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真定作家戏剧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真定作家戏剧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真定作家戏剧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真定作家戏剧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真定作家戏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y66 3 1 7 5 本文意在论述真定作家在异质文明入侵时的艰难价值选择,揭 示其戏剧总体上的非理性化创作趋势。文章首先考察了元代前期的 戏剧文化精神,指出真定作家与其他作家创作倾向的某些相通之 处;然后以其他地域、时代的作家作品为参照系,阐述异质文化语 境真定戏剧的文化特征。 全文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 上篇:元代前期戏剧文化精神与真定作家的创作 1 、元前期大部分剧作家视戏剧创作为文化寻根的有效途径, 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和理性精神。真定作家有少数作品具有这一 思想倾向。 2 、元初的文化寻根是以重振传统文化、树立理性权威为旨9 - 3 的文化现象。下层文人以戏剧拯衰救弊的同时,精英知识分子在哲 学和文学领域积极倡导理性原则。真定知识阶层亦在宏扬汉文化。 3 、某些作家偏离了传统理性轨道,在散曲、戏剧中表现出强 烈的个体生命意识。真定作家史樟的戏剧和白朴的词从不同角度认 可这一价值取向。 下篇:异质文化语境下真定作家的戏剧创作 l 、异质性的区域文化语境和相似的人生处境是造成真定作家 戏剧特质趋同的原因。 2 、从价值取向上观照真定作家的历史剧梧桐雨和圮桥 进履) ) ,两者均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传统的政治伦理创作模式,追求 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异端的人格理想。 3 、从叙事模式来分析,以墙头马上为代表的爱情剧背离 了典型的才子佳人剧叙事范型,崇尚凸显个体生命本能的情爱观。 真定作家戏剧总体上呈现非理性化的创作倾向,具有与众不同 的戏剧文化品格。 关键词:真定作家价值取向叙事模式非理性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m e a n st o a r g u ez h e n d i n gw r i t e r s h a r d v a l u e c h o i c ej nt h ef a c eo ft h ei n v a s i o no fh e t e r o d o x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 d i s c o v e rt h en o r e a s o ng e n e r a lt r e n do ft h e i rd r a m a 。f i r s to fa l l , t h ep a p e rs t u d i e st h es p i r i to fd r a m ac r e a t e dj nt h ee a r l i e rs t a g eo f t h ey u a n d y n a s t y ,t h e ne x p o u n d s t h e s ew o r k s h a r i n g s o m e f e a t u r ew i t ho t h e r a u t h o r s d r a m a s e t t i n gu pc o o r d i n a t eo nt h e b a s eo fw r i t e r s t e x ti no t h e r p e r i o da n dd i s t r i c t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 t h ec u l t u r ef e a t u r eo fz h e n d i n g d r a m at h a te x i s t e d i nt h e h e t e r o d o xc o n t e x t t h i st h e s i si sm a d e u po ft w o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t h e s p i r i t o fd r a m ai nt h ee a r l i e ry u a n d y n a s t ya n dz h e nd in gw r i t e r s c r e a t i o n 1 i nt h ee a r l i e ry u a n d y n a s t y , m o s t o fd r a m a t i s t sc o n s i d e r e d p r o d u c i n g d r a m aa sa ne f f e c t i v e w a yo fs e e k i n gt h es o u r c e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 a n dr e f l e c t e d s t r o n gg r o u pi d e a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t ys p i r i t f e wz h e n d i n g d r a m a t i s t s w o r ks h o w e d i d e o l o g i c a lt e n d e n c y 2 t h es e e k i n gs o u r c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c u l t u r ew a sa n a p p e a r a n c ei n o r d e rt o c a r r