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提要 云溪友议是晚唐范撼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中晚唐杂事,以文人轶事为 主。本文是对此书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史料考证和版本考证两个方面。引言、 结语之外,文章分作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略述作者生平。作者范摅家居越地会稽,壮年时漫游秦、吴、楚、 宋、蜀等地,结交公卿,但命途蹭蹬,以布衣终生,大约于僖宗广明之后去世。 第二至第四部分为史料考证。 云溪友议的内容,或得自作者游历中的见闻,或本自其它文字记载,要 而言之为纂辑而非著述,故第二部分探讨此书的取材。 云溪友议搜采遗闻轶事,侧重于诗人之才调风情,片言琐语中使读者得 以了解中晚唐社会的面影。然小说家言好骛新奇,记事多诬妄之失,若据其考索 诗人行迹,探求事实真相,不能不参以旁证,辨其是非。故第三部分从文学史料、 本事与诗、金石与小说、人名考证四个角度对云溪友议的史料价值作出考论。 此书之性质,本在史料笔记、诗话、小说之间,于后世影响亦可分而言之: 史书采其记事近于史实者;笔记、诗话采其关于诗歌本事的记载;戏曲、小说敷 衍其传奇色彩浓郁的故事。第四部分探讨此书的影响。 第五部分为云溪友议版本考证。此书有三卷本与十二卷本传世。唐未来 初流传者皆为三卷本;十二卷本自三卷本析出,最早著录者为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此书宋本皆佚,今流传较广者有明刻三卷本、穆海十二卷本等。三卷 本有作者自序,分六十五条,每条有三字标目;十二卷本亦有序,分条标目亦无 大异,惟稗海本删去序目,分作八十四条。说部类书、丛书选录云溪友议 之文,影响亦著,然常常窜易文字,且有误以他书文字作云溪友议者,如太 平广迫等。 关键词:云溪友议考证史料版本 a b s t r a e t s o m e 勋胁矿f r i e n d s ,w h i c hw a sw r i t t e nb yf a n s h ui nl a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 , i sa s t o r y b o o ka b o u tb i t so fn e w si nt h a tp e r i o d ;i tt a k et h ea n e c d o t e so f l i t e r a t ia si t sm a i n p a r t ,t h i sp a p e r i sa p h i l o l o g i c a ls t u d y t h a tg e n e r a l l yc o n s i s t so f t w o p a r t s :o n ei s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eo t h e ri s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y s t e mo fe d i t i o n e x c e p t t h ep r e f a c ea n de p i l o g u e ,t h i sp a p e r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b r i e f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a u t h o r sp e r s o n a ld e t a i l s t h ea u t h o rf a n s h ul i v e d i ng u i j ic o u n t yo fa n c i e n ty u ea r e a s w h e nh eg r e w u p ,h er o v e dt h r o u g hm a n y a r e a s s u c ha sq i n ,w u ,c h u ,s o n g ,s h ue t c a n dm a d ef r i e n d sw i t ha r i s t o c r a t s ,h o w e v e r , t h e d e s t i n yd i d n tg i v eh i map o s ta sao f f i c e rb u taf r u s t r a t e dl i f e t i m e o ns u p p o s i t i o n ,h e d i e da f t e r g u a n g - m i n gp e r i o d ( a d 8 8 0 8 8 1 ) d u r i n g t h e r u l i n g t i m eo fe m p e r o r l i x u a n f r o mp a r tt w ot op a r tf o u rt h et h e m eo ft h i s p a p e ri s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s o m e 豫船o f f r i e n d sp a r t l ys t e m m e df r o mw h a tt h ea u t h o rs a w a n dh e a r di nt r a v e la n dp a r t l yb a s e du p o no t h e rw r i t i n g s i ng e n e r a l ,t h i sb o o ki sn o ta c r e a t i o nb u tac o l l e c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 