反 对多样化、多角度的研究观点,对于材料不够完善的史前文字研究而言,多角度 的视野是十分有益的。 根据符号的大致形体,学者们将这些陶器符号分为几何符号类和象形符号类 等等。相对而言,学者们对于仰韶文化符号和大汶口文化符号的探讨比较深入, 关于仰韶文化符号的性质还存在不少争议,但关于大汶口文化符号,学者们已基 本上认同大汶口文化符号很可能是汉字的前身。关于大部分陶器符号的性质,本 文在引用并分析相关材料之后,会列举出相关学者的看法。 本文采用广义文字学3 的观点,从历时角度联系陶符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脉络, 从共时角度分析陶符的地域特点、陶符与其他符号和载体的关系。这种方法既有 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分析陶符的发展原因和趋向,又能帮助我们从符号自身的各方 面要素及与其他符号的关系等方面观察与推测陶符的性质与意义,而不再局限于 形体的分类以及陶符的特点与后代甲骨文特点的关联性,有助于探讨陶符的原始 文字性质和其在汉字起源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2 陶器符号材料的列表整理 2 。1 材料列表整理的思路 按照黄亚平老师的思路,我们对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的相关考古报告进 行了规范的列表整理。搜集整理内容包括相关符号的出土发现地、所属的文化层 位,c 1 4 测定所在年代、符号所在器物的名称、符号的拓本或摹写图片,考古材 料中专家学者们对符号含义及意义的推测和意见等等。力争从各方面对符号进行 全面而有效的描述,为理论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并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 “陶符汇总表”,作为附录附在文末。 本文使用“陶器刻画符号”的概念,或省称为“陶符”或“符号”,方便叙 述。在后文中引用的考古报告中的观点,称为“考古报告作者观点”或“作者观 点”,方便引用。在不同的关于陶器符号的研究文章中,由于不同作者的观点差 异,关于陶符会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陶文”、“陶书”等,但概念的内涵基本 都是指本文中提到的“陶器符号”。 2 2 列表各项内容的说明 ( 1 ) 符号发掘出土的区域及地点。根据历史地理的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 可以从大的地域得出符号的大致分布范围,如华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这与 历史上许多大的氏族活动范围和其遗迹密切相关,可以用之印证并得出新石器时 代不同氏族的活动范围和所处的文明阶段。符号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标志和遗迹, 得出相对客观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地理背景,可以有助于解释符号兴衰演变的原因 2 贾汉清论江汉地区二例相关的史前陶文江汉考古2 0 0 3 ( 2 ) :3 1 3 7 3 黄亚平广义文字学刍议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1 ( 2 1 ) :2 6 - 3 1 3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及规律。具体的发掘地点,如具体到某省某城直至某一遗址,可以方便我们观察 符号出土地的详细状况,有助于对文化属性的判定。 ( 2 ) 考古材料中权威的c 1 4 测年数据和专家对文化属性的判定,可以帮助我们 确定符号所处的确切年代。许多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的时间步调并不一 致,以相对确切的时间结合专家所认同的符号所在地的文化属性,大致可判断符 号是自源产生的可能性大,还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结果。 ( 3 ) 对符号所在器物的名称和形状特点的记述是基于对“广义符号 的关注。 广义符号学认为,各种陶器也同纹饰、符号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创造物,各种符 号所在陶器及其他器物的形体、功能与其上所刻画的符号形体、功能密切相关。 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载体的性质及功能会在客观上限制刻画在其上的符号的 形体和数量,限定了符号的表现形态。 ( 4 ) 本文所依据的符号形体的材料,大部分是来自考古报告中对原符号的拓本, 拓本的效果仅次于照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符号形体的真实形态。摹本次之, 因为摹写时个人的书写习惯会影响对符号的客观描写,参考价值相对要弱一些。 ( 5 ) 在列举符号之后还会同时列出相关考古报告中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含义和 性质的看法,他们对某一出土符号的遗址情况更为熟悉,因此他们的观点很有参 考价值。不同专业的专家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有益的设想,这些设想可以 帮助我们站在更全面的角度上去观察符号的含意和演变。 ( 6 )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的记录,便于读者查找原文,作进一步的参考。 