y f o r w a r dt h e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a n d e s t a b l i s ht h e a u t h o r i t y o fr e a s o n w h e ni o w e r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r e m e d i e ds o c i e t yo ft h ey u a n d y n a s t yb yd r a m a ,al o t o fs o u l s c h o l a ra c t i v e l ya d v o c a t e d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r e a s o ni nt h ef i e l d o f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m e a n w h i l e ,m a no fl e t t e r si nz h e nd i n g w a s p r o p a g a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 t o o 3 s o m ea u t h o r sd e v i a t e dt h er e a s o nc o u r s ea n ds h o w e d s t r 。o n gi n d i v i d u a lv i t a lw i l li nt h e i rs a nq ua n dd r a m a ,s h i z h a n g s 2 d r a m aa n db a ip u 。sc ia p p r o v e dt h a tv a l u et r e n df r o md i f f e r e n t s i d e s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 :z h e nd i n gd r a m a t i s t s 。c r e a t i o ni nc o n t e x t o fh e t e r o d o xc u l t u r e 1 h e t e r o d o xd i s t r i c t c u l t u r ec o n t e x ta n dr e s e m b l ei i f e s i t u a t i o nr e s u l t e dt h ei d e n t i c a i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2 w eo b s e r v ez h e n d i n gw r i t e r s h i s t o r yd r a m a w ut o n g y u ” a n d ”y iq i a oj i nl u ”f r o mt h ea s p e c lo fv a l u et r e n d d i s c o v e r i n g b o t ho ft h e md e v i a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r e a t i n gp a t l e r na b o u t p o l i t i c s a n de t h i c s t h e s e p e o p l ep u r s u e d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i n d i v i d u a l v a l u ea n dh e t e r o d o xm o r a lq u a l i t yi d e a l 3 ”q i a n gt o um as h a n g ”a n do t h e rl o v e d r a m ad e p a r t e d f r o mt h et y p i c a ln a r r a t i v e p a e e r no fd r a m aa b o u tg i f t e ds c h o l a r a n db e a u t i f u lw o m a na n du p h e l dt h el o v ei d e a lo fp r o j e c t i n gt h e p h y s i o l o g yi n s t i n c t i na 1 1 z h e nd i n ga u t h o r s w o r kp r e s e n t e dn o - m a s o n c r e a t i n g t r e n da n dh a d o u t s t a n d i n gc u l t u r ee s s e n c eo fd r a m a k e yw o r d s :z h e nd i n gd r a m a t i s tv a l u et r e n dn a r r a t i v e p a t t e r n n o - r e a s o n 序言 在元代前期的杂剧发展过程中,剧作家大部分集中于蒙古国在 中原统治的中心城市和早期降元的汉人世侯领地。根据钟嗣成录 鬼簿( 曹本) 的记载,“前辈”作家共5 5 入,其中大都17 人,真 是7 人,东平4 人,平阳5 人,客观上形成了四大地域性的戏剧创 作群体。王国维先生较早敏锐地关注到了该文化现象:“曲家多限 于一地,元初制杂剧者,不出燕、齐、晋、豫四省,而燕人又占十 之八九”。这一发现给后人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f q ,但他并未具 体论及宾定地区的戏剧创作。李修生的元杂剧史与袁行霈主编 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均简要介绍了真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环境及该地杂剧作家作品的概况,二者都注意到了元初杂剧创作 活动的群体现象,并试图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归纳、审视不同创作 群体的艺术风格。