sm a t e r i a l ss o u r c ew i l lb ee x p l o r e di np a r tt w o t h eb o o k sc o l l e c t i o no fa n e c d o t e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e m p h a s i z e so nl i t e r a r yt a l e n ta n d a m o r o u sf e e l i n g so fp o e t s ,a n df r o mt h e s ef r a g m e n t sr e a d e r sc a ns e et h e v i s a g eo f s o c i e t yi nl a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s t o r y t e l l e ri n c l i n e st op g s u e t h en o v e la n dt h e s t r a n g e ,a n dh i sw r i t i n gi sa l w a y sf u l lo ff a b r i c a t e dr e c o r d s i fw ep l a c et h es t u d yo f p o e t sp e r s o n a ld e t a i l s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r u t h so nt h eb a s i so fi t ,w em u s tr e f e rt o o t h e rw r i t i n g s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s o m ef o r g e r i e sf r o mt h eg e n u i n e s oi np a r tt h r e et h e v a l u e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o ft h i sb o o k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 ,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o r i g i n a lf a c t sa n d p o e t r y , i n s c r i p t i o n a n df i c t i o n , c o r r e c t i o no f n a m e t h en a t u r eo ft h i sb o o ki so f a m b i g u o u s ,w h i c hh a s t h r e ef a c e s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 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a n df i c t i o n ,a s s u c h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i sb o o ko nl a t e ra g e sc a nb e i l l u s t r a t e d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h i s t o r i c a l b o o k sc o l l e c ti t sr e c o r d st h a t a p p r o x i m a t e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e c o n d l y , 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e x c e r p t si t sf r a g m e n t st h a t d e p i c t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i nw h i c hp o e m w a sb o r n t h i r d l y ,d r a m aa n df i c t i o nd e v e l o p t h o s es t o r i e sw h o s er o m a n c es t y l ei sv e r ye v i d e n ti np a nf o u rt h eb o o k si n f l u e n c ew i l l b ed i s c u s s e d i np a r tf i v et h i sp a p e rw i l ld o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y s t e mo fe d i t i o n t h e r ea r e t w oe d i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 ,i e t h et h r e e v o l u m e sa n dt h et w e l v e - v o l u m e s ,w h i c hw e r e 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 i nl a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s o n gd y n a s t y , o n l y t h et h r e e v o l u m e se d i t i