符号的排序以考古报告为单位,基本按照下文中的分析顺序,先基本按历时 进行大体排列,再按照共时的地理分布进行集中列举。 3 陶器符号的历时与共时分析 要从宏观上对史前陶器符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关照,必然要以其各自所在的 史前文化作为背景。因为符号是文明的成果与象征,要找出符号发展演变的脉络, 需要参考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演化关系。要找到这种关系,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 考古学上对不同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器物、房址、墓葬等等进行的研究,基于此 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但这种方法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解释某种文明突 然发达或消失的原因,此时就需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物理、 地质或气象等角度找出客观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 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关于符号与文化的考古资料,大致可以依据时间和地 域将发现符号的新石器文化地区做一个大致的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本文运用考 古学的结论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目前出土符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 布和演化交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列举文化及其符号的特点,从而分析符 号的文化背景、价值及可能释义。 在列表整理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分析陶符的各 方面特点。首先从历时方面,依据考古学上的结论,以具有代表性的仰韶文化为 界,将出土陶器符号的新石器时代分为前仰韶文化时代、仰韶文化时代、龙山文 化时代三个基本时期。其次从共时的角度按区域对陶符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主 要根据苏秉琦先生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年表,这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考古学 地域分区体系。 3 1 前仰韶文化时代 3 1 1 历史地理分析 4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前仰韶时代,是指距今8 0 0 0 - 6 5 0 0 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土陶器符号以裴 李岗文化舞阳贾湖符号、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符号、蚌埠双墩文化符号为代表。 从共时的地域角度来看,出土符号的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和淮河上游地 区,大约还是在中原一带,相互之间距离不是太远。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晋南、豫西一带,河南舞阳贾湖文化属于裴李岗文化的 早期发展阶段。比裴李岗文化略晚一些的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分布在陇山东部 至关中渭水一带。距今7 3 0 0 6 0 0 0 年左右的安徽蚌埠双墩文化分布在淮北地区。 这些早于仰韶文化的史前文化,都与仰韶文化存在一定的源流关系。 河南舞阳贾湖文化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文化符号的大量发现令人振奋。符号 形体虽基本呈单体出现,尚未成为篇章,但其形体象形性强。贾湖符号载体为甲 骨等都呈现出与后代成熟甲骨文的多种联系,但贾湖文化和双墩文化并未在原地 持续地进化发展,而是在兴盛一段时间后突然消失了。遗址中的文化断层让我们 从器物学解释文化消退的原因出现困难,但借助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 以大致知道一些文化消亡的原因。 在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一文中,作者 通过将考古资料和环境演变研究有机结合,探讨淮河流域全新世演变和古文化发 展的关系。文中谈到的淮河流域的石山子文化( 8 0 k a b p 6 5 k a b p 4 ,) 在地域和年 代上皆与双墩文化十分相近,可作为重要参考。“石山子文化年代与山东的后李 文化( 8 0 k a b p - 7 5 k a b p ) 、北辛文化( 7 5 k a b p 6 3 k a b p ) ,中原的裴李岗文化 ( 8 3 k a b p 6 9 k a b p ) 大体相当。可见,本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展并不落后于 中原和山东文化区。古文明的发展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我国新石器时代古 文化基本上是在全新世高温期中发展起来的。