但是这些论述仍停留在描述作品内容的浅表层 面,既没有阐明地域文化与真定戏剧特质的内在关联,亦没有结合 元代前期文化思潮、时代精神等对作家作品予以理性的价值评判。 s - 又在考察元代前期戏剧文化精神和真定异质文化语境的基础上, 以x - 他地域、时代的作家作品为参照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阐 述真定作家戏剧的整体艺术特征,从较为简率的描述性论述进入纵 深的文本剖析和价值判断;揭示真定作家戏剧丰富的a 4 t , 内涵,进 一步认识了元杂剧的审美价值。 元代前期真定为仅次于元国都一大都地区的第二个繁华中 心。早在宋金对峙时期,s w t k 地区属于金王朝的版图,河东、河北 为其统治北方的基地。进入蒙元时代后,真定被营建为向南用兵的 重要基地。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人口,“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 既破,遂以土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1 2 真定地区出现了 极其繁荣的景象,人口兴旺,商业发达,豪商大贾并集于此”。i s 真定的民间传统文化根基亦较深厚。据( ( 旧唐书音乐志载:且 歌且舞的“踏摇娘”就产生于这一带。及至金代,这里的民间歌舞 相当兴盛。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路经真定时深有感触地 说:“虏乐悉变中华,唯真定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并就 他所见所闻写下了真定舞一诗,“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 奏云韶。老来未忍耆婆舞,犹倚黄钟衮六么。”金元时期真定地区 的“冀州调”亦闻名全国。随着世俗社会娱乐需求的高涨,真定城 内涌现了大量的文化娱乐场所:“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 垆、茶肆”。 4 1 真定作家即诞生于这样一个俗文化气氛浓郁的地区。 本文以自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史樟等五位有戏剧流 传的作家为论述主体。这些作家不仅籍贯相同,创作活动时闻亦大 体一致。在异彩纷呈的元代前期剧坛上,他们既一定程度的认同其 他作家戏剧文化精神,叉具有自身突出的艺术特质,形成以异质文 亿为底色的杂剧创作群体。此外,尚有一批致力于元曲创作,但其 作品所存不多或未能留传的曲家:史天泽( 1 20 2 一一12 75 年) 字 润甫,为元代开国元勋,出入将相达五十年,“四十年始折节读书, 而有文名”。 5 1 他礼贤好文,为真定一带的文坛座主。惜其曲作皆 无传留。侯正卿( 1 23 3 一一1 3 3 0 年) 名克中,号艮斋,与白才、相 交甚厚,为元代著名的盲人作家,除了曲作,又有( ( 艮斋诗集存 世,著有( ( 大易遥义等书。所作散曲仅存 黄钟醉花阴 与 正 冒菩萨蛮 套曲各一首。曲辞清丽缠绵,“千载标名”,贾仲名吊 词曾云“燕子楼么末全赢”,即谓侯作杂剧关盼盼春风燕子楼, 深为时人所爱。江泽民,名德润,亦系元初著名曲家。他以一本糊 涂包待制剧而闻名当世,可惜未能传存。王嘉甫( 约12 2 5 一一13 0 2 年) 字国宾,号恕斋。其先世乃通州潞县人,从高祖以下历仕金朝, 后迁居真定。其人少有文名,与魏初同窗而齐名。所作散曲现仅存 仙吕八声甘州 套曲一首,其曲辞通俗可爱,自是元初曲家风格。 董君瑞系真定冀州人,约生活于13 0 0 年到l3 6 0 :午左右,是真定曲 家中年辈较晚的一位。他一生落魄,仕宦不达,颠沛流离。其曲作 曾云:“十载驱驰逃窜,虎狼丛里经磨难,居处不能安”,“岁月无 情鬓成斑,长铗归来壮志难酬,功名运晚”,终生坎廪不平。涵虚 予论曲列其于“词林英杰”之中。所作仅存 般涉调哨遍 一首, 见于( ( 太平乐府。录鬼簿所载的上述曲家或是达官贵人,或为 江湖骚客;或仕途腾达,或一生落魄,然皆出于真定。在短短的几 十年时间内,真定涌现出如此多的元曲名家,无疑是一个应予以充 分关注的文化现象。 上篇:元代前期戏剧文化精神与真定作家的创作 ( 一) 金元鼎革,持续的政治动荡引发剧烈的文化震撼,种族之间的 权力嬗代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汉知识阶层面临着维 护种族尊严和建设传统道德秩序的双重任务,以重树理性权威为主 题的文化寻根成了当务之急。在万方多难的文化背景下,杂剧家们 以戏剧为文化寻根途径,积极发掘民族精神的心理积淀,严格秉持 儒家伦理道德观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予p j , 审视和把握。他们遵循“寓 教于乐”的戏剧原则,力图通过可喜可愕的故事,使观众在强烈的 审美刺激中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伦理道德教育,表现出可贵的 群体意识和理性精神。另一部分杂剧家为消解人格整合、文化调适 过程中产生的焦虑、痛苦和愤怒,他们决心摆脱因袭的重负,积极 调整人生价值观;从汲汲于儒家的外在事功转向对个体生命的热切 关注,追求一种全新的理想人格模式,在戏剧创作中呈现偏离理性 原则的价值倾向。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在游牧文化的不断接触和强劲冲击 下,传统的礼法制度和精神文化趋于式微,维系人伦的儒家思想受 到空前打击。面对纲常解纽,人伦丧灭的现实社会,知识分子普遍 生发出浓郁的焦虑、痛苦和激愤互相渗透的文化心态。“冻杀我也 论语篇,孟子解,毛诗注;饿杀我也尚书云,周 易传,春秋疏”。荐福碑中张镐这段沉痛无以复加的唱词 可视为元代知识分子颇具代表性的心灵独白。文人在传统文化体系 中一直居“四民之首”,牢牢掌握着儒家文化的阐释权,并凭借其 拥有的文化权力而挤入政治中心。四书五经在文人心中具有不可动 摇的理性权威。然雨,在这礼崩乐坏的荒唐时代,神圣的儒家经典 非但没有给文人带来“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等优厚的物质回 报,反而使自身陷入了衣食不周的可悲生存状态,张镐不无激愤地 得出一个无情的结论:“想前贤语,总是虚”。儒家经典的贬值和至 高无上权威性的丧失昭示着传统文化危机的产生。