o nw a sc i r c u l a t e d ;t h et w e l v e - v o l u m e s ,w h i c hw a sr e c o r d e d i n i t i a l l yb yc h e r t z h e n s u n sb o o k l i s ta n ds y n o p s i s , w a ss e p a r a t e df r o m t h r e e - v o l u m e s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e d i t i o n so ft h i sb o o kh a db e e nl o s tc o m p l e t e l ya n dt h ee d i t i o n s c i r c u l a t e d w i d e l yu p t on o wa r et h e b l o c k p r i n t e d e d i t i o no f 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r e e v o l u m e s ) a n d b a i h a l l i b r a r ye d i t i o n ( t w e l v e - v o l u m e s ) o f w h i c ht h e t h r e e v o l u m e se d i t i o n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 t y f i v ep i e c e sa n de v e r yp i e c eh a dat i t l e c o m p r e s s e di nt h r e ew o r d s ,m o r e o v e r , a u t h o r sp r e f a c ew a sp l a c e di nf r o n to f t h et e x t ; t h et w e l v e - v o l u m e se d i t i o nh a da u t h o r s p r e f a c e ,p i e c e s a n dt i t l e s j u s t l i k et h e t h r e e v o l u m e se x c e p tt h a tb a i - h a il i b r a r ye d i t i o n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e i 曲t y f o u rp i e c e s a n di nw h i c h p r e f a c ea n d t i t l e sw e r ec a n c e l l e d s o m es t o r yc o r p u s e so rl i b r a r i e st h a th a d f a r - r e a c h i n g i n f l u e n c ea l s oe x c e r p t e ds o m et a l k so ff r i e n d s b u tt h e s eb o o k so f t e n i n t e r p o l a t et h eo r i g i n a l t e x ta n de v e nm i s t a k eo t h e rt e x t sa st h i sb o o k s o fw h i c h t a i p i n g - g u a n g - j i i sa no b v i o u s e x a m p l e k e yw o r d s :s o m e 劢胁o f f r i e n d s h i s t o r i c a lm a l 【e r i a l s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e d i t i o n 云溪友议考 引言 云溪友议是晚唐范摅的一部著作。此书古今书目皆入“小说”、“小说家” 或“子杂”类,但书中所载,大半为中晚唐诗人的事迹,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可 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正史之中,诗人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文苑传 中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中晚唐时期的不少笔记小说作者,往往留心记载文人轶事。 诗歌在怎样的情境下产生,诗歌在社交生活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皆 以片段的形式得以展现,云溪友议便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部。“云溪”,即五云 溪,范摅家居其地,以“云溪子”、“五云溪人”自称:“友议”,即友朋的谈论,汉 志所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言。作为一部文人轶事集,云溪友议记载 的内容甚为广泛,因嫌进、沈母议记唐代科场取士之内幕,玉箫化、题 红怨记男女之悲欢离合辞雍氏、澧阳宴记诗人之狂简恣肆,作者以诗文 结合的方式,描绘出中晚唐时期放诞浮艳的文人生活。 对于我们考察唐代诗人行迹,考辨诗作真伪,为诗歌系年,校勘诗人本集,云 溪友议均有重要价值。此书作为记载街谈巷议的小说家言,从史料角度看,其 记事的舛讹之处,宋代以降,散见于诗集注本、笔记琐谈、诗话等著作中的驳议 已有不少:今人著述中,关于云溪友议的史料考辨,集中见于傅璇琮先生主 编唐彳子传校笺,又因唐诗纪事颇采云溪友议之文,所以王仲镛先生 唐诗纪事校笺中的笺释,对云溪友议中的相关部分亦作了不少考辨。