“本区在6 5 k a b p 5 5 k a b p ,气候 温暖潮湿,降水十分丰富,大量的降水加以高海面、地形等因素影响,势必造成 河流经常泛滥,该时段应属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期,湖沼发育广泛,这种地表 环境,并不适宜古人类的生存。由此可见,本区大汶口文化早中期文化缺失、 鲜有遗址分布是当时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的结果。”“5 5 k a b p - 4 0 k a b p 期间,本区 气候环境发生较明显的改变,由前期的湿热转向暖干这种气候的转变,对本 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十分有利因此,本区进入人类活动大发展时期,新石器 遗址数量明显增多,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和龙山文化高度发达0 00 000 而同期,中原、 山东地区,由于气候的转干,仰韶文化等则开始衰落了。 5 两相结合,或许有助 于从侧面解释仰韶文化的衰落和其向其他地域进行转移的原因。 淮北地区在双墩文化中断之后将近千年,才又重新出现发达的大汶口文化, 以上的地理环境分析,有助于解释双墩地区文化的中断原因。可能并非人为淘汰, 而是受自然原因的剧烈影响。在这个条件下,双墩符号的消亡也就不是人为选择 的结果,而是随着文化的衰退而衰落。 关于北部地区仰韶文化的进程和与之同时期的一些古文化,相关分析认为: “前仰韶期在7 4 k a b p 有过中断,这也是一次冰进气候所造成的。其中前期老官 台文化中断东移( 由关中平原西端移到其中东部) ”“大约在6 9 k a b p 前后出现一 次寒冷气候。这次气候的变化使得中原地区年均气温下降了2 - 3 c ( 比大暖盛 期) ,终止了前仰韶文化。中原古人类大迁移,特别是关中古人向东和向东南迁 移,使得裴李岗文化区的西部北部尽为关中部民所占有。迁移造成异质文化的交 48 0 k a b p 6 5 k a b p ,是指距今8 0 0 0 6 5 0 0 年本文作者注 5 黄润朱诚,郑朝贵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地理学报2 0 0 5 9 :7 4 2 7 5 0 5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流,进而创造了新文化,即仰韶文化。6 这可能说明仰韶文化与中原的裴李岗文 化有关联,但又是一种异质的文化,所以其刻划符号既与裴李岗文化符号相关, 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3 1 2 具体符号举例 河南舞阳贾湖地区出土的距今9 0 0 0 - - 8 0 0 0 年的一些陶器刻画符号具有象形 性,并与后代甲骨文一样,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根据后文的分析,似可看作汉字 的源头之一。舞阳贾湖7 中的符号: 一 i ( 2 ) 舀砧工矿h p 旧 ( 1 ) 龟甲刻符下腹甲右m 3 4 4 :1 8 1 ( 2 ) 龟腹甲上m 3 4 4 :2 8 ( 3 ) 残腹甲上m 3 3 5 1 5 ( 4 ) 柄型石 器m 3 3 0 :2 ;( 5 ) 卷沿罐沿下器腹上部h 1 9 0 :2 a i i i , ( 6 ) 陶坠之端面t 1 0 8 b - 2 。 贾湖考古报告作者认为贾湖符号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如符号( 1 ) ,或具有 记数性质,如符号( 2 ) ,其中少数组合符号,如符号组合( 4 ) 考古报告作者认 为是原始文字的性质。5 年代较早的文化还有甘肃省秦安县的大地湾一期文化符号9 ,距今7 8 0 0 7 3 5 0 年左右: 黑曩一 红陶钵型器内壁上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1 0 ,大约距今7 0 0 0 6 0 0 0 年,绝大多数符 号刻划在陶碗的外圈足内,采用多种刻划方法,符号形体规范程度较高,含义比 较明显,容易辨认。同一种符号,既有单体刻划的情况,又有重线刻划的情况, 还有与其他符号组合的情况。相关发掘报告认为双墩符号具有汉字字根的作 用或性质,这一点为其他遗址所未见。双墩符号具有的以上的特点,很容易让人 把双墩刻符和文字以及文字起源问题联系在一起。例如: o 0 7 ( 1 ) 8 6 t 0 8 2 0 :6 ;( 2 ) 8 6 t 0 8 2 0 :2 7 : ( 5 ) 8 6 t 0 7 2 0 ( 3 ) :9 3 ;( 6 ) 8 6 t 0 7 0 :3 7 : ( 3 ) 9 2 t 0 7 2 1 ( 2 9 ) :3 6 :( 4 ) 9 1 t 7 1 9 ( 1 8 ) :5 8 : ( 7 ) 8 6 t 0 7 0 :9 7 等等。 3 1 3 符号特点总结 从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符号的象形化趋势比较明显,符号所在的器物 和载体材质相对多样,但符号所在的位置还是相对固定的,如双墩符号基本都刻 6 陆巍吴宝鲁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地理科学1 9 9 9 ,2 :6 9 7 2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 下卷j 第八章契刻符号研究科学出版社,1 9 9 9 8 同上 9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 9 7 8 - - 1 9 8 2 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 9 8 3 。