面对纲纪不振的 现实社会,知识分子终于抑制不住满腔愤懑,火山爆发般地控诉这 个贤愚颠倒,肮脏龌龊的社会:“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 福”。知识阶层因人生受挫而焦虑、痛苦终至厉声骂世之心灵历程 跃然纸上。如同张镐一样时乖运骞的落魄文人在元杂剧中屡见不 鲜。安秀实向娼妓求爱竟遭拒绝( 救风尘) ,蒋世隆已获的爱情 被强行剥夺( 拜月亭) ,吕蒙正受“斋后钟”之辱( ( ( 破窑记) 。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负有承传遒统的重任,其政治地位的边缘化 和生存状况的每况愈下,往往意味着官方无意于对道统的延续。元 代儒士问题本质上是当下政权对汉传统文化的极度隔膜和淡漠,杂 剧中大量“穷措大”形象的出现无疑是传统文化陷入困境的表征。 在元代前期轻儒之风几乎弥漫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元代王显的( ( 稗 史集传介绍陆友仁时说:“友仁生市廛阗之所,父以市布为业, 独能异其所好,苦攻于学,邻里多窃笑之。虽其父亦不乐其子 - j 传 也”。在鄙儒世俗风气的挤压下,知识阶层陷入无穷的痛苦深渊中: “如今街市有等小民,他道俺秀才每穷酸饿醋,凡时能够发迹”( 破 窑记) 。为维护传统儒家文化的无尚权威和汉儒们备受践踏的人格 尊严,剧作家们极力“回忆”历史上精英分子富于传奇般的人生经 历来振作士气,制造民族优越感。在( ( 冻苏秦、渔樵记等发迹 变泰式的文人历史剧中,主人公往往备尝生计困顿之艰辛,多遭“街 市小民的侮辱”。但终究否极泰来,或被皇帝招聘而去,或娇妻与 功名兼得,或建立盖世奇功。对历史精荚分子的由衷仰慕表现出剧 作家们浓厚的恋旧情节和对理性社会的深深眷恋。真定作家部分历 史剧亦富有浓郁的文化寻根气息。尚仲贤的三夺槊通过尉迟恭 与谗佞之徒李元吉的生死冲突,集中展现出尉迟恭武艺超人、忠勇 刚烈的英雄形象,以宣扬汉民族先人的声威气魄。气英布中随 何是一个主动重塑自身形象,整合自我人格的儒生。汉高祖“起兵 丰沛,只重武士,不贵文臣,每每看见儒士,便取其儒冠掷地溺尿 其中,谩骂不已”。这显然是对元代轻文尚武当权者的影射,描示 出元代文人“颠倒不如人”的可悲生存状态。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 刻,随何自告奋勇入不测之地充当说客,果断地手刃楚使,迫使英 布背楚投汉,可谓大智大勇之士。“从此儒冠稳放心,免教又染君 王溺”,在自我解嘲式的调侃中掩饰不住文人自我价值贬值的悲哀 和激愤。对现实的失望很容易使人产生今非昔比式的慨叹和对历史 的追溯。元代前期尚武的社会风气和文人整体形象的矮化激发起知 识分子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他们借助历史剧塑造理想化的英雄 形象,寄托知识阶层心目中的一种“自我形象”、“自我认同”与“自 我定位”,追求文武全才完人式的人格理想。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 子自慰自藉,既消解了现实人生失败的痛苦,又具有鼓舞民族士气, 教化世俗社会的积极意义。 在元代前期,北方社会在蒙古草原文化的冲撞下,封建伦常礼 义乃至刑罚都难以维持社会秩序,“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克其弟, 刑罚无以惩其朱”,【6 l 世俗社会伦常失序,混乱不堪。有权势的无 赖恣意横行,肆意剥夺人的生命财产,社会弱势群体在与权势的对 抗中总以悲惨结局告终。元代前期出现的大量公案剧、水浒剧在满 含悲愤地倾诉:无论贫富贵贱,人的生命的价值是相等的。但当我 们作深一步考究,越过申张正义,揭露社会黑暗,痛斥吏治腐败, 渴望清官出现等表层次的杂剧价值指向;甚至超越个体生命神圣不 可侵犯这一颇富民主意味的创作动机,我们发现知识阶层其实是在 真情地呼唤理性精神的回归。他们对现实抨击或赞美所依据的标准 是儒家的传统理性原则。世俗社会私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 理性秩序的混乱;要使社会归复于和谐平衡状态,在于挽救世道人 心;而重建伦理道德的理性权威,加强世俗教化则是收拾世道人心 的有效途径。但此时业已紊乱不堪的价值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思想 资料,知识阶层于是积极进行“历史记忆”,回溯本原,从传统文 化中发掘思想资源,建立当下社会的精神支柱,这种“历史记忆” 即是一种文化寻根。 窦娥冤是元代知识阶层文化寻根的杰出之作。关汉卿在剧 甲展示了一个美丽、善良的生命被社会邪恶势力所毁灭的血淋淋的 现实。窦娥的苦难表面看来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丧母、失夫;但从 深层次考察,人物悲剧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在戏剧矛盾构建 甲,作者让窦娥总处于一种两难的人生处境。如面对张家父子的逼 嫁,是放弃贞洁,还是坚决遵循“好女不嫁二夫”的传统理性原则。 当张驴儿栽赃胁迫时,是官了还是私了;官了意味着有一定的生命 危险,私了则名节荡然。遭到官府的严刑逼供时,是坚持“不是小 妇人下毒药来”,保存个体生命,还是“情愿我招了罢”,“舍生取 孝”,以免祸及公婆。关汉卿在生命价值与伦理价值的选择中让女 主人公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寄寓自我乃至整个知识阶层对传统理 性原则的追忆与崇尚,折射出作者理性威权至上坚定的价值取向。 宁可死,亦应维护传统理性原则的尊严,这几乎是儒家“舍生取义” 的翻版之作。造成窦娥命运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有权势的无赖的横 行,其深层根源则在于社会人欲泛滥,失去了道德理性的制约。在 窦娥的呼天喊地中透露出知识阶层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发生抵牾时 的愤懑之情:“天地”清浊不分,贤愚颠倒;善者贫穷命短,恶者 享富贵又寿延;这一切与“好人到底占便宜,坏人终究遭报应”的 传统文化心理是何等格格不入。“天地”的反常行为意味着理性秩 序已荡然无存。