关 于作者的生平,有汤华泉先生范摅二考一文,考察了作者的里贯与始末,虽 略有疏误,但已颇为详尽,因此本文仅对范摅的生平问题硌作补充。此书迄今尚 未经校勘整理,今人引据此书诸本,如四部丛干0 影印明刻本、稗海本、四 库本等,文字上皆有不少错讹;关于此书的版本,王国良先生唐代小说叙录、 周勋初先生唐代笔记小说叙录仅作了简要介绍,而对其书系统的版本源流考 证,至今尚未有人涉足。 本文主要从史料与版本两个方面入手,对此书作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作者范摅 关于范摅,我们所知甚少,新唐书艺文志言其为咸通( 8 6 0 - 8 7 4 ) 时人。 云溪友议之外,他还撰有词林一书,续四库书目著录为二卷,宋史艺 文志集部文史类则著录为卷,此书久佚,无从知其面目。他没有诗作传世, 但却有友人写诗来悼念他,李成用悼范摅处士云: 家在五云溪畔住,身游巫峡作闲人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虽有公卿闻姓字,惜无知己脱风尘到头积善成何事,天地茫茫秋又春 “家在”句言其里贯,五云溪即若耶溪别称,为会稽镜湖上源,属古越之地。今 人多谓范摅为吴人,后侨寓越州会稽郡,”1 此说出自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 汤华泉先生范撼二考引郡阁雅谈,认为其说非是,并另举三证说明范撼里 贯在越州会稽:其一,范摅自序云“余少游秦、吴、楚、宋”,若为吴人不当如此 措语:其二,该书材料采自各地游处见闻,越地材料十数条,而吴地仅一条,若 为吴人不应对乡邦轶事如此隔膜;其三,方干曾面称范撼之子早慧,而其恰为越 人。 范摅曾漫游大江南北,云溪友议自序云:“余少游秦、吴、楚、宋,有名 山水者,无不弛驾踌躇,遂兴长往之迹。”李戚用言其“身游巫峡”,可知范摅还 曾游历蜀地。云溪友议本文中亦可找到范摅游蜀的证据,蜀僧喻条言:“云 溪予昔游( 一作遁) 西霞峰,厥气方壮,尝遇玄朗上人者,乃南泉禅宗普愿大师 之嗣孙也。厥气方壮”,知其游蜀办在壮年时期。范撼二考一文据李成用悼 1 = 牟= 唐诗卷六旧六,第七四。六页,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 2 见中国人雨科牟书中固文学“i 溪友议”条、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庸五代卷“范撼”条、唐 语林技仆附孟溪友议提要。 诗,认为诗中所云“身游巫峡”指范摅再游蜀地,且云“此次再游当与行在驻蜀、 欲往谋仕有关”,并据颌联推断范摅逝世于游蜀归乡途中。事实上,从诗中并不能 得出范摅旅葬他乡的结论,该文对范摅卒年的推断因此亦不准确。这是因为该文 把“安车”理解为范摅游蜀所乘,实际上“安车”指征召的聘车,范撼在漫游中 结交了一些权贵,但并未得到推举,安车未至,坟土己新,是说范摅以处士终其 一生,正所谓“虽有公卿闻姓字,惜无知己脱风尘”。李咸用的悼诗难以考知作年, 云溪友议文中注明年代的,最晚在僖宗乾符( 8 7 4 - - 8 7 9 ) 年间,江客仁条 言“乾符己丑岁,客于香川”,“1 知范摅卒于乾符之后。书中于广明( 8 8 0 - 8 8 1 ) 间兵戈扰攘绝无反映,此书或即定稿于广明前,不久作者便去世了。 范摅终身布衣,潦倒风尘,他的一个早慧的儿子亦早早去世。诗话总龟诗 谶门引郡阁雅谈:”3 范摅处士有子七岁,作隐者诗云:“扫叶随风便,浇花趁日阴。”方干闻之曰: “此- 7 2 v 室”又作夏景* 诗云:“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干日:“必不寿。”隔岁 而率 这样一位命途蹭蹬的文人,当谈及寄同情于寒士的李德裕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赞皇勋条云:“或问赞皇公之秉钧衡也,毁誉如之何? 削祸乱之阶,辟孤寒之 路,好奇而不奢,好学而不倦,勋业素高,瑕疵不顾,是以结怨豪门,取尤群彦。” 岑仲勉先生隋唐史申李德裕无党之说,引云溪友议中这段文字为证:事 实上,范摅不仅为李德裕贬死崖州深感不平,亦为自己的坎廪孤寒感到愤懑,伤 人办复自伤,丛残琐语中留下了心声。 】 四库提要云:“考乾符元年为甲午,六年为己亥,次年庚子,改元广明,中问无己n ,己_ 1 = l 实为威通 1 年,疑书中或漩成通为乾符否则误己亥为己丑。然总之信宗时人也。”唐诗纪事卷五六车汇征条 采0 溪发议之文,末:“乾符辛且萝,范摅客于云川。”误“誓门i ”作“云j i 易“己丑”作“辛 j ”, 然i : 符间办无辛h ,列库提要辨证卷一七:“其辛丑乃中和元年,古今奉同作乾符则其误不在年号,向 卉:千史。惟当作何字,无以定之。” 【2 亦见唐诗纪事卷七一,但云范穗子十岁卒,与此有异。 3 二、云溪友议的取材 周勋初先生说:“唐代笔记小说的作者搜集材料时,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是 访谈,二是参考前代或当代的典籍。”云溪友议亦不例外,自序中日: 谚云:街谈巷议,倏有裨于3 _ 4 v 。野老之言,圣人采择孔子聚万国风谣,以成其 春秋也江海不却细流,故能为之大摅昔藉众多,因所闻记,虽未近于丘坟,岂 可昭于雅量;或以篇翰嘲谑,率尔成文,亦非尽取华丽,因事录焉,是曰云溪友议* 作为一个放浪山水的处士,耳目所接毕竟有限,云溪友议在成书时便多从他处 取资,序前云“五云溪人范摅纂”,也说明云溪友议是轶事的纂辑而不完全是 创作。本节即从作者听闻和文字记载两个方面对是书的取材加以探讨。范摅之时 所见的材料今天多已亡佚,因此,下面的考察不可能全面,亦难免有推测的成分。 ( 一) 闻之于“友议” “友议”即序中所说的“街谈巷议”、“野老之言”。范摅终生以处士干公卿, 功名上虽未有成就,而于文林轶事则多有听闻。