1 1 1 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 社。2 0 0 8 :4 2 0 - 4 6 8 6 3 2 仰韶文化时代 3 2 1 历史地理分析 距今6 5 0 0 - 5 0 0 0 年前后是仰韶文化时代。在仰韶文化发达的同时,其他地域 的各种文化也相继发展起来,与上一个时期相比,文化特色多样,分布地域更加 广泛。从历时角度来看,仰韶文化时代持续时间长,大致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以发达的仰韶文化为代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也比较发达。 至晚期阶段,河姆渡文化逐渐向崧泽文化演进,同期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大汶口 文化开始发达,不断向周围地区延伸,而此时仰韶文化呈现衰落的态势。早晚期 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分,处于连续的渐进演化过程。 从共时角度来看,中原地区延续前一时期的文化繁荣状态,但文化面貌已发 生一些变化。出土符号的文化分布已经远远超出以黄河上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扩展到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仰韶系列文化与前期裴李岗文化有许多不同 之处,后文还将分析。仰韶系列文化主要分布在以陇山、关中为中心的中原地带, 出土符号的文化遗址主要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 姜寨、铜j i i 李家沟等多个仰韶文化点。与仰韶文化同期或略晚一些,中原之外的 其他地区也有丰富的符号发现。与前期相比,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长江下游的 河姆渡一崧泽文化系列,江汉平原上的湖北宜昌杨家湾大溪文化,年代相对较晚 的山东地区的莒县凌阳河、大朱村遗址等大汶口文化等,都有各具特色的丰富的 符号发现。与仰韶文化不同的是,这些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区得以长期的连续发展, 延续千年,至后期发展出不同的文化类型,虽然符号随之变化,但基本没有中断, 涉及到下一个龙山文化时期,我们还将继续谈到这个问题。 从前一个时期的历史地理分析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仰韶文化是继裴李岗 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异质文化。“7 0 - - - 6 0 c a lk ab p 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主要是北方仰韶文化的早中期及其它地方文化和南方的河姆渡文化以 及稍晚的马家浜文化和大溪文化。”1 1 “6 5 k a b p 5 5 k a b p 一般认为是我国全新世 大暖期的最适宜期,水热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我 国中原仰韶文化等发展的鼎盛时期。”坛也就是说此时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仰韶文化开始兴盛,同时其他地域的不同文化也开始发达,显示 出文化的多源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比较大型的文化都有陶器符号出土。在后 文的对比分析中,我们会发现,与前期相比,这一时期的陶器符号仍保持单体性, 但具有一定抽象性,普遍不容易识读。 客观的自然环境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在这种背 景下,陶器符号的发展或者消失有其必然的原因,此时人为的选择和干预处于次 要地位。贾湖、双墩和仰韶文化中符号的消亡可能就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一。但 其在甲骨与陶器上刻划、符号单体、象形的特点,却基本保留下来,随着文化和 氏族的迁移而向其他地区传播。 客观的环境影响之外,根据对遗址中文化层位的发掘和对出土器物形式的研 究分析,我们大约可以得出不同文化间的演变和交流关系。在气候相对稳定的新 石器中晚期,自然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更加普遍有效。文化背景相对明 晰,有连续性,其表现之一的符号之间的联系也将更容易获得。在这种情况下, 1 1 崔建新周尚哲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动力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8 4 :3 3 - 4 5 1 2 黄润朱诚郑朝贵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地理学报2 0 0 5 。9 :7 4 2 7 5 0 7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符号的形式与发展演变会更多的受到社会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影响、书写材料的发 展程度、祭祀文化观念等复杂人文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代呈现出 各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特点。