在德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道德沦丧必然 导致法制松弛,人心思变,世俗社会诸如图财害命、贪色奸杀、仗 势欺人等罪恶行为屡见不鲜。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超人的力量来扫 荡人间的污秽,于是元代大量的清官戏应运而生,如盆儿鬼、蝴 蝶梦、鲁斋郎) ) 等。在这一系列杂剧中知识阶层痛斥现实,礼赞 忠、智、仁、孝、义等传统儒家理性原则,积极寻求能够拯衰救危 的社会精神支柱。 真定地处河朔地区。金、元之际元军北还后,“两河山东,郡 县尽废”, 7 广大河朔地区成为政权的真空地带,社会一片混乱,“强 焉凌弱,众焉暴寡,遗民自相吞噬殆尽”。【8 1 同知真定府事武仙叛 乱之时,人情汹汹,饥荒不断,“群盗据城叛,民皆穴地以避之, 盗发地而啖其人”。【9 1 官府急忙委派得力官员去真定“明政化,信 赏罚,任贤良,汰贪墨,恤孤独”。“面对人伦丧失,混乱不堪的 社会现状;真定杂剧家充分利用戏剧的审美教化功能,积极重建理 性秩序,收拾日趋涣散的世道人心。真定作家在历史剧中极力张扬 儒家传统理性原则,以期解除世俗社会严重的信仰危机。( ( 破苻坚 通过夷虏之国前秦与礼仪之邦东晋的民族战争,表达了“正义必胜, 4 二德至上”的主题。作品在首折别具心裁地安排了一场前秦内部“主 战派”与“非攻派”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价值取向,即 在异族入侵的非常时期,世俗社会绝不能忘记“道统相承尊礼仪, 彝伦正体叙纲常”的民族文化精神。李文蔚水浒题材剧燕青博鱼) ) 把审美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在弱肉强食、互相残贼环境中的实际 生存状态,在权豪势要欺压善良百姓的故事框架中明显有宣示传统 伦理道德尊严的倾向。从戏剧矛盾发生机制来考察,第一、二折杨 衙内与燕青并未形成直接的矛盾对立。尽管两人有过两次磕磕碰碰 的小摩擦,但这并不能构成戏剧冲突的内在动力,否则戏剧必然只 能停留在肤浅的“民事纠纷”冲突层面。要使情节推进具备足够张 力,只有加大戏剧矛盾冲突的份量,在道德层面上发生激烈对抗时 才能增强戏剧的文化意蕴,产生动人心魄的审美效果。第三折叙杨 衙内与王腊梅奸情暴露,燕青义愤填膺地与燕大莽撞提奸未成。戏 剧的矛盾冲突骤然“升级”,一方是伤风败俗的奸夫淫妇,另一方 是受害者燕大和扶正祛恶的正义的化身梁山好汉燕青。此时戏剧就 完全有理由让梁山泊出面干涉世俗社会,为民申张正义。第四折( 词 云) 宣判杨衙内的罪状为“败坏风俗,共淫妇暗约偷情”,可见梁 山泊在扮演着整饬世风的道德法庭的角色。作品向世人昭示:谁敢 淫人妻女,败坏风俗,只会落得“分尸断骨”的悲惨结局,显示出 真定作家劝善惩恶的鲜明价值取向。 总之,元代前期知识分子依附于传统的价值体系,针贬时弊, 视戏剧为文化寻根的有效途径,向观众灌输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知 识阶层“以向回看的方式进行文化认同,确认自己处在一个强大的 历史空间和族群文化之中,拥有一些可以充分应对变化的传统资 源”。n 在这一民族文化优势的激励下,知识阶层表现出匡时济世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歌颂了韩厥、程婴、公 孙杵臼等一大批“义”士,在忠奸斗争中注入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 亡的境遇的深切悲愤,张扬历史人物“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 必诚,不爱其躯”的传统高尚品德;郑廷玉的疏者下船第三折 叙楚昭王渡江之时,船小浪大,个体生命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儒家理念狭路相逢,随着昭王之妻儿先后主动投水, 知识阶层誓死捍卫伦理纲常的价值取向显露无遗。李寿卿的伍员 吹箫中鳟诸舍身相助,浣纱女子和渔父村妇为了保密而悲壮殉难, 亦是基于对理性权威的顶礼膜拜。这类杂剧千方百计把人物推向生 命价值和理性价值艰难抉择的两难处境,最后在惊心动魄的自我牺 牲中获得了理性生命的永恒,使观众在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情节中 全面接受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 ( 二) 元初知识阶层的文化寻根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衰颓的历史语境下 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草原文明的入侵,中原文化面临着多重危机。 其一,地处大漠深处的蒙古因长期被金朝封锁,无法了解、认同汉 文化。两种民族文化隔膜是如此之深,以致蒙元历经四、五代大汗 后仍不懂儒为何物,儒者何用。“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传闻更 使上层统治者对儒保持高度的心理戒备,最终致使儒家主导地位不 复存在。正如当时文人所说“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俗子 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 1 2 3 依照蒙元统治者的主观意愿:“三 教里,释迦牟尼佛当中间安置,老君底、孔夫子底像在左右安置, 自来如此”(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l2 9 页) 。其二,自金以 来,南北声教不通,北方传统文化自身陷入因循守旧的困境。金朝 知识阶层汲汲于章注和词赋之学,学术界满足于对唐和北宋思想的 重复,对南宋在传统思想文化上创新突破的成果一一理学几乎一无 所知。王恽秋涧集) ) 卷三十九胡翰林学士紫山胡公祠堂记如 是评论知识界:“或泥古溺偏不善变化,或曲学小材”,“执一而不 通,迂阔而寡要”。其三,蒙元入主中原后,不遵礼法,人伦丧乱 之风流遍世俗社会,“奴讦主,妻妾告夫,子弟讼父兄,编民化执, 诟辱官吏;舆台皂隶,谤讦大臣。凶险奸邪,百无忌惮,恣其所为”。 ”针对蒙元“弟收其嫂,子收庶母”等严重违背伦常的陋俗恶习, 汉士人提出尖锐的批评:“是汉人、南人当守纲常;国人、诸国人 不必守纲常也。