然书中明记出处的仅有以下五条, 而且这类故事往往事涉虚诞,犹如唐人传奇中屡言“此闻之于某某”,本意在于证 明故事的真实性,而非揭示记事的来源,但可以推知,由听闻、访谈而得的素材 一定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卢肇、柳仲郢皆曾受知于李德裕,范摅言赞皇勋 业,似受他们影响。 1 、卢肇 梦神姥记卢肇梦遇神姥事,末云“亲闻范阳所述”,范阳为卢氏郡望,知 范摅与卢肇有交游。卢肇,字子发,会昌三年因李德裕推荐而以状头及第。文中 云“卢著作肇为华州纥干公泉防御判官”,周勋初先生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卢肇 考:“成通二年( 公元8 6 1 ) ,任潼关防御判官”。又,云溪友议钱塘论条载 张祜亟称卢肇题甘露寺诗,云“祜复游甘露寺,观前卢肇先辈题处”,称卢肇 1 庸代笔记小说的材料来源,见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周勋初文集第五卷第7 2 页江苏古籍出版 礼2 0 0 0 年版。 为“先辈”。 2 、金曙、王祝( 枧) 、李硖、韩铢、郑嵩 郭仆奇记咸阳郭氏有仆名捧剑者,能诗,然“不遵驱策,每遭鞭捶,终 所见违”。文中言:“京兆全曙司录,尝述此事于王祝、李醭二郎中,并进士韩铢、 郑嵩等也。”可明这一传闻的来源。唐诗纪事卷八0 仆条录入此文,“全曙” 作“全晓”,“李馔”作“李蹊”。按“全晓”乃避宋英宗赵曙讳而改;“李硖”,十 二卷本作“李溪”,与“李蹊”并误,旧唐书卷一五七李蹊传:“大中十三 年,一举登进士第。入为尚书水部员外郎,累迁吏部郎中,兼史馆修撰,拜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又,“王祝”当作“王祝”,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 表二中:“枧,字不耀,给事中。” 3 、李汇征 江客仁记李涉事,闻之于李汇征,而李汇征曾于盗首韦思明处亲睹李涉 赠诗,文末云:“乾符己丑岁,客于誓j i l ,值李生细述其事。汇征于韦叟之居,观 李博士手翰,冀余导于文林。”李汇征,不详。 4 、柳仲郢 金仙指记僧人犯戒数事。开篇所记南阳鸱鸠和尚,日食二鸱鸠,僧俗非之, “老僧盥嗽( 漱) ,双鸠从口而出”,范摅言“此事柳仆射仲郢,在兴元日,睹验 之也”。柳伸郢,字谕蒙,柳公绰子,柳公权侄,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尝受知于 李德裕,两唐书有传。 5 、玄朗上人 蜀僧喻云:“云溪子昔游( 一作遁) 西霞峰,厥气方壮,尝遇玄朗上人者, 乃南泉禅宗普愿大师之嗣孙也。”玄朗不详,南泉普愿乃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事 迹见景德传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三等。 ( 二) 文宇记载 除了听闻之外,云溪友议还从相关典籍中直接取材,或者直录其文,或者 化用其意。由于笔记小说系私家撰述,写作时较少束缚,取材上便不拘一格。据 5 周勋初先生唐代笔记小说的材料来源一文,唐代对国史并不封锁,而且 频繁的战乱使国史流散民间,亦成为笔记小说取材的渊薮。云溪友议中一 些材料出自朝臣奏议,如王起的写宣等,当即源自国史或实录。还有一 点需要说明,云溪友议中有不少注文,清人校勘依据的宋本云溪友议,以 及太平广记中引录云溪友议的文字,皆已有注文,在没有充分证据说明 注文非出自范撼之手时,仍以其为范摅自注为宜,因此,对云溪友议材料的 考察当包括注文在内。 l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刘宾客嘉话录乃刘禹锡的谈话记录,记录者韦绚,顺宗、宪宗朝宰相韦 执谊子,元稹之婿,为刘氏后辈,是书撰写于宣宗大中年间。 ( 1 ) 南阳录注文引梁代志公谶,出于刘宾客嘉话录: 逆胡将乱于中原,梁代志公大师有语日:“两角女子绿衣裳,却背太行邀君王,一止 之月必消亡两角女子”,“安”字也;“绿”者,“禄”字也;“一止”,“正月”也果 正月败亡圣矣,符志公之寓言也 云溪友议范摅自注云: 梁代志公谶日:“两角女子绿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自灭亡”解曰:“两 角女子,安字也;绿表,禄字也;太行,山字也;一止,正字也。”禄山果 于正月死也 二者文字略异,两相比较,嘉话录似有脱文,可据云溪友议补之。 ( 2 ) 唐兰先生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认为,中山悔系出自刘 宾客嘉话录,故将此文辑入刘宾客嘉话录,其文云:“兰按范摅作云溪友议 序云:近代何自然续笑林,刘梦得撰嘉话录,或偶为编次,论者称美。 以是知友议卷中中山悔一篇中,多有出于嘉话录者,然范氏多窜易 旧文,故仅附录于后。”今按云溪友议此条言刘禹锡事,有大段自述之语,如 “予昔与权丞相德舆度词”,“余二十八年在外,五为刺史”,“余友稀旧人,名为 异代”,“余亦昔时直气,难以为制”,“余郎署州牧,轻忤三司”等等,行文类嘉 6 话录之体,唐兰先生所言极是。 2 、郑处诲明皇杂录 ( 1 ) 南阳录注文引李遐周谶日:“樵市人将尽,函关马不归。道逢山下鬼, 环上系罗衣。”出于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李遐周道术”条。 ( 2 ) 云中命言李龟年奔迫江南,杜甫赠诗“岐王宅里寻常见”云云,苕 溪渔隐丛话、唐音癸签皆疑其伪,然注杜诗者多不从之。此事已先见于郑处 诲明阜杂录卷下:“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阌,座中闻之, 莫不掩泣罢酒。则杜甫尝赠诗所谓:岐王宅里寻常见”吴企明先生唐音质 疑录申胡仔、胡震亨之说,却云明皇杂录记此事本自云溪友议,误。处 诲为宪宗朝宰相郑余庆之孙,旧唐书卷一五八郑余庆传附郑处诲传:“大 和八年登进士第,释褐秘府,转监察、拾遗、尚书郎、给事中。为校书郎时, 撰次明皂杂录三篇,行于世。”