对比前一时期,仰韶文化时代的这种人为选择性更 加明显。 从一些遗址的发掘中,我们大致清楚的看到某一地区文化演变的进程,如“下 王岗遗址 :“下王岗遗址位于淅川县西南3 5 公里的红石岩上,现有面积6 0 0 0 平方米。这里的仰韶文化分为一、二、三期。一期文化遗存的特征既有裴李岗、 老官台文化的影响,又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因素,并有自己的特点,可能是豫 西南、鄂西北地区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其年代与半坡类型早期相当,是当 地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二期文化遗存的特征,虽有北来史家类型及南来大溪文 化的影响,但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年代与史家类型接近。是豫西南、鄂西北 地区仰韶文化早期后段的遗存。三期文化遗存的特征,与淅川下集,大河村第三 期相近,其年代应与仰韶文化晚期相当。”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可能 找到所有发现符号的文化之间的全部联系。这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 现有的考古材料尚不充足,不足以证明文化之间的各种联系。另一个原因可能是 广大地域内文化的多源性,许多地域适合人类发展,不同文化同时起源是可能的。 早期的代表可能是大溪文化,后期则有白金宝、小拉哈文化等等,他们独具特色 的符号显示出异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找出这不同之中的共通点,则有助于我 们找到原始符号文字在创始时的共通之处,发掘文字的源头。例如甘肃寺洼文化 符号也是独具特点,与其他文化符号相当不同,但这些异域符号都略呈现出一定 的象形性。关于寺洼文化,“夏鼐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认为,寺洼文化晚 于马家窑文化,早于历史时期的汉代文化。关于寺洼和辛店的关系,他认为就文 化的全貌而论,自然以辛店文化较为接近马家窑文化,但辛店和寺洼可能是同一 时代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承袭马家窑文化系统,后者是由外界侵入洮河流域的外 来文化。至于寺洼和沙井的关系,他则认为寺洼和沙井根本是两个文化,后者不 会从前者变化而来的。”1 4 这己基本说明寺洼文化的特殊性,所以其符号形体特 殊,也就不奇怪了。 3 2 2 具体符号举例 ( 1 )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符号,以仰韶文化为代表,仰韶文化的异质性显示 在文化特点上是其彩陶技术的发达,同时其符号显示出与上一时期不同的高度抽 象化特点。关于这一点在后文还将做进一步的分析: 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公社的大地湾仰韶早期文化符号”: 豳兹 皆出自t :m 1 8 :l 直口钵的上口沿外部宽带纹上( 宽带纹彩陶钵) ,显示了大地湾文化与仰 韶文化的一部分接续关系。 距今6 0 0 0 年左右的半坡文化类型符号:陕西临潼姜寨1 6 : 1 3 巩启明仰韶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2 巩启明仰韶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2 5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 9 7 8 - - 1 9 8 2 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 9 8 3 ,1 1 1 6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 9 8 0 ( 3 ) :1 4 - 2 l 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 篙( 1 ) 伽( 2 ) 1 ( 3 ) 带( 4 ) 誉( 5 ) + ( 6 ) 非( 7 ) ( 8 ) 翠( 9 ) h 1 ( 1 。) ) 掰( 1 2 ) ( 1 ) t 2 9 2 m 2 9 7 ( 2 ) t 1 7 2 h 1 8 8 ,似属数字符号1 3 ( 3 ) t 2 6 3 ;( 4 ) t 2 9 2 m 2 9 7 疑其为“芾? 字,音分勿切,由“巾”字演化而来,反映半坡人衣服的原始形态1 3 ( 5 ) t 1 4 7 ,阜;( 6 ) t 2 5 5 :( 7 ) t 1 3 5 f 4 1 :( 8 ) t 2 2 0 h 2 7 6 :( 9 ) t 2 5 4 w 1 5 8 疑其为“羊”字1 3 :0 0 ) t 2 5 4 w 1 6 4 似为几 种写法不同的“玉”字之一;( 1 1 ) t 1 5 3 ( 查) ;( 1 2 ) t 1 5 9 ( 蓟。 陕西宝鸡北首岭的仰韶文化符号1 7 : m 1 7 :1 泥红陶大口深腹小平底双耳尖底罐腹下。 陕西临潼县仰韶文化符号1 8 : 眵 图五,6 残钵片的黑带上 w 2 瓮口沿上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符号多刻划在有纹饰的直口钵外1 2 1 缘部分1 9 : 4 - 如民| ( 5 ) 呵 陕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