名日优之,实则陷之;外若尊之,内实侮之”。【i 4 蒙元当权者依旧我行我素,世俗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日趋淡薄,精英 分子们忧心如焚:“朝廷之上,无礼无威;闾里之间,彝伦攸牧”。 “要消除蒙汉文化的隔膜,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务之急要使 蒙元当权者了解儒是何物。精英分子们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解 释工作:“儒如五谷”,“五谷于世其可一日阙哉”,【l6 “治弓尚须 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1 ”其次,精英分子亲自 出面,赋予最高当权者“儒教大宗师”的“荣誉”称号,以扩大儒 学的影响。充当课税使的儒士给政府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时,又不失 时机地强调儒者具有无可比拟的实用价值,给嗜利好货的蒙古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精英分子所做的这些文化沟通工作只限于在上层 社会狭小的范围内展开,为了彻底解除传统文化和世俗社会的思想 危机,知识阶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寻根运动。这场运动是 从两个层面展开的,其一是哲学思想层面,其二是文学艺术层面。 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沟通,北方精英分子终于找到了收拾世道 人心的精神武器一一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以伦理为本体,严辨“天 理人欲”。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 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l8 “公”与“私”,“人心”与“道 心”界限分明。要求个体必须彻底抛弃一己“私欲”,无条件服从 群体意志和传统伦理纲常。理学对伦理纲常的绝对崇拜无疑是救治 元代颓靡世风的一剂良药。赵复北上带来的程朱诸经传注令一直埋 头于章句之学的北方知识阶层大喜过望,“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 :进学之序”, 19 】手忙脚乱地立太极书院延请赵复开坛讲学,风化世 人。理学随着周程朱子学说被列入科举考试“大纲”而一跃为官方 主导意识形态,奠定了整肃世风、解决世人信仰危机的理论基础。 随着程朱理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权威地位的确立,元代学术流 变远绍韩愈、欧阳修确立的“载道”“明道”文统,经世文章,二 而为一,呈现明显的复古寻根倾向。元史中儒学传序) ) 云:“前 代史传,皆为儒学之士,分而为二,然儒之学一也,六经者斯道之 所在,而文则所以载夫道也。故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 本于兴经,又乌是谓之文哉? 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分为二也 明矣”。一代文风往往被学术的流交规定着。元前期诗歌力主宗唐 复古( 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 。卢挚以五言古诗见长,吴澄 认为他所作古诗“类魏晋清言”( 盛子渊撷稿序) ;刘因近体佳作 沉郁顿挫,大有唐风。元代散文领域出现了宗唐( 实际是宗韩愈) 和宗宋( 实为宗欧阳修) 的两大倾向,甚至大有超越唐宋文,直追 秦汉文的观点。元初北方散文大家姚燧以韩愈为宗,文章雄刚古邃。 元史论其文云:“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 有西汉之风”。卢挚的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釜”。总之, 元初诗文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复古倾向。对秦汉大唐诗文的推崇 ;7 = 仅仅是对某种创作风格的偏爱,而主要在于“仰慕诸如汉魏风 骨,盛唐气象中所蕴含的不可企及的高古人格,重振传统文化, 用高古人格自我砥砺并感召世人”。乜州换言之,诗文上的“复古” 潮流实际是慕尚先世,继承和创新汉传统文化,发掘民族精神的心 理积淀,加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从而具有文化寻根的意义。 蒙元鼎革之后,由于史氏家族的保护,真定成为元初文化之重 镇。元史新编史天泽传云:“金末名士,流寓失所,悉宾礼而 荐拔之”。真定人才彬彬大盛,王恽史公家传称:“北渡后,名 :士多流寓失所,知公好贤乐善,偕来游依。若王滹南,元遗山,李 敬裔。暇则与之讲究经史,推明治道”。白补之父自华亦在此 时依附史府,尤其是张德辉提举真定学校时,文坛宿将元好问以保 全汉文化、宏扬儒教为己任,积极在真定开坛讲学,提携后辈。其 时著名的封龙三老宏扬儒教的活动即是元好问所倡导策划的。封龙 三老包括好问和当时著名学者李冶,富有干略的张德辉。元好问常 以诗会友,以诗评诗。商挺商琥父子,郝经、王恽、橄彦举、杜善 夫等均有他的赠酬之作。元好问与白华为“通家之旧”,每过真定 必问白朴为学次第,并以“诸郎独汝贤”来激励之。t c 自中州斫丧, 文气奄奄几绝,起衰救坏,时望在遗山。遗山虽无位柄,亦自知天 之所以畀付者为不轻,故力以斯文为己任”。 2 1 1 在元好问、张德辉 等精英分子呼号奔走之下,真定久废于兵的庙学得以重修,传统文 化日渐兴旺,“弦诵洋洋,日就问学。胄子渐礼让之训,人士修举 选之业。”【2 2 1 胡祗通的( ( 送梦弼高君之官序中亦记载:濮州儒 学教授高某,今转除真定大郡,学者如云”。元史载安熙受朱子 之学后,“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 就”。真定世风日趋敦厚,出现了不少“忠义”与“孝友”的楷模。 