以其历官言之,书当成于大和、开成间,四 库提要明皇杂录云是书成于大中九年,与史不舍;而云溪友议记有成通 时事,成书于僖宗间,记杜甫赠李龟年诗事当受明皇杂录影响。 3 、温庭筠乾月巽子 苎萝遇记王轩题诗西施石,感西施而与之相遇,西施以诗谢王轩,又有 郭凝素慕其艳遇,效颦题诗,进士朱泽吟诗嘲之。云溪友议末言王轩为何时人, 唐诗纪事卷五0 王轩条录王轩游西江泊舟苎萝山下题西施石后,又 言:“王轩,登大和进士第。”唐诗纪事仅有其诗,而无艳遇之事,似乎以为云 溪友议所记乃因诗而附会,故不录其事。可是计有功又怎么会杜撰诗人生平呢? 实际上,唐诗纪事的依据并非云溪友议,而是温庭筠的乾月巽子。唐音 统签卷九九八壬签三鬼诗之二录王轩题西施石,序引乾月巽子云:“轩字 公远,登太和进士第。少为诗,颇有才思。尝游西江,泊舟苎萝山下,题此。”唐 音统签即据乾月巽予录入王轩此诗及西施的谢诗。另外,唐音统签卷九五 七录朱泽嘲郭凝素诗,亦据乾月巽子。可见云溪友议与乾月巽予的 文字相差无几。可惜的是,今传乾月巽子己经残阙,太平广记、绀珠集、 类说诸书引录者皆无此条。温庭筠卒于咸通年间,其时云溪友议尚未成 书,此条当袭乾月巽子。 4 、王起写宣 名儒对记武宗时王起再知贡举,帝以其宿儒博识,自制“弼”、“窍”二 字试之,王起以群书未见相对r 又言其惟不识周穆王传中f 鏖囱”二字。( 云 溪友议在传抄中二字有不少异文。) 清人徐文靖管城硕记卷一八: 据唐书本传:“起嗜学,非寝食不辍废,天下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帝 尝以疑事令使者口质,起具膀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号日写宣* ”今所言不识盍商” 二字,不见于本传,当是写宣中语也 旧唐书卷六四王起传在谈及写宣时,亦云:“起侍讲时,或僻字疑 事,令中使口宣,即以膀子对,故名曰写宣。” 5 、高锴奏议 古制兴云:“文宗元年秋,诏礼部高侍郎锴,复司贡籍。”按“文宗元年” 当指文宗开成元年,旧唐书卷一六八高锴传:“大和七年,迁中书舍人。九 年十月,以本官权知礼部贡举。开成元年春试毕,进呈及第人名。”云溪友议 云: 乃试琴瑟合奏赋、霓裳羽表曲诗主司先进五人诗,其最佳者,其奉肱乎? 次 则王收日斜见赋* ,则文选* 中雪赋、月赋也 而唐诗纪事卷五二李肱条引高锴奏议,与此略异: 就中进士李肱霓裳羽衣曲诗一首,最为迥出,更无其比臣与状头第一人, 以奖其能。次张棠诗一首,亦绝好,亚次李肱,臣与第二人其次沈黄中“琴瑟合奏赋, 又似文选* 中雪、月赋体格,臣与第三人其次王收赋,自立意绪,言语不凡,臣与 第四人 日斜见赋非此年试题,范摅只是隐括高锴奏议的大意,而误将评沈黄中语属 之于王收,且将王收自第四名升至第二名。 6 、陆贞洞序题三乡诗* 8 三乡略记若耶溪女三乡题咏并陆贞洞、王祝、刘谷、王条、李昌邺、王 硕、李缟、张绮、高衢、韦冰、贾驰等十一人和诗。开篇范摅自述云: 云溪子素闻三乡之咏,怅然未明其所自也。泊得昊郡陆君贞洞,仅纪其年代而不知 其人,美用序乎? 然群书有无名氏乐府集无名氏诗今检陆君之诗序,亦云姓字隐而不 书夫序者,述作之本意也,编其旧序,是诗继和者多,不能遍录,略举十余篇以次之 可知,文中所录题三乡诗诗序并诸人和诗,皆得之于陆贞洞,当是一个三乡 题咏唱和集,而首唱者之姓字则“隐而不书”,仅从诗序中知其为若耶溪女,题诗 于“会昌壬戌岁仲春十九日”。 三、云溪友议的史料价值 陈寅恪先生在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一文“1 申说;“通论我国史料,大抵私 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多在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 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云溪 友议正属于私家纂述,人物张冠李戴,记事年代错误,其诬妄处于书中所在多 有。然作者既有所取资,事实之真伪必可以他文参而证之,或以正史,或以金石, 或以笔记,或以文集,总可求一历史的真实。云溪友议记事虽然多有舛讹,但 从整体上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文人风貌,表现了诗人的才调与风情,总不失陈寅 恪先生所谓“通性之真实”。 ( 一) 文学史料价值 云溪友议记载的内容既以诗人交往唱和为主,便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 值。王国维先生文学小言云:“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中晚唐 时期,诗歌不仅可以自抒性灵,亦广泛应用于社交场合;公卿寒士之间,书生歌 妓之问,朋友之间,皆以诗歌来传情达意。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余明馆从稿二编第7 4 页,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0 年版。 9 云溪友议中记载的不少轶事即反映了这一点。如,江客仁记李涉江上遇盗, 盗首知其为李涉后,云:“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自闻诗名日久,但 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涉赠绝句“春雨萧萧江上村”云云。又如,辞雍氏 记崔涯“每题一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措。” 以诗嘲谑妓者,诗人之狂简纵恣跃然纸上。 又如王梵志诗中有表现禅宗南宗思想的作品,通过对云溪友议中一段文 字的考察,可以为此作出解释。蜀僧喻言玄朗上人以吟王梵志诗开悟愚士昧学 之人。