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的张恒被贼人称为“真铁汉”;受经于吴澄的 国史院编修官赵弘毅“一死报国”;中书参知政事丁好礼亦“抗辞 不屈而死”。民间有“善事母”的张庆,“累世同居”的宋贞,为治 夫病“割股为粥以进”的烈女苏氏等。精英分子们殚精竭虑的传统 文化普及工作一定程度地厄止了世风颓败的趋势。与此同时,下层 文人亦积极投身于拯衰救弊的文化寻根运动之中。与白朴为总角之 交的侯克中“自幼丧明,聆群儿诵书,不终日悉能记其所授。稍长 习词章,自谓不学可造诣。既而悔之,以为刊华食实,莫首于理; 原易以求,乃为得之”。 23 1 侯克中尽管 “多病难堪父母忧”,在“十 年踪迹寄江湖”的生活中念念不忘“斯文一脉谁能继”( 怀古六 首) ,痛心于“千载斯文一扣;土”的文化现状,义无返顾地走上了 乐道安贫之路,其保存、发扬传统文化的理想在诗歌中“三致意焉”。 首先,他对儒家文化表现出宗教般的崇拜热情,连篇累犊地撰写 ( 易、周礼、中庸等儒家经典作品读后感,在对儒学的诠释 中抑制不住凸现汉文化的无比优越性,不辞辛苦地告诫后学“不从 三圣源头看,枉向诸生笔底寻”。其次,积极回忆历史,从尧、舜、 禹三代至南宋每一朝代均赋之以诗,反恩汉民族兴衰成败的沧桑历 程。既张扬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蕴含着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思考: “祖宗创业多艰苦,未见, j l 孑:i 、克有终”( 夏) ,“百年枉作千年计, 万世何期二世亡”( 秦) 。尤其对宋之亡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情 绪,“爱民养士虽堪高,畏敌亲仇亦可堪”,既赞大宋仁民重士,又 叹其苟且避敌,以致惨遭历史淘汰出局。侯克中的咏史诗通俗浅近, 富有浓浓的格言意味;在远距离的情感寄托中表现出作者教化世 人,张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元代后期随着蒙元统治汉化的实现,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 j - - t ? - 地位进一步加强。“元史- 仁宗本纪云:“明心见一t + a ,儒教为 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儒者可尚,以能维持三纲五常之道也”。 蒙元统治者主动认同汉族传统理性原则,程朱理学初步整合了元初 以来分崩离析的价值体系,知识阶层因种族之间权力的嬗代而带来 的文明沦丧感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而渐趋泯灭;同时,社会理性秩 序逐渐恢复,在科举复行中儒家经典被反复诠释,统治者主动与文 人建立对话关系。文人们热衷于科举进身,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 亦得以改观。对异族统治的认同,民族主义激情日渐淡薄,以弘扬 传统文化,树立理性权威为旨9 - 3 的文化寻根渐渐消歇。在这一文化 背境之下,元代后期作家远离市井,主动向统治者靠拢,戏剧观亦 由前期“寓教于乐”转向教化意识的急剧膨胀。戏剧的娱乐功能陷 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 赵礼让肥极力张扬母慈子孝兄悌伦理纲 常,戏剧的情感冲突完全让位于伦理道德的冲突,人物唱词及宾白 的大段说教使戏剧失去了应有的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艺术功能; 豫让吞炭宣传以个人恩怨至上,不顾是非曲直的“义”;剪发 待宾坚持以母贤子孝道德教化为价值取向,在陶母“信”与“钱” 的长篇议论中表达对传统理性原则的不可轻慢之心;范张鸡黍 尽管在借古喻今中对时政颇有微词,但作品并非彻底否定整个社 会,其主旨在于歌颂范张二人生死不渝的友谊和信义行为。 总之,在元代后期戏剧伦理化、模式化已成流势,失去了元初 作品新鲜自然的美感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杂剧的文学性、审 美性和娱乐性淹灭于日益膨胀的教化功能中。明初朱元璋父子进一 步加强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性,严厉整饬社会伦理;载道的教诲主 义,明目张胆的教义宣扬成为戏剧的主要功能。朱有嫩圃于“使人 歌咏搬演,亦可少补于世教”的戏剧观念,大量炮制以封建道德“节 义”为旨归的杂剧,如继母大贤、团圆梦、香囊怨等。杂 剧已完全蜕化为赤裸裸的封建伦理纲常的拙劣图解,对道德理念的 极度张扬严重削弱了戏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彻底丧失了元初以树立 理性权威为旨归的社会历史意义。 ( 三) 金元易代之后,在汉传统文化与异族文化的艰难磨合过程中, :赶部分文人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掀起文化寻根的热潮。他们主动进 行文化调适,以适应异族统治下的文化语境;并努力寻求两种文化 的契合点,构建新的人格成长的基本框架。如许衡、郝经等精英分 子主动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对王朝合理性的追究已成了次要 问题,认为只要这种权力主体遵循并趋向传统的社会秩序就拥有合 法性。郝经指出:“圣人有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 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2 4 杨奂亦表现出 一种很理性的态度:“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他们以承传 道统为己任,极力推行汉法,“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 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 汉法,皆乱之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2 63 精英分子们娴熟 地以圣贤之道和历史故实来论证汉法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部分人 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蒙汉文化的交汇 融合,不遗余力地推动多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中某些知识分子却偏离了传统文化 的轨道,放弃了传统文人的清高操守,建立起一种张扬个体生命价 值的理想人格。他们或从“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急剧转向 涉及一己之私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诸如恋爱婚姻,以睦相守的家 庭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热情;他们或超越生命物质层面的 满足,转向理性生命永恒的追求,建立起神仙、隐士、文人三位一 体的理想人格模式。 元代科举废止, 文人仕途无望,在“几时能够发达”的忧愤 中苦苦煎熬。为了消解“人生大半不如意”带来的深悲巨痛,他们 转而寻求“红颜知己”的抚慰,沉迷于“洞房花烛”的美梦。随着 知识阶层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文人失去了固有的择偶优势;同 时世俗社会女性择偶观日趋庸俗化,嫌贫爱富之风盛行。唐以前, 婚姻尚门阀。至元代则论钱财,“聘财无法,奢靡日增,至有倾资 破产,不能成礼;甚则争讼不己,以致嫁娶失时”。口”收入微薄的 普通文人自然无法承担水涨船高的婚娶费用,政府不得不采取行政 干涉,“定民闾婚聘礼币,贵贱有差”。【2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传统的“夫为妻纲”、“夫乃妇之天”的男性优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渔樵记集中反映了上述冷峻的社会现实。文人朱买臣因“偎妻 靠妇”,不肯进取功名,受到妻子玉天仙漫天辱骂:“穷短命”、“穷 丑生”。“冻脸”上被妻子“左掴来右掴”,最后惨遭玉天仙休弃。 尽管杂剧为维护男性尊严将玉天仙的休夫行为解释为“激将”之法, 但依据生活逻辑推断很难保证现实社会中不会发生类似事件。朱买 臣“被休”的惨痛教训激发起文入对世俗社会择偶观的深刻反思, 清醒地意识到要顺利获得“红颜知己”,在才子佳人姻缘会合的故 事中维护文人的人格尊严,第一要著是痛改世俗社会的择偶观。颇 为愤愤不平的知识阶层在元杂剧中依附传统价值体系对女性人格做 出与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观念调整,虚构一个“重才德,轻钱财” 的佳人群体供才子们享受。在破窑记中作者大力提倡传统理性 的择偶观:“古者男女之俗,择德焉,不以其财为礼”,极力痛斥“婚 嫁而论财礼”的庸俗世风,并诋之为“夷虏之道”。针对世俗社会 嫌贫爱富的恶劣风气,文人咄咄逼人地问道:“我辈今日之贫,岂 知他日不富”。剧中的刘月娥即有着全新的择偶观,表示“夫妻相 待贫和富有何妨”,只愿得一个( 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 的郎君。在企图扭转世俗社会“重财轻才”择偶观的同时,知识阶 层在婚恋中面临另一重障碍;“自古嫦娥爱少年”,“潘安貌,子建 才”一直是世俗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而现实生活中的文人往往很 难达到“才貌”双美的水准,致使有才无貌或年龄偏大的知识分子 面临着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危险。关汉卿的玉镜台) ) 力 图转变世俗女性过于注重形式审美的偏狭择偶观,演绎了一场“老 夫少妻”的婚恋喜剧。苍颜白发的温太真爱上了正处豆蔻年华的表 妹刘倩英,巨大的年龄差距成为女当事人无法克服的情感障碍。为 了张扬文人才学的魅力,作品极富层次的展现了温学士征服佳人的 艰辛历程。男当事人先以珍贵的御赐玉镜台为定礼以动其芳心;在 新婚之夜冒着被“抓破老脸”的危险做低伏小,百般温存地规劝, 均未能使女方回心转意。最后作者处心积虑地安排了一场“水墨 宴”,让温太真充分显示自己的诗才,凭借其“诗书饱满腹”、“学 贯珠玑”、“高才大手”赢得了佳人的爱情。 在做出扭转世俗择偶观的努力后,知识阶层急不可耐地转入对 个体物质层面的满足和追求。 在儒学伦理本位思想体系里,“情”被严格地桎梏于伦理道德 的框架之中。至宋代程朱理学勃兴后,“晴”与“理”更被置于尖 锐的对立状态。折射到士人价值体系之中便是严厉强调个体与社会 群体意识( 政治、道德的文化观念) 的和谐统一,人的自我心理欲 求不能有悖于历史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必须对欲”予以坚决 地压抑和节制,最终以牺牲自我心理欲求甚至个体生命的毁灭来完 成自我道德的完善。元杂剧中的部分爱情剧与儿女风情剧却表现出 对传统文化极大的叛逆性,力图以“人欲”来超越固有社会结构与 秩序,把人自然欲望的满足提上议事日程。坚持认为个体生命价值 的实现在于提高生命质量,人的物质需求乃天经地义之事,人的生 理本能可以畅快地发泄。西厢记对男女主人公“钻穴隙而窥, 逾墙而搂”的两性结合予以全景式的展现,脆弱的道德理性之堤抵 挡不住汹涌澎湃的情欲激流。真定作家白朴的墙头马上裴少俊 与李千金“偶然间两相窥望,引逗的春心狂荡”,出身于诗礼之家, “唯汞诗书,不通女色”的贵族公子不顾一切地跳进李家后花园做 苟且之事。戴善夫风光好中陶谷身为翰林学士,面对异性的 诱惑,大庭广众之下尚能把持自己,矫情做作地采取怒目主义拒绝 秦弱兰主动的投怀送抱;然而在后花园里再也经不住秦妓的挑逗, 急不可耐地向“小娘子”提出“愿同衾枕”的非份要求。总之,备 受压抑的文人借此畅快地抒发主观情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 理想在艺术中好梦成真。失意文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受到社会的贬抑 和冷落时,却得到了女性的赞赏和肯定一一实质上这是文人的自我 欣赏,自我肯定。落魄文人在社会中的沉沦因爱情中的殊遇得到了 补偿和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