文中保存了十九首王梵志诗,惟“我昔未生时”一酋已先见于诗式跌 宕格骇俗品,其他十八首皆先见于此,在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中的王梵志诗中, 此文保存最多,具有重要的诗歌文献价值。文中云:“或有愚士昧学之流,( 玄朗 上人) 欲其开悟,则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此条言禅僧玄朗以王梵志诗启迪众愚,道出了王梵志诗与 禅宗的因缘。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前言日:“王梵志诗被作为憎徒开悟群迷 的教材散见的王梵志诗出处包括敦煌遗书及唐宋诗话、笔记等( 散见诗) 是在从盛唐、中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很长时期内陆续产生、并附丽于王梵志名 下的。在这个时期内,禅宗南宗已经风行于天下,所以散见的王梵志诗中出现了 表现禅宗南宗思想的作品。”如“照面不用镜,布施不须财。端坐念真相,此便是 如来”,项楚先生按语引敦煌卷子中后人伪托之达摩禅师偈,有云:“细( 洗) 心 不用水,布施不须才( 财) 。定心单念佛,端坐见如来”,与王梵志诗同出一源。 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卷五九据禅宗语录收入唐人伪托菩提达摩谶记若干, 按云:“以上诸谶,云为菩提达摩所作,显为伪托。其作者,应为南宗禅僧,较大 的可能为南岳怀让、马祖道一一系的禅僧。”云溪友议中玄朗上人恰为马祖一 系禅僧,伪托之达摩谶记又与王梵志诗有同源之亲,文中所录的王梵志诗是否多 出于此系禅僧之手,颇可怀疑。项楚先生云:“大约当时禅林及民间流传着许多这 类不知作者的通俗白话诗偈,人们往往随意地把它们归附于某位知名的古贤大德 名下,其中最常见的是归附于白话诗人王梵志的名下。友议所载的若干首王梵 1 0 志诗,以及其他诗话笔记所载的王梵志诗,大抵就是这样产生的。”又如“大皮 裹大木,小皮裹小木”一诗,项楚先生注引五灯会元卷一五药山彝肃禅师: “僧问:佛未出世时何如? 师日:大树大皮裹。日:出世后如何? 师日: 小树小皮缠。”亦为王梵志诗中禅宗思想之一证。绀珠集引云溪友议, 有“玄朗偈”一条,云:“蜀僧玄朗性理通悟,尝作颂云:天公未生我,冥冥无所 知。天公忽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遣我寒,无食遗我饥。还尔天公我,还我未 生时。”以梵志诗作玄朗偈,虽为误引,亦可见时人认为王梵志诗本与禅宗偈颂密 切相关。 ( 二) 本事与诗 “本事”即原来的事实,语出汉书艺文志。孔子口授春秋大事“丘 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晚唐 时期记载文人轶事的笔记小说,介绍了一些诗篇产生的事实,是为诗歌的“本事”, 云溪友议即是如此。较晚一些的本事诗与云溪友议形式上一样,亦 是文后录诗,而明确以“本事诗”命名;至宋代,以“资闲谈”为目的的诗话开 始兴盛,谈论诗歌本事便成为诗话中一种重要的形态;而自唐诗纪事始,诗 纪事的形式对后世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把云溪友议中的诗歌与本事结 合起来加以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本事并非诗歌产生的真实情境, 而是或出于牵合,或出于小说家的附会,在为诗歌系年时,这些伪史料是必须加 以剔除的。 1 、李群玉黄陵庙 云中命中李群玉遇二妃事当系范摅据李群玉黄陵庙诗附会。四库提 要论此至为精当,李群玉诗集提要云:“太平广记载群玉遇湘君事甚异。 ( 按太平广记卷四九八李群玉条引云溪友议) 其诗今载后集第三卷, 然前一首为吊古之词,无媒亵之意;后一首写当时棹女,与二妃尤不相关。况群 【1 参见- i 梵忐诗校注卷六照面不用镜一诗项楚先生按语。王梵志诗校注第7 4 2 页,上海古籍出 舨扎1 9 9 1 年版。 玉虽放诞风流,亦岂敢造作言语,渎慢神明,污蔑古圣。殆因其诗为时传诵,小 说家因造此事附会之耳。洛神讹为感甄,李善至引以注文选,俗语丹青, 往往如是,未可据为实录也。” 2 、戎昱上湖南崔中丞 和戎讽已宪宗时北狄侵边,朝臣奏和亲之议,宪宗引戎昱咏史诗,所谓 “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以喻之,其议遂息。文中又云: 上日:“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 ”宰相对日:“恐是包子虚、冷朝 阳”皆不是也。上遂吟日:“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岜合得相亲世路尽嫌良马瘦,唯 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贽能移硅,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侍臣对曰:“此是戎昱诗也京兆尹李銮拟以女嫁昱,令改其姓,昱固辞焉” 宪宗所吟戎昱诗,全唐诗卷二七0 题作上湖南崔中丞,与李銮无涉;“千金 未必能移姓”的“姓”原诗作“性”,则李銮嫁女之事更是奠须有之谈。唐音癸 签卷二九谈丛:“昱姓圆僻,然其上崔中丞诗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 从来拟杀身,求知激切之辞,与改姓事无涉也。范摅欲傅合为一,并易诗中移性 为移姓,使昱一生作诗,下一嫌字不得,不大苦乎! ”唐才子传卷三亦载此事, 盖知云溪友议之失,复将此事嫁名于崔中丞。其文云:“崔中丞亦在湖南,爱 之。有女国色,欲以妻昱,而不喜其姓,戒能改则订议。昱闻之,以诗谢云” 此诗本事之舛讹,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考辨甚详:“这首诗的湖 南崔中丞,为崔璀。戎昱此诗明明是在湖南上给崔瑾,云溪友议却移至长 安,而且把性改成姓,以渲染其故事情节。” - 3 、柳宗元种柳戏题 南黔南条记南卓为黔南经略使,大更风俗,吕温赠诗云云,兼及吕温赠 诗柳州刺史宗元事,皆不合于史。吕温赠柳、南二诗如次: 柳州i 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 黔南南太守,南郡在云南闲向南亭醉,南风变俗谈 全唐诗卷八七0 谐谑诗中收入吕温此二诗,其中第二首题下注云“一云南卓 l , 故人效吕温作”,则本自唐诗纪事。岑仲勉先生以为二诗皆非吕温之作,读全 唐诗札记云:“按温卒元和六年,十年宗元方除柳州,况宗元南谪,正痛心之事, 吕、柳交厚,即使和叔尚生,亦必不为此也。”又云:“据唐方镇表六,卓廉 察黔南,在大中中,谓是温文,其妄更不待辨。后说卓故人作,斯为近之,然亦 不得云仿吕温,因前之嘲柳州断非温文也。”今按,题作吕温二诗当皆自柳宗 元诗种柳戏题首二句化出,柳宗元集卷四二: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千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其中,“恩人树”用左传“思其人犹爱其树”之意,伪托吕温赠柳宗元诗中所 谓“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乃后人思慕柳柳州,睹物思人而作,亦正思人爱 树之意,诗伪情真,小说中之伪托诗多如此类。 4 、温庭筠伤温德彝* 白马吟文末附温庭筠事,云:“后温庭筠为赋,亦警刺,少类于平、贾, 而谪方城,乃诗曰:侯印不能封李广,别人丘陇似天山。举子纪唐夫有诗送之。” 按温庭筠先贬随州尉,再贬方城尉,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分别定为大中十 三年、成通四年。至于其贬谪之由,众说纷纭,多以为原因复杂,而特借其搅扰 科场一事发之。其事与平曾、贾岛相类,故云溪友议并入此条。文中所引温 诗“侯印不能封李广”云云,本非自伤之语,温飞卿诗集卷五题作伤温德彝, 温飞卿系年系之于会昌三年下,按云:“德彝曾以河中都将随温造平兴元军乱, 见旧书六五( 温) 造传。造平兴元乱在此年二月,见通鉴。诗无甲子, 姑系于此;云溪友议七谓是谪方城时作,非。” ( 三) 金石与小说 在各种文献材料里,就真实性而言,金石文字与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差别似 乎是最大的。如墓志铭,除去谀墓之辞,人名、年代的记载往往最为可靠;而笔 记小说搜奇汜逸的性质使作者在这些方面少有留心,但又不似传奇家之凭空结撰。 若能以碑铭的精确与笔汜小说的生动相结合,历史的面目也许会更加丰富。云溪 13 友议中的一些记载便可在碑铭中找到佐证。 l 、郑畋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策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 灵丘误云:“邓仙客至延康,四五代为国道师,而锡紫服。洎死,自京辇 归”,葬于麻姑山,过往词人多题咏,一少年自称“天峤游人”者,题诗刺之,后 来者“无复为文,且邓氏之名,因斯稍减矣”。邓延康,唐代道士,宠盛于文宗、 武宗朝,“尸解”于宣宗末年。全唐文卷七六七郑畋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 篆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云: 邓氏得姓在春秋,两汉魏晋,继有贤杰洪源演派,或仕或隐,自累世成居抚州麻 姑山洪嗣道高于世,开元中诏赠临m 太守。生福唐尊师讳紫阳福唐生华封 尊师讳德诚,先生即华封之从子也,讳延康昭肃皇帝( 武宗) 幸兴唐观,访先生 修真之道,宸旨嘉豫,锡以紫服以( 大中) 十三年十二月三日葬于抚州南城县故 乡疆潭里湖头村灵山硖,拊曾祖父茔。 云溪友议所谓邓氏“四五代为国道师”,大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动汽车驾驶习惯指南
- 电气自动化设备采购指导手册
- 企业环境保护制度及绿色发展方案
- 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学设计案例
- 民营医院岗位职责与工作制度指南
-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方案
-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及练习题
- 2025年风能发电行业市场潜力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交互式新闻平台构建-洞察及研究
- 长期留置导尿的并发症及管理
- 民国时期农村管理制度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赏析训练题
- 2025年医药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
- DZ/T 0275.2-201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第2部分:岩石薄片制样
- 茶叶示范基地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高纯二氧化钛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中医馆诊所标准服务流程及日常工作指导细则-范本
- 音乐的职场价值提升个人魅力与工作效率
- 关于养成好习惯的广播稿